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论文(实用4篇)
【导言】此例“中国教育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教育论文1
论文摘要:作者针对中小学语文中国学系统化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提出了建议。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的4篇中国教育论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中教免费论文下载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中国教育论文2
从八十年代中国教育提出高考的改革知道现在还在继续改革,说明了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改革。现在的中国式教育处于就是教育和新式教育临界线,存在问题多是很正常,希望我们国民去理解和体谅。现在处于关键的时代临界线改革必然重要,但是政府和社会指导方向更为重要,因为这影响到社会治理和国家兴衰未来。21世纪不像封建时代,21世纪是人才市场,充满科学技术竞争和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因此在一个邻界线时期,不但要培养传统文化人才还要培养接受新时代人才。所以中国现在教育面临着一个很艰难的教育改革。
我有时候在想“意识教育”。中国是不是缺乏意识教育?意识教育是否能改变中国当今存在的不足缺陷,比如学生不想上课、上课睡觉、对教育不够了解、逃课等一系列问题。意识教育内涵如下:
在教育、事物发展中,要让人去认识和深透其要性,人才能努力去做好这件事。凭人的意识去感受事物发展。
在教育中,要让学生意识教育重要性,才能全面地发展教育,教育才能达到效果。现实中,许多是强迫教育或者是应试教育。常常听到父母强迫学生学习,而导致某些不良后果,或者听到某些父母总喜欢子女高分考试,迫得学子整天学习,寸步不离课本,半步不离屋,整天学习一些答题高分技巧。因此,限制学子创造能力和自我想象能力,阻碍教育发展,社会进步。
意识教育,就是让学子意识教育重要意义,他才能努力改造和改变事物缺失。意识教育,就是精神辅导,不是强制教育。如生命的生和死,有些人为了解脱一时之苦,采用了短见。这就是所谓对生命意识不够强,对人生观意义意识不够清晰。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各种关系也随着杂变。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增加一项意识教育栏目。让每位人都能理解事物发展后果。那些应是己为负担。意识教育,毫无限度。
话说回来,说是很简单,不过要怎么做?是一件很难的事。做起来要考虑到如何做?怎么做?起点和终点在那里?该不该从娃娃开始解剖意识教育?
另一个就是有关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新浪网报道:2012年11月8日上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组织师生收看十八大开幕式实况,收听胡锦涛同志在开幕式上的报告,并在收看后开展了热烈的学习讨论,大家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王一如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落实十八大精神,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他说的这些只是合适我们大学生要做的,要如何跟上时代需求去发展,至于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得从意识教育做起。
大家都知道中国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可是你们有没有想得出更好的教育呢?没有吧!我想到意识教育,可是和现实又有很大一段距离。怎么评论中国教育呢?我不敢大谈,中国社会事实就是这样的。不过中国式教育现在还可以放开很大的空间给我们,但我也不知政府在犹豫什么。比喻高考学校选择学生、大学创新教育引导、小学开放式教育等一些小细节。要做到一些人不要以为考上了大学就开始能量释放,不在储存能力;做到学生不要以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免得每年高考后都有人自杀,360行行行出状元,这个属于高考后教育,我个人觉得考后意义重大,怎么说呢,一是引导学生如果报考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发展,让创新继续延伸;二是让学生知道读大学不能代表了什么也不能证明什么,还得靠自己努力才能证明什么和改变什么;三这样更好的分配中国广大的资源等。
中国教育论文3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2-0038-08
[作者简介]黄 娟(1963—),女,博士,上海崇明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教育研究。(湖北武汉 430074)黄 丹(1977—),女,吉林白城人,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绿色教育研究。(北京 10260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1BKS045)、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1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研项目“公众生态道德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制研究”(Cugw130219)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of the CPC since the 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Author: Huang Juan & Huang Dan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dea in the eighteenth party congress. Since the 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thoughts, new ideas and new judgments arou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tentatively forms a thought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it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tatus, education objectives, education contents, education object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ough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新布局,首次独立设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①实际上,早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同志就已经提出了“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①,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②。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就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简称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先后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成为指导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根本思想。2011年,我国出台《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其中要求“建设环境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工程。积极探索新时期环境宣传教育规律,构建具有鲜明环境保护特色的宣传教育理论体系。③梳理和解读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对系统认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体系,以及指导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而面向并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五位一体”总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教育面向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将其明确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任务、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项建设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④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之一,而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虽然报告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教育,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已经蕴含了生态文明教育任务。五年后,党的十报告不仅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⑤表明我们党将生态文明教育正式确立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基本任务,与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民生化,形成生态空间格局、生态产业结构、生态生产方式、生态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起,成为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措施很多,但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因为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生产生活行为受思想观念影响,只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理念,才能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落实到位。2004年,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要求:“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⑥2011年,同志在考察贵州时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①这些论述不仅将生态文明观念与其他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联系在一起,而且将生态文明观念放在其他建设措施之前,充分说明我们党将生态文明观念视作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而要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只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才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只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有效实施。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人口数量和素质是影响资源环境的重要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人口生态素质,培养大批生态文明建设者。2009年,同志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资源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口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为此,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和劳动力大军。②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就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③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民族要实现绿色崛起和复兴,必须依靠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素质,培养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目的
