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养老(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消费养老(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消费养老【第一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支出;增加城镇居民消费;影响

2016年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15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为2220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占比为%。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相对于上一年分别增加958万人和631万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养老保险支出日益提高。2015年末全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472万人,增加36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亿元,比上年增长%。统计数据同时表明,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712元,比上年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以Feldstein(197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养老保险有着资产替代效应,该理论认为年轻人预期国家会在自己退休后给自己支付养老金,而不需要现在就开始将自己的收入过多地储蓄起来养老,从而促进居民减少养老储蓄而增加当前消费。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大幅增加和养老保险支出迅速攀升,大量学者开始关注老龄化及养老金支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徐勇、谢琼(2008)通过中国养老保险的机制———由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进行了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研究,并从微观经济与总量经济两个层面进行分别研究。其微观层面指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有着保障效应和收入效应,而通过总量经济层面指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呈正影响。部分学者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对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影响进行了研究,虞斌、姚晓垒(2011)和孟祥宁(2012)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对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影响进行了研究,均得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影响,当养老保险增加时,居民的消费也会存在着相应的增加。其中部分学者认为之所以会导致养老保险与居民存在着较强显著性的原因是在国内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不高以及居民对养老保险的收益率不确定导致的。朱波、杭斌(2015)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更明显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40岁年龄以上的居民,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具有习惯性的影响,相比为参加养老保险的居民而言,其消费曲线更加平缓。大量学者则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对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进行分析。其中陈汪茫(2010)研究得出养老保险跟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乘数效应,当养老保险的支出增加时,居民的消费支出则会较大的提升。石阳、王满仓(2010)通过对省际面板数据(2002—2007)的研究发现,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指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储蓄有“挤出”影响。苏春红、李晓颖(2012)采用山东省17地市2003—2010年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认为居民养老保险每支付1元,其中城镇居民的消费则会对应的增加元。邱俊杰和李承政(2014)运用1991—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传统消费模型和生命周期储蓄模型分析发现提升养老保险覆盖率并未显著提升居民消费率。张国海、王枫林(2015)通过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具有拉动作用,但是不同的省份,其拉动效力不同。马晓彤(2016)也通过面板数据对社会养老保险对于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与前期的研究学者结果几乎一样,认为养老保险的支出增加,其会导致居民消费的增加。也有学者对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中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具有负面影响。如白重恩、吴斌珍、金烨(2012)在研究中指出,在考虑居民家庭可能面临信贷约束时,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以及总消费呈负影响。参考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本文根据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说构建计量模型,然后以我国1989-2012年24年的时间数列数据为基础分析养老保险支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情况。

一、经济模型与数据来源

Feldstein(1974)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支出会产生“资产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前者会促进人们减少防老储蓄并增加当前消费;后者会促使人们选择提前退休并导致退休后的生存时间延长,为了防老从而增加储蓄并减少当前消费。显然,其假说表明消费和储蓄是模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鉴于此,我们建立如下模型Ci=α+βYDi+γWi-1+ρSSWi+ui(1)式(1)中Ci是指i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YDi是指i期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Wi-1是指上一年年末城镇居民的储蓄,SSW是指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ui为干扰项。本文采用1989-2012年24年的时间数列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

