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课件 大气压强教学课件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大气压强课件 大气压强教学课件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气压强教学课件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教学资源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真空压缩泵,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玻璃杯。

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光滑玻璃板,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0N),小皮碗(25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一)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1.认识大气层

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

思考问题:这厚厚的大气层受不受重力?对我们有没有压力?有没有压强?

猜想:大气压强的特点?

2.学生自主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养。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小组的独立决策能力。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A.两个小吸盘对在一起挤压后难以分开。

B.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玻璃板上后难以拉开。

C.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后难以拉开。

③比较实验的共同点总结实验的结论

由学生们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有两个,其一是挤压和紧按的目的是将吸盘内的空气挤出,这样内部气体压强会减小;其二是最终的实验现象都是难以拉开,这则是由于吸盘外面有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得出验证的结论:大气有压强。

此环节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供机会。

总结: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常把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看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

3.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①利用课件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

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

②改进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说明:改进实验器材,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轻松,这是新课改为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真空压缩泵是冰箱内抽气泵,可到旧货市场采购,其抽气效果好,且没有噪声。改进后的实验,在壮实的六位男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生动的实验情景不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开启了思维。

总结: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二)探究 大气压强的值

1.利用P=F/S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友情提示: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

实验改进:由于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将市场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称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

说明: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决不参与,在学生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中小皮碗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为35cm2,老师只是简单的作以说明,这样可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说明: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课堂上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才有意义,才有活力。

2.利用P=ρgh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录相: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

思考: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

②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

③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小组讨论交流后,老师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

说明:由于此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在学生们自主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

标准大气压的值: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

总结:上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气压的测定,得出的结果都近似为105pa,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测定大气压也有专用的实验器材——气压计,关于气压计的学习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研究。接下来同学们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三)大气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展示: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

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

说明:大气压力和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们较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而对生产中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对此老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来搬运大张的玻璃板,灯泡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悟意识物理知识的价值。

三、课堂小结及检测

说明:此环节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以组为单位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确保每位同学清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通过互评和互补,可帮助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教师的提升总结不可少,学生交流的重点是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系统和方法的总结。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实验中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大气压强教学课件2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

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

117

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

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

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

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

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

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

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

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

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

118

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

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

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

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

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

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

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

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

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

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03千克/米3×牛/千克×米=×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大气压强教学课件3

朱老师能够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利用课堂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朱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课前给学生准备了学案,学案的形式既实用又新颖。学生课前有预习,所以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课中解决又迸发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正是体现了科学教学的本质所在。朱老师整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实验,而且实验设计由易到难,每个实验都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并一起探究。

、教学设计的评价

在教学中,朱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教学中,通过朱老师有序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讨论与交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朱老师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课中安排了较多的实验,而且每次请到讲台前进行实验的同学都各不一样。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这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在学生进行实验遇到困难的时候,朱老师能不动声色地在旁边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教学建议

听了朱老师这节课,个人觉得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在稍微改进一下可能会更好。譬如,在做利用大气压把鸡蛋压入瓶中这个实验时,当鸡蛋已经有部分进入瓶颈中时可以把瓶子反过来放,那样看到鸡蛋竟然会一直往上钻并进入瓶中时效果可能会更好。并且不会在正放时进去让学生误以为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掉进去的。

总之,朱老师这节课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高水平的课堂驾驭能力。这些都值得我去学习。

20 3198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