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机电一体化论文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专业机电一体化论文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机电一体化论文毕业【第一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本科教学;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王昊(1972-),男,安徽泗县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懋亮(1970-),男,山东莱芜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机电一体化原理项目(项目编号:201153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5-02

为了满足电力行业对机械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各电力高校均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该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机械类相关岗位的人才。前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喜人,但是,由于制造类相关行业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面对无法预知的金融危机以及制造业界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更从容地面对求职择业问题。

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多科内容融合的学科,在拓宽机械类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加强该课程的学习,能明显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增加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机会。本文认真思考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在本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崭新的教学思路,并辅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及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的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时候,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加上该课程牵涉面很广,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学习热情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应使学生明确,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广泛涉及机械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给传统机械加上“大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极大限度地延伸了机械的概念,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无处不在。例如,“机器人”作为最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之一,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1]

其次,针对现在机械专业学生机械基础扎实、电子基础薄弱的特点,认真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将显著提高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素养。通过课程讲解、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手段,学生深刻体会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最后,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很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难以将机械和电子部件完全分开。例如,机电设备设计及维护人员既要精通机械方面的知识,又要精通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掌握机电一体化原理,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当中,已经成为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增加实验课时、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整合

“机电一体化原理”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验教学也同样重要。不少学校现有的“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教学大纲中,实验教学所占学时明显偏少,而且学生真正能动手完成的实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现有实验安排起不到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此外,很多学校实验室中的设备和科研条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在现有的设备的基础上,广泛开拓思路,整合、组合、创造出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以实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而且,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和实验场所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也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或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广泛市场调研,根据需要进行采购和扩充。

因此,必须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机电一体化的实验课时,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体会机电一体化应用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思路

激发学生产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想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真正产生这种想法,才会产生学好“机电一体化原理”的动力。

目前,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将自己的就业方向主观定位在纯机械领域。尽管机械制造业是非常庞大的产业,但就业机会终归有限。由于能力的欠缺,择业的时候,面对机电一体化行业广泛的就业机会,学生更多的是无奈。鉴于此,任课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兴趣。

引导学生领悟,若是自己具备很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素养,将会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契机。就算是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机械行业就业,若是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何况是现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完美结合的阶段,完全分开的机械和电子几乎没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机电一体化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来说,可以结合机械专业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实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结合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如何跨越机械专业的局限,尽可能多地接触机电一体化领域。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将会自然提升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兴趣,从而增加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主观积极性。

四、开展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使学生加强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认识,启发他们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热情,“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电一体化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去。项目教学法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较多,目前在本科教学中还很少使用。为了让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直接深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教师提出使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做中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使用的技能和知识创新,有效地交流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色。[2,3]

项目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拟定题目

学生自主分组或教师分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拟定本小组的题目。教师在这个过程必须要干预,要求学生选定的题目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特别是要适合该小组的特长和兴趣。要求项目既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具备挑战性,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

2.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确定项目进程计划,要求该进程安排基本与课堂教学进度并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进度安排项目的实施进度,即首先是机械机构、执行机构,然后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等。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各小组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3.项目实施要求学生按照工作进度实施并做阶段总结

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在项目研究所用到的内容,有可能在课程学习中没有学到,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学习,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有大部分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因此,在第三部分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和扩建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

4.项目考评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针对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各系统的设计、实现方式、功能和项目报告等进行考评。考评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项目拓展

建议学生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小组可以组织学生以申报专利、参加竞赛的形式进一步拓展项目。

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使学生以真正项目的方式接触到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这种项目管理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项目考评优秀的学生的科研论文和专利申请都将在学生毕业求职时增加不可或缺的砝码,将成为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敲门砖。

五、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环节

现有的教学手段,还不足以提升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竞争力。作为项目教学法的补充,还可以通过增加机电一体化原理设计环节,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认真回顾教师在课堂上所授要点,分析各要点对产品功能的实现及其特性的影响。希望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吸收和消化课程理论知识以及在项目教学法中所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课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产业背景的实际课题,学生通过原理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传动系统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总体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总体认识。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此外,还要注意课程设计必须与项目教学法互补,对于项目教学法中没有涉及的部分,要适当加强。[4]

课程设计应着重培养学生熟悉机电一体化行业标准,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规范和过程,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六、结论

本文以拓宽机械类学生的就业面为主要目标,针对“机电一体化原理”本科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考。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出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项目教学法与“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相辅相成。期待机电一体化课程在提高综合素质、拓宽毕业生就业面等方面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曾励。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志忠,张丽梅,孟凡茂。将科研项目引入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探讨[J].高教论坛,2009,(5):68-70.

