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语言特征【最新4篇】
【导言】此例“阿拉伯语语言特征【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阿拉伯语基础知识【第一篇】
在历史上,阿拉伯人是最会说话的,他们从事经商,所以,古代阿拉伯商人是出了名的,中国人当然是最喜欢创造的,看看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还有犹太人是最聪明的。因此,世人有言:“阿拉伯人的嘴,中国人的手,犹太人的脑。”
阿拉伯语属阿非罗—亚细亚语系(亦称闪含语系)闪语族,是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二十二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使用人口达三亿(CIA World Factbook 2004年统计所有阿拉伯国家人口),有丰富悠久的文献,文字采用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语通行区:阿尔及利亚、巴林、埃及、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西撒哈拉(撒哈拉阿拉伯民主共和国)、也门、科摩罗、索马里、吉布提。
阿拉伯语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构词和构型有独特的变化规则,词一般由三个字母组成,也可再添前缀、后缀,或使词的内部音位发生变化和加入其他音位构成新词。词可分为名词、动词、虚词三大类。名词有(阴性、阳性)、数(单数、双数、复数)、格(主格、宾格、属格)、指(确指、泛指)的变化。动词有人称、性、数、时态、语态等变化、虚词没有实义,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在句中只起辅助、联系等语法作用。
学习阿拉伯语词、语法必须掌握的四个特点:
一、阿拉伯语语法富有词的形态变化
例如,三个根母通过增添或变换附加字母,删除或叠加个别根母,就可实现词首、词中或词尾的形态变化,衍生出具有十四个人称的简式的过去动词、现在动词和命令动词,派生出各式复式动词及其各种时式,在从简式或复式动词中派生出形形的
名词。
二、形态变化的重点在“格”
阿拉伯语词分三类:动词、名词和虚词。虚词没有形式变化。动词有时(过去、现在、命令)、式(主动式、被动式)、格(主格、宾格、切格),名词有性(阳性、阴性)数(单数、双数、复数)格(主格、宾格、属格)、指(确指、泛指)等形式变化,但最重要的是“格”,由它体现一个词在句中的地位。格位搞错,意义改变,甚至相反。大多数变形词(变尾词)的格反映在字母或音符的变化上,具有显明的标志,但也有部分变形词的格的标志无法体现在文字上,要靠假定来确定,必须予以重视。
1.名词有以下形式
指示名词、代名词、专有名词、疑问名词、关系名词、条件名词、动名词,浑指名词、象声名词、词根、数词、主动名词、被动名词、半主动名词、张大名词、比较名词、时间名词、空间名词、工具名词从属名词、
2.动词有以下形式
过去式动词、现在式动词命令式动词、三母简式动词、四母简式动词、三母复式动词、四母复式动词。
3.虚词有以下形式
介词、连接虚词、否定虚词、词根性虚词、应答虚词、紧戒虚词、强调虚词、将来虚词、召唤虚词、除外虚词、条件虚词、起誓虚词、命令虚词、催促虚词、建议下次,等等。
三、阿拉伯语术语有其独特的界定
例如:状语,阿拉伯语里状语是修饰名字的,而汉语的状语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阿拉伯语里修饰动词的句子成分都称为宾语,有五种。有人将除受饰宾语外的其他宾语都译为“状语”,这就混淆了阿拉伯语法“状语”和“宾语”的根本区别:状语是修饰名词的,宾语是修饰动词的。
四、要认识阿拉伯语语法层次结构及其框架,分清阿拉伯语“句型的结构部分”与“句子成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就把握了大方向
句型的结构部分是指除外句、呼唤句、感叹句、褒贬动词句、特种宾语句等句型所构成的部分,因此,除外语、被呼唤语、被感叹语、被褒贬语等等,都是句型的结构部分的名称,而不是句子成分的名称,它们在具体句子中担任具体的句子成分,例如:除外语可以是句中的主语、宾语、状语等等。
阿拉伯语句子的主要成分有名词及的起语、述语,动词句动词,主语;次要成分为五种宾格,四种同格语,以及状语、区分语,共有十一种。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临夏州民族学校)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第二篇】
正 文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在世界舞台异军突起。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中亚、西亚等地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及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随蒙古军队进入中国。元朝建立后,又有大批穆斯林知识分子、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元时,人们把世界各地来华的穆斯林通称为回回人,其政治地位、经济力量、人口总数大大超过了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番客"。元代回回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带来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一些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宝库。
一、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勃兴
蒙古人西征之前,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曾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同时他们吸纳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括叙利亚文化、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并将这些不同文化类型的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兴起了一场"百年翻译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伊斯兰世界学术文化的发展与创造。应该指出的是中世纪的阿拉伯穆斯林科学家们并非限于翻译和介绍,他们还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许多科学领域,他们不仅注重科学实验,也致力于探讨科学规律。当时撒马尔罕、巴格达、伊斯法罕、布哈拉、大马士革已发展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心,涌现出大批学者和科学家,这些中心建有富丽堂皇的图书馆、实验室,各地清真寺装有造型各异的日晷。穆斯林对天文观测设施的建设和天文仪器的制造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创立了历法,编纂了历书和朝拜指南,还发展了计算精度极高的天文学观测实践与理论,发明创造了很多仪器装置,诸如星盘仪、象限仪、地球仪、观像仪等。伊斯兰天文学不仅对西方天文学发展有过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元代经回回人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天文学研究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阿拉伯人对医疗科学也很感兴趣,相传曾说过,学问有两类:一类是教义学,一类是医学[1](426)。到11世纪时,阿拉伯医学已非常发达,他们开办药剂学校,在巴格达创立了第一所伊斯兰性质的医院,医院内设有医学图书馆,藏有世界各地的医学书籍。拉齐(865-925)被称为伊斯兰医学家中最伟大、最富于独创性而且著作最多的人物,曾任巴格达医院院长。伊本·西那(980-1037)被称为最著名的伊斯兰医学家,他诞生于中亚布哈拉附近,死后葬于伊朗西北的哈马丹。他的坟墓一直保存到现在,为后人所瞻仰。伊本·西那一生著述颇丰,据说写过100多部著作,内容包括医学、哲学、几何学、天文学、教义学、语言学和艺术等方面。他曾把希腊和阿拉伯医学思想加以总结,编成《医典》,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权威的著作,被欧洲各大学作为教科书。伊本·西那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促进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在1952年他诞生1000周年(按伊斯兰教历计算)的时候,阿拉伯国家联盟在巴格达举行大型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他列为世界名人,举行了纪念活动[2]。
