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 陋室铭教学设计实用精编8篇
通过对《陋室铭》的教学,强调简朴与高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与心境的关系,培养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反思过程中需关注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引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您喜欢。
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
教学重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 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背诵这篇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新授课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一课时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 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 的节操和 的情趣。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篇】
1、理解背诵;
2、学习骈句特点;
3、品析作者的情趣。
设想
以读为主线,分四块推进,促进语言的品味。
课时
1课时。
程序
到庙山去的路上有一个标牌:“山不高而林深,水不深而澄清,城不大而洁净,人不多而文明。”这里的景:清新幽雅;这里的人:文明洁净。美不美?大家知道,它是仿照哪篇文章写的吗?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将学写自己的居室。
感受语言:
1、齐读:注意字词句;
2、自读:找出写景、写人、写趣的句子
3、默读:《陋》中的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领悟语言:
1、本文写句有一个特点:骈散结合,举一个例子。先请大家分读,然后分组对读,分工表演读。
2、“陋室”是何意?请从景、友、趣三方面证明它的陋?作者说它“不陋”,什么原因?请从“德馨”的角度证明它不陋?(品“上”、“入”;“有”、“无”;“无”、“无”)
3、你还能找到能证明作者德馨的句子吗?试分析(品:“在”,自喻)
积累语言:
1、抄背背;
2、自由背、小组背诵、分角色;
3、背诵表演。
运用语言:
1、回忆庙山路上标牌是仿照哪句话写的?
2、欣赏仿铭新作《教室铭》: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苦心。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3、请你也来仿一仿,写写你的居室看?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幽雅
惟吾德馨人:儒雅何陋之有
趣:高雅
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四篇】
1、熟读成诵,并能结合课下注解及参考书里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诵读法
多媒体
一课时
课型自读法
一、导入: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1篇激情昂扬的.文章《陋室铭》。解题:铭,是古代铸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记述功德行为或勉励自己的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钟鼎铭等。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二、熟读课文
2、课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篇课文体会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三、扩展发散
1、关于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呢?(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讲不讲)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用它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现在就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座右铭,先在纸上写好你的名字,然后我们在班里猜一猜这是谁的座右铭。(学生活动)
四、总结
1、一起将此文试着背一遍;
2、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2、预习《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
陋室铭
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五篇】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简介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
1、关于作者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拥护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他著有《刘宾客集》或称《刘梦得文集》。
2、关于《陋室铭》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3、关于“铭”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反复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并划分朗读节奏。
(2)播放课文朗读带,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3)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4)推举代表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2、疏通文意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2)学生互动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教师强调重点词句
(4)指名粗译课文
(5)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五、问题探究
(1)课文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六、拓展延伸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不要过于看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应注重品质的修养和志趣的培养。
七、总结全文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同步辅导与训练》
板书设计:
山水喻陋室
设喻引题
仙龙喻德馨
(类比)
环境清幽(景)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
陋室铭
生活闲适(趣)
古贤自比:反诘点题
(托物言志)
甘福梅
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六篇】
(一)知识储备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背诵短文。
(二)能力培养点
1、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注重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高洁的志趣。
二、教学设想
1、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类比手法的运用。
2、课型:教读课
3、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步骤
1、情境导入
(出示陋室图)同学们,请将图中居室,与自己家比较然后说说你对这个局势的看法。(简陋)那么身居陋室的室主人是怎么认为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
2、课前热身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鸿儒()馨()牍()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报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是观点,不做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生动的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2)互动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
明确:让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体会“之”字舒缓语气的`作用
2)再播放一遍课文录音,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语气、节奏。齐读课文,这一次的要求是: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明确:朗读训练。
3)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
明确:疏通课文。
4)课文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5)本文那句话提挈全文?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陋室,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6)课文从哪几方面衬托陋室不陋的?据此课文层次如何划分?
明确: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主人高雅脱俗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境的?
明确:陋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室主人生活情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这个陋字彻底翻过来,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接陋室表达一种不募容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4、学习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具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5、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环境幽雅
德馨交往不俗陋室不陋安贫乐道
情趣高雅
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七篇】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1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回答)馨。共4页,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相对?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回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文化寻踪: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诗文明志的传统。
(2)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绿色、亲近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之雅?
环境:清幽
来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闲
(4)7.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
以先贤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话来暗示是君子居之。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贫乐道)
1.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参考译文
1.《陋室铭》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
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八篇】
《陋室铭》是编排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1篇,另1篇是《爱莲说》。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学习课文,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学法指导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四、教学设想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并力求当堂成诵。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正确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课时计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的诗句导入,吸引学生
(二)学生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曾被白居易誉为“诗豪”。
(三)解释题目“铭”的含义
由甲骨文演变到金文谈起,解释什么是“铭”?
(四)出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韵味。
2.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4.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五)读“铭”
1.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原文,学生自由朗读。
2.去掉节奏,指生读。
3.去掉标点,指生读。
4.按照古人的方式竖版文字,从右往左,学生齐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六)译“铭”
结合书下注释译此文,将不理解的内容标注下来。
1.出示重点字词,指生译。
2.指生通篇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七)品“铭”
1.“斯是陋室”和“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找主旨句)
2.“德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3.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出示背景资料)
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问题按序抛出,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八)撰“铭”
请你模仿文中的句式,为自己撰写一句座右铭,鼓励一下自己。
(九)齐背《陋室铭》
(十)教师寄语:心清气自华,德厚品自高。
(十一)布置作业:
搜集并欣赏刘禹锡的诗。
板书设计:
德馨
陋-----------------------不陋
景、人、事、心境
教学反思: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过去文言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翻译,继而繁琐分析,使文言文教学耗时多而成效少。在这堂《陋室铭》的教学中,我摒弃了过去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的教法,注重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以及相关材料自引疏通课文的文意,并尝试解决文章整体大意。为此,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等知识过程中,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朗读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在这堂《陋室铭》的教学中,我尤其注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只要能答出道道,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
但是,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学生在读和译的环节上占用的时间校多,在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上一篇:关于清明节扫墓周记(通用2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