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读梁实秋散文集有感大全【最新15篇】
梁实秋散文集包括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描绘自然的美丽,抒发人生哲理,展现独特的文化视角,语言优雅而深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希望您喜欢。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1
梁实秋的散文选材自然随性,笔触生活的点滴,文笔风趣幽默、将大道理蕴藏在简单中,将真性情归于平淡。是我读过的散文中让我最愉快的文章之一。当你读到饱满的性情之文字时,给人一种优雅自在的感觉。喜欢读梁实秋的散文,想写的感受也很多。正如梁实秋本人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也许,正是他这种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的风格,才造就了它隽永的艺术魅力。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2
好词佳句积累(六)
——摘自《狼王梦》好词:
奋勇追击宽恕损失惨重愤慨悲惨懒洋洋形影不离撒娇献媚立功赎罪紧追不舍疲于奔命身不由己居高临下来势汹汹锲而不舍同归于尽筋疲力尽虚张声势冉冉升起富丽堂皇争强好胜浑身痉挛懵懵懂懂诡计多端消散殆尽黯然无神反败为胜跃跃欲试杀气腾腾迫不及待威风凛凛娇嫩鲜艳明媚的阳光湿润的空气春潮在汹涌犹犹豫豫凄惶疑云密布毫不理睬模模糊糊急于掩饰静卧不动转悲为喜闷声不响针锋相对虚无缥缈神志眩迷肃杀同归于尽狂风骤起飞沙走石惊天动地蓝幽幽心急如焚踱来踱去浑身颤栗不堪设想争先恐后奄奄一息昏昏沉沉艳阳高照欢天喜地神魂颠倒毫无疑问胆略出众厚此薄彼狼吞虎咽野心勃勃逆来顺受突如其来闪闪发光十分罕见自然而然狂吮滥吸暴露无遗不近人情斑痕累累强取豪夺献媚邀宠无缘无故怜悯之心小心翼翼抖抖瑟瑟佳句:
块饱满的肌肉;它的性情被饥饿折磨得越来越暴烈,一双贪婪的眼睛里闪烁着金属般冷凝的光泽。
3.沼泽地里长着稀稀疏疏的几丛芦苇,芦苇杆都已枯焦,苇稍还粘留着几朵轻盈的鹅黄色的花絮,在秋风的吹刮下,飞舞旋转。嫣红的夕阳,凄惶的归鸟,更平添几分愁绪。
4.这天半夜,老天爷降下第一场雪,娇软的雪花飘落在还残留着秋阳温暖的.大地上,立刻融化成雪水,草原一片泥泞。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3
在梁先生的时代,人们还没有营养平衡和食品安全的意识。从头至尾,追求的都是美食饕餮的感官快乐,以及亲朋好友相聚的温馨意趣。至于食品中是否含有过多的胆固醇,是否脂肪热量过高,是否含有致癌物,细菌总数是否超标,恐怕没人会去关注。
不信么?看看《烧鸭》这一段儿:“在北平吃烧鸭,照例有一碗滴出来的`油……鸭油可以蒸蛋羹……”要知道,如果在今日,烤鸭滴出来的油是被当做餐饮废油的,因为其中含有致癌物,氧化程度也较高,无法达到食用油的卫生标准。前些时候曾经两次报道过烤鸭店出售鸭油,用于制作各种面点等,是当做食品安全事件来报告的。现在看来,烤鸭废油的利用历史颇久,甚至可以说曾是一种文化传统。至于就地支起炭火烤鸭子的做法,致癌物难免超标,那时候也不可能有什么卫生标准。
还有《莲子》这一段儿,说到“有些莲子一煮就烂,但是颜色不对,据说是经过处理的……”可见对食材进行化学处理,在很早以前便已经流行于餐饮店中,并非今人之独创。
再看看梁先生和朋友们所热爱的美食,大多都是高能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菜式。
比如“水晶虾饼”,是这样做的:“七分虾肉要加三分猪板油,放在一起剁碎……略按成厚厚的小圆饼状,下油锅炸,要用猪油,用温油,榨出来白如凝脂,温如软玉,入口松而脆……”
又比如“溜黄菜”,是这样的:“溜黄菜是用猪油做的……蛋黄糊里加荸荠丁,表面撒一些清酱肉或火腿屑,用调羹舀来吃”。做法是:“蛋黄打过加水,还要再加芡粉,入旺油锅中翻搅之即成。”
这些特色菜,无非是大量脂肪加胆固醇的组合,而且均经过油炸或油煎处理,而且煎炸时用的多是猪油。为何用猪油?理由有两方面:一则猪油饱和脂肪酸比例高,对热较为稳定,不易变黑变稠;二则是半固体的油,炸出成品的口感更酥脆。
说起来,还是那时候教授的工资很高,每月二三百大洋,是普通工人的十几倍,所以敢在北京最贵的馆子里请客吃饭。按书中所说,当时最好的餐馆,一顿最高档的宴请,只消15块大洋。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4
前不久,爸爸出差去上海,回来时带来一袋红茶,于是一日我也取了小茶杯来品尝一番.喝下去后,不禁有些失望地说:“味道怎么与冰红茶相差那么远呢?”假期有同学去了内蒙古,事后聊起此事,他不住感叹:“那儿的奶茶怎么与立顿奶茶相距那么远”当时,我没把这话放在心上,可今天,当我读到梁实秋先生的《喝茶》时,不禁又想了起来,这一想,也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代人的茶缘了.
曾读过《品茗与吃大碗茶》,其中作者访问日本时,曾受到日本“里千家”十七代掌门人的茶道款待,煎茶大碗吃,这种古茶道,本是唐代中国传入的,日本保持至今,而我国恐怕早已难找到精通此茶艺的人了,难道我们真的要让自己祖先的智慧变成别人的专利吗?我们的端午节已经被韩国抢先注册为端午祭,茶道会成为第二个吗?那样未免太让人痛心了!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关注身边的如茶道一样在渐渐消退的.民族特色与专利吧!
下午在家闲着没事,突发奇想地想读读书.丰子恺老前辈的随记《吃酒》是我的一位老师送我的.老师当时教诲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把这则丰子恺老前辈的随记送给你,好好读读.”
