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优推10篇】
《百年孤独》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探讨了孤独、命运和历史循环的主题,展现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篇1
今晚,也许是因为正值月神的小小假期,或是垂老的造物主在他漆金的扶手椅中睡着了,天色灰茫,窗台上的金鱼缸中的鱼在杂乱的书卷中孤独的游着,半浑的水反射着白的乏力的白炽灯光,或许是手中的书的魔法不小心自行解开了封印,小小的房间中充斥着白炽灯混着孤独后发出的气味。
也许是长时间没有读过这样的好书,掩卷一睹,时针竟然已悄悄爬过水平线……
书的扉页上画着看不甚懂的魔法阵,只认得黑体写就的“百年孤独”几个字独自寂寞的赏着与他相视的孤单读者……
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在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隔绝的小村——马孔多的传奇而又坎坷的经历,中故意重复运用“阿尔蒂奥”,“奥雷良诺”,“雷梅苔丝”等姓名,并制造一个个相互独立又彼此相互连接的时间体系,使读者看到一个周期循环好像是不可摆脱的命运一样的家族历史:七代人都抱摆脱孤独的宿愿,却又最终回到孤独中,不能自拔。
书中每一位人物都包含着作者深深的创作意图,奥雷良诺参加了内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的一生都被命运戏耍了——旧统治者和新的统治者一样昏庸残暴,保守派和激进派都一样是不顾民生的混蛋,于是他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锅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第四代的阿卡迪奥第二则清楚的意识到从战争中摆脱孤独感的可笑之处:战争只会给人带来无尽的恐惧。而这两位参与了战争的人的结局也一样令人深思:奥雷良诺最终也没能看清他的热情只不过是他的孤独,而阿卡迪奥第二则四处诉说他亲历的那场大屠杀的真象——军警杀掉三千多工人,并用火车把工人们的尸体运往海边丢到大海,却被人们斥为疯子。这点上他的曾祖父与他相似——他的曾祖父——布恩迪亚的精神世界与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于是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们都被周围的人逼到了孤独的脚落。
作者运用魔幻的语言,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同时,作者又将大量的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运用在小说构成中,进一步加强了本书的.神秘气氛。
另外,作家将时间变为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将所有事在一个时刻爆发,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这部书的意义在于其对现代文明的孤独的批判,作家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或许真正的孤独不是人的孤独,而是这个社会的孤独。
那么在这孤单中过活的我们,究竟是被什么所羁绊?记得日本禅宗中有这样一宗公案:
学生问:怎样才能摆脱轮回的束缚?
师回:什么束缚了你?
或许真正束缚我们的只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既想孤独却又惧怕孤独的心……
夜色像半浑的水,不知这水中孤独游着的金鱼,是否有福气只有四秒的记忆来忘记这孤独。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篇2
这个暑假我反复读了一本书——《百年孤独》。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根本不解其义;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七代人进行了排列,终于使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连同《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20年来,我在孤独中体会其中的孤独,并饱受折磨。为了排遣孤独,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
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领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孤独是自闭的。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
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死了,连同马贡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于是,书中结尾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
孤独是需要反省的。
读完书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书的涵义无疑是深远的:他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__架构,还是内容选择;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表现手法;无论是典故引用,还是故事编排,无不采用其极,令人匪夷所思。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可谓是眼花缭乱。
作者的匠心独运,__的跌荡起伏,俨然是对读者最大挑衅。在不可思议的奇迹中,在现实交错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现实中,在荒诞不经的传说中,使读者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进而理解孤独的本义,理解《百年孤独》的奇特。
孤独是需要摒弃的。
“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照《百年孤独》的现实与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由此,我们想起了晚清政府闭关锁国以至惨遭蹂躏的结局和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而重新崛起的历程。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梦想成真。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篇3
在我刚开始读《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太深奥了,有很多地方都读不懂,而且很多事情很荒谬。这本书中的人名反复出现,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这是只有在电视剧中才会发生的。从生活实际出发,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会有。但是这些竟都写在了这本书中,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
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成立了一百多年的世家中,男士,叫来叫去就是叫阿卡迪奥或叫做奥雷良诺,一点新意都没有。且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这些都太奇怪了,甚至使人感到有些害怕。虽然凭借我的阅读水平还不能很好地向大家详细解释什么,但我相信我只要我再细读几遍必须能够读出一些更深的东西,只是我此刻实在是没有这个潜力。
