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旅游发展规划常用汇总6篇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需结合当地特色,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提升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吸引游客参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农村旅游发展规划常用”,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篇1
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xx—20xx年减少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400万贫困人口脱贫;——20xx—20xx年减少1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347万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二)基本原则中央统筹、地方负责。按照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县(市、区、旗)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配套方案,明确工作部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负责本辖区内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
各县(市、区、旗)政府要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根据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倾斜,形成旅游扶贫开发合力。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和途径,为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精准施策、提高实效。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锁定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切实提高乡村旅游扶贫脱贫工作成效。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
各地要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交通建设等规划有效衔接。
推动乡村旅游规划与村镇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合并编制。
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比较集中的省市,应当编制区域旅游扶贫规划,打造沿山、沿河、沿路、沿湖、沿海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带(区),整村整镇、成带成片、全景全域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乡村旅游扶贫应充分体现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帮扶途径、支持措施和收益安排。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要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景区,引导生活在周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依托乡村旅游就业脱贫。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对不能安全通客车的窄路基路面公路合理进行加宽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
推进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到干线公路的连接线、旅游路建设,改善重点景点景区的交通条件。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开展“六小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
(三)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各地要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乡村旅游产品。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策划一批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大力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运动,培育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
(四)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宣传推介,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大力推广乡村度假生活理念,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高校、企业单位等宣传,把乡村旅游点变成“单位的疗养院” 、 “学校的实践基地” 、 “社区的活动中心”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推介民宿客栈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引导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挖掘当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农事节庆游、山水美景游、民俗风景、农家乐厨艺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五)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
各地要创新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种子工程”,培养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师,深入基层一线、面对贫困群众进行技能辅导。
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
1、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大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启动“六小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识标牌。到20xx年全国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六小工程”和“厕所革命”全覆盖,5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三改一整”工程。
2、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行动。组织和支持300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围绕旅游产品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每年促成不少于5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结对,5年完成30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编制。
3、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专项行动。
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旅游电商万村千店行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店” 、 “旅游淘宝村” 、 “旅游扶贫村+特色馆”立体扶贫,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为贫困地区开设扶贫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
到20xx年,全国建设1000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销售产值8000亿元,带动不低于50万户贫困户脱贫;建设1000个乡村旅游扶贫电商示范村,每年实现旅游商品销售100亿元。
4、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
组织动员全国1万家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单位,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脱贫。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通过5年时间解决1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脱贫。
5、百万乡村旅游创客专项行动。
组织和引导百万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提升、创新发展。到20xx年,全国培育10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示范乡村。
6、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专项行动。
加快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库建设,统筹资源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创新金融服务,设计符合旅游扶贫项目特点、与旅游扶贫项目周期相匹配的支持产品。
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投融资主体、担保平台、风险准备金制度及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授信,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
积极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的情况,为景区、能人、企业(合作社)提供成本低、期限长的信贷支持。每年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项目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7、扶贫模式创新推广专项行动。
