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精彩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精彩8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一篇】

X区是一座旅游资源禀赋较高的山水园林城市,但由于煤炭开采和涉煤产业比重大,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今年以来,接待入境游客XX万人次,旅游产业实现销售收入XXXX多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文就X区旅游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实现路径包括形象定位、空间布局、区域合作及重点线路等方面进行探讨,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发展优势及基本现状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二篇】

文化旅游前景广阔

在不断拓展的旅游领域中,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游客钟情和青睐。据日本《旅游周刊》调查统计,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日本游客占第一位,对中国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占第二位,对自然风光感兴趣的占第三位。德国旅游业管理者也曾公开表示:“到中国旅游的欧洲人,大部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对异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并直言“如果为了玩乐享受,德国人不会选择中国,而是去地中海,或西班牙。”

在我国,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大量的旅游者已经认识到,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探奇寻幽,而是获取新体验的文化交流活动。国家旅游局对国内居民出游意愿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出:休闲度假已超过观光、增长见识成为国人第一大出游目的。可见,文化旅游已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项目。

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民俗、宗教等内容,体现审美情趣,富有教育启示、宗教情感寄托等功能,是一种能产生心灵震撼、文化熏陶或艺术共鸣的,综合性、高品位的旅游活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和物质依托,必须主动出击,将文化旅游做强做活。

发展优势与现状

中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文化的差异性正是文化旅游得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历经五千年文明积淀,中国的文化旅游资源遍布神州大地。国际旅游者对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具有浓厚兴趣,渴望了解、认识、感受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中国文化,给中国文化旅游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

近二十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持续推进,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各省、市在立足本区域文化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开发适合自己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部分地方政府还将本地区定位为文化旅游城市,并按照产业化体系进行城市规划和发展布局,建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大型文化旅游区,不但促进了城市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实现了多彩的文化回归,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存在问题

文化旅游景区处于初级的旅游利用阶段,旅游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可让旅客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导致景点吸引力弱,旅客不愿长时间停留。同时,旅游质量也不高,无法让游人产生再次参观的愿望。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步伐,可进入性差,周边环境不佳,吃住行游购娱得不到基本满足。发展性投资相对较少,基本上是“以门票养旅游”,经济效益不佳,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

地方政府或旅游开发管理人员,在文化旅游开发前期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调研和分析,没有对比其自身特色与现有市场中其他已开发资源的优势,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使文化旅游项目开而难发,开而不发,难于立足旅游市场。

有些极具文化和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资金投入,开拓性激活的能力不足,综合效应发挥不好。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涉及较深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宗教壁画,碑刻楹联等,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与今天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资料失传,研究、提炼、挖掘不够充分,存在着无法穿越、读不懂的尴尬,文化资源成了玩不转的宝贝。

没有深度挖掘自身文化内涵,一味照搬模仿,多处旅游景区门口都是一样的现代化广场,一样的现代化停车场、现代化售票大厅、现代化购物商店,连商店里卖的文化旅游商品都一样。有些开发者不顾及景点文化主题,追求各种旅游项目样样俱全,明明是主题单一的小景点,硬要一味扩成大景区,推出的游览项目不伦不类,使景点变得大而寡味。这些脱离景点实际而拓展出的文化旅游景区相似程度非常高,每个景区都建有这样的模式公园:假山、人工湖、浮桥、长廊,抄袭模仿的开发建设,粗制滥造的人为景观,掩盖了文化旅游景点原有的特色,降低了文化旅游应有品位,其市场命运可想而知。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文化景区内进行不适合的工程建设,如舍弃自然的登山道路而铺设拙劣的水泥台阶,在古城中修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随意移走古树名木,在文化遗产划定的保护范围内随意施工,建了拆,拆了建,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行为对文化旅游a资源美学价值造成的破坏大多难以恢复。加之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旅游环境受到污染,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如环境污染导致某些旅游资源枯竭消失,管理漏洞致使某些古建筑毁于雷电火灾等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导致旅游质量下降。

大多数文化旅游景区还处于“门票经济”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基本上空白,景区纪念品摊位和一些有收入的项目由私人承包,出售的纪念品档次低下,品类单调,且假货次货充盈;一些初步尝试文化产业的景区,还停留在出售印有文化旅游元素的明信片、书籍、扑克牌、文化衫等简单商品的初步探索阶段,且收益不大;有些已成规模的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开发的产品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纵使有几件具有特色、稍上档次的商品,定价普遍过高,动辄数百、上千元,物非所值,降低了参观者购买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不是致力于开发极具特色、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深受游客喜爱的产品,而是以回扣绑架导游,因此经常出现导游强迫游客购物的事件。

发展建议

加强政府主导,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指导文化旅游适度发展,引导资金正确投向。加强宏观管理,协调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相关部门相互衔接,共同为文化旅游业服务。

重视文化旅游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动态,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力争文化元素既要第一,又要唯一,突出文化旅游的特色。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三篇】

[摘要]源汇区利用本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创建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对景区扩建升级,依托民俗文化背景,开发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扩大宣传力度,使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发展资金不足,特色旅游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应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建立各部门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和政府及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经营管理水平,构建源汇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格局,培养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源汇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是文化产业中极为活跃的组成部分。文化旅游产业又是文化产业中最具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业态,同时也是符合现代需求的新型业态,是对现有文化产业的重要补充。