我们党这么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有其目的。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结合其他论述与相关文件,我们党对生态文明教育目的的基本认识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营造生态文明风气、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目的。2004年,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要求,“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④2005年,他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强调,“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报告不仅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明确指出生态文明教育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可见,我们党对生态文明观念、理念、意识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就当前而言,应根据十精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节约、环保、生态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牢固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营造生态文明风气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形成健康的文明风尚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我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目的。2004年,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重大意义,促进全民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①2011年,我国出台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中提出:“十二五”时期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些讲话与文件精神表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与社会氛围,以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三)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培养生态文明行为,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党领导人多次提出,要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10年,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演讲时指出:“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使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呵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③同年,同志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开幕式上指出:“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合理消费,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个人在这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乘上13亿人口,就会产生巨大效益。”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落实到行动,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行政成为政府自觉行动、生态生产成为企业自觉行为、生态消费成为公众生活习惯。正如同志所说:“要把节约环保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⑤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
我们党不仅明确了生态文明教育地位和目的,而且还为我们指明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2005年,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年,同志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会议上提出: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宣传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等。⑥这些论述以及相关精神表明,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生态国情教育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环境弱国、生态贫国,这是我国的生态基本国情及其重要表现。2004年,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总体上资源紧缺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例如,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①2005年,同志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讲话时指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②2010年,同志在谈到“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指出:“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出发点。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③目前,生态基本国情远未深入人心,需要我们加强生态国情教育,帮助公众了解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以唤醒公众生态危机感与生态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并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二)生态国策教育
基本国策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和保障,可以确保广大民众拥有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和国家的繁荣昌盛。1982年,我们党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以来,节约资源也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④坚持生态基本国策是建设生态文明重要举措,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开展生态基本国策教育。2005年,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同年,同志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会议上要求,“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⑤我们党还在一些相关文件中也明确规定,开展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宣传教育。由于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节约资源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党在以往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教育基础上,近年来非常重视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加强生态基本国策教育,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以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法制教育
完备的生态法律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工具,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⑥。有效实施生态法律制度的重要前提是开展生态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族生态法律素质。因此,我们党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体人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⑦,并多次提出加强人口资源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201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预防环境风险意识,鼓励公众依法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维护环境权益;提高企业守法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⑧开展生态法制教育的基本宗旨,是要让人们懂得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自觉遵循自然生态法则,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懂法、守法、用法。近年来,我国环保、宣传、教育等部门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资源环境法律知识,提高了全民族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法制观念,为其守法和用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生态经济教育
