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的说课稿(精选15篇)
大气压强是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的压力,影响天气、飞行和生物生存。理解其原理有助于认识自然现象,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一知识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大气压强的说课稿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大气压强的说课稿 篇1: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二、大气压强
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板书:一、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三、大气压强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3.大气压强的值
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ρgh=/m3×/kg×=×105Pa.
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 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2.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倍,×760mm≈10m.
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大气压强 篇2:
教学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 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 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说明。
[活动4]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5]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03kg/m3×/kg× =×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 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 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 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8] 学生自学与教师演示:(配合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说明: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
[说明:通过小结,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课后感想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大气的压强 篇3:
大气的压强—说课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
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
117
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
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
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
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
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
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
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
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
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
118
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
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
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
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
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
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
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
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
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
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03千克/米3×牛/千克×米=×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练习1、2、3。
大气压强 篇4: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课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内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为了实现课堂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大气压强”一节的实验多为讲解实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实现师生互助,达到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对于本节的教学,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1.根据课文的描述,做一做皮碗实验和水杯实验,初步体会实验原理、产生问题;2.观察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课堂上,我将其分为四部曲: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具体的处理方法: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同学们在家里做了实验,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大约2分钟的发言时间)教师对讲得好的进行表扬,对讲得不怎么好的进行鼓励,调动积极性。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一)大气压强概念的得出1.学生做皮碗实验(如图1),思考是什么力量吊起了钩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皮碗和钩码,就只有空气!这个力量一定来自空气。那为什么要挤压皮碗呢?学生会谈很多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动画分析讲解(图2),得出a中大气对皮碗有向上的压力f;b中大气对皮碗有向右的压力f,在f的作用下,玻璃和皮碗间产生一个摩擦力f,f等于皮碗和钩码的重,从而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2.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还有哪些实例?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发言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演示书上的“水杯实验”和“鸡蛋实验”,再一次分析原因。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但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多媒体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踊跃争取动手,此时,可趁机提问:①怎么做这个实验?②为什么要将里面的空气抽掉?实验完毕后,再请学生讲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大胆实践。4.思路拓展:为什么大气有压强?为什么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了对比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受重力作用,所以能产生压强,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结论。(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呢?要用到什么器材?(猜想)2.演示(图3)实验:将玻璃瓶灌满水,再倒过来,看到什么现象?水受重力的作用,但没有往下流,一定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作用只能是来自大气压。将瓶子灌满的目的是什么?再将玻璃瓶换成1米长的玻璃管,用水灌满后倒放在水槽里,看到水还是没有流下来。那么,是不是不管玻璃管多么长,水都不往下流呢?究竟大气压能支待多高的水柱?(引出话题,进一步猜想)3.介绍托里拆利和托里拆利实验: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动画,边演示边讲解。4.我们怎样将大气压强计算出来呢?水银产生的压力与大气压力平衡,将大气压强转化为水银的压强来计算:p=p0=ρ水银gh5.这里是采用转化和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算一算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由此知道如果用水来做这个实验有难度。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一)托里拆利实验的拓展1.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又怎样检验空气是否排尽?2.玻璃管的粗细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3.如果将玻璃管往上提1cm或往下压1cm,但管口都不离开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高度差有没有变化?如果将玻璃管倾斜呢?为什么?4.如图4,a中在玻璃管顶端a处开一个小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b中如果在玻璃管中间b处开一个小孔呢?5.如图5,如果当时的大气压是72cm水银柱,a中a点的压强是多少?b点的压强又是多少?b中玻璃管顶端受到多大的压强?(二)计算问题拓展1.能不能用公式p=ρ空气gh来计算空中某点的压强?为什么?2.假定当地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塑料吸盘的半径是10cm,塑料吸盘吸在天花板上(不考虑吸盘的质量),下面能吊多重的物体?3.假定地面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地球的半径是6400km,地球上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在这里就略写。1.学生活动:总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2.学生活动: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3.教师结语:生活处处皆物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想方法,大胆实践,就能学好学活。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5:
大家好!
