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班数学学习效果的教案范例【通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提高大班数学学习效果的教案范例【通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提高大班数学学习效果的教案【第一篇】
1、 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2、 学习看图列式,口头编应用题,促进分析能力的提高。
1、 一个宝藏箱。
2、 每人一套 1~5 的数字卡片及―、 = 符号,铅笔,橡皮,作业本。
3、 图片: 1 个农民伯伯,柿子 2 个,梨 3 个,苹果 4 个,桃子 5 个和画一幅作业本里的题目和图片。
4、 画幼儿用书第 28 页中的四幅图(猫,猴,熊,兔)。
5、 课前练习开火车(咔嚓、咔嚓、咔嚓,呜 ,咔嚓咔嚓,嘘)。
一、 以游戏引题
1 、教师:小朋友,欢迎来到数字列车总动员,我是列车长――小不点。我的口号是:只要你努力,关关都能过!今天,我们要乘着这列火车去寻找宝藏(出示宝藏箱),不过呢,在找到宝藏之前,我们要先闯过三个有困难的关卡站,小朋友们过了关才能找到宝藏,才能知道这个宝藏到底是什么?你们有没有信心?(有)那我们一起开火车进入第一站(做动作)水果园。
二、数字列车到达第一站 :水果园(逐一出示教具,讲解口头应用题,幼儿用数字卡片摆出算式)。
请听题一:
2 、师:下面我要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摆一摆,说一说。咦!看看你们的桌子上是不是也有数字宝宝,农民伯伯要出题了,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先找到数字宝宝,然后摆出算式。
3、 请小朋友们快快整理好数字宝宝,我们要来过第三个难题了!
请听题三:果园里有 3 个梨, 2 个梨坏了,问还剩下几个梨?(引导幼儿说出算式)
4、 还有最后一道题,过了这道,才能进入第二关。
请听题四:果园里有 4 个苹果,分给小胖 3 个,果园里还剩下几个苹果?(讲解同上)
三、 数字列车到达第二关:动物园 (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口头编应用题,列式)。
1 、看看动物园里有哪些小动物们来考我们,咦,喵喵、、、是谁呀?
出示图片小猫:小猫说想要找到宝藏,也必须得过我这关!
问:小猫我原来有几条鱼?吃掉了几条?还剩几条?(算式怎么列,有谁知道?)
小结:小猫我原来有 3 条鱼,吃掉了 2 条,还剩 1 条。 3 ― 2=1
2 、看看第二位出场的是谁?
出示图片小猴,请幼儿自己来口头编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小结:小猴原来有 4 个橘子,吃掉了 2 个,还剩下几个? 4 ― 2=2
3 、看看还有谁?
出示图片小熊、小兔:同上请幼儿自己来口头编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小结:小熊原来有 5 瓶汽水,喝掉了 2 瓶,还剩下几瓶? 5 ― 2=3
小兔原来有 5 只香蕉,吃掉了 3 只,还剩下几只? 5 ― 3=2
四、 欢迎来到第三站:作业园。( 教师讲解示范第一题,幼儿根据题意,独立完成以下各题,教师和幼儿一起点评分析。)
1、 看看作业园里又会有什么呢?(出示事先画好的作业本中的题目,请幼儿说说图上有哪些东西?――小树、蜡烛,书本,老鼠、箭头等等。教师讲解虚线的圆圈,蜡烛灭了,叉等都表示去掉或者减掉的意思,为下面做题作铺垫。)
2 、请小朋友们翻开作业本第 37 页,看看你书上的是不是和老师黑板上的一样。现在请你们快快把其他题目给完成,我要来看看哪个小朋友动作最快。
3 、教师和幼儿一起验证到底做的对不对,请个别幼儿来讲解题意,并列出算式。
五、以找到宝藏结束活动,并且起到点题的作用。
小朋友们真厉害,三关都被你们闯过了,火车达到了目的地,现在呀,宝藏马上要被找到了,你们高不高兴?再来猜猜这个箱子里到底是什么呢?揭晓答案:教师拿出箱子里的笑脸娃娃帖。
师: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都能像笑脸娃娃一样笑着去勇敢面对困难,相信一定能成功!!现在,我把笑脸娃娃奖给每个小朋友。
提高大班数学学习效果的教案【第二篇】
合作
学习
方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然而,由于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出现了学习小组划分的随意性,分工不明确,组织混乱,设置的问题缺乏研究探讨价值,且无相关要求,学生参与不平衡,时机不恰当、合作交流的时空受到局限等一些有悖于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倾向,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从表面上看,整节课似乎场面热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这些倾向对于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优化合作学习过程,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势在必行。一、更新理念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
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的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从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和特点不难看出,要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一方面,从学生个体的发展而言,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的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们很难