人与自然不和谐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生态经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视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党的十报告再次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党领导人多次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表明我们党将发展生态经济视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举措。发展循环经济等生态经济必须开展相关教育。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各地区、各部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要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在中小学中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要组织开展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①积极开展生态经济教育,可以帮助公众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生产观,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五)生态消费教育
人与自然不和谐,除了与传统生产行为紧密相关外,还与落后的消费行为与生活习惯相关。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开展生态消费教育,形成生态消费生活方式,这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国际社会形成了适度、重复和循环消费等生态消费趋势,我们党根据国际消费发展方向,要求扩大消费需求、发挥消费拉动作用,同时反复强调形成生态消费与生活方式,提出一系列生态消费(或绿色消费)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判断。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这是因为,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的统一,在消费拉动生产的社会大背景下,扩大生态消费必将有力拉动我国生态经济发展。而开展生态消费教育、树立生态消费理念,是形成生态消费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2010年,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应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从需求侧减缓对资源和要素的供给压力。”③正因为如此,所以党的十报告在再次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生活方式基础上,明确要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以“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四、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和方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由于不同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同,我们党要求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2005年,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培训,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节约意识,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①201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强调:“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②我们应根据青少年、行政与企业领导、社会公众不同主体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
(一)对青少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青少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对象,我们党高度重视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加强青少年环境教育,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力度。……环保、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各类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③一是加强基础教育。今天的中小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在中小学中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④“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堂。”⑤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通过编写教材、开设课堂、渗透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较好实现了生态文明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极大提高了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二是加强高等教育。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人才,他们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对象,这就要求教育部门积极推进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增加高校公共选修课中环境教育课程比重。《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要求,“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绿色大学’创建活动。”⑥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过专业教育、普及教育、创办绿色大学等方式与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了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优秀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对领导干部开展生态文明培训
广义的教育包涵了培训。党政机关与各类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主体,必须加强对这些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培训,“尤其要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校教师和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⑦一是加强党政领导培训。各级党政领导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生态文明素质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决策科学性与实施有效性。目前,我国部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素质偏低,重发展轻环境、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等想法和做法还相当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干部和公务员培训中,帮助各部门和各地区决策者和管理者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到各级各地政府的规划、决策和行动中。二是加强企业领导培训。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主体,而企业领导是建设生态企业的关键人物。目前,不少企业领导生态责任意识差强人意,同志批评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合法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所在,但也会出现一些企业过分重视自身利益、忽视外部影响和社会责任的现象。当前突出的是不少企业忽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安全生产和职工劳动保障的责任。”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企业领导与管理者加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等培训,提高其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促使他们从只重经济效益转向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生态效益,从“经济人”转向“生态经济社会人”。此外,我们还应加强教师,以及林业、环保、资源等行业职工生态文明培训。
(三)对社会公众进行生态文明宣传
中国教育论文4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台湾省推行初中阶段职业教育
1945—1949年,台湾省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将举办职业教育座谈会,诚邀业界人士参加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出路、课程、设科、学制、设备以及学生实习问题的研讨。1948年,台湾省建教合作委员会成立,极大推动建教合作。另外,也规定各职业学校设置顾问委员会,聘请当地与学校性质相同的农、工、商各界专家或领袖为委员,以加强各职业学校与当地企业间的联系,并增进训练效率。20世纪40年代起,建教合作开始初露端倪,其形态颇多,如实习式、阶梯式、轮调式教学,已经沿用至今。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至60年代中期,中国台湾推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
