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范例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范例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篇1

一、美国强势与中国崛起的复杂互动使“中国特色”突显,致我国政治稳定压力倍增

从全球范围看,美国无疑是当今最强大的主权实体。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政治代言人,美国具有雄厚的综合实力。从1990年至2007年,其GDP一直保持在世界总量的25%以上,由万亿美元攀升到万亿美元,年均增幅达%;货物进出口也稳居全球第一,从9106亿美元飙升至万亿美元,扩张了近倍;世界500强中仍有1/3是美国企业,2007年为153家,其中,沃尔玛与埃克森美孚还名列榜首。此外,美国还拥有史无前例的现代化军队,年度国防费用相当于其后10个国家防务支出的总和。另一方面,与美国相比,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劣势明显。日本GDP仅次于美国,2007年为万亿美元,尚不及美国的三成半;欧盟作为整体,经贸水平同美国难分伯仲,如仅德国2007年货物进出口就达万亿美元,稍逊美国①,但科技、军事却非美国对手;俄罗斯也只在核武领域里能勉强与美国一搏;中国虽发展快速,然与美国的整体差距还相当巨大。而欧、俄、日、中的利益分歧和相互冲突,又便利了美国从中分化、利用,使联合制衡美国难以实现。换言之,苏联不复存在,对美有效约束犹未形成,意味着两极均势已彻底瓦解,美国在短期内遭遇强有力挑战的可能性极小。

美国的“一超”地位和强势霸权直接影响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政策取向。虽然,自冷战消失以来,意识形态已不再是“划界站边”的主要依据,但就国际政治现实而言,全球“西倾”还是极其明显的。在欧洲,由于美国支持,北约与欧盟先后强行东扩,赢得了对俄罗斯的遏制与围堵;而亚太的日本、澳大利亚等也正是通过强化与美国的既有同盟,才致中国于相对不利的竞争态势。“9•11”后,美国更以“联合反恐”为名,对中亚实施地缘渗透,进而使俄、中战略被动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美、日、欧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加紧“西化”全球,还推动了国际格局朝纵深方向分化、重组,亲美、亲西方的区域性力量迅速壮大并在地区事务中占据主动,更多的国家被迫在策略选择上靠向西方,以避免被人为边缘化。由此,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势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令人鼓舞的是,在西方“汪洋”包围中,中国保持了长期、平稳、强劲的发展,“中国模式”在苏东剧变与国际共运跌入低潮后依然“一枝独秀”。自1989年以来,中国顶住压力,韬光养晦,埋头发展,不仅彻底冲破了西方的封锁制裁,而且成功抵御了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2007年,中国大陆GDP升至万亿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万亿美元①,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与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积极主动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景气的复苏,更使“中国特色”进一步脱颖而出,并使意识形态的争论焦点从全面否定社会主义悄然转向再度质疑资本主义。

而世界银行与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2000年至2007年间,中国大陆GDP从占全球的%升到%,上扬了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比重也由%攀升到%,增加了个百分点。同期,美国GDP则从全球%降至%,下挫了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额也由%跌至%,减少了个百分点[注:相关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2008[DB/OL].[2010-04-11].http:///tjsj/qtsj/gjsj/2008.]。尽管数据无法说明一切,但却能直观地反映中美两国两种制度的实力竞争及其变迁,并深刻地影响到华盛顿对中国崛起的评估。在重新定位双边关系时,难免将中国视作竞争对手与潜在威胁。迄今,美国对华政策仍沿袭着“遏制+接触”的冷战基调,采取防范重于合作的方针。实践中,美国不仅苦心经营“远东岛链”,挥舞“大棒”,长年维持对华军事威慑;而且善于运用资金、技术,以“胡萝卜”利诱,大举拓张,渗透中国市场;此外,还频繁借口维护“人权”、促进“民主”,多方支持分裂势力,暗中操纵政治异议,伺机从内部瓦解中国,颠覆中共政权。如众所周知的“3T”战略,即利用台湾(Taiwan)、西藏(Tibet)、商业(trade)等问题对华施压,分散中国精力,阻滞中国发展。“9•11”后,美国更利用中亚“近美疏俄”和俄罗斯战略让步,趁机染指里海油区,积极推进和平演变,致“街头运动”与“颜色革命”席卷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阿塞拜疆等国,并企图扶植“世维会”,实施所谓的“新疆工程”,直接危害我国西北边陲安宁。