想象
,在学生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幸福
生活
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独特的自我。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角度而言,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单是为了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技能与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学习心理品质,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在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进而提高数学素养。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而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这样的教学就很难达成我们数学教学的目标。因此,变革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就是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那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团体之间的竞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较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二、激发动机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
《数学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效果之初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
-->
-->
-->
-->
-->
-->
提高大班数学学习效果的教案【第三篇】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2、操作目标:通过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给图形二等分,体验等分中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
3、能力目标:探索对不同图形进行二等分。
发散点:运用不同的等分线对图形进行等分。
活动准备:正方形彩色纸片若干、多项操作学具、棋盘若干,记录单,剪刀,铅笔、手偶。
活动过程:
(一)等分图形。
1、以情景引入。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这个问题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生活化地展现生活的数学,更加易于幼儿的理解。
(1)出示手偶:“你们看谁来了?”幼儿:“是平平姐姐。”
(2)以手偶表演,教师问:“平平姐姐今天怎么不高兴了,有什么烦恼吗?”平平(教师扮):“今天早上吃早点,我发现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盈盈一起来分享,小朋友,你们快帮我想想我该怎么办呢?”
(3)师:“谁想到好办法了?”幼儿:“把面包片分成两份不就行了吗!”
(4)平平(教师扮):“可是分完了会有大有小,怎么办?”
(5)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纸片,提问:“面包片是什么形状的?”幼儿:“正方形的。”教师:“那我们就用正方形的纸来代替面包片帮平平姐姐来分成两块一样大的!”
2、提供幼儿正方形纸和剪刀,请幼儿操作。提供给幼儿尝试的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尝试各种二等分的方法,用剪刀将其剪开的方法便于幼儿验证两部分是否相等。
3、小结:
(1)师:“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几块什么形状,你是怎样分的?”
(2)师:“有几种分的方法”(对角和对边折)。
(3)师:“怎样证明这两块一样大呢?”(比一比)。
(4)师:“怎样分才能一样大呢?”
(5)教师于幼儿共同总结:只要找到了中心线,就可以将一个分成两个一样大的。进一步引导幼儿掌握二等分的关键要点。
(二)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只用纸来等分,以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比较精确的二等分方法只有对角和对边折两种,运用学具,抓住学具有洞洞点的特点,可以让幼儿进一步尝试以各种折线为中心线进行正方形的二等分,并且能够保证精确性。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幼儿在明确等分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地尝试二等分的多种方法。此环节更加注重幼儿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同时渗透了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的道理。
1、师:“你们用了两种办法,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呢?”