伊斯兰教关于天文学的研究是在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的影响下开始的,这部著作称《西德罕塔》,公元8世纪传入巴格达后被波斯学者法萨里翻译成阿拉伯文,被后代学者作为范本。据说印度算术及其数学体系和零号是随《西德罕塔》传入阿拉伯国家,随后又传入欧洲及世界各地。
总之,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中亚一带聚集了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教义学家。如阿拉伯散文鼻祖木干法尔是波斯人,阿拉伯语法开山鼻祖西伯威息亦是波斯人,医学家拉齐是德黑兰人,伊本·西那也是波斯人,数学家花剌子密,天文学家、地理学家鲁比尼都是中亚人。公元11世纪,阿拔斯王朝逐渐衰落,濒于瓦解,帝国东西各部纷纷自立。但具有伊斯兰特点的学术文化继续昌盛,构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撒马尔罕、伊斯法罕都是和巴格达繁荣时期相媲美的伊斯兰文化中心[3]。
二、蒙古人西征及对伊斯兰文明的破坏
1218年西辽被蒙古灭后,第二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浸入花剌子模,开始了对伊斯兰文明的蹂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善于征战,当时花剌子模虽然有40万军队,但在善于骑射的蒙古军面前不堪一击。成吉思汗亲率主力进攻不花剌,守城将领出城纳款,向成吉思汗投降,居民2万余人被杀,青壮年被成吉思汗强征去攻打撒马尔罕。撒马尔罕是花剌子模都城,城破后又有数万居民被杀。1221年成吉思汗三子拖雷围攻呼罗珊西部的马鲁,守军投降,17万无辜市民被杀,仅余下工匠400名。察合台、窝阔台攻下玉龙杰赤,虏其各色工匠10万东去[4]。
至1261年元朝建立,成吉思汗与他的继承者三次西征,历经近半个世纪。蒙古西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其所跨地域涉及欧亚两洲。战争破坏了伊斯兰文化,中亚、西亚、伊斯兰国家的人民用几百年时间积累起来的人类智慧的象征--图书馆、天文台、礼拜寺及那些科研人员,他们被烧毁、被屠杀,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中世纪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遭到蒙古军队长达半个世纪的蹂躏、摧残。"在这期间,蒙古人乘着快速的马队,配备着奇异的弓箭,走到哪里,便在哪里进行蹂躏和破坏。东方伊斯兰教的文化中心,在他们的面前被扫荡净尽,在堂皇的宫殿和庄严的图书馆过去屹立的地方,只留下断瓦残垣,一片废墟。深红色的河流,标志着他们铁蹄的踪迹。有10万人的赫拉特(希拉特),只剩下4万人口了。"[1](578)
同时,蒙古人西征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通道,中西亚等地的穆斯林士兵、工匠、商人、科学家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这些穆斯林大多数是被蒙古军强征东来,也有些是在元朝建立后的和平时期随着元与中亚几个蒙古汗国之间政治、文化交流的需要而来到中国。蒙元时期大量穆斯林的东迁,为我国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人口数量基础,《元史》及元代各类文献中将这些东来的穆斯林统称为回回人。
三、回回人传入的阿拉伯科技文化
蒙古人虽然善征战,军事力量强大,但在元朝建立前,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极其低下。他们绝大多数从事畜牧业,只有少数农业区。"鞑人初始草味,百工之事,无人而有。其国除孳畜外,更何所出。其人椎朴,安有所能?……箭镞以骨,无以得失。后灭回回,始有物产,始有工匠,始有器械,盖回回百工技艺极精,攻城之具尤精。"[5]
蒙古人的征服行动,不但对中亚伊斯兰文明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在征服西夏、辽、金、南宋的战争中,也常常付之以洗劫或屠城,给内地经济造成重大破坏。但此时蒙古统治集团中已有大量包括回回人在内的色目人参政,减少了蒙古人破城后毁灭性的屠杀。如蒙古将领议屠中兴,回回人"察罕力谏止之"。畏吾儿人廉希宪在四川奏请"申敕军吏,无妄掳掠"。
126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蒙古人开始重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大量回回人进入中国后,得到蒙古统治者的重用,尤其在帮助蒙古统治者治理地方,恢复战后创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回回人在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白寿彝先生称:"元回教人之西学,严格言之,多为应用技术,而学理方面者甚少。"[6]蒙元时期由回回人传入中国的科技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天文历法 回回历法是公元7世纪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而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一种历法体系,又称"希吉拉历"或伊斯兰教历。据史料记载回回历法于北宋初年传入中国。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西域札马鲁丁撰进《万年历》,世祖稍颁行之。"[7]
白寿彝先生认为《元史·历志》所谓《万年历》与《元史·本纪》提到的《回回历》当系一物[6]。《新元史·历志》亦称"札马鲁丁之《万年历》,实即明人所用之《回回历》。"又谓"西域人札马鲁丁用回回法撰《万年历》,其法为默特纳国王马哈麻所造。"元代在天文机构的设置上实行双轨制,即在为回回天算家设立机构之前或同时,也为汉人设立了另一套天文机构。回回天文机构的设立和健全,使得通过各种渠道来此供职的回回天文工作者开始步入正规。其最初的工作主要是从相邻的伊利汗国马拉盖天文台学习和引进现成的天文成果,札马鲁丁所献《万年历》和七种天文仪器就是从伊利汗国引进的。邱树森先生认为《万年历》并非《元史》中多次提到的《回回历》,《回回历》是一种纯阴历的伊斯兰教历,而《万年历》"是流行于波斯地区带有浓厚托勒密体系色彩的回回宫分年历法"[4]。如果这一观点成立的话,元代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历法就不只是一种。
如果说回回历法在北宋或更早时间就传入中国的话,那时仅限于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元时回回历得到统治者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由于"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8],在元代一直被人们采用。元朝统治者第一次为回回天文学家设立了专门的天文机构--西域星历司。至元八年(1271年),元政府在上都创建回回司天台,秩从五品,后又改为回回司天监。
至元四年,札马鲁丁进《万年历》的同时,还向朝廷进献从波斯国引进的七种天文仪器,《元史·天文志》有一简单说明:1."咱秃哈剌吉,汉言浑天仪也。"2."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翟之器也。"3."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4."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分晷影堂。"5."苦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6."苦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7."兀速都儿剌不定,汉言昼夜时刻之器也。"
