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急救实用4篇
【导言】此例“护理急救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护理急救范文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为完善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工作作出探索。方法:通过总结本人在多年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与现代国内外关于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最新进展相结合进行分析。总结院前急救物品的准备和管理,院前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护理纠纷与防范和知情同意权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结论:护理管理在院前急救中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非常重要。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48-02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反映医院管理及诊疗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做好院前急救患者的护理工作,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把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快速有效的急救护理体系,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这才是急救护理的最终目的。现就目前急诊院前急救的一点体会浅述如下:1.院前急救现状
院前急救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进步,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今天日益凸现。院前急救目的是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和及时转运,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进一步治疗的疗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技能水平:院前急救是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护理人员应对个医学学科的知识都有了解,这样才可在对患者进行急救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给予患者进行急救过程中还需要护士对各项仪器的操作娴熟,护理人员应对人工呼吸机、除颤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等仪器熟练操作[1]。2.院前急救物品的准备和管理
进行各种物品的准备工作。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多时间急迫,故应在事前进行各项物品的准备工作,物品包括被子、枕头、担架、氧气筒、监护仪、液体箱、出诊箱、面罩、血糖仪、吸引器、颈围、应急灯、除颤机、呼吸机、心肺复苏箱等物品。
对各项物品进行规范地管理:
各项物品都应进行严格的管理,固定地点进行放置,并进行标记。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放置,需要时可马上进行急救。摆放整齐,对出诊箱或仪器进行标号和配套。
在进行日常交接时应对各项物品也进行交接,根据记录进行整理规范,急救物品不可外借,在进行交班时在交班本上进行记录清点,对缺项漏项的物品及时追查,补充完整。
对各项仪器进行保养维护。在进行交接班的时候对各项物品都要逐一进行清点和查看如果有损害应给予保养和维护,定期对所有物品进行一次查看,出现问题要及时维修。
注意补充不足之处。定期所有护理人员对物品维护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如有不足的地方应进行讨论,并分析原因整理出整改计划[2]。3.院前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
思想素质及心理素质。一名院前急救护士要有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高尚的护理道德修养及献身精神。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熟练的护理操作。抢救患者时需要大量的护理操作如:静脉穿刺、心肺复苏、导尿、吸痰,呼吸机和除颤器的使用等。均需要熟练掌握,突出一个“快、准”,争取一次成功。
对各种疾病的认识能力和丰富的知识面。要有广而深的多学科知识,要有较强的护理基本功。对患者各项潜在的疾病因素进行预防,出现问题要立即上报主治医师,记录工作应及时、准确。
沟通与协调能力。院前急救是一项群体合作的活动,护士在工作中要协调好医生、司机、患者及家属的广泛关系[3]。4.院前急救中护理纠纷与防范
院前急救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患方因素:病人及家属对突发疾病没有心理准备,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及对医务人员产生过份依赖。
医方因素:
专业医护人员配置不全,平均反应时间慢,不能及时赶赴现场。
医疗人员的服务态度原因:工作人员的语言需要谨言慎行,不可不付责任,在进行各项讲解中都要保持良好的态度,护理人员的态度恶劣会导致矛盾更加激化。
医疗从业者的法律意识过于薄弱,在进行各项操作时没有防范自我保护意识,对患者的急救工作不规范,对各项急救措施进行补记。
忽视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没有及时签定知情同意书。
救护车费用,医疗费用方面,也是引起病人投诉的主要原因。
社会方面的原因。现今我国正在进行各项医疗改革制度,患者的法律意识也在明显地提高,这让矛盾易于发生,易于出现纠纷。当纠纷发生时负面的因素会刺激患者,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致使矛盾扩大化。
预防方法:
管理方法应具有科学性:
管理系统化:要有系统管理观念,加强救护人员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注意提高救护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增强救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管理制度化:建立完善的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通讯设施维修制度,急救的各项用品都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措施:所有的操作流程都应进行标准化管理,各项流程制度应标准的进行操作,规范化操作可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
管理法律化:组织救护人员认真学习《条例》等法律法规,从法律的角度认识提高值班救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各项文书工作都应规范化。所有人员的文书记录工作都应具有规范化,并定期进行检查,在进行交接时也要进行复核。
医疗服务费用的收取应规范管理。严格医疗费用的收取,要做到收费有根据、有理由。严格按医疗服务费用收取标准执行。向病人收费时要向对方讲明所收费用。避免因费用出现纠纷。[4]参考文献
[1]邱芙蓉。院前急救与护理现状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7卷第3期:21-22.