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按照景区扶贫加分政策,鼓励每个4A、5A级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不少于3个,每个能人带动不少于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合作社带动不少于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帮扶脱贫。加快扶贫创新模式推广,到20xx年,全国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景区1000个、企业(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1万家,培育旅游扶贫带头人5万个,带动80万户贫困户脱贫。
8、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专项行动。
设立乡村旅游扶贫东部、西部培训基地,组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动员规划、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到扶贫开发重点县、易地扶贫搬迁小镇、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公益指导培训。到2020年前,各省要以市、县为基础,建立地方培训基地,实现对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培养旅游扶贫带头人10万人。
实施保障
(一)明确任务分工。
建立由旅游、发改、国土资源、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加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机制。
旅游部门建立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点村的旅游规划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市场监管以及跟踪统计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加强重点村和周边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
交通运输部门指导协调重点村交通体系发展和重点村、重点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重点村开展规划建设,合理安排乡村旅游扶贫各项用地的规模、布局和时序。环保部门指导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重点村人居环境改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规划建设。
水利部门负责指导乡村河流、湖泊、水利风景区资源保护利用。
农业部门负责重点村的特色农产品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林业部门指导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打造精品景区。
扶贫办负责协调利用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支持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项目。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
(二)加强组织协调。
各地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大局,构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旅游扶贫体系,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打好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
(三)强化督查考核。
各地应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督导考核机制,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及时开展旅游扶贫情况动态跟踪监测、督导检查,每年年底进行考核。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篇2
一、乡村旅游和农村区域经济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田园风光、人文古迹、民俗风情以及乡村生活情景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特点,因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
二、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联接,对于农业产业升级、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户离土不离乡,就地搞接待,对其兼业、转业的技术要求不高;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促进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面貌;沟通城乡,引进城市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三、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业的现状
(一)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欠缺
中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这方面也未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景点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地域上的分散性也给旅游线路在设计上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乡村旅游景点在很大程度上和其他旅游景点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较差,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活动形式单一,产品深度不够
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因对其深度挖掘不够,使旅游活动形式过于单调。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条件较差
尽管各乡村旅游区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四、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对策
(一)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文化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生产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从中得到实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动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乡村旅游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启动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和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性标准的制定,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另外,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探索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鼓励多渠道和多层次筹措资金,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旅游就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和引导规范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在确保农民利益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大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五)因势利导起好带动特色经济
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等土地政策。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探索按照“城乡挂钩、指标周转”的要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在星火计划、863、服务业支撑计划、新能源发展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科技扶持,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科技计划,享受相关政策,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围绕我市打造“一城、两带、三片区”的城市建设框架和“一心两翼”大旅游格局,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明确标准、突出特色、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方针,坚持特色定片、主题定线、以线定点,把乡村民俗旅游融入滨海生态文化旅游主线,走出一条“以旅促农、依农兴旅、旅农结合、共同繁荣”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乡村民俗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科学编制乡村民俗旅游发展规划,逐步建成以休闲度假景区为龙头、综合经营户为骨干、单一经营户为补充的乡村民俗旅游产业链。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和底蕴丰厚的渔家文化,依托重点景区带动,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增强乡村民俗旅游项目的民俗性、亲和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多样性。
(三)优化环境,持续发展。坚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在利用和开发农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坚决避免因盲目发展、统筹不够和低层次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三、工作目标
