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有时,动静相宜(精编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安静有时,动静相宜(精编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安静有时,动静相宜1

活动对象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活动背景

安静,不仅是一个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古人的书法、茶道、围棋、抚琴,都以安静功课为根柢,传递出一种深长的静思意味。现代人习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上电子化时代的到来,让安静阅读、安静沉思,成了一种奢求。社会的各种躁动时刻影响着孩子,一时间,我们的校园似乎也难以安静下来了。

学习和生活需要动静相宜,学习时“静如处子”,运动时又能“动若脱兔”,该静的时候能静得下来,该动的时候能动得起来,这才是理想的状态。可对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能进行自如地控制是非常难的。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在课外热血沸腾,于是就把运动场上的那种奔放的情绪延续到课堂中,课内很难安静下来,这样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也会影响同学的学习。所以,很多班主任,把“静”作为一种班风来建设,要求“入室即安”,期待学生能够在学习和休息的时候“静下来”。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分贝值的相关知识,体会安静的好处和必要,懂得安静下来的意义。

2.情感目标:深刻感悟到安静能给人舒服感觉,安静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

3.行为目标:能够静得下来,动得起来,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动”与“静”,养成休息时能静养,学习时能静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声频,背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声音导入,别样体会

师: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吧!同学们能说说都听到什么了?

学生汇报:爸妈讲话声、汽车喇叭声、上课铃声、动物的叫声、同学的吵闹声……

师:课前,同学们一起收集了一些声音,做了一个汇编,能给大家呈现一些吗?

呈现:欢呼声、急刹车声、爆炸声、尖叫身、知了叫声、小鸟叫声、音乐声、机器切割声、人群喧哗声……

师:你喜欢这些声音吗?

生1:喜欢小鸟叫声、欢呼声、轻音乐。这些声音很动听、很悦耳,所以喜欢。

生2:不喜欢汽车喇叭声、爆炸声、尖叫身、切割声、人群喧哗声。这些都是噪音,所以不喜欢。

师:刚才听到一个词“噪音”,为什么噪音让人讨厌呢?

生1:噪音很刺耳,听起来很不舒服,心都揪起来了。

生2:我爸爸说,噪音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师:是呀!声音过大对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影响。以上各种声音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我们通过一个图例,来看看这些声音的分贝值及对人体影响程度。(见图1)

(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幻灯呈现)

师:看了这幅图,大家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1:我更喜欢安静的环境,听听轻音乐,倾听鸟叫,30 70分贝的声音比较适宜,非常舒适。

生2:但是,安静并不意味着无声,20分贝以下也会让人恐惧哦!

生3:噪音是接受不了的,尤其是那些100分贝以上的,令人不舒服,听了揪心,让人心里很烦躁,我们要尽量不去这些地方,也不要自己制造噪音。

师小结:说得好,高分贝容易让人烦躁,而过低又让人心生恐惧。人们最易接受30 70分贝的声音,这样会让人感到舒服。

设计意图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引入,让学生从是否可接受的程度去感觉,引出声音的分贝,让学生了解人可接受的分贝区间,同时明白噪音有损健康,使学生懂得避开噪音,健康生活。

二、合适乐声,体验和谐

师:同学们,在这些可接受的声音中,你们平时喜欢哪些声音呀?

生:喜欢音乐。

师:能具体说说,喜欢哪些音乐吗?

(学生分别说自己喜欢的音乐)

师:来!我们来听几段音乐,同学们可以想想在这些音乐的背景下,我们最合适做什么?

分别播放乐曲片段:西班牙斗牛舞曲、运动员进行曲、婚礼进行曲、哀乐、军港之夜、摇篮曲、茉莉花。

生(根据音乐分别回答):斗牛(拳击、斗殴),比赛运动、婚庆、悲哀(悼念、丧事)、回忆、睡觉、赞美(表演)。

师:一种音乐代表了一种情绪,能让人进入到某种境界,音乐家在作曲时,其实也是因为体验过这种场景,才作出这样的曲子。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些场景,让大家选一选,连一连,合适的音乐和声音。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连线,具体见图2:

师:同学们!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声音,如果是这样,你会觉得如何?