一、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源汇区历史悠久,商周时期源汇镇就已形成,明朝时期发展成为中原地区商贸重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源汇区政府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地方产业发展政策逐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为加快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源汇区委、区政府在200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旅游兴趣的目标、任务,致力于构建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产业优势突出、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富有源汇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源汇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源汇区委、区政府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经过几年的发展,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走上了快车道。2010年8月,开源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被评为河南省服务业特色园区;2011年12月,开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开源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正在努力创建河南省产业示范园区。

(二)不断加快开发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张

源汇区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上档升级的战略性举措。针对开源景区容量小、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加快对开源旅游景区的升级改造。开源旅游景区改扩建项目占地156亩,预计总投资亿元,2012年已完成投资亿元,建成后将为游客提供游、购、娱、吃、住、行一站式服务。国家3A级旅游景区金凤凰鸟语林公园(原森林公园),目前正在转型为以鸟类文化为主题的城市休闲公园,并争创国家4A景区,鸟文化主题项目已完成15个,南美风情园、沙漠鸟园、远古鸟园、世界珍禽园及猴岛和动物园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河上街古镇项目以漯河河上街历史为背景,汇集中原民俗文化,荟萃汉、唐、宋、明、清古风格建筑,展示石雕、砖雕等本区民俗文化和漯河历史文化,该项目占地面积63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主要由全国特色旅游产品博物馆、悦来客栈、河上街城楼、受降广场和民俗文化广场等组成。一期旅游产品博物馆已投入运营,二期项目已投入使用,三期正在建设。金凤凰儿童乐园总占地面积33亩,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一期已投入运营,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安装,开源时代广场总占地47亩,一栋建筑综合体高17层,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包括金凤凰文化主题酒店、大型旅游购物中心、时代电玩城、数字化影院和生态步行街等,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二次结构建设和外装修。豫中南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外装修。

(三)积极建设古玩和文化艺术品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

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源汇区制定了招商引资、扶持培育、积极引导的优惠政策,为文化旅游经营业主提供政策、市场分析、消费调查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宽松和谐的投资环境。2011年,积极整合古玩市场,在开源景区组织房源建设“漯河市古玩图书科技市场”,目标定位为豫中南最大的古玩市场,吸引周边地市乃至省外优质文化产业资源入驻,通过外出招商、广告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推介,吸引了60余家古玩商、6家书商、22家电脑商户入驻,市场初具规模,吸引了很多省内外商户到此经营,淘宝交易。2012年以来,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筹建文化艺术品市场。组织房源60余间,并采取悬挂横幅、制作宣传版面、发放宣传页等方式做好政策解释,引导从事国画、油画、雕塑、字画装裱、玉器、陶瓷和工艺画经营的商户进驻市场,与古玩图书科技市场连接成片、共同发展,形成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促进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四)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知名度不断提

近年来,源汇区深入发掘文化资源潜力,以大型节会为依托,加大旅游促销宣传力度。本着“突出中原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漯河群众节庆精品”的原则,从2010年春节开始举办的每年一届的河上街庙会,立足本区民俗文化,发掘独特民间绝活,展示华夏文化底蕴,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漯河河上街的古老民俗风貌,在本市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在开源景区举办了国际旅游小姐景区巡游活动、省百名油画家采风活动、旅游休闲节、菊花展、红枫展、奇石展、盆景展、鸟类文化节、初夏狂欢节、民间艺术大赛和群众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吸引周边地市游客到源汇来观光游览。节会旅游凸现旅游品牌效益,开源景区正逐步成为河南省旅游业较为知名的景区。同时,区文化旅游局先后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和河南省(洛阳)第二节旅游产品设计大赛博览会等展会活动,积极推介源汇旅游,提高知名度。(五)加强行业监管,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源汇区文化旅游部门认真贯彻实施《河南省旅游条例》,加强行业监管。一是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企业的诚信档案,加强行业自律,加大旅游执法检查力度,采取集中整治和经常性执法相结合,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实现全区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平安旅游建设,制定了《源汇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升了处置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旅游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与旅游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定期开展旅游安全检查,及时清除安全隐患。近年来,全区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三是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人才利用方式,加大对全区旅游经营者及从业者的岗位培训力度,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二、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市、区旅游工作的管理体制是管理权大多集中在市一级,大量事务性工作在区,责权利不相统一,导致各区管理职能不健全,影响区级相关部门积极性的发挥。如:辖区内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仍由市旅游局管理,对旅行社、导游等存在的违规行为无行政处罚权,不能有效受理游客投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源汇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发展资金不足

源汇区文化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落后,按照河南省旅游投资公司制定的小村铺村2010—2020年乡村旅游整体规划,需总投资4065万元,仅前期开发建设就需资金投入1915万元,由于资金缺口大,目前进度缓慢。在宣传促销方面,与河南省旅游发达县区相比,源汇区此方面的财政投入经费较少,造成对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推力不够。

(三)特色未能充分资源开发

源汇区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如民间剪纸、问十铜器舞、肘胳等,由于资金和选址等因素制约,尚未有实质性进展。另外,近年来源汇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为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在源汇区农家乐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休闲娱乐项目开展等方面据成熟的农家乐旅游差距较大有待完善之处较多。

