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论信访工作的必要性和必要性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论信访工作的必要性和必要性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论信访工作的必要性和必要性篇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增多的大规模群体信访和矛盾激烈的个体信访,引发了持续上升的信访洪峰,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以成都某地为例,1998年信访总数28000件次,xx年信访总数84000件次,xx年信访数321619 件次,xx年1—4月达129754件次,较去年同期上升94 %,高增长的信访量可谓居高不下,愈演愈烈,各级政府机关在处理信访工作中,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最基层的街道办、乡镇政府,在面对大量的群体信访和矛盾激烈的个体信访,上有领导指令化解的压力,下有群众极端不满的怨气,信访部门在解决信访事项的过程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信访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矛盾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交往日益频繁,由此产生的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自然人与其它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刑事纠纷、行政纠纷呈显著上升趋势。在处理和解决这种人民内部矛盾过程中,往往通过人民调解、行政执法以及诉讼等程序能够使大多数的问题得以圆满解决,产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对有关职能部门的处理结果也能够欣然接受,起到了既能维护法律权威,又能达到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目的。然而,一些或因对政府职能部门执法不满、执法不公,或因自身处于社会劣势地位而遭受不公平待遇或经济损失的群众,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到任何一级机关解决问题,上访人往往认为单单依靠本单位、本部门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制造更大的声势、聚集更多的人数、采取更过激的行为、使用更严厉的措词、到达更高一级的党政单位信访才能达到其目的。街乡解决不了去某地某地里解决,某地某地里解决不了去某某里解决,某某里再解决不了就进京上访。更为恶劣的是部份上访人采取阻拦党政主要领导车辆、关闭行政机关大门、在国家以及党政要害机关静坐,更有甚者还冲击国家有关党政部门、砸毁公共财物,严重影响了党政机关的形象,扰乱了党政机关的正常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当然,发生上述行为后,当事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治安处罚。

造成当前信访特别是集体访、重复访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客观上的原因。由于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导致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一些积累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需要一定过程的,而群众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情迫切,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群众信访和集体访、重复访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主观上的原因。少数国家公务人员不依法行政,甚至违法乱纪,侵害群众的利益,有的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或应该解决的问题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以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引发大规模群众上访;还有一些部门在实施改革措施过程中,程序不规范、不公开,工作方法简单,操之过急,引起群众不满,进而引发群众集体重复上访。

前面提到信访人的行为能够严重影响了党政机关的形象,扰乱了党政机关的正常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那么现阶段党政机关是怎样对待信访工作,信访工作有什么样的性质和任务,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批示指出:“信访工作是我们党和政府发扬民主、体察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并将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要性生动地概括为体察民情的“寒暑表”、检验政策的“调节器”和发扬民主的重要“窗口”。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要求,要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要亲自处理来信来访。这充分说明了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要作用。应该看到,做好信访和维护稳定工作,是实践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贯彻 “xxxx”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方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具体要求。同时,信访工作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信访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成效,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做好信访工作提高到贯彻落实“xxxx”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来认识。

信访工作是体察民意的“寒暑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信访工作不仅仅是信访部门的工作,也是我们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的份内事。在当前情况下,重视不重视信访工作,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高不高的重要标志;做好做不好信访工作,是衡量一个单位工作扎实不扎实的重要标准。一个不善于抓信访工作的领导干部,很难说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者。要把信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尤其是作为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更要带头抓信访工作,亲自批办重要的群众来信,接待反映重大问题的来访群众,过问重要的来信来访处理情况,认真组织查处重大信访案件。要积极支持信访部门的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信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政治工作,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群众工作,它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是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具体地说,信访工作的性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一项群众工作和政治工作。这是因为信访活动的发起者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反映情况,提出要求,都具有自发性和群众性。而看待、处理这些问题,就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为准绳。这就使信访工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从现象上看,信访工作体现了信访者与受理者之间的关系;从实质上看,它体现了人民群众与国家和社会组织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社会的政治制度。因此,信访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政治工作。二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可以依照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的管理。在现阶段,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参政议政,实施民主监督、公开监督,信访形式已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外的一件最常用的形式,而信访工作的任务恰恰是要尽可能恰当地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满足群众正当要求,反映群众的真实意愿,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实施民主监督提供方便和条件。同时,还要严格按照《宪法》的规定,保障群众来信来访的民主权利的顺利行使,坚决反对和制止任何阻挠、压制群众正当行使信访权利的错误行为。对打击报复信访者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照党纪、政纪和法律予以制裁。三是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负责人密切联系群众,进行民主协商对话,了解民间信息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时期,党和国家的一切决策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为前提。群众来信来访正是各级领导机关和负责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是领导者与群众进行交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信访工作就是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一种联系,是受理者与信访者之间的一种对话。这种联系、沟通与对话,有比较直接、比较广泛、比较迅速、比较真实的特点。

