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论文范例精选4篇
【导言】此例“旅游发展论文范例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旅游毕业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
分类号F590-4;
目前,社会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大量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进入市场。根据中央国务院发表的教育改革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大力改革职业教学,培养出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建设、生产、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在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够,缺少实战经验训练,教师缺乏对市场情况的把握,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单一,无法解决根本上的实践技能培训问题。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为旅游人才的输出提供教育保障。
1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旅游专业涉及到旅游管理、服务等学科,用同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旅游人才只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背景,在初级阶段,旅游业不够发达,旅游学科不够成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节省了人力,符合社会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有中国游客,也有外国游客,这就需要旅游人才掌握多门语言知识,如果依然沿用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和时代的发展脱节,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精,知识太过繁杂,旅游专业知识停留在一个初级层次,旅游人才不够专业,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
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
旅游业属于社会服务类行业,比较注重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需要旅游工作者结合理论知识讲解旅游资料。很多高职教育旅游教学知识无法学以致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新的旅游景点被开发出来,环境变化必将带来旅游知识的更新,因此旧的知识体系需要淘汰或者扩充,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时仍然学习旧的知识内容,学生无法掌握实际旅游知识,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书本知识和实践不能结合起来,无法提高旅游人才的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
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高职院校把所有的课程一锅烩,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比较少,没有重点突出旅游专业课程,旅游服务和管理课流于形式。现场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很多学生只是在学校周边进行考察,由于教学环境和经费的影响,没有针对一些特定的旅游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导致知识认知不足。实习课程不足,很少安排学生进入旅行社实习。关于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L庋⌒蘅伪戎仄低,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缺少了解,课程体系比较驳杂,设计不合理。
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作为劳动力密集的新型产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截至到 2015年,我国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500万人,就业人员的数量非常庞大。中国旅游局发表的报告表明,旅游行业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0%左右。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拉动内需,吸引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为我国GDP的增长创造了极大的贡献。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未来市场潜力对旅游人员要求提供了要求。目前,旅游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短缺问题,有很多旅行社都是在社会上直招的人员,虽然社会经验丰富,但是缺少系统教育,对很多专业知识不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正当操作。但是社会和政府还未关注到这一问题,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进入旅游行业的意向,毕业生数量和就业人员数量达到1:8。旅游行业很难招到高校毕业生,人员管理流程不够合理,有很多企业内部员工跳槽,或者因为工资待遇过低,转行。
根据当今旅游产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现状分析,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水平素质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对云南省旅游行业调查统计得知,云南省各处旅游景区达到723出,各类大小旅行社有1856家,酒店达到3548家,餐厅的数量达到4236家,云南省的旅游业发展呈现一种稳定、快速增长现象。
云南省旅游行业调查统计表
旅游行业 旅游景区 旅行社 酒店 餐厅
数量 723 1856 3548 4236
通过对100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调查显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不协调现象,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25%%是初中水平,15%是高中水平,10%是中专水平,30%是大专水平,还有20%是本科水平。
100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调查统计表
文化水平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 本科
人员比例 25% 15% 10% 30% 20%
3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目前,全国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很多本科院校来说,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存在很大的就业压力,高职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20万,待业人数约为120万,占总人数的30%。到2012年,高职毕业人数增加到510万,比2011年增加了90万毕业生。而201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数量达到560万左右,比2011年的510万增加了50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媒体调查报道称,2014年的高职毕业生有670万左右,有六成高职毕业生面临失业。2015年有700万毕业生,随着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越来越困难。为了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很多地方政府出行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对促进就业没有取到很好的成果。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深入调查,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调查显示,很多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虽然毕业后分配了工作,但是大部分被分配到小型旅行社,在这种小型旅行社中,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各种福利待遇比较低,缺少前辈的带领学习,直接由毕业生带团,前期培训工作不足,很多毕业生在带团时遇到问题,无法解决问题,不知道怎么和客人沟通交流。还有一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比较看重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前景,追求名牌大企业和国家事业单位,对一些小型私人企业没有工作渴望,认为只有在名牌大企业中才能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学到一些专业技能知识。但是事实与想法相反,很多大型企业对于人才有着很高的标准,需要具备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高职毕业生刚刚进入社会,对市场的一些岗位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选择工作时,容易落选,导致失业待业。高职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旅游企业需求不匹配,需要在企业中从零开始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
