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课比赛反思

网友 分享 时间:

耕耘在三尺讲台,方寸田地。但灵魂碰撞、思想升腾、知识穿梭、书卷浓香,这样的耕耘,令人甚喜,亦常常惊喜。

一节课,若设计的精妙,可以在四十分钟内,和孩子们融为一体,活动流畅,一气呵成,知识的掌握流畅且轻松。反之,枯燥乏味,无趣且刻板,孩子们失去信心更失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具有更强的教材解读研析和知识框架梳理、建构的能力,除了熟知学段的具体目标之外,更需要潜心钻研可以承载目标完成的任务支架,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参与课堂,带着任务和挑战融入课堂,做课堂的小主人,无形的吸收知识,习得能力。

有幸参加青蓝名师工作室举办的青方教师融合汇报课大赛,感谢前辈为我们青年教师搭建的成长快车道,接到任务,我既惊喜又雀跃,心里暗自提醒自己:这个挑战我一定要拿下来。

信心是我前行的动力,但路作 文 吧程却不是繁花锦簇的风景。

活动情境的创设从最初的“以爱之名——为妈妈赢得爱的串珠”活动到最后定稿的“为妈妈点亮一颗爱心树”,我经历了脑汁的颠覆。一度感觉:自己需要具备导演的本领;也一度感觉:创意与文本的融合是如此一把神奇的钥匙,会帮助我们的课堂,更好的打开与推进。通过研读文本、借鉴教学参考书、查阅课标要求、分析单元要素,确定了本节课的人文情感素养和知识能力素养两条主线的核心词:感恩和仿说。

具体的任务群的设计以及活动支架的搭建,前后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与重整。从最初的“特别的午睡——睡梦中的您——轻轻的靠近您——让我抱抱您”到第二次的“认一认,事中字——画一画,事中像——悟一悟,事中情——写一写,事中字”再到最后定稿的活动设计:“能量泡泡——词语认一认”“慧眼捕捉——妈妈的样子”“爱的回报——感恩我的家人”三个大任务的确定,任务一涵盖了词语认读,句子认读,段落通读,识字方法四个知识落实支架,以会识字、读准确、读流利三大维度作为评价标准。任务二包容了提取关键信息、动手绘画,朗读指导,短语仿说、句子仿说,段落仿说,联系生活谈阅读感受这七个知识落实支架,以会观察、善思考、巧表达三大维度作为评价标准。任务三基于前两个任务的学习,设置了实践活动和实践作业两个任务支架,通过诵读原创诗歌,指导并练习本课汉字书写;通过唱一支歌儿《有你就幸福》,来表达对亲情的感恩;通过布置作业制定家务劳动清单,来鼓励孩子们真正的成为父母的小帮手,来回报亲情。这样的设计,把我预想的知识能力素养和人文情感素养都融合并包容了进来,让我最终信心满满的带领孩子们通过一个个任务一次次活动的完成去成功为妈妈点亮这棵爱心树。

我所在的本真青蓝名师工作室,成员姐妹们,帮我听课,研读,指导,建议,给我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与支持鼓励,这给了我更多的灵感与思考,也敦促我精益求精。工作室主持人雒红梅老师,细致的指导我的课件设计,流程架构取舍,课堂环节的打磨,给我大胆的创意建议,她鼓励我加入学生的互动音频,让课堂更真实灵动,她鼓励我把歌唱环节,加入小提琴的现场演奏,让课堂更接近孩子。她甚至细致地对我的课件美观程度也提出要求。我认真的听取她的所有建议,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的揣摩、尝试,最终自然的融合进入这些元素,不断的设计美化,让课堂变得更加可以触摸的到。

大赛,给了我更多的认识自己、挑战自己的机会,我更加近距离地与自己对话,更加频繁的与自己对话,也更加真切的发现自己不足与闪光。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对课堂与学生的思考:我觉得一堂成功的课,一定是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的,真正能带领孩子学到她认知范围内应习得的基本素养为根本的。一课一得,甚至可以一课多得,获得的不仅仅可以是知识,更可以是审美、创造、甚至是一份勇气,这才是课堂的意义。

48 2593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