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卫生工作调研报告: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报告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阅指引】朋友以下是由阿拉题库范文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写作资料,“关于基层卫生工作调研报告: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报告4篇”帮您减少加班熬夜,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基层卫生工作调研报告: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报告1

围绕解决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向群众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事关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发力,我与调研小组成员多次到镇卫生院和各村屯了解情况,与卫生院院长和村村屯负责人,村民进行座谈和走访。通过对全镇卫生医疗情况的摸底为下步如何开展乡镇卫生医疗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一、我镇医疗队伍及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镇实有农业户2879户,人口7358人(数据采集时期20xx年12月31日前),其中长期居住在村内的1064户,2739人,平均年龄普通农户岁,贫困户平均年龄岁,全镇共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的人口809人,占常住人口的30%,其中建档中贫困户家庭人口351人,占常住人口的%。

我镇村医的基本情况:至20xx年10月我镇共有村医18名,其中在职村医13名、目前长期在村内居住的村医4名。约占村医队伍总数的30%。

村镇医疗的现状:由于近些年经济条件的好转村民陆续向城市转移,在城市中更好的医疗条件让村民的就医渠道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就医主要集中在市、中两院和社区卫生院,对村医的依赖性不再紧密。导致村医在医疗方面的服务对象只集中在村内慢病管理的居民身上,据统计20xx年我镇平均每名村医服务村内慢病居民为62人。占常住人口的30%。这个比率就充分说明了村医的服务对象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二、村医待遇情况

目前我镇村医的工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基本药物补助7元/人/年,基本公共卫生11元/人/年,运营经费2800元,村医补助1200-2400元,基本村医工资2400元,药品代购药价的10%收取,取暖补助约20xx元。据有关数据显示我镇的村医平均工资万,最高村屯可达万最少也在万元。

三、相关的矛盾问题

按照卫计部门对村医的考核,对于村民中的慢性病人实行建档管理,每季度随访一次,全年为四次,这些慢病管理人中最多的是高血压病人达到600人左右。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我镇最少的村是同兴村,全村共有28个村民建立了慢病管理档案。从村医的有内容的服务业务方面,压力不算大。但是依法问题重重:一方面村医对自己的工资待遇表示不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平均2万元的工资已经不能让村医安心在本职工作中尽心尽责,纷纷到市区从事商业医疗,不再象老一辈赤脚医生那样天天呆在村里为村民24小时服务;

另一方面村民特别是居住在村内的村民,有相当一部分为老弱病残,对村医的依赖性依然很强。他们大都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对一些疾病医疗的知识还不明白,有些疾病的先前征兆没有引起足够注意,从而使一些可防可控的疾病没有得到及时防治。而他们这部分居民对于村医不在村内服务,不能随时问诊和及时取药又意见重重。

从20xx年以来由于精准扶贫工作对村医入村入户的要求,村医在村时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大多数的服务时间还重点围绕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上,虽然,对其他村民服务也有提高,但做的还不够与广大常住居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这种入村入户的频率还是与各极领导的检查和巡视有关的,并没有较好可执行的制度上的约束,有些制度有但不能够长期执行,所以我觉得这只是短期的成果。

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首先要立足乡村认清目前我们乡镇医疗的现状,掌握村医服务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将服务重点扩大到全部留守村民身上,村医工作者要为每个常住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对于档案要区分年龄段,健康情况进行疏理,重点人员要每周进行一次走访,普通村民可制定计划分类一个月一次,一季一次进行健康监测。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达于预防强于治疗,病从小医的目标。

(二)放宽村医住村时间,利于村医更好地执行制度。村医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市区居住。周一到周五24小时在村服务有很大难度,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不强,同时对24小时的工作要求与周期太长,也是造成村医抱怨工资低的一个原因。根据目前我镇常住人口在2739人的实际状况来看,1名村医平均服务210名常住居民的比率计算,而这些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存在慢病监管情况。其他时间主要是对健康医疗的宣传。若村医一周二次至多三次进村入户从事有效的医疗服务,与村医的收入应该是符合的。