出示:“阅览室”配上“锣鼓喧天”;“运动场”配上“无声”;“晨读”配上“人声鼎沸”;“暴风雨”配上“人声鼎沸”。

生1:这样不合适,太滑稽了,尤其是运动场配上无声,岂不是把我们都当成了哑巴!(学生笑)

生2:阅览室里锣鼓喧天?这样怎么能看书呢?

生3:声音在不合适的场所出现,哪怕再好听也是噪音。

师小结:是呀!合适的场景,就应该出现合适的声音,不和谐不仅会让人感到非常好笑、滑稽,更会让人心生厌烦,再美妙都成了噪音。(板书:合适场景、合适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喜闻乐见的音乐引入对应的场景,通过合适场景与合适声音的选择,再到不合适的场景和声音的搭配,让学生体验其中的反差,为下文“动静相宜”的环节做铺垫。

三、动静相宜,安静有时

1.动静相宜

师:在这幅连线图之外,你能说说我们校园中,哪些场合适合搭配哪种声音?

(学生讨论、举例:教室在什么时间段需要安静,什么时候需要热烈发言;运动场什么时候需要安静,什么时候可以高声呼喊;餐厅吃饭该不该安静;走廊里什么时候该安静……)

师:老师这儿有几幅图,同学们看看,这些场景搭配合适吗?

(出示:“交谈”配上“面无表情”;“运动场”配上“观众一脸严肃”;“走廊”配上“高声呼喊”;“演出现场”配上“观众交头接耳”)

生1:同学之间交谈,如果毫无表情,显得非常没有礼貌,也显得这个人冷酷无情,非常不好。交谈最好能够面带微笑,让人感觉舒服又亲切。

生2:运动场上一脸严肃,若是运动员,说明他跑得很吃力、很痛苦。(学生笑)但是,我们观众不能一脸严肃,要为他们喊加油!这样才显得对他尊重。

生3:走廊上高声呼喊,是不合适的,这样会打扰其他同学上课,显得很不文明,要轻声慢步,也不能跑,发出很大的声音都是不好的。

生4:艺术是高雅的,观看演出时的礼仪,显示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观看时要安静,只有在一个节目演出完毕,才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是的,该安静的时候就安静,需要动起来的时候就激情四溢,这样做才是一个既文明又有活力的人。(板书:动静相宜)

2.安静有时

师:很多同学说,我们是充满活力的年龄,动起来、喊起来,多好呀!你们看看,这些场景中,若也这样合适吗?

(出示:“学生午休”配上“有说有笑”;“上课”配上“小动作不断”;“晨读”配上“东张西望”;“学习或作业”配上“电视播放”)

生1:不合适,看了非常地别扭。尤其是午休的时候,我们想好好休息,此时若有个别同学发出声音,会让人觉得讨厌。

生2:上课、作业、学习,需要全身心投入,这样小动作不断、看电视,效果肯定很差,而且会养成很不好的习惯。

师:你们觉得,此时,哪种氛围比较适合这些场景。

生:安静。

师:怎么搭配?

生:“午休”配上“安静入睡”;“上课”配上“专心听讲”;“晨读”配上“认真齐读”;“学习或作业”配上“专心致志”。

师:为什么这样搭配呢?

生1:这样就好了,显得很和谐,协调,正常。

生2:只有安静,才能入睡,安静才能专心学习、认真读书,吵吵闹闹怎么能休息、学习呢?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学生笑)

师:是的,学习、休息需要安静。(板书)

师:你们觉得还有哪些时候需要安静?

生1:看书、考试的时候。

生2:听别人讲话也要安静。

生3:我觉得吃饭的时候,也需要安静。

师:哦,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3:我爸爸说,吃饭安静才能专心吃好饭,古人把吃饭安静作为一种礼仪,甚至说“吃饭大于天”。

师:你懂的真多,吃饭时,大声喧哗,唾沫四溅,的确不文雅。若有人与你同桌,就遭殃了,自己不用动筷子,一张嘴,就吃到对方口中射出来的饭菜。(学生笑)

生4:还有像去参观、排队等都需要安静。

师:能概括一下,哪些时候,是需要安静的?