信访工作是一项很繁杂、很具体的工作,没有老本可吃,什么时候重视了,什么时候工作就有成效;什么时候松懈了,整个工作就会前功尽弃,毁于一旦。因此,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按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努力做好信访工作,营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做好信访工作,关键是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一把手要亲自抓信访工作,对信访工作负总责,要认真履行稳定和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有效协调各方力量开展工作;分管领导对信访工作负有直接的责任,要具体负责抓好稳定和信访工作的落实。对群众信访,根据其情况和性质,尽量做到领导亲自接待、亲自批办、亲自督查落实,认真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站在讲政治高度上,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要把信访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群众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力量,常抓不懈。要进一步增强党性原则和群众观念,对信访部门开展工作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配齐配强信访力量,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各级领导要按照xx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要求的,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结合信访工作的实际,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善待上访的群众,体谅和理解他们的困难,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做好信访工作要进一步树牢宗旨意识,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要从“倍加维护稳定”的高度增强忧患意识,采取得力措施减少群众集体上访。要积极主动地处理重大集体上访和突发事件,应该由哪一级、哪一个部门解决的信访问题,就由那一级、那一个部门认真处理好,不得上交、不得下推。对跨地某地、跨部门的信访问题,要及时通报情况,分析形势,研究处理意见。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讲究工作方法。要加大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既要文明热情,耐心细致地宣传政策法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又要坚持原则,把握尺度,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乱表态,乱开政策口子,引发新的矛盾。群众上访,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群众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充分信任,希望并依靠党和政府给他们排忧解难。对信访群众要有真情实感,时刻考虑群众生活、群众利益和群众愿望。要把处理好每一件来信、接待好每一次来访当作是实践“xxxx”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千方百计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对一些久拖不决的疑难问题,要在不违背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怕上访群众“占便宜”;对一时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要耐心细致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稳定群众情绪。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忧,多做“雨中送伞”、“雪中送炭”的工作。

做好信访工作再就是要进一步树牢责任意识,切实抓好责任制落实。信访工作本身就是领导干部的工作。要以落实领导干部信访工作责任制为重点,从三个方面扎实推进信访工作各项制度的落实。一是要认真落实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定期分析形势,讨论解决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坚持和完善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建立齐抓共管、联手处理信访问题的协作机制。二是要坚持落实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和值班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对信访量较大,领导干部本人不能及时处理的,要将部分信件交给同级信访部门专人办理,同时要抓好督办,定期过问处理情况。三是要认真落实领导包案和责任追究制度。负责信访包案的领导要认真落实责任,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包案件调查、包问题处理、包人员稳定。对因敷衍、拖延、玩忽职守或徇私舞弊而贻误工作,造成群众越级上访或重复上访的,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

行政处理信访事件,也有极难解决的,那么建立司法信访制度,把信访纳入法制轨道也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又一良好途经。党的“xx大”提出要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国家。其根本要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都要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的规定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行动。目前发生的无序上访事件,给社会治安形势也带来隐患。因此,首先要求加快信访方面的立法工作,制定和出台《信访法》。在程序上规定信访人员应按照一定的级别归口逐级处理,信访人员不得以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信访机关。在对待信访问题的具体处理过程中都做到有法可依,使其纳入法制轨道,彻底解决信访的混乱局面和无政府状态。