[2]冯春爱,何秀英,杨裕红。院前急救物品的准备和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3月第23卷第5期:471-472.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护理急救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护理急救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护理急救范文2
摘要: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各种危重急症,意外伤害事故以及突发的灾难,均需要在现场进行紧急的初步急救,力争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的稳定,而后快速转送附近合适医院急诊科进一步诊治。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配合是院前急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院前抢救的内容及特点,最后重点阐述了院前抢救的风险。
关键字:院前急救;护理;风险
1 引言
急救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跨专业的独立学科,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科学。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小城市和县、镇也基本建立了急救医疗站,并开通了“120”急救呼救电话专线,急救医疗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急救医学从组织机构、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设备装置以及业务学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所广泛采用的依托模式,是促进急救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运作过程中,依托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一体化为急救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有利于急救系列医教研的平衡发展。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和事故(如车祸及施工事故等)的发生,院前急救在当前的急诊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而院前急救护理是急救的前沿阵地,由于它本身工作的特殊性,例如急救环境差、急救条件不够、病种复杂、随机性强,情况均为较紧急及危重,稍有不慎,则容易发生意外和事故,从而影响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等情况。院前急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因此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准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宝贵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也为患者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院外现场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对于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院前急救的内容及特点
院前急救的内容
院前急救就是由从事急救的专业人员,为呼救的急、危、重病人提供快速、正确、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另外院前急救也是社会应急、防御天灾人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体系可使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院前急救是急症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在时间观念上必须确立分秒必争的意识。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达现场的医疗急救资源有限;第二、现场或途中的急救医疗环境差;第三、诊断抢救的时间有限;第四、病情危重,且难以分检。这就要求从事院前急救人员具有特殊的工作技能和方式。院前急救包括六个阶段:一、现场急救和呼救阶段;二、呼救信息的接受传递阶段;三、急救单元出发阶段;四、抵达现场阶段;五、接近病人阶段;六、现场抢救阶段;七、搬运阶段;八、转送阶段;九、抵达医院阶段;十、修整阶段。其中现场抢救阶段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病情的评估;二是实施抢救;三是稳定病情。三个内容相互联系,同时进行。
院前急救的特点
由于院前急救的任务对所抢救的对象,环境、条件与医院急症科的情况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院前急救的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多样性等特点。
(一)突发性
院前急救的对象往往是人们预料之外或始料不及的突发性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中出现的伤员或病人,有时是少数的、有时是成批的,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集中的。病人何时呼救、重大事故或灾害何时发生往往是个未知数。
(二)时间紧迫性
紧迫性表现在抢救时间上,急救机构接到呼救时,必须车与人立即出发,一到现场必须立即抢救,抢救后根据病情立即运送或就地监护治疗。这是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不容迟缓。另外,紧迫性还表现在伤病者及其亲属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要求迅速得到救护。
(三)艰难性
院前急救的艰难性主要是指急救的环境无定性,条件差。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必须随叫随到。赶赴现场要随身携带急救箱。抢救后又要帮助搬运伤病员。有时病人所处的地方狭窄、拥挤、光线暗淡、不便操作、现场及运输途中震动和噪声不易听诊分辨。有时事故现场险情未排除还可能造成人员再受伤等。
(四)多样性
呼救的病人疾病种类多样,涉及各科,而且是未经各科筛选的急症和危重症。病人可能有明确诊断的,也可能是尚无明确诊断而且病史不详的急症病人。特别是对病史不详,缺乏客观资料的病人,要求救护人员在短时间内作出初步诊断及紧急处理,尤其是对症治疗。
3 院前急救的风险
(一)急救现场环境因素的风险
急救现场是院前急救的最前沿,它的随机性和危险性是无法预料的。例如火灾和房屋倒塌等事故的现场急救环境均为极度的恶劣,医护人员所要进行的急救时间往往也非常急迫,一方面要应付好现场的突发危险因素,如房子第二次倒塌的可能及火场火势继续蔓延和被浓烟呛着的可能,另一方面又要妥善和合理的处理好患者的伤情和病情。如车祸现场的抢救,有可能出现医护人员被过往的车辆误伤及车祸车辆发生漏油爆炸而炸伤的危险。还有抢救触电患者的时候,也有可能被电伤的危险。
护理急救3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51-02
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紧急救护,包括患者在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转运等环节[1]。由于院前急救护理的特殊性,急救工作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保护护理人员;才能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救护,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1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现场救护风险