中国台湾的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政策伴随着产业转型对人才资源需求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台湾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1954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建教合作实施方案》促进产业界与职业教育的合作。此方案的推出,一方面满足产业界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界也可协助职业学校教学。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仍然以劳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在出口扩张政策和进口替代政策引导下,教育目标主要集中于提升生产力和提升国民素质。1966年,台湾地区“行政院”开始《人力发展计划》备案,连续制订3期,两年修正一次,鼓励第四、五期经济建设计划重点培养技术型人才。1968年,台湾地区实施九年国民教育。鼓励高级中学开设3年制职业课程,并设有“延教班”、“阶梯式教学”及“轮换式产教合作班”,大力发展高级职业学校教育即高职教育。如表1所示,1960年以前,台湾地区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学校所占比例最高,其设置成为此阶段的重点。这一阶段采取的政策措施是首先培育专门技术人才,促进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鼓励设立大专及独立学院。其次,私立高职专科院校对其夜间部进行改制,设独立学校,鼓励高职毕业生就业同时再进行深造。同年,《公私营企业机构设立二年制实用技艺部申请须知》、《公私立高职专科院校试办二年制实用技艺部办法》颁布。为了培育实用技术人员,各所高职专科院校可增设二年制实用技艺部,以建教合作方式招收高中职毕业生,或由企业界保送员进行委培教育,配合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增加高职毕业生就读大专机会。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国台湾推行专科职业教育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教育民办兴起,形成公私立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20世纪60年代后期,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台湾地区政府设立多项政策推动各项建教合作,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对基础技术人员的需求。1972年,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改善人力素质,台湾地区经济建设发展主管部门相继推出一系列人力规划方案。台湾地区早期专科职业院校数目不多,高中、专职学生的比例为7:3。随着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专职教育逐渐受到重视。随着技术密集产业发展时代来临,台湾地区依靠职业学校培育出的技术密集人力,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从而树立了具有台湾地区特色的教育经济模式。然而,台湾地区后期的中等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让专职毕业生顺利升学,或者参加职业进修教育,从1983年起,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国民教育计划,延长专职毕业生职业教育年限。大量增加专职院校的招生名额并且创办延教班,提供专职毕业生继续进修的机会。1970—1980年,台湾地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专职的学生比例最高,专职学校数目最多。深究其原因,固然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学生对自己的不了解、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规划与发展没有概念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协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真实的自我概念,并据以作翔实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利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成为有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协作。因此,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青年辅导委员会和教育主管部门为解决有关问题也实行了许多措施,推展生涯辅导工作。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持续至今,中国台湾推行本科以上职业教育
如表2所示,1974年,台湾地区农业类职业院校已降至6所。加入工业科类课程的农业类职业院校改设而成的农工职业学校数目不断增加,1975年,已增加至17所,1980年,这种趋势仍在继续。由于工业类职业院校投资过高,所以工业类职校增加数目不显著,1983年只有27所。20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进入知识型经济时代,产业结构重点转向以高科技、新能源行业。面对高竞争力及高创新力的市场环境,台湾地区积极争取全球市场主导权,开发高科技资源,建立研发中心,发展高科技,进行信息、电信产业的基础建设。因此,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层次已经由职业学校向高等职业教育过渡。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知识型的产业成为主流,伴随而来的就是知识技术工作者的比例逐渐攀升。如表3所示,由于学生升学管道的专设与保护、经费的支持及政策的引导,各类职业学校均增设或改设综合高中学程,综合高中的规模快速壮大。1980年以来,为配合产业升级和扩充高等教育,职业进修教育也已经从中等职业进修教育过渡到高等职业进修教育,积极为在职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扩充其进修管道,确定工作到进修、再由进修到工作的进修体制(如表4所示)。开展专科学校的评鉴制度:技术人才的培育必须与产业界的需求相适应,人才的质量也必须在类别、数量上得到有效控制,以满足产业界需求。评鉴采取CIPP的模式进行,内容包括有培育目标、师资、教学方法及课程、图仪设备、学生实验情形、学生毕业后就业及继续深造情形、行政措施等,范围极为广阔。因此,各类职业院校都将全力以赴完善校园建设,这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极为有利。1992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与劳动主管部门合作推行职业等级证书制度,颁布《职业训练法》、《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力的办法》,其内容包括鼓励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取得双证并纳入提职及奖励的指标中,鼓励职业技术校院在校学生取得相应的执业证照,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方面的优待。
二、中国台湾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中国台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措施
1.职业学校升学导向的渊源以升学为导向的台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台湾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级技能性人力需求大幅增加。1986—1999年,由于传统产业外移,使得基层技术人员失业率大幅攀升,社会对其需求减少,直接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影响。目前“技优入学、甄试入学、分发入学”3种方式,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入学通道,极大方便了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升学。此外,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职业学校升学率作为其办学政绩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导向。长期以来,台湾地区从“基础教育全面化”转变为“中等教育全民化”,以延长国民教育年限为教育规划目标,并逐步发展到“高等教育全民化”。近年来,台湾地区出现“少子化”现象,学龄人口急剧减少,教育资源总量相对过剩,同样也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高层次教育的机会。2.中国台湾中等职业教育以升学为导向目前,台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升学为导向,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产业界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台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针对一些生源减少的趋势,采取开放式办学,拓宽生源渠道。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媒体的宣传作用,打消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成见与误解,从而满足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产业和行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内容、途径和方式上存在不同,但都能够促进人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个性特长,使学生的兴趣与所选专业相结合,为学生今后成为技术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中国台湾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措施
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培养出大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技术性教育为主。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的数量占据台湾地区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其中,私立学校占据了相当比重。为了培养适应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优质技术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与经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采取“建教合作”的教学模式。《建教实施方案》规定了产学双方的权责与建教合作的内容,设立“轮调式建教合作班”,其方式灵活,种类名目繁多,主要有阶梯式和轮调式两种。阶梯式建教合作: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实践课程,第三年到企业实习。轮调式建教合作: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同时在企业接受工作技能训练,每3个月定期实施轮调。目前,轮调式建教合作在台湾地区学生人数最多、推行面最广。1.中国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本科阶段应用型人才20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本科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其办学载体是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台湾地区技术型人才由技术员、技术工、操作工、工业及工程技术师5个工作职务组成,各个职务所承担工作的复杂度和知识程度不同。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专科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过渡,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2.中国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体制结构台湾地区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很明确的定位。《高等职业校院法》规定:技术大学教育的目标是研究发展高科技,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宗旨是服务社会,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在《高等职业校院法》指导下,台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员。同时,为了避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1954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建教实施方案》,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也依据《建教合作法》,联合培养人才。为了提升学生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的就业质量,一方面,学校设置专业并选择对应企业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及设备,让学生参与实习。