专业机电一体化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职校;机电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新形势

机电应用技术作为职业学校中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一种电气一体化的综合应用型学科。在现阶段,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理论和实践不平衡的问题,违背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社会实践型人才的初衷,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所以,现阶段对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改革很有必要,本文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现阶段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这种新形势,职业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须对所培养人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就是培养一种可以从事机电技术岗位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设计维修机电、自动化设备以及生产线的电气一体化的综合技能型人才。针对这种情况,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应该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要确立一种对基础进行强化,对专业进行拓展,对能力进行重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培养方案通过改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方式,在现有模式下对电类基础课的教学进行加强,使学生能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专业选择方面,职校应该放宽选择方向,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宽;另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查漏补缺,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现阶段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理论教学方面改革的方法

(1)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应当根据如今社会的实际状况,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一个与之适应的改革,在对理论知识进行稳固学习的情况下,发展学生在实际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职业学校应该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现有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在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最大程度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课程内容和实践工作进行一定的调配,从而使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目前,很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社会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职业学校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切实考虑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对其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大型机械企业的工程师来给相关专业学生讲课,给学生带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学校也可通过与一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单位签订协议,让专业老师进行实践学习,从而把一些学生没接触过的信息加入到理论教学中。

(3)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中构建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很多的职校都存在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往往没有实践的机会,导致职业学校的教育初衷逐渐背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结合实践给学生进行讲解,在学生基本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完成实践,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4)在专业教学中加入多媒体的运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特殊性质加大了专业课程的教学难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化,从而做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5)提高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教师的职业素养。目前,由于职校学生的特殊性质,导致在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中都存在教师与学生发生矛盾的个例。对于这种现象,职业学校要请专家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校也应该与当地一些大型的机械企业签订协议,实现一种“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就是定期选送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从而把一些新型的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够学到与时代接轨的知识。

我国社会经济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对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夏晓冬。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及课程建设[J].交通职业教育,2009(02).

机电一体化论文毕业【第三篇】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化专业 应用数学 整体设计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涉及到的每一专业当中,都会具备应用数学这一基础课程。可是,在现阶段的高职所开展的应用数学课程,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与实际脱离、课程内容与体系陈旧等。怎样将应用数学的本质特色显现出来,让高职学生把握实际生活中必要的数学知识,是应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在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深入了解的条件下,将发展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应用数学课程建立健全,从而将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成功探索。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将机电一体化这一专业特点有效结合,重新设计教学方法、内容以及目标等方面,将应用数学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所展现的作用发挥出来。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数学课程的整体设计

1.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应用数学的考试,基本上是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能力的,并且存在着单一的考试模式,以及不合理的安排。所以,一定要将应用数学的考试模式合理改善,将较为具体全面的考试考核制度充分建立。针对高职学生的考核评价,需要具备多种形式、立体的要素。在传统型的应用数学考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可是也会有其合理的一面。正确的方式,是需要对专业特点有效结合,考试内容中会恰当的添加一部分和机电专业有关联的应用数学问题,可是不能添加难度较大的内容,防止产生极大部分学生的不及格状况。此外,还需要将日常的考核和期中、期末开始有效融合在一起,日常的普通考核需要利用预习作业、论文写作、数学建模、课外作业等方式,优选出和应用数学内容有关联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选作,重视高职学生体验以及进步程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充分改进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还能够让教师在考核评价阶段,将自身的教学方式合理调整[1]。

针对学生考核评价主要包含:价值观、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技能、知识等全面的评价,需要进行在协商、平等的氛围当中,要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调节以及自我评价为根本,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得到极大促进。

2. 构建教学内容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拥有在职能岗位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毕业生一定要做到的。所以,高职应用数学的教学内容中,需要将能力作为目标,构建出与教学内容相符,同时又与所培养的目标相对应的创新教学内容。按照该专业毕业生的课程需求以及岗位职能特征,能够将应用数学分解为六大项。分别为:优化管理、产品检验和零件的精度测量、计算电路物理量、设备误差计算、计算电工向量、计算零件关键点。

3. 拟定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应用数学课程中的目标,具体包含:专业和通用的数学能力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岗位一般会包含:行政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监督;操作与装配。在岗位能力上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必须拥有常用工具使用、读图、专业资料等使用的能力。所以,通用的数学能力目标基本上会要求此专业的学生,利用学习应用数学知识,加强问题解决以及数学计算等能力。专业的数学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要学会应用微分和导数等概念,将实际数学模型有效建立等。