对信访当事人始终不服调解而不断缠访的,以听证会的形式予以终结则显得必要。构筑信访程序,是完善信访制度的需要,也是化解矛盾、促进调解、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从当前的发展来看,信访还未建立自己的程序,这是信访很不完善的地方。因此,亟需完善信访制度建设,建立一套信访程序,听证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制度,它的内涵是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外延则是立法、执法和司法等领域。听证是化解信访人对信访部门产生的抵触情绪的重要途径,因为听证在于“听”,不仅是主持人听,而且信访人也在听,各方均有平等的发言机会。这样,在信访部门的主持下,信访人把问题讲清楚,有关部门参与解答,现场办公,促成了信访案件的解决。

总之,做好信访工作,既要坚定信心,按照xxxx的要求,为群众多办实事,为维护社会稳定做贡献,又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初始阶段群众上访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与时俱进,努力做好信访工作。

本文地址:http:///zuowen/

论信访工作的必要性和必要性篇2

论信访工作的必要性

应该肯定,各级政府就如何解决群众上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有一些现象值得研究。比如,把准备上访的人看起来,把在上访途中的人截回来,把进京上访的人请回来,把不再上访的人供起来等等。虽然我们为解决越级上访、进京上访、非正常上访等行为煞费苦心,但此类事件仍然有增无减,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正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安定因素。

对此,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产生信访的原因一、一些领导干部政策水平低,决策严重失误,导致信访案件频发。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这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时,对上级的政策理解、把握得不好,对基层情况掌握、分析得不好,做出了一些错误决策,导致出现了大量的信访案件。

二、一些领导干部不作为,遇到问题绕着走、互相推诿、久拖不决,导致信访案件越积越多,越来越升级。有很多问题本来是可以及时解决的,但是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左顾右盼、瞻前思后,怕解决不好落埋怨、怕解决之后得罪人、怕一旦越权别的领导不满意,还有的领导对前任遗留的问题他不管,对能拖的问题就推着留给后人办,没有责任意识,没有公仆意识,迫使老百姓上访告状。

三、个别上访人员在既得利益面前,要求高,得寸进尺,甚至耍 1

无赖,也是信访案件渐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部分上访群众存在思想误区,导致信访工作难题不断。一是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三是信“闹”不信“理”, 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 即使是典型的涉法问题,也要到政府部门上访,甚至长期持无理诉求与政府打“持久战”。信访内容

从信访内容看,范围不断扩大,类型越来越多。一是农村的土地纠纷、经济纠纷、干部违纪、税费征收、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农业税减免和粮食补贴不到位等问题;二拖欠工资发放、生活待遇、养老统筹、医疗保险等问题等问题;三是新农村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补偿纠纷问题;四是涉法涉诉问题;五是社会保障问题;六是部门或干部为政不廉不公问题。

信访难度

从处理角度看,信访工作较难处理的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因时过境迁、政策演变、证据遗失、当事人难寻等原因,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如林、农土地纠纷,经济补偿、赔偿等问题。对于此类问题,仅靠基层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通过信访渠道向上反映,自上而下解决。对策与方法

一、畅通渠道,降低信访成本

为适应新形势下群众信访快节奏的要求,要运用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建立起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快车道。让群众既可以运用传统的写信、走访形式向党和政府反映问题,又可以通过电话、电报、电子邮件、网上信访等现代通信方式,快捷地向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减少和降低信访成本

二、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成立信访办公室,通过统筹协调,提高办案效率。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涉及的工作领域和人群十分广泛,信访部门是处理信访问题的地方,但信访问题最终要靠相关部门发挥主体作用而解决,信访部门只是起到综合协调作用。只有各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二是信访工作人员精力不到位。基层的信访工作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精力牵制比较大,对信访工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导致对信访件不能及时处理,引起群众不满。要提高信访工作能力,减少信访,需要配备专职信访工作人员,从信访实践看,许多信访问题发生在基层,解决也在基层,许多信访问题的解决是上级机关无法取代,也不应该越俎代庖的。