人物给我印象较深的是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首先,他们叫的不一样,不像别的那么复杂,记都记死了。然后就是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这样的怀疑并不离谱,是有必须道理的。但是,名字不必须要和性格一样嘛。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然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一切是命中注定的。虽然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着波折,但这个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传着,并且一向传承了下去。只是最后,当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时,让这个百年世家最后陷入了衰败。但是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开窍了,因为他最终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但是是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这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即便合上手中的书,那些情节还会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地涌现出来。
这本书实在让我受益匪浅,难以忘怀。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篇4
著名作家马尔克斯辞世,一代文坛巨星陨落,举世哀悼。在影视界曾经有个传闻,马尔克斯生前认为其代表作《百年孤独》只有好友黑泽明有资格导演,在黑泽明过世之后一直没有满意的人选。如今这两位大师都离我们而去了,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记得我的马尔克斯阅读史是从高一年开始。在那个开学季的秋天里,刚刚甩掉中考包袱的我们激情四射。我在的高一九班又是年段里最活跃的班级,各项文娱活动大家踊跃报名、积极参与。任数学课代表的我兼宣传委员。当时校运动会刚刚结束,我写的几篇诗歌被莫名其妙地挂在学校的宣传栏上。为了不负众望,当然要加强文笔训练。于是我对文学的追求慢慢展开了。你想想当每天有人在晃悠着念着你的诗歌,感觉是多么的奇妙。我就是在此刺激之下,一跃而起,大补文学知识。不发奋则已,一旦下定决心,则狂扫校图书馆。我们班级刚好坐落在图书馆楼,一层,借书部是在三层。每逢课间十分钟,我就上去扫荡。图书馆管理员是两位女士,身材高挑的那位很严格,一板一眼的;矮胖的那位有点痴呆,总是斜着眼睛看着我们,讲话腔调奇怪,吐字不清晰,鼻音总是拉得老长。她们二者的组合颇像女版的“胖瘦头陀”。
一天下午,我无意中发现了《百年孤独》,依稀记得是白色封皮,上面镌刻着浙江文艺出版社、黄锦炎译等字样。原先那书是有书衣的,但是不知在哪一次借阅中被哪位粗枝大叶的读者弄丢了。经“瘦头陀”阿姨办理登记后,伴随着急促的铃声我匆匆赶回到教室,把它塞入抽屉里,压在课本、练习册、试卷之上。在无聊的英语课上,听着枯燥的语法分析,教英语的女老师又几乎不与我们互动,着实令人乏味。于是我忍不住翻了翻它,孰料书中的那些故事就像“吉普赛人的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无法专心听课,恨不得马上躲到一旁一口气阅读完毕。有些小说看了开头就没有阅读的欲望,有些小说看了开头就让人欲罢不能。这部小说是属于后者。一个作家写小说达到此境界,此生足矣。书中的光怪陆离的情节、巧妙的构思让人叹为观止。特别是一个名字重复于家族百年,让人感觉。偶尔想想,把它放置到更大的`历史视野,整个人类不也是如此吗?
莫言的创作或多或少也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根据莫言回忆,他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兴奋不已,从此也成为了马尔克斯的粉丝之一。他坦言自己的创作深受其魔幻现实主义启发。或许马尔克斯没有想到自己的书可以哺育着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软性的影响力有些时候远胜于权力、财富。马尔克斯已经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被世人呼之为“最伟大的哥伦比亚人”。但是这些对于性格乖戾的马尔克斯而言或皆为过眼云烟,是我们看重了。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篇5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男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男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作品自身的奇幻还不足以实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风格的完整性,同时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镶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男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家族命运急转直下。与此相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又有欧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落后的写照:家族成员的伦与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对落后和愚昧,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而只是面对过去,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这样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最后不可避免的被一阵飓风吹光。同样,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对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篇6
《百年孤独》就是一部布迪亚家族的衰落史,里面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各种混乱,到后面直接都记不得谁是第几代了,只知道是谁谁谁的孩子,能记得的就是下面的这些人物关系了。
庇拉尔·特尔内拉与奥雷里亚诺两兄弟都发生了关系,还给奥雷里亚诺哥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生了一个儿子阿尔卡蒂奥。丽贝卡和阿玛兰妲同时爱上了来组装自动钢琴的皮埃特罗·克雷斯皮,而奥雷里亚诺爱上了一个年仅九岁,论年龄足可当他的女儿蕾梅黛丝。丽贝卡和皮埃特罗·克雷斯皮折腾了许久仍没走进婚姻的殿堂,兜兜转转何塞·阿尔卡蒂奥归来和丽贝卡3天内就结了婚。
当初说非蕾梅黛丝不可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与十七个女人生下十七个儿子,却在一夜之间都被逐个除掉。阿玛兰妲为拆散丽贝卡和皮埃特罗·克雷斯皮阴差阳错害死蕾梅黛丝,后来却拒绝了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的.求婚导致他自杀,阿尔卡蒂奥任意妄为后被枪决,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栗树下昏沉度日。阿玛兰妲将庇拉尔·特尔内拉与奥雷里亚诺的儿子奥雷里亚诺·何塞的抚养成人,他出走后怀着秘密的目的回来,一心要和姑姑阿玛兰妲结婚。
整个家族除了乌尔苏拉算寿终正寝,其他所有人都不能算是正常的生长死亡吧!
