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范例(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范例(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第一篇】

关键词:语文;朗读;兴趣

挥挥手,我已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余载。走过几所学校,听过许多节语文课,可我几乎没有见过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法的语文课堂。朗读作为语文的第一教学法,遭受如此的境遇,对此我感到遗憾。

洪镇涛先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朗读能激发阅读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促进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教学,让朗读回归课堂。

几年来,结合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我在朗读教学方面作了许多尝试。但真正能有效荡起“水中花”的“宝石”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个性化创新朗读,彰显语言的魅力。

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不同的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的处理各有不同,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流露出作者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有的学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时高昂急促掷地有声,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再现了诗人狂放的个性;有的学生读“君不见”时较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通,“天上来”达到语调最高处,“奔流到海”气势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复回”则如瀑布飞流直下,深惋悲叹。

某次学生正用河南方言朗读《茶馆》的人物对白,见同学们兴致盎然,我也觉着很有趣味,便鼓励鼓励她们继续下去,同时在把握人物的语气语调等方面作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学生没有收获呢?因此在《三块钱国币》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吴太太尖酸刻薄、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的的形象,我用四川方言给她们范读了吴太太的一段台词。川腔只有舌间前音没有舌尖后音的特点和它特殊的声调很好的刻画了吴太太自以为是、善于口角、自私狡辩的特点,另外咿咿呀呀平平仄仄更符合她的女性特征。这种新颖的朗读让学生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让她们领会了语言的魅力。用秦歌的腔调来吟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豪放的气势响于校园。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诗人对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没有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学生就不会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可能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

二、配乐朗读,营造情境,愉悦学生的心情。

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在韵文的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忽视音乐之于韵文教学的功用。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天鹅》,《天鹅》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鹅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而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旋律低沉忧伤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离别的伤感相辅相成,催人泪下。如在诵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播放古典名曲《大浪淘沙》,此曲第一段旋律深沉苍劲,柔中带刚,寓于感叹,时起时伏,利于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平和激愤。第三段旋律丰富而有棱角,节奏坚定,利于表达那种坚强不屈的气质。曲调与词义相配,在刚劲有力的音乐声中,引导学生陶醉其中。一齐诵读《念奴娇》的效果就非同一般了。诵读此词还可以选用明曲《落燕平河》,该曲通过节奏起伏多变,委婉流畅,也较符合此词的意境。《汉宫秋月》应作《一剪梅》的配乐,可以创造出哀怨以及忧患的情绪,寂寥冷清,无可奈何的生命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三、分角色朗读,感悟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各种不同角色,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对文本中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揣摩上,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我教《威尼斯商人》这篇话剧时,请几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话剧中的几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请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对夏洛克的残忍、虚伪、愚蠢的丑恶行径感到可悲。、

四、教师范读,再现韵文的旋律,诱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示范,解决识字断句的问题,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读书时,读到佳妙处,读得忘情了,常常是摇头晃脑,抚掌击节,到了这种境界。学生会被感化,就会产生朗读的冲动, 诱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第二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语文课程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在诵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获得最真实的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是最本真、最具“语文味”的课堂。

一、提高教师范读质量,用教师的心灵去感应学生的心灵,形成师生心灵共鸣。

要想感动学生,必须先感动自己。比如在讲授《登高》、《项脊轩志》、《将进酒》等课时,我的感情随课文内容而波澜起伏,忽而低沉悲愤、恬静柔美、忽而震撼有力,而学生也听得如痴如醉。每当读完课文,学生们呼出长长一口气时,我就明白,我的范读已经收到了预期效果。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觉油然而生,教师的教学半功倍,教师不用多言然而学生就会自明,诵读的魅力,从而有了学的动力。

二、因地制宜,加强诵读指导和评价,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诵读技巧。

重视学生的诵读,不仅体现在诵读的频率和次数上,更为关键的是要体现在诵读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诵读指导,提高课堂诵读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勤于探索诵读的指导方法,比如在教学《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课时,我针对选文是小说《红楼梦》选段,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研读文本。除了诵读指导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范读激趣、揣摩品读、竞赛激励、选读强化等方法指导学生诵读。