三、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实现信访工作关口前移。一是坚持信访工作关口前移,切实加强村级信访工作第一道防线的力量。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专职信访人员要变“坐门等访”为“出门下访”。信访干部首先要主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要充分发挥村级信访网络作用,沟通信息,及时排查信访隐患

和信访苗头,做到超前预防,将信访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主动下访,实现信访工作重心下移,促进信访工作的开展,推动、促进疑难信访问题的解决,推动、促进机关效能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完善信访跟踪督办制度,实现信访工作长效管理。

督促检查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有效的督查工作,使群众信访问题得以尽快解决,改变过去存在的信访问题决而不行、拖而不办、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新户拖成老户的情况。信访部门要加大建立和健全信访督查机制力度,采取事前督查、跟踪督查、事后督查的方法,加强对信访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督查,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加快办事节奏,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减少推、拖、顶、踢现象。避免互相推诿、久拖不决,导致信访案件越积越多,越来越升级。要将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分解量化,纳入党政干部年度考核内容,激发各级领导抓信访、保稳定、促发展的积极性。

五、区分正常上访和非正常上访,对极少数别有用心、以上访为幌子借机闹事、不听劝告和警告的违规违法人员依法处臵,以儆效尤。消除一些信访人中存在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错觉。真正做到对群众有理有序的信访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有理无序的先变无序为有序后认真加以解决,无理无序的依法处理。只有依法维护信访秩序,才能保护绝大多数信访人的合法权益。

论信访工作的必要性和必要性篇3

论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

摘要

建国以来,社会发展飞速猛进,各国的民主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安定,稳定发展已尤为重要,而社会的稳定在于各民族间相互团结,只有团结才是生命,团结才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因此民族团结关系着一国的国泰民安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经过历朝的发展,我国各民族关系即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可见民族团结在当今和平时代的地位,它支撑着社会和平稳定的发展,连接着人与人间的交往,对民族的富强,国家的用和国家,有很大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民族团结。关键词

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社会稳定

一、民族团结概述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十八大中将民族团结问题看的尤为重要,将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党和国家为民生着想,争取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建国后,我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它在全国设有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乡等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以体现,在这种情形下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的重视,那么我们青少年更应当注意民族团结,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坚决反对民族独立和破坏国家统一的一切行为。

民族团结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基础是民族平等,在我国各民族不分大小,种族一律平等的享有政府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长期的发展,使我国“大杂聚,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形成,这使我国各族人民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尊重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二、民族团结典故

从历代开始,中央就对地方少数民族采取照顾政策处理民族问题,致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稳定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民族问题也历来最为尖锐,稍不正视便有民族暴动,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甚至出现危及朝野的迹象,处理好民族团结问题,就是维持国家长期发展的久远之计。

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途中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正是因为这种团结促进了武帝时的繁荣景象;又派卫青、霍去病等人抗击匈奴,后又与匈奴联姻,促进了匈奴与大汉帝国的团结,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唐太宗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民族关系融合,社会安定,与南诏、回纥和吐蕃共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使国家稳定统一,团结一气,迎来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清朝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措施,以德服人,利用联姻、宴饮和共同狩猎等手段联络少数民族,在西藏清政府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曾册封五世**,康熙册封五世**,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管理少数民族事物,这些都联系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然民族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出现国家的混乱局面。宋代之所以灭亡,软弱受欺,就在于他与周边少数民族不能正确的处理民族问题,使女真,契丹,西夏欺凌,最终使国家不能团结统一,使国家经济倒退,民不聊生,最终迎来了国破家亡的局面。

清代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他们面对沙俄的欺凌,选择奋起反抗,最终历尽艰辛回到了祖国,它的回归促进了祖国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更宣扬了大清国威,使世界各国震撼,正如《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说“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世纪后半期一个鞑靼民族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么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了。”