可见,如何理性对待“美国例外”与“中国特色”的辩证关系,尽快扭转战略被动,彻底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西化”、“分化”、“弱化”政策与和平演变攻势,切实维护国家主权与政治安定稳定,诚然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首要课题。

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加深及生产景气波动冲击着“中国制造”,致我国经济稳定压力陡升

由于美国“一超”霸权,以及迈入新世纪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等迫切需要,美、欧、日联盟破裂与美俄、中美全面对抗的概率并不高,1996年后形成的以存异求同、协调互动为主的大国关系趋向平稳,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全球和平有望维持。由此,国际态势及其演化完全取决于和平机制下综合实力的竞争,趋利避害谋发展成了各国各地区战略决策的核心。而当今世界力量对比明显失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规则等垄断优势,竭力维护、强行拓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大限度地攫取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又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处于分工底层与被动依附的发展中国家深陷“破产”的困境。虽然大多数国家迫切希望尽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但要从根本上消除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仍有待时日,仍需付出不懈努力。

也就是说,美国强势主导与大国普遍协作意味着我国已不再面临大规模的外敌入侵,能够避免与世界主要国家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但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与众多欠发达国家相似,实现赶超必须首先融入全球化,接受由西方制定、操纵的经贸制度和通行准则,直面越来越多对政策自主的现实制约,而国家实力的增强与民族自信的恢复,又势必触动发达国家的利益结构,引发西方诸国不同程度的疑虑、恐慌、防范与责难,“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几度泛滥即为典型确证。

实践中,为阻滞、延缓中国经济进一步壮大,发达国家可谓费尽心机。一是借口货币汇率、市场准入等问题不断对华施压,多方干预中国经济运行。譬如,尽管2005年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已逐步升值,然美国学界、官方,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仍认定人民币币值被明显低估,2010年春,甚至公开敦促人民币升值以平衡中美贸易。虽然,中国政府重申并力保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美方也未将华定为“汇率操纵国”,但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交锋还在延烧――因为,在“广场协议”致日元振兴遥遥无期、希腊等国主权债务危机使欧元无力干预金融变革的背景下,美国大举施压人民币,除了刺激出口的直接目的外,更着眼于人民币短期内“被升值”所产生的连锁效应,像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元国债巨额贬损,中国产品在世界的竞争优势丧失,出口受挫,劳动密集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大批破产,失业率飙升,进而波及整体经济繁荣,影响社会稳定,制约中国崛起。又如,为尽快加入WTO,中国被迫大幅降低农产品关税,逐步取消进口配额,结果导致大豆进口从1994年仅5万吨猛增至2005年的2600万吨,而大量转基因大豆输入还使本土有机大豆生产迅速萎缩。更为严重的是,2003年底,中国宣布拟派团赴美采购大豆,跨国粮商趁机布局;次年春,因中资企业大批下单,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均价由每蒲式耳美元冲到美元,而中方定购完毕,价格即回落至美元,而诸多中国大陆油脂企业由于此番300万吨交易、15亿美元差价而濒临倒闭;跨国粮商则乘势控制了中国市场近六成的油脂企业、80%的大豆压榨能力,掌握了从大豆采购到仓储运输、成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主动权。像新加坡“丰益国际”就占据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近85%的市场份额,对政府价格调控与民生保障造成了直接威胁[1]。

