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最新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第一篇】
春秋时代,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史学家,他们秉笔直书的史家品质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丰碑。比如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季兄弟三人,不畏崔杼淫威,敢于写下崔杼谋杀国君的罪行,当然他们也付出了鲜血的代价。还有太史董狐不畏执政赵盾,记下他弑君的罪名。虽然如此,史书也并非是真实历史的载体。
我们不能忽略史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这本家谱的修撰往往属于官方专利,民间很难染指。比如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这类私修史书算是另类(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也算私修,这种例子极少),《汉书》等官修史书才是史学修撰的常态。这类官修史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参考皇帝起居注实录,名义上叫实录,实际上也并不是那么回事。
唐太宗以前的帝王对于实录还是有一定的戒惧之心,一般不翻阅,以防干预史官记录,这也算一种规矩。但是唐太宗带了一个不好的头,他在生前就觍着脸皮翻阅实录,声称“若自己有不好的地方,也可以作为鉴诫嘛。”真实原因可不是这么回事,他非常关心史家如何记录玄武门之变。他看过之后还觍着脸说:“同志们,你们当秉笔直书啊,没有什么需要隐讳的,毕竟周公不也有诛管蔡之举嘛!”这种指导性意见的下达,史官们自然是心神领会。
今天,虽然早已不是为尊者讳的时代,但我们读史,特别是古代史,一定要明白史家为尊者讳的“良苦用心”,认清曲笔、隐笔、讳笔,才能体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比如《资治通鉴》中描写汉废帝刘贺,把他描写成一幅奸邪小人的模样,偷鸡摸狗不如也,废除的时候,甚至罗织有千多条罪状。刘宋废帝刘子业,凶残暴虐,滥杀无辜,天良丧尽,淫乱无度。还有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功绩被一笔抹过,淫乱成为他的重头戏。如此等等都是曲笔,是为了完美继承者帝王形象所作的艺术加工。
其中有些地方描写到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微妙关系,往往是闭口不语,我们读的时候可要小心。比如隋朝末年,李渊太原起兵,为了防止突厥趁虚而入,不得不采用绥和政策。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又恰逢突厥内讧,唐军乘虚而入大败突厥,此时太宗感叹昔日高祖向突厥称臣的苦衷。但我们翻阅史书,完全找不到高祖“称臣”的证据,这些就是隐笔。
关于华夷关系的描写,更是不伦不类。自古以来“强无恒强弱无恒弱”,强弱转换是常有的事。华夏与夷狄之间也得遵循这个道理,但我们在史书中很难看到华夏向夷狄称臣的'记载,往往描述的都是华夏高高在上夷狄处下,都恨不得来当干儿子。比如隋炀帝巡边时,启民可汗奉表上言,竟称自己非突厥可汗,而是隋朝臣民,希望率领部下改穿汉服,如同华夏。隋炀帝听后以为不可,于是才作罢。
于兹盛况,隋炀帝还诗兴大发,作诗纪念: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洋洋得意之心可想而知,谁知十年过后,中原残破,豪杰逐鹿,可为之一叹!
其实历史上也有华夏处于弱者的时候,比如西汉前期公主和亲,北宋澶渊之盟,这些不正是敌强我弱的证明嘛。
史书中我们也很难看到皇帝有过错,误国的全是奸臣。比如安史之乱,必定有李林甫、杨国忠误国;靖康之耻,必定有蔡京、童贯误国;杀了一个岳飞,也必定是秦桧作祟。好像全然与唐玄宗、宋徽宗、宋高宗了无干系。史书中对此类的记载往往采用讳笔,读的时候需要仔细分辨。
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又曾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史书的过程,需要学与思相结合,搞清史家的套路,如此才有些许读懂的可能。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第二篇】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编年史书,作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这套书非常厚重,五号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页,虽然译文占了很大的篇幅,但还是可见司马光在编此书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第一次看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在我六岁的时候,那时我在书房乱翻,无意间看到了外包装是金黄色的《资治通鉴》。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发现里面都是些“臣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东西,我一点儿都看不懂,最后我还是找到了一点有意思的东西——地图。这张地图生动地向我展示了战国时期中国势力的分布,非常好看,看完这一本,又接着看第二本……半天看下来,我对春秋、战国、汉朝、南北朝乃至宋朝的地图都了如指掌,还了解了中国朝代的变化,这对以后的我有非常大的帮助。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对于《三国志》、《史记》等古籍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那本在我小时候帮了我很多忙的《资治通鉴》也被我重新诵读,里面那些我小时候还不怎么理解的字句现在都准确地知道了,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我知道了“臣光曰”的意思其实是“臣司马光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意思是“天尊贵,地卑微,于是阳阴由此确定”。
在我阅读《资治通鉴》的这里的时候,甚至是阅读原文时,都非常地流畅,我不得不佩服司马光。他用词既简练又传神,让人一看就懂。
《资治通鉴》这本伟大的编年史书应该永远受到我们的热爱与敬仰。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第三篇】
历史无时无刻不展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历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忧参半;可以了解历史的这一天发生的事件,借古可以鉴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最近我阅读了宋朝司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编的一部长达四百多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2019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仍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吧。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强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读了这本书更让我感悟到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努力学习。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第四篇】