三、当代民族团结

从封建王朝自1912年结束后,我国在民族问题上更是不能加以忽视,将其放在了很高的为置,中华民国的五色旗分为红、黄、蓝、白、黑代表了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即所谓的“五族共和”表明革命是为了政治改造,让所有人共同平等,团结一致,共同当家做主,而非只有汉族一族独裁,这缓和了民族的心理,与汉人平等,共同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使列强对中国另眼相看,可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抗战以来,各族更是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全国各民族结成一气,一直对外。“回族支队”领袖马本斋带领回族勇于抗敌,成了打不垮的回族队伍,西南少数民族更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共同抗击帝国入侵,迎来了抗战的大胜利,民族的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社会稳定则国家富强。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使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自主权,我国新闻办公室还共同编写了《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在这些措施下虽有新疆维吾尔和西藏藏族的反动,但我国政府依然采取和平的手段,坚持“以和为贵”,这些鼓舞了我国各民族团结的信念,国家更是以实践为主,使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涣然一新,使我国各民族团结一气,迎来了祖国繁荣的今天。

四、关于民族团结的调研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问题越来越严密,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医疗、人口、教育、生产设施和生活方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协调,威武不稳定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协调,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因此,我对周边少数民族群体做了关于对民族团结问题方面的调查,他们的看法如下:

父亲: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加快,我们这个少数民族地区以往的生活

条件差,基础设施差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国家实行了帮扶工程,进行了山林开发,我们这些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国家实行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我们民族的团结,带动了我们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是顺应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业,一句话民族团结就是国家的富强。

回族清真寺教长: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宗教问题也将长期存在,中国共产党能正确处理民族的差异,处理宗教的关系和民族的差异,是我国各族民众团结奋斗,共同拥有“同一个中国”的信念。党始终要求我们发展宗教事业相适应,党的做法使我们信念统一,促进了国家的富强。

通过一番调查,发现我国之所以取得了国家的兴盛团结,得益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是我国的经济上有了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之所以加强民族,重在加强我国人民群众的团结一气,加强我国内部的稳定,促使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我国自建国加强民族团结是必要的措施。但是在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下,我国各民族的地区贫富分化不断加快,使各民族的分化在不断加快,因此民族间贫富分化加大问题有待解决,这利于各民族更加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有很大帮助。

五、民族团结之必要

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是维护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质疑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我看来,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我国目前体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经济为主,加强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各民族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力量,民族团结方能国家安定,方能国家集中精力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第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团结一气,各民族在我国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加强民族团结,可以丰富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多民族的互相包容,尊重差异,有利于各族人民的交往,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长。第三,从我国的地理角度看,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处在国界上,加强我国民族团结,有利于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有利于我国防事业的发展。国防事业关系着我国的安定,民族团结可以使国防事业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祖国内部的稳定。第四,中国共产党作为仁义之师,不可能在多民族的反动中去消灭一个民族,那样会失去民心,民族团结更是民心所归,是加强各族人民信念的关键,民心的归向决定着一国的安定,故加强民族团结是必要之举。第五,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我国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我过的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族的团结是我们信念一致,民族团结国家富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更为我国军事事业提供动力,故加强民族团结是有必要的。小结

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根源,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加强民族团结更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多民族的共同愿望,民族团结方能实现多族共同繁荣,才能把祖国的明天建设的更美好,维护民族团结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要严格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让我过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维护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当共同努力不做有损国家的事。将民族团结放在最高位置。参考文献

1、《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

2、《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研究》

论信访工作的必要性和必要性篇4

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一项法治原则,实行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和行政观念的一场深刻革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成为全国人民和全体公务员的高度共识。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公务员要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切实提高能力。积极推动依法行政的进程,是公务员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的基础。

一、依法行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上封建统治时间较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公民法治观念较为淡薄的国家,要实现法治这一宏伟任务,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正确的法治理论和成功的做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整体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