人说:读文如品茗,需静心品,否则就糟蹋了作者的一番心血.而且,丰老前辈是我国文学领域一位颇有卓越成就的老前辈,这么一位有造诣的老前辈写出的作品我只有在心无杂念的时候才能够读得进去,故而我看得非常仔细,印象最深的当数以下三句话吧!
1. “写这篇琐记时,我久病初愈,酒戒又开.回想上述情景,酒兴顿添.正是:‘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唯恐浅.’”
熟悉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最爱的莫过于古人的诗词了.可是,当我第一眼看到丰老前辈随记中这句诗词的时候,感觉非常陌生.出于喜爱与好奇,我在读完全文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上百度去查找这句诗词的出处,原来这句诗词出自于《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
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
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变成衰晚,
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樽,
今日芳樽唯恐浅.
这首词是一首暮年感春的作品.上片写无限风光,城上听到的是莺语零乱,城下所见是春波浩渺.对比年年****,词人自己却是愁肠欲断.下片更写年华催人,愈觉悟好景弥堪珍惜,正是断肠真情笃挚处.这首词通过春光****的描写,婉转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感伤之情.据我向老师了解,如果用江南话来念此诗,结尾用的都是仄声(发明平仄声的是江南人),更从语调上表达了这种心情.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杭州临安人,吴越王钱[亻叔]之子.随父归宋后,为右屯卫将军,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擅诗词,是“西昆”派的主要诗人.风格清新、香艳、婉转、细腻.其诗词在当时曾有一定影响.有《典懿集》,存词两首.
我无从查究丰子恺老前辈这篇随记《吃酒》的具体创作年月.但是,我能从文中读出丰老前辈的感伤情怀.老前辈确实为一位饱读诗书并且细心钻研的学子,从诗词中更可见丰老前辈爱国爱民之热烈情怀.
朋友们,请问你们多少人知道丰老前辈的轶闻?如果你们不知道的话,请上百度上查阅一下.
丰老前辈是我国文学界一位非常有造诣,有轰动效应的艺术家.丰老前辈是我国现代散文家,漫画家,翻译家,教育家,音乐和美术家!
小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背诵唐诗宋词,我们端着书本琅琅而念,却不知道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怀.唐诗慷慨激昂是因为唐朝处于鼎盛的历史时期,而宋词委婉忧伤,是因为宋朝处于衰败落寞的历史时期.是吗?想想宋朝几位众所周知的词人:苏轼,欧阳修,李清照,柳永,辛弃疾,南唐后主李煜等等,他们的词都显沉着忧伤.是的,通常情况下,作者的心情与时代背景都是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我们不像丰老前辈一样也记记自己的心得体会呢?即使我们对写作一点兴趣都没有,也可以像记流水帐一样的记下自己这忙忙碌碌的一天里都干了哪些事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朋友们,等到我们韶华不再,满鬓苍苍的某一天再翻出这些随记一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文字就是我们最美好的珍藏,最宝贵的财富.
2. “二十多岁时,我在日本结识了一个留学生,崇明人黄涵秋.此人爱吃酒,富有闲情逸致.我二人常常共饮.有一天风和日暖,我们乘小火车到江之岛去游玩.这岛临海的一面,有一片平地,芳草如茵,柳阴如盖,中间设着许多矮榻,榻上铺着红毡毯,和环境作成强烈的对比.”
我很少离家,对于崇明我一点都不熟.出于好奇,我又上百度查了崇明这个地名.
狭义上的崇明指崇明岛,广义上的崇明指崇明县.
崇明县隶属于上海市,由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等三岛组成,三岛陆域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崇明岛,为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地区,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
丰老前辈为什么在文中提到崇明 这一地名?
好,再说我们的崇明.在崇明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充分表明了远在上海诞生前,崇明这颗长江口的明珠,就已经有了我们祖先的活动遗迹.它就像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一样,在一路流淌而来的过程中,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也沉淀起厚重的有着十分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
文中这一句“有一天风和日暖,我们乘小火车到江之岛去游玩.这岛临海的一面,有一片平地,芳草如茵,柳荫如盖…”看,尽管丰子恺老前辈当时身处日本,可内心却强烈地思念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思念着祖国母亲的怀抱.他看到江之岛,临海的一面,美丽的景色,已经完全陶醉了.多美啊!芳草如荫,柳荫如盖,老前辈已沉醉于这优美的景色之中,沉醉于这醉人的美酒之中,沉醉于这亲切的友情之中,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地默念起了唐朝诗人李白的佳句: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好,我们不要急着看文章,那么,让我为朋友们讲讲故事,也叫侃侃天儿吧!
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据5月18日的《新民晚报》报导(《新华晚报》a1,a2版),目前丰老前辈的博物馆已经整修完毕,对外开放,它位于陕西南路、新乐路上的长乐村93号.这幢3层的旧居小楼是我们一代作家和漫画大师丰子恺老前辈居住的最久的地方.按照丰子恺老前辈家人们的心愿,这幢小楼将作为丰子恺研究会资料室向社会开放.据区文化局介绍,文化名人旧居由后人出资置换,政府支持修缮的“民办公助”方式,在沪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呢!更可喜可贺的是今天正好是国际博物馆日,是不是值得庆祝?是的,庆祝我们的老前辈的重要著作今朝终能向后人,向世界展示风采.
3.“且说我和老黄在江之岛吃壶烧酒,三杯入口,万虑皆消.海鸟长鸣,天风振袖.但觉心旷神怡,仿佛身在仙境.老黄爱调笑,看见年轻侍女,就和她搭讪,问年纪,问家乡,引起她身世之感,使她掉下泪来.”
我认为这句话是贯穿全文始末最为经典的一句话了,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了.
“海鸟长鸣,天风振袖”等语句我在百度上搜不到,我想这绝对是丰老前辈的自作,不信大家可以亲自去验证.由此可见,我们的丰老前辈气宇之轩昂,胸襟之豪迈!