(三)提高退休村医的待遇,从20xx年我镇陆续对服务村民15年以上的村医提供了生活补贴,每人3600元/年,但是这部分的资金来源是村转移支付,由于近几年村级转移支付的资金一直没有提高,各别村屯捉襟见肘,不能长期有效地保证这笔补贴足额按期发放。新的退休村医又会再未来几年内出现,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最好地方式就是将退休村医的生活补贴列入到市级财政预算,保证资金的及时发放。

(三)探索乡村医生的管理新路子,制定相关制度。引进竞争机制,适时提高绩效补贴标准。让有能力肯服务的医生增加收入,让不及时服务,不安心从医的村医受到惩戒。促进在岗的村医更好地安心医疗服务,目前我镇村医的慢病管理人员在800人左右,平均每名村医全年服务慢病患者不到65人。特别是小屯全村在村人口不到150人,服务人员不到30人,对于这样的村屯医生可以竞争上岗,择优跨屯进行服务、根据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多少决定村医的工资收入。

(四)加强村医队伍的业务培训,努力培养全科医生,为实现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健康的民族,健康的民族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医疗卫生队伍。提高医疗队伍的水平特别是服务于广大农村的村医队伍水平,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培养现有的村医,引进广大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乡村医疗队伍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快捷最有效途径。

基层卫生工作调研报告: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报告2

经过长期发展,北湖区已经建立起由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通过调研,该区基层医疗卫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当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资源总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布局结构不合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存在“碎片化”现象等问题。

一、北湖区医疗卫生现状

(一)医疗卫生资源构成情况

卫计机构改革后,全区各级各类卫计机构总数389家,其中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家,乡镇卫生院10家,红十字会、计生协会、卫计执法监督局、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等机构各1家,厂矿职工医院5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44家,村卫生室114个,床位6291张(含驻区医疗卫生机构)。全区拥有各类卫生人员164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93人、管理人员91人、工勤人员163人,执业(含助理执业)医师人数659人。卫计工作人员区级60人、乡级30人、村级196人。

(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

全区绝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在中心城区,山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分布较少,基本上只有1-2个乡镇卫生院及少量的村卫生室。

(三)医疗卫生机构规模情况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虽网点多、分布广,但规模偏小,规模最大的是市三人民医院也只有核定床位850张(开放床位1150张),除此之外,再无100张以上床位的医院,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虽核定了编制床位,但实际未投入使用。医疗设备也十分落后且配备不足,除了市三医院医疗设备齐全先进一点,其它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既缺乏又分散。

二、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

大型医疗机构(市一、三人民医院、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主要集中分布在老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居民难以就近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剧了老城区大型医疗机构的服务压力,并凸显其用地紧张,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较合理,但存在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不达标,自有用房比例过低的问题。城市新区及外围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尚未成为承担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尚未真正形成。乡镇卫生院未达到二级综合医院规模和水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设施覆盖程度及服务能力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区疾控中心和区妇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够、布局不合理、消防不符合要求,满足不了工作需要。

(二)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压力大

该区有10个街道办事处,按照每个街道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目前已建设完成标准化建设3所(人民路、燕泉、骆仙)、正在进行装修2所(郴江、北湖)、正在土建2所(涌泉、增福)、未建3所(下湄桥、安和、石盖塘)。除了人民路外,燕泉、骆仙、郴江、涌泉、增福、北湖、下湄桥、安和、石盖塘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需建设资金约为亿元;建设公共卫生中心,约需资金亿元。由于近几年中央、省里除公卫中心有资金投入外,其他项目均无专项资金安排,市、区财政短期内投入大量资金不现实,项目建设遇到了“无米下锅”的困境。

(三)卫生事业投入不充足

2015年至2017年,全区卫生事业经费(包括中医事业费)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达到5%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投入不足,造成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用房不足、设备配置不足、设备落后和人员培训经费短缺等问题,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保健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提高。另外,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几乎都是政府投资,医疗卫生投资渠道单一,社会化投入非常少,民间资本的进入,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仅靠政府财政的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医疗卫生发展的需求。