(一)从法治原则的角度而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依法治国的核心应该是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在这三者之中,依法立法是基础,独立司法是保障,依法行政才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80多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700多部行政法规,地方政权机关制定了4000多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大约有80%的法律法规是要由行政机关去贯彻落实的。因此,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能否依法行政。必须加强依法行政的法制建设,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公共事务中严格做到依法办事,做到政令畅通,执法如山,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样,依法治国的原则才能通过政府行为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看,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法治的核心是有效地约束公共权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治权,治权的重点又在于治行政权力,确保依法行政。依法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力,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既是现代法治的宗旨,也是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宪法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极其广泛的权力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最为活跃的权力,行政权最易膨胀,它最需要自由又最容易无度,最需要控制又最难以控制。这种无所不在的公共权力必然需要依法制约,也最需要公众监督。从行政权力的性质来看,行政权力也是最难制约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和司法权不同,可以为被管理者设定义务,可以独立实施行政处罚,在管理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如何实现依法行政,应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三)从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来看,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只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公民依法尽义务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法律法规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切实的遵守,才能实现依法治国。而要做到这一切,关键还在于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不奉行法治原则,谈不上依法行政。人治与主观随意性相联系,权力的行使由个人意志决定;依法行政与法治相联系,权力的行使以人民制定的法律为依据和评判标准。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对于象我国这样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将保证行政管理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使行政管理不致偏离航道。无庸讳言,行政管理范围的宽阔和行政工作人员的众多,作出背离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行为,甚至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也时常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严格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

2.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依法治国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个国家一切活动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管理带来的保障。依法行政能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有了统一性,才能有公平和公正。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是产生社会不满,甚至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据统计,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百分之八十需要行政机关去执行。行政机关的施政行为与公民息息相关,直接为公民所感受,因而行政机关能否依法办事,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然而,目前我国的行政执法现状却不容乐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败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

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样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之所以必须是法治经济,就是由于法治所带来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要保持行政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只有依靠依法行政。

3.保证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同时,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都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这也一再为我国历史所证明。不能将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对立起来。

4.保证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要使监督取得成效,必须解决监督什么和如何监督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有监督(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查看)的标准和程序。所谓监督的标准,就是对行政行为是否违法的评判标准。而能够提供是非评判的唯一标准,是法律;所谓监督程序,即进行监督要经历哪些步骤、方式和时限。程序就是操作规则。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才能保障监督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应当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实践证明,实行依法行政,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避免首长负责制下产生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行依法行政,才能避免和减少各种行政违法行为及由此给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失,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论信访工作的必要性和必要性篇5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国之大敌,党之大敌,民之大敌。党风、政风的好坏,事关人心向背。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深受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一代清吏包公、于廉、海瑞的故事热映荧屏,久演不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的事迹震撼人心,影响甚广。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社会追寻的风气。

党风廉政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基础,《论语·颜渊》篇中,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有充足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群众的信仰风气。)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一定要去掉一个,这三个当中你先去掉哪一个呢?)孔子回答:“去兵。”(先去掉军队。)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如果这两个当中再去掉一个,你去掉哪一个呢?)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再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会有一死,但是百姓如果失去了信仰风气,国家就失去了根基。)孔子的这段话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许并不全面,但是它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治理国家来说,军队和粮食等物质力量是一种需求,人们的信仰风气也是一种需求,这两者对于治理好一个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苏联为什么解体,并不是他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够强大,而是他放弃了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信仰上出了大问题,在社会风气上出了大问题,由此致使一个强大的苏联最终走向灭亡。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曾经说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需要也越来越强烈。

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鲜明地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要通过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享有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形成良好风气,促进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再一次告诫全党同志“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党代会的报告充分说明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党风廉政承担着树立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营造廉洁环境的重要任务,发挥着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独特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既是不希望自己违纪违法成为腐败分子和人民罪人的领导干部的迫切需要;也是那些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盼望社会和谐稳定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只有通过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供大量包含廉洁理念和廉洁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用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占领城乡文化阵地,在全社会培育崇尚廉洁、反对腐败的良好风气,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消极腐朽文化的侵蚀,满足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廉政文化的迫切需求和需要。我们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需要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明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性。

党风廉政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内容上,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清正廉洁的思想精髓,体现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思想,融会了我们党所提倡的“两个务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基本要求。它在思想内涵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它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发挥了传播廉政理念、陶冶道德情操的独特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既注重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法纪观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又注重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廉洁、诚信、勤俭、奉献等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党风廉政建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提高民众素质的有效途径,相信经过党风廉政建设,我们国家将形成良好的风气,经济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48 2132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