二、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1.平稳性分析。根据数据,得到C,YD,W和SSW的线性趋势图(见下页)。显然,上述四个变量都是不平稳的。同时,ADF检验表明,针对C,YD,W和SSW数据序列检验的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所以均接受原假设,四个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由于此处C,YD,W和SSW是时间序列数据,在不改变变量的变化趋势的情况下,为消除异方差,对这四个序列分别取对数,分别表示为InCi,InYDi,InWi和InSSWi。进一步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InCi,InYDi,InWi和InSSW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四个序列对应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10%的临界值,分别记为I(1)。2.协整分析。由于InCi,InYDi,InWi和InSSWi为一阶单整序列,故其分别差分后序列平稳,差分后的序列分别记为InCi,InYDi,InWi和InSSW,Joi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以InCi为因变量,以InYDi,InWi和InSSWi为自变量构建如式(1)形式的回归模型,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得到如下估计结果:InCi=++(2)式(2)中所有参数估计量在显著水平均通过检验。模型调整可决系数R2=,说明拟合程度非常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和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支出几乎解释了所有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自相关检验统计量DW=,说明模型干扰项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问题。对干扰项的估计值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为-,对应P统计量值为,检验结果表明干扰项估计值在临界值为5%的时候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检验表明模型干扰项序列是平稳的,同时表明InCi,InYD,iInWi和InSSWi存在着协整关系,由此证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由回归方程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呈正比,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每增加1%的时候,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就会增加%,所以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起着推动的作用,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以推动着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这个结论支持经济学一般结论,即收入增加会促进消费。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则呈反比,当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增长率每增加1%的时候,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则会减少%,所以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起着抑制的作用,这符合投资增加会“挤出”消费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估计结果同时表明,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呈正比的,当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增加%。显然,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表明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存在明显的资产替代效应。模型中所有参数估计均符合基本经济含义,故而模型设定不存在偏误。3.误差修正模型。根据协整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有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由于长期的均衡关系可能存在着短期的不均衡关系,构造误差修正模型旨在分析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的短期失衡状态。(3)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式(4)所示表达式:(4)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所有系统对于t统计量在显著水平均通过检验,调整可决系数为,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方程F统计量为,表明线性模型有意义。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前面系数为正,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前面系数为负,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前面的系数为正,误差修正项前面的系数为负,说明模型建立正确,符合经济意义。其中响应序列的当期波动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短期波动影响:受输入序列的当期波动短期变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受可支配收入序列、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序列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序列当期波动的影响。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序列InYDi的二次差分项系数为,表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产生正的影响。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序列InWi的二次差分项系数为-,表明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会抑制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的的弹性系数为,表明短期类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支出增加会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同时,误差修正项ECMi-1估计结果表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的力度从非均衡的长期均衡状态,拉回长期均衡的状态。在式(2)中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序列的系数为-,而式(4)中城镇居民的该变量系数估计值为-,说明城镇居民年末储蓄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抑制作用影响大于短期的抑制作用。式(2)中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处理变量系数参数估计量为,而式(4)中其对应系数为,说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的长期推动作用大于短期的推动作用。显然,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以及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相对于长期而言,短期的影响更弱,则体现出中国城镇居民在短期的消费中仍处于比较消极的状态,较多的城镇居民选择把短期的收入储蓄起来,计划着长远的打算,从而导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上不去,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现象。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消费养老【第二篇】

我们有没有可能设计出一种鼓励老百姓大胆消费,同时又大量积累养老基金的一箭双雕的创新模式?“消费养老计划”就是新近崛起的一种养老模式。其核心是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以后,经营者从利润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养老金回馈给消费者。如果这种模式能够广泛推行,那么,既可以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刺激消费,又可以解决人口老化背景下养老金捉襟见肘的燃眉之急,从而形成拉动内需与保证养老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这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关注民生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消费养老计划”是否可行

上海家帝豪推出的“消费养老计划”,在养老消费市场引起了巨大反响。首批自愿参与人员的消费返还积分实现了“消费资本”的兑换,并将正式转入第三方权威金融信托机构(具有账户管理资质和养老金受托资质的养老金保险公司)进行信托管理。根据这个“消费养老计划”约定,凡是在我爱我买(省略)购物网站注册会员,下订单购买产品均可获得积分。据了解,2010年度首批参与“消费养老计划”的人员共计7965位。这些人员的消费积分兑换成消费资本后总计达元,再加上上海家帝豪提供的收益承诺准备金元(消费资本总额的12%,即元×12%),最后返还给消费者用于“消费养老计划”的消费资本总额高达260多万(元)。

对于这项“消费养老计划”,有人认为消费越多,为自己积攒的“养老金”越多,听上去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仔细思忖,这种模式与“存钱养老”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消费养老”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或没有积累到足够的资金用于返利,消费者前期的投入岂不是打了水漂?这种高风

险谁来承担?把钱放在银行还是放在一家民营公司更保险,相信稍有理性的人都能够想明白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同时,我丝毫不怀疑企业“让利于民”的诚意,但在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特别是个别企业家道德缺失的现实背景下,这种“新商业模式”终归有些不靠谱,说得更刻薄些,隐约可见企业自我炒作的嫌疑。毕竟,“现金为王”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远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让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实现养老”更像是一出另类的“商业冒险秀”。

商业模式创新:能否一箭双雕

人口不断老龄化的趋势使养老问题日益严重,甚至成为全球范围的严重问题。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亿。联合国预计,这一数字将在2050年达到亿,占总人口的1/3。专门研究中国养老问题的专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约瑟夫·J·克里斯蒂安称其为:“这是一场人口统计海啸,几代同堂的模式已不复存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口老化在许多家庭已经明显地表现为“倒金字塔”(4老、2中、1小)模式,也就是2个经济活动人口赡养4个老人、抚养1个小孩。原来的“人口红利”已经变成“人口亏损”。2002年,上海国营企业的赡养率高达%,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非经济活动人口远远超过缴纳养老金的经济活动人口,所以出现了需要填补窟窿的养老金“空账”。