(四)人才队伍与设备缺乏

目前医疗卫生单位人员严重缺编,人才严重不足。从知识结构上看,高级职称人才偏少,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缺乏学科带头人;从岗位分布来看,检验、影像等辅助科室专业人才缺乏,全科医生、中医药人才比例严重不足,而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总体实力差,基本医疗设备简单,防病治病的能力较弱,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中药房未达标,中医诊疗设备配置薄弱,农村中医药服务量出现萎缩。

三、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规划布局,调整医疗机构空间结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集聚程度的提高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加之全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北湖区各乡镇、街道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此,必须根据变化了的人口组成状况和可能发展变化的趋势,按照区域总体规划和服务人口数量,合理配置全区卫生资源,对现有配置不合理的卫生资源重新进行规划调整,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解决山区卫生资源配置不完善的问题。

1.总体空间布局

结合该区城市总体规划“一核四区”的战略部署,相应地规划形成“一中心、一总院三分院、五中心卫生院”的医疗卫生设施总体布局结构,努力构建15分钟就医圈。

一中心——建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完善北湖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扩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服务规模,改善服务条件,促进该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建成投用后,可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硬件条件支持,同时也可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成为功能、设备、服务环境、卫生学要求和符合健康防护要求的现代化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极大地提高该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能力,为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坚实的公卫保障。

“一总院三分院”——建立市三医院总院和北院、西院、南院。目前市三医院北院已经建立并投入使用,为进一步提升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业务和管理水平,形成较强影响力和龙头示范效应,满足本区及周边城乡居民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统筹协调发展、同时能够辐射周边毗邻地区的能力,启动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新、扩建工程PPP项目,该项目分为市三医院本部和骆仙铺新区西院两部分。其中市三医院本部总建筑面积61926平方米,包括新建医疗综合楼建筑面积45170平方米,新建地上停车楼16756平方米;骆仙铺西区医院总建筑面积127400平方米,包括医用建筑面积85120平方米,办公及配套建筑面积42280平方米,同时建立南院,规划选址在石盖塘老粮站,改造升级后由石盖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入。

“五中心卫生院”——打造鲁塘、华塘、石盖塘、小埠、仰天湖中心卫生院。围绕市三医院和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五大”中心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其他乡镇卫生院设立分院。加强“五大”中心卫生院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其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2.具体布局分区

中心城区以调整存量为主,控制卫生资源的增量,充分考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建立起能够承担诊疗作用、可以提供较高水平诊疗服务、服务范围辐射周边居民的医疗机构。

全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分为三个策略分区,分别为优化整合区、调整完善区和重点建设区。

1.优化整合区:主要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一是小埠中心卫生院。在小埠生态园规划建设小埠中心卫生院,保和、月峰设立分院;二是华塘中心卫生院。开发利用华塘卫生院后面闲置20亩土地,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同和设立分院;三是鲁塘中心卫生院。对将原计生服务楼进行提质改造,作为医务人员家属区,将现医院家属区改造为医养结合服务楼,南溪设立分院;四是仰天湖瑶族乡中心卫生院。与仰天湖敬老院进行场地置换,改善办公条件和设备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芙蓉、大塘设立分院;五是石盖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石盖塘粮站进行提质改造,江口设立分院,将石盖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市三医院南院。着重强化五所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对周边区域内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工作,达到二级医院的水平。 

2.调整完善区:主要是中心城区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和医务人员的能力提高,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按照市城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3.重点建设区:构建以市三医院为龙头、五所中心卫生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区域内医共体,全力推进市三医院“三甲医院”创建工作,与“双一流”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组建医疗联合体,积极推进市三医院PPP项目建设,整合资源打造区急救指挥中心、区域影像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和远程医疗中心等“四大中心”,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区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区公卫中心建设(含区疾控中心、区妇计中心),选址在市三医院西院地块,占地面积约30亩,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亿元。

