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代会提案汇总4篇
【导言】此例“教代会提案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代会提案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现代物流;应用
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5万亿元和万亿元,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2000亿元,物流业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正在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发展,培养大批既有真才实学又符合物流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化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却难以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有诸多亟待改进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引入案例教学法不失为有效的途径。本文试就高校现代物流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始于1918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目前在国外商学院教学中已成为一种主流方法,所用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案例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进我国以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集体协作,对案例进行讨论、评价,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并作出相应的决策,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其独特的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高质量的物流专门人才大有益处。
二、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目前在我国高校现代物流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案例选择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一是典型案例少。与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其他经管类课程相比,物流类课程教学案例相当有限。虽然关于物流案例介绍方面的书籍文献很多,但是典型的案例却严重雷同,并且国外案例多于国内企业物流案例介绍,陈旧案例多于近期案例介绍。比如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教材、教参及网上相关案例多是推荐介绍沃尔玛、戴尔、惠普等国外大型企业。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就职于中小型企业,案例教学原本是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过程,但是教师所能搜集到的案例却离学生的生活及未来的工作环境很遥远,无法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致使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二是案例陈旧。由于物流是年轻的产业,物流实践中典型的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实例较少,国内企业情况尤甚,致使物流类课程教学案例仅仅在国内外少数几个大型企业间重复,且大多发生了三年以上的时间。而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课堂讨论的陈旧案例可能已经过时,不能准确反映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实践,对学生走出学校进入企业的指导性就更差了。三是案例与教材内容不贴切。很多教材上的案例与教材内容匹配性差,阅读型的案例多于分析型的案例。对于抽象的物流理论而言,如果有非常贴切的案例与之匹配,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教材上所提供的案例多以介绍某个企业的物流发展概况为多,结合教材理论内容的案例则较少。
2.部分教师素质无法适应案例教学需要
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不同的教师,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不同。在现代物流教学中,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既要具备物流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企业物流运作和管理的实践经验。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大都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但来自于企业的“双师”型教师较少,因此在教学中他们采用的方法往往注重理论,涉及案例较少。即使采用案例教学,对案例的分析也难以透彻。此外,由于案例一般既没有统一的答案,解决方案的效果也无法通过实践验证,因而,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对学生的分析以及提出的方案加以比较、分析和评价。
3.案例教学组织工作不周全
一方面,课前准备不充分。因教学目的不明确、案例背景不熟悉等种种原因存在,学生对案例没有作充分准备,案例信息没有充分提炼,案例分析不充分,解决方案依据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案例分析报告等,这些直接影响了课堂讨论的效果。对于实施案例教学来说,小班教学的效果相对更好。而目前很多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与学生规模的矛盾突出,大班上课现象较普遍,这给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带来不利:分组过少,每小组人数过多,则易出现部分学生“搭便车”现象;分组过多,则课堂讨论时间过长,易使案例总结变得仓促,或导致既定课时增长,并且大班教学不能保证每组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进来,这样就影响整体效果。另一方面,教室环境布置也不利于讨论。现在教室的座位布置均适宜于传授式讲课,而发言的同学无论在座位上还是讲台上,都不利于学生求索性、创造性思维最充分地展现。再者,很多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后往往不进行即时的总结、反思,致使教学中的问题反复出现。
4.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并不一定强求得出正确答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分析、判断、总结、合作等实践能力才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目前一些现代物流课程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没有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动地位,从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均受控于教师,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对案例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现代物流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相关建议
1.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
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基础,在现代物流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中,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就是寻找合适的案例。解决的主要途径有:首先,要有组织地进行现代物流类课程案例的编写工作。有关部门应联合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发物流类课程案例,各高等院校也应在教学经费中增加案例教学编写经费,鼓励现代物流类优秀教学案例大量涌现。其次,选择教学案例时,应注意以下要求: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修改、补充、完善现有的案例材料,使案例的内容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二是选择的物流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且讲究时效性,以反映当前的实际;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或主动走出去与企业结合,将企业经营的实际物流问题及成功管理与运营实例转化为案例,这样的案例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予以认同和接受。
2.提高高校物流教师的素质水平
