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论文精选4篇
【导言】此例“旅游论文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旅游类论文【第一篇】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深刻理解教育部16号文件的基础之上,学院通过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确定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了“1+2N”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初见成效。“1+2N”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毕业时,在获得一个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和多个基本素质合格证书,使毕业生成为具有多个岗位就业择业能力及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品质,富有团队意识和创业创新精神的社会有用之才。遵循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坚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实践、校企结合、工学产学结合等原则,“1+2N”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创造性地引导。尤其是职业技能板块课程设计从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出发,利用三年学制的有限时间,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核心能力设计课程和内容,把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而言,他们未来所在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获取的职业能力分为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两个方面。通用职业能力指的是一个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主要指人际沟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组织协调、团队协作、灵活应变、学习能力、工作责任感、生活适应能力、语言及文字运用能力、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体现出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基础能力水平。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旅行社、酒店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公司或者管理机构。因此,对旅行社、风景区等机构而言,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为业务基础知识、旅游营销组织能力、导游能力、旅游线路开发与策划能力、创意思维能力、相关信息获取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等。对于旅游酒店行业而言,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则主要为业务基础知识、营销组织能力、前厅服务与管理能力、客房服务与管理能力、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康体娱乐部门工作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等。
通过对旅游企业和高职旅游类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存在矛盾,主要有以下情况:学生专业技能不高,缺乏实践经验,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旅游行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和工作经验,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多,缺乏实践经验,遇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实际业务工作就束手无策,致使学生在企业工作,不能马上上手,企业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旅游业综合性强,与吃、住、行、游、购、娱各大旅游企业业务往来多,而且旅游服务过程中突发状况多,致使旅游工作复杂化、专业化,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缺乏敬业精神,与企业用人计划产生较大分歧部分毕业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认知度不够,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这给企业用人计划造成了很大麻烦,使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诚信和敬业精神,在使用刚毕业大学生方面更加谨慎。
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需要,学生无法受到企业重用,灰心丧气,甚至频繁跳槽或最终离开旅游行业。学生职业能力没有完全达到企业需要,旅游企业在用人方面是想用又不敢用。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不够许多学校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还具有片面性,学生职业能力不应该是单一方面的能力。并且,新时期社会发展状况和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其他能力。因此学生职业能力应包括专业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不是片面的某方面能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而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学生的培养应与市场接轨,应针对岗位和市场需要培育人才。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农家乐”;旅游;文化内涵;文化品位
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初“农家乐”这种乡村旅游形式在成都市郊区兴起以来,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在发展过程中“,农家乐”旅游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丰富了中国旅游产品结构,成为了中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相关研究指出,目前“农家乐”旅游存在着盲目建设、缺乏特色、形式单一、品位不高等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难以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在目前“农家乐”旅游存在的这些不足和问题中,缺乏文化品位既是根本的缺陷,又是“农家乐”旅游产品低质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和深度思考的问题。
一“、农家乐”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主要表现
1.盲目建设,破坏乡村资源和环境。乡村资源和环境是“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凭借和依托,任何对其造成破坏的开发建设都会削弱“农家乐”旅游地的吸引力,降低“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但在目前的“农家乐”旅游开发中,却存在着“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开发一些自然资源,导致生态压力增大”的现象。同时,由于农民认识上的偏差,在“农家乐”房屋、庭院等的建设上盲目模仿城市建筑,不仅脱离了乡村本色,而且还破坏了当地的资源和环境。再者,在“农家乐”旅游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水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造成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这些对乡村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现象,使“农家乐”旅游的生态优势逐步丧失,乡村的吸引力逐步减弱,“农家乐”的文化品位逐步降低,影响了“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各地对“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利用。首先,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的利用。即使现在有些“农家乐”也在努力增加文化含量,但多是相互模仿和抄袭,而不是立足本地乡村习俗和风土人情,导致“农家乐”旅游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其次,“农家乐”旅游活动项目档次低、文化含量少、缺乏特色。大多数“农家乐”都是以、麻将主打,辅之以喝茶、聊天、钓鱼等活动。项目开发流于一般,“城市化”、“大众化”气息浓,难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旅游需求。最后,“农家乐”旅游开发与农事文化结合不紧密,对农事文化既挖掘不够,又缺乏有形的展示“,农家乐”旅游离“农”字越来越远。