4. 构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按照高职机电一体化的职能特点,应用数学课程模式与项目教学相符。此教学模式的特点为:课程内容难易度是从易到难,项目都会包含课程中的所有任务,同时和工作的过程通常是相同的。根据这样的课程模式,能够将应用教学中传统型的整体模式,分割成不同的项目,重要的知识点会覆盖所有的项目,然后开展详细的设置,利用任务的相对驱动将教学活动有效展开,让学生们能够对工作任务直接参与并妥善完成。按照机电一体化课程需要和岗位需要,利用似真实、非真实的项目教学,能够将高职学生的应用数学对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升。在实际的教学阶段,需要融合应用数学的特点,在用、做、学、导一体化的设计方法上,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讨论教学法、模型教学法等方式不断完善。如图1所示:

此外,还需要把应用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拟定为详细的项目类型,接着以项目为基准,将相应的案例有所确定,继而从任务的角度上渗透知识,利用学生互相的讨论分析,将详细的解决方案得以明确,这时要在解决方案当中将数学公式、定理、定义正确引出,最终通过应用数学知识,将机电一体化的实际以及专业的问题充分解决。

总结

以上的论述,针对岗位职业的能力,整合原教材内容,有效地将教学实用性大力增强,对高职学习特点相对适合。在实施真实任务形式下的项目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是对学生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洪小丽,孙涛。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现状及改革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09):21-22.

机电一体化论文【第四篇】

(一)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同根据人才培养分类,可分为学术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峰论坛表示,我国将实行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即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两种高考模式。技术技能型人才又分为工程师、高级技工,以及高素质劳动者三种。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高职专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为机电行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即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包括机电设备的安装维修,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工作。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生产服务第一线岗位技术含量的革新和提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鲁昕指出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作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就是应该在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水平发展对就业岗位所带来的各种变化。目前,应用本科作为职业本科教育,其定位比较模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关系上,过分强调科研研究,强调理论教学,没有突出社会服务的方向,更多地定位于教学科研型大学,许多应用本科院校一心向往建成“一流本科院校”。应用本科目前的定位主要是受当今社会“重学术轻技能”思想观念和等级观念的约束和束缚,也是社会对大学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所造成的。由于应用本科的定位模糊,因此,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的定位也相应的比较模糊,造成了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偏向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考核,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定位和培养目标上,与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是制约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实现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应用本科本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差距,使得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的衔接,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衔接,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应用本科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组装、调试、维护维修等能力。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以学科为导向,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效果考核往往以笔试为主,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灌输理论知识来实现。由于应用本科院校的定位以及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及应用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使得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不重视,实践条件不足,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不强。这是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是妨碍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课程体系衔接存在问题课程体系是高职专科、应用本科各自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为机电行业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实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培养机电行业的技能型人才,即高级机电维修维护技工和高素质机电设备操作者。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应该在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的机电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相应专业进行有效衔接时,应该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使其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生进入应用本科相应专业后,能够继续有效地进行学习。目前,专接本模式,课程基本与高职专科相同,不同的是教材不一样,一个是高职高专的教材,一个是本科教材而已,基本上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专转本模式,应用本科相应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前两年基本上是机械方面课程,后面两年是电方面的课程,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进入本科后,主要就是进行电方面课程的学习。无论是专接本,还是专转本模式,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完成三年专科学业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课程衔接得不是很好,这是进行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相应专业进行有效衔接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素质由于许多应用本科院校定位于教学科研型大学,许多教师科研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许多教师都是直接引进博士毕业生,这些教师是在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缺乏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经验,没有在企业经历过职业锻炼,因此造成部分教师职业应用能力不强的缺点。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与一般学术型本科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同,高职教育强调教师的双师素质,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职业背景,具有职业应用能力,否则怎么来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许多应用本科院校由于定位教学科研型,在人才引进和教师素质培养方面,注重教师人才的学术能力、科研能力。许多应用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明确要求引进博士,强调引进人才的学术能力,同时,应用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都是强调学术能力,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以及一定的科研项目,而几乎没有对教师的职业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定。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应用本科院校的教师们更愿意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形成了“重学术轻应用”的风气。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应用本科教师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强,而职业应用能力欠缺的原因。这是应用本科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不足。机电一体化作为一名综合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多门技术的专业,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包括机械图纸绘制;机械设备的安装、维护维修;电气线路的设计、检修;程序的设计、编写等能力。因此从事机电一体化高职教育的教师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目前应用本科从事机电相关专业教学的教师应用能力的缺乏,是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的障碍之一。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将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相应的机电专业进行衔接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对机电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我国机电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相应专业进行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应用本科应定位职业教育要想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进行有效衔接,关键就是要将应用本科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许多应用本科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希望向一流本科学术型大学转型,这同现在社会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关,同时也与当前对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有关。由于历史等一些原因,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思想,特别是本科院校,认为重视实践,进行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事情。这种思想不清除,应用本科就不可能真正向高等职业教育靠拢。应用本科的定位也与目前大学的评价机制有关。目前对大学的评价考核以及排名,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成果,例如论文数量与质量,科研经费量,博士点、硕士点数量等。这就造成了许多应用型本科将学术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将学术论文、科研课题数量作为考核教师标准。要想应用本科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除了扭转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还必须对应用本科建立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投入,可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一些应用本科在资金、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倾斜。对应用本科教师,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与职称评定标准,加大对教师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减少学术研究方面的考核,让学校和教师的重心向应用能力培养,向技术技能教育转移,使应用本科真正地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使应用本科机电相关行业真正向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挺进。