我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下面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理念等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在学习了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也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奠定基础。知识结构上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本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践,是一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课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地位和作用,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②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及大小。
③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规律
④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过程和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与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②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充满科学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度;
②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大气压的存在
难点:① 用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②大气压的测量。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
4、教具:为了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尽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 :塑料饮料瓶、玻璃饮料瓶、塑料吸盘、注射器、玻璃板、乒乓球等。(课件展示)
第二部分说学情
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完全能够使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三部分说教法学法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讨论自主获得,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学中多媒体辅助、启发、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法上采用实验探究法、自学法和讨论法,学法和教法结合紧密,通过反复的自学和实验探究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我的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用时5min左右)
演示实验:空手吸饮料瓶
教师展示一个饮料瓶:说“这里有个饮料瓶,老师现在要用手把它吸起来,同学们相信吗?”很多同学心存质疑。然后教师做空手吸饮料瓶演示实验,同学们观看试验后感到很惊奇,想找到答案。同学们,学习大气压强之后,我们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从而引入课题,并板书标题“大气压强”。
(在引入阶段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利引入新课)
2、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用时8min左右)
活动1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大气压强存在
(学生实验1)“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实验2)“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实验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半球内气体抽出一部分,再让两名同学往两侧拉,问他们的感受怎样?
结合课件中的动画给学生讲马德堡半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史中的盛事。 (这些实验让学生在惊讶中领略科学的神奇)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学生说明,不足由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小结:大气压确实存在。
(3)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出说明。
活动4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说明)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此达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3、大气压的测量(用时12min左右)
紧接着提出问题: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活动5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再把管子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教师: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再通过实验视频给学生介绍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5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1.013×10Pa 0
活动7学生阅读自学: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与各自的优缺点
活动8学生讨论如何估测大气压。原理:P=F/S
(方案一)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方案二)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以上两个方案,由学生交流讨论,再将实验的思路整理出来,进行实验。 (这一部分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用时5min左右)
活动9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配合投影)
(1)思考:大气压的大小与位置的高低有何关系?
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出正确结论。
(2)课件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3) 课件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过程原理
让学生了解活塞式抽水机怎样利用大气压工作
(这一部分设计从物理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巩固练习(用时12min左右)
(在练习中,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当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的能力)
6、小结(用时2min左右)(投影) 组织学生回顾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哪些实验来证明?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通过小结,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
7、课后作业:我设计了两个课后研究问题:1、调查家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
(这样设计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及想象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第五部分说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原因:重力、流动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5标准大气压:P=1.01×10Pa 0
影响因素:高度等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应用:抽水机
(板书设计紧扣教材,挑选出关键知识点,这样利于学生理解,便于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光临指导,谢谢。
大气压强物理教案 篇6: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大气压强》,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我的物理教学思想六个板块。
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密度、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本节大气压强的学习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大气压强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
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表准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由六个环节、八个活动组成。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设计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 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说明。
[活动4]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设计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5]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设计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8] 学生自学与教师演示:(配合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设计说明: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
[设计说明:通过小结,让学生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原因:重力、流动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
影响因素:高度等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应用:抽水机
我的物理教学思想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大气压强物理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及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2、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的。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气压应用的了解,
重难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产生原因,会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
导学过程:
一、感知
◆活动:覆杯实验
1、 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放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2、 将玻璃杯装半杯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3、 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书P86内容,举出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研究大气压强
1、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⑴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⑵液体具有流动性。
同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⑴空气受到______作用,⑵空气具有__________。
2、 液体压强有大小,大气压强也有大小。请看书P87“想想做做”粗测大气压的值。写出具体步骤及计算方法。
⑶假如吸盘和桌面的接触面积S为8cm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80N,则吸盘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强为多少帕?
⑷思考P40想想做做1屋顶的面积是45m2,大气对屋顶的压力有多大?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呢?
3、 测量大气压值
三、看书上P87演示实验。完成以下题目
(1)玻璃管的长度是
(2)玻璃管中的水银要灌满,为什么?