读到这句时,我姑且做一个大胆的臆测吧:这篇文章丰老前辈当日应该是于海上或者岛屿上而作!因为我在读到这句的时候,眼前立即跃现出了古人诗句下的那种种千古奇观: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河天际流.”;又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众人云: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丰老前辈真不愧为一代文学宗师!襟怀开阔,如来天外;感情奔放,直薄云霄.大处落墨,笼天地于笔端.诗意飞动,于自然中流走.丰老前辈的笔墨较行水流水更为雄浑开阔,较浪涛奔腾更为清丽自然.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5
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刘禹锡通过《陋室铭》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淡泊明志、不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梁实秋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讲“雅舍”的特征:简陋,不能避风避雨,风雨来往无阻。此段作者在介绍木头架子时,用了一个拟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使得雅舍的简陋形象化、具体化。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边的风景,还有客人来的话要上几级阶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诉说了雅舍的简陋,可以与邻居互通声讯,特别是讲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个生性乐观之人。如果说前几段都是讲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话,这段讲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细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细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图,又通过雅舍陈设之简,表达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为世事所累,这不是陶潜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雅趣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当今时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现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质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也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再难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雅致,灵静致远、志存高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因此,当我们居于陋室,当我们身处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们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给予我们的一切苦难和幸运。不管幸福,不管困难;不论贫穷,不论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处,我们都懂得这是上天给我们生存的恩赐。我们再穷也不能穷到思想匮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认识钱,再困难也不能难到泯灭了人性。
当我们不能感恩生活时,就想到一盏香茗,一副茶几,一栋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赞歌给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们不论出生,不论富贫,只要有爱,我们就要淡泊明志,让思想在陋室上优雅地萦绕着,随着香茗飘到阳光的笑容里。
那阳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6
海参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但是干货,在烹调之前先要发开。发海参的手续不简单,需要很久时间(现在市场有现成发好的海参,从前是没有的)。所以从前家常菜里没有海参,只有餐馆里或整桌席里才得一见。
我一向以为外国人不吃海参,他们看见我们吃海参,一定以为我们不是嘴馋便是野蛮,连“海胡瓜”都不肯饶。其实是我孤陋寡闻,外国人也吃海参,不过他们的吃法不同。他们吃我们要刮去丢掉的海参里面那一层皮,而我们吃他们所要丢掉的海参外面带刺的厚厚一层胶质。活的海参,我在外国的水族馆里看见过,各种颜色具备,黑的、白的`、棕色的、斑驳的。咕咕嚷嚷的,不好看。鲜的海参,没吃过。
因为海参并不太珍贵,所以在饭庄子里所谓“海参席”乃是次等的席,次于所谓“鱼翅席”“燕翅席”。在海参席里,海参是主菜,通常是一大盘“趴烂海参”,名为趴烂,其实还是卜楞卜楞的居多。如果用象牙筷子去夹,还不大容易平平安安地夹到嘴边。
餐馆里有一道名菜“红烧大乌”。大乌就是黑色的体积特大的海参,又名“乌参”。上好的海参要有刺,又叫“刺参”。红烧大乌以淮扬馆子做得最好。五十年前北平西长安街一连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淮扬馆子,取名都叫什么什么“春”。我记不得是哪一家“春”了,所做红烧大乌特别好。每一样菜都用大小不同的瓷盖碗。这样既可保温又显得美观。红烧大乌上桌,茶房揭开碗盖,赫然两条大乌并排横卧,把盖碗挤得满满的。吃这道菜不能用筷子,要用羹匙,像吃八宝饭似的一匙匙地挑取。碗里没有配料,顶多有三五条冬笋。但是汁浆很浓,里面还羼有虾子。这道菜的妙处,不在味道,而是在对我们触觉的满足。我们品尝美味有时兼顾到触觉。红烧大乌吃在嘴里,有滑软细腻的感觉,不是一味的烂,而是烂中保有一点酥脆的味道。这道菜如果火候不到,则海参的韧性未除,隐隐然和齿牙作对,便非上乘了。我离开北平之后还没尝过标准的海参。
“凉拌海参”又是一种吃法。夏天谁都想吃一点凉的东西,酒席上四个冷荤,其实不冷,不如把四个冷荤免除,换上一大盘凉拌海参。海参煮过冷却,切成长长的细丝,越细越好,放进冰箱待用。另外预备一小碗三和油(即酱油、醋、麻油),一小碗稀释了的芝麻酱,一小碟蒜泥,上桌时把这配料浇在海参上拌匀,既凉且香,非常爽口,比里脊丝拉皮好吃多了。这是我先君传授给我的吃法,屡试皆受欢迎。
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参小常识
海参是海洋生物,在地球上生存至少有六亿多年的历史,被喻为地球的活化石,大海中的营养珍品。如此高的声誉是因为其形成了完美的无与伦比的营养结构。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海参的滋补功效确实与众不同,为刺参科动物刺参或其他种海参的全体。
