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通过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区域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增强认同感,形成和谐社会,展示多元共生的强大力量。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材料”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实践中,**社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民族互嵌为主题,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方面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绘就了一幅守望相助、共融共通的民族团结进步画卷。
一、空间互嵌:“两举措”互融生活空间
**社区最大的特色,在于空间布局打破了单一民族、原有村组聚居格局,促使以血缘、地缘结构为主的传统社区向以业缘为主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转变,让各民族生活空间相互交融,奠定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第一,科学规划先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线,充分考虑搬迁安置对象基本情况,聚焦“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这一关键,注重规划。将575亩建设面积划分为民房建设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及市政道路区域三个板块,并依据地形地势将民房建设板块划分为A、B、C三个区域,在统一地基标准建设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搬迁安置户家庭的经济状况,提出了3种不同房屋楼层、10种户型供群众选择,并根据户型选择结果,在设计及投资估算时将一层户型确定为简单装修,实现直接拎包入住,尽量减轻各族搬迁群众的经济负担。此外,注重功能嵌入,建设了一个科技文化中心、一个中心广场、两处公房及两个篮球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让搬迁群众有乐居乐学的“去处”、议事协商的“在处”。第二,共建美好家园。在前期规划基础上,巧妙运用抽签方式确定宗地号,并通过确定宗地—选择户型—开工建设—工程验收—迁入新居的程序,打破原有单一民族、村组聚居的老格局,构建了**社区汉族、彝族、傣族等11个民族互嵌式社区,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社区结构,建成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场域:各族群众工作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既便于日常往来,又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民族群众成为“一家人”。有群众表示:“以前我的邻居和我是同一个民族,现在抽签安置后,住在我旁边的邻居可能是彝族、傣族,也可能是哈尼族、拉祜族……大家一起生活,都是一家人,我们共同奔向新生活。”空间互嵌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短短几年,**社区成为共建共事共学共乐共治共享的和谐大家庭,民族团结、美丽秀雅、和谐幸福的秀美画卷正在这里展开。
二、经济互嵌:“三个一”建起致富共同体
安其居还要乐其业。在搬迁安置规划之初,**社区就充分考虑区位优势,借鉴相关经验,在房屋功能上规划了使其具备参与旅游产业的内容。社区建成后,积极探索“三个一”模式,引导各族群众携手并进,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硬核”支撑。第一,一个中心强培训。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强化技能培训,以“让群众掌握一门实用发展技术”为目标,组织社区劳动力参与厨师、水泥工、刺绣、叉车驾驶、保洁等10余种技能培训,提高居民择业竞争能力,为搬迁群众转移就业打下基础。第二,一个站点重输出。成立农民工作站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开展“地企共建”,通过与“两矿一公司”及镇域内用工企业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积极为搬迁群众搭建就业平台,实现“家门口”就业778人,占社区劳动力的49%。同时,实施欢乐水世界旅游扶贫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群众收入来源向组织化劳务输出转变,群众收入从搬迁前的6874元提高到了15256元。第三,一根链条谋产业。激活各族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培养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立足区位优势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开设“**货栈”,运用“互联网+”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线上下单、线下发货”,带领群众发展花腰傣手工产业;支持鼓励有条件、有头脑的各族群众发展养殖、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56户群众实现自主创业增收。有的建档立卡户家庭,在扶持政策的帮助下,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还得到了各民族群众的认可,从最先被选为四组副组长到成为村“两委”班子中的一员,实现了从建档立卡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蜕变”,正带领着身边群众一起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文化互嵌:“三聚焦”铸就共有精神家园
**社区以文化润心工程为抓手,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多样的民族节日等载体,搭建文化共生基本平台,不断铸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第一,聚焦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春节送福送春联”“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传承等系列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创新活动内容与载体,开展“同一个家·同一个梦”乡村音乐会、欢乐影院等活动,在欢乐的活动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第二,聚焦特色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社区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节日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是促进文化交融互嵌的最好载体:“赶花街”“沐浴节”“十月年”“火把节”等传统节日逐渐演变成社区的共同庆典,人们用多彩民族文化装点社区,在共享文化盛宴中增进感情,社区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三,聚焦“村规民约”树立健康文明乡风民风。“村规民约”作为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结晶,照亮着村民前行的道路。**社区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社区“村规民约”,一些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词句成为**群众共同遵守的约定。比如,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红白喜事送礼攀比现象,既加重了各族群众的经济负担,也形成了不良风气。社区成立后,大家共同商定把“送礼不过一百元”写进了“村规民约”,获得各族群众广泛称赞。
四、社会互嵌:“三提升”构建制度保障
**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借助玉溪市党建引领市域治理智慧化平台和玉溪共治通应用,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事件受理分拨处置工作机制,着力构建“1+3+N”基层治理体系,用制度保障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第一,提升党建引领能力。建立“党总支+‘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居民代表+住户”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多网合一”。将社区586户分成3片区9网格,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包片,党员、居民代表包组、包户,建立“1+10”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把党员凝聚到网格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第二,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咨询、五点半课堂等工作和“全科受理、全能服务、前台接件、后台办理”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全面服务。同时,社区还成立由党员、团员、能人组成创业服务小组以及理论宣讲、文明旅游等6支志愿服务队伍,满足各族群众的基本服务需求,共享各项事业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三,提升社区治理质效。围绕人居环境、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内容修订“村规民约”,推动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格局。严格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行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四议两公开”制度,“三务”公开,让各族群众在同一个体制下议事决策,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用制度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五、心理互嵌:“三注重”促进手足相亲
第一,注重抓关键。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以群团组织为纽带、以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以少年儿童为抓手,通过“放飞心愿 拥抱未来”亲子游园会、七彩假期、民族团结主题晚会、红色石榴籽推普活动等,在孩子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引导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第二,注重树榜样。推行善行义举榜,坚持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从身边小事做起,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以“榜样人物”传递身边正能量,切实提升道德感染力,营造崇德向善的生产生活氛围。第三,注重抓日常。依托村庄事务,如义务劳动,促进各族群众相知相交。社区一组有两个“罗有安”:一个是从纸厂而来的汉族,一个是从平田迁入的彝族。他们在小组打扫卫生中相识后常来常往,两家孩子也在交往中产生感情,现在已经成家并有了下一代,真正从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今天的**,正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结成一个大家庭,共同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上一篇:户口迁入的同意书(优推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