(3)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 。
(4)根据液体压强和密度的有关知识,请你计算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⑷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试着解释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⑸标准大气压强P0= Pa= cmHg
5、观察P41小资料,思考总结: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另外大气压还与 有关。
四、扩展提高
1、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大气压可支持约_________米高的水柱。
解题步骤:
2、托里拆利实验中,思考下面情况下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
①当玻璃管倾斜时 ________________
②当玻璃管提高时(下端未露出水银面) _____________
③当玻璃管下压时(上端有真空) _______________
④当玻璃管变粗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当玻璃管中进入气泡时 _________________
⑥当外界大气压变化时 _________________
大气的压强 篇8: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1.设置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
观察1 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 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 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2.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发展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3.从现象的分析与印证,促进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大量物理事实的印证和类比,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发现并理解实验的本质,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4.从现象的分析与数据的处理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实验的操作和记录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但只有对有关的现象或实验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才能找出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奥托·格里克通过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确很大,但只有测出大气压强具体数据,问题的假设与推断才真实可信。
正因为如此,托里拆利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一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4),完成这一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也很有益处。由于水银有毒,实验不宜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但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室演示给学生看。演示时要不断地倾斜玻璃管,并测量出管内水银面与水银槽中水银面之间的高度差,让学生类比分析。教学时也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讲解这一实验,让学生真正明白大气压强就与此时的水银产生的压强相等。还可以对玻璃管中的水银柱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加以说明,从而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托里拆利实验,不但证明了大气压强能使水银柱保持在管内不下降,而且还能进一步证明管中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教师在水银槽中加水,然后把倒插在水银槽中的玻璃管缓慢上提,当玻璃营口升到水银和水的界面以上时,管中的水银就流出来,同时水就进入玻璃管中,并充满玻璃管,从而证明了真空的存在。
5.让学生亲手实验,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与乐趣,领悟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活动一 将两只皮碗紧贴在一起,同桌的两位同学相互对拉。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活动二 让同学们玩一玩“粘粘球”,让其解释“粘粘球”为何不会从球拍中掉下来。
活动三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
讨论 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中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引导学生读课后的阅读材料“大气压发现的历史”,体会知识发现的不容易,领悟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因此在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应对此特别重现。
6.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自然现象或物理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教学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性学习不断深入下去。
(1)为什么钢笔墨水用完后,吸墨水时总是要先将吸管压瘪才能将墨水吸起?
(2)抽水机为何只能把水抽到10m高。
(3)教材中的“想想议议”。
(4)讨论:如何“利用自行车打气筒测大气压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社会走向物理,这是物理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策略,也是探究性教学设计的重要策略。
摘自:《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大气的压强 篇9: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10: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落实新课标精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积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真正的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说课的内容分为:教材分析、学请分析、教学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掌握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并能说出大气压的数值。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广口瓶、玻璃瓶、硬纸板、吸盘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通过前面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知识的学习,对压强的概念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大气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对于大气压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在头脑中还存在着许多有关大气压强的错误概念,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
三、教学教法
陶行之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将采用观察分析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启发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性的理解知识。
学生会学才是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我采用观察、对比、小组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并得出大气压的数值。小组交流得出生活中的大气压,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四、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首先向学生演示瓶吞鸡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鸡蛋一下子进入瓶中------这个奇特的现象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引入新课。
教师创设实验情景,提出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课堂探究(1)大气压强的存在
通过之前瓶吞蛋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被充分的激发,我则顺着学生的思维,再给学生演示演示覆杯实验,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硬纸板不掉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选出学生代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有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力,其作用效果叫做大气压强,且大气压强向各个方向存在”。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神奇的实验现象中学习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的方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巩固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认识,接下来回到瓶吞鸡蛋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鸡蛋能够自己进入瓶中”这样既解决的他们对实验的疑惑也加深了他们对大气压强的认识。
(2)大气压的测量
在学习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马德保半球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历史中的盛事,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大气压强很大,接下来让同学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切身感受大气压强的大小,让学生存在大气压究竟有多大的疑问?从而引出大气压大小的教学,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压强的公式运用手边的'器材设计出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测量大气压的方案,但这个方法测量出的大气压是大约值,为了得出准确值,我将带领学生回想覆杯实验,让学生想大气压能托起水,但能托起多高的水呢?以此引出用水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在这告诉学生由于水柱太高,所以换用密度大的液体水银来测量,由于水银有毒所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展示托里拆利实验,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3)生活中的大气压
1.学习完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则要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先用媒体播放人们用吸管喝饮料、吸钩挂衣服等现象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大气压强。
2.让学生学习教材89页“想想议议”,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应用模型体会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感知人类如何利用大气压强。
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的有用性和重要性,也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同时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总结和测试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我设计了一下几道练习。
1.在冬天,保温瓶未装满水,当瓶内温度下降时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C)A 塞子与瓶口间摩擦力太大 B 瓶口遇冷收缩 C 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D 原先塞子塞的太紧
2.中医常用“拔火罐”治疗风湿等病症.“拔火罐”是将一酒精棉球点燃放在一广口瓶中,过一会将瓶口扣在病痛的位置上,广口瓶就会牢牢吸在皮肤上,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2道练习:达到了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含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让同学回忆本节课都学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加深本节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四)作业
为了让学生在课后能更好的复习本节知识和预习下节内容,我布置了以下的作业
思考假如生活中没有大气压会怎样?