(二)要形成诵读规范,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要做到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言为心声、读出韵味。

(三)要加强诵读技巧和诵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朗读的停顿、语速、重音、语调的处理。朗读有音、意、情、美四个层次。音读是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意读,要读懂作品的大致内容,写了什么,要点是什么;情读是读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美读是欣赏作品的较高层次,读出作品的语言美、内容美、生活美和意境美。

(四)引导学生有效地互相诵读评价。教师在学生诵读后,可以有意安排其他学生进行诵读评析,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不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三、创设条件,营造氛围,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而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趣,诵读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诵读的条件。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又可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诵读机会。

(二)为学生营造诵读氛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诵读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可以借助于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通过歌曲、图片、视频等媒介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比如我在讲公开课《登高》时,利用音乐《二泉映月》作配乐示范朗诵课文,就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四、多读少讲,树立典型,综合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诵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当好幕后“导演”的作用,要敢于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敢于将课堂还给学生,少一点滔滔不绝的贴片式的细节赏析,多一些学生的诵读体悟,大胆探索高中语文课程的新模式。

(一)多读少讲。

教师抓住重点讲解,学生在课堂中多读多悟,要把课堂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二)教师在不违背诵读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诵读。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和鉴赏水平不同,对同样一个作品的文本体悟也会不同,所以读出来的语速、语气和节奏也会不同。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流露出作者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但有的学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时高昂急促掷地有声,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再现了诗人狂放的个性;有的学生读“君不见”时较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通,“天上来”达到语调最高处,“奔流到海”气势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复回”则如瀑布飞流直下,深惋悲叹。我觉得这些处理都是可行的, 没有充满个性色彩的诵读,学生就不会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可能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

(三)综合运用多种诵读方法。

诵读方法多样化,包括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个体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例如学习曹禺的《雷雨》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注意揣摩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理解人物,并进一步理解作品,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诵读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又有新的内容。这种“新”就是要将教师的示范性的读与学生的高质量的读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上。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诵读训练,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有目的有重点地强化诵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在诵读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文学素养,从而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掘来“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葛丰善。诵读品味突出方法指导[J].太原。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2).

[2]李亚亮。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呼和浩特。语文学刊,2012(2):106,144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第三篇】

关键词:品读;语文味;课堂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如果要使课堂上充满“语文味”,那么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再现它的真实,散发出浓浓的书香。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每一节语文课,要想…山草香 …叩击学生情感的大门,还得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在读题时读出创意。

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黄河的主人》时,从读题入手,读出了黄河的气势,叩击了学生的情感大门。课例如下:

师:看老师写黄河两个字!(板书:黄河)你了解黄河吗?说说你心目中的黄河!

生:我心目中的黄河波涛汹涌!

生:黄河在我心目中是气势磅礴的,而且每年携带泥沙高达16亿吨,可以绕地球27圈!

生:黄河在我心中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十分豪迈!

生:黄河在我心中是条长龙,它长达5464公里。

生:黄河在我心中是位母亲,她哺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

师:讲得好极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她养育了中华儿女。多少年来,我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高声赞美黄河。(课件屏幕出示赞美黄河的诗词,同时激情澎湃的音乐响起)李白在诗中赞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是这样赞美黄河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韧山!”我们一起来和着诗人的感情赞美黄河!

生:(读。)

师:(充满感情色彩)黄河的水啊,就像从天上滚滚流到了人间,奔腾不息一直流向大海!这就是诗人眼中的黄河!我们再一次吟诵这两句诗词!“黄河之水――”

(学生大声朗读)

……

师:是啊,单是站在黄河的边上看它那万马奔腾的气势,就使我们胆战心惊!那么,又有谁能够做黄河的主人呢?拿起书,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这节课的课题教学的创意就在于“小题大做”。从板书课题“黄河”,说说自己心目中的黄河是怎样的,为学习课文所写的黄河情境做铺垫。接着老师先后做了两次有关黄河的动情描述,师生分别吟诵了赞美黄河的诗句,还配上了激情澎湃的音乐,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赞美黄河的情感,为课堂教学扣开了情感的大门。