3.以观光形式为主,参与性活动少。目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多数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层面,产品结构单一,知识性、趣味性差,参与性不强。大多数“农家乐”旅游地的观光农业园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旅游者对田园风光的欣赏需求,但由于不具有参与性,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过程平淡。而旅游者越来越注重对旅游过程的参与和体验,仅靠这种旅游产品是无法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的。尽管乡村民俗文化可以很好地开发一些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但目前多数“农家乐”旅游还没有诸如民俗节庆、民间艺术学习等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
4.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低。“农家乐”旅游的服务是展示“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一个平台。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能给旅游者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树立“农家乐”旅游地在游客心中的良好形象。但是,目前“农家乐”旅游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也还有待提高。服务设施的修建普遍存在着与乡村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服务设施的安全、卫生条件还存在不足。厨房、餐具卫生状况差,提供的饮食也几乎是和城里相差无几的食品和菜肴,缺乏乡村饮食文化特色。同时,“农家乐”经营者还不具备“服务就是品位”的意识,缺乏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服务仪态、服务方式不能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大大降低了“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
二、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对策建议文化品位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新的生长点,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2]。“农家乐”旅游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与它内在的质量和文化的品位是成正比的。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可以使“农家乐”旅游获得蓬勃生机和高附加值,是提高其观光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关键[3],更是“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因此,推动“农家乐”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必须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研究如何丰富“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乡村资源和环境是“农家乐”旅游开展的前提,是支撑“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必要条件。因此,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为此必须做到:(1)树立资源保护意识,着眼于“农家乐”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农家乐”旅游开发规划并贯彻实施;(2)树立精品意识,统筹乡村的发展全局,精心设计“农家乐”旅游开发的每个细节,严禁对乡村自然资源盲目开发;(3)注重自然和人文的协调“,农家乐”房屋建筑不能盲目模仿城市住房,而要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弘扬农村建筑文化,修建地方特色性建筑;(4)妥善处理因“农家乐”旅游开展而产生的垃圾、废水等,保持生态平衡、保证乡村的清新、纯洁、自然,维持乡村环境的长久吸引力。
2.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是形成“农家乐”特色、提升“农家乐”文化品位的基础。能否将乡村文化内涵集中展示出来是决定“农家乐”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农家乐”旅游开发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必须首先对当地的乡村民俗和风土人情作充分的调查研究,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开发具有差异性和垄断性的旅游文化产品。而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地开发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打造特色产品,创立优势品牌,改变目前以麻将、为主要活动项目的低层次发展现状,推动“农家乐”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开发要努力展示农事文化,可恢复水车、水磨、鸡公车等一些传统农业工具,还可组织游客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事活动,让他们感受劳动的快乐,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可考虑开发一些民俗节庆活动、民间礼俗展示、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项目,使游客在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时,感受乡村民俗气氛,提升“农家乐”旅游地在他们心中的文化分量。
3.增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心理的日趋成熟,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异域文化的体验,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难以适应人们追求个性和自我的需求,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旅游正越来越受欢迎[4]。因此“,农家乐”旅游开发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开发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活动项目。“农家乐”旅游开发参与性项目,必须立足于乡村文化特色,避免与城市旅游活动趋同,诸如乒乓球、篮球、卡拉OK等活动项目最好少开发或不开发。而应该以乡村农事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依托
,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参与性活动项目。体验农事文化方面,可开发植树、采摘、耕地等农事活动项目,让游客从参与农事活动中更真实地感悟农村,感受离他们遥远的农业社会风貌;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方面,可引导游客参加民俗节庆活动、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学习农家风味饮食的烹饪等,使游客在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从而更加喜爱“农家乐”旅游。
4.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这也是“农家乐”旅游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农家乐”旅游地服务设施的设置要体现服务至上原则,要与乡村环境氛围相协调,使之成为“农家乐”旅游地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设施的修建要以乡村反映的文化内涵为背景,外观形式要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环境与设施融合,色彩协调;设施条件能满足接待游客规模的需要,布局合理,安全、卫生条件达标。“农家乐”旅游服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服务人员要具有“热情好客的品质,崇尚礼仪的性情,较高的文化修养,周到细致的服务,清洁卫生的习俗”。因此,必须加强对“农家乐”旅游服务人员文化知识、旅游常识和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结语
总之,保护乡村资源和环境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前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关键,注重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是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保证。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必须从多方面努力,多角度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必将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后劲,推动中国“农家乐”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桂“.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5,(5):151-153.
[2]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3]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50-53.