二是针对中国源源不断地向海外输出价廉物美的商品,频繁发动大宗货物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像2009年初,欧盟决定对华钢铁紧固件征收为期5年、最高达87%的正式反倾销税,损及1700余家中国相关企业的正当利益[2]。同年8月,欧盟又针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最大出口产品――铝合金轮毂进行反倾销立案。10月,欧盟部长理事会还裁定中国输欧无缝钢管对其产业构成危害,宣布征收%至%的最终反倾销税[3]。再如,继“轮胎特保案”后,美国商务部又于2009年11月做出初步裁决,拟对总额达32亿美元的中国输美油井管征收最高为%的反倾销税,创下了迄今外国对华出口产品“双反”诉讼的案值之最[4]

。而最能折射“中国制造”在海外艰难境遇的要数轰动一时的“玩具***”。2007年8月,世界玩具制造业巨头美泰公司连续三次宣布召回数千万件中国生产的玩具。虽然,绝大部分被召回产品系美方设计缺陷所致,但众多美国媒体却铺天盖地地无端指责“中国制造”,并致与美泰长期合作的广东佛山利达玩具有限公司因此破产,两千多名员工被迫遣散,代工企业主走投无路,上吊自杀。

三是着眼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并购、渗透、控制。统计表明,当今全球100大经济体中只有49个是主权国家,其余均为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由于大型企业拥有空前权力,不仅左右着一地劳动就业、科技创新、网络覆盖、业务外包、税收转移与市场稳定,而且还可通过献金、游说,影响该地政策立法、司法审判、民众观念等,因此,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祥和、民族独立均构成持久威胁。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以廉价劳力、廉价资源、廉价环境及超国民待遇,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来华投资,带动了GDP增长、就业增加、低端技术与经营管理外溢,但也使政府的独立性被逐渐腐蚀、公共服务职能相应削弱、民族资本遭受空前挤压。正是得益于权力部门或地方当局的“帮忙”,跨国公司才在中国“高歌猛进”,并轻易地将母国经济与社会成本转嫁给中国,实现母国乃至国际成本的中国化;而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却日益萎缩,最终多沦落至被迫“让售”,如一度盛行的“政策性破产”,不少即导致大众利益流失而专为跨国公司设计的“定向破产”[5]。一旦“权贵”与“买办”勾结,类似的“力拓案”就层出不穷了。2009年夏,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在华雇员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被中国司法机关逮捕,力拓驻沪办首席代表胡士泰等4人被控在中外进出口铁矿石谈判中,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过拉拢收买中国钢铁生产单位内部人员,刺探、窃取中国国家秘密,对中国经济安全和商业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四是忽悠、胁迫中国分担责任,迟滞中国发展。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舆论由谴责中国“威胁世界”转向冀望中国“拯救世界”,从取代“G8主导”的“G20峰会”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G2模式”,“捧杀”中国的呼声此起彼伏,直到斯德哥尔摩,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成为“负责任经济体”才“真相大白”。表面上,气候变化属自然科学范畴,事实上,却涉及各国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等深层次问题。像欧盟在技术转让与资金援助方面态度消极,其根源在于力图增加环保、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美国2009年7月就颁布了对高能耗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方案,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动机更一目了然。原本应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在应对全球变暖上承担更多责任,在保护地球的同时,也保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但发达国家却主张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承担均衡减排任务。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必须为发达国家过去100年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买单。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作为碳排放大国的中国和印度处在“风口浪尖”――因为像马尔代夫召开内阁海底会议、尼泊尔举行内阁高山会议一样,国际社会也希望利用气候议题限制中印的发展速度[6]。

三、传媒发展、资讯普及与舆论导向多元化混淆了“中国声音”,致我国社会稳定压力加剧

现代社会是一个资讯发达、多元互动、民智开启的开放时代。从好莱坞大片、日本动画片、韩国连续剧蜂拥入华,到以中国题材、中国元素,用中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推出《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再到CNN播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宣扬“中国制造”(MadeinChina)其实也是“与中国一起制造”(MadewithChina)……。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要了解中国,尽管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不一,文化传统和社会关切也不一致。但据《凤凰周刊》介绍,仅2003年至2006年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就刊登了18幅以“龙”为象征的报道中国的漫画,且多以夸张的笔法“妖魔化”中国,将崛起的中国隐喻成攻击性强、性格贪婪、滥用强权的主体。毫无疑问,中国常常处于“被找茬”、“被误读”的境地,正如曾经提出过“北京共识”概念的美国学者雷默所指出的,“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充斥着固执的偏见和恐惧;而中国对自己的看法,又往往在自负与自卑之间不停摇摆。”[7]因此,该如何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声音”已攸关中国社会的整体稳定。