二、抓住词语,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每1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很有特色,值得每一位学生去仔细品读。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中的一个又一个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特级教师魏星讲解《清平乐・村居》时,魏老师紧紧抓住关键的词语,品味语言,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

品读文本,体味词语,这是一种最单纯、最本色、最纯粹的阅读,使阅读者做到专心致志,凝神屏气。那么,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哪些词语要引起重视呢?我觉得主要包括:感情色彩鲜明的,语意轻重分明的,使用范围大小明确的。这些词语一旦跃入你的眼帘,你要试着考虑能不能换成与它对应的近义词,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所以在品读文本时,千万不要忽略那些值得细细体味的词语,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语言的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更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真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

三、激发想象,读中品味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这就要求学生在品读文章时,引导想象,穿越时空,走进文本内容,让学生入情入境,情感得到体验。

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指导朗读时,他要求学生“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人物的身份,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要把自己当做文中人物,引导学生想象进入情境,让学生宛如生活在其中,这样就会读得动情,读得有味。

我们的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书声琅琅的“场”,立足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确实将品读很好地落实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在课堂上以“品读语言”为核心,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喜欢去说、去读、去品,课堂才能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真正魅力,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第四篇】

提起永靖,中学时朗朗书声中的《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依然在耳边回荡。去一次刘家峡,一直是心底最朴实的愿望。好在永靖离兰州很近,“西出兰州80公里”,这个数字一直在心里记了十多年,等真正踏上这条路的时候,心里轻快得像一个小学生。

刘家峡记忆和美丽

去刘家峡的路走得很悠然,汽车从兰州西固上山后,一路十分安静,路旁是黛色的山体,绵延但不险峻。已是4月了,星星点点的小花兀自在路边开放,清澈而透亮。我们停下车,特意采了些小花拿在手里,满车都溢满了春天的气息。

水库是一定要去看的,它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十分壮观。到达水库之后,车便一直绕着水库走,在库水的尽头,便是洮河与黄河主干流的交汇处,远远望去,有一道蓝色与金色的分界线,因为两股水流来源不同,洮河来自甘南青山中间,而主干流已在黄土高原行 走了一段,如果你回头,将视线抬起,你会看到同样的两道分界线:碧水与黄土山,黄土山与青天。这种感觉也许只有刘家峡才有。

黄河向西流也是这里的一个奇特景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了刘家峡,却来了个大回转,向西流去,所谓九曲黄河,在刘家峡就能够看到一曲,电站的拦河大坝就锁在这段河谷中,站在黄河单拱第一桥面上,电站主坝一览无余。主坝高147米,长100米,如同天门紧锁在悬崖峭壁之间,巨大的龙门吊矗立在坝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遇电站提闸排洪,黄河水像被囚的雄狮冲开闸门,汹涌咆哮,弥天水雾白茫茫直冲霄汉,惊心动魄,叹为观止。从大坝乘坐仿古游艇到库区游览,驶到洮河口,携有大量泥沙,浑浊不堪的洮河水注入水库,立即与清澈的黄河水形成泾渭分明的两股水流,但浊流很快被清波吞没。

我们在水库边的小树林休息了一会儿,静静地望着湖水,翠绿的水和湛蓝的天之间是红色的远山,绮丽的景色让人陶醉,伴着心中升腾的童年记忆,所有的烦恼都已悄悄让路了。

柄灵寺石窟

沿黄河干流向上不远,便进入了一个由特抗风化的石英砂岩构成的嶙峋地貌区,有点象石林,但要高大得多,白色陡壁上长着些顽强的绿草和苔藓,有个陡壁上用红漆写着几个莫名其妙的字,据说是几十年前有人在那里刷标语,还没写完便绳断跌落粉身碎骨,此后再没人敢试了, 看来人不一定能胜天,天人合一却是最重要的。

这片石丛中隐藏着一座炳灵寺,是凿空一座山而建,有一个几十米高的大佛,其中更珍贵的是几个唐代和北魏时期的石窟。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炳灵寺石窟分上寺和下寺。下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窟龛216座,佛像815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炳灵上寺距下寺公里,始建于隋代,唐朝以来,代有修建。这里群峰耸立,林木葱茏,是游人探幽览胜的绝佳之处。

48 707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