(二)分类区别对待,强化各类医疗机构功能

在达到区域资源布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力求使优质资源得到加强。区级医疗机构的发展,要根据全区医疗卫生资源总体布局的要求,充分考虑医疗机构的服务半径,体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方便居民就医,处理好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变化和资源合理布局的关系,配合人口的流动及人口总量的增减情况,按有关规定调整医疗机构、配置人力和床位。民营专科医院的发展,要广泛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内涵建设,形成专科特色。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引导,依法加强对民营专科医院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为民营专科医院的发展创造更好空间和更优环境。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内涵化建设,突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多元化,建立起“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提高社区卫生网点的便民、利民服务功能,促进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三)增加财政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区、乡镇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应不低于当地当年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应逐年有所提高,到2017年应达到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的5%以上。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按社会需求控制和调整医疗机构,通过增加专项资金等手段,增强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调整卫生事业经费的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资金投向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上来,投向到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服务等薄弱点上来。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补偿政策,合理安排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医疗急救等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房屋修缮等发展建设支出,以及农村卫生、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支出。医疗卫生机构要切实管好用好各项卫生资金,保证专款专用。同时,要积极自筹资金谋发展,加大基本建设的投入,彻底改造危旧房,改善医疗环境,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场所。根据市场需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强化诊疗手段,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水平。

(四)完善政策措施,拓宽卫生事业筹资渠道

要通过政策引导,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体制。在控制卫生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形成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公平竞争的态势。要完善发展民营专科医院的政策措施,鼓励外资、民间资本投资改善现存民营专科医院的办院条件。要盘活卫生资源存量,在当前卫生事业投入不足、补偿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立足于盘活现有卫生资源存量,努力挖掘卫生资源的潜力,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对管理不善、发展困难、功能重复的机构,要通过重新组合,使之发挥更好的效益。把卫生资源配置由扩大外延转向重内涵建设上,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卫生服务产出。

(五)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构建合理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出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引领、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调控作用。要出台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坚持培养、引进、使用并举,着力改善人才结构,努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建设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队伍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将人才战略作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际需要,制定年度及中长期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通过高校招聘、社会招录、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确保各基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需求得到满足。简化招聘程序、放宽专科学历岗位开考比例要求、放宽紧缺专业招聘条件,引招并举,广纳人才。加强在岗培训。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强化“三基”训练,选派乡镇、乡村医生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依托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大力开展乡、村医生实用技能在线培训。

(六)整合优质医疗资源,组建医共体模式

医共体建设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指导的原则进行组建,区内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一是以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医院)为牵头,联合骆仙、郴江、石盖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仰天湖瑶族乡中心卫生院组建的医共体试点,进行为期1年的试点,2018年12月在全区全面推广。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妇幼保健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提高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通过组建区医共体促进市三医院对加大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帮扶,提高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引导住院病人向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促进基层医疗卫生计生单位真正发挥住院服务守门人作用,提高病人区内就诊率,减少住院病人外流,实现“区内病人就诊率90%以上”的医改目标。

三是形成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的同向激励机制,围绕居民健康的中心目标,市三医院与疾控中心联动,提供协同的、连续的卫生服务。指导和监督基层医务人员做好公共卫生和基本防控工作,做实健康促进、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工作,使居民防病意识提高,降低区域内居民的总发病率和就医总成本,从根本上减轻居民就医疗负担和风险。

四是加大区域内医共体软硬件建设。建立以市三医院为龙头的区域内医共体,整合资源打造“四大中心”,对成员单位的药品、耗材等进行统一采购、配送;统一建立完善以区为单位的医疗风险防范机制,实行大型设备统一管理、共同使用。

基层卫生工作调研报告: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报告3

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不断深化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推进全县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按照XXX副省长在我县进行卫生工作调研时的工作要求,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了以县卫生局局长XX为组长的医改调研小组,组织县直医疗部门的相关同志于3月11日至12日对我县XX乡、XX镇、XX镇、XX乡4个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镇)抽1个村卫生室进行了实地工作调查。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等,采取的方式为与基层医务工作者深入座谈,了解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调研的成果进行总结。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地处贵州东部,位于湘**两省三地(**、**、**)交界处。全县总人口XX万人,面积平方公里,辖4镇7乡,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完成GDP亿元,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我县有县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11家,民营医院3家,村(社区)卫生室129个(已建成规范化卫生室所),个体诊所家,药品零售企业多家,县乡公立医院有病床张。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有在编人员人(其中乡镇卫生院人),有卫生技术人员人(其中乡镇人)。医务人员中大学本科人,专科人,中专人;获高级职称的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