海参捕得后,除去内脏,洗净腔内泥沙,入适当的盐水中烧煮约1小时,捞起放冷,经曝晒或烘焙至八、九成干时,再入蓬叶液中略煮,至颜色转黑时,取出晒干。
海参的生长年限和营养价值是有关联的。五整年以上就可称为成年参。参龄越长的海参在海洋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汲取了更多的海洋精华,其体内积蓄的营养更丰富一些。所以,年限越长的海参,肉质更厚,营养价值更高,也更珍贵。
海参的好坏不是单纯的以颜色区分,海参的颜色深浅与海参自身的品质并无关系,是由于海参在生长环境中所形成的保护色。海参习惯生活海底的岩石下、细沙中,以及海藻繁茂、波浪静稳的海水中,会根据周围生长环境不同而改变体色,海参这种变化的体色能有效的保护自己。所以,海参并不能用颜色越深就是越好来判。
海参筋是海参体壁上粗壮白色条形物质,它是海参的神经系统。有不少百姓误认为它是海参的肠子,或者为了能将海参发制的更大一些,便把筋剃掉。海参筋,不仅与海参体壁有相同的活性的成份,还含有丰富的海参皂甙,酸性软骨素,精氨酸等稀有的营养成份。另外,海参能否发制大与其产品品质和加工工艺有关。所以建议您一定要把海参筋保留。
海参,众所周知是难得的“阴阳双补”食品,它既能滋阴又能补阳。因其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50多种天然珍贵活性物质,成为许多百姓四季进补首选。古籍《五杂俎》中对海参有这样的记载:“海参辽东海滨有之,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曰海参。”所以,海参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滋补食品,适宜四季食用。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溜黄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7
在这里,他可以忘记年龄似孩童般嬉笑怒骂,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爱。可字里行间,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个老者,一个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却各有着重。原本不是很清楚的东西,刹那间变得通透且铭记于心。辟如。大大小小27篇小短文,记录了先生在不同时刻与不同书籍相遇后的反思。足见,先生是一个乐得反省的人。现在的社会太热了,从冬天到夏天,从白天到夜晚。太热了,热得人们停不下脚步去总结、去反思不是。于是,“热”就让人们越来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实实在在的心,最后丢了自己,甚至抛弃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让我“冷”了不少,让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点什么。
文中有一则是讲勤奋的,我记忆较深。先生讲述了明朝的一个儒士曹瑞。“笃志性理,,据说其坐下著足处而转为穿,卒时州人罢巷市哭。”曾白榜一联“勤,勤,勤,不勤难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横额曰:“勤苦斋”。自小老师便讲着勤奋的的重要,老师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时确是比较勤奋的,每个小孩为了老师的几句夸奖,几朵小红花就会高兴地蹦蹦跳跳。后来,初中了,老师没有小红花了,只剩下夸奖,倒也算是勤奋,每天按时上下课,交作业,只是偶尔偷个懒,打个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码“奋”是丢了,“勤”还在。过了四年高中了,老师不仅没有小红花,连夸奖也是少的可怜。这下好,就像大家常说的“勤奋”的小人,最终被身体里的那个“懒惰”小人打败了,再也看不见他了。后来,我才发现,不是“勤奋”小人死了,而是麻木了,每天呆呆地做题、做题、做题…再后来,大学了,发现不仅没有小红花,夸奖,就连老师也没了!
后来我才明白,一直以来起主导作用的并非是勤奋本身而是外来的刺激,连激励自己都是时断时续,更不用说像曹瑞那样努力奋进。勤为人上人,苦古今了。
关于爱情还是先生的。先生关于爱情在里记录了里的一段话“在一个饿人面前,放下孤单的一盘食物,他会集中全部食欲,绝不辜负这一盘食物;而另一种情况则是给他一整桌法国厨师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许能从整桌筵席得到一样多的享乐,但是每一项食物,在他的关切与记忆中,仅仅是极微小的一部分。”先生说:“独爱一菜远胜于大吃筵席。不是饥不择食而是情有独钟。”
正如有人所说,一生爱一人并不是丢脸的事情。丢脸的是,你自认为爱了很多人,却没有一个是你真正爱的。遇到对的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能一辈子对那个爱的人不离不弃,彼此相守相依,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先生与妻子的伉俪情深让人感动,让我忽然觉得,成功有时真的不是一个人的寂寞,而是两个人的执着。于爱、于名、于利、于情,先生是真洒脱。真实的人都是血肉之躯,正如真实的先生也会嬉骂如孩童。尤其是先生讲的那一段关于骂人的技巧真让我觉得先生是那么可爱。他是一个智者却又像一个孩子,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
书与知识能让一个人成长,即使如此,能遇到一个像先生这样可爱又可敬的智者也是少有的事。男的先生的文章让人看得酣畅淋漓,不矫情做作,先生真是值得敬佩的人。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8
腊肉就是经过制炼的腌肉,到了腊尾春头的时候拿出来吃,所以叫做腊肉。普通的暴腌咸肉,或所谓“家乡肉”,不能算是腊肉。
湖南的腊肉最出名,可是到了湖南却不能求之于店肆,真正上好的湖南腊肉要到人家里才能尝到。因为腊肉本是我们农村社会中家庭产品,可以长久存储,既以自奉,兼可待客,所谓“岁时伏腊”成了很普通的习俗。
真正上好腊肉我只吃过一次。抗战初期,道出长沙,乘便去湘潭访问一位朋友。乘小轮溯江而上,虽然已是初夏,仍感觉到“春水绿波春草绿色”的景致宜人。朋友家在湘潭城内柳丝巷二号。一进门看见院里有一棵高大的梧桐。里面是个天井,四面楼房。是晚下榻友家,主人以盛撰招待,其中一味就是腊肉腊鱼。我特地到厨房参观,大吃一惊,厨房比客厅宽敞,而且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房梁上挂着好多鸡鸭鱼肉,下面地上堆了树枝干叶之类,犹在冉冉冒烟。原来腊味之制作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烟熏。微温的烟熏火燎,日久便把肉类熏得焦黑,但是烟熏的'特殊味道都熏进去了。烟从烟囱散去,厨内空气清洁。
腊肉刷洗干净之后,整块地蒸。蒸过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绿叶可以用但不宜太多,宜以白的蒜茎为主。加几条红辣椒也很好。在不得青蒜的时候始可以大葱代替。那一晚在湘潭朋友家中吃腊肉,宾主尽欢,喝干了一瓶“温州酒汗”,那是比汾酒稍淡近似贵州茅台的白酒。此后在各处的餐馆吃炒腊肉,都不能和这一次的相比。而腊鱼之美乃在腊肉之上。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梁实秋美食文集“雅舍谈吃”读后感