2、请幼儿运用学具进行尝试,并准确找到不同形状的中心线,探索检验的方法。检验能够证明所分的两部分是一样大的,检验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为幼儿投放了与一块学具板相同的作业单的目的就是能够在记录等分方法的同时,还可以剪开记录后的作业单进行比较证明。除此方法还可以比较等分线两侧的洞洞子每排数量是否相同等方法。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针对寻找不同的中心线以及检查的办法进行指导,并引导幼儿记录、检验。
4、小结:展示幼儿作业单,谁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等分,你是怎样指导它们是一样大的。请幼儿将有创新的分法介绍给其他的幼儿,并展示不同检验相等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并且结合大班幼儿集体学习的特点,鼓励幼儿创新。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将一个物体等份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鼓励幼儿用(目测、计量、数数、折叠)等多种方法大胆去尝试、探索二等份的多种分法。
3.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材料;。
教具:天线宝宝两个、蛋糕一块、二等份图卡10张。
学具:长方形纸、剪刀、尺、毛线、包装纸;吸管、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币、蚕豆、雪花片、纽扣、小碗;量杯6个、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将长方形纸进行二等份。
(2)请一位幼儿动手试一试,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块一样大呢?(重叠)。
(5)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对折、对角折对长方形纸进行了二等份,把它分成了两份一样大的图形。
2.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份。
(1)天线宝宝邀请你们到宝宝乐园去参观,愿意吗?参观时小朋友应不推不挤,有秩序地参观,看看乐园里有什么?教师介绍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帮忙把里面的东西进行二等份。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天平秤量、实物分法等。
第一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剪刀、吸管。
第二组:毛线、彩带、尺、剪刀。
第三组:硬币、蚕豆、雪花片等。
第四组:量杯、水。
第五组:天平、橡皮泥、蛋糕、番茄、豆腐干、刀、菜板。
活动目标。
1、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2、通过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给图形二等分,体验等分中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
3、探索对不同图形进行二等分。
活动准备。
1、课件-找展开的图。
2、正方形彩色纸片若干、多项操作学具、棋盘若干,记录单,剪刀,铅笔、手偶。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手偶:你们看谁来了?(小熊)。
2、以手偶表演。
提问:小熊今天怎么不高兴了,有什么烦恼吗?
小熊:今天早上吃早点,我发现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大熊一起来分享,
小朋友,你们快帮我想想我该怎么办呢?
3、教师:谁想到好办法了?
(把面包片分成两份不就行了吗!)。
4、小熊:可是分完了会有大有小,怎么办?
5、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纸片。
提问:面包片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的。)。
教师:那我们就用正方形的纸来代替面包片帮小熊来分成两块一样大的!
二、提供幼儿正方形纸和剪刀,请幼儿操作。
1、提供给幼儿尝试的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尝试各种二等分的方法,
用剪刀将其剪开的方法便于幼儿验证两部分是否相等。
2、教师小结。
(1)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几块什么形状,你是怎样分的?
(2)有几种分的方法?(对角和对边折)。
(3)怎样证明这两块一样大呢?(比一比)。
(4)怎样分才能一样大呢?
(5)教师于幼儿共同总结:
只要找到了中心线,就可以将一个分成两个一样大的。进。
一步引导幼儿掌握二等分的关键要点。
三、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
1、教师:你们用了两种办法,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呢?
2、请幼儿运用学具进行尝试,并准确找到不同形状的中心线,探索检验的方法。
3、幼儿分组操作,引导幼儿记录、检验。
4、展示幼儿作业单。
请幼儿来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等分,是怎样知道它们是一样大的。
请幼儿将有创新的分法介绍给其他的幼儿,并展示不同检验相等的方法。
提高大班数学学习效果的教案【第四篇】
1.尝试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运用二等分知识,合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1.蜡光纸:圆形、正方形、心形、花边形、泡沫正方形,木棒一支。
2.花生米、红豆仁、红枣、黄豆仁。
3.故事挂图二张,塑料蓝若干个,小盘若干个,录音带。
1.初步接触二等分通过故事导入课题,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一天哥儿俩拾到一个香喷的面包,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又怕大黑多吃一点,正在闹着,狐狸大婶来了,不安好心地帮熊哥俩把面包分成了两块,哥儿俩一看,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狐狸大婶说:"你们别急,这块大一点的,我咬它一口?哥儿俩一看,那块大的变小了,小的变大了,又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就这样,大黑、小黑只吃到了一点点面包,还不知道上了狐狸的当呢。