三、发展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学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合理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奠基石,只有一流的规划,才打造一流的旅游项目。近年来,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原有的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应从现实需要出发,重新制订源汇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为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规划应以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为着眼点,以一定数量的精品项目为着力点,以拓展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快速推进以道路、游步道码头、水、电、通讯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建设、城乡绿化为重点的旅游环境建设;以导游、旅行社和宣传营销为重点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加速资源整合,形成全区各部门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负责制、重点项目领导分包制,加快整合:一是破除部门和行业限制,在统一的规划和共同的目标下真正实现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互通、互动、共享、共赢;二是突破地域限制,树立整体旅游宣传营销理念,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可采取捆绑式营销方式。同时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形成协作机制,建立政府协作议事机制,应不定期召开工作座谈会,召集相关部门会商,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出主意、找办法”,形成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其次,建立重点旅游项目督察制度,完善旅游项目目标管理制度、督查问责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督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第三,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调查研究,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及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加大资金投入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落实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必须坚持多方筹资、多元投入的原则。放开、放活、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政府引导。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是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本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突破现有景区建设资金短缺瓶颈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旅游公益设施建设、旅游企业贴息贷款和建设重要景区景点以及奖励优秀旅游企业人才等,加速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二是市场化运作。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通过对外批租、承包和租赁等形式,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实现以资源换资金、以景点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三是多渠道争取。积极引导民间投资,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兴办文化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建立旅游资本运作平台,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旅游项目的贷款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级、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探索景区使用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更多地争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

(四)注重宣传,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加大景区宣传推介力度。一是广泛宣传、层层动员,征集最具源汇特色、体现旅游内涵及文化底蕴的宣传口号、图标、照片和录像等,彰显源汇特色、提高源汇区文化旅游吸引力;二是与省、市级电视台等媒体合作,通过播放旅游宣传片、开辟旅游专栏等方式,对源汇区文化旅游进行整体宣传推介;三是到大中城市举办旅游项目推介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到外地参加旅游展会,宣传推介源汇区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在拉动市民旅游消费的同时,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到源汇旅游。

(五)抓好特色项目开发,逐步增强旅游观光的文化吸引力

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将各类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有机整合,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农家乐经营主体打破传统餐饮模式,以“赏农家景、享农家乐、食农家饭、品农家风情”为主线,实现特色化乡村旅游业态。挖掘、整理本地传统饮食,推出一批乡土菜肴;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钓和耕种等农事体验项目;将民间艺人请进景区,举办各类表演活动,集中展示民间剪纸、铜器舞和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艺术,满足游客体验生活体验文化和求知求乐的愿望,大大增加旅游观光的吸引力。

(六)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发展软实力

源汇区缺乏文化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层次不高,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引进一批高层次文化旅游策划管理人才,鼓励支持管理人员参加人才培训,对政府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及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创新管理办法,努力提升景区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漯河市委\市政府.漯河市2005—2025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Z].2005.

[2]李震.发展生态旅游业构建发展新优势[N].宜兴日报,2012-12-07(4).

[3]王勇.统筹新旧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N].珠江商报,2012-12-10(6).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四篇】

旅游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旅游业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前段时间,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有关同志专题听取区旅游局的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部分景区、旅游企业负责人和旅游方面专家座谈会,实地考察了梁祝文化公园、鄞江古镇开发建设管委会,对我区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我们认为,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旅游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加强旅游市场拓展,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旅游业与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建设旅游强区的目标相比,即便对照自身的旅游发展规划,尚有不小差距。

一、  我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比较突出,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区上下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统一,无论在机构设置、部门合力、政策扶持、规划统筹上,都与我区旅游强区的地位不相匹配。从机构设置来看,今年,区旅游局并入区文化局,客观上是机构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文化与旅游的资源整合,但无形中弱化了旅游工作的地位和旅游部门的职能,不少业内人士大呼看不明白,认为是在走回头路、下坡路。从部门合力来看,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从横向看需要宣传、发改、交通、财政等多部门协作配合,从纵向看要对各乡镇规划开发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但各地各单位联动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推诿扯皮,相互拆台现象仍然存在。从政策扶持来看,我区旅游专项资金呈逐年下降之势,2013年1526万,2014年1381万,2015年1140万,在其它地区不断加大奖励的情况下,我区资金投入不升反降,政策推动力不断减弱,另外在招商引资中,土地指标或地价往往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从规划统筹来看,我区旅游规划体系与市政建设、生态保护、交通等规划缺乏有效衔接,内容互相矛盾和制约,给规划的实施带来困难。各镇乡“各自为政”的封闭性区域规划,也导致了无序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不良后果。

2、旅游产业弱、散、乱、慢的现状依旧,有待进一步改观。“弱”是指现有景区项目普遍规模偏小,开发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雷同,对高端客源市场吸引力不强,存在留不住人、留不住钱的问题。“散”是指我区旅游景点分布较散,缺乏空间上、功能上的有机规划整合,尚未形成区域优势线路和特色板块,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不协调,旅游产业链没有形成。“乱”是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运输、游客集散等旅游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景区标识标牌用语不规范甚至错字连篇,拉低档次。如每年杖锡樱花节期间道路拥堵严重,大大影响了游客兴致;“五龙潭”景区最后一公里的羊场小道被区内外游客所诟病;宁波博物馆百字停车提示牌有6处错别字被各大网络媒体争相曝光。“慢”是指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五大旅游项目”一拖再拖,迟迟难以见效,罗蒙环球城因资金链问题一再推迟开业时间,目前虽人气火爆,但未来能否保持目前势头业内人士多表示忧虑。其他如华侨城项目进展缓慢,天童景区不温不火,它山堰项目几乎陷于停滞。

3、优秀旅游企业和旅游人才匮乏,有待进一步引进和培育。本土从事旅游开发的多为中小型企业,缺乏先进理念,思维和视野不够开阔,开发项目大多层次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引进的首旅、开元旅业真正生根开花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既缺乏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也缺少擅长沟通交流、具有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的一线导游人才,能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的小语种旅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整个旅游服务人才的引进教育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

