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知识科普优质5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宇宙浩瀚,星系璀璨,黑洞神秘,行星多样,星辰演化,时间与空间交织,生命起源何在?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天文知识科普”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天文知识科普

天文知识科普 篇1

科普作文:关于月球的知识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月球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约为每秒公里,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这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这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阴历或农历月就是以月相为基础,星期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月球总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这是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的,而这两个周期相同则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

月球赤道面同它的轨道面有6度41分的倾角。因为这一倾角的存在和月球绕转速度的不均匀等原因,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地面上某一点的观测者多少还能看出月面边沿有前后的摆动。从地面观测,不止看到月球的半面,而且能看到月球的59%,其余41%则不能直接看到。

月球形状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米。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号”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此外,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征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只是早年观测者凭借想象,借用地球上的名称而已,最多不过有某些形态上的`相似罢了。

月面上的最明显的特征是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其中大的直径可超过100公里,小的不过是些凹坑。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3万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7~10%。环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月面最大的几个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克拉维环形山,直径233公里;牛顿环形山,直径230公里。许多环形山的中心区有中央峰或中央峰群,高达公里。

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它们是广阔的平原。在月球正面,月海面积约占整个半球表面的一半。已知月海共22个(包括背面),其中最大的叫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雨海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月面中央的静海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此外,较大的还有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月海大多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四周是山脉。有些月海伸向陆地称为湾,小的月海则称为湖。

月陆是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一般高出2~3公里。月陆主要由浅色的斜长岩组成,其反照率较高。月球正面的月陆与月海面积大致相等,而背面则月陆面积大些。月陆形成的年代经同位素年龄测定为46亿年,比月海要早。月球上也存在一些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名命名,如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最长的山脉长达1000公里,往往高出月海3~4公里。最高的山峰在月球南极附近,高达9000米,比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高。除山脉外,还有长达数百公里的峭壁,最长的是阿尔泰峭壁。

月面上有一些辐射纹,典型的有第谷环形山和哥白尼环形山周围的辐射纹。第谷环形山有辐射纹12条,从环形山周围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最长的达1800公里,满月时看得最清楚。其成因尚无定论:有人说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陨石轰击月面造成的。

长期天文观测与登月的直接考察证实,月球周围没有明显的磁场。月球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的1/1000。月球上更没有像地球和木星那样的辐射带。月球上不存在任何形态的水,完全没有大气,几乎接近真空状态。通过月球火箭探测查明:月球正面有称为“重力瘤”或“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达12处之多;月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为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所覆盖。

月球没有像地球大气那样的保护层,月面直接受到流星体的猛烈冲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月岩的化学成分、岩屑大小、玻璃含量以及再结晶的程度。月球早期广泛发生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浆,从而形成月面上广阔的熔岩平原。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它的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等。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夜晚,温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摄氏度。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而且所用的射电波的波长愈长,愈能探测到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摄氏度,很可能是熔融的。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天文知识科普 篇2

1、人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

由于地球相对人来说十分巨大,我们看到的任何参照物也是在地球上的,同时我们也是跟随着地球在运动的,而地球的运行十分平稳所以我们根本感觉不到地球在移动。

2、云会移动的原因

很多人一直以为云会移动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形成的,其实是空气在不停地流动造成云也在流动,通常空气流动得越快,云也就走得越快。

3、宇宙的结构像大脑

科学家发现拍摄的宇宙深空图像与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非常相似,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太准确,而是人类的大脑在模仿宇宙的结构,但大脑是什么时候发现宇宙的这个秘密就不得而知了。

4、神奇的氢元素

氢元素占据了宇宙中的可见物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氢的形态不仅有气态、固态和液态还有第四种形态金属氢,科学家在实验室的高压环境下制作出来的,这种金属氢可被制作成室温超导体。

5、恒星能发光的原因

恒星之所以能发光发热是因为核心的温度较高,引起的热核反应才能让恒星发光,而普通行星的核心温度较低,远远达不到产生热核反应的温度,当巨型气态行星的质量达到以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转成恒星。

6、能直接看到星星的数量

虽然银河系的恒星数量大约有2500亿到4000亿颗之间,但夜晚的天空不管视野有多好,最多只能直接看到3000颗星星,而整个地球上能看到星星大概有7000多颗,大多数恒星发出的光芒是眼睛无法看到的。

7、太阳的颜色

虽然我们看到的太阳是早晚偏红中午偏白的恒星,但实际上太阳是一颗白色的黄矮星,之所以中午的太阳发白是因为空气对处于这个位置的太阳产生的光散射不明显。

8、八大行星的季节变化

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只有地球和火星上有四季变化,而其它几颗行星由于距离太近或者太远的原因只有极昼和极夜,最奇妙的是金星也没有季节变化,是因为金星转动的角度变化非常小,而且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几乎相同造成了没有光照差异。