回回人札马鲁丁可能是中亚一位优秀的天文学家,这些天文历法及天文仪器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元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造《授时历》时可能亦参考了回回历法。另外,我们从清初回族学者刘智(约1644-1730)所著《天方至圣实录》中得知,元代宫廷收藏有许多伊斯兰天文学方面资料,如该书卷二十《敕回回太师文》中记载:"洪武初,大将入都,得图籍,文皆可考。惟秘藏之书数十百册,乃乾(天)方先圣之书,我中国无解其文者。闻尔某道学本宗,深通其理,命译之。今数月,所译之理知上下,察幽微,其测天之道,甚是精祥"。在同卷所收录钦天监回回太师马沙亦黑洪武十五年所作《回回天文书序》中讲道:"爰自洪武初,大将军平元都,收其图籍经传子史凡若干万卷,悉上进京师,藏之书府……其间西域书数百册,言殊字异,无能知者。……遂召钦天监灵台郎臣海达儿、臣阿答兀丁、回回太师臣马沙亦黑、臣马哈麻等咸至于庭,出所藏书,择其言天文阴阳历象者次第译之。……且命之曰:’尔西域人,素习本音,兼通华语,其口以授儒,尔儒译其义,辑成文焉。惟直述毋藻绘,毋勿’。……明年二月,天文书译即,缮写以进。……是书远出天方圣裔,在元世百有余年晦而弗显。今遇圣明,表而为中国之用,备一家之言,何其幸也。"
(二)医学 "回回人入中国者,多以卖药为业,其俗至今尚存。"[9]元代由于回回医药学的大量传入及临床应用,至元七年设置广惠司,专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至元二十九年又设"大都、上都回回药物院二……掌回回药事"。元至治二年复将二药物院划归广惠司辖领。说明回回医药传播很广,除回回外,畏吾儿人、也里可温人、汉人也都接受了回回医药科学,对回回医药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伊斯兰医药书籍可能最初是以阿拉伯文、波斯文传入中国,一些穆斯林学者将其翻译成汉文,或者重新编写成汉文表述的伊斯兰医书。现存的4卷残本《回回药方》是明洪武年间翻译的,它所依据的原本应是元代大量传入中国的阿拉伯医药典籍。据宋岘先生考证,《回回药方》基本内容是译自中亚阿拉伯医学家拉齐、侯奈因、萨卜而、麦朱西、伊本·西那等人的伊斯兰医学经典。其中的110余首方剂同伊本·西那的《医典》方剂完全相同。这表明,中古时期,伊本·西那《医典》等医书不仅流传到了欧洲,而且也传到了中国,并有了汉文译本。由此证明《回回药方》是伊斯兰科学文化于13世纪由回回人传到中国的重要史实,是传统中国文化与外来的阿拉伯、波斯文化相融合的结果[10]。
(三)造炮术 "回回炮"因回回人制造、使用并首先传入中国而得名。所谓回回炮,是一种木制的抛石机,源自于中亚阿拉伯国家,蒙古西征时已发现这种抛石机的威力。据《阿拉伯通史》记载:"1258年1月,旭烈兀的抛石机,对首都(巴格达)的城墙进行了有效的攻击。不久就有一个堡垒被打开一个缺口。"[1]至元五年(1268年),元军对南宋襄阳和樊城进行围攻,此二城城高墙厚,又有众兵把守,久攻不下,对元军士气影响很大。于是忽必烈遣使征炮匠于波斯国。伊利汗阿八哈遂派出身制炮世家,以善造炮而名扬的旭烈(赫拉特)人亦思马因和木发里(布哈拉)阿老瓦丁前往中国[11]。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回回亦思马因创作巨石?来献",忽必烈命在大都午门前进行试射,并亲临观看。试毕,忽必烈大加赞赏。即命亦思马因携其炮术前往樊城、襄阳助战。开炮后"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毁,入地七尺"[12],樊城、襄阳很快攻下。至此,元军将回回炮用于征服南宋的各个战场,成为元军攻城的有力武器。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设立回回炮手总管府,以亦思马因为总管。至元十八年又设回回炮手都元帅府,二十二年改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这一机构的不断升迁说明元统治者对回回炮的依重。
(四)语言文字 元朝由于大量中亚回回的内迁,中国与中亚穆斯林关系日益密切。元初国中通行汉文、蒙古文和回回文三种文字,即"鞑人本无字书,然今之所用则有三种:行于鞑人本国者,则只用小木长三、四寸刻之四角……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镇海主之。回回字只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凑成。行于汉人、契丹、女真诸亡国者,只用汉字,移剌楚材主之"[5]。元大都"市学多教回回字及鞑人译语"。鉴于回回文字的重要性,元政府在一些重要机关内部设有回回椽史、回回译史和回回令史等官职,他们的职责就是用回回文起草文书、翻译文书。可见元政府与中亚蒙古汗国联系还是比较密切,他们之间文书往来既有蒙古文,也有大量波斯文或阿拉伯文。王恽《中堂纪事》云回回译史麦术丁以木笔挑书普速蛮字。元代回回人宗教活动及日常用语中多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大多数学者认为《元史》中多次提到的回回文字应为波斯文:一是因为蒙元时代来自波斯和东部的穆斯林人数居多。二是因为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也是通用波斯文,元与伊利汗国之间的文书往来十分频繁。所以元朝官办的回回国子学和回回国子监,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是波斯文[4]。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指出:波斯语是蒙古人宫廷和罗马教廷通信的交流工具。这些用波斯语写的信件至今仍保存在梵蒂冈图书馆[13]。
元代随回回人东移还传入一种称"亦思替非"的文字。《元史·选举志·学校项》云:"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夏五月,尚书省臣言:’亦思替非文字,宜适于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能通其字学,迄授以学士之职,凡公卿大夫与夫富民之子,皆依汉人入学之制,日肆习之",帝可其奏。是岁八月,始置回回国子学。至仁宗延?元年四月,复置回回国子监,设监官。以其文字便于关防、取会数目,令以旧制,笃意领教。"由于《元史》记载简略,亦思替非文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字,曾困扰学术界长达半个多世纪。1940年白寿彝教授根据以上记载推测亦思替非文字"在元代系做关防会计之用"[16]。已经点出了这种文字的用途,可惜没能引起学术界重视。后来又有人撰文认为是波斯文、阿拉伯文,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突厥语言[14]。在1992年11月举行的"伊朗学在中国学术讨论会"上,伊朗学者穆扎法儿·巴赫蒂亚尔提交的《"亦思替非"考》一文破解了这一千古之谜。他指出:"亦思替非(Estifi)本意乃是’获取应有之权利’或’向某人取得应得之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其意为:’财产税务的核算与管理’。因此,在古代,在大多数伊斯兰政权统治的国家,类似现代财政部的部门称为’亦思替非部’"。"’亦思替非’乃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用于国家文书之中,它有特定的写法与规则,国王及政府有关财务税的诏书、清算单据、税务文书等都用这种文字书写……这种文字类似缩写符号或象形文字,只表意而不标音"[15]。由此可见,亦思替非文字是一种专用于财务核算的文字,创造者是伊朗人,元代传入我国,元政府设立回回国子学,蒙古贵族子弟有入学学习者,命回回人益福的哈鲁丁专门教习。
(五)文化艺术 元代回回人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较大成就,一方面华化的回回人用汉文创作了许多传世作品,如文学家、诗人高克恭、马九皋、萨都剌,回回剧作家丁野夫等。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是人才辈出。这些回回人入华时间较早,追其先辈有唐宋时期入华者,有蒙古西征初期入华者,历经几代后,已完全接受了汉文化。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论述颇详。
