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汇集9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历史选修一涵盖古代文明、近现代史、社会变革与思想流派,探讨历史发展脉络与影响,如何理解历史的演变与现实联系?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篇1

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篇2

梭伦改革

背景

(1)政治: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原)

(2)经济:雅典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阶级基础)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前提)

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2)确立财产等级制,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等级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不同

(3)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即民众法庭,由公民抽签组成)

(4)鼓励发展农业、工商业

作用

(1)保护平民的财产和人身权利

(2)打破了贵族世袭原则,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3)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4)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性质

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奴隶主贵族统治秩序的改革

影响

积极:

(1)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动摇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局限:“中庸”(折中)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贵族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续存。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补充: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

(1)克里斯提尼改革

措施:第一,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第二,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第三,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第四,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第五,实行陶片放逐法。

作用: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体制。

(2)伯里克利改革

措施:第一: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第二: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第三: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第四:公职人员发放津贴。

作用: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民主政治空前繁荣。

(3)雅典民主制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

(4)局限: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他国公民,都没有民主的权利;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参加公民大会。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篇3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三、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

2、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宋积贫局面的改善: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国库充裕

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取得重大胜利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篇4

改革

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分类

从程度看:

(1)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2)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

(1)政治改革;

(2)经济改革;

(3)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

(1)奴隶制度的改革;

(2)封建主义的改革;

(3)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

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改革的结果

(1)成功: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2)失败: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者的素质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与保留。

(3)成功的改革

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4)失败的改革

苏联和东欧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原则: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

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②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

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篇5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篇6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

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篇7

第五单元宗教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危机

1、天主教地位:支配地位,大一统神权统治。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2、宗教“异端”思想

实质: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矛头:天主教会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异端”

表现:12世纪法国纯洁派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捷克人胡司思想及胡司战争影响:打击了天主教神权统治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西欧向近代过渡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2)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条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2)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3)作用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

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

(2)内容

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3)结果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历史作用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四、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篇8

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

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

春秋改革

①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②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

③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法

①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

②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③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相同:

起因: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欧的影响

主观目的: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富国强兵

结果: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不同:

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性质封建性质改革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内容鼓励工场购买农奴,强化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篇9

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

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

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

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

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

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

相同之处:

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⑤客观效果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⑥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⑦结果相同: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不同之处:

①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

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不同: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

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力发展超过俄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三次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调整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适当照顾人民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

认识:

三次改革各有特点,他们的成功说明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中的特有产物,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必须市场化。

社会主义改革比较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改革的背景。改革主要针对哪些问题而展开。试从经济、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分析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1)背景:

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悬殊较大。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③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忽略特殊国情,产生消极影响,前进步履维艰。

(2)内容:

①强调国家主权独立。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提倡和平共处。

②改革经济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涉。典型事例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3)中苏改革成败原因

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时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时刻警惕和打击西方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发展,人民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苏联长期脱离实际,受教条主义影响,不能很好地对外开放和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西方和平演变进行有效的反渗透,而经济因改革失败而衰退,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4)启示: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国情,选择并完善建设道路。

②坚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48 4069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