教师的水平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实施物流类课程案例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三项基本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的组织能力。首先,进行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物流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能够始终站在物流学科研究的前沿,并掌握其最新动向。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寻找机会参与具体的物流项目实践研究以弥补自身实践经验缺乏的通病。有关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去物流企业或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教师也要主动利用为企业做咨询和课题的机会尽可能地了解企业的物流运作和管理过程。这样,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讲述实际案例时就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和解释案例,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再次,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在案例讨论时,要有灵活应变和判断能力,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场驾驭能力。
教代会提案范文【第二篇】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模式,它以真实案例为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借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分析了现代物流基础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并就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现代物流基础 课堂教学
现代物流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特别强的学科,在现代物流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物流基础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现代物流基础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案例教学的实施条件与现代物流学科特点相契合
现代物流即对货物的流动、存储进行合理计划、执行与控制的活动过程,它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基础,将运送、存储、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进行整合、协调,最终达到满足社会和客户需求的目的。对于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教学而言,可以借助对案例的搜集、剖析和归纳,帮助学生深化物流基础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2.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准确地对案例进行理解分析,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融为一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此外,案例教学法通过特定场景的设定,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主人公”的感受,从而独立做出决策,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3.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无固定答案,它重在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能够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于活跃课堂氛围、强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互动性,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前期阶段——案例选择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更好地理解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及概念。因此,合理选择简单易懂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案例的选择要以生动性、启发性、现实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为原则,只有选对了案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打下基础。
2.中期阶段——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案例,把握整个案例流程;其次,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再次,学生在阅读时,应着重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并将所学知识与案例中的背景材料、相关因素加以整合,然后总结、提炼出个人的见解和方案。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的过程是观点交锋与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路和方案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和分享。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力争将问题在此时段内解决。当组内队员产生相反意见时,应允许学生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进行辩论。例如,在物流成本管理这一章节中,教师就可以具体结合美国某物流公司的仓储成本危机,让学生组成财务分析团队,让他们找到减少仓库数量、缩减管理成本的有效解决方案。
(3)总结归纳。经过阅读案例、小组讨论等环节后,学生已对所给案例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要及时对所讲案例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及时消除学生的困惑。并就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学生进行共同讨论,达到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
3.后期阶段——成绩考核
案例分析成绩的考核主要包括书面考核与课堂讨论效果考核两方面。书面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得出的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以教师打分为主要评定标准。课堂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以及课堂发言次数,并以学生打分为主。通过科学的成绩考核,确保案例教学活动能够沿着正常的教学轨道运行。
三、小结
案例教学法对现代物流基础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深入了解实际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新全。基于案例的物流管理专业教与学方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
教代会提案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高校 教代会 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教代会”)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教职工行使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权利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教代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保证依法治校、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广大教职工行使民利的代表者和合法权益的维护者,教代会代表的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直接影响着代表队伍建设的实效,是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要把提升教代会代表能力素质、完善代表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教代会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
一、教代会代表应具备的四种意识
(一)民主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教代会代表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原则,通过参与教代会这一民主管理形式,以主人翁的姿态支持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密切联系教职工群众,及时正确地反映教职工的意愿,正确履行代表义务,行使代表权利,为学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促进学校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法律意识
教代会代表要自觉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断用法律准则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头脑,把制度政策作为参与教代会工作的行为准则。同时,还要熟悉教代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各项工作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在参与教代会民主决策过程中切实履行好代表职责,依法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全局意识
教代会代表要在开展教代会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一方面,要从贯彻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的高度出发,着眼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局,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另一方面,要近距离倾听教职工的呼声,及时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建议。教代会代表要着眼全局,去参政议政、参与决策和监督,这是代表应担负的重要职责。