布迪亚家族的衰落史:家族的第一个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奥雷里亚诺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出的孩子有条猪尾巴)被蚂蚁吃掉。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篇7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穷。
作者在书中沉着冷静地讲着一些令人毛骨悚然又魔幻可悲的故事,读完后感觉整本书都笼罩着一种一成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觉到布恩迪亚家族百年间数代人的性格核心就像他们的名字那样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
孤独的可悲,源于自我封闭。布恩迪亚家族的人除了为马孔多开创了繁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外,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狭小的世界中的,拒绝任何人的进入。终身未嫁的`阿玛兰妲无情地拒绝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和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不是因为邪恶的报复心理和痛苦的怨毒,而是被自己饱经折磨的内心战胜无穷爱意的结果。
因为内心那无法战胜的胆怯,阿玛兰妲对自己封闭了一生,孤独了一生,最可悲的不是无伴侣相伴终老的孤独,而是他人无法理解自己,自己就采取沉默、孤僻来武装自己,把自己包装得似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巨大落寞。就像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的马孔多一样,在缺乏信任和了解,在孤独、苦闷、猜忌,中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成为了一段外乡人不知晓、不认为存在的历史。
孤独的可悲,源于无力去爱。书中乌尔苏拉总结到:“实际上他的成功和失败都因为同一个原因,即纯粹、罪恶的自大。她最终得出的结论,自己不惜为他付出生命的这个儿子,不过是个无力去爱的人。”当奥雷利亚洛·布恩迪亚上校还在乌尔苏拉的腹中时,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曾被他清晰可辨的哭声惊醒时,乌尔苏拉就浑身颤抖地确信这深沉的哭号正是那可怕的猪尾巴的最初征兆,这就是故事悲剧的预言与开端。
晚年的她更是确信胎儿在母腹中的哭泣不是腹语或预言能力的先兆,而是缺乏爱的能力的明显信号。无力去爱,是人活着的最大悲哀,人是情感的动物,人因情感而富有,世界因情感而生动。但是《百年孤独》中的每一个人都显得那么脆弱,奥雷利亚洛·布恩迪亚上校试图用永无休止的战争与杀戮来回避孤独、排遣孤独,但是战争带给他的最终只是更加寂寞。他对生命没有怜惜,对行军中与他的女人没有爱,对他留下的十七个血脉没有爱。
孤独的可悲,是不带情感地活着。马尔克斯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们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玛兰妲;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尔苏拉,比如美人儿蕾梅黛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奥雷利亚洛·布恩迪亚上校。当美人儿蕾梅黛丝连身体带灵魂才升天,凉薄的费尔南达就在角落里踱来踱去,为那些被卷走的床单愤愤不平。
当奥雷里亚洛们在坟墓里尸骨未寒,奥雷里亚洛第二就又点亮家中的灯火,聚上一群醉汉拉起手风琴,浑身浇透香槟酒,把那个疯人之家变成为堕落的垃圾场。不会因为谁的存在或消失而带来情感的波动,他们都在按自己方式活着,不带情感地活着,最终叙写的是整个家族的孤独与悲哀。
诚如小说中写道:“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的沮丧。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哀。
看完这部作品后,会陷入沉思,会陷入落寞。
《百年孤独》带给我的情感冲击远远不止文字表述的浅薄,心灵的体会很多时候是文字无法书写的,我想我会一读再读《百年孤独》,我想我和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想法一致:希望一个个体,一个民族,一百年孤独的历史会伴随着马孔多的消失而永远消失,再也不会出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篇8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这个家族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篇9
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独》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作。读过他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极善用绚丽而无羁的想象构造出一个仿佛神话中的世界。
《百年孤独》还是马尔克斯采用外祖母那种“不动声色的.讲着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第一例。为了这个漫长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后因为目睹一个老头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那时候,马戏团把冰块当做稀罕宝贝来展览)的场景而开始动笔,《百年孤独》使他真正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而他往往十分重视小说的第一句话,因为他认为这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独》开头的这第一句话也同样含有这种神秘的信息:“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人们为此发明了一个新时态名词“将来过去式”来为之命名。马尔克斯真正动笔写作《百年孤独》仅花了还不到两年的时间,然而这之后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的“蘑菇云”让全世界的读者为之震撼不已,痴迷而吃惊。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篇10
如果一生只看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如果书架上只放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一千年后还可能流传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独》。
因为这段简介,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未拆封,有层薄膜包裹着,好奇着写的啥,居然有这么高的评价,弟生日那天,才撕开再首页写了祝福语送给了弟,过了很久很久,再次见到这本书时,发现我写的`生日快乐那一页被撕了,问及弟,弟说他们班上同学抢着看,可里面的内容太少儿不宜了吧。满脸疑问号的我初次开书页,发现原来让弟害羞了,也让他同学误会了吧。(决定下次送书一定送我看过的,内容过关再说[再见])那年弟18岁,其中内容描述实为生动形象,第一遍不好意思看,略看完,第二遍,想了解其中百年孤独为何?还是未果;第三遍,最近感觉孤独,想知道百年孤独是怎样的,欲求解,一口气看完,有点点体会理解,但还是一头雾水,人物关系上,和一好友说起是,他给了我答案,孤独是来自爱。
一字甚妙,原来因爱而孤独,是这样吗?
上一篇:先进个人主要事迹材料【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