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准备不足
由于现场救护的紧急性和复杂性,救护车上的物品、药品准备有限,或者由于使用后没有及时补充、准备、检查不及时,导致到现场才发现抢救物品没带齐,仪器不能正常使用,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
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
现场急救人手有限、环境复杂、位置不舒适、精神紧张等都可能造成护士不能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抢救,如仪器操作不熟练,静脉穿刺数次不成功,延误抢救用药最佳时间,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2]。由于现场急救多数在患者家里或路边等公共场所,家属或路人目睹抢救过程,如果急救技术不熟练或不及时,容易引起护患纠纷。
未实行告知、知情同意
在院前急救中,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容易忽略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如在使用急救仪器或紧急抢救技术如气管插管、除颤等未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一旦患者抢救不成功,容易引起纠纷。另外,患者拒绝治疗或因病情危重不宜长途转运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转运而中途病情加重或死亡的患者也易引起纠纷。
转运途中风险
在转运前未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脊椎外伤患者在搬运或固定时不当,或由于途中颠簸造成继发伤;输液、输氧管道脱落;气管导管脱出;观察病情不到位,未充分评估路况,造成患者输液外渗及输液速度的改变引起患者病情变化。
暴力伤害风险
院前急救注重的是时间,面对的是危、重、急症患者,但由于路况原因或出车地点比较远,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家属在等车过程中,常常认为救护车出车时间慢,没有尽到责任,尤其在抢救患者无效、死亡时就容易引起家属的不满,甚至暴力伤害,而护理人员是暴力发生最危险的人群。
职业伤害风险
针刺伤
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多种经血液传播疾病经此途径传播。紧急状态下由于时间紧逼,现场急救由于环境、人力、用物的限制,护士显得更加紧张,在建立静脉通道和各种注射及处理医疗废物时容易被针头、留置针芯刺伤。
传染病感染
院前急救情况紧急,对患者的传染病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人手,在现场急救时只能靠自己去完成所有的工作,而护士为了能尽快完成超负荷的工作,常常忽略了安全检查和戴手套程序,或者在操作中手套破损,就容易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当有伤口的时候就有被感染的潜在危险。在转运过程中,由于救护车空间小,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染给护士。
身体性伤害
急救护士的工作就是出诊,大多数院前急救时没有担架工,在现场急救时需要把患者移至安全和适合抢救的地方,或者抬上救护车,如果在抬举过程中用力不当,很容易造成护士腰椎损伤或肌肉拉伤。
心理性伤害
急救护士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时间的不可预计性,即便是休息也是在待命状态,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随时必须出发。长期在繁重和紧张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其他风险
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齐全;护士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不良都容易引起纠纷。急救护士在车上的时间长,而急救车车速快等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2风险管理
加强法律知识及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法制法规的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工作面临许多法律问题,常引发医疗纠纷。加强急诊护士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护士长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组织护士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树立法律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在进行高风险护理工作前,及时告知病人及家属其操作的目的、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配合,维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3]。
保证急救物品的完好与齐全
急救药品、器材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值班一线、二线护士坚持每天早上检查车上各种物品、药品、仪器性能状态并做好登记,血压计、咽喉镜、吸痰机、除颤机、监护仪等定期充电或更换,以保证诊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救护车每天进行消毒液搽拭一次,保持车况运行良好。对救护车上的抢救药物和物品做到“四定、三及时”,分管到个人,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用后及时补充,护长随机抽查,分管护士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检查,认真、准确登记各种药品及一次性物品的批号及有效期,近效期在6个月内的药品及时给予更换,检查者签名以示负责,确保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加强急救理论及技能训练
科室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型事故、火灾、车祸、成批中毒病人的抢救与预案,确保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做到忙而不乱,从容应对。科内定期请高年资医生讲课,外派护士参加各种急救护理学习班,每月进行基础操作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一次,特别是急救仪器的使用,并进行分级考核,主管护师考护师;护师考护士的办法,达到彼此起促进的作用。除外我们还进行模拟抢救训练,与医生一起进行配合,如:气管插管术、CPR、除颤等配合训练,使医护配合默契,提高抢救成功率。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科护士长为组长,带班护士长为护理质量控制组长、院前急救护士为成员的“三级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对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培养护士的院前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的问题,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时间,组织大家把各自在院前遇到的一些风险、教训、经验积极交流,对有益的一些建议或教训,不仅对当事者不予批评,还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大家个个都发言,人人有收益,避免发生重复的差错。