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外语水平薄弱
通过对一些旅游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求职障碍这一类问中,有40%的高职毕业生选择“缺乏旅游专业知识”,有30%的高职毕业生选择“缺乏实践经验,不懂工作流程”,还有30%的毕业生选择“缺乏工作经历”,这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实践锻炼,不了解旅游行业的具体工作流程,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是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疑虑。
同时,旅游专业有50%的毕业生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外语水平非常薄弱。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把知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基础上,没有时间和环境学习外语知识,外语表达能力不足,但是旅游行业需要接待大量的外国游客,必须掌握外语生活用语,才能在旅行途中正常交流,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外语水平薄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就业。还有部分旅游企业把外语水平作为招聘的硬性指标,必须对外语进行考核。
4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的意义
旅游行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精神消费必将成为人们的生活需要。我国地域辽阔,各种旅游资源丰富,国家对于旅游业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加强对旅游业的建设,把旅游业培养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
旅游行业作为服务类行业,需要社会应用型复合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产生了冲击。在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中,重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是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时代进步太快,无法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必须把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5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的建议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复合人才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的旅游实践技能。大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实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岗位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把人才培养模式划分开来,明确每一块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既有服务类人才的培养,也有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同时要结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定期对旅游市场进行考察,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教师在旅游教学之前,必须查阅大量的旅游素材和地域资料,尽可能在备课中把各处旅游景点了解清楚,然后给学生讲解相关地域知识,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掌握第一手旅游资料。
教师在讲授旅游线路基本内容之后,可以放一些导游讲解词的视频给学生观看,然后指定一个旅游线路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讲解,老师和其他的学生对讲解情况进行点评,强化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全面化、精细化,把专业定位区分开来,重点培养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可以把市场上热门旅游职位如导游、旅游策划、旅游商务和景区宣讲等结合自己的专业共同发展。
优化教学课程
根据旅游专业的教学特点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包括景点介绍、地理文化、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文化和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分成不同的模块教学,当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后,再安排学生进入实践课程,锻炼实践专业能力。分层次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可以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补充一些专业性课程。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着重学习一些旅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旅游专业的基础技能,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就可以开展专业性实践教学,定期进行一些职业考核和职业竞赛,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加强专业实践
在旅游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结合起来,适应旅游工作岗位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实践课程和实训基地,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校内实践课程建设,例如:旅游景点考察课程、导游模拟大赛、旅游服务模拟课程。二是和校外旅游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旅游企业中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获取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根据理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融入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旅游R档闹识和技能。
6 总结语
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旅游教学改革,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怎样改革旅游教学,需要各个职业院校对旅游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国政,杨磊。 慕课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01:123-126.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农家乐”;旅游;文化内涵;文化品位
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初“农家乐”这种乡村旅游形式在成都市郊区兴起以来,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在发展过程中“,农家乐”旅游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丰富了中国旅游产品结构,成为了中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相关研究指出,目前“农家乐”旅游存在着盲目建设、缺乏特色、形式单一、品位不高等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难以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在目前“农家乐”旅游存在的这些不足和问题中,缺乏文化品位既是根本的缺陷,又是“农家乐”旅游产品低质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和深度思考的问题。
一“、农家乐”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主要表现