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截至2009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民人数达亿,拥有网站368万个,论坛上百万个,博客2亿多个,每天发布、新增的帖文更难以计数,网上交流十分活跃[8]。而如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所言,“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了武器。”发表在《纽约时报》的一幅漫画则形象地展示了演变中国的“树根战略”――几台计算机光缆像树根一样伸进长城缝隙,把城墙一步步撑裂。由此,我们不难理解2010年春美国政府何以对“谷歌中国”表示关注,因为,搜索引擎不是具体商品,而是信息流通平台,作为搜索引擎领域的霸主,Google具有其他跨国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拥有比传统媒体更有效的舆论阵地[9]。

恰如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主任舒宾曾公开宣称,通过扩大互联网自由和其他手段鼓励民主变革,调整甚至有选择地放松美国对伊朗和古巴等国的制裁,可帮助美国实现外交政策目标,华府拟允许互联网个人通讯服务和软件领域的美国公司向上述国家出口。他还以伊朗反政府人士为例,称正是增加了对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的使用,才使其反政府活动的影响力得以扩大;而通过Twitter、Facebook等网站和即时通讯软件实施的这些反政府活动无可辩驳地证明,他们已成为改变他国政权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10]。事实上,像在拉萨“”骚乱与乌鲁木齐“7•5”事件背后,现代通联手段显然也发挥了极其关键的“动员”作用。健全、强化互联网管理已是当务之急。

概而言之,尽管冷战后世界力量布局出现了严重倾斜,但在美国强势主导下,大国关系却相对平稳,特别是“9•11”后,大国合作显然成了国际关系的主流,世界总体形势趋向稳定。由此,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将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盛行,并在客观上对我国国家安全与政治稳定造成极大冲击。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所诱发的国家间经济利益、价值观念的冲突,也必然波及我国经济发展和治安和谐。因此,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的背景下,我国国内稳定依然面临着众多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

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篇2

一、世界经济的增长趋势

(一)2005年,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继续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征

按照已公布的数据,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最为稳健;日本经济出乎意料地强劲复苏,开始摆脱泡沫经济后遗症的阴影;欧元区经济受法国、德国经济的拖累仍然在低位徘徊。2005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预计分别为%、%和%。

(二)2006年,发达国家的经济整体增长率会有所放慢

美国经济仍能维持较为强劲的增长,增速预计在%左右。日本经济将完全摆脱困扰多年的通货紧缩局面,内需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扩大。尽管可能会受到全球经济放慢的影响,目前的复苏态势仍将得以持续,预计日本经济的增速在2%左右。考虑到目前的经济疲软格局和欧元贬值的滞后效应,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加快,预计在%左右。

(三)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相对于其他经济体而言,2005年发展中大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仍然是最快的。但与2004年相比,2005年多数经济体的增长率都会有明显的下降。它们有可能会成为受油价上涨冲击最早的地区,因此2006年其增长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价的走势。按照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2006年经济的增长率与2005年基本持平,为%。

二、2006年需要关注的世界经济热点问题

(一)全球石油价格的走势及影响

此轮油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拉动所引发的供求不平衡以及美元贬值。这种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决定了油价短期内不可能大幅迅速回落。另一方面,投机因素对油价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短期油价走势将取决于投机势力能否得到有效遏制。鉴于发达国家是世界石油市场需求的主体,遏制投机势力只能依靠发达国家的联合干预。而只有当石油价格上涨真正危及到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时,发达国家才有可能这么做。当然,即使石油市场上的投机因素得到遏制,油价也难以再次回到30美元/桶以下的水平。石油供求的基本格局决定了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油价时代。