4、旅游营销推介不够精准,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区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对外宣传的形象和口号,品牌形象模糊很难让游客对鄞州旅游留下深刻印象。旅游推介营销力度不足,旅游宣传范围有限,手段比较单一,各个景区、旅行社单打独斗的状况普遍存在。加上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致使旅游市场拓展乏力。

二、建议对策

如何把我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发展壮大旅游经济,是未来几年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区旅游产业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单纯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

1、进一步深化认识,抢抓旅游业发展新机遇。要坚持旅游经济强区战略不动摇,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一,在目前两局合并的大前提下,要服从服务好大局,缩短磨合期,加快两局融合,实现一体化运作。在新组建的文广局中,区政府要强化突出旅游职能的权威性和工作地位,科学合理设置内设机构,配强配足人员和经费,切实发挥其行业管理协调功能。第二,在目前暂时无法像湖州、宁海等地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好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研究制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形成工作合力。第三,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构筑并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探索建立旅游投融资机制,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

2、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快旅游业发展新步伐。针对当前我区旅游产业弱、散、乱、慢的现状,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转变思路,在景点建设上由全面建设向突出重大项目建设转变,在旅游线路上由景区(点)分散旅游向串点成线(连点成片)转变,把握好三个重点。第一,要强化规划引导。结合当前新一轮规划的修编,要优化调整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各片区专规,积极推进旅游规划与交通、水利、城区等规划的融合,按规划细化政策、实施项目、配置资源,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为大旅游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要加快重大项目的引进开发。对于在建的重点项目或是在谈的重大项目,要突破常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抢时间,抓进度。制定具体的“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进度表”,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第三,要抓好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鄞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旅游方面尤以梁祝文化和佛教文化最为知名,但近年来对这些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弱化,因此要发挥好比较优势,不断深挖整合这些优势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梁祝爱情”、“天童育王”的旅游品牌走向国内外。

3、进一步强化保障,落实旅游业发展新举措。发展大旅游,需要大营销和大人才。一方面,要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眼前可以做到三个一:征集一句朗朗上口的鄞州旅游形象和口号,通过社会征集、专家评审的方式,确定鄞州旅游对外宣传的整体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设计一张标有景点信息、交通信息、食宿信息等多要素的建议旅游折页,放置于各大宾馆、人流集聚区;打造一台高水准的大型音画实景演出,聘请国内外高端策划人才,以我区特有的梁祝或是它山堰文化底蕴为素材,打造一台可以比肩“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的大型音画实景舞台剧,提升鄞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尤其要加强高层次管理者、新兴业态经营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加强旅游一线从业者的岗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五篇】

文化旅游前景广阔

在不断拓展的旅游领域中,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游客钟情和青睐。据日本《旅游周刊》调查统计,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日本游客占第一位,对中国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占第二位,对自然风光感兴趣的占第三位。德国旅游业管理者也曾公开表示:“到中国旅游的欧洲人,大部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对异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并直言“如果为了玩乐享受,德国人不会选择中国,而是去地中海,或西班牙。”

在我国,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大量的旅游者已经认识到,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探奇寻幽,而是获取新体验的文化交流活动。国家旅游局对国内居民出游意愿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出:休闲度假已超过观光、增长见识成为国人第一大出游目的。可见,文化旅游已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项目。

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民俗、宗教等内容,体现审美情趣,富有教育启示、宗教情感寄托等功能,是一种能产生心灵震撼、文化熏陶或艺术共鸣的,综合性、高品位的旅游活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和物质依托,必须主动出击,将文化旅游做强做活。

发展优势与现状

中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文化的差异性正是文化旅游得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历经五千年文明积淀,中国的文化旅游资源遍布神州大地。国际旅游者对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具有浓厚兴趣,渴望了解、认识、感受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中国文化,给中国文化旅游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

近二十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持续推进,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各省、市在立足本区域文化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开发适合自己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部分地方政府还将本地区定位为文化旅游城市,并按照产业化体系进行城市规划和发展布局,建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大型文化旅游区,不但促进了城市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实现了多彩的文化回归,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存在问题

文化旅游景区处于初级的旅游利用阶段,旅游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可让旅客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导致景点吸引力弱,旅客不愿长时间停留。同时,旅游质量也不高,无法让游人产生再次参观的愿望。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步伐,可进入性差,周边环境不佳,吃住行游购娱得不到基本满足。发展性投资相对较少,基本上是“以门票养旅游”,经济效益不佳,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

地方政府或旅游开发管理人员,在文化旅游开发前期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调研和分析,没有对比其自身特色与现有市场中其他已开发资源的优势,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使文化旅游项目开而难发,开而不发,难于立足旅游市场。

有些极具文化和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资金投入,开拓性激活的能力不足,综合效应发挥不好。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涉及较深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宗教壁画,碑刻楹联等,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与今天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资料失传,研究、提炼、挖掘不够充分,存在着无法穿越、读不懂的尴尬,文化资源成了玩不转的宝贝。