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的信念,保证在接警后白天3 min内出车;夜间5 min内出车。在抢救时做到沉稳、熟练。在进行一些急救措施如:气管插管、除颤等仍然需简明扼要的对家属解释,做到边抢救边沟通,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建立一个特殊事件登记本放在出诊箱内,对于需要到医院治疗而不愿到意愿者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后果,让病人或家属签字;或者确实因为病情严重不宜长途转运的病人,家属强烈要求转院的要详细向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让家属签字,以防病情发生变化而把责任推诿到医护人员身上。护理人员从平时做起,不断的学习、提高与医生、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
制定转运风险预案,重视患者病情观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转运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变化和家属的心理需求,及时解决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我科要求医护人员不管病人病情轻重都必须坐在患者身边,不能坐副驾驶座,要求每一位护士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仔细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避免扭曲、挤压、脱落、堵塞等;始终守护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患者得到不间断的治疗和护理。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定期进行职业防护讲座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每个进入院前急救队的护士在岗前培训时均要接受基本的职业安全防护技能训练。在搬运患者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尽可能用最大的肌肉及杠杆作用去完成工作,避免肌肉和韧带的损伤。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程序,避免被针头等利器刺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手套预防感染。
我科通过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半年多来,全体护理人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了自觉学习业务的能力,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缺陷、缺点不回避,不隐瞒,积极交流,主动想办法解决工作中易出现、常出现的问题,对有风险的事件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科室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达到防范于未然,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而投诉,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也看到了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上的缺陷。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及科室主人翁意识,减少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和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有平.120急救中心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3:103,109.
护理急救4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止痛镇静;高流量吸氧;护理素质
1前言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的病症。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所导致的。[1]临床上常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血清心肌酶谱增高,血压下降、发绀,四肢发冷及特异的心电图改变等并且伴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等,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2]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病情复杂,急性期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着病人的生命。因此,急救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一旦确诊病人为急性心肌梗塞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以保护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但是通常在院前抢救过程中会受到人力、抢救器材以及所用药物的局限性而耽误抢救。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初步的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转入医院以进行进一步治疗,据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转运途中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者占院前死亡的10%-20%,所以安全转运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也是十分重要的。[3]因此为了避免无可挽回的局面,我们克服困难,给患者予以及时准确的现场救护及安全的途中监护转移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2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6-85岁,平均62岁,病情3小时、10年不等。均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其中急性下壁梗死13例,后侧壁心肌梗塞10例,广泛前壁梗死25例。[4]
急救方法立即将患者取平卧位,禁止翻身,避免剧烈运动,并且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保证用药,高流量吸氧,药物或针刺止痛镇静,密切观察胸痛情况,心电图变化、血压等,给以抗凝及溶栓治疗。[5]
3护理
急救护理
接医生医嘱首先告知患者以及家属保持冷静并且保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搬动病人自行送往医院。同时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10mg或速效救心丸10粒用来帮助患者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为我们以后急救措施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因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吸氧不仅可以保证心肌的需氧量,而且可以预防心肌进一步损伤,减少梗死面积。