元代回回人还带来了中亚地区的一些音乐和乐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代较为流行的回回曲有《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三个曲目。有学者认为《伉里》曲可能是西域康里国流行的曲目之一,随回回传入中原。元时有许多西域乐器传入,拉弦乐器有胡琴,弹弦乐器有箜篌、琵琶、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兴隆笙等。随乐器东传的必定有许多回回乐人和乐曲。回回音乐与中国音乐一同构成元代宫廷音乐,礼部下设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乐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16]。仪凤司下,又常设和署"管领回回乐人"。元代回回乐不仅供宫廷蒙古统治者欣赏,也传人民间,受到全国各地人民喜爱。
(六)数学的传入 数学是天文学的基础,天文学是与数学同步发展的。公元8世纪,印度算术及数字体系和零号传入阿拉伯国家,而这些数字的应用遍布于阿拉伯世界大概要归功于花拉子密和海伯什的天文表。艾哈迈德·奈赛威(卒于1040年)在他所著的《印度算法释疑》一书中介绍分数除法、开方和立方的方法时,几乎是采用现代的方法。花拉子密是阿拉伯数学史上最初的主要人物,他不仅编写了最古的天文表,而且编写了关于算术和代数学的最古的书籍。阿拉伯数学也是借花拉子密的著作传入西方。元时一些阿拉伯数学著作也传入中国,据《元秘书监志·回回书籍》记载,元代传入我国的26种科技书目中,有4种是数学方面的,它们是《兀忽烈的四劈算法段数十五部》、《罕里速窟允解算法段目三部》、《撒唯那罕答昔牙诸般算法段目仪式十七部》、《呵些必牙诸般算法八部》。马坚先生认为《兀忽烈的四劈算法段数十五部》可能是欧几里得《几何原本》15部的最早译名。
(七)其他 元代由回回人东传的科技文化除上述外,还有大量建筑学、地理学方面知识和技术。马坚先生在1955年7月7日的《光明日报》发表《元秘书监志"回回书籍"释义》一文,对元代官方记载的传入我国的回回书籍进行逐条释义。因这些书籍的书名大多为波斯语或阿拉伯语与汉语混合音译,一般人很难明了这些书籍包含的内容,经马坚先生研究,这26种回回书籍包括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星象学、化学、哲学、历史学、辨认宝石学、机械制造原理、诗歌、天文仪器制造等方面内容。可惜这些书籍已全部失传,只有书名记录,今人不能睹其全貌。《光明日报》在这篇文章"编后记"中指出:"马坚同志的文章虽是比较专门性的,但是提出了关于文化交流和科技史上的一些重要材料的考订,包括古希腊和阿拉伯的文化科学书籍仪器在元代的出现。其中《几何原本》一书就比一般所知明末始入中国的事迹,在时间上几乎提前了三百年。此外,还有古代阿拉伯的天文、历算、医药、占卜以及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文学书籍。这些都是元代的’回回’人所做的文化交流工作,也就是我国回民在历史上对文化工作努力的成绩。后来像清初的回民学者刘智在著述时又采用了这些书籍。所以,这是应该得到史学家们和科学家们的注意的。"
元代可能还有许多有关伊斯兰教义学、教法学、哲学方面的著作传入我国,这些书籍以波斯文或阿拉伯文在民间流传。清初穆斯林学者刘智(约1644-1730)在《天方至圣实录》中称:"向也吾欲著三极会编,苦无其学;遍求书肆,天地人三者之书,言多陈腐无实;求之天方之书,无从可得,早夜思皇。俄于京师得诸吴氏藏经数十册,皆西国原本,自元世载入,藏之府库,而为流寇发出者,天文地理之学,思过半矣。"刘智发现这批数十册元代回回人传入的西域典籍原本,有一半属天文地理学方面。可能是元明以来因战乱流传于民间,被私人收藏,刘智没有提供这批典籍的目录。刘智在其另两部著作《天方性理》(1704年)和《天方典礼》(1710年)两书写作中采辑、参考95种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资料,其中《天方性理》40种,《天方典礼》45种。95种书目中19种是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实际有66至68种。这一目录资料曾引起中外学术界极大兴趣,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称此书目为"18世纪中国常用阿拉伯文、波斯文著作简要目录"。澳大利亚学者莱斯利对这95种书目进行考证。作者认为许多文本,特别是那些阿拉伯文的,是标准的逊尼派哈乃非教法学派的法学和礼仪方面的经典;极少数著作是属于什叶派的;诸多著作特别是波斯文著作,是苏非派经典;几乎可以肯定,刘智书目中所列波斯文著作多于阿拉伯文著作[17]。还有一些著作属于天文学、哲学、逻辑学、历史学、地理学、先知传、苏非圣贤录方面内容。毫无疑问,这些著作大部分是元、明时期经中亚、阿拉伯传入我国的,它为明清之际回回学者的汉文著译活动提供了大量资料基础和思想渊源。
四、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以上我们探讨了元代大量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科技文化传入中国的事实。元代也有许多中国先进科技文化经回回人或其他民族成员传入中亚,再由中亚传入欧洲。火药是在7至8世纪中国炼丹家所发明,10世纪用于军事,12至13世纪火药和烟火从中国传入阿拉伯,于是阿拉伯的烟火里就有"契丹花"、"契丹火轮"这些名称[18]。还有许多商品,如茶叶、丝绸、瓷器在元代经回回人输入阿拉伯,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中亚及阿拉伯人民的喜爱。
成吉思汗是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创造者,他生前将其诸弟分封于东边,称东道诸王,以封其长后孛儿帖夫人所生三个年长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于西方,称西道诸王。后来宪宗蒙哥遣其弟旭烈兀西征木剌夷,后立国于波斯。旭烈兀与上述西道诸王之后裔,在元代统称西北诸王。成吉思汗在宗亲诸王中地位极高,至其晚年,诸子虽已年长成人,独立理事,但始终慑服于他的威严,至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继承大统,建立元朝,西北诸王已先后独立,成立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其中伊利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立国于中亚穆斯林地区,他们与元朝继续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许多回回人带着汉地先进的管理经验到中亚,帮助蒙古统治者进行治理,回回人牙老瓦赤就是这样一个人。
牙老瓦赤及其子乌思忽惕本为花剌子模人,他们是在成吉思汗征服花剌子模时从兀笼格赤投奔成吉思汗,并进献管理城市的策略,受到成吉思汗器重。遂命其子乌思忽惕与镇守官一同管理不合儿等城,又命牙老瓦赤管北平。后来牙老瓦赤受命管理河中地区。河中地区指乌浒水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其核心是不花剌和撒马尔罕。牙老瓦赤采用从汉地学到的管理经验,在河中推行一种类似人头税制度,以减轻当地人们负担。因当时蒙古统治者征收的各种苛捐杂税太多,百姓因此流散。自实行人头税后,不得再行征收或另行摊派。蒙哥也采纳了这个办法,下诏在波斯等地实行。
不久牙老瓦赤被调回北京,管辖汉地,但他的儿子仍留在河中。"合罕把整个契丹诸地交给马合木、牙老瓦赤管辖,把别失八里和哈剌火州,即畏吾儿斯坦的土地、于阗、喀什葛尔、阿力麻里、海押力、撒马尔干及不花剌,直到乌浒河岸,交给牙老瓦赤之子乌忽惕伯。"[19]元朝与伊利汗密切的政治关系,为这个时期中国与伊朗及阿拉伯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有不少精通中国天文历法、医学、历史的各类学者到伊利汗国任职。蒙古学者还将中国的钞法介绍到伊利汗国,阿拉伯人因此认识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制度。
总之,蒙古的西征及元与中亚各汗国的亲密关系,为中国与阿拉伯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著名的中国印刷术、火药武器等科学技术就是在元朝开始传入波斯阿拉伯和欧洲。同时波斯、阿拉伯素称发达的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大量成就也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来,回回人在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下册[M].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 李振中。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伊本·西那[J].回族研究,2002(2).