9、在月球上跳跃比走路轻松

我们看到NASA的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时比较笨重,是由于引力太小让身体不容易保持平衡,走路比跳跃反而更费力,在所有低引力的地方都会耗费大量的体力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10、太阳到底有多热

太阳确实是一颗炙热的黄矮星,核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表面的温度则相对较低也达到了6000℃,然而日冕层的温度却能达到100万℃,现在认为太阳的磁场是造成日冕温度高的主要原因。

11、太阳不会撞到其它恒星

虽然银河系有数千亿颗恒星,但每颗恒星之间的距离都相隔数光年,而且所有的恒星都以相同的方向在运行,所以理论上来说是不会发生恒星相撞的现象,即便未来银河系与仙女星系合并也很难出现恒星撞击事件,倒是许多恒星可能会被抛出星系。

只是不知道当银河系发生合并的时候,处于星系边缘的太阳会不会被甩出去?

天文知识科普 篇3

《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1篇最新的研究成果:月球的年龄为亿年,晚于太阳系的形成9500万年,比之前科学家认为的年轻了6500万年。那么,这颗现在看起来沉静温婉的小星球,表面为什么布满了伤痕。她在过去曾经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她的起源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睹月球的成长史。

天地大冲撞:孕育种子

在太阳系的早期,地球被火星大小(约为地球的一半)的行星所撞击,砸出的碎片进入了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

碎片汇集:浴火新生

重力是一种很微弱的力,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却逐渐显现出它的强大。

地球周围,散碎的残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旋转,重力慢慢将它们集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初生的月球。

由于那次天地大冲撞的能量实在太大,导致这颗卫星在早期是一颗炙热的液态星球,整个充满了翻滚的岩浆,仿佛浴火新生的凤凰。

岩浆冷却,月壳形成:童年阴影

随着熔岩冷却,坚硬的月壳逐渐形成。然而,暴虐的宇宙并不允许这样短暂的平静持续太久。

约43亿年前,有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月球的南极,形成了月球上的南极-艾托肯盆地(SouthPole-AitkenBasin)。这是太阳系已知的两个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月球表面看见它。

月球灾难:动荡的青春期

大约41亿~38亿年前,太阳系经历了一个被科学家称为“后期重轰炸期”(theLateHeavyBombardment)的惨烈时代。人们把这个时期形象地称为“月球灾难”(lunarcataclysm)。这个时间的确定,来源于登月获得的岩石的冲撞熔化时期,均晚于39亿年。

这一时期,月球和带内行星(“带”指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被数不清的小行星和彗星所鞭笞、撞击。由于月球内部的岩浆还未完全冷却,在猛烈的撞击下,其内部的岩浆时常从表面的裂缝喷涌而出。

值得提到的是,这个时期,也是地球上生命的最早的同位素证据的时间,因此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也经历了类似的轰炸,令地球重新回到一个高热和充满能量的时期,可能影响了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火山主内,陨石主外:满脸青春痘

大约10亿年前,月球表面布满了火山。黑色玄武岩的月海,就是由远古时期的火山作用所形成。撞击在这个时刻进入尾声。最终,月球整个冷却下来,又经历了一个相对温和的撞击时代,形成了今天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形状。

今天的月亮:沉静的淑女

今天,每个人仰望晴朗的夜空,都可以看到月球经历了40多亿年岁月的样子。她沉静如水,温婉似玉,有谁能想到她曾经经历了如此动荡的年月呢。

然而,月球演变的历程并没有结束。这颗地球唯一自然形成的卫星,正在以每年大约4厘米的速度,离我们远去。

宇宙的迷人之处也许正在于此,它从洪荒来,也往洪荒去,从不驻足观望,也不做片刻停留。

天文知识科普 篇4

黑洞

有的天体的质量十分巨大,因而引力极强,没有任何东西能从该处逃逸,甚至光线也不例外。没有光线返回,眼睛无法看到物体,所以称之为“黑洞”。

黄道

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黄极

天球上与黄道角距离都是90度的两点,靠近北天极的叫“北黄极”。黄极与天极的角距离等于黄赤交角。北黄极在天龙座与两星联线的中央。

黄道带

天球上黄道两边各8度(共宽16度)的`一条带。日、月和主要行星的运行路径都处在黄道带内。古人为了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黄道分为十二段,叫“黄道十二宫”。从春分起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和双鱼。过去的黄道十二宫和黄道十二星座一致。由于春分点向西移动,两千年前在白羊座中的春分点已移至双鱼座,命名与星座已不吻合。