(二)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的方向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GDP目前已经达到创纪录的6%左右,其绝对值相当于全球贸易盈余国贸易顺差总额的75%。经合组织预测,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会继续上升,2006年将达近9000亿美元,即占美国GDP的%。当前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是否需要调整,而是应如何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式包括3种途径。(1)美国单独调整对外失衡。这将要求美国提高储蓄率,并降低消费率。降低消费率又要求提高短期利率水平,消除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如果短期内要把经常账户逆差水平从目前的6%降低到可持续的水平(3%),全球经济能否承受美国需求下降所引发的风险还是未知数。(2)由欧元区承担调整失衡的责任。鉴于欧元区经济自身的结构性调整刚刚起步,经济增长缺乏活力,欧元的大幅升值也可能把该地区经济拖入严重的衰退。(3)由亚洲国家承担调整失衡的责任。即要求该地区经济体的货币汇率大幅升值以及降低储蓄率,其结果将更为复杂。该地区经济大多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同时又是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由此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动荡与经济衰退可能会波及全球经济的走势。当然,最理想的结果是各方共同努力进行缓慢的调整,但问题在于目前的失衡是否会突然诱发美元的突然贬值。

(三)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泡沫能否实现软着陆

目前,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历史上范围最广、涨幅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繁荣。按照英国《经济学家》的估算,过去5年间发达国家居民的房产价值增值30万亿美元,总值为70万亿美元。这一规模相当于发达国家一年GDP的总和。随着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开始改变低利率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的动力正在减弱。到2005年下半年,除去美国、丹麦等少数国家之外,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降温。依据历史的经验,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所造成的影响要远大于股市泡沫崩溃的影响。能否实现软着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

(四)国际商品价格周期的走势与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

从2001年底以来,国际商品价格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2005年有可能成为这一轮国际商品价格周期的拐点,部分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回落迹象。大多数国际组织认为,从2006年开始,国际商品价格(不包括石油)将进入一个下降周期。国际贸易领域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会诱发更广范围内的报复,结论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全球贸易失衡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的反应。

(五)美元汇率的走势

受美联储提高利率、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及石油出口国购买美元资产的影响,2005年美元汇率稳步回升。但是,2006年上述因素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削弱,加上受全球经济失衡所制约,未来美元持续大幅走强的可能性将很小。与其他货币相比,如果日本中央银行不进行大规模干预,则日元未来有可能走强。

三、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一)国际油价长时间在高位运行会对国内企业的经营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业处于生产能力过剩状态,油价上涨形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结果只能是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抵御油价上涨风险的能力要低得多,而全球油价只有在危及到发达国家经济时才有可能全面回落。另一方面,油价上涨将冲击目前的国内油价形成机制。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的脱节,很大程度上是国有石油公司变相补贴的结果。长此以往显然是不现实的。

(二)全球经济失衡无论是朝何方调整都将可能把我国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我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我国在一定程度上还承担着东亚地区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同时我国(及东亚地区)的储蓄率过高被国际社会认为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引发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与汇率升值压力将难以避免。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政策协调机制,以求获得共同承担责任的渐进式调整。

(三)国际商品价格如果近期内出现拐点,进入下降周期,这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整个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此轮商品价格的上升周期阶段,我国的贸易条件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呈现出恶化态势。面对价格周期的下降阶段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的商品出口政策和汇率政策需要进行未雨绸缪的调整。

(四)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综合风险对我国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当前,油价上涨、通货膨胀风险上升、美国贸易逆差扩大、利率上调、房地产市场泡沫、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互交织在一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全球经济走势。对此,我们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五)日本经济的全面复苏有可能会对今后一个时期中日关系、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产生重大影响

与以往不同的是,日本经济此轮复苏更多是依靠内需拉动,同时伴随不良贷款和通货紧缩的终结。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社会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开始普遍看好,并认为日本即将摆脱过去15年的经济停滞局面。这可能会进一步诱发日本政治的右倾化,对我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