在梁先生的时代,人们还没有营养平衡和食品安全的意识。从头至尾,追求的都是美食饕餮的感官快乐,以及亲朋好友相聚的温馨意趣。至于食品中是否含有过多的胆固醇,是否脂肪热量过高,是否含有致癌物,细菌总数是否超标,恐怕没人会去关注。
不信么?看看《烧鸭》这一段儿:“在北平吃烧鸭,照例有一碗滴出来的油……鸭油可以蒸蛋羹……”要知道,如果在今日,烤鸭滴出来的油是被当做餐饮废油的,因为其中含有致癌物,氧化程度也较高,无法达到食用油的卫生标准。前些时候曾经两次报道过烤鸭店出售鸭油,用于制作各种面点等,是当做食品安全事件来报告的。现在看来,烤鸭废油的利用历史颇久,甚至可以说曾是一种文化传统。至于就地支起炭火烤鸭子的做法,致癌物难免超标,那时候也不可能有什么卫生标准。
还有《莲子》这一段儿,说到“有些莲子一煮就烂,但是颜色不对,据说是经过处理的……”可见对食材进行化学处理,在很早以前便已经流行于餐饮店中,并非今人之独创。
再看看梁先生和朋友们所热爱的美食,大多都是高能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菜式。
比如“水晶虾饼”,是这样做的:“七分虾肉要加三分猪板油,放在一起剁碎……略按成厚厚的小圆饼状,下油锅炸,要用猪油,用温油,榨出来白如凝脂,温如软玉,入口松而脆……”
又比如“溜黄菜”,是这样的:“溜黄菜是用猪油做的……蛋黄糊里加荸荠丁,表面撒一些清酱肉或火腿屑,用调羹舀来吃”。做法是:“蛋黄打过加水,还要再加芡粉,入旺油锅中翻搅之即成。”
这些特色菜,无非是大量脂肪加胆固醇的组合,而且均经过油炸或油煎处理,而且煎炸时用的多是猪油。为何用猪油?理由有两方面:一则猪油饱和脂肪酸比例高,对热较为稳定,不易变黑变稠;二则是半固体的油,炸出成品的口感更酥脆。
说起来,还是那时候教授的工资很高,每月二三百大洋,是普通工人的十几倍,所以敢在北京最贵的馆子里请客吃饭。按书中所说,当时最好的餐馆,一顿最高档的宴请,只消15块大洋。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9
狮子头,扬州名菜。大概是取其形似,而又相当大,故名。北方饭庄称之为四喜丸子,因为一盘四个。北方作法不及扬州狮子头远甚。
我的同学王化成先生,扬州人,幼失恃,赖姑氏扶养成人,姑善烹调,化成耳濡目染,亦通调和鼎鼐之道。化成官外交部多年,后外放葡萄牙公使历时甚久,终于任上。他公余之暇,常亲操刀俎,以娱嘉宾。狮子头为其拿手杰作之一,曾以制作方法见告。
狮子头人人会作,巧妙各有不同。化成教我的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取材要精。细嫩猪肉一大块,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须筋络纠结于其间。切割之际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秘诀是“多切少斩”。挨着刀切成碎丁,越碎越好,然后略为斩剁。
其次步骤也很重要。肉里不羼芡粉,容易碎散;加了芡粉,黏糊糊的不是味道。所以调好芡粉要抹在两个手掌上,然后捏搓肉末成四个丸子,这样丸子外表便自然糊上了一层芡粉,而里面没有。把丸子微微按扁,下油锅炸,以丸子表面紧绷微黄为度。
再下一步是蒸。碗里先放一层转刀块冬笋垫底,再不然就横切黄芽白作墩形数个也好。把炸过的丸子轻轻放在碗里,大火蒸一个钟头以上。揭开锅盖一看,浮着满碗的油,用大匙把油撇去,或用大吸管吸去,使碗里不见一滴油。
这样的狮子头,不能用筷子夹,要用羹匙舀,其嫩有如豆腐。肉里要加葱汁、姜汁、盐。愿意加海参、虾仁、荸荠、香蕈,各随其便,不过也要切碎。
狮子头是雅舍食谱中重要的一色。最能欣赏的是当年在北碚的编译馆同仁萧毅武先生,他初学英语,称之为“莱阳海带”,见之辄眉飞色舞。化成客死异乡,墓木早拱矣,思之怃然!
梁实秋人生简介:
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光绪二十八年腊月初八(191月6日)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1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1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於19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後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後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後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後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後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40岁以後著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10
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光绪二十八年腊月初八(191月6日)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1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1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於19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後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後主编过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後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後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後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40岁以後著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11
关于酒,说来我与它的缘份不浅,印象中第一次被针刺屁股就与它有关。
提起黄酒,南方人应无人不知,我被针刺屁股也就是被它所累。那一年阿婆(奶奶)尚还健在(以她生前曾摔倒瘫痪向前计算,那年的我应不超五岁),有一天,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她用碗盛黄酒给我喝,因为黄酒味甜,吃后我仍吵着向她要——不知是心痛她的孙女我,抑或是客家人爱黄酒的原因,当她看到孙女儿爱喝时,她老人家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给我再添了一碗。
一个黄毛丫头,一连两碗黄酒下肚,这还得了!第二天(也许是当天下午)我便全身出疹(好像是全身起了红斑类的东西),然后便有了开头所说的针刺屁股了。
慢慢长大,慢慢长大,黄酒的记忆便越来越淡,越来越淡,最后被父亲的白酒(米酒)代替了。
父亲好酒,童时虽然家穷,他还是喜欢餐前喝上一两杯,而只要他餐前喝酒,他都会让我和妹妹各呡上一两口,美其名曰:培训我们的喝酒能力,以后用得着(即:月子酒)。
记忆还在,酒香还在,好酒的他却走了,走之前还留下半酲黄酒。
黄酒是大嫂月子时剩下,爱女心切的他在他孙女儿满月后不久便用(水)泥密封,至今已多个年头。
上面是家酒的记忆,现在的我在数次醉酒后,早已失去了酒兴,特别是白酒,闻之头晕!