(引导学生概括:自己需要专心或避免打扰别人时,都需要安静)

设计意图利用合适场景的选择,促进学生对动和静的理解,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构建对动和静的场合的基本意识。尤其是突出对静的讨论,从文明和需要两个方面让学生在辨析中发现:静,是自己专心及不打扰别人的一种需要。

四、体验安静,感悟力量

1.体验安静

师:那么!安静……难吗?

生:不难。

师:我们安静会儿试试?

(学生安静30秒)

师:你们觉得,这样就是真的安静下来吗?专心了吗?

生:是的。(大多学生认同)

师:那说说,你们刚才的专心,有什么收获?

生:……(大多说不出来)

师:怎么不说了,都想了什么?

生1:因为我们不知道安静了要干嘛,所以什么都没想。

生2:我只是不说话而已,其实心不在焉呢!

生3:我看着老师,心里很想笑。(学生笑)

师:也就是说,其实刚才的安静并没有在思考什么,或者说获得什么,就是安静而已。你们觉得,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安静?

生1:真正的安静是很专心地做一件事。

生2:全神贯注就是真正的安静。

生3:心不在焉不是真正的安静。

引导学生小结:安静有两种,一种是做做样子,表面的安静,心不在焉;一种是专心的,那是真的安静。

师:想不想体验一下真正的安静?

学生:想!

师:来!下面请大家保持30秒安静,试一试,你能听到什么?

生1:窗外很远的地方有汽车喇叭的声音。

生2:校园小鸟的叫声。

生3: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

师:好神奇呀!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生1:安静真好,能听到平常听不到的声音。

生2:安静,能让我们的心绪宁静许多。

师:你们对真正的安静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1:真正的安静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生2: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真正的安静。

师:是的,真正的安静并不是刻意的,而是专心致志时的一种氛围。

2.安静能量

师:同学们都说安静很好,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想体验一下吗?

师:这里有一个“鸟巢的一角”,给大家15秒,请数一数,图(见图3)里一共有几条线。(背景:不停有爆炸、尖叫声)

学生操作,讲述自己数的条数。

师:同学们给出了多个答案,那么到底有几条?你觉得自己数对了吗?

(学生纷纷表示,应该不对,太吵了)

师: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一起再来数数“鸟巢的另一角”(见图4)。

学生操作,并汇报自己数的条数。

老师公布答案:18条。

(此时,大部分学生数对了)

师:通过两种不同环境的测试,你有什么体会?

生1:噪音会让我们心烦意乱。

生2:安静能让我们更加仔细、更加专心、更加投入。

生3:安静,让我们更加有能量。

师:是呀!安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境界。(选择学生精粹的语言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安静”,从而明白安静并非毫无目的,而是有目的性地、专心致志地、思想集中地去做一件事,去获得更大的能量。并通过背景声音营造出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做同样的事,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做好需要专心的事。

五、学会安静,我能做到

1.安静是怎样的

师:安静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出示(诗句配图):

一片寒叶,伴着秋风落入水池,泛起点点涟漪,归于平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荷塘月色。

夜,更静了,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也是隐隐约约的。

出示(音乐配图):

《舒伯特小夜曲》配“孩子安静睡眠”图;“古琴的悠悠声”配“山涧流水”图;“海浪抚沙声”配“碧海蓝天”图;“轻轻的高亢歌声”配“无尽草原”图;“清风吹拂树叶的沙沙声”配“清晨的校园”图。

师:看了这些,你对安静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1:安静不是没有声音的,偶尔的、轻轻的声音,有时更加凸显出周围的安静。

生2:安静是一种内心的安稳和平静。

生3:安静,很美。

师:是呀!安静就是一种美,不激动,不焦虑。那么幽静,那么美丽。真想沉浸在这样美好的境界中不出来,可是我们离这种境界又有多远呢?

2.我也可以安静

师:我们可以安静吗?该如何做,说说你的心得好吗?