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篇3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美国仍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下,美国的生产和投资活动继续扩张,消费开支稳定增长,就业市场摆脱长期低迷的态势。在内需和出口的强劲推动下,日本经济也持续强劲复苏,企业收益提高,设备投资增加,个人消费出现回升,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积极因素。欧元区经济增势得以巩固,投资、生产、消费和贸易不同程度的改善,促进了欧元区内经济的增长,进而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增势。受全球总体环境改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总之,尽管目前仍存在着油价过高、新的通货膨胀压力、各主要经济体发展不平衡以及地缘政治等风险,但由于各种有利因素的支持,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将保持下去,并可能成为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达到%左右,国际贸易增幅将超过7%。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中需要关注的“三高”风险

(一)石油价格高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损害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上半年石油价格已经从去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涨到40美元以上。6月初油价最高升至42美元,创出1983年以来的新高。油价高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反复调整生产。欧佩克决定自4月份起把日产原油的上限减少100万桶。这给市场带来了冲击,引致石油价格猛涨。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得不于6月3日同意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从8月开始每天多生产50万桶,以平抑能源价格攀升,油价才稍稍回落至每桶38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预测下半年油价整体水平仍会居高不下。二是地缘政治风险所致。今年以来中东局势依然不稳,伊拉克油储占全球第一,但其国内战火不熄,市场担忧其政权移交后,内部政局很难平稳,结束动荡遥遥无期。以色列的沙龙政府及执政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硬姿态使人们对巴勒斯坦形势的前途日益担心。在产油大国沙特,针对外国人和政府机构的恐怖事件接连发生,这也向世界表明了中东原油供给方面的潜在风险。估计因中东形势不稳导致的原油风险溢价达5-10美元。三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升温,主要国家原油需求增加。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创16年新高。从能源耗费角度来看,美国位居工业化国家之首,5-6月又是美国传统用油高峰。在亚洲,由于极高的经济增长率与经济的高能耗特征,对石油需求的增长率很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去年每天的原油需求量为550万桶,超过日本。今年国际能源机构又上调了中国每天的石油需求增长。印度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亚洲占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90%。

油价上升将损害全球经济的增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会造成伤害。国际货币基金(IMF)报告指出,油价在一年内若上涨15美元,将直接减少世界经济增长1%。如果油价持续保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美国的经济增长将降低个百分点。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报告指出,油价每上升10美元,全球经济增长将减少个百分点,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欧元区12国所需的石油70%以上依赖进口,油价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同时还给欧元区带来了通胀压力,对于正处在经济复苏时期的欧元区来说,油价上涨也不是福音。随着油价的飞升,全球通胀压力正在增加。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也随之上涨。这些动向也会直接影响化工产品的价格。

(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高削弱经济复苏势头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复苏的轨道,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价格明显上扬。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带来通胀风险。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3年,全球燃料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6%,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了7%,其中金属价格上涨了12%。由于制造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推动了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美元贬值使美国2004年头三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计算上升了%,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的%。国际市场许多商品价格大幅攀升或转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受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加快影响,市场需求激增,加之一些产品库存下降,供应呈紧,世界有色金属价格多有飙升,一些商品如锡等价格甚至更升达其14年来的最高水平,有色金属价格的总体水平也升达9年来的新高。韩国、日本、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对钢材的需求猛增,特别是三国造船企业2004年的新船完工量都将创历史新高,对厚钢板的需求尤大,引起厚钢板价格飞速上涨,目前已升达1998年以来的最高价位,钢材的总体价格水平也已突破每吨500美元大关。

二是由于受气候不良影响,2003/04年度世界大豆的产量将较上年度减少%,美国大豆产量更将剧减%,世界大豆及豆油价格随之出现猛涨,目前甚至已分别涨达其历史最高水平和20年来的最高价位。因菲律宾、印尼产量减少,2004年上半年全球椰油市场预计也将出现约30万吨的供应缺口。

三是原料或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支持了半成品、成品或下游产品价格的提高。如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一些石化产品如乙烯、石脑油、汽油和聚氯乙烯等价格上涨;天然橡胶价格上涨带动轮胎价格上涨;废钢、焦炭和铁砂等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钢材价格的上涨。