二、对我县基层卫生工作的初步调研评估

近年来,我县基层卫生事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以建立覆盖全县人民医疗卫生基本制度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县基层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

自年月启动医改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民生工程,成立了医改工作领导小组,拟定我县医改政策,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办法,细化分解了医改目标责任书,统筹推动全县医改工作;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改革补偿办法,县级财政投入逐年增大,尤其加大对公共卫生工作经费的投入。将村医报酬提高到人均400元/月,按人列入财政预算,于今年月起执行。2012年1月1日,我县11个乡(镇)卫生院、1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9个村卫生室全面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药机构全部实行药品网上集中采购,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切实降低了药品价格。目前看,国家基本医药制度运行良好,效果明显,呈现出门诊量、住院量、业务收入上升,药品价格、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下降的“三升三降”趋势。今年1-2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门诊人次增长25%,住院人次增长22%,非药品收入增长10%;药品价格平均下降40%,次均门诊费用下降27%,次均住院费用下降16%。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医生临床用药趋向合理,“以药养医”的问题得到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结构渐趋合理;按照基本药物补偿办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标准,无乱收费、乱涨价现象发生;各单位规范经费管理,正常经费支出同比降低30%;职工待遇明显增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良好。

(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运行平稳有序,管理逐步规范,基金运转安全,补偿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我县新农合筹资标准由原来的150元/人年提高到250元/人年,年度累计住院报销封顶线由6万元提高至10万元。门诊报销比例由40%提高到60%;普通门诊封顶线由元,提高到元;门诊十三种大病封顶线由元提高到元。乡镇、县级、省及县定点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分别由65%、50%、40%提高到80%、65%、50%。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所有药品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药品价格更低且全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药品补偿比例再提高10%。今年,我县参合农民达人,参合率稳定在%以上,住院报销封顶线达到10万元,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达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参保率%,报销比例达到%,受益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参保率98%,报销比例达到60%,受益率达98%。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群众满意、卫生发展、政府放心的目的。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一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级卫生室为基础,民营诊所为补充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初步统计,近年来各级争取中央、省、地专项资金多万元,用于改善业务用房、新增设备、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农村改厕、配置急救车等。三是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09年至2011年新招考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各医疗卫生单位。完成了乡、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人次,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人。四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日趋规范。对村卫生室实行“四有五统一”(看病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公共卫生服务有台帐,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采购,统一服务价格)管理,确保了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农民群众的就医安全。积极落实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补助政策,保障了乡医的合理收入。

(四)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强医疗卫生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采取开展“医院管理年”等活动,采用在岗培训、选送进修和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等措施,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对职工进行了业务水平提升和医德医风教育。二是全面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全县医疗机构不断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了各项质控措施,制定了医疗服务考评标准,并将服务质量与个人工资挂钩,严格实行考核奖惩,确保了医疗安全,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2010年,制定下发了《**县医疗机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乡镇卫生院院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人员工资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由于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就诊人员不断增加,业务收入不断提升。

(五)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县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构建了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一是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各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病例(如对麻诊、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及时报告。二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县乡(镇)医院分别开设了肠道专科门诊,加强对外环境的监测,对报告的麻疹病人进行了个案调查。认真开展以“甲流”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预案的整体要求设立了隔热门诊室,购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及医疗消毒药液,有效地防止了传染病的传播。三是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强化。县人民政府认真部署,强化责任,规范接种门诊建设,免疫工作有序推进。四是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结合农村“降消”项目的实施,县乡卫生院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放松,切实开展产前健康检查和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妇幼保健和孕产妇管理系统,为妇幼保健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重点对水泥、砖瓦、化工等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制定和落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开展对企业职业卫生的专项监督检查和整治。如今年已经开展了全县洁具行业生产企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加大对造成职业中毒的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六是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加强对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服务,并对精神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报”制度,适时开展家庭随访。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县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改相关政策措施有待完善。一是部分基本药品目录招标指导价在同产家、同批号、同规格的情况下高于市场销售价数倍。如规格为24粒的复方穿心莲片招标指导价为元,而市场零售价仅8元。群众吃药贵的问题仍未得到较好解决。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可用品种较少,不能完全满足用药需求。仅使用基本药物,限制了部分诊疗项目的开展,保证不了基层群众治病需求,如麻醉剂未被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开展诸如外伤缝合、阑尾炎等小手术,病人只得选择县级医院就诊,这样也就加重了县级医院门诊接待压力,同时也增加了群众就医负担,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实行医改后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收入普遍下降,主要是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了原有的职称补贴和值班费等,使医务人员原本不高的收入较前减少,难以调动现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出现吃大锅饭和推诿病人的现象。此外,村级医务人员普遍尚未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后顾之忧。四是医患纠纷应急处置机制尚未健全,一些原本在乡镇卫生院可以就诊治疗的患者,乡镇卫生院为避免纠纷不敢收治而推往上级医院。