动手制作实验向倒置的漏斗放置一个乒乓球,从漏斗口用力吹气,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五、板书设计
§ 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大气压或气压)
1.大气压存在
2.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存在
二、大气压的大小
1.公式:
P?FS
2.托里拆利实验
大小:760mm水银柱
1mmHg=133Pa
760mmHg=×105Pa
因为板书的设计力求知识性与简洁性,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
大气压强的说课稿 篇11: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二、大气压强
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板书:一、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三、大气压强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3.大气压强的值
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ρgh=/m3×/kg×=×105Pa.
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2.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倍,×760mm≈10m.
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大气压强的说课稿 篇12: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中,大气压强和浮力中尤其是浮力,新课标要求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这是新教材考虑到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一个体现。对于大气压强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但流体压强是新增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本节课中力图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流体压强的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浮力,要求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去测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
二、复习目标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知道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算大气压的值、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用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塑料吸盘、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装水的水槽、烧杯、热水、冷水和纸片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相关知识,看听课笔记,对大气压、流体的压强及浮力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对这些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
略。
教案示例·大气的压强 篇1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本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生活中更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由于其在生活中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所以我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能学到大气压强的知识,同时能学会其中实验的方法,
一、说教材
(过渡句:要想游刃有余的把控课堂,必须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
《大气压强》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主要包括了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测量,影响因素和应用四个知识点,学生学习了本节课,可以对大气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在课堂上达成自己的目标,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对这些生活经验,往往缺乏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实例发现物理规律,体会物理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目标是教学的指明灯,为了我的课堂能达成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托里拆利实验,知道如何测量大气压强以及大气压的数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和大气压的测定
难点
大气压的测定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因为学生对于大气压强主要存在着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力求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在我的课堂中,我一直坚持着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学习)所以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实验导入的方法。我会拿出马德堡半球,请同学们进行拔河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半球拉开则人赢,反之则半球赢。当学生无法拉开半球时,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很集中,因此在课堂伊始,我采用做实验的方式,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同学疑惑不解时,我会提示学生大气压强是否存在,从而导入课题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我会进行三个小活动:1.将塑料挂钩挂在光滑的墙上;2.在玻璃管里盛满水,用纸片覆盖,再倒立过来,水不会流出来;3.请同学用吸管吸饮料。当学生顺利完成后,我会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把玻璃管换成上下开口的玻璃管,把杯口密封起来,再让学生重复刚才的活动。
活动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证实了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将气体和液体联系起来思考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
设计意图:我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三个对比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大气压的存在,也能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解决本堂课第一个知识点-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其次我会提出问题,大气压如何来测量?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然后师生一起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并请同学计算标准大气压的大小。接下来我会针对这个实验,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请同学思考,如玻璃管倾斜、玻璃管粗细等是否影响实验,学生经过讨论之后能得出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而这个实验在课堂上难以完成,所以采用了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为了不让视频流于形式,我会请同学叙述实验过程、计算标准大气压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其次我会就本节课一些关于大气压的细碎知识点,如气压计、影响大气压的因素、应用,让学生采用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掌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本堂课的知识点教学。
接下来进入拓展提升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同学解释拔河比赛拉不开马德堡半球的原因,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使课堂更加完整紧凑,把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例拿出来让学生思考,既加深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又能升华课堂,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达到本节课的高潮。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将请学生回顾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和数值,进一步巩固本节重难点。