曾经迷恋的酒仙酒圣风度,不过是自欺欺人之举,明白了也就黯然了。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12
中华面条除了南北文化各异,其实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义或有其背后独特故事。
传统中华面条——长寿面。中国人每逢生辰设于宴会最后必吃食品,因面条长长的,寓意长命百岁。古时吃长寿面象征祝福新生男婴长命百岁,此世俗一直沿袭下来。吃面时要将一整条面一次过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夹断,亦不可以口咬断之。吃长寿面除寓意长寿外,也代表敬老。有传黄帝于冬至当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后的每一个冬至都以吃长寿面代表敬老,所以长寿面又称“冬至面”。其实有关“长寿面”的意义众说纷纭,以上仅属其中。
寿辰时吃的面线亦会称为“寿面”。面线以福州最出名,有多种叫法:结婚时送予女方的会叫“喜面”;孕妇于产期吃的称“福面”;以面线相赠亲友的则是“太平面” ;老弱及病者吃的,属健康食品的,面线会被称为“健康面”。民间有传面线乃九天玄女为母亲王母娘娘祝寿而费煞思量所准备之贺礼。因而做面线的人家中都会供奉九天玄女的神像。福州面线的品种繁多,有鸡蛋面线、龙须面线、银丝面线等。(引:《中国名食掌故》)
又例如先前曾提过的“冷淘”,原由当今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所创。据说武媚娘年轻时天姿国色,十四岁巳被选入宫当才人。因要与青梅竹马的爱人常剑峰分开,临进宫前他俩到一面店吃面。有见当日天气炎热,媚娘灵机一动,与老板研制出柔软可口的“冷淘”。巧遇当天是媚娘生日,为了怀念当年情境,致以后每逢武则天寿辰之日心命御厨烹煮冷淘,直到寿终正寝此习都并未曾变改。(引:《中国名食掌故》)
陕西岐山面又有着另一故事,岐山面又称“和气面”。话说西周时,殷纣王妒忌周文王姬昌功绩,将他囚禁在羑里的城堡。后来周文王回到家乡,乡亲见他因受苦而变得消瘦,都带来大量食物予之补身。周文王为答谢大家对他的爱护,便亲自做面、并以大家带来的食物煮面招呼。当面吃完,大家将剩下的汤倒回,再滔面。这种只吃面、不喝汤的吃法被称为“和气面”。(引自《名食故事》)
另:“面条”为经典黑帮史诗电影《美国往事》的主人公。
《夜航船》:“魏作汤饼,晋作不托。”
《释名疏证补》:“索饼疑即水引饼。”
《齐民要术》记有“水引饼”的做法:“细绢筛面,以成调肉〔月霍〕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束皙的《饼赋》说,冬日宜吃汤饼:“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后庚阐《恶饼赋》有“王孙骇叹于曳绪,束子赋弱于春绵。”
傅玄《七谟》有“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
刘禹锡有诗《赠进士张盥》:“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
苏东坡有《贺人生子》:“甚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璋出。”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13
有一种近乎传奇的说法:茄子是外国人给中国人种的,因为那时候茄子是一种毒药,外国人想叫中国人吃了身体越来越差。可是没想到中国人把茄子种在了大蒜和大葱的旁边,两种克毒的植物中消了茄子里的毒素,最后茄子在中国人的手里变成了美味的食品。
史实并非如此。茄子与黄瓜、蚕豆一样,它的祖籍在印度,有4000多年栽培历史。据说,原产印度的茄子,状如鸡蛋,英文中茄子一词直译为“种植蛋”、“蛋形种植物”,意译为“蛋果”;美国名意即“爱的苹果”,可见,他们的祖先也把椭圆形的茄子当作“瓜果”。
植物考古给今人绘出一幅清晰的茄子传播路线:波斯人将茄子从印度带入非洲,其后由西班牙进入美国。茄子在传入中国的同时,向西经波斯传入非洲北部,到十三世纪,才传入欧洲,十七世纪又从欧洲传到北美,遍及了全世界。
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杨广吃了茄子以后,见茄子色彩奇异,又因其无论圆形、卵形,抑或条形,皆以紫色为多,特改名为“昆仑紫瓜”,有时简称为昆仑瓜。此后,隋代都称茄子为“昆味”了。此事《清异录》有详载:“落酥本名茄子。炀帝缘饰为昆仑紫瓜,人间但名‘昆味’而已。” 有的典籍则说,从以昆仑为其名来看,很可能是汉代时从丝绸之路引进的。有学者说,隋唐时称南洋海中的一些国家为“昆仑”,被掠来唐的奴婢称为昆仑奴,南洋传进来的茄子便自然冠以“昆仑”之名了。
茄子一名早在汉代《水经》中就已出现。然而,一直到唐代未曾普遍栽种,茄子乃是“进口蔬果”,当时十分金贵,一般平头百姓根本吃不到它。生活在唐代的段成式(《酉阳杂俎》作者)年轻时,随父亲段文昌赴剑南节度使任,在四川吃到茄子,不知茄子的来龙去脉,因而请教他人:“(段)成式因就节下,食伽子(即茄子)数蒂。偶问工部员外郎张周封伽子故事,张云:一名落苏。”由此可知,即使到了唐代后期,茄子并未普及,但当时已有人称它为“落苏”了。
唐代人又为什么要称茄子为落苏呢?有学者以为,这与中国佛教僧人有关。 茄子的传入,首功当推佛教僧人。汉魏六朝时期,来自西天(中国古代泛指指印度和西域多国)的僧人,随着输入佛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茄子。茄子经佛教僧人的引进后,渐渐地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唐代时候,又从暹罗(泰国)传入较为罕见的白茄。因为佛书上说:乳生酪、酪成酥,酪酥即乳的'精制品。烧熟后如酥状的白茄,色又如乳制品,中国僧尼们把它比作乳的精制品,因而戏称为酪酥。于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由“酪酥”转化为“酪苏”或者“落苏”;继而又将不是白色的茄子亦照样一视同仁地称之为“酪苏”或者“落苏”。