中国养老金的现状是:征缴收入占%,财政补贴占%,利息收入占%,其他收入占%。可见养老金的来源极其单一,因此退休人员的消费信心无法建立,不利于拉动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理想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消费推动生产,生产满足消费,形成良性循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实际上,生产、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是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过程。在这根链条上少了任何环节,都会破坏血液循环而引起“中风”。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同时又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是需求的行为,但是,需求是有条件的。恩格斯说,产量不是取决于饥饿的肠胃的数量,而是取决于有支付能力的钱袋的数量。在这里,“有支付能力的钱袋”是物质基础。而且,有了“钱袋”还不等于马上能爽气地消费。从消费心理出发,目前即使有钱,不管是老年人还是中年人,都要考虑养老、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开支。所以,养老成了消费的“瓶颈”。

消费养老是新近崛起的一种养老模式。其核心是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以后,经营者从利润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养老金回馈给消费者。如果这种模式能够广泛推行,那么,既可以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消费,又可以解决人口老化背景下养老金捉襟见肘的燃眉之急,从而形成拉动内需与保证养老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在企业运营和消费者日常消费的过程中,轻松积攒养老金。和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在消费养老模式下,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总会得到一些超出预期的收益,因而持欢迎的态度;另一方面,供应商得到大规模的订单,不仅使得他们扩大了市场,而且由于产品是由他们直接供应给消费者,减少了许多流通环节,因而使成本会大大降低。所以,这是经营者和消费者“双赢”的商业模式,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创新模式。

消费养老【第三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居民消费;理论基础;具体影响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当前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福利政策,主要目的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其社会效应,从而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经济层面探讨该项政策的重要意义、落实情况非常有必要。就目前来说,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的研究还非常的少。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一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

一、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

消费支出水平变动及影响其变动的因素是消费研究的重点,理性人假设前提下,相关研究人员采用消费函数对消费支出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讨论。只有建立在整个社会基础上的消费函数才具有研究意义。该消费函数主要包括社会总消费及总投入两个主要变量,它们分别是社会个人消费及投入的总和,通过分析总体数据能够反映个体的情况。这种研究方法需要在以下几个前提条件下展开:居民个体消费支出由消费行为决定、个体居民处于理性消费状态、个人消费行为具有可加性。

长期以来,西方的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消费理论的研究,目前来说,国内外产生的与居民消费有关的理论主要有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等几种。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居民的绝对收入情况,收入增加,消费支出水平提高,利率对于最终消费影响较小,居民消费边际倾向递减。他认为,短期内,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二者关系较为稳定,如果单纯依靠居民消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消费停滞不前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利用下述公式描述:C=A+αY,C表示的是居民的消费情况,Y指的是居民的收入情况,A为常数项,α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产生促进了欧洲许多高福利国家的诞生。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同样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假说之一。他认为正确分析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对消费者的收入来源进行严格的区分,他将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情况归为暂时性和持久性两类,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奖金、捐赠等可以归为暂时性收入,工资等则属于持久性收入,持久性收入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较大。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类会对自身的一生的收入及消费行为进行规划,通过储蓄的手段将财富平均分配到工作期和非工作期。养老保险等死和会保障对于个人可以包成“引致退休效应”和“财富替代效应”,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之下,个人养老储蓄的动机变弱,可能会导致个人消费增加。同时,“引致退休效应”作用下,可能会使得居民产生提前退休的冲动,退休前一段时间消费行为可能会减少。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是本文理论研究的基础。

二、农村养老保险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1.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水平、收入差距、家庭人口数量、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都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就明确指出,人们的消费及支出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生命周期假设中也将永久性收入作为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因素,居民的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上升自然会制约居民的消费能力。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77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2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92元,由这一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比较低,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比较单一,且十分不稳定,因此增长缓慢,消费能力自然较低。

物价水平对于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商品零售价指数较高,居民购买单件商品花费的金额增加,因此居民的消费行为被抑制。尤其是在居民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时,商品的零售价格越高,居民生活质量越低。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5元,相差倍,尽管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总体而言,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及部分落后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依然停留在生存型消费阶段,消费能力较弱。家庭人口数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行为,现阶段我国逐渐走向人口老龄化阶段,虽然孩子数量减少,但每个家庭的老人数量在增加,家庭负担的老人和负担的孩子系数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情况,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预期,降低居民储蓄倾向,推动边际消费倾向增加。