(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筹集难。一是相当部分农民参合意识不高,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生病,缴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认为自己已参加企业的保险或学生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所以不愿参加合作医疗。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扎实,缺乏与农户沟通。有的没有主动上门,而是等待群众上门缴纳,不注意协调合作医疗服务、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从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统筹理解不够,加之每年的缴费都有所增加,有种不信任感。

(三)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相当薄弱。一是基层医疗机构严重缺编。由于待遇低、业务发展空间小等原因,基层医疗机构对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吸引力有限,2011全县基层医疗机构核定编制个,在编在岗仅人,缺编人,其中乡镇卫生院缺编人。部分基层卫生院多年没有新进医技人员,导致X光、生化等常规检查项目无法开展。二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截至今年2月底,全县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医务人员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员占人员总数的%,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低职称和无职称、低学历和无学历人员成为我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主要工作人员。由于人员紧缺,导致无法安排现有人员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又进一步制约了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三是村级医务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大、素质低现象,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仅占%,且每年参训时间太少,其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四是大多数乡镇卫生院虽然已配备救护车,但无专职驾驶员,造成设备闲置,无法履行正常救护职责。

(四)村级卫生室的监管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村医素质的参差不齐,乡镇合管站管理能力跟不上(大部分属“门外汉”,非专业人士),加上“天高皇帝远”,他们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调研中发现,存在过期药品、合医报补缺乏真实性、缺乏基本医疗急救措施等。

四、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医改顺利实施营造氛围。一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加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网上采购和零差率政策的宣传,加强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二是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广大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二)进一步完善医改相关政策,健全工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工作,建立科学、规范、透明、合理的药品招投标定价和配送机制,降低虚高药价,有效解决群众吃药贵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应用情况监测和评估,及时收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购销反馈信息,结合基层医疗卫生需求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变化情况,适当缩短基本药物目录调整周期,并根据临床用药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基本药物品种,尤其是中药品种及儿童用药品种。三是要开展对就医费用开支的专项稽查,加强监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及套取合医资金等。

(三)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事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全县医疗机构严重缺编缺员实际,特别是边远乡镇卫生院,一是重新核定编制,要按照现在的标准,以‰的比例把编制核定到各乡镇卫生院和县城医院。二是引进人才,到大专院校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到我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人才引进留得住。四是加大技术培训,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医改提供切实保障。一是要认真落实省、州医改《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改革补偿办法,认真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要求,优先保障医改所需资金,并按规定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二是根据中央、省、州下达我县医改专项资金的要求,落实配套资金,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等项经费。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对医改资金分配和医疗卫生机构收支活动的监管,确保资金投入使用到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当前,必须按照中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要求,紧紧围绕医改五项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带动我县医药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基层卫生工作调研报告: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报告4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安排,5月份,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情况认真开展调研。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祖贫带领下,深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一线,对黄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范县颜村铺乡卫生院、白衣阁乡卫生院、白衣阁乡钱樊姜村卫生室、濮城镇王路庄村卫生室等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实地查看,现场听取市卫计委工作汇报及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基层一线医护人员的情况介绍,之后又通过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对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乡镇卫生院77所,村卫生计生室3135所,其中标准化乡卫生院57所,标准化村卫生室1599所,注册在岗的乡村医生6947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67所。全市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人员5666人,其中临床医生1638人,专职公卫人员1015人,护理人员138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042人。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方针,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了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计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