历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及此卷,秦已是强秦,山东诸国,莫不惧之。然,此卷之主角,却非强秦。乃赵、燕、齐尔。
一、主父之死。
赵武灵王,传国于幼子,自称主父。长子安阳君不服其弟。主父怜之,欲一分赵国为二,计未决而辍。后,主父与王游猎,安阳君矫诏作乱,欲弑君自立,败,逃之主父,主父纳之。二人俱死。呜呼,废长立幼,破灭之道也,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二、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已是妇孺皆知,故不赘述。
三、燕齐大战。
昔,燕王乱国,齐乘其危,破其国。燕昭王发奋图强,礼贤下士,得大将乐毅。时,齐王北破燕国,西侵三晋,南击宋楚,剑指二周,几于称帝,洋洋得志。乐毅遂西联强秦,南合三晋,帅五国之兵,击齐。所谓骄兵必败者,是也。齐大败,乐毅破城七十余,内收民心,外安诸强。齐仅余二城,几于亡国。然,当此之时,天不助燕,燕昭王薨,燕惠王立。惠王与乐毅不和,而田单又离间之,惠王遂罢乐毅。田单乃将齐军,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克复失地。
古往今来,凡有功者,皆以为出乎己力,骄而洋洋得之,及至破灭,犹不知所以然。古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者,未有不败也。齐王燕王,莫不如此。今近四十年间,暴富者不胜数,得守财至今者寥寥,何也?不知财之何以来者,亦不知财将何以去。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第五篇】
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立继承人,但不知立谁好。由于就把他日常训诫的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并且叮嘱说:"你们要好好记住这些。”过了三年,赵简子再问他的两个儿子训诫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完全记不起,问他竹简在哪里,已经丢了。再问小儿子无恤,盛熟练记起竹简上的内容,并且随身拿出那块竹简。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立无恤为继承人。
1.关于选择,让时间来验证抉择。
当我们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请不要做选择。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时间来校验。时间她总会洗尽铅华,去伪留真。
2.态度决定一切,时间拉大差距。
小儿子无恤记住了父亲的话,时时留心,总是随身携带竹简来学习。三年时间,竹简上的内容早已铭记于心。而大儿子伯鲁早已忘记了父亲的话,竹简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相信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文档为doc格式。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第六篇】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第七篇】
最近阅读了一本白话版的《资治通鉴》,随着阅读的进行越发感觉这部书字字珠玑。
《资治通鉴》是北宋多学科通才司马光花费19年编写而成的横跨16个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枪,但是不到半年陈胜就被杀身亡。司马光在评价失败的原因时,分析道首先是陈胜在时机不成熟时着急称王,再就是滥杀熟人,亲近苛刻督查的人,将领们带兵攻占土地回来,凡是与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们逮捕治罪,从而导致将领、朋友都不亲附他。
楚王韩信因势力过大引起刘邦的不安,进而用计捉住韩信,封了个没有实权的淮阴侯。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你不过能带十万”,而说他自己带的兵越多越好,刘邦笑他说:“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哪?”,韩信说:“陛下你不会带兵,但很会带将”。
公元前265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人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太后舍不得,就没有答应。触龙劝说:“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都没有好结果呢?因为他们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地位崇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身哪?”赵太后听后就同意了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而《资治通鉴》记载的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京朝见,陪皇太子喝酒赌博,因为赌博争棋态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朝廷把吴太子送回吴地,吴王刘濞生气的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天下,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来?”又送回去,葬在长安。丧子之痛最终导致吴王挑起七王之乱。
《资治通鉴》是一本巨著,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第八篇】
学者必读的书在众多的历史书中,我最喜爱的是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我爷爷直接传给我的。它书页很皱,这是我爷爷经常翻看造成的。书里面的字,我已经看不清了,但书皮却很硬,让我经常认为它是铁皮做的。
翻开书的扉页,上面写着:学历史,必读此书也。赠睿睿下面落款是邵庆尧。送书时间是xx年8月28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我10岁生日那天送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里面讲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故事,如:举案齐眉、官渡之战、闻鸡起舞等。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我很喜欢清代王鸣盛用于赞美此书的名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我想也是,既然这本书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学者必须要读的,如果我们不读它,就不知道这段历史,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荆轲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就不能知晓,古人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也就学不到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用它作为座右铭,时刻激励我发愤学习。
《资治通鉴》真是一本好书,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时传给我的下一代。
江宁实验小学六11班张少睿。
简评:好的书之的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上一篇:拉练活动心得体会范文汇总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