(三)调高利率增加世界经济复苏的成本

美国联邦储备局自2001年连续13次降息,短期利率从%下降到1%。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强劲增长----连续三个季度的GDP增长在4%左右,4月份通胀水平达到%,1%的利率水平已不适于美国。美联储在6月30目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提高利率个百分点。预计一年内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由1%提升到3%,美国住房贷款利率会由%上升到%。加息不仅对美国的投资、股市、消费及美元汇价产生影响,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利率提高将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受损。在美国的超低利率背景下,购买其他国家股票的美国机构投资者开始回归美元,进而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由于预期美国加息,今年以来东京市场、日元汇率均急剧下跌。亚洲其他地区股市也在下跌(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的主要股票指数从年初以来都跌入低价范围。香港恒指跌17%,台湾加权指数跌16%,韩国综合指数下跌15%。)拉美股市和汇市也纷纷下挫。

其次,由于预测美国将提高利率,世界资金流向正在发生变化。日美利差的扩大也会加剧资金从日本转向美国的势头。由于担心利率上调,使筹措资金的成本增大,一部分资金开始撤回,新兴市场上债券也开始软化。2003年新兴市场国家获得140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利率上调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引资成本提高,因此可能加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第三,美国利率的上调从理论上分析应带动美元汇价的上升。但是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看,1988-1989年,美联邦基金利率从7%升至10%,1999年2000年,利率由5%升至%,美元汇价是上升的;而1994年-1995年利率从3%升至6%,美元汇价却跌至历史低位。因此,单一利率趋势难以判断美元走势,主要是看贸易形势和其他经济指标。从目前的情况看,贸易逆差依然会拖累美元,若美国贸易逆差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而扩大,而美国无法抵消赤字扩大,美元仍会存在贬值的压力。过去几个月美元的回升是基于对美国加息的预期。

第四,由于已经预见到美国将提高利率,且幅度不会很大,因此,提高利率对亚洲不会造成很大的威胁。不过,随着通胀的抬头,亚洲国家也有可能追随美国加息。这也会影响其经济和外资的流入。工业国利率上升和新兴市场国家债务的迅速上升带来的财政困难都将削弱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国际贸易的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头5个月出口增长%。其中,中国对美欧日三大市场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和%。

1.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国内投资需求进一步拉动,企业对生产资料采购将大幅增加,从而给中国相关产品出口带来机遇。今年1-5月,我国对美国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工业制成品增长了%,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出口增幅最大为%。2004年1-5月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尽管美国经济尚好,但如何保障充分就业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制造业的失业人口达270万。为大选政治服务,争取制造业的支持显然成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两党最紧迫的需要。彩电、家具、纺织和服装等均属制造业行业,而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美国藉此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案件随之不断发生,预计下半年围绕政治问题产生的贸易摩擦仍将延续。

月中日双边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日本向中国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了%。日本的国内需求重新焕发了活力,对进口需求也会逐步增大。而中国目前是日本第一大进口国,必然会从中受益。2004年1-5月日本从中国进口增长了%。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三种产品为:机械设备、纺织品和食品。其中占进口比重最大的机械设备(占比几乎为40%)各月增幅都在20%左右,3月份更是达到了%。

3.一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欧盟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对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5国出口占中国对欧盟总出口的%,同比分别增长%,%,%,%和%。中国对欧出口面临的不利因素是,欧盟委员会2001年12月10日、2003年5月8日和12月23日三次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普惠制”毕业,取消了16类中国对欧出口产品的普惠制待遇。而与此同时欧盟仍然给予其他国家的相关出口商品以普惠制待遇,中国有关对欧盟出口商品在与来自这些国家商品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4.今年5月1日欧盟实现的东扩,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统一和稳定的市场。如今,只要我产品进入欧盟任何一个成员国,就可以进人其他成员国市场,而中国企业在10个新入盟国的生意相对较多,东扩为我企业进入欧盟老成员国市场提供了机遇;且由于欧盟运作规则将实现统一,我企业对欧盟贸易在手续上也将趋于简化,从而为我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更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同时,由于东扩前10个新入盟国的工业制成品关税普遍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欧盟东扩后要适用欧盟统一税率,将使中国出口产品包括钟表、玩具、游戏、体育用品和人造珠宝等可从对新入盟国家的贸易中获得相对较低的欧盟关税税率,减少我产品成本。此外,欧盟东扩后,随着新入盟成员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其劳动成本将有较快增长,也有利于我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保持和增强。当然,欧盟新增的10个成员国对老欧盟成员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排除挤占我部分产品在欧盟(主要是德、法等欧元区国家)市场的份额的可能性。