(四)责任意识
教代会代表要注重发挥联系学校和教职工之间的桥梁作用,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把代表和服务教职工作为工作使命,把维护好学校整体利益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出发点,以对国家、学校和教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教代会各项审议、决策、监督过程中。
二、教代会代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代会代表在推进学校教代会制度建设,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有些教代会代表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
有些教代会代表不能正确履行代表的义务,在涉及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民主决策过程中,不能代表广大教职工勤说话、讲真话,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对于教代会的决议不能做到及时向教职工传达反馈,并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二)对教代会的相关业务知识学习不够
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定》。2014年,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教育工会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意见》。有些教代会代表对教代会相关文件的学习不够,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不明确,影响到代表的履职实践效果和工作质量。
(三)教代会提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有些代表对提案的本质不甚明了,把提案和建议相混淆;有些代表对国家政策和学校制度掌握不够,所提提案超出法律和政策的允许范围;有些代表对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关注不够,提案不能切中要害,可操作性不强;有些代表多从自身利益出发,提案内容多为福利保障方面,对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等方面重视不够。
(四)代表在教代会闭会期间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教代会代表是教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召开教代会和闭会期间,都应始终履行代表义务,行使代表权力。但有些代表没有从“大会行权”向“日常履职”转变,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一开完,职责就结束了,在闭会期间不能积极参加履职实践活动,不能正确行使职权。
三、推进教代会代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规范教代会代表选举工作,明确代表工作职责
教代会代表的选举是教代会工作的关键点,高校要严把教代会代表选举关,选举出思想素质高、民主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教职工作为代表,为促进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建设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1.教代会代表的比例要求
教代会代表的产生应当依据学校代表选举办法进行,由教职工直接选举产生。代表的构成既要充分体现学校以教学为主的特点,又要兼顾各方面人员,其中教师代表应占多数,青年教职工、女教职工和少数民族代表应占适当比例。
2.教代会代表的条件
一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二是关心和支持工会、教代会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热心为群众服务,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三是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议事能力,关心、支持并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改革和建设中去,作风正派,顾全大局,能正确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3.教代会代表的选举程序
教代会代表选举程序为:根据代表的比例要求确定代表数量和分配方案,将代表名额分配到各二级单位进行民主选举,各二级单位根据选举办法酝酿代表候选人名单,召开选举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按照差额不低于10%的比例选举产生代表。选举会议应有本单位2/3以上的教职工参加,候选人须获得本单位全体教职工半数以上赞成票方可当选。
4.教代会代表的工作职责
教代会代表的主要职责是积极参加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过程中,正确行使代表职权,认真贯彻执行教代会决议,做好密切联系教职工群众、发挥学校和教职工间的桥梁作用。
(二)加大教代会代表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代表履职实践
教代会代表的履职能力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与其自身的思想素质、理论政策水平、业务知识密切相关。高校要定期以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加强对教代会代表的教育培训工作,激发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培训的内容应包括: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使代表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全面、系统、辩证地认识与分析事物的能力;二是形势政策学习,使代表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其能掌握政策、认清形势,围绕形势和大局思考学校的发展规划;三是法律法规学习,使代表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促其能依据政策法规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四是人文社科知识学习,使代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思想觉悟,促其能以高的境界和好的情操参与教代会工作;五是教代会业务知识的学习,使代表熟知教代会工作环节和流程,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权利和义务,增强其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就教职工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理有据地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代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在职责范围内敢于建言、善于建言、勤于建言,既反映民情民意,又重视学校整体发展,切实履行好代表职责。
此外,高校要建立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组织代表对教代会决议执行情况、提案处理落实情况、校务公开情况以及教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巡视,监督教代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同时,要积极组织代表开展履职实践活动,包括组织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参与教职工职称聘任、职务晋升、年度考核、高招录取等监督工作,参与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民主决策过程等,使教代会代表真正做到源头参与、履职尽责。
(三)做好教代会提案征集工作,提高提案质量和满意度
教代会提案工作是教代会代表履行义务、行使民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渠道,也是教职工参政议政、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引导教代会代表着眼于学校整体发展,以提案形式围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多提合理化建议,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其次,要鼓励代表多深入教职工群众中,了解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倾听教职工的呼声,经过充分调研,把多数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提案形式呈现,并提出较为详实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提交学校商议;再次,要通过评选优秀提案人,充分调动教代会代表主动撰写提案、积极配合提案落实的积极性。
(四)建立教代会代表考核评价标准,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要建立教代会代表考核评价标准,把积极参加教职工代表大会及履职实践活动、充分代表教职工发表意见建议、主动做好教代会提案工作等作为考核评价标准,开展优秀教代会代表评选表彰活动。同时,将考核评价结果纳入教职工业绩考核、职务晋升等评价体系中,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代表积极参与教代会工作的热情,使其较好地履行代表职责,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方精兰。优势视角下高校教代会教师代表履职动力提升研究[J].上海: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150- 154.