没有深度挖掘自身文化内涵,一味照搬模仿,多处旅游景区门口都是一样的现代化广场,一样的现代化停车场、现代化售票大厅、现代化购物商店,连商店里卖的文化旅游商品都一样。有些开发者不顾及景点文化主题,追求各种旅游项目样样俱全,明明是主题单一的小景点,硬要一味扩成大景区,推出的游览项目不伦不类,使景点变得大而寡味。这些脱离景点实际而拓展出的文化旅游景区相似程度非常高,每个景区都建有这样的模式公园:假山、人工湖、浮桥、长廊,抄袭模仿的开发建设,粗制滥造的人为景观,掩盖了文化旅游景点原有的特色,降低了文化旅游应有品位,其市场命运可想而知。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文化景区内进行不适合的工程建设,如舍弃自然的登山道路而铺设拙劣的水泥台阶,在古城中修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随意移走古树名木,在文化遗产划定的保护范围内随意施工,建了拆,拆了建,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行为对文化旅游a资源美学价值造成的破坏大多难以恢复。加之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旅游环境受到污染,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如环境污染导致某些旅游资源枯竭消失,管理漏洞致使某些古建筑毁于雷电火灾等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导致旅游质量下降。

大多数文化旅游景区还处于“门票经济”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基本上空白,景区纪念品摊位和一些有收入的项目由私人承包,出售的纪念品档次低下,品类单调,且假货次货充盈;一些初步尝试文化产业的景区,还停留在出售印有文化旅游元素的明信片、书籍、扑克牌、文化衫等简单商品的初步探索阶段,且收益不大;有些已成规模的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开发的产品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纵使有几件具有特色、稍上档次的商品,定价普遍过高,动辄数百、上千元,物非所值,降低了参观者购买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不是致力于开发极具特色、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深受游客喜爱的产品,而是以回扣绑架导游,因此经常出现导游强迫游客购物的事件。

发展建议

加强政府主导,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指导文化旅游适度发展,引导资金正确投向。加强宏观管理,协调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相关部门相互衔接,共同为文化旅游业服务。

重视文化旅游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动态,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力争文化元素既要第一,又要唯一,突出文化旅游的特色。

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从长远出发,做好自己的市场定位,深层次挖掘文化旅游潜力,挖掘文化内涵,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依靠特色与内涵树立品牌,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同时讲究品牌的推介、宣传与包装,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

加强培训,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审美能力。山水楼台,都是美的结晶,庙观碑塔,都是文化的倒影。一个个人文景观就是一部部集中国历史、建筑、文学、艺术为一体的琳琅奇书。对文化景区美的发掘与破译,要靠多方面的、甚至较深厚的文化修养。这就需要导游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欣赏与审美能力,能够对游客进行恰当的审美点拨,带领游客感受、理解、体验、探索景区的文化内涵,帮助游客提高审美注意力,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品,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提高旅游业综合收入。拓展和延伸文化产品的纪念意义、审美功能、收藏价值,递次推出具有“特色性、观赏性、便携性、宣传性、多价性”的产品,逐步形成品种齐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体系。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设立销售机构,最大限度地扩大销售。要广设网点,不但要在景点内设立专门的购物商店,开设网上商店,还要在机场、车站、大型饭店和城市的中心购物区设立销售网络。

在文化旅游宣传方面,除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常规宣传,举办特色大型活动、拍摄专题宣传片、参加旅游促销等方式之外,要特别注重游客的口碑效应,充分发挥驴友和名人游记的宣传作用,发挥文化旅游商品的宣传作用。

利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法经营,维护旅游者的正当权益。旅游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质量作出保证承诺,要在法律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六篇】

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性意义,其内涵由可持续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概念相结合,既指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传承保护,也指将旅游、文化、环境融为一体。但在实际运作中,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

首先,文化旅游的主题、目标市场模糊。现阶段,文化旅游的目标市场范围涉及过广,层次比较模糊,目标群体一概而论,将文化旅游档次统一化,造成文化旅游开展的本质受到明显限制。

其次,文化旅游的错位规划开发。由于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导致很多地区一拥而上,在缺少科学规划下,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过分地强调经济效益,造成文化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最后,文化保护意识淡薄。目前,各地都在强调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文化、精神、科研等方面价值。而且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程度不够,没能及时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在推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一要明确文化旅游开发主体,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主题是文化旅游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主导元素,必须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以及分析相应的目标群体,从而找到最适合的开发主题。

二要正确定位开发,合理保护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之前,要进行科学、全面、综合地有效分析,从而得出准确定位,并在准确定位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最终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

三要提高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提高文化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此外,对于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要注重提升文化观和生态观在内的综合知识,具备专业的创新、管理能力。

总的来说,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是当前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文化旅游若想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则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七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着力把旅游业作为我市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很好地成绩。以井冈山为例,自2005年以来,井冈山市红色旅游实现门票收入过亿元以来,井冈山红色旅游就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在遭遇雪灾、“五一”黄金周取消、汶川大地震、金融海啸等一切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井冈山仍然取得了全年来山游客3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34%的骄人成绩。这些年红色旅游迅猛发展的实践证明,旅游与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发展旅游业必须以文化作为强大支撑,繁荣吉安文化必须以旅游业为依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革命摇篮的革命老区,如何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找准旅游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想法。

一、我市文化旅游业的现状

(一)我市文化旅游业存在的主要不足

当前,我市文物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发展前景看好,但不足之处尚多。这里着重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其中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很多文物遗迹遗址没有得到有效地修缮、保护和利用。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市,由于认识、重视程度不同和地方财力限制,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被破坏,中心城区除了零星散落的古建筑外,完整的历史街区已很难见到。另一方面,一些文物遗迹遗址由于得不到及时修缮、保护,得到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其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展示。如北伐军新编四师旧址、阳明书院、武功山道教遗址、青原区临江窑遗址、吉安县吉州窑遗址、新干牛头城遗址、泰和白口城遗址等,都处于待开发利用状态。