教师提问:小朋友,假如你们碰到哥儿俩,你们愿意帮忙吗?假如老师给你们一个圆形面包,小朋友们会分吗?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面包?老师提供圆形纸引导幼儿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幼儿操作。
讨论: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样证明你分的两份是一样大的呢?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加以证明。
2.用不同方法等分几种图形教师说:"圆形面包小朋友们都会分了,如果熊哥俩拾到的是心形面包、正方形面包、花边形的面包,小朋友们会分吗?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教师提供各种图形,幼儿操作,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鼓励幼儿探素图形的.各种分法。
3.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集体交流,请幼儿讲述各种图形的分法,老师说:"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把正方形面包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是一样大的?还有谁用不一样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用同样方法让幼儿说心形、花边形的分法。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把这些图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个部分,这就是二等分"。
(2)师生共同探讨,深入探素正方形的其他分法。
教师出示正方形泡沫,操作给幼儿看,教师用小棒在上面任意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不对角分,也不以边中心对折,是否也能分得二等分,根据操作情况加以验证,让幼儿进一步明白。
(3)引导幼儿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把圆形、正方形、心形、花边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请小朋友看看已分出来的一米和原来的图形比(出示图形)哪个大?哪个小?分出来的一份是原图形的多少?(一半)。
4.解决新问题。
分实物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帮助熊哥俩分面包、分点心,熊妈妈心里可高兴了,熊妈妈现在准备煮八宝粥给小朋友吃,可是熊妈妈说八宝粥的配料要先分成二份才能煮,小朋友,下面我们再来帮助熊妈妈分配料好吗?"(好)那我们先看一下配料里都有些什么,有红枣4颗、花生米2粒、红豆仁2粒、黄豆仁2粒,下面请小朋友们两个人一组把篮子里的配料分在两个盘子里,分的时候要注意两份一样多。
教师提供配料,幼儿讨论操作,分好后教师集体提问:"小朋友,你们盘子里红枣多少颗?花生米有几粒?红豆仁有几粒?黄豆仁有几粒?好,小朋友真聪明,都分对了!
5.结束部分:
教师:好了,聪明的小朋友们已经帮助熊哥俩把不同形状的面包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教会了熊哥俩二等分的知识,熊哥俩为了谢谢大家,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到外面去做游戏。
提高大班数学学习效果的教案【第五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互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过程。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四座城堡图,四幅画、数字1-7、符号+、-、=,信封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玩"碰球游戏"师:我的1球碰几球?
幼:你的1球碰6球。
……2.情境感知---看图学习7的第一组加减法.
你们看,火车已经把我们开到城堡王国,一共有四座城堡,有绿颜色、红颜色、黄颜色、蓝颜色四座城堡,这么漂亮的城堡你们想不想进去参观参观啊(电话响)是城堡国的国王打来的,说这四个城堡里分别有三副图片,请我们小朋友分别用三句话来讲述图上的事情,要是谁能正确的说出这事情的话就能顺利的进入城堡。你们愿不愿意来说一说(愿意),那好,就请我们小朋友开始去说一说吧。
1)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看图讲述(1)问:请你来说一说,你选择到了什么颜色的城堡?里面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树上有一只鸟,又飞来了6只鸟,树上一共有7只鸟)集体验证,并集体把这件事讲述。
(2)分别请到其他颜色城堡的小朋友来讲述(得到大家验证后,再集体讲述)。
小结:呀,我们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能把四个城堡里的事情讲的很清楚了,国王还夸我们都是最聪明的小客人呢。赶快表扬表扬自己。
2)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边讲述边列出算式(电话再次响起),又是城堡国的国王打电话来了,它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刚才是让小朋友分别讲了四个城堡里的事情,现在让小朋友根据刚才讲的事情分别用一道算式题把它记录下来。
1)交代幼儿操作要求2)集中提问:这件事你用一道什么方法的算式记录下来?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边讲边记这道加法算式。(1+6=7)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依次类推,分别得出其他三个算式。6+1=7、7-1=6、7-6=1。再次把算式认读两遍。