教代会提案【第四篇】
关键词:高校教代会 制度建设 参与治理
一、引言
当前,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简称教代会)制度是我国高校民主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长期以来,教代会制度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基本平台和高校管理者联系广大教职工的桥梁与纽带。但是,囿于多方面原因教代会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而制度滞后是其中关键一环。因此,本研究引入参与治理理论,研究参与治理理论与高校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关系,以期对高校教代会制度建设和民主实现有所助力。
二、高校教代会制度研究
我国自1985年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来,对于教代会的研究一直是热点研究。梳理现有文献,对于教代会的研究主要在以下视角:
第一,教代会制度存在问题视角。汪馨桂(2011)研究表明,虽然不少高校设立了二级教代会制度,但仍有条款操作性不强,运行程序模糊、提案方式失序等问题;李豪杰(2011)也指出,教代会在实践中面临“失灵”情况,主要表现为教代会权力受到高校其他组织挑战,尤其是来自于校长的“绝对权力”,更使得教代会“有心无力”。此外,胡国胜(2011)尤其指出,高校教职工民主意识不高、民主觉悟不强,应拓宽高校民主建言的渠道和形式,充分保障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规范民意表达的正确方式和方法。
第二,完善教代会制度措施视角。教代会要改革,必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汪馨桂(2011)认为,高校虽普遍设立了二级教代会,但仍需细化既有程序,删除过时无效规定,进一步明确教代会各项职权和责任范围。并将此类措施和党委领导的年度工作计划挂钩,切实加强管理层对教代会的了解和认识。白万洲(2011)提出更为详细的意见,一是强化对党委领导层的教育,强化学习,提升其领导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学校院系二级教代会建设;三是完善教代会与会代表的培训机制,不仅仅强调对政策和法规的理解,更要加强代表履行职责上业务能力的培训。此外,杨延红(2010)尤其强调,强化针对教代会代表和委员的培训,使其切实担负起履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职责。
第三,教代会与校内主体关系视角。涂秋鸿(2012)认为教代会是联系教职工与高校各部门的中枢,并细化了教代会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教代会与党委是被领导与领导关系;教代会与校长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教代会和学校董事会之间是内外结合,互为衬托的关系;教代会与教授会之间是权力平衡,互相促进的关系。周本贞(2013)从教代会运作角度指出,要处理好教代会与党组织、教代会与行政领导、教代会与工会、教代会与群众以及教代会与教职工大会的关系。此外,张斌(2007)提出,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亦不能忽视。
第四,教代会运行机制视角。运行机制问题属教代会研究中相对微观的问题,主要涉及代表素质、教代会运行方式、提案质量与程序等具体问题。如,王长春(2011)指出,当前影响我国教代会提案质量的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①提案定位不准确,主题设计假大空,未予高校改革发展实际结合,建议缺乏针对性;②提案的管理不规范,提案整理归纳不及时。不仅影响提案本身的有效性,也阻碍了提案代表之间的沟通;③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一是提案与结案均使用纸质材料,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未挖掘电子数据和校内网络优势,造成资源闲置。因此,应强化电子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高继成(2009)提到:“学校教代会主席团(执委会)可下设学校民主管理工作委员会,财务工作委员会等专门工作委员会。可直接代表广大教职工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学校集体利益和教职工切身利益。”江孝渔(2010)更是指出了建立教代会专门委员会的条件:①教职工的广泛参与;②及时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③建立教代会常务委员会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具体职责和功能的不同,设立各专门委员会。比如教学科研改革委员会,民主管理工作委员会等。
综上所述,改革和完善教代会运作机制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成为教代会研究的重点方向。上述研究虽然基于不同视角展开,但多是针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的研究,宏观把控不够。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引入“参与式治理理论”,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展开分析和论证,以期对教代会运行实践有所指导。
三、参与式治理理论与教代会制度关系研究
自上世纪90年代“治理”概念出现以来,“参与式治理(Participatory Governance)”这一术语开始被学术界采用。该理论基础源自于“参与式民主”与“治理论”的结合,主要有政治政体研究发展而来,逐步引入到管理领域。近年来,该理论又逐渐引入到了高校研究领域。目前,高校教代会与参与式治理理论的结合成为了学者研究的热点。
虽然参与式治理在国内研究中有了部分实践,但对于该理论和模式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民主管理一直高校深化发展的重要主题,高校教代会作为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必要深化教代会制度建设和模式,推动高校民主管理的实现。近年来,参与式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是参与式民主在治理中的运用。运用“参与式治理”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组织运行效率、促进民主管理实现(赵光勇, 2009),对于推动组织良性发展、带动区域发展,甚至对于一个国家的民主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陈剩勇, 2009)。
梳理现有研究文献,学者们主要基于以下视角展开研究:
一是教职工参与-高校内部参与治理视角。张秋良(2012)提出高校多方参与,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视角,提出完善高校领导体制,提高参与主体治理权,提升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合理控制部门行政权力,构建教代会民主管理、监督反馈机制,最终形成一种“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多方参与、民主管理”的良性发展模式。
二是制度建设视角。如傅亚挺(2011)指出,高校应建立和健全教职工参与机制,推动高校基层民主建设。高校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建立和健全教职工参与机制是高校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应通过教代会等形式保证教职工参与学校建设的权利。
