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范文1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学科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水平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和文明素质,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仅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现实需要。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凝聚全民族文化共识、认同感和获得感,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要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科学性的重要基础。正是立足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变成科学的理论,唯有实践才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存在。实践是论证历史虚无主义与“过时论”谬误最强有力的武器,通过实践能够实现人类的发展与解放,实现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东西方思想碰撞与交融日趋明显,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同时并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存在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性,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有助于夯实民族文化思想根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话语体系构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这3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是来自于山草香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范文2

论文关键词:思维特质,哲学基础,发展创新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思维方式特质,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精髓,而这种创新的实践理性思维方式本身正是这个理论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只有把握住了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思维方式,才能把握住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离开邓小平的实践思维方式,那就不能更好的正确理解和坚持、深化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在勇敢实践、总结经验的历史进程中走出中国的创新之路。新阶段,我们要学习邓小平的实践理性思维方式,把握好邓小平实践思维政治智慧特质。这样能够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真正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的客观规律,实现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中新的跨越。

1.实践思维方式特质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实践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展开论述的“新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实践的思维方式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践中开创新境界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实质、基本功能。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在中国发展实践中的哲学,主要体现在他大量的讲话、谈话、批示中,在他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体现出来,实践思维特质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论为理论核心,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精神为基本精神的哲学。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的伟大建树,是他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主要成果,是他看待世界的根本观点和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是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总体特质和展开方向。用科学的实践观点来认识我们的现实世界,来解释人、人类、人的历史的本质,来说明社会历史的规律、趋势和未来,用革命的实践方法,来改造我们的现实世界,来制订认识路线和认识方法,来规范我们的行动,来达到人所要求的并为客观条件所许可的价值目标。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思维方式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哲学思想特质:首先思维特质,体现了实践主客体统一性的,其主体地位处在重要的位置。具体表现为:邓小平强调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和掌握,即从实践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强调物质价值的同时重视人和人才做为最主要因素的实践价值观。其次,体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其中方法论处在重要位置。成功实践了方法论上的突破,运用了抓住主要矛盾的科学实践方法;两手抓方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再次,他把真理性和价值性统一,突出价值的重要位置。邓小平把中国的客观实际是什么、主体需要什么、为什么统一起来,并在统一中强化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把求真和务实有机统一起来,把实践活动与价值评价结合起来。最后,体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统一起来,突出生产力的重要位置。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把重点放在强化生产力作用方面。他提出时展的现实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免费论文。成功实践了评价社会发展过程目标的创新。

邓小平哲学思想着重于哲学概念与原理的实际运用中的应用性或实践性。他既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又把实践作为历史观的基础。坚持认识论框架内的实践观,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带入了新的精神领域,突出的彰显了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实践特质。

2.科学思维方式在实践中的发展

科学的理论产生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丰富、深化和拓展。发展,是一切社会科学理论的普遍性特征,也是理论永葆其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之所在。如果一种理论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拓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内容体系,这种理论终将会在社会现实面前失去存在的价值,不再具有生命力,最终将走向衰败。

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用实践理性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以宽阔、敏锐的视野观察世界、考察中国,把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备受挫折的事业推向前进。没有邓小平批判的理性思维方式,邓小平理论就无从谈起,没有拨乱反正,没有重新评价历史阶段的理性思考,就没有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成果。我们从邓小平理论中可以深刻领悟到邓小平思想内在的那种敢于突破陈规的批判性精神的理性实践特质。

(1)思想路线创设与引领。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在内容上,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形式上,表现为党思想路线;而其实质,则是思想与实际统一。它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为一体。第一体现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点的论断上。第二体现在他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第三体现在他把对思想路线的系统表述同认识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联系起来。它使思想路线涵盖了认识路线、工作路线、实践原则和真理标准等多方面内容,而其本身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和真理观等多种原则。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特点在于,它把抽象程度极高哲学思维逻辑,具体化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并通过后者通俗形式来表达前者深刻内容。从而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期到了突破性的引领作用。

(2)发展和深化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类历史的唯一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邓小平科学地把握了这一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性的说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的生产力观和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精辟的阐述是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创新。邓小平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也是对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深刻揭示。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理论,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这是对历史发展主体价值作用选择性的深刻而独特的视角。同时,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论,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相结合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改革与开放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论,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唯物史观新理论,初步解决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实重大课题思维特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深化和发展。

(3)在探索实践基础上科学定位。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最终作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确立了这样一个结论,为后来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备了牢固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对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困难新问题作出新的有说服力的回答。面对改革开放,邓小平以极富有创造精神的理性思维模式,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家胆识和气魄,以超越前人、突破前人的革命精神,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用适合于时展和中国社会进步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新论断回答并解决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以指导新的实践。这个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正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着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又一理论特质。

3.思维特质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

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方法论,他实现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他能够较为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用传统思维模式和传统文化背景去曲解西方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他在中国发展进程遇到“瓶颈”时,能敏锐地抓住最精髓、最富于实践积淀的理性东西,抓住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创新了实践观。

(1)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邓小平在对中国社会认知和社会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经验”与“试验”,体现出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倾向。他认为领导干部最大的优势在于“善于总结经验”,从实践的成败中,从群众的创造中,从古今中外经验借鉴中,从典型经验推广示范中,吸取营养,认真总结。“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使得经验成为实践升华、理论发展的中介环节,既有效促进领导干部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在不断促进新的理论创造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正是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借鉴中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强调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以特区作为实验模式范型,是很典型的自然科学实验方式移植到社会实践领域的作法。他的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更符合社会认知规律和社会改造的特点,体现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更高的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向免费论文。