二是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尽管较为丰富,但很多资源分别掌握在文化、旅游、农业等部门,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甚至同时由文化局和旅游局管理,而其中的人员却分为两个部分,分别隶属于各自部门,在管理上极为混乱。点散面广、管理分散,致使很多旅游文化景点无法串成线、连成片,无法形成有真正市场卖点和亮点、能吸引游客的景点景区。全市文化旅游事业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经过专家论证、由文化旅游发改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统一的整体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是部分旅游景点景区、旅游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不够。主要表现在:各景点景区的酒店、购物广场、旅游产品等硬件设施和产品缺乏本地文化特色,地方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质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各景点景区有品位有档次的文化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不多,文化娱乐方式不多;各景点景区的民俗表演、特色演艺品牌缺乏,旅游的产业链拉得不长,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得不到有效提高。

四是利用文化为旅游进行宣传推介的力度不够,效果不佳。近年来,我市各地也举办了一系列旅游文化节和名人纪念日活动,但这些活动多半由县级、乡级党委政府主办,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标,文化部门参与不多,文化活动与文艺演出多半是作为辅助和映衬的方式参与;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或全国著名电视专栏参加研讨或助兴不多,使得这些活动影响力和效果大受影响。此外,宣传推介方式单调,注重以节庆方式出现的重点突击宣传,忽视通过举办本地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报刊、电视节目、网站等方式出现的日常宣传。

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要做大做强做优我市旅游业,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保护、利用、发掘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统筹文化事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把推动吉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推动旅游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整体一盘棋,通盘考虑。

(一)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业的主要原则

针对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如何才能结合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使两者能够科学结合、和谐发展,为改善民生、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我认为有几个原则必须要把握好:

一是应坚持统筹规划为主,单兵突进为次。发展文化旅游应树立整体一盘棋的思想,统筹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旅游要素,统筹各县区文化旅游资源,统筹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找准文化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点突破、单兵突进尽管在短期内可能会缓解某些矛盾。但从长远来说,它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各方面衔接配套不够,导致文化旅游市场的混乱。应以科学论证、民主决策为基础,在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专家论证之后,再制定地方文化旅游发展中长期总体规划,对吉安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我市文物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建立以井冈山、吉安市城区为中心的大井冈山旅游圈和各个县区结合自身实际而建立的小旅游圈。

二是应以保护文化遗存为主,追求经济效益为次。如果我们以牺牲遗存保护为代价,片面强调、看重它的旅游价值,后果将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文化遗存毕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尽管从短期来看,经济效益很可能会受到损失,但长期来说它的文化价值会不断增值,它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也会不断提高。

三是应以展示遗存原貌为主,搬迁复原改造为次。这不单单是经济投入的问题,而是原汁原味的原貌是历史的再现,不到万不得已,尽量避免改变它的现状,而且这也符合“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此外,对许多游客来说,看过了大多的人造景点,他们更喜欢参观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

四是应以提升文化品位为主,追求规模扩张为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渐成人们的日常消费形态,人们对出行旅游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不再只是单纯地要求刺激、放松,通过横向比较,人们会逐渐喜爱到那些自然风光好、文化品位高、亮点特色多、旅游品牌响的地方旅游。片面地追求规模扩张,不注重提升景点景区的文化品位,只会降低当地旅游在广大游客中的形象。

(二)对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对策和建议

1、积极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提升吉安旅游的文化品位。目前,吉安旅游主要就是井冈山的红色旅游,突破吉安旅游这一困局,关键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我认为,旅游兴市必须以文化强基为根本和前提。文化兴则旅游兴,文化弱则旅游弱。井冈山的红色旅游之所以能够兴起,首要的因素在于我们充分地保护和利用好了井冈山独特的红色文化遗产,自然生态资源在全国并不具有独特的优势。**吉安旅游目前面临的发展难题,必须以文化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建设一个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青原区、吉水县、吉安县为外围的核心文化圈。为此,一要弘扬庐陵文化和井冈山精神,大力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加紧对该区域内吉安县吉州窑遗址、北伐军新编四师旧址、阳明书院、青原区临江窑遗址等现有文化遗迹遗址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建设一批体现庐陵文化精髓和井冈山精神的文化园区、文化广场、特色文化街区、民俗文化风情园和文化中心、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文化活动设施和场馆,精心策划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把吉安市真正打造成体现庐陵文化古韵和井冈山精神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二要弘扬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着力塑造吉安市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新形象。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精、气、神,也是一张重要的旅游名片。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不足以让人记忆深刻,更不足震撼人心,提高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核心区的各类建筑和设施要把突出吉安市的文化、吉安人的精神放在首位,铸造崇尚气节、艰苦奋斗、开放包容、朝气蓬勃的城市精神,时处彰显吉安的人文特色和文化精髓,让游客一到吉安市就被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吸引,就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感染,就被吉安人的诚信和气节所感动。只有把核心文化圈立起来、强起来,吉安旅游目前面临的困局才有可能**。