旅游类论文【第三篇】
目前在不同层面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创新创业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纳入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
第一,创业教育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度较低。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及岗位群的分析往往只限制在当前旅游行业较为缺乏的初级岗位上,很少有院校将自主创业、独立就业,或是一些新兴职业纳入其中。这样就使得在课程设施、培养方式、资源配置上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第二,课程体系往往难以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目前院校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只是在原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加入创业的章节,或者仅仅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这显然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第三,旅游院校“2+1”、淡旺互补等培养模式限制了在校教学时长,学生往往只在校学习两年就要转入实习或教学实践,这使得原来的课程都在一定程度在进行压缩,所以增加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难以被院校接受。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比较模糊。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之间关系,往往缺乏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目前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劳动力的缺乏,使毕业生往往是供不应求,因此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动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较为缺乏
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必须具备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或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但从旅游类职业院校整体来看,这部分的教师数量较少,师资也严重不足。目前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主要是由辅导员来承担,从属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创业教育,也有着比较浓重的思政教育的性质。与此同时一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双师资格的教师却过多地承担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从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载体的缺乏也制约了这些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存在障碍
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和实践平台,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在课程上接受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还要能够将之运用于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中。从院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平台来看,大部分院校已经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仅仅满足于一般实训的使用条件,却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使用要求,学生要利用校内实训设施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一些院校出于维护设施的目的,不支持学生利用实训场地从事创业或者经营,由此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客观上带来一定阻碍。而在校外创业条件上,由于创业成本的缺乏、市场竞争激烈、缺乏相应的政策或者资金支持,学生往往从事较为简单的创业实践。但是学生的创业实践却极易触犯市场和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无法得到学校的支持。除此之外,学生的创业实践也难以与行业相对接,旅游企业一般也很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四)学生创业兴趣不高,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不仅是由于创业条件和平台的缺乏,也与学生创新创业动机不强、意愿不足、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首先,学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塑造学生技能以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员工教育”,而没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育学生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管理者、掌舵者。因此在学生的潜在心理中,就比较缺乏大胆去创业的意愿。其次,学校的教学安排压制了学生创业的动力。在实施“2+1”的职业院校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将课程压在四个学期内完成,除此之外学生还要面临着普通话、计算机、英语和职业资格证等考试,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难以抽出精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最后,创新创业要求有一种允许犯错、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而这与我们一直以来要求精确、准确和规范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矛盾的。我们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将失败和错误看成是耻辱,这使得他们宁愿选择不犯错,也不愿意去冒险,这与创新创业的精神不不相符的。
二、路径和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要破除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难题,要坚持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两个方面起头并进。
(一)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离不开多个层面对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将重心放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还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鼓励学生打破束缚勇于追求与众不同的事业;在学生管理上要强调规范与灵活性并重的形式,对于由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应设计出一套管理办法,扫除管理机制上的障碍。
(二)以实训教学为平台,整合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不同行业和院校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形式。针对目前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应将创业教育整合进入实训课程当中,真正使创业教育成为技能教育。生产性实训是目前采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生产性实训是一种学习型生产,是专业文化知识获取过程的“理念性生产”体验,也是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性生产、课堂内的模拟实践。在某一个课程或科目的生产实训过程中,过去往往只强调产品的产出,却忽视了生产只是产品周期中的一个环节。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学习过程整合进入生产性实训中,也就是将重心放在“市场调研—策划—计划—生产—销售”整个环节,将实训过程还原为真实的经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打破课程和科目的界限,根据学生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补充理论方面的知识,使创业教育和实训融为一体。例如可利用酒吧、餐厅等实训设施中,学校应让学生承担起经营的责任,通过承包、参股等形式,学生利用设施进行经营并获取利润,学校从中分享利润或收取用于维护设施的管理费,教师对经营过程进行指导和智力支持,由此使学生完成创业和经营的整个过程。
