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优秀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第一篇】

鲁迅的著述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1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600字。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百草园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这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泛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在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鲁迅的名字家喻户晓,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1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了鲁迅的《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与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亲切地交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第二篇】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

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

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 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

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

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

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

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我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心里大有感触。

它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我”于此体验到了无限的欣悦,那里有各色植物及可爱的小动物,还隐藏有新奇动人的传说。

到了冬天,百草园是捕鸟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学生生活并没有禁锢“我”纯真活泼的心灵,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观察。

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向往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可是看看现在的我们,一个个都被困在家中。

要么玩儿那些对身体有害的电子游戏;要么看电视;要么就是在家长的监督下“认认真真”地学习。

可就是没有在户外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和朋友们谈天说地或与朋友们快乐地在一起玩耍的时间。

我们每天几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如果敢消停一刻的话,那么家长就又该发出让所有人听了都心烦意乱的唠叨“神功”了。

比如:有一次,妈妈让我背书,而我正想着和朋友一起到哪儿疯。

结果为了应付妈妈,我就像蚊子一样哼哼了起来。

一点玩乐的地方都没有,害得我们都像一只只笼里的小鸟一样,孤独无助。

而且我们现在的辅导班也是一个接一个,跟鲁迅相比我们真是太悲催了!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体会到鲁迅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我希望现在的教育体制也能相应的改改,让现在的孩子们也有一个快乐而值得回忆的童年!

-->

-->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第三篇】

鲁迅先生真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他在这区区1篇散文中,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鲁迅描写他捕鸟的时候,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如“扫”、“支”、“撒”、“系”、“牵”、“拉”……在曾学过的《风筝》疑问中,鲁迅在描写“我”毁坏小兄弟风筝时,也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词不仅能够形象生动描绘出情节中人物的动作,更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文章丰富多彩。

在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称绝佳啊:“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但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文字,用一组连词写出了百草园中十多种景物,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抓住形态和色彩写景物;通过声音、动作和形态写动物,栩栩如生,给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觉。后来作者又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十分自然的承接了文章的两大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即符合条理而又不显生硬,这样的过渡无人能比啊!

在鲁迅到三味书屋后,往日的快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学习的枯燥,而鲁迅却竭力从中寻找乐趣,如寻蝉蜕、苍蝇喂蚂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我多么羡慕鲁迅啊,现在的学生哪里还有这份玩的心?绕口的英语,深奥的数学,难懂的文言,复杂的历史……虽然这么多的任务都要做,但还是应该像作者那样,偷点闲,适当放松一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时代的回忆中“上点色”。

好好体会一下这篇文章吧!青年人会引起共鸣,中年人会勾起回忆。这大概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妙处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第四篇】

这是1篇课文。当我第一次看见它的时候,是在初中。教室里充斥着我们的声音。跟在老师的后面齐声的朗读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还记得那时同爸爸背书,有一句,老爸说写的很好,嗯,我也这么觉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段栩栩如生的描写,真的是写出了孩子眼里的世界。

阅读着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还依稀记得那个“美女蛇”的故事,或许是因为我胆小的缘故吧,那个故事真的让我有些小心翼翼的,在那段时间,生怕听见陌生人喊我的名字,嘿嘿,现在想起来,是很好笑。

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当我们成为了少年的时候,不禁回眸,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是真的令人向往。在童年,并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世态炎凉的生活体验,不知道现在的我们是与时俱进还是怎的,在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如此曲折。

作为生活在城市里的'90后的我们,真的无法体会在田野中欢乐地捉虫子的感觉。城市里的孩子,有现成的玩具,现成的游乐园。是的,我们是玩的很开心。可是这并不是我们自己创建的东西。不用说鲁迅了。父母那一代,那个毽子不是自己做的,哪个小巷子里没有充斥着欢笑?我们在这里,有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没有过心中那份最静谧的美好。

我们每个孩子的梦里总有那么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百草园”。其实“三味书屋”也并不是真的可怕,因为,学校,对我们而言也不是真的可怕,反而,那里也是个充满欢笑的地方。

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形容他的童年生活,说他快乐呢,他的快乐也没有延续多长的时间。他想念他的百草园,却不得不捧起那难懂枯燥的书。他这只风筝被一根长长的线给束缚着,不能高飞。

只是我相信,如果没有在百草园的经历,没有在三味书屋的磨练,那么这篇文章,我们不会看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第五篇】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著作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鲁迅先生把百草园中的风景却是全都展现在我们眼前。有何首乌藤,有小珊瑚珠。有覆盆子。还有蜈蚣和蟋蟀。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了一个故事。关于美女蛇的故事。鲁迅先生觉得这交警是,所以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渴望不可答应他。

接着鲁迅先生又去抓了鸟雀,扫开一块儿学学露出地面。用一只短发支起一面大的竹笼来。下面撒些鼻骨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了却下来啄食走到竹子下面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因为家里人把鲁迅先生送到了学校里,所以他并没有常去百草园,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移到石桥便是鲁迅先生老师的家了。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是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

鲁迅先生真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48 1234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