1.盲目建设,破坏乡村资源和环境。乡村资源和环境是“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凭借和依托,任何对其造成破坏的开发建设都会削弱“农家乐”旅游地的吸引力,降低“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但在目前的“农家乐”旅游开发中,却存在着“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开发一些自然资源,导致生态压力增大”的现象。同时,由于农民认识上的偏差,在“农家乐”房屋、庭院等的建设上盲目模仿城市建筑,不仅脱离了乡村本色,而且还破坏了当地的资源和环境。再者,在“农家乐”旅游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水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造成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这些对乡村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现象,使“农家乐”旅游的生态优势逐步丧失,乡村的吸引力逐步减弱,“农家乐”的文化品位逐步降低,影响了“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各地对“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利用。首先,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的利用。即使现在有些“农家乐”也在努力增加文化含量,但多是相互模仿和抄袭,而不是立足本地乡村习俗和风土人情,导致“农家乐”旅游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其次,“农家乐”旅游活动项目档次低、文化含量少、缺乏特色。大多数“农家乐”都是以、麻将主打,辅之以喝茶、聊天、钓鱼等活动。项目开发流于一般,“城市化”、“大众化”气息浓,难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旅游需求。最后,“农家乐”旅游开发与农事文化结合不紧密,对农事文化既挖掘不够,又缺乏有形的展示“,农家乐”旅游离“农”字越来越远。
3.以观光形式为主,参与性活动少。目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多数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层面,产品结构单一,知识性、趣味性差,参与性不强。大多数“农家乐”旅游地的观光农业园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旅游者对田园风光的欣赏需求,但由于不具有参与性,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过程平淡。而旅游者越来越注重对旅游过程的参与和体验,仅靠这种旅游产品是无法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的。尽管乡村民俗文化可以很好地开发一些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但目前多数“农家乐”旅游还没有诸如民俗节庆、民间艺术学习等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
4.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低。“农家乐”旅游的服务是展示“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一个平台。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能给旅游者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树立“农家乐”旅游地在游客心中的良好形象。但是,目前“农家乐”旅游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也还有待提高。服务设施的修建普遍存在着与乡村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服务设施的安全、卫生条件还存在不足。厨房、餐具卫生状况差,提供的饮食也几乎是和城里相差无几的食品和菜肴,缺乏乡村饮食文化特色。同时,“农家乐”经营者还不具备“服务就是品位”的意识,缺乏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服务仪态、服务方式不能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大大降低了“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
二、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对策建议文化品位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新的生长点,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2]。“农家乐”旅游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与它内在的质量和文化的品位是成正比的。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可以使“农家乐”旅游获得蓬勃生机和高附加值,是提高其观光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关键[3],更是“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因此,推动“农家乐”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必须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研究如何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乡村资源和环境是“农家乐”旅游开展的前提,是支撑“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必要条件。因此,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为此必须做到:(1)树立资源保护意识,着眼于“农家乐”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农家乐”旅游开发规划并贯彻实施;(2)树立精品意识,统筹乡村的发展全局,精心设计“农家乐”旅游开发的每个细节,严禁对乡村自然资源盲目开发;(3)注重自然和人文的协调“,农家乐”房屋建筑不能盲目模仿城市住房,而要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弘扬农村建筑文化,修建地方特色性建筑;(4)妥善处理因“农家乐”旅游开展而产生的垃圾、废水等,保持生态平衡、保证乡村的清新、纯洁、自然,维持乡村环境的长久吸引力。
2.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是形成“农家乐”特色、提升“农家乐”文化品位的基础。能否将乡村文化内涵集中展示出来是决定“农家乐”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农家乐”旅游开发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必须首先对当地的乡村民俗和风土人情作充分的调查研究,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开发具有差异性和垄断性的旅游文化产品。而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地开发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打造特色产品,创立优势品牌,改变目前以麻将、为主要活动项目的低层次发展现状,推动“农家乐”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开发要努力展示农事文化,可恢复水车、水磨、鸡公车等一些传统农业工具,还可组织游客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事活动,让他们感受劳动的快乐,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可考虑开发一些民俗节庆活动、民间礼俗展示、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项目,使游客在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时,感受乡村民俗气氛,提升“农家乐”旅游地在他们心中的文化分量。
3.增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心理的日趋成熟,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异域文化的体验,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难以适应人们追求个性和自我的需求,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旅游正越来越受欢迎[4]。因此“,农家乐”旅游开发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开发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活动项目。“农家乐”旅游开发参与性项目,必须立足于乡村文化特色,避免与城市旅游活动趋同,诸如乒乓球、篮球、卡拉OK等活动项目最好少开发或不开发。而应该以乡村农事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依托
,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参与性活动项目。体验农事文化方面,可开发植树、采摘、耕地等农事活动项目,让游客从参与农事活动中更真实地感悟农村,感受离他们遥远的农业社会风貌;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方面,可引导游客参加民俗节庆活动、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学习农家风味饮食的烹饪等,使游客在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从而更加喜爱“农家乐”旅游。