大力实施乡村民俗旅游“十百千”工程,即:十个乡村民俗旅游示范点(村)、百个乡村民俗旅游特色村、千个乡村民俗旅游专业户。通过三年努力,打造镇村、林场度假村、镇村观光采摘、镇天鹅摄影、街道渔家民俗、街道特色采摘园区、街道大鱼岛渔家风情、街道民俗村、虎山镇好当家露华农园艺观光园、斥山街道波通达生态园10个乡村民俗旅游示范点,到年培植起100个乡村民俗旅游特色村,新培植1000个乡村民俗旅游专业户,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的民俗旅游发展新格局。
四、规划重点
综合我市自然、生态、人文、历史、资源等因素,重点培埴渔家体验游、采风写生游、休闲度假游、农业观光游4大类乡村民俗旅游。
(一)渔家体验游
充分发挥渔村临海和渔民长期生产劳作所形成的渔耕文化以及纯真古朴的渔家民俗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以“吃渔家饭、干渔家活、住渔家炕、体验渔家生活”为主题的渔家体验游。通过政策引导,完善设施,规范管理,提升服务,重点培植镇河口胶东渔村、街道民俗村、街道渔家民俗村等示范点,新增成等20个渔家民俗旅游村,新培植200个渔家体验旅游专业户,打造集垂钓、赶海、观光、体验等特色于一体的渔家民俗旅游目的地。
(二)采风写生游
借助我市“中国大天鹅之乡”、“中国黄嘴白鹭之乡”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三大生态品牌优势,对现有天鹅湖、海驴岛、市文博中心“渔家傲”展馆、阳光文苑展馆进行精心包装,加强对镇村、街道村、港西镇村等特色村庄的保护,组织举办各类摄影书画创作比赛活动,吸引众多爱好者前来旅游观光、创作写生,新增镇村,镇大庄村、村,街道村、村,街道村等10个采风写生特色村,新培植100个采风写生旅游专业户,打造集观鸟、摄影、书画创作于一体的采风写生旅游目的地。
(三)休闲度假游
紧紧围绕全国最大的自然渔村大鱼岛村,大力发展以渔岛观光、渔村体验、影视题材创作为主的民俗风情文化游;林场度假村要结合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民俗体验、海滨娱乐、生态科普等旅游项目,新增街道赵家村、镇大山口村、滕家镇鲍村、虎山镇罕山村等20个休闲度假特色村,新培植300个休闲度假旅游专业户,打造集民俗体验、休闲养生、度假疗养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农业观光游
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直接对接城市需求和现代消费,发展以采摘、观光为主的农业观光游。以等新农村为典范,改造建设用于乡村民俗旅游的农民别墅、农民公园,新增10个共同富裕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示范村;以街道村为重点,辐射周边的'等10个村发展草莓种植采摘;以街道宁家村为重点,辐射周边神道、东庄等10个村发展樱桃种植采摘;以镇村为重点,发展休闲采摘观光体验园;以虎山镇好当家露华农园艺公司葡萄园采摘、名贵花木栽植为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观光园;以斥山街道波通达生态园为重点,发展自然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培植夏庄、、荫子、埠柳等镇的20个农业观光特色村,新培植400个农业观光旅游专业户,打造集农业示范、生态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观光采摘旅游目的地。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统一组织指导和调度实施全市乡村民俗旅游工作,同时,将乡村民俗旅游工作列为市级重大督查事项和日常督导范围,纳入对各镇区、街道及相关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相关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要整合资源,将乡村民俗旅游业设施的改善作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先将具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条件的村庄作为村庄整治建设对象,优先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各镇(区)、街道也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具体抓好辖区乡村民俗旅游工作。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篇4
xx省面积的97%属于鄱阳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农业发达,被称为“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逐步形成了在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的古村镇。距今为止江西省有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浮梁县瑶里镇、青原区文陂乡陂村、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江湾镇汪口村、思口镇延村、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等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流域内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乡村旅游已成为鄱阳湖流域经济开发和旅游研究的热点。笔者试图对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乡村旅游景观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完美统一,让农业发展方式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相协调,维护鄱阳湖“一湖清水”。
一、研究区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意义
(一)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
鄱阳湖流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农耕文化与良风美俗交相辉映;茶文化、稻作文化、鱼俗文化、候鸟文化、陶瓷文化、药文化、酒文化、禅宗文化、傩舞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异彩纷呈[2]。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开发中国最美乡村游、梅窖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 “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等乡村旅游,对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
(二)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
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滑,因此,城市居民对乡村优美环境的向往油然而生。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的亮点及乡村旅游的卖点都是优美的环境,因此,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通过旅游业的科学管理促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如都昌古塘村、安义古村群、进贤文港、西湖李家、汪山土库、婺源理坑、永修吴城、浮梁瑶里、新余昌坊、龙虎山上清、金溪竹桥、广昌驿前、龙南关西、贵溪樟坪、井冈山菖蒲、乐安流坑、铜鼓大等乡村环境无一不让行人和游客交口称赞[3]。
(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
乡村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倍增效能高等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拉动居民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乡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整和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让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4],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困境
(一)开发与保护相矛盾
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经营者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资源与环境、破坏文化遗产,导致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矛盾。如,婺源鸳鸯湖由于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的快艇的影响和游客的进入,干扰了来湖栖息越冬的鸳鸯,冬季来婺源栖息的鸳鸯由开发旅游前每年大约4 000对锐减至每年2 000多对[5]。为了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景区商业气息过重、旅游商品泛滥,严重破坏乡村特质性景观,淡化了乡土文化特色。如婺源不少乡村不少居民为了经营旅社、饭店和小买卖,拆旧房建新房,导致古建筑的破坏和文化遗产的丢失。
(二)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乡村景观是乡村与其所处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系统与格局[4],不同的乡村文化不同、特征不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往往因为眼前利益,头脑发热,照抄照搬他人挣钱的项目,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三)景观类型单一,景点分散
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类型单一,主要有,一是古村落景观,如安义古村群与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研究区乡村旅游主要景观;二是农家乐和采摘园景观,如采梨、采橘、采莲、摘草莓等与品农家菜、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不仅类型单一,而且景点分散;不仅研究区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分布在全省各地,而且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东线、北线、西线各景区景点也很松散,通达度不高。