2.农村养老保险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

r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缓解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摆脱传统的家庭养老、储蓄养老的模式,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强农村居民对于未来收入及支出的预期信心,预期收入比较乐观时,农民的当期消费可能会增加。尤其是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下,政府的投资力度增加,这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后,由于养老保险的收益率增加,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必然也会有所提升,能够为农村家庭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这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人的消费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及阶段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的消费阶段,人的消费状况不同,理性的消费者在收入高于平均消费时会更愿意积极的消费,反之则选择储蓄,因此许多居民在退休前一段时间会减小消费。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养老金的给付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情况、居民的预期收入心理,有利于缩小收入的差距,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另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影响居民对于社会环境的看法、增加居民的消费信息,最终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的农村养老保险推行情况、居民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社会保障制度推行较早、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区域,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而社会保障制度推行较晚、保障水平较低的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情况都比较低,社会保障机制及公共设施建设也都不够完善,因此大部分的农村居民都存在着和过渡的预防储蓄动机,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初期,缴费期居民消费挤出的现象可能比较明显,随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会逐渐减弱,消费的信心会缓慢增加,边际消费情况也会提升,最终会对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简单的介绍了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等几种与居民消费有关的理论,就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探讨了农村养老保险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尹华北,张恩碧。社会保障覆盖率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 社会科学。2011(07) .

[2]吴淑定,邓小丽。社会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0(19).

[3]陈亚欧,万山。浅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行为生命周期模型[J]. 海南金融。2012(10).

消费养老【第四篇】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居民消费;协整;VEC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008-03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并且在2010年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大多是由进出口和投资拉动的,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始终动力不足。目前,国内学者们主要从收入分配不均、收入的不确定性或谨慎动机等两个角度对居民消费不足问题进行探讨。然而这些研究却忽略了由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所引起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因而,深入研究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变量选取与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本文使用的是我国1978―2011年的人均居民消费(cons)、人均GDP(agdp) 、少儿抚养比(yd)与老年抚养比(od)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以1978年为基期用相应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有关名义数据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同时,为使模型的设定更合理并消除异方差现象,这里对人均GDP、人均居民消费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本文选取人均居民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人均GDP作为解释变量。相关指标解释如下:

人均居民消费。在大多数学者的相关研究中,通常使用居民消费总量或居民消费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考虑到我国区域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较大,本文选取人均居民消费对数作为因变量以期消除收入差距带来的模型误差。

人均GDP。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人均GDP作为人均收入的替代变量。

少儿抚养比。指某一时点的人口总体中,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老年抚养比。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78―2011年的人均居民消费(cons)、人均GDP(agdp)、少儿抚养比(yd)与老年抚养比(od)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我国统计局网站,并经过计算整理。各变量的主要含义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由于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在进行计量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利用计量软件进行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下页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变量lncons、lnagdp、yd、od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4个变量变成平稳序列,即这4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分析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变量lncons、lnagdp、yd、od是一阶单整序列。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验证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无论是协整检验的特征根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其对应原假设至多1个协整向量的检验统计量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这意味着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下接受至多1个协整关系的假设。说明lnc、lnagdp、yd、od这4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协整检验方程如下:

由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第一,模型中有人均消费、人居收入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的差分项,人均消费的增幅与上期人均消费、人均GDP、少儿抚养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说明消费的变动不仅与上期消费有关,还与收入、少儿抚养比的增长有关,并且收入增长对消费的影响作用更明显,人均消费的增幅与老年抚养比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说明消费变动与上期的老年抚养比下降有关。第二,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数,表示前一期人均消费出现下降变动时,误差修正机制将促使当期人均消费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第三,误差修正模型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误差修正项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本文中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不仅出现在误差修正模型中,还出现在误差修正项中,说明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既有长期影响又有短期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VAR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协整分析表明,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人均消费的重要变量,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对人均居民消费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并且少儿抚养比的变化幅度小于老年抚养比的变化幅度;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表明,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既有长期影响又有短期影响。

(二)建议

第一,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由各种消费理论和实证分析可知,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收入是提高居民消费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失业、下岗等因素,使居民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居民消费就变得更谨慎。此时,政府应该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保证居民可以得到稳定的收入,从而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第二,适时适当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由实证分析知,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有抑制作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人口出生率加速下降,少儿抚养比加速下降,老年抚养比逐渐上升,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其对消费的抑制作用更严重。因此应该有选择地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同时考虑到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的抚养负担也是不同的,所以适时适当地放宽生育政策,有条件地允许部分家庭计划之外的生育将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

(1):29-36.

[2] 王森。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数据[J].西北人口,2010,(1):22-27.

[3] 刘那日苏。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1994―2011年[J].西北人口,2013,(3):63-66.

48 586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