及至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君钱镠的儿子是瘸子,竟捕风捉影地把它与“杭人为避钱爱子跛足之讳”挂上了钩,且写进《渑水燕谈录》一书中,实见笑后世之举。当时江浙一带民间曾流传个《茄子与瘸子》的绕口令:“北边来了一个瘸子,背着一捆橛子;南边来了一个瘸子,背着一筐茄子。背橛子的瘸子打背茄子的瘸子一橛子,背茄子的瘸子打了背橛子的瘸子一茄子。” 另一则绕口令道:“打南边儿来了个瘸子,手里托着个碟子,碟子里装着个茄子。地下钉着个橛子,绊倒了拿碟子的瘸子,撒了碟子里的茄子。气得瘸子撇了碟子,拔了橛子,踩了茄子。”绕口令中的“茄”与“瘸”韵脚相同,且两字都含“加”,黎民百姓唯恐触犯吴王忌讳,便根据茄味似酪酥而改名为酪苏。其实,即使是宋人,也不认为茄子俗称落苏是为钱王避讳,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这样认为:“《酉阳杂俎》云:茄子一名落苏;今吴人正谓之落苏。钱工有子跛足,以声相近,故恶人言茄子,亦未必然。”
中国古人食有茄,亦很会烹茄。1500年前南北朝我国第一部农书《齐民要术》就有缹茄子法;《遵生八笺》记有糟茄、淡茄、糟瓜茄、糖蒸茄、鹌鹑茄、香瓜茄、糖醋茄等8种烹调茄子的方法。“糟茄”也是明代宫廷时令菜肴。《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九月……是月也,糟瓜茄。”糟瓜茄就是糟茄子,其制法:“每五斤盐十两,和糟拌匀,用铜钱五十文逐层铺上,经十日取钱,不用别换糟入瓶收。久翠色如新。”元代忽思慧首将茄子列入皇帝的膳单,唐代显贵段成式把茄子作为佳蔬而常食。
大凡文学名著中描写美食,概赛不过曹雪芹的《红楼梦》,宁、荣二府400多人物,大小宴席无数,时令佳肴,四季补品,洋洋大观,不尽其详。钟鸣鼎食的贾府老爷小姐,在吃腻了什么熊掌、鹿肉、山獐、野鸡之类金齑玉脍味,也偶然会想起吃点清爽可口的家常菜。四十一回中刘姥姥二进荣府的时候,众人在大观园的缀锦阁饮宴。贾母特别吩咐王熙凤用茄鲞招待她。一道菜把刘姥姥给吃懵了,便请教说:“告诉我是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所说的“茄鲞”。早先的时候总觉得是奢侈已极,似乎就不是凡间的菜肴。但照现在的情况看,真要想做,也未尝就做不到:先将茄子削皮,切成丁儿,用鸡油炸了;再取鸡脯肉及香菌,嫩笋、蘑菇、五香豆腐千、各色干果等切成丁儿,和炸过的茄丁儿一起,拿鸡汤煨干,浇些许香油,然后用糟汁拌上腌了,装罐封严。到吃的时候,再掺以爆炒的鲜鸡腱子肉丁儿,食后犹觉醇香满口。茄子做到这个份上,好吃固然好吃,但全然失了本味,且耗时费事,算不得家常菜。
郑板桥于上方寺留联云:“紫苋红茄禅门供养,绿葵翠芥田舍风光”。孙叶申芗。《踏莎行·茄》:“昆味称奇,落苏名俏,五茄久著珍蔬号。自从题做紫膨哼,食单品减知多少。作脯原佳,将糟亦妙,老饕所嗜从吾好。忆并自苋话清操,自惭肉食非同调。”
有美食家之誉的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也谈了茄子的吃法,其中一款北方的烧茄子尤谈得详细——茄子不削皮,切成块儿,用刀在切面划出纵横的印儿,“像划腰花那样,划得越细越好”,然后入油锅炸。炸好将茄子捞出,再炒重脊肉丝少许。复将茄子投入翻炒,且一边加酱油等佐料。盛盘时,再洒以蒜末,便成。梁先生称其“味极甜美,送饭最宜”。瞧,大师的笔下,已可嗅到烧茄子的浓香了。但梁先生描述的台湾“凉水茄”却不敢赞同,他称言,国人膳食素来讲究色香味形,“凉水茄”的茄子已捣成一片泥糊,即便其味鲜美,在品相上已大大打了折扣。
张爱玲在国外品尝过许多茄子食品,有一种罗马尼亚茄子罐头,外壳上画了一只弯弯的紫茄子;美国的大肚茄子永远烂心,所以多加工成罐头出售。里边的茄子泥,用的是豆油或是菜籽油,气味强烈冲鼻。里面的小黑点是一种香料种子。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14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北方乡下的一句俗语。北平城里的人不说这句话。因为北平人过去不说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许是满洲语。我到了十四岁才知道煮饽饽就是饺子。
北方人,不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钟鸣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财力,吃顿饺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顿饺子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然而亦趣在其中。年终吃饺子是天经地义,有人胃口特强,能从初一到十五顿顿饺子,乐此不疲。当然连吃两顿就告饶的也不是没有。至于在乡下,吃顿饺子不易,也许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时候才能有此豪举。
饺子的成色不同,我吃过最低级的饺子。抗战期间有一年除夕我在陕西宝鸡,餐馆过年全不营业,我踯躅街头,遥见铁路旁边有一草棚,灯火荧然,热气直冒,乃趋就之,竟是一间饺子馆。我叫了二十个韭菜馅饺子,店主还抓了一把带皮的蒜瓣给我,外加一碗热汤。我吃得一头大汗,十分满足。
我也吃过顶精致的一顿饺子。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漂着少许鸡油。大家已经酒足菜饱,禁不住诱惑,还是给吃得精光,连连叫好。
做饺子第一面皮要好。店肆现成的饺子皮,碱太多,煮出来滑溜溜的,咬起来韧性不足。所以一定要自己和面,软硬合度,而且要多饧一阵子。盖上一块湿布,防干裂。擀皮子不难,久练即熟,中心稍厚,边缘稍薄。包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指捏紧。有些店里伙计包饺子,用拳头一握就是一个,快则快矣,煮出来一个个的面疙瘩,一无是处。