(二)国际商品市场发展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了新商机

世界商品贸易的回升和增长,价格大幅上行,给我国企业出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前景向好。2003年世界半导体的销售额全年增幅达%,2004年则更将出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增幅可望大大高于上年,达到29%,销售额预计将可基本恢复到2000年网络泡沫高峰期的水平。随着市场的恢复和加速增长,半导体的价格也有明显上升。作为IT业两大增长引擎的电脑和手机市场,情况也大体如此。我国以工厂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当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纺织品服装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新的广阔空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长期来虽不断有所增长,但国外相关配额限制仍不失为影响我出口扩大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据WTO统计,1995年至2002年7年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加了%,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自%增至%,即增长了个百分点,但由于受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同期我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仅增长了个百分点。WTO《纺织品服装协议》有关纺织品服装配额的规定将于2004年年底终止。为此,许多海外客商认为,对与中国企业做贸易的空间将会更大。据我今年春季广州交易会纺织商会统计,本届交易会到会的客商比往届有明显增加,许多还是首次到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明年配额取消后,一些国外采购商看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希望到广交会进行考察,建立新的供货渠道。

3.在世界有色金属市场需求回升,价格不断上涨下,锡市场供应连年不足,铅、锌供应也呈短缺,2003年以来价格分别都有飙升,是我扩大出口的大好时机。世界有色金属价格总的说来在经2002年的小幅回升后,2003年乃至目前价格出现大幅走高。在此背景下,世界锡的价格2003年也有大幅度上行。如2003年12月,锡的价格为每吨美元,较上年同期猛升43%,2004年以来,截至4月份,较上年12月又再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锡的消费不断增长,市场连年产不敷消,供应严重不足。如据统计,2001年世界锡的消费较上年增长%,2002年为增%,2003年增%,2004年预计还将再增%,而同期世界锡的生产平均年增约仅%。在此情况下,锡市场生产不敷消费的数量2001年为500吨,2002年为2900吨。2003年陡增达24800吨,2004年预计更将增达30400吨。世界铅、锌市场也大体如此。继2001年至2002年或2003年供应明显过剩之后,2004年世界铅、锌市场据预计也将分别面临万吨和10万吨的较大供应短缺。

(三)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发达国家从廉价劳动力生产的进口产品中受益,同时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有了更大需求。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将看到对中国出口机会的增加,包括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去年中国进口增长34%。今年1-5月中国进口增长41%,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特别是从美欧日三大市场的进口增加明显。

中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将不仅影响中国本身,还影响世界其他地区。亚行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钢材、锑、锌、白金、钢和铁矿最大的消费国;是铝和银第二大消费国,是镍的第三大消费国,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并占2003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35%。中国还生产全球50%的照相机、30%的空调机和电视机、中国已成为东南亚的主要贸易伙伴(去年从这一地区进口4130亿美元)。中国从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进口增长了50%,从菲律宾的进口增长了一倍。今年1-5月,中国从东盟进口增加了%。2003年日本出口增长的80%源于中国。亚行估计,今年全世界15%的增长将来自中国。中国宣布紧缩贷款的消息后,亚洲、欧洲和拉美的股市暴跌,农矿产品价格也大幅下跌。中国经济的急剧调整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雷曼预计,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其他亚洲新兴经济的GDP将下跌3个百分点。

48 2424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