现场急救
生命体征的监测到达现场后立即将患者就地平卧,给予患者持续高吸氧和进行心电图检查,仔细观察患者有无病理性Q波以及有无ST段改变和心律失常的现象。询问患者病史,测量血压、体温、脉搏,在有必要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时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一系列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我们在抢救时,必须要保证动作的敏捷,保证护理工作轻、稳、准、快,以此来稳定病人情绪,主动关心病人,给予患者护理解释和安慰,不要让负面性的心理状态影响到病人的情绪。在护理过程中必须语言得体,语气温和,体贴关心患者,为病人创造对于治疗最有利的心理状态,以便于患者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镇静止痛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会有严重的心前区疼痛伴濒死感,要及时进行止痛治疗。应立即给患者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10mg,如疼痛症状不能缓解时可肌注杜冷丁50-100mg或皮下注射吗啡5-10mg。
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选用粗大并且直的肘正中静脉以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敷贴妥善固定,以便于静脉给药在搬运时不易脱出及外渗。
预防和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心律失常及心室颤动最常见。有资料显示,心室颤动死亡时间多数出现在发病后第1小时以内,占65%-80%。可以使用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症状,疗效确切,使用1mg/kg静脉推注利多卡因,每5min一次,总量到达200mg后静脉滴注1-4mg/min。当出现急性心肌梗塞伴心动过缓、心输出量下降及周围循环灌注不良,以及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则应该使用阿托品。
控制休克急性心肌梗塞伴休克有纯属心源性且伴有周围血管舒缩障碍或血容量不足等各种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分别处理。可以应用升压药或者血管扩张药以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
监护转移
转移前准备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及家属作好解释,交代转运途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等,在转移过程中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在转移前再次测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检查静脉通道,了解患者在转运前的状态,估计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准备好相应的急救物品和措施,将患者基本信息和病情通知医院,要求院内及时准备的用物,如氧气、心电监护仪等。
转移注意在搬运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时,应保证担架的相应水平位,避免患者的剧烈移动。特别是在上下楼梯以及上下救护车时,注意避免大起大落,以免加重患者的恐惧心理及心理负担,同时应轻声安慰患者,对神志清楚的患者,应该告诉患者现在所处位置以及即将去的地方,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为稍后的治疗工作做好心理准备。
保持患者治疗的各管道通畅。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应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针头的固定,针头局部有无红肿,药物有无外渗等;吸氧的患者,应注意持续的供氧流量,妥善固定鼻导管。在转运过程中要持续而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患者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及心电图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处理。
进院护理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转送到医院后,并不意味着院前急救护理的工作结束。急救人员要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送至病房(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该入住CCU病房或单人病房,要保证病房内环境安静、整洁、舒适),向患者介绍其病区的医生和护士以及所住科室,消除患者对于医院的恐惧感。同时,向病区护士交待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程度以及各项生命体征,院前护理时的各种急救护理措施,正在输入的药物及滴注速度,和病房护士一起检查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连接好各项管道,将一切事项交待清楚后才可以离开病房。
由于心律失常等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常有的并发症往往发生在病人发病的二十四小时之内。所以在病人入院后要对病人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室性早博及室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律失常等,这些现象能够作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及时予以纠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控制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
4体会
我们在抢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时必须拥有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才能够做到在抢救过程中拉得动、展得开,才能够保证院前抢救的成功。同时护理工作还应该配合医生针对不同的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处理,以达到保护受损心肌,减少各种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的目的。同时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护理素质,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面对病症有耐心细致的观察娴熟的护理技术,以及准确的操作和独立的分析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这些是保证急性心肌梗塞院前枪救成功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上海医科大学编委会。实用内科学[M].实用内科学第二版,1994,11:166.
[2]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3):197-198.
[3]曹君,曹玉香。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探讨[B].经验交流,2012,12(02):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