(三)面向行业,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
旅游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中网;北京旅游;影响效应
1.前言
网球是仅次于足球的第二大运动项目,同时又是昔日的“三大贵族运动”之一,因此,中国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中网)的举办对北京的影响是重大的和深远的。已经5岁的中网,从一个外籍舶来品,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已经成为北京市民生活的一部分。2009年中网的全面升级,已经成为仅次于温网、法网、美网和澳网四大满贯之后的500分钻石皇冠级赛事。中网历经5年的成长终于实现了自己“第五大满贯”的目标。本文仅就中网对北京城市旅游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更好的发展北京旅游事业参考。
2.中网对北京旅游的影响效应分析
正面效应分析
经济效应———经济利益的提高,直接拉动北京旅游业发展。举办中网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主办城市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首先,中网的举办将带来大量的资金流动和资金注入。其次,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及大量人口的流动,给北京带来的间接收入将更为可观。
环境效应———绿色环境的建设力度加大,改善旅游环境。举办中网必将为北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利益驱动所带来的是一些北京将为主办中网而倾力改善城市环境,以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即使在目前的起步阶段,伴随着媒体高度关注的中网也能够推动北京基础设施的改善。
社会效应———城市知名度提升,旅游吸引力加大。首先,成功举办中网有助于提升北京的城市形象。在中网举办前后,国际媒体、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网络、平面媒体等对赛事进行大力宣传,比赛结束后还会有一些评选活动,如优秀赛区等,这些活动都能提高首都北京的知名度,从而增加旅游吸引力。其次,中网的举办还能为北京的旅游创造良好条件,如旅馆、饭店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交通情况的改善,自然环境的美化等。
人文效应———居民素质的提高,改善旅游软环境。首先,在北京每年一度的中网,必将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强身健体的意识,提高当地居民的体质。举办中网的初始目的就是为了开展和普及网球运动,增强人民的体质。其次中网能带给观赏者较多的人生启示,如:体育比赛必有成败;奖励可以给予获胜者;体育比赛要求的公正、公开、公平原则等等。这些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北京居民的人文素养。最后,由于体育比赛期间游客的增多当地居民还能够学习到保护环境、善待他人、平等开放等思维方式。
持续效应———经济持续发展的助动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中网的成功举办在很大程度上为北京以后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带来无尽的动力。据专家预测,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在未来15年内给北京带来超过150亿美元的收入。这充分说明,体育赛事在吸引体育旅游方面具有较大的后续效应,可以为举办地的经济增长注入持久的活力。
负面效应
由于大型赛事短期内超乎寻常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对任何举办地来说都是一个冲击与挑战。举办中网,对北京旅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下面是一些负面影响:
低谷效应。事实上,任何城市出现人口流动过频都会带来旅馆、餐饮及相关商品价格上涨的现象,而如果这种价格上涨得不到合理调控,往往会引起旅游者甚至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从而使得人们对城市产生不良印象。这种不良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口碑变差,赛事过后的一段时期内旅游业陷入低谷。
风险效应。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举办体育赛事同时会有一些风险,从而给赛事的举办带来隐患,甚至造成很大的损失。体育赛事中较为组委会和当地居民关注的隐患是球场暴力。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的是“事件”和“事件”。其中,发生在2000年的“事件”使陕西足球付出了沉重代价:西安赛区被取消承办6轮陕西博华国力队的主场比赛资格。
环境负效应。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是把双刃剑,旅游一方面能够推动环境的好转,另一方面也直接对环境造成污染。旅游对环境的污染大致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3.中网旅游效益最大化战略
提高竞技水平,承办高水平体育比赛。就体育赛事本身来说,提高竞赛水平是对于各参赛队的基本要求。为什么奥运会、世界杯、四大满贯等大型赛事会对旅游产生重要影响,对经济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显然是因为这些比赛水平最高,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观看比赛。
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了满足游客比赛期间的旅游观光需要,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各个部门应积极做好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开发出适应体育旅游需要的产品来。此外,还要考虑比赛场地和当地自然旅游景点的位置关系,合理进行交通安排,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加强安全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伴随着体育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新兴项目不断涌出,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管理法规和措施整体滞后,体育旅游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体育旅游事故时有发生。体育旅游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必须对体育旅游的基础设置进行安全检查,培训高素质的专业安保人员,制订详细标准,保证体育旅游参与者的人身安全。
加强中网赛事前后的市场营销工作。所有的体育赛事都一样,强有力的宣传是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
促使正效应最大化,负效应趋小化。充分发挥中网对北京社会、经济、环境的积极作用,避免赛事引起的低谷、风险和环境负效应,将负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力争取得社会效益———城市知名度的极大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环境效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中网赛事举办后旅游潜力的开发。挖掘中网赛事后基础设施的旅游潜力,部分建筑可以成为城市标志景观并与旅游产品的创新结合,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对成本投人最大的场馆可以与体育部门配合,吸引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来此举办。知名的体育场馆与知名的世界级赛事相得益彰。还可以开发面向当地社区的休闲旅游。
参考文献:
[1]王庆生。我国边境城市旅游开发机制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8(5):1-4.
[2]陈金华。浅探中国体育旅游———兼论奥运热对中国体育旅游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37-40
[3].杨弢,姜付高。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20-23.
上一篇:企业管理学论文实用5篇
下一篇:毕业论文提纲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