2、打造五大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吉安旅游的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业,必须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支撑,为此,需要依托吉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五大文化品牌。一是以市采茶剧团为基础,整合全市采茶戏资源,建立吉安采茶戏创作基地和创作基金,大力振兴吉安采茶戏,努力把吉安采茶戏打造成全国全省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二是以“灯彩之乡”吉安县为中心,大力整合吉安县鲤鱼灯、东园龙,吉水县盘谷长龙、鳌鱼灯,青原区东方巨龙(原名箍俚龙),泰和县虾公灯,万安县麒麟狮象灯、遂川县五龙下海等具有吉安特色的灯彩资源,每两三年定期举办吉安灯彩艺术节,平时则组织其参加重大旅游、招商、节庆等活动。三是大力扶持发展新干剪纸艺术,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推进剪纸佳作不断涌现。四是大力扶持永丰农民画,提高农民画创作水平。五是依托“书法之乡”--永新县丰富的书法艺术资源,着力推出一批书法名家和书法艺术精品。这些文化品牌既可依托旅游业,面向全国游客,宣传推介自身,巩固和提升其品牌地位,又可提升我市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形象,进一步提高吉安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建设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不断开掘吉安旅游的文化附加值。从传统文化产业和资源优势分布状况出发,搞好产业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建设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一是依托城北螺子山森林公园,建设庐陵文化园,在园区建设市博物馆(城市展示馆)、休闲娱乐设施和吉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交易基地。二是依托城南文化中心、行政中心、体育中心、广电中心,大力发展会展业、演艺业、影视业、广告传媒业、体育产业和动漫产业等,建设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三是以现有万安影视城为基础,以吉安市城区、井冈山、遂川、永新和青原区等地的景区景点为纵深,把吉安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四是依托“剪纸之乡”新干县现有的剪纸艺术,大力培训一批剪纸艺人,打造剪纸产业基地。五是依托“农民画之乡”永丰县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扶持建设集培训、创作、展示和销售于一体的永丰县农民画村,培育打造农民画创作生产基地。六是依托“书法之乡”永新县的特色文化资源,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书法艺术创作生产基地。这六大产业基地都需要依托或组建一定的产业实体或经营实体进行统筹规划或综合运作,才能真正形成气候。

5、推出八条文化旅游带,不断开创吉安旅游的新境界。一是推出毛朱旧居、北伐军新编第二师驻地旧址、西逸亭调查旧址、东固革命旧址群等近现代文物景点为重点的大井冈红色旅游带,游客们可通过纵游革命摇篮井冈山、永新三湾和有东井冈之称的东固革命根据地,了解吉安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二是推出青原山净居寺、吉州古南塔、因果寺、吉安县清都观、武功山金顶“白鹤寺”、峡江玉笥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带,游客们可通过观佛教禅宗青原派系发源地的青原山,游洞天福地玉笥山,登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武功山,感受吉安浓厚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三是推出书院文化旅游带,游客们可通过畅游白鹭洲书院、庐陵县学旧址、阳明书院(该书院需尽快整修复原)、龙江书院、燕山书院,感受千年庐陵浓厚的书卷气息;四是推出庐陵古村落游带,游客们可通过游历陂下、渼陂、燕坊、钓源、唐贤坊村、塘边村等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体会具有江南风韵的庐陵民风民俗和建筑艺术;五是推出庐陵古文化遗址旅游带,由北至南参观游历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遗址(青铜博物馆)、新干牛头城遗址、吉州窑遗址、泰和白口城遗址等。六是推出庐陵名人遗迹遗址游带。针对清明节小长假,将永丰西阳宫、八都毛泽东祖籍游览苑、吉水杨万里墓、吉州区周忱墓、青原区文天祥陵园、胡铨墓、泰和快阁等整合连接起来,把人们对庐陵先贤的追思化为具体的行动。七是推出以吉安县吉州窑、青原区临江窑为代表的古陶瓷文化旅游带;八是以中心城区内古街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吉州庐陵文化园、青原区正气园为重点,辐射周边县区古遗址、古村落等,形成包含古庐陵文化代表类型的吉安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中心带。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努力为我市文化旅游业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共同推动,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证。

一是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业的领导。大力实施“旅游兴市”和“旅游与文化融合共赢”的发展战略,成立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宣传、发改、财政、建设、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林业、农业、环保、公安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负责研究制定旅游与文化发展总体战略和相关产业政策,协调解决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实施过程中,突出政府主导作用,树立起大旅游、大文化、大市场观念,努力构建旅游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二是强化规划和政策导向。按照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运作的思路,加快全市旅游和文化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改革,积极探索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改变旅游文化资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状况,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组建旅游和文化产业集团,委托其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经营开发部分文化旅游项目,逐步建立起协调统一、富有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旅游文化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邀请各方面专家做好全市文化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研究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科学性的全市文化旅游整体发展规划,研究策划推出一批高档次、高品味的旅游文化产品品牌。以项目为载体,加紧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待开发和提升的优势旅游文化项目,建立文化旅游项目库,做好旅游文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文化理念投资者参与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三是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促销,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开拓客源市场“的促销机制。组织力量编写一本介绍吉安旅游景点、风物传说的书籍;拍摄一部集中反映吉安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电视专题片;编辑一册集中推介吉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图画集;创作一组歌唱吉安反映吉安民风民俗的歌曲;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旅游网站,着力宣传吉安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精品线路、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特色文化资源、文艺精品或特色演艺品牌等;依托吉安红色革命斗争史和庐陵文化,创作一批吉安采茶戏精品大戏、具有吉安特色的优秀歌曲或舞蹈,组织其赴各旅游景区巡回演出,从文化的角度,增强宣传的亲和力和可信度。要通过策划举办一系列在省内外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节庆、会展等活动来宣传推介吉安,逐步提高吉安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举办各类旅游文化节或美食文化节等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推介除井冈山以外吉安其它地方的旅游,彻底改变国内游客到吉安大多只到井冈山而不到其它地方旅游的现状。加大旅游营销的投入力度,舍得在央视国际频道、国家级媒体上投放旅游推介广告,提升吉安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八篇】