(二)加大实践教学量、改善实践条件由于高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能只靠理论传授,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验、实训、企业实习、校企合作等多种实践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目的。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都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手段和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还有所不足,主要也是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应用本科院校机电相关专业作为机电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转变思想,将定位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上来,加强实践实验条件的建设,同时,通过实验、实训、企业实习、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调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量,对机电设备的设计、操作、维护维修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同时也应改善实践条件,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课程体系衔接由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作为机电行业高职教育的两个阶段,应该从整体上对课程体系进行衔接。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使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能在原来基础上继续提高。针对专接本模式,应该设置好课程体系,而不是简单采用相同的课程,不同教材,应该在满足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理论知识更高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课程体系设计。针对专转本模式,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从重视理论知识,向理论和实践并重方向发展。由于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的机械方面课程,以及电气方面的一些基础课程被安排在前两年进行,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对进入本科学习阶段的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提供机械、电气方面的选修课程,让他们能补上这些课程。

机电一体化论文毕业【第五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改革;高职机电一体化;机械装调

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如何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调查研究、亲历实践,提交出好的毕业设计作品,撰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对于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机电行业发展迅猛,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成为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之一。企业的用工需求调研显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包含了机电设备的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维修、机电设备的售后服务等。机电设备的装调与维护维修工作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实施时一般分为机电设备电气装调与维修和机电设备机械结构装调与维修两大块。为此,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新增了《机电设备电气装调与维修》和《机电设备机械结构装调与维修》两门重要课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基本都按这两大块调整到位,教学效果良好,毕业学生普遍反应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符,毕业后工作上手快。说明我专业相关的教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是,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直沿用老的课题库,主要有两个方向的课题:机械加工与夹具设计方向和机电液气系统设计方向。可见现有的课题库已经与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求严重不符,急需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包括课题库的建设和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本文旨在结合学院实际,利用现有条件,以机械装调方向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确实可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起一套全新的适应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典型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求的毕业设计课题库,为我院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参考。我们机械结构装调方向通过选取机械装调实训车间的机床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动手操作的载体,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对车间的机床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为实训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节省了大量的机床设备维修成本;同时通过对机床设备进行测绘,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制图测绘水平(我省教育厅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技能抽查项目中有一个模块就是零件测绘),同时也为我们《机电设备机械结构装调与维修》等核心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图纸资料,可谓“一举三得”。

2 毕业设计课题改革实施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装调方向毕业设计课题以机床大部件拆装、测绘与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为载体,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课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课题改革实施方案如下表1。

3 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毕业设计由校外完成为主变为校内集中指导完成为主

机电专业在学期教学计划中专门安排6周时间进行毕业设计,也就是说,毕业设计成了校内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系里将安排专门的毕业设计场所,指导老师在指定场所进行集中指导,对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监控,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表1 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装调方向毕业设计课题库

毕业设计由“虚题虚做”、“真题虚做”向“真题真做”、“真题实做”转化

毕业设计选题体现以岗位职能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力争真题真做,真题实做,让学生多接触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通过真题实做,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真题真做的,可以多人一题(每组不超过5人),但每人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和侧重,并在设计成果中得到具体反映和体现。

答辩由书面答辩为主变为现场答辩为主

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的,原则上将全部进行现场答辩。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将选派制图、机电教研室老师组成答辩工作小组,负责答辩组织和答辩成绩评定。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为30分钟左右。现场答辩给了学生更大的压力,促使学生自主完成毕业设计,达到设计要求。

4 结论(下转第8页)

(上接第15页)经过两届实践,学生进行机械装调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高,动手能力普遍增强。经过对毕业生的回访,我们发现在三一重工、等企业从事工程机械装调与售后服务工作的我院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工作上手很快,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很高。由此可见,机械装调毕业设计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研究与改革发展的需要,符合当前市场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泊良。机床机械零部件装配与检测调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48 853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