三、研究区乡村旅游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一)生产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xx湖流域是中国水稻生产主区,在鄱阳湖沿岸鄱阳、余干、万年等乡村构建稻、鱼、鸭共栖农田景观;在郊区或城市周边的乡村构建轮作农田景观、间混套作农田景观;在丘陵地区建立“丘上林草建好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立体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如婺源篁岭丘底河谷滩地形成稻—鱼和藕—鱼特色水域区,丘上小于5°的缓坡地带种植特种水果、瓜类及蔬菜,丘上5~25°的陡坡种植桃、梨、桔、橙,大于25°的丘顶形成水保林木区,布局上突出春季赏花、夏季品果、秋冬民俗体验的景观特色;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去构建“粮(饲)―猪(牛)―沼―稻(果、棉、茶、油、菜)”农田景观。
(二)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xx湖流域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为龙头的古村名镇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陶瓷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客家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道教文化的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以婺源为龙头的中国最美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三)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包括自然景观、生产景观、文化景观、体验景观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景观的动态性特征、景观的复合性特征及乡村景观资源的整合,并依据乡村旅游的特点、鄱阳湖流域自然景观、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按坡度、等高线从低到高进行水域和湿地渔俗文化体验与候鸟观光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平原农耕文化体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丘陵、盆地特色种养休闲农业旅游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山地景观旅游垂直开发规划设计(包括山底温泉度假享乐景观构建、山腰认知观赏与休闲疗养景观构建、山顶草甸体验休闲景观构建)。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篇5
一、xx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合肥市旅游业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特色互补,资源共享,创造特色品牌,打造黄金线路,有力推动了合肥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丰县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虽然较少,但是乡村旅游资源众多,区位优势明显,经过政府的大力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与合肥市景区串接成线,增强了长丰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十一五”以来,长丰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长丰县旅游局自20xx年分设成立以来,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旅游业呈现了崭新的局面,旅游对外形象有了很大提高,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和质量等级创建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旅游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健全。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县各级各部门领导的意识逐步增强。2008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第一个《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编制了第一个《长丰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分专题旅游规划,坚持以“党委总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示范带动、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围绕全市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国争百强的目标,以建设“绿色生态长丰”为主体定位,主打“生态、休闲、健康、人文”四大形象牌,以北城、县城为两轴,建设大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全县旅游事业实现了新的大发展。全县成功创建了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景区,创建了近30家省、市县星级农家乐接待点、1个全省最佳旅游乡镇、2个全省优秀旅游乡镇;大手笔建设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卧龙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梅冲湖湿地公园、杜集生态旅游区;举办了桃花节、美食旅游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扩大了长丰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大量市民到长丰旅游。连续三年全县旅游接待超出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出12亿元。
二、制约长丰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一)普遍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的前提首先就要科学规划,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必然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缺乏针对性和竞争力,最终失去市场。由于乡村旅游总体上起步较迟,普遍缺乏中长期规划,也没有经过实践得出的科学发展模式。目前,多数乡村旅游还脱离不了农村旅馆或是农民餐馆的模式,内容单一,缺乏内涵。长丰县的10多家农家乐接待点,大多数是以自发自建、垂钓、餐饮为主,比较重视眼前的利益,都缺乏中长期规划,不利于下一步的发展壮大。
(二)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人才缺乏。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乡村旅游也需要人才,在没有名山大川而以农家乐为发展起步的旅游业,首先是本地为主的农民,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广、文化程度较低,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化为农游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重重。旅游业是服务业,它从本质上不同于农业,行业的转变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意识和技能的`转变,一些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一支精干的服务队伍是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乡村旅游的很多方面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和管理者对“旅游”二字缺乏理解或是理解不深刻,长丰县少数农家乐的负责人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旅游,胸中没有长远和规划意识。旅游管理的理念和手段相对落后,行业发展的水平不高,亟需加强引导和培训。
(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资金缺乏。乡村旅游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导,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成都来看,“五朵金花”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非经年累月的政府投入是没有这样的结果。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作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农民来讲,即使加上村、镇的支持,也难以维继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乡村旅游发展就缓慢,就会错失许多发展的机遇。如长丰县三十头绿之源、下塘镇龙虾垂钓中心、岗集镇新元生态农庄虽然建设较早,但都因为缺乏资金,内外道路、导引系统和接待功能至今没有完善,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旅游者的兴趣。
(四)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量的增加,更多的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旅游行为对处在不同人的主体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也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如餐饮业的规范管理问题,服务员的健康和文明礼仪问题,这些方面如果有某一方面没有做到位,都会影响旅游者的心情。目前的农家乐几乎是菜品千差万别,价格随心所欲,有的相互竞争,甚至贬低对方,比如,“吴山贡鹅”都说自己正宗,味道却相差甚远。有的家庭几口人,洗菜的、烧菜的、上菜的都是一个人,一家一个价,每家不同样,这既是农家乐的一个特点,又是缺乏科学规范管理和服务的一个问题。