3.体验理解---互换规律1)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题,他们有个小秘密?看谁先能找出秘密来。
小结:1+6=7、6+1=7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总数不变,所以看到1+6=7,马上就想到6 +1=7。我们把它称做为朋友题。同样看到7-1=6,马上就想到7-6=1。我们也把他们称做为朋友题。
2)练习互换,老师拿出题卡,请我们小朋友马上说出他的朋友题是谁?1+6=7(6+1=7)、7-1=6(7-6=1)4.内化迁移---幼儿游戏游戏规则:
(1)每个信封里面也藏着一个算式题,答对的得一朵小红花。
(2)每次请每队选一个小朋友参加进行比赛,看看到最后那队得到的小红花最多,那么就能得到金牌。
四:幼儿练习主题数学操作题
本次活动通过创设孩子们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智救懒羊羊”故事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配以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7的加法,并发现使用交换规律。
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主要把活动分成四大块进行组织。“碰球”游戏导入——情境中感知学习7的加法——交流验证——分组操作,内化迁移。引入部分我以“与时光飞车玩碰球游戏,就能带着小朋友们到神秘的地方游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复习了7的组成。接下来的第二块是活动的重难点部分了,幼儿要理解什么是加法的意义、学会看图列算式,并理解发现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而总数不变。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三个层次引导幼儿观察列式,并通过动手操作、表格记录等形式让他们获得更直接的知识积累。让幼儿带着任务去观察,既培养了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又增进他们对 “加法”含义的理解。再接着引导幼儿与同伴、听课老师表达交流自己从三组算式中发现的交换规律,并以获得肯定作为进入狼堡大门的密码游戏验证操作结果。最后在“狼堡内救羊”的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整个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兴趣很高,思路始终跟随着老师,所有幼儿都能正确列出7的加法算式。在这次活动后我发现了:
优点:
1、创设的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的常规有了明显的进步。
2、活动中各环节层次清楚,能层层递进。
3、在让幼儿动手操作前能及时的讲清楚要求,使幼儿能按要求操作。
4、本次活动幼儿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足:
1、活动中因过于急于让幼儿表述并运用交换规律,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的问题提得不够多,在幼儿还没来得及表达出来教师就小结了。
2、在第三个交流验证环节,教师的引导语可以更加清晰,结合挂图和手势。
3、课件中有些页面,画面有些复杂,如花、树不够突显。
通过这次的活动对于今后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我有以下几点感悟:首先,教师必须观察孩子的生活需求,走进孩子的生活,了解并理解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引导孩子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其次,教师要有全面、科学的数学教育的新的价值观,使幼儿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探索研究生活化、情境化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模式,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则,教师必须要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概念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提高大班数学学习效果的教案【第六篇】
1、引导幼儿实物学习2的减法,认识减号并理解其意义。
2、学习用语言讲述减法算式所表达的图意,体验“还剩”的含义。
书两本、磁性小兔2只、数字1、2和减号、等于号若干。学具盒每人一个。
1、做“碰球”游戏,复习2的组成和分成。
“今天我们来做碰球游戏,我的球和你的球合起来要是2。”
师: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幼:嘿嘿、你的1球碰1球。
2、复习2的加法
事件二、生日那天、爸爸送给芳芳一个娃娃、妈妈又送给芳芳1个娃娃,她一共有几个娃娃?(2个)同样让幼儿在黑板上将算式列出来。
2、学习2的减法。
(1)、出示两本书:“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了什么?”(2本书),老师有2本书,给了1本给小朋友,老师手里还剩下几本书?(1本)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师可以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的事情。老师出示算式2-1=1。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老师手里有2本书用数字几来表示?(2)给了小朋友1本书用数字几来表示?(1),手拿减号(-),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叫什么名字?(减号)怎样读?(减)。这道算式叫做减法算式。读作2减1等于1。这道算式你们会读吗?家一起来读两遍。
(2)、出示磁性小兔:“草地上有2只小兔,走掉了1只小兔,草地上还剩下几只小兔?你是怎么知道的?谁会用一道算式来记录这件事情?家看他记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说说这道算式,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减号表示什么?还剩下几只小兔/(1只)。他记的对吗?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道算式。