这一时期,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民办兴起。“台湾当局”在政策上鼓励私立院校的创办。民办教育弥补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不足,更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良好配置,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台湾地区的管理体制是所谓的“行政院”下设“学术审议委员会”和“教育部”。所谓的“学术审议委员会”具有政策制订、经费评鉴、学术审议的功能。所谓的“教育部”由“体育司”、“国教司”、“中教司”、“高教司”、“职业司”、“社教司”组成。它们分别对体育学院、师范院校、专科学校、普通大学、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社区大学进行监督管理。因此,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由职业司进行监督管理。[8]3.中国台湾高等职业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流并实施退场机制台湾地区重视通过法律制度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颁布《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加强教育与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专科学校法》、《职业训练法》。1986年的《职业教育法》对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起了很好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同样,“台湾当局”也通过《大学法》和《私立学校法》,对私立学校进行奖励与补助,鼓励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公平竞争,很大程度上引导与支持私立学校办学。2003年,台湾地区在《大专院校暨研究所进、退场机制专案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立专业退场机制。一方面,减少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加强了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制约。
三、中国台湾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启示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初步适应国际发展潮流,拥有一套自身的体系制度,而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台湾地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成功经验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具体来说,笔者认为要借鉴中国台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改进职业教育体系
“立交桥”式教育体系是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特色。相比之下,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构建完善的“教育立交桥”体系十分有必要。我们应该制订相关政策,加大改革力度与必要投入,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另外,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大力发展专、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满足更多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的需要。提供机会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由于中国高职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专科层次,建议除了扩大专科学校的规模外,能够突破瓶颈,鼓励有条件的专科职业技术学院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二,鼓励高校进行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为广大的高职本科毕业生与同等学力者提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2010年,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问题,中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方式比较灵活,目前有全日制教育与在职教育两类。这是职业教育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创新。[9]
(二)鼓励民办教育
中国台湾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其民间力量的支持是密不可分。民间企业积极参与办学,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专业学科设置及办学方向与产业的需要紧密联系,充分解决了台湾地区在职业教育上所面临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大陆民众对民办的高校仍然具有偏见,导致民办学校招生困难。因此,民办高校在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处于尴尬位置。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台湾地区民办教育的经验,并且结合中国各个地方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应当合理放宽限制,鼓励民众力量举办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大众对升学需求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缓解政府办学投入不足的矛盾;尽快完善民办教育法,建立起相配套的民办职业教育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制法规,确保私立教育的健康发展;对私立教育的经营活动收入实施税收减免,这些免税或减税措施应以立法形式规定下来;有关机构必须对私立职业技术院校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以确保减免的税收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放宽私立院校的设立标准与申请资格;资助私立院校取得预定地皮;由政府办学却让企业经营等。[10]
(三)推动多元办学
除了民办以外,公私合作办学也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公私合作办学可以解决私立学校在社会上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同时也能充分利用公立机构在政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推进政府、企业、学校多方联动办学,创新办学体制。鼓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创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利于发挥各方在各自行业或领域的优势。政府的加入可以使得所办学校充分结合当地行业、政策情况,重点推进相关行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企业的加入一方面可以保证资金和资源的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标准,以最大限度保障人才的流通和使用。政府、企业、学校的多方有效联动必须由各方积极配合。政府必须明确其职责,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推进多元办学的制度化和积极性。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推进相关行业人才培养,以及人才的相关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必须根据地方政策、行业情况来组织、选聘教师,组建相关教研部门保障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四)大力推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除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具有非常强的工程应用或者是管理能力。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需要而诞生的,应用技术大学能够给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现代化管理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从台湾地区开始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时间点可以看出,当时台湾地区的经济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这种经济情形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也使得台湾地区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从而为其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大陆的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也和当时的台湾地区相似,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外迁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国际化的持续增强等,这些变化都使得中国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激增。因此,大力推动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五)产学结合,注重实践
产学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措施,但是在中国的发展遇见了诸多的困难。原因来自诸多方面,其中有政策方面的缺失,有社会方面支持的缺位,有企业体制变革导致的影响。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教学培养模式为大陆提供了明确方向。中国的职业教育应该加强校企合作的规模,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相关产业。通过建立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不断强化职业技术校院教师实务教学能力,有利于促进产学合作,以加快职业技术校院发展。鼓励全国职业技术校院开设必、选修学分,落实推动学生校外实习课程,积极鼓励学校与企业的加强交流合作,设置产学合作班,相互利用资源以促进双方发展,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精心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工作机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场环境,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专门型人才。另外,学校教师应该进入企业进修,加入一些实务型的教学内容,通过密切的产学合作,培育适销对路的专门型人才。
(六)完善证书考核
上一篇:博士学历论文【最新4篇】
下一篇:化学分析论文(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