饺子馅各随所好。有人爱吃荠菜,有人怕吃茴香。有人要薄皮大馅,最好是一兜儿肉,有人愿意多羼青菜。(有一位太太应邀吃饺子,咬了一口大叫,主人以为她必是吃到了苍蝇蟑螂什么的,她说:“怎么,这里面全是菜!”主人大窘。)有人以为猪肉冬瓜馅最好,有人认定羊肉白菜馅为正宗。韭菜馅有人说香,有人说臭,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
冷冻饺子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新鲜的好。据说新发明了一种制造饺子的机器,一贯作业,整治迅速,我尚未见过。我想最好的饺子机器应该是——人。
吃剩下的饺子,冷藏起来,第二天油锅里一炸,炸得焦黄,好吃。
读汪曾祺《寻味》与梁实秋《雅舍谈吃》
用网络语言来说,我是一个资深吃货。自从负责起单位内网论坛上的饮食板块,这个吃货的名声就更是香飘万里了。但凡重庆城内,上到久负盛名的星级饭店,下到大隐于市的路边高手,虽不敢说无一不晓,却也可以如数家珍。
作为一名有深度的吃货,唐鲁孙的《中国吃》自是必修课本,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也是久负盛名。有人说,作为散文史上的一代宗师,梁实秋这本《雅舍谈吃》,虽然在美食知识上远远不如正经八旗子弟出身的唐鲁孙那么渊博厚实,但却多了一种文人对生活的感情和体悟。都说文如其人,读梁实秋的美食文字,读着读着,似乎就能看见梁实秋本人席地而坐,指点江山,挑剔品鉴,娓娓道来。梁实秋认为,“馋”和“饿”不一样,“馋”,“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是“近于艺术的趣味”。“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瓷情享受,浑身通泰。”在梁实秋看来,享受美食,不仅是一种舌尖上的快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他写的美食,如火腿、醋溜鱼、烤羊肉、酱菜、汤包、腊肉、栗子、八宝饭,多是家常味道,但是下笔却处处透出一份雅致和惬意。前面是古籍典故,后面是名人风流,再加上自己的生活感悟为调剂,奇闻轶事为佐料,整篇文字,闲闲雅雅,读之有如微风拂面。似乎看了他的文字,整个人也变得雅致了起来。
再后来,我看到了汪曾祺的《寻味》。《寻味》与《雅舍谈吃》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不是典型的美食类书籍,重点放在由美食引出的文化背景与生活感悟上。《雅舍谈吃》以家常菜为主,《寻味》说的也多是平民百姓的味道。《雅舍谈吃》引经据典,谈文化,写生活;《寻味》同样旁征博引,说历史,讲风土。汪曾祺淡如清茶的文字风格和梁实秋也有很多近似的地方。但是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两本看上去如此相似的书,却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思想光芒。
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篇15
深秋或冬天上街,冷空气嗖嗖地往鼻腔里钻,钻得不知道是心里还是胃里没来由地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这时候味觉也敏感起来,有些香味飘过来,好像能弥补这种空,让人很难拒绝。比如糖炒栗子。
以前不明白栗子为什么加糖炒,加再多的糖其实也给栗子增加不了多少甜味,有些根本没炒开口呢,难道让我们嘬皮上的甜味?就算炒进了甜味反而破坏了栗子的本味,最不能忍受的是吃着黏手,后来才知道单炒栗子容易炒焦和爆炸,加了砂和糖受热均匀不会爆,而且香甜。就香甜味来说,空气中那股香甜味里不少是糖的功劳,甜味是很能安慰人的一种味道,这是不容置疑的。
有一朋友客居美国快二十年,年年秋冬季节都去法拉盛卖煎饼的摊子前问什么时候有炒栗子,卖煎饼的大叔今年就拍着胸脯保证过一阵一定有,而且是空运来的。这是让人高兴的消息,于是满怀期待,就等着哪天在街上走着走着就飘来那种熟悉的香味儿。她说,曼哈顿五大道灯火最亮的地方冬天也有意大利人挥着小铲子炒栗子,五块钱一小纸袋,大概有十来颗,常常看着异国的蓝天,就着热咖啡吃糖炒栗子,那栗子因加了奶油的缘故,味道有些奇怪,但吃着还是有幸福的感觉。
梁实秋写过杭州西湖边的满家弄桂花特别好,而且桂花盛时栗子也熟了,桂花煮栗子成了街边小店的无上佳品,徐志摩爱吃,每到秋后必去访桂,吃一碗煮栗子,认为是一大享受,有一年桂花被雨摧残净尽,他还因此写了一首诗《这年头活着不易》。桂花没了栗子没了,于是连活着不易的感慨都生出来了,诗人太感性了,活着真是不易。
我家前后都是山,山上有很多野板栗树,年年花开得不多,板栗开花跟毛毛虫似的,颜色也淡,开了远远也看不出来,结球不多。偶尔爸妈上山捡柴,回来兜里揣一把。板栗小得可怜,最大的才拇指肚大。小时候不懂事,往炉子里一扔,火边的老人一边骂“也不怕崩瞎了眼”,一边赶紧用火钳从火堆里捞出来,咬开口后又往火里一扔。板栗虽小,但好吃得没法没法的,不过就那么几颗,再怎么吧唧嘴也没有了。没捞出来的偶尔便炸开了,那阵势跟放鞭炮似的,村里有个小伙伴也是在火堆里烧栗子,吃得心急了,板栗在嘴里炸开了,人吓得弹了几丈远,虽然没咋受伤,但故事作为反面教材在村里流传开了。
有时候也自己上山捡去,得穿双厚实的解放鞋,那鞋前面有块胶皮子,鞋面也密,上山穿倒是轻便,也不容易被什么毛刺扎进鞋里,用来搓板栗球最好不过了。树上的板栗球就别想了,够不着,要是拿杆子捅下来,板栗球刺猬一样不留神能扎破头。就在落叶间扒拉扒拉,有的球绽着,里面就有几颗,运气好的话,虫子还没光顾过,有些球没绽开,拎起来放在石上,用脚去碾搓板栗球,运气好也能得着一两颗颜色不深不太饱满的板栗。
长大了就不爱费那劲了,一入秋板栗好买,而且不贵。前天去菜市场买板栗,那大叔问我怎么吃,是炖鸡还是怎么着,我说就隔水蒸,他还不放心地交代,“留神别崩了,最好拿菜刀开个小口”。我觉得板栗蒸着吃比煮或炒的好处是一不会含水太多,二又不会崩开或黏手,热气腾腾端上来,又甜又沙,天然又健康。吃出幸福感也不奇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