4.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这也是“农家乐”旅游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农家乐”旅游地服务设施的设置要体现服务至上原则,要与乡村环境氛围相协调,使之成为“农家乐”旅游地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设施的修建要以乡村反映的文化内涵为背景,外观形式要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环境与设施融合,色彩协调;设施条件能满足接待游客规模的需要,布局合理,安全、卫生条件达标。“农家乐”旅游服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服务人员要具有“热情好客的品质,崇尚礼仪的性情,较高的文化修养,周到细致的服务,清洁卫生的习俗”。因此,必须加强对“农家乐”旅游服务人员文化知识、旅游常识和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结语
总之,保护乡村资源和环境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前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关键,注重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保证。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必须从多方面努力,多角度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必将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后劲,推动中国“农家乐”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桂“.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5,(5):151-153.
[2]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3]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50-53.
旅游毕业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96-02
一、沈阳工程学院英语(旅游方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就业门槛较低,但由于是服务性行业,所以导致当前存在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许多与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旅游类本科毕业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现象比较突出。有关部门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毕业2年后仍然在旅游行业工作的毕业生不到1/5。这充分说明旅游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对口率低、就业稳定性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就是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具体岗位需求相脱节,导致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因而旅游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中心。要吸取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经验,要体现学科性、行业性、宽适性、引导性。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突出旅游行业实践应用性强的特征,又要体现旅游专业综合性的特点,使得旅游类本科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就业能力增强。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就业社会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要实现和谐就业,就必须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
该校英语(旅游方向)从2006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有5届学生、2界毕业生。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历了2次修订,课程体系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但从未对学生们应具备的就业能力方面加以分析来进行课程设置,目前学生们的就业问题仍然很严峻。要想让毕业生们投身旅游行业中,实现旅游市场供需两旺的态势,教育的职责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旅游类本科专业应该培养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在求职和职业生涯中所必备的并能够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仅仅是在旅游行业中寻求到就业机会,更应该让学生拥有发展潜能,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动力。因此,从提升就业能力和提高就业质量的视角出发对英语(旅游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势在必行。
二、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调研分析和在校学生对本专业所设课程及获得能力的态度以及学生对就业的需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发现目前该校英语(旅游方向)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沈阳工程学院该专业名称为英语(旅游方向),从专业来看,属于英语专业,所以不等同于旅游管理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是英语+旅游,由于总学时的限制,英语课程要少于纯英语专业的,旅游课程又少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从知识结构来看,基础性理论性的知识比例多,现代旅游人才必备的现代技术和外语交流能力弱;从专业技能来看,学习理论能力较强,实践能力较弱。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旅游情感看,学生从事旅游的热情、灵感、理想和事业心的情感薄弱,职业意识及归宿感较差,后续发展能力欠缺。
(二)课程体系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课程体系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构建。沈阳工程学院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英语人才,但绝大多数学生未来并不从事英语方面的理论研究,而是从事旅游活动中的各项服务工作。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普通高等教育英语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组合压缩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还是沿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结构,偏多注重高等教育中“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而忽略了该专业应具备的实用性特点,从而导致课程体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三)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化、整合化程度不够
沈阳工程学院该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结构基本上还是“英语语言知识”和“旅游知识”的简单相加与组合,课程交叉重复,还没有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式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语言类课程与旅游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不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和旅游技能的训练与现实职业岗位结合不紧。因此,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应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和观念上的综合,体现在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必须考虑英语语言技能与旅游知识的平衡以及综合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带有旅游字样的专业就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且形式化明显。具体来说,一是实践学时不足,二是实践内容不到位。该校目前没有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只是有几家校外实践基地。不过这些校外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并不舍得投入,只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学生到企业实习多是充当劳动力的定岗实习,无法进行换岗实习和管理实习。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四篇】