小结:这两种情况下,物体都变得比原先少了,说明就要用减法算式。
3、幼儿操作,复习2的减法。
(1)、先交代要求,听清老师说的题目,再用数字和符号摆出一道算式题。
(2)、请小朋友轻轻打开学具盒,听老师报应用题,幼儿摆算式。
(3)、摆好后检查幼儿幼儿的操作结果。
(4)、请个别幼儿读一读他的算式。
4、要求幼儿收拾整理学具盒。
提高大班数学学习效果的教案【第七篇】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对等分活动产生兴趣。
3.尝试运用二等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1.《二等分》课件。
2.人手一份操作纸、剪刀。
(一)创设情境激发活动兴趣。
教师:听听三个小朋友想到了什么好办法。(演示课件)(二)初步尝试用一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讨论交流。
2.实践探索。
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材料,请你们用刚才想到的方法去试一试。
3.交流探讨。(演示课件)教师:谁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分的。
教师:它原来是什么形状,二等分后是什么形状?你怎么知道它是一样大的。
(三)探索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实践探索。
教师:把一个图形对折,剪成完全相同的两份,这种分法叫做二等分。把图形二等分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再去尝试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多。
2.交流学习。
教师:你用了哪些新方法?介绍给大家分享。
教师:谁也用到这种方法的?
小结:东东、丽丽、贝贝谢谢你们,看,他们用你们的好办法做了把围巾做好了,送给了团团圆圆。瞧,团团圆圆围上了一样的围巾多开心啊,在谢谢小朋友呢。(演示课件)(四)拓展延伸二等分经验。
(1)将多个物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团团圆圆肚子饿了,怎么办呢?
(2)将液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熊猫口渴了,叔叔赶紧送来了一桶水,怎么分呢?
回教室尝试将多个物体和液体进行二等分。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我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个过程下来大部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有个别两三个幼儿不喜欢动脑筋探索,在以后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不要太过于拘谨。
提高大班数学学习效果的教案【第八篇】
教学目标:
1、学习7的加减,能根据花朵颜色的不同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进行7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巩固对加、减法算式及其含义的理解。
3、爱动脑筋,能积极参与加减运算活动。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看图列组成式的经验,学习过6以内各数的加减和7的组成。
2、物质准备:
教具:图片一张。(上面画7只猴子,其中1只小猴,6只大猴;2只猴子在树上,5只猴子在草地上;3只猴子在吃香蕉,4只在吃苹果。)。
学具:《幼儿用书》(p11、12、13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教学过程:
1、看猴子去。
——教师:还记得《7只小猴去旅行》的故事吗?小猴们旅行回来了,我们去看看它们吧。
——教师(出示图片):小猴在哪里?它们都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列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如:1+6=7表示1只小猴子和6只大猴子合起来是7只猴子。再如:7—1=6表示7只猴子中,有一只小猴子剩下的都是大猴子。
——继续引发幼儿的思考:你还能列出和刚才不一样的算式吗?
2、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按特征标记列算式。请幼儿观察画面上的实物有多少?它们的颜色和其它特征是怎样的?然后,列出7的第一组加法或减法算式。
——观察连续的三幅图,讲述图片的含义,列出加减算式。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幼儿用书》第12、13页,引导幼儿练习7的第二组、第三组加减运算。(也可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活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日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看特征列算式”的活动,鼓励幼儿说出每道算式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活动反思:
本次教案是“一课三议”后的最后定案,本次活动上下来解决了先前提出的“重点问题”,可是依然存在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活动过程清晰流畅,环节层层递进。但在重点问题:3位数字排列的`规律上我没有真正的讲解清楚,导致后面的4位数字有一大部分孩子没有真的弄清楚这种规律和学会排列的方法。数学活动讲究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总结,而我恰恰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主体性,一味的主导孩子根据教师的流程来学习,轻视了孩子的“学”,在小结规律时,我的语言缺少规范性和严谨性和科学性,而这些是数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中,教师只注重集体,忽略了与个别孩子的交流,在很多细小环节的处理上还不是很恰当,值得在以后的活动中慢慢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