(学生自由发言)

生1:可以在走廊和需要安静的地方贴一些温馨提示,如:“轻声慢步,文明路过”,提示大家学会安静,学会文明。

生2:在该安静的地方要保持安静,在该发出声音的时候尽情高声。

生3:校园里可以划定一些区域,标注哪些地方该发出多少分贝的声音,这样方便大家很好地做到。

生4:我们可以这样做,听即静,读就响,文明休息,快乐运动。

生5:每个人都安静些,我们校园就会变得安静起来。我们的心也会安静下来,静心读书,静心学习。

生6:我们可以签订一个协议,大家相互监督,有时候我们一时做不到,可以相互之间提醒,相互督促,这样大家就都可以做到安静了。

设计意图通过“静”的意境营造,让学生体会到静的美,静是一种诗意,激发学生向往之情,并思考如何做到,经过畅谈,达成共识。

六、静之宣言,动之守则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每一个人分别对静和动说一句话,最后凝聚成我们的“动静宣言”。

静之宣言:做一个安静的人,轻声慢行,轻言细语,该安静时就安静。

动之守则:做一个热情的人,文明运动,激情有度,该运动时就运动。

师: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对静和动来说,不是一味安静,也不能一直热闹。动得起来,静得下来,努力去做得完美。

设计意图静和动其实是相对的,一味静,一直动,都不好,动静相宜,动静有度才完美。在给学生传达安静的好处、如何安静的时候,给学生一些如何动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更加辩证地看到静,更加深刻地理解静的含义。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苍南县龙港潜龙学校)

动静相宜 相得益彰2

(陕西省灞桥教师进修学校 陕西 西安 710038)

关键词:动静;政治课;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31-01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任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十七世纪的相互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家王夫之(公元1619年-公元1692年)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偏动,动不舍静”。两位古代智者不约而同的阐述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课堂上正确有效的运用这一辩证关系,调控好课堂上的“动”与“静”的适时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调控课堂教学有着极好的作用。

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法中强调训练的基本方法为“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情读,动笔写,动脑思”,我认为,尽管这些方法都着重了一个“动”字,但这些方法也体现了“静”也即“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从哲学上来讲,"静"是相对的,"动"是永恒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动”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动"来调动和促进"静",使学生在"静"中学得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升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静”呢?笔者认为,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动脑思”是“静”的根本表现,且"动脑思"是这个过程核心。“思”为静,静生动,反之,动也生静。静为动而积蓄飞跃的能量,动则借静产生飞跃,实现既定目标。而静生慧,生慧则思路开阔,效率提高。这样,通过教师动静结合的课堂调控,就使得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一个良性的轨迹中循环。

1.让学生“动”起来

兴趣――启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此时思维活跃敏捷,也易接受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结合并利用知识点的学习,创设激情问题,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真正"动"起来。激情手段可多种多样,以知激情,以新激情,以奇激情,也可以动激情,以疑激情,以趣激情,直观激情,争辩激情等,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采用不同方法,不拘一格。

讨论――互动。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激情,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学生的思维便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继而转入讨论交流环,就能形成互动关系,展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讨论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畅谈自己的看法和设想,发现提出新问题,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评价,交流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

点拨――促动。“点拨--促动”是指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教师要及时的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创新发现,讨论互动,进一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点拨中语言要简明含蓄,有启发性,有回味,有利于学生再度创新。讨论互动再更高层次上展开,学生潜能进一步被展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提高。

2.“动”、“静”两相宜

在动静结合调控过程中,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使他们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准确翔实的材料,辅以表情、眼神、体态语等加强调控效果。对于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适时的肯定和表扬。还应及时注意对课堂情境的组织协调,运用各种方式,以动的或静的方式(如:眼神,不动声色的委婉言语等)来调控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和关系。课堂调控还需要教师抓住特定情境、形象、材料,瞻前顾后,注意眼前教学过程,也要预见到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错误和学习障碍作出预见,时刻注意学生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反馈,适当调控和利用这些反馈,并采取措施,尽可能的把他们消灭在萌芽中。

动静结合调控课堂,其中调控学生情绪,开拓学生思维,调控学生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时时不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自己的调控技巧。否则,这个动静结合的课堂调控过程极易流于形式,流为散乱无序,漫无目的的,机械的为动而动,以静为静,使这个过程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毫无作用的“花架子”。同时,教师也必须明白,我们进行调控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调控最后实现学生的自我调控,使学生能根据课堂情境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过程和学习过程,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总之,“动”与“静”这一对立统一体在课堂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好好研究和利用这一对立统一体对于调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过程,调控学生情绪,学生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可谓动静相宜,相得益彰。

48 2280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