国外类似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又被称之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物质遗存作为体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遗产旅游在欧美出现及盛行,推动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在西方开展。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遗产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由此成为研究的中心议题。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管理、社区参与和市场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研究。Bronwyn,J.[2](2004)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讨了文化遗产认同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节日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作用。(3)参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各主体利益差异研究。Heidi,D.[5](2001)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时,遗产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则研究了文化遗产相对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意义。(4)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5)旅游对文化遗产的诊释。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凯尔特”主题表述在威尔士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Myra,[11]以马里世界文化遗产地PaysDogon在旅游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为例探讨了旅游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影响:Halewood[12](2001)以“维京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持续升温,国内学者也开始侧重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间整合和市场营销的研究。而目前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冯淑华[13](2002)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吴文智[14](2003)则系统阐述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2)古村落(古镇)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旅游策划的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包括:(1)多数学者侧重于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李丽雅[15]12003;孙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阳建强[19],2001)(2)有学者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竞争合作模式。(陶伟[20],2002)(3)有学者通过对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蒋志杰,(4)有学者通过具体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阮仪三,1996[22],1998[23],2001[24];陆志钢[25],2001
三、西塘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古镇文化旅游策划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经过十余年发展,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是华东区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乡风貌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与本区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黄金周”周庄旅游接待人数仅次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名列全国第三。
2)一些江南水乡古镇通过挖掘本地区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江南水乡古镇历史环境的保护,使当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也使旅游者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江南民俗,并处处体验着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环境。如2001年至今乌镇先后成功举办香市、花车巡游、烟花大会等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3)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开展带动了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西塘传统产业的展示性表演极大促进了当地销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业的发展。于江南水乡旅游产品而言,其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传统集合。这些元素通过整合从诸多方面反映出水乡传统的内涵。虽然从旅游的6要素层面来讲,西塘旅游产品可以是具备多重核心传统的旅游产品,但从文化旅游资源角度来分析,传统只具有一个核心。差异化构成旅游传统。
2.文化差异化就构成文化旅游资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乡古镇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水乡民居文化的独特化。这一独特化不仅体现在单体的房间或宅院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水乡古镇的整体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邻里,水、陆平行,呈棋盘状格局。西塘古镇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西塘的长廊是江南水乡给人的最初映像,水乡古镇是在这一格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在文化层面产生差异,进而产生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与根源。正是通过在民居文化这一层面上的差异,才衍生出了江南水乡古镇在其他层面上的差异[26]。
2)建筑文化
从其文化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它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密切。无论是单栋的民居还是古镇的民居总格局,都会联系到各类的建筑。以桥为例,每个古镇都有桥梁,且各时代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桥梁是水乡生活的必要设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时强化桥梁的观光,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各类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还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类商铺(万盛米行等)等其它各类建筑。这类建筑与民居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它们是给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饮食文化
造成这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继承性的原因有三个:
1.江南水乡的饮食习惯拥有浓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鲜为特色。对于非水乡地区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传统。
2.从历史上来看,西塘古镇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超过10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当地风俗习惯的区别,产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称相异的饮食文化,其最具传统的部分是这些食品的文化内涵。
3.饮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会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闲为目的游客的作用。
上一篇:化工厂年度总结通用4篇
下一篇:退休申请书实用【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