三是教代会民主管理与监督视角。孙红丽(2012)认为教代会是高校已发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渠道,目前教代会在制度建设和民主推进领域存在问题,应强化教代会制度和法律建设,打造专业干部队伍,重视闭会期间的民主工作,强化教职工参与治理,实现教代会良性运行。
四是,参与治理推进教代会建设路径视角。吕大权(2011)认为,高校教代会是广大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形式。新时期高校教代会建设要在党委领导下,在不断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教代会各项工作水平和完善二级教代会等建设路径上下功夫,以真正凸显教代会在高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刘淑艳(2010)更是结合霍伊―泰特参与决策模式,提出了高校教职工参与教代会建设的新模式。
五是,教代会代表主动参与提案优化视角。如王伟(2013)指出提案工作是高校教职工直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高校工会在教代会提案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张高校应鼓励教职工主动参与提案工作,工会委员会承担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任务,在教代会提案工作中工会主要承担教代会提案的征集、整理和提案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
综上,上述研究于参与治理理论与高校教代会建设展开,基于不同视角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高校教代会制度,为高校教代会建设发展提供了指导,推进了高校教代会制度建设进程和民主管理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创新高校教代会工作的思考
现有研究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参与治理实现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完善,还需要做好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树立并强化民主管理理念,用参与式民主理论引导民主管理行为。参与式民主认为,民主是更多的公民参与,是“人民的统治”。高校应逐步由强制的、命令式的管理转化成民主的、公开的管理,扩大基层教职工与学生参与民主实践,并设置公平合理的代表产生机制,从多维度多层次上产生代表,如代表产生的广泛性,如关注行政人员代表及提案等;培养并逐步提升代表权利意识、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和民主意识,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违规违纪行为,以实现高校民主管理。
二是构建参与治理平台,转变民主管理方式。进一步明确校级教代会和二级教代会的性质、功能和作用,实事求是,界定各自职权边界,完善教代会活动规则,保证教代会运行顺畅,尤其重视在教代会闭会期间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最大成都的调动教职工在民主管理中的积极性、广泛参与性和主动性。
三是完善参与治理视角下的教代会民主参与机制。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两个角度开展,一方面是国家法律制度层面,二是高校规章制度层面加以健全完善。对于教代会提案产生、计划决策、议程执行进行全程监督;保障参与主体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实现参与式民主的基础。为此,可以借助网络数字平台,确保信息畅通传递,通过网络数字平台的互动,体现高校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推进高校教代会民主管理的实现。
最后,高校教代会职能发挥、制度的修订完善还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如何制定出符合参与主体利益的相对完善的制度,如何真正有效地发挥制度的作用,确保民主管理的落实,有待于继续研究、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剩勇,徐。参与式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可行性路径――基于杭州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经验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3(2):62-73
[2] 顾华锋。内部治理视角下我国高校机构设置现状分析――基于20所高校的调查[J].高教管理,2008(6):67-68
[3] 周敏。网络文明视阈下高校民主管理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8-9
[4] 李豪杰。教代会制度的失灵以及对策探讨[J].工会论坛,2011,2(17):44-45
[5] 胡国胜。高校院系教代会民主管理过程中的难点与途径[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2(25):69-71
[6] 白万洲,李喜迎。关于创新高校教代会工作的思考[J].高校工会研究,2011,1(17):55-57
[7] 杨延红。论高校工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4(24):76-78
[8] 周本贞,陆选荣,王飞。多元共治视阈中大学内部四大管理主体的问题及消解[J].高校教育管理,2013,1(7):21-26
[9] 张斌。现代大学制度架构下的高校民主管理[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5(21):79-82
[10] 王长春,周会成,张润平。提高教代会提案质量的措施研究[J].实践与经验,2011(5):64-66
[11] 江孝渔。建立完善教代会专门委员会,推进教代会代表常任制[J].院校工会,2010(5):35-37
[12] 赵光勇。国内“参与式治理”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4(23):96-99
[13] 丛晓峰。参与式治理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路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7):178-182
[14] 杨立华。环境管理的范式变迁:管理、参与式管理到治理[J].理论述评,2013(6):130-159
[15] 汪馨桂。教代会的体制与机制的创新研究[J].华章,2011(7):94-95
[16] 张秋良。共同治理――构建我国公立高校民主管理内部治理结构[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8-112
[17] 傅亚挺。建立和健全教职工参与机制,推动高校基层民主建设[J].学理论,2011(3):206-207
[18] 孙红丽。完善高等学校教代会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几点思考[J].管理实务,2012(16):83-84
[19] 吕大权。新时期高校教代会建设路径的再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9(26):136-137
[20] 刘淑艳,姜全红。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方式研究[J].管理方略,2010(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