三垣

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分:东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北方七宿。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

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北方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辅官或辅座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宇宙速度

是指从地面向宇宙发射人造天体必须具备的初始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

人们将公里/每秒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又称“环绕速度”,低于这个速度,物体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返回地球。

第二宇宙速度

如果我们把速度加大,直到公里/每秒,这个人造卫星就可以不受地球吸引力的影响,而到太阳系内的行星际空间旅行。人们称公里/每秒的速度为“第二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如果我们还想让人造卫星飞出太阳系,到其他星球去旅行,那就必须把速度加大到公里/每秒,这个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平年与闰年

由于一回归年的天数不是整数,所以每年的天数是不一样的,有的是365天,有的是366天。一年的天数是366天的年份称为“闰年”,是365天的称为“平年”。“闰年”的二月比“平年”多1天,其他月份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如果年份是整百的,则要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

闰月

农历与公历一年所包含的天数不同,公历一年大约有365天,农历一年有354天。为了使两者的一年的天数相同,所以农历有的年份要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因为公历的一年比农历的一年只多约11天,所以不能每年都加闰月,大约有7个闰月。

回归年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回归年。一回归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天)。

天文知识科普 篇5

日食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对即将到来的日食兴奋不已,那么大家想知道日食的相关知识吗?日食是什么?如何才能安全地观赏日食?正确观赏日食需要做些什么规划呢?拿好你的日食眼镜,一起来看看天文学家给出的答案。

日(月)食就是朔望的一种形式。当三个互有引力的天体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形成朔望。对于我们地球人来说,最常见的朔望现象由太阳、地球和月球这三个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天体共同构成。当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地球自身阻挡了照向月球的太阳光,就形成了月食。而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阻挡了照向地球的太阳光,从而形成日食。

为何不是每次新月时都会发生日食,而每次满月时都会发生月食?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轨道与月球绕地球运转轨道并不完全处于同一平面之上(不在一条直线上)。与地球公转轨道相比,月球公转轨道略微倾斜了几度。因此,每个月中有半个月(也就是月球绕轨道运行一周),月球处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上;而另外半个月,月球处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下。月球在经过地球轨道时恰好为新月或满月,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才会发生日食。

月球为何没有阻挡所有射向地球的太阳光?

地球的面积实际上非常大,而每次日食发生,仅有一小部分地区与月球恰好完全处于一条直线上。这意味着日食实际上有三种类型:日全食、日偏食以及日环食。要想弄明白这三者之间的区别,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阴影如何产生。

本影与半影:

地球、太阳以及月球都是三维球体。因此,发光与成影都是三维立体的。在物理学中,阴影分为两类:本影与半影。本影是指某个物体阻挡了来自某一特定发光源的所有光线所形成的阴影。而半影指的是,某个物体阻挡了来自某一特定发光源的部分光线所形成的阴影。下面的图片展示了更多的细节。

如何观赏日食?

太阳十分明亮,并且发射出大量强光。这些光线中含有高能紫外光,可能会对人眼造成伤害。就算是戴上最高级的墨镜,也无法完全阻隔紫外光,因而戴墨镜直视太阳也是存在危险的。要正确地观赏日食,必须要戴上特制滤镜。带有#14(或更暗的)滤光片的电焊护目镜即可,因为天文望远镜用的也是这种滤光片。很多地区也会出售“日食眼镜”,这种眼镜大多由硬纸板加上太阳滤光片制成的镜片组成。一定要做好眼部保护措施,戴上正确的眼镜,再观赏日食。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滤光片来直接观赏日食,也可使用针孔相机间接进行观测。针孔相机制作十分简单:在一个纸盘或硬纸板上扎一个小孔,让阳光从中穿过,在纸板后形成投影。不要直接用眼睛从纸板小孔中直视太阳。在纸板后放上一块白色床单,一张纸或是地面,让太阳投射到这些物体上观看。想要制作更高级一点的小孔相机(也就是针孔投影仪),可以上网寻找更详细的说明。

我还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如果你想找到观赏日食的最佳地点,可以尽量选择日食轨迹的中心地带(即“日全食区”)。离日食轨迹中心越近,观赏到的日食时间就越长,你所处周围环境也会越暗。

如果你恰好位于日全食区,那么很可能到处都是人,本地商业也可能会因为游客过多而陷入瘫痪。而如果你恰好正在旅行,我们建议每个人自备食物饮料,或者多带一些,分享给那些空手而来的旅客。