[3] 纳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译者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5] (南宋)徐霆。黑鞑事略。疏证[M].
[6] 白寿彝。元代回教人与回教[A].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上册[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7] 元史·历志[M].
[8] 明史·历志[M].
[9]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 宋岘。回回药方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 马建春。蒙元时期"回回炮"的东传及作用[J].西北民族研究,1996(2).
[12] 元史·亦思马因传[M].
[13] (伊朗)玛利亚姆·达芙塔瑞。中国回族和伊朗穆斯林双方伊斯兰文化的主要共同点[J].王建平译。回族研究,1998(2).
[14] 陈高华。关于亦思替非文字[A].中国伊斯兰文化[C].北京:中华书局,1996.
[15] 叶亦良主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 元史·祭祀志[M].
[17] (澳)莱色列,瓦塞尔。刘智所使用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资料[J].王东平,邵红英译。回族研究,1998(4).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第三篇】
回族文化的内容首先是对语言的掌握问题,今天的回回民族,其共同语言是汉文汉字。但在历史上,特别是回回民族形成的初期,外来语确实曾经在回回先民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宗教的缘故及其他因素,这些外来语中的某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回回民族语言上的特色之一。根据这种遗留和积淀,从文献上提及的“亦思替非”文字到《回回馆杂字》的材料,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两种名称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波斯文。当然,阿拉伯语作为伊斯兰教的语言,在回回先民中的使用和流传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回族的民族语言是怎样从外来语过渡到汉语的呢7本文拟就回回民族形成初期的语言问题,做一概略性认识。
一、先民成分的多元化
回回民族的先民除唐宋时期的著客外,大多来自于元代中亚、西亚迁发而来的穆斯林,这在回族史学界是公认的。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国家、语言及其分布如此之复杂,以致于我们到今天仍不能准确地说清究竟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多少种语言我们只能大致推断出他们主要是由波斯、阿拉伯、突厥等等民族组成的民族混合体。
谈到回族的先民问题。首先应提及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香客。唐代中西交通的大开,穆斯林民族的商业精神,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警容东来,经过定居和华化,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穆斯林居民——回族先民。
回回民族的形成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先民来源的多元化。除了上面提到的穆斯林蓄客外,宋代开封的犹太人(也里可温),元代大批的中亚、西亚穆斯林,南洋、南亚穆斯林以及中国内地土著各民族都有不少先后加入了回回民族先民的行列。宋代居于开封的犹太人,被称为“青回回”,这主要是由于在生活习惯上不食猪肉,与回族相同的缘故,后来其中的一部分真的变成了回族。②
元时,蒙古人究竟迁发了多少中亚、西亚等地的色国人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众说不一,有言二、三百万的,有言一百万的,但既使保守一点,几十万人大体上是有的。元代,每以地名作为种族之名,色国人的名称、基本上是其居住国或地区的名称。象阿鲁浑人、撒马5尔罕人、大食人等。陶宗仪认为色国人有三十一种,③清人钱大听经过考证,竟举出三十三种。④可见,就在色国人内部,语言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回族先民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南洋穆斯林。这一支人数虽然不多,但颇具特色。据我们所知,至少有两个地方的回族是南洋穆斯林的后裔,一是海南省的崖县,那里的回族先民是由于海上遭遇风浪被迫避居于岛上的,原来是占城(越南)穆斯林。史书上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占城夷人忽宣等族三百一人求附。”⑤这里的忽宣是hussain的音译,又译作胡赛因等,他们是穆斯林当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二是山东德州。明成祖时苏禄国国王来贡,卒于此地,为他守墓的后代因为信仰伊斯兰教也加入了回回的行列。南洋穆斯林成为回回来源可佐见于明《四夷馆考》中:“占城、日本、爪哇、满刺加诸国皆习回回教,遇到进贡,番文也属本馆代译”。这个“本馆”,指的就是回回馆。
我们在强调回族族源中外来成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我国境内的士著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成分。比如内蒙地区称回民为“hotun”,它是“和田”的古音,说明内蒙一部分回族很可能是古代畏兀儿人。一方面是因为华族女子与外来穆斯林通婚,另一方面是这些民族中的一部分人改信伊斯兰教,从而成为回族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所说的回族族源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外来成分的复杂上,也体现在国内民族成分的多样上。
二、回族先民语言的多元化
回回先民来源的多元化,决定了他们语言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语言,发展为今天所使用的共同语言——汉语,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与民族形成及发展同步的过程的。由于回族的先民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而在他们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扎根之初,就必然操有不同的语言,就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先民们至少使用过以下诸种语:
1·阿拉伯语。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是重要媒介。这是因为伊斯兰教在七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时,阿拉伯帝国仍在东征西讨,阿拉伯语及连同用它书写的《古兰经》一起,被传播到四面八方。由于伊斯兰教的胜利,阿拉伯语也被蒙上了一层神圣而又高贵的色彩。直到现在,《古兰经》不仅在世界,而且在中国,都以阿拉伯语诵读,历百千年而不变。无怪乎回族内部有些人把阿语当作自己的母语了。明人陶九成曾记录,“回回字,其母二十有)九,横行而写,自前拟后,复归于前,@旧说的就是阿拉伯字。
唐宋时期穆斯林蕃客,特别是唐初来华的穆斯林所使用的语言,毫无疑问,是他们的1母语——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据记载,大约到七世纪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商人来华1了。到八世纪时,大食国人李彦升经过春司考察,“以进士第名显”,⑤《苏莱曼游记》记载]彼时广州无一人会阿拉伯语,虽失之偏颇,但也正说明穆斯林蕃客在语言上华化程度之1深,在与华人交往中基本上可以使用汉语。到元代回族形成之前,这个华化的过程一直在]东南沿海地区持续着。
阿拉伯语因为宗教的缘故,“其经三十,藏凡三千六百余卷,其书体旁行,有篆、草、楷三法。”③又在清真寺中,“堂中有碑,广袤数文,上皆刻异书,如篆箱,是为像主。”⑤既是《古兰经》的文字,在中国,千余年来,一直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其他民族中占有至高地位
2.波斯语