(2)实践价值目标创新。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的伟大建树,是他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主要成果,是他看待世界的根本观点和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是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总体特质和展开方向。用科学的实践观点来认识我们的现实世界,来解释人、人类、人的历史的本质,来说明社会历史的规律、趋势和未来,用革命的实践方法,来改造我们的现实世界,来制订认识路线和认识方法,来规范我们的行动,来达到人所要求的并为客观条件所许可的价值目标。邓小平对“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的鄙视与否定是完全正确的。通过“实践方式价值目标”,来消除理论、认识的对立,在实践中去解决争论问题,实现人们认识与行动的统一,发现、发展和完善新的理论、开创事业的新的局面思维特质,这正是邓小平哲学思想“实践开拓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支持我们不断取得理论与实践上的一系列重大的突破,不断胜利前进的一种极可宝贵的思想资源。

(3)实践中敢于突破开创新境界。这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实质。其哲学思想鲜明地凸显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改造世界”的功能。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提供的改变现存世界,使之不断地适宜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哲学。马克思说:“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在这个关键点上,邓小平哲学思想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一脉相通。可以说,不能开辟新的未来,就不能真正地结束过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处的时代,是必须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代。这是历史所赋予的任务。邓小平的开创新境界办法就是在实践思维方式下依靠实践,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实践,依靠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首创精神。

4.结语

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家,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敢于实践,敢于试验,敢闯、敢干,摸索前进,成功地开创新局面的丰富而又生动的实践,都深刻地反映了他的实践中身体力行的实践思维方式的特质。即实践性体现了 邓小平理论有其务实、求真、简洁、明快的鲜明思想特质。为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发展路径,实践新的发展模式,提供了认识论方法指导。实践思维方法不仅在于自身的逻辑性,更重要的是来自实践并成功地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就是在实践思维方式引领下的实践性。他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发展实践中,开启当代新阶段的实践思维方式具有巨大的思想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二卷[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3]王国安,张建国。邓小平创新思维的特点及其启示意义[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M].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5]王东,成龙。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研究综述[J]. 理论学刊,2002,9.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范文3

关键词: 实践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0  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为探寻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解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迷提供了钥匙,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成为开放性科学的内在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奥秘。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所涉及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

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从没有提出过实践的完整定义。研究者们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一直是我们对实践进行阐释的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就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的方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劳动或生产实践  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最普遍、最直接的联系。人的实践过程,一方面连接这事实对象,另一方面连接着这个理论。这个逻辑链条就是理论-实践-事实和事实-实践-理论,同时检验理论,也是一个必须有人参与的过程,因此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正确的。随着人类生产实践与人的需要的互动,使人的需要超越动物性的生存需要的层次进展到享受需要层次再演进为发展需要这一人类高级层次的需要,实现人类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乃是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

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上来看,实践是人类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社会生活实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表现,生产活动与许多人的社会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实践是人作为类存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从事的处理自身各种关系的一切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环境的否定性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自然的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因为人的活动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活动。人作为主体,实现了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世界。学习实践活动,还得出了四点启示:一是科学发展观是提升竞争力的坚强支撑;二是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政治保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发展源头活水。推动科学发展,做到: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永续工程;②关注实践、解决问题,不断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③注重长效、完善机制,努力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建设。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旧唯物主义。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科学的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这点已经在学术界达成了一致。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又更深层次的解释,也就是要开始更深入的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批判性。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内容及思想来说,它既是一种科学的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部实践批判理论。这是一个理论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如果只片面的看到理论的某一个侧面,都是不完整的,都不能全面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整个哲学的发展中,把实践当做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是第一人,而后马克思又转变哲学的思维方式,创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观点。

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相互统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一概的对实践进行论述。在辩证法的意义上,对实践的肯定中与对实践的否定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对实践的肯定中也包涵着对实践否定的意义,甚至在某种特定的时候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从本质上说,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既是实践的唯物论又是实践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推崇实践的理论,而更是一种批判实践的理论,即一种实践批判理论。

再次,以实践概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实践观二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初的唯物主义不是完整的唯物主义,而只是在自然观层次上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将唯物主义的理论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结合。这样,就使得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没有统一起来,二者相互脱节。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最后,在不断的完善后,马克思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达成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相互统一。实践作为整个世界存在的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作为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同时在实践基础上建立了它的认识论。马克思人为,人类的认识并不是与实践没有人和网关系的活动,而它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或者环节。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也只有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特点把它实际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显示其重大的历史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路,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较彻底地认识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是可以视为科学社会主义观的一个新形态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当时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来作分析的。我们不妨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那些设想,即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观,视为那个时代的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模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精神的现实化,从而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推向一个更加具体而深刻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从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以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的统一为前提,以逐步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为现实目标。目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也有自己的许多独特经验。但就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而言,中国被公认为取得了最大的成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成功的。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如此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才有这般绚丽的新篇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在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很多重要的理论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和特征等方面思想的具体运用和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也由此融入了更加现实和广阔的历史发展的空间。首先,这是对十五大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的解读。

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对一个理论作这样高的评价是罕见的。从党的文献研究角度看,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高度评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我以为,是可以解读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形态的一个参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8 967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