(一)分级医疗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完善了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目前我市每个乡镇均有一所乡镇卫生院,市城区现有1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大群众就近均可享受到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二是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市级医院提供综合性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承担人才培养、科研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辖区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健康管理等服务。三是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组织全市二三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对口帮扶,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探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层首诊制度,引导和支持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建立双向转诊关系,规范双向转诊管理,建立可追踪、可调控、可监管的双向转诊平台。全市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开展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2013年起,我市实施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攻坚行动,投资亿元对全市46所乡镇卫生院、1491所卫生计生室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二是开展城市社区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2016年起,我市启动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总投资3600万元,新建了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现有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标准化提升。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引进培养、在职培训、帮扶支援等途径,扎实开展基层卫生人才培养“369人才工程”,缓解基层医务人员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二是县域内综合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通过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县域内就诊率不断提高,“小病不出县”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三是城乡对口支援帮扶。采取向基层轮派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帮扶,开展学科共建,基层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四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签约率达到%,高血压、糖尿病、老幼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困难群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医技人才缺乏,人才资源下沉缺乏政策支持

一是基层卫生队伍的整体结构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0%,全市注册的乡村医生中,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不到13%。二是工资待遇低,医技人才“招不来”“留不住”。范县通过实施“5111”“369”人才工程引进的200名医学院校毕业生,由于编制和养老保险的问题不能解决,平均工资只有1600元,远低于其他行业。环境差、待遇低,导致基层医疗人才大量流失。三是乡村医生存在断层问题。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条例》实施后进入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执业考试门槛高,通过率低,通过考试的医生不愿选择到乡村执业,原来的乡村医生通过资格考试的也大多选择放弃在乡村执业,加之原有的注册乡村医生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后继无人的情况较为突出。

(二)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能力不足

一是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目前全市标准化村卫生室仅占村卫生室总数的50%。范县574个行政村仍有214个行政村未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离国家下达的“精准扶贫”的任务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二是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备匮乏,仅能提供一般的心电图、血尿常规检查,临床、急救、检验等功能科室与医技设备不健全,加之基层卫生机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整体诊疗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三)发展空间受限,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运转困难

一是按照国家《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乡镇卫生院要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零差价、基本医疗等公益性的服务政策,伴随着从医疗服务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转化和国家医保政策的落实,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多依赖于公共服务项目资金,医疗收入空间进一步压缩,自我发展空间受限。二是由于基层财政基础比较薄弱,政府在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项目、基层医疗机构运转、医生工资、村医补助、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加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源少,收入低,部分乡镇卫生院负债经营,运转困难。

(四)分级诊疗落实不到位

由于医疗资源分布配置不均衡,基层医院的硬件设施和医疗水平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患者还是愿意到医疗设备好、诊疗水平高的大医院就诊。由于医院自负盈亏,大医院也不愿意基层医院把患者截留。加上基层医疗机构中仍在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目录定价,群众买不到好的药物也会选择去大医院就诊。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人满为患,基层医院病源少,门庭冷落。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要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以及其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等,给予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增加财政经费定向补助,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二是要充分发挥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通过在医保报销比例上拉开差距,引导病人到社区看常见病、多发病。三是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障政策。在医保基金和人员聘用、职称评定、在职培训等方面向家庭医生倾斜。

(二)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提升岗位吸引力

一是完善人才招录引进机制。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给予医院一定的自主权,灵活运用招录政策,适当降低招录门槛。招录“特岗医生”或“特岗全科医生”,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程,解决基层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二是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探索采取“县招乡用”等方式,保障乡村医生的编制和上升通道。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在职称、绩效考核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四是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水平,提高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

(三)多策并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要继续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依托农村公共卫生平台建设项目,采取公办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进一步支持村卫生室用房和设备购置;二是要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推广以农村家庭、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三是要采取多种方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实行人才资源共享。真正发挥医联体的作用,开展医生多点执业和医院对口帮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乡镇建立三级医院预约诊疗平台;四是加强基层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在人才、设备上集中着力,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同时,突出诊疗优势,拓展发展空间。

(四)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政策宣传、财政投入、绩效考核、医疗定价、医保支付等措施,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机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上下协调、高效便捷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就医,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医疗格局,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48 2305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