阿拉伯语的重要地位表现在宗教上,但在回族先民中使用更广泛的,则是稍晚一些由波斯穆斯林商人使用的波斯语。在蕃坊之内,“回妇谓之波斯妇”,又,唐词牌中有“菩萨蛮”者,也为“波斯语mussulman(bussulma)之音译。”在唐宋时期,说波斯语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到了元代,由于成吉思汗、拔都、旭烈兀三次西征而东迁的中亚西亚人中,大多数都属波斯语种。法国人昂里·马塞认为忽必烈时“穆斯林在中国所使用的语言中国语,就渗进了法尔斯语(即波斯语),这是略一研究回族语言特点的人都知道的。”波斯语使用,可能是因为:
第一,波斯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波斯文化以其固有的光彩影响着中亚及西亚各族人。
第二,阿拉伯帝国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萨珊王朝,但在语言文化上却为波斯所征服。这大概也是元明两代,把波斯文字当成回回字的缘由吧。《四夷馆考》云:“回回在西域,地与天方国邻。”③这句话把“回回”与“天方”(阿拉伯)截然分开,足见明之回回文断非阿拉伯文,按地理分布,当为波斯。又元以后,大食已为蒙古帝国所灭,此时所谓回回进贡者,亦非阿拉伯帝国的使臣。清人文廷式在其所著《纯常子枝语》卷计七中也以为,元代之回回国子监,所授为波斯字母。
3、中亚各国语
元时中亚各族中,亦即后来等级划分中的“色目人”,虽然以波斯语为主,但其他各种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我们翻开清人钱大听的《元史·氏族表》,从色目人的种类上,不难看出他们在语言上的多样性。这样说并不与前文“以波斯文为主”相矛盾,人们崇尚一种文化,就会学习与之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这不等于说完全摒弃本民族语而全盘“波斯化”,这与今天我国各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使用汉语,但同时又保留民族语言文字,道理是一样的。
4、马来语
山东德州的回族由来,相比之下更晚一些。永乐十五年,苏禄(菲律宾)国的东王、西王、峒王率部众三百四十余人来华,“东王至德州,卒于馆……留妻妾兼从十人守墓。”这十人成为今天山东德州回族的渊源,最初所使用的语言,显然是马来语种。海南崖县的回辉村,至今语言上仍然习其祖先,据专家们鉴定,也是马来语。
5、中国境内各民族语
既然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土著民族加入回族行列,在语言上也必然给回族先民注入了新的因素,比较突出的是黎语、壮语、傣语、藏语,汉语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查阅《海南甘蕉蒲氏家谱》,就会发现蒲氏家族中所娶之妇女,多为陈,黄等,均属广东之黎族大姓,其他如青海卡力岗藏回,云南傣回等,这种称呼本身,就很能说明不同民族在血缘及语言上的杂揉性。不同民族的人与回回通婚,该民族语就在回回先民中出现过。这样,我们看到了一种语言的大汇合现象:回回先民所使用的语言,既有汉藏语系,也有南岛、阿尔泰语系。这些语类几乎超过了世界语言分类的一半。这恐怕在其他民族中还不多见。
作为一个民族,支离破碎,五花八门的语言显然是不胜其任的。我们从元代回回国子监教授“亦思替非”文及明《回回馆杂字》的事实,看到了作为中亚、西亚穆斯林,在语言上受到波斯的影响所萌发的统一趋势,只是这个发展趋势还没有成为现实,就在汉文化的冲击下被打断了。“亦思替非”文。‘“实际上就是波斯文”《回回馆杂字》及陆次云《译史记余狈u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这种文字的实例。
波斯语在回回先民中的优势地位,不久就遇到了竞争者的挑战,文化高度发达的汉语汉字在先民生活中的出现,使回回先民语言的同化和融合,出现了新的趋向。
三、回族共同语的形成
几种不同的语言相遇后,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a语言
1.b语言 统一为a人或其他语言
a语言a语言
2、b语言b语言(多种语言并存)
回族的先民语言与汉语相遇后,发生的变化属于第一种情况,即两种语言融为一种语言。语言的融合是与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同步的。回回先民在语言上逐渐学习汉语的过程,不同来源的先民是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唐宋的穆斯林蓄客是先导;蒙元时期的色目人华化是主体,是高潮;明以后南洋穆斯林入附是尾声。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在使用汉语言文字的汉族中的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为了交往的方便,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再者,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流,特别是相互婚姻诸方面的联系的加强,是他们学习和掌握居住区汉语的推动力。
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人数多.文化先进的民族的语言文字对其他民族的影响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但多种语言演变为一种语言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一减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其间有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双重或多重语言制的过渡,最后才能实现语言的统一。回族从先民的多元语言,到最终完全实现以汉语代替所有的非汉语语种,也经历了这样广个过程。
笔者以为,回族语言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通婚的结果。
拿回国先民典型意义上的家庭(——即男方为外来穆斯林,女方是中国妇女)来说,一个穆斯林在中国娶妻生子,那么他可能在同国籍的穆斯林中仍说本民族语,但回到家庭中,他不得不试图说妻子可以懂的话。这样,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内部通行的是两种语言——-一丈夫的非汉语语言和妻子的语言。他们的后代在中国土生土长,不管其父母使用什么语言,他们对掌握汉语的需要,显然较其父母更加迫切,尽管他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学的是父辈的语言。由于周围环境及社会交往的需要,他更多使用的只能是汉语。到了第三代,接受汉语学习的可能性就更大,对祖辈的语言就会保留得越小……一代一代下去。祖辈语言的实用性及对它的依赖性依次递减。元代色目人参加科举时以修汉学取科第者,人数不少。⑤足见色目人汉学程度之高。汉语的使用量在回回家庭中逐年逐代的增长,直至最终在社会生活诸方面,彻底取代了先民的语言,而只在宗教生活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淀积。
纵观历史,回族先民中的双重语言制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元明两代的历史看,至少在明永乐年间,在回回人中还通行波斯等文,若从唐宋时住唐的著客开始,这个双重语言制过渡期大约经历了好几百年。这一过程的基本结束大致是在明代,回回作为一个民族的特征已很明显之后。如前所述,明成祖时为苏禄王守墓而留在德州的十余人,他们要在德州生活下去,就必然要与更多的汉人打交道,并最终使用汉语,这是回族先民中最后一个外来成分语言转化的结束。留在内地的外国穆斯林。无论是通婚,还是文化经济活动,除了加强和汉族人民的来往外别无他途,这就加速了他们掌握汉语的进程。
四、回族共同语的特点
一个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其必不可少的民族特征之一。
我们不能忽视共同语言对于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回回民族的形成来说,如果说伊斯兰教是先民们的精神纽带,是回族共同心理素质产生和形成的重要因素,相同或相似的经济生活,是回回作为一个民族的经济基础的话,那么汉语则是回族形成民族共同体的社会语言条件。“回回民族的形成以有了以汉语为共同语言为一个标志”。四以这个标志来看,回回民族的形成在全国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东南沿海是穆斯林蓄客曾经活跃的地区,在元代就已基本上成为回族的一部分,而西北及元代内迁至各地的中亚穆斯林要晚一些,大约在明前期或中期。回回民族在语言的上特点主要有三点;
1、使用汉语文