一、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2012年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书面印发了省政府对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黑龙江省旅游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2012年,黑龙江省继续全面推进“351”旅游工程项目建设,即在全省重点抓好30个省级重点旅游项目、50个市级旅游重点项目、100个县级旅游重点项目。全省旅游投资项目总数185个,总投资亿元,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实际完成投资亿元。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招商引资。印制《黑龙江省旅游招商项目册》和《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招商项目册》,从各地200多项招商项目中认真筛选,确定82个投资总额500万美元以上,拉动力大、辐射性广、效益好的项目作为重点推介;与重点旅游名镇共同确定了30个名镇重点招商项目。在“黑龙江(香港、广东、浙江)产业推介招商活动”中签订旅游合作项目13项,签约额亿元人民币。在23届哈洽会上,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亿元,其中合同金额亿元,协议金额35亿元。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招商引资项目69个,招商引资金额共亿元,同比增长%。(二)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人民对文化旅游认识的深化,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调查显示,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亿人次、同比增长%,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增长%。其中,国内旅游亿人次、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增长%,入境旅游万人次、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下降%。1.旅行社和星级饭店数量不断增长。据统计,截止2013年5月份,全省经营出境旅游旅行社61家,经营边境旅游旅行社46家,经营国内、入境游接待旅行社有583家,比2011年增长%。全省大中型城市共有星级饭店254家,同比增长%。2.博物馆数量、从业人数不断增加。2011年全省博物馆有103个,从业人数为1636人,分别比上年增加%和%;参观人次为1217万人次,增加值为1121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和%。3.评分提高,口碑好。2012年,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设施综合评分为分(5分制,下同),较2011年增长了分,较2010年增长了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服务综合评分为分,较2011年增长了分,较2010年增长了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行社评分为分,较2011年有了明显提升,提高了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设施各方面评价全面提高。(三)文化旅游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企业借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积极创新、不断开拓了数条文化旅游精粹项目。世界最高水平的冰雪旅游主题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全新推出世界首创的大型户外冰雪实景演出———林海雪原、中国最顶级的“酷·哈尔滨”大型冰上杂技秀和浓郁地道的欧洲风情歌舞演出,与迪士尼合作开设卡通冰雪动漫王国,增加冰雪动漫大巡游、万人热力劲舞等新项目。太阳岛雪博游览会运用立体三维创新形式雕塑俄罗斯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推出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大型雪雕《雪舞风情》、宛如童话世界的都市雪乡。

二、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就是对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进行综合分析,这种分析法是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的总结,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优势1.特殊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纬度较高,冬季降雪量大,雪期长,雪质较好,具备开展冰雪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夏季气候凉爽,浩瀚的原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等湿地资源,为开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避暑旅游提供了地域优势。2.边境优势: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有25个边境口岸,有着发展边境旅游的地缘优势。“俄罗斯旅游年”的举办为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3.垦荒历史优势:黑龙江省的垦荒是我国近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开拓史,不仅包括北大荒的开拓、闯关东,还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开发,磨砺了黑龙江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此带来的石油工业文化旅游和军垦文化旅游资源更是成为我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二)劣势1.位置较偏僻:黑龙江省距离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较远,交通路途花费时间和金钱较多,由南方而来的游客会很大程度上被途中的大连、沈阳、长春等旅游区域拦截;与黑龙江毗邻的吉林和内蒙古均不属于经济条件发达省份,因此,客源市场受到很大限制。2.交通条件落后:黑龙江省省内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欠发达是制约旅游业的一大因素。3.宣传力度有待加大: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黑龙江省的特色旅游只知道冬季冰雪旅游,对于春夏秋三季的旅游产品却知之甚少。黑龙江省缺乏对冰雪以外的旅游资源的宣传,尤其是能够综合体现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的有招徕力度的宣传口号。(三)机遇1.政策支持: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黑龙江省政府提出“文化强省”政策,制定并贯彻实施《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和《黑龙江省界江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发展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2.以学习、研究考察为动机的旅游类型增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成熟,简单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文化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3.政府投资打造旅游名镇:政府用于名镇建设的旅游发展金逐年增多,按照“今天是精品,明天是遗产,后天是文物”的原则,突出抓好名镇旅游停车场、旅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等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助推旅游名镇建设步伐。4.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招商引资:黑龙江省政府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印制《黑龙江省旅游招商项目册》和《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招商项目册》,加大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及招商引资活动。(四)挑战1.邻近区域资源相似度高: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吉林省以及蒙古虽然纬度略低于黑龙江省,但是三省的资源相似度很高,即使是黑龙江省主打的特色冰雪旅游也都已各自开发出自己的产品,新鲜度大大降低。2.旅游资源保护困难: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是如果开发过程不重视合理规划和保护,将造成资源的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三、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发展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一)制定相关保护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制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政策,是进一步突显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必要措施,是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保障。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要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构建完整的文化旅游框架。(二)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体系的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服务、通讯设施、互联网、医疗卫生安全等多方面,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以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种主体投资体系。(三)突出特色,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文化旅游只有以特色为招牌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因此,要从特色文化旅游方面做文章,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做好以哈尔滨为中心,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大小兴安岭等多地区为辐射的黑龙江省旅游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旅游形象要强化政府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设立旅游形象建设领导小组,多层次、全方位、跨视角的开展宣传活动,塑造美丽龙江形象。如请名人做形象大使,来增强宣传效应;在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也要投放广告,扩大知名度;借鉴各地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大寻求合作等等。

48 2287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