三、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农”字当头的核心要突出。离开了农村的乡村旅游不是纯粹的乡村旅游,没有农民参与的农家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和农民的憨厚淳朴,精炼起来就是所谓的“三农文化”。正是由于城市和农村在生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和错位,构成了城里人去乡村旅游的主要动因。因此,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必须坚持以农为根,依托农村,依靠农民、立足农业,以自然、随和、舒适、生态为主题,突出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在乡村旅游点的开发中,要还原农村本色,展现农家风情,切忌贪大求洋,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如此,才能真正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或是乡村情结浓厚的人走村乡村、发现乡村、宣传乡村。
(二)政府主导的地位要坚持。乡村旅游发展从一开始,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的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在贷款、税收上给予一定便利;在规划和培训上加强指导,建立有效的行业标准;建立一个各相关部门联动的扶持机制。政府要把发展当地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与改善、改进生活条件这三方面整合起来,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要贯彻落实好省、市出台的农家乐旅游的相关标准,规范行业准入、经营服务和收费标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精心打造品牌,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企业对农家乐旅游进行整体包装、系列开发,精心打造本地的历史文化品牌,与旅行社联合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并且在推介的过程中广泛吸收意见和建议,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
(三)科学发展的规划要强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如果不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脆弱的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旅游发展就难以形成规模,没有规模,孤掌难鸣。乡村旅游规划是乡村旅游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体现人本、和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明确当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等基本情况,作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让农民参与,受农民监督。同时,要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要把农家乐旅游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开发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和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逐步改变目前我县农家乐旅游规模较小、分布散乱、经营单一、层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长丰县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品位和格调高了,再能够拥有别人欠缺的元素,就是一个很好的农家乐产品了。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篇6
一、引言
20xx年,是我县旅游工作打牢发展基础、继续巩固提高的一年,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在20xx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全县共接待游客76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35%。
(一)抓住规划编制这个龙头,着力发挥自我优势
打造“特色旅游胜地”是我县“十一五”规划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在机构、人员、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亲自牵头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经常深入到基层督查督办工作进展情况。20xx年,我县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了《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了4个景区总体规划和7个风景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完成了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规划,通过修改完善和编制各种规划,为全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抓住乡村旅游这个亮点,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20xx年,我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四在农家”北线示范带的要求,在崇遵高速公路沿线全面开展以黔北民居建设为重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新建黔北民居1500多户,做到“四在农家”创建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又解决了产业富民的问题,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20xx年,全县集中打造乡村旅游点12个,其中娄山村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县乡村旅馆发展到203家,床位数达到6526张,同比增长56%,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万人次,乡村旅游直接收入万元,解决农民就业3500多人。乡村旅馆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400万元。
(三)抓住资金投入这个瓶颈,着力健全投资机制
为解决好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资金问题,我县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投入、企业重点投入、农民主体投入”的投资机制。其中政府引导投入部分达到5000万元以上,用于规划编制、民居改造补助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仅崇遵高速公路沿线的乡村旅游发展,县财政就投入1000多万元。在企业投入方面,20xx年我县联系落实的意向性投资旅游重点项目有10多个,规划总投资亿元,其中规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8个,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或建成投入营运。在农民投入方面,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预计投入1亿多元。
(四)抓住宣传推介这个关键,着力扩大对外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旅游的影响力,我县连续两年举办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安排经费编印宣传画册和书刊,制作视频资料、高速公路大型广告牌,并主动邀请国内近百家媒体进行高密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有效提升了旅游的对外形象,特别是在重庆市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五)抓住规范管理这个基础,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一手抓发展的同时,坚持一手抓管理,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收费标准,抓好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20xx年全县申报3家二星级酒店,县级评定“乡村旅游接待点”50家,省级评定星级“乡村旅舍”22家,建立了1家旅行社和5个游客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推行了乡村旅游专项保险,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20xx年工作打算
(一)在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做强乡村旅游品牌
20xx年我县旅游工作的目标是:新增乡村旅馆100家以上,新增床位2000张以上,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以上,创建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申报成立旅游社1家,组建县级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创建星级乡村旅舍20家,申报评定2A景区一个。
要继续突出乡村旅游这个重点,开展《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政策,确保乡村旅游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这块品牌的含金量。
(二)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对有投资意向的重点旅游项目,特别是遵义恒通公司旅游开发项目、水银河生态旅游、钓鱼台景区、楠木生态景区、夜郎水寨和古耕农业旅游等项目,要加强联系和争取,全力搞好协调服务,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三)在融资机制上下功夫,开辟多元融资渠道
坚持企业重点投入、农民主体投入、财政引导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中央、省、市扩大内需的涉及“三农”和乡村旅游的项目特别多,加上县级增加了预算投入,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机遇。
(四)在宣传促销上下功夫,树立良好对外形象
继续围绕乡村旅游这个主题,开展第四届娄山艺术节、第三届乡村旅游节、黄莲方竹采笋节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在县政府驻重庆办事处成立乡村旅游营销中心,进一步扩大旅游的影响范围。
(五)在行业管理上下功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下一篇:员工自我评价【优秀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