无论所在何地,一定要记得查看当地天气预报,确保日食观赏不会因云层而受到影响。如果你在远离城镇的乡村地区,记得一定要远离野生动物。动物往往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到周围一切变得黑暗,它们有时会受到惊吓。所以要小心野生动物,尽量待在安全的地方。

日食的“季节”

日食的发生必须是满月出现在黄白交点的一定界限之内,这个界限就叫做“食限”。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6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日食发生。

黄道、白道的交点有两个,这两个交点相距180度,故一年之中有两段时间可能发生日食,这两段时间都称为“食季”,它们相距半年。

太阳在黄道上每天向东移动约1度,由于日食的食限为18度左右的范围,太阳从黄道和白道交点以西的18度运行到黄道和自道交点以东的18度,大约需要36天,也就是说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

一年之中有几次

日食的一个食季是36天,比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天要长。因此在一个日食的食季内必定会发生一次日食,也可能发生两次日食。一年之中有两个日食食季,所以在一年之内至少有两次日食发生,也可能有四次日食发生(如果每个食季中都包含两个朔日的话)。

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黄道和白道的交点会不断地沿着黄道从东向西移动,每年移动约20度,方向与太阳沿黄道运行的方向相反,因此太阳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交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这个间隔叫“食年”)比一年(天)要短,只有天,要约少19天。

食相

日全食发生时,根据月球圆面同太阳圆面的位置关系,可分成五种食象:

1.初亏。月球比太阳的视运动走得快。日食时月球追上太阳。月球东边缘刚刚同太阳西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初亏,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开始。

2.食既。初亏后大约一小时,月球的东边缘和太阳的东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做食既,是日全食(或日环食)的开始,对日全食来说这时月球把整个太阳都遮住了,对日环食来说这时太阳开始形成一个环;日食过程中,月亮阴影与太阳圆面第一次内切时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指发生这种位置关系的时刻。

食既发生在初亏之后。从初亏开始,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著下降。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天空方向与地图东西方向相反。

3.食甚。是太阳被食最深的时刻,月球中心移到同太阳中心距离最近;日偏食过程中,太阳被月亮遮盖最多时,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日全食与日环食过程中,太阳被月亮全部遮盖而两个中心距离最近时,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指发生上述位置关系的时刻。

4.生光。月球西边缘和太阳西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生光,是日全食的结束;从食既到生光一般只有二三分钟,最长不超过七分半钟。

对于日食,食甚后,月亮相对日面继续往东移动。

5.复圆。生光后大约一小时,月球西边缘和太阳东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复圆,从这时起月球完全“脱离”太阳,日食结束。

日全食与日环食都有上述5个过程,而日偏食只有初亏、食甚、复圆3个过程,没有食既、生光。

辞海另解:日食的过程中,月亮阴影和太阳圆面第二次外切时的位置关系,也指发生这种位置关系的时刻。复圆是日食过程的结束。

日食的类型:

日食总共有四类,包括日偏食、日环食、日全食和混合食。

一、日偏食

日偏食,顾名思义,就是月球只部分遮挡了太阳并在地球上留下半影。进一步说,就是当日月连线与月地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日偏食才会发生。

二、日全食

日全食发生在月球能完全覆盖太阳时,从地球上看只能看见模糊的日冕。日全食只有在地球上本影(月球最深的影子)所在的区域才能被观测到。

本影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轨迹形成的虚拟线称为全食带。只有在这条带上,人们才能观测到日全食。

三、混合食,又名全环食,是指在日食路径上,同一次日食从环食变为了全食(反之亦然)。换言之,混合食从地球上的某几处来看为日全食,其他地方看则是日环食。这是最罕见的一种日食现象,因为其需要月球的位置在日地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四、日环食

与此相反,日环食发生在日地月在同一连线上,但月球的视尺寸要小于太阳时。这就导致了月球无法完全覆盖太阳,后者的边缘围绕月球且清晰可见,就像一个火环在天空中燃烧,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有月食?

正如上文所说,天文学家之所以能够预测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是因为地球和月球都拥有可被预测的轨道。鉴于这些天体能够频繁地落在同一直线,那为何日食或者月食不是每月都能够发生呢?

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月球的轨道相较于地球的要向北或向南倾斜几度。这就是为什么这三个天体不能每月都完美地在一条线上,导致了不是每个月都有日食现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会有2-5次日食,而每个世纪平均会有约240次。

裸眼观测日食会不会致盲呢?

永久失明并不是裸眼观测太阳1-2分钟后的常见结果,但是,如果长时间观测,会给眼球带来严重的且不可逆转的伤害。这也许就是导致大众认为日食时裸眼观测太阳会更危险。

48 4085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