汉语之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是经过了一个从多元化到双重语言制,再到共同的语言----汉语的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前后持续大约到明中叶后完成。不同来源的回回先民来到中国后,为了社会交往的方便,他们必须有一种新的共同语言。再没有形成民族之前,回族先民们使用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后来逐渐接受了汉语, 加上其他一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才形成了今天的回回民族。
2、回族语言中的特殊词语
回回民族虽然使用汉语,但其中仅为回族人民所使用的一些特殊词语又反映了语言的民族性这些特殊词语一般说来有两大类:一是非汉语来源的汉语词,象“乜贴”、“主麻”、“玛致”等等,这里不全是宗教用语,也有日常用语;还有一类是汉语来源的汉语词,但现在只有在回族人民中经常使用,如“无常”、“出散”、“教门”等。
3、对先民语言的保留
回族语言中的外来成分,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语言现象,而不仅仅是宗教词汇或日常用语回族先民使用过的语言,再后来民族的发展中有一定程度的保留,这又反证了回族来源的多元性在这种继承与保留中,有阿拉伯文字母书写的“小儿锦”,有波斯文字母书写的“回回文”等。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第四篇】
由阿拉伯数字构成的数字词正大量涌入网络语言社会中,这种趋势已势不可挡,并开始影响现代汉语词汇,形成了一种数字词的新景观。如:53719:我深情依旧、1414:意思意思、25184:爱我一辈子、1392010:一生就爱你一人、0594184:你我就是一辈子、220225:爱爱你爱爱我、584520:我发誓我爱你。
由此可见,现在的数字化主要集中在一些数字词的使用上。以往关于网络数字词的研究散见于各种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论文中,大都提到在网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阿拉伯数字表情达意,但没有对它做更为深入的研究。更没有对数字词是否该收入词典这一问题加以说明。本文拟对此进行梳理以期对它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存在两种看法:能被收入和不能被收入。对数字词,大多数语文词典尚未予收录,只有少数从宽收录的词典选择性地收入具有典型性的数字词。
本文拟从语音、修辞、语用三个方面来探讨词典能否收录数字词的问题。
一、从语音层面上看
自然界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符号形式,语音就是语言的符号形式。数字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成员,当然也不例外。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阿拉伯数字都有自己的汉语读音形式,同样由一个或一组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数字词也具有自己固定的语音形式,也表示具体实在的意义[1]。如“110”指的是公安电话报警服务系统,“119”指的是火警服务系统,“i7”(又称“爱妻”)则指的是中央处理器为英特尔i7的PC系列个人电脑等等。其中每一组阿拉伯数字都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音义结合体,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可以独立用来作为造词材料的单位[1]。如:
等了半小时,120终于赶到了。
我去年买了一台i7。
网络上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词在造词时借用了阿拉伯数字的书写形式。这种书写形式表示了某种特定的含义,是建立在阿拉伯数字在汉语社群中被广泛接受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的汉语借形词。与单个阿拉伯数字所表示的数量概念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因为在同一语言内部,同样的语音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内容。
但是,我们必须把数字词与用来表示数目数词区分开来。如“2008”表示的是公元第两千零八年,它表示的仍然是数量的含义,是数词,而不是我们所说的阿拉伯数字词。而“421”表示“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模式家庭,如“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421”。它与“4、2、1”这三个数字所表示的数词含义没有直接联系,因此421是数字词。再如,“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句话中的1997 所表达的是序数年的概念,它不属于数字词的范畴。这句话中的1997 表示的是“解放,开创新局面”的特定含义,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数字词。
所以笔者认为像这种较为常见数字词,能反映现代词汇发展的情况,并且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词,个人认为就有必要收录入词典。
二、从修辞手法上看
在网络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人们为了增加交际效果、提高交际效率而广泛使用的各种网络新词。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是网络新词流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动因。
(一)谐音
所谓谐音,就是指“利用不同词语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手段” [2] 。在语言中,谐音构词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而且传递简便快捷,新颖独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因为网络中的谐音可以穿越汉字的界限来表达语义,只要声音与负载语义信息的汉字相同或相近,不管是汉字,还是阿拉伯数字或是英文字母,皆可。所以数字语言也开始融入汉民族的谐音文化,数字谐音尤为常见。它快捷简便的特点很快为人接受,并以其独特的文化蕴涵和功能,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中展示着奇异的风采。
谐音主要分为以几下类:
1.汉语谐音类
汉语谐音即语音的临摹,是语言的代用,就是利用汉字的普通话发音或方言发音与我们日常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读音间的相似而出现的一串数字[3]。它虽然是或长或短的一串数字,但对应的意义的汉语可能是词也可能是短语。汉语谐音类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A.吉祥数字词[4]。如 888(发发发)、449(事事有)、238(易生发)、338(生生发)、3399(长长九九) 、l83(要发财)、5l8(吾要发)等。
B.网络数字词,即网民聊天使用的数字词语[4]。这里所说的“网络数字词”,是指那些在网络中出现并逐渐流行的阿拉伯数字符串。如: 8147:不要生气。“8”即“不”的谐音,“1”是“要”的谐音,“47”与“使气”同音,即生气。
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246:饿死了。“2” 即“饿”的谐音,“4”是“死”谐音,“6”是“了”的谐音。3344520:生生世世我爱你 。“33”即“生生”的谐音,“44”是“世世”的谐音,“5”是“我”的谐音,“2”是“爱”的谐音,“0”是“你”的谐音等等,都是用数字谐音构成的表达式。
2.外语谐音类
外语谐音就是利用外语的读音与阿拉伯数字的发音相似而组成的数字串或语流中夹杂的数字[3]。如:3166是日语沙扬拉拉的谐音,表示拜拜、再会的意思。再如:886:拜拜了(英语)、b4 (before)以前、2 (to或too)对或也、f2f( face to face)面对面、4 (for)为了、7(serving)服务,9 (night)晚上等等[3]。
虽然谐音类数字词能较好的融入人们生活当中,但它根据语境作不同更换,所表示的意义并不太固定,而且地域的差别是其明显的缺陷。正是由于地域的不同,方言差距太大,造成了某些数字词在此地跟彼地有着不同的含义,加上各地的习俗不同,数字词在不同地区所暗含的意思也就不同了;此外由中国的国情限制,国内大部分人还是不了解外语(这里特指英语),而使用外语谐音类数字词的大多数都是受过外语教育的人们,特别是学生一族。因此笔者认为,谐音类的数字词,不论是汉语谐音还是外语谐音,在目前来看都不宜收录入词典。
(二)婉曲
婉曲也就是委婉,即有意不直