在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离蛋黄和蛋清,并实际操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本节课的内容重难点明确,因此在我的板书上,直观的进行呈现,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巩固。)
大气压强
一、产生原因
二、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三、影响因素
大气压强 篇14: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毕武庄中学 董江威
课题大气压强主讲董江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由于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抽水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搜集、整理信息为本节课服务。过程与方法观察大气压有关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观察大气压的测量,体会大气压的测量方法。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对大气压强现象的认识、大气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大气压的测量方法。教法计算机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教具和媒体计算机网络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功能引入新课老师通过计算机展示录像:一个下端扎有小孔的瓶子,当灌入一些水时,水会从瓶子下端流出。再把水灌满,把瓶盖拧紧时,水不流出来;当把瓶盖拧松时,水又会流出来。提示学生看到什么现象?请大家畅所欲言。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是“大气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测评新课引言:我们通过观察一段录像,分析得出是大气压造成的这一奇妙现象。这节课我们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来学习与大气压相关知识。教师提示同学进入“大气压”程序的方式。并简短介绍该程序的使用方法。一、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通过“快乐学堂”自主完成本部分的学习。同学们,也体会一下该课件的程序特点。结论:历史上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二、同学们在刚才的演示中可感知到大气压的存在,同时也能意识到大气压也很大,那么,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论:空气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三、我们已经了解了大气压产生原因,也有很多现象证明大气压存在。那么大气压到底多大呢?历史上曾经有位物理学家精确的测得大气压数值。下面通过一段录像重现这个实验。提示同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发现的问题多?提示同学讨论的问题:①历史上那位科学家通过什么实验精确测出大气压?②玻璃管上端的局部真空是如何出现的?③要算出大气压数值还用到那些知识?
④利用液体压强知识求得“标准大气压”⑤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中的什么知识?⑥为了计算大气压我们还要用到哪个公式?结论:一标准大气压:p0=×105pa五、大气压数值是否是总是不变的呢?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往往需要测量当地的大气压,有那些工具更方便我们使用呢?结论:1、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不同。2、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其中无液气压计可改造为高度计。六、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抽水机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同学们通过老师制作的动画分析抽水机如何实现抽水过程的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1、抽水机的工作原理?2、上下阀门起什么作用?七、小结:同学们,我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完成板书。板书:大气压强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原因:重力、流动性测量: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p0=×105pa影响因素:高度等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应用:抽水机习题检测:1、历史上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最早测出大气压数值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拉萨市海拔高度高于唐山市,则两地附近大气压相比较,唐山市大气压较,说明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3、一标准大气压支持厘米水银柱,可以支持约_______米的水柱。4、把一只啤酒瓶用开水烫一下,再把口朝下倒着插入水中,过一会儿能看到什么现象?5、把两个橡皮小碗对在一起,用力挤出中间空气尽力挤净,然后把碗悬挂起来。则下边最多挂多少重物?你还需要什么器材测出什么物理量?已知外界大气压为一标准大气压。其它见课件:①气压与天气(点击浏览)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点击浏览)同学进行计算机操作,并进入本课的学习环境。 同学操作计算机看动画展示,得出结论。同学总结结论同学通过操控计算机完成该部分的学习。同学总结结论,并完成移动填空题。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完成测大气压实验,并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同学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标准大气压数值。 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大气压的数值。 同学们了解两类气压计的特征。并寻求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通过“影响因素”环节了解气压与高度。分组讨论、归纳:如何改造成高度计同学分析,讨论:大气压使得水被抽上来。阀门都是单向开启,只进不出。 同学们根据提示完成划线部分内容。同学们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习题检测。同时提高同学对计算机的操作的熟练程度。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团结协作完成。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同学们的综合表达能力 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提高同学的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网络浏览提示同学:同学们可通过“网络漫游”环节,登陆网络采集、分析、整理与大气压相关的更多信息。 通过课件提供的出口登陆互联网学习更多知识。培养同学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课堂后记
大气压强的说课稿 篇15: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
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
117
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
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
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
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
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
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
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
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
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
118
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
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
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
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
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
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
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
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
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
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03千克/米3×牛/千克×米=×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消防先进个人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