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也叫婉转[2]。在网络交际中,人们经常使用数字词来表达一些粗俗的,用汉语难以启齿的语言,使用数字词可以避免那些因说话不得当而引起的尴尬局面。如419 :。这个词常见于网络征友,它不是普通的三个阿拉伯数字,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它起源于for one night这个英文短语,因每个单词分别与数词“four”、“one”、“nine” 发音相同,“for one night”翻译成中文就是“”或者“一夜性”的意思。另外,如果把419倒过来念就是914,即就一次,就是,一夜性,一次性的交易或只有一次了。这个说法多用于网络聊天,特别是网上聊天室。网民根据这个含义,就把每年的“4月19日”作为“节”。 再如:“走呀,他就是一个奔驰250。”“奔驰250”,本是一种汽车车型号,这里言其此人既笨又痴。此外,“250”——半封(疯),古代银子五百两为~封,“二百五”是半封,谐音作“半疯”;918:除了代表民族耻辱之外(事变)还代表“救一把”、“加油吧”(2008年9月18日印花税再次下调,又一次大涨); 530:代表半夜鸡鸣,代表凶兆(2007年5月30号证监会突然宣布印花祱从千分之一上调到千分之三,第二天中国A股大跌。连续一个星期股票大跌,满盘皆绿)。423:代表希望的到来(2008年4月23日印花税下调,股市大涨)。
(三)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 [2]。在网络交际中人们经常使用一些特别组合来表特定含义,这些特别的数字组合跟它们所指代的事物通常可以通过联想建立联系。如:
60:表示险胜(60分及格,60分万岁),007:我有个秘密(得名于同名电影),1839:表示我们要以民族的精神来抵抗,抵制,抵制吸烟(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0%表示强劲(股票里面涨10%就是涨停),010:我很孤独(1表示一个人,0表示空),‘101“毛发再生精”, “101”中前面的一个“1”,其形体象征有毛发, 中间的“0” ,其形体象征是个光头:最后一个“1 ”的形体象征毛发的再生,1928:表示正义的力量汇集,准备向搞破坏的人发起进攻,200:动物园(乍看起来,200和英语的ZOO一词很相似,ZOO的意思就是动物园),998(或者(文秘站:)050606):代表大起步(上证指数在2005年6月6日从998点开始,展开长达两年的大牛市)。
另外1和英语“i”相似,i表示我。这与771中的1相似,1怎么读也不会是“我 ”只能是“i”变形才好理解),386指人智商低,反应慢,像运行速度极慢的386处理系统。
这些修辞手法体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智慧,数字词以其独特的优点得以快速的发展。数字词的灵活运用,既能准确的表情达意,又能使语言产生美感。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数字词有这些优点就盲目的收入词典。如:你说这些话,等于l0g1。“logl”是数学中对数的词语。logl的数值等于零,用此来惜代你说的话等于没说。毋庸置疑,电报代码、四角号码检字这些纯数字,仅仅是符号,不是数字词语,因此不在我们的收容之列。
三、从语用层面上看
现代语言学家普遍认为,任何自然语言在其不同的语言层面上都具有或多或少的模糊性。一方面,数字常用来表达精确的数目与数量,其显着特点是表达概念的精确性。另一方面,数词的语义在语用中又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5]。我想这也是各种语文词典至今没有把它收入词典的原因之一。
第一,阿拉伯数字词和汉语语素一样,是一级语言单位,是“最小的可以独立用来造句的音义结合的定型结构” [1]。它不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需要而凭空捏造的词语,而是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产物,具有普遍性、稳固性的特征。而网络数字词是一种临时性的言语现象,是网民在使用阿拉伯数字时的一种创新,具有临时性、随意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1]。但仅仅是一种言语性的数字活用,而不能被看成是一种语言。
第二,数字词是在当代汉语中产生并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类新型的汉语词汇类型,我们之所以把它确定为词,是因为它具有汉语词的一切基本特征。我们说语言是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的特点。网络数字词属于汉语社会方言的符号系统,因此网络数字词也具备任意性这个特点,即是网络数字词在音和义的组合是任意的。
如:“1”可以和任意的阿拉伯数字构成数字词。110、119、102、315、211工程、214、911等等,而且在不同组合中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如“1”在1314中就读本音表本意“一”,在5156中用yao(幺)谐you(忧),在8147中用yao( 幺)谐yao(要),在3166中用yao(幺)谐yo(哟)。另外,“0”有时读“quan”,有时读“dong”,完全按照临时的需要任意安排。而且“0”这个数字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表示多种意义,有时表示“你”,如 04551:你是我唯一,0487:你是,8013:伴你一生;有时表示“我”;有时表示“动”的概念;有时又表示“无”的意思,而这些意义又都是随意而生的,都不可以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义项。是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来传递特定的语言信息。
第三,由于产生的时间晚,发展不成熟,受口语和网络语言的影响,使得阿拉伯数字词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所以在词形方面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这主要表现在:
1.是否加上表义的汉字词素[1]
有的数字词既可以数字单用,也可以与汉字符号连用,如 747也常作“波音747”,918又作“918事变”,201又作“201电话卡” “211”又作“211工程”、“863”又作“863计划”等等,但随着词汇的发展,使用者对于词义的熟悉,表义的汉字词素正渐渐地从词形中消失,这符合借形词简洁、精练的基本特点。
2.日期来源的词数字间是否加分隔符[1]
如918又作“9·18”,315又作“3·15”等等。
3.科技代号来源的词英文字母与数字间是否加“—”[1],这种又叫外来数字词。
如F2又作“F一2”,B12又作“B一12”,AK47又作“AK一47”等等。
这里,笔者认为,从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音义结合体的角度看,用什么记录这种音义结合体是书写形式的问题,关涉到词形的选择,不会影响音义结合体本身。就这个意义上说,从能自由运用的造词单位,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这个角度去确认与分辨的话,数字词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词典应该接纳。另外,不少数字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群众基础与社会效应,即便没学过外语,甚至对外文字母不熟悉的人,在日常交际中,也抗拒不了数字词,如“250”、“5·12”、“ 9·18””等等。
结语
现代汉语在吸收、创造词语时,习惯上都是以汉字语素来表达的,数字词的大量出现打破了这一模式,使得汉语词汇系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只有汉字表达的词汇发展成以汉字表达为主包含少量数字词的表达形式的词汇系统。而且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这部分词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笔者认为,对数字词,总体上不能排斥,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数字词的使用有利于语言应简洁、经济、实用、准确的社会发展需求,用数字来充实现代汉语外来词汇是可行的。但这些数字词是否会生存下来,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专业人士,而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上一篇:实用护士求职自荐信字精编5篇
下一篇:生活随笔日记【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