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论文 工程师职称论文汇总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工程师论文 工程师职称论文汇总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工程师职称论文【第一篇】

前语部分

首先要阐明选题的布景和选题的含义。选题需着重实践布景,阐明在计算机研讨中或部分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等作业中引发该问题的原因,问题呈现的环境和条件,处理该问题后能起什么效果。结合问题布景的论说,要使读者感触到此选题确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因而有研讨和开发的必要性。

前语部分常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选题实践又有新意,表明作者的研讨方向正确,规划开发作业有价值。对1篇论文来说,前语写好了,就会招引读者,使他们对作者的选题感兴趣,愿意进一步了解作者的作业效果。

总述部分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讨或开发都是有学科根底或技能根底的。总述部分首要论说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开展进程和研讨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开展趋势和最新效果。经过与中外研讨效果的比较和谈论,阐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时的研讨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选用了当时的最新技能并有所改进,意图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1篇毕业论文,有必要阅览一定量(2~3篇)的近期外文材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览才能,并且有助于表现论文的先进性。

计划证明

在清晰了所要处理的问题和课题总述后,很自然地就要提出自己处理问题的思路和计划。在写作办法上,一是要经过比较,显现自己计划的价值,二是让读者了解计划的独到之处或有立异点的思路、算法和关键技能。

在与文献材料中的计划进行比较时,首先要论说自己的规划计划,阐明为什么要选择或规划这样的计划,前面评述的长处在此计划中怎么表现,不足之处又是怎么得到了战胜,最终完结的作业能到达什么功能水平,有什么立异之处(或有新意)。假如自己的标题是总计划的一部分,一定要清晰阐明自己承担的部分,以及对整个使命的奉献。

论文主体

在这部分中,要将整个研讨开发作业的内容,包含理论剖析、总体规划、模块区分、完成办法等进行具体的论说。论文主体部分要占4/5左右。

主体部分的写法,视选题的不同能够多样,研讨型论文和使用开发型论文的写法就有显着的不同。

研讨型的论文,主体部分一般应包含:理论根底,数学模型,算法推导,形式化描绘,求解办法,软硬件系统的完成及调试,测验数据的剖析及定论。

要着重的是,研讨型论文绝不是从推理到推理的空泛文章。研讨型论文也应有实践布景,也应有到企业和实践部分调研的进程,并在实践调查研讨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和材料。在研讨剖析的根底上,提出处理实践问题的、富有创立性的定论。

工程师论文【第二篇】

个人信息

姓名:

工作经验: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性别:男

年龄:28岁

居住地:厦门

电话:

E—mail:

最近工作

公司:XX有限公司

行业:交通/运输/物流

职位:高级软件工程师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交通/运输/物流

目标地点: 厦门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高级软件工程师

最高学历

学校:厦门大学

学历:本科

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

工作经验

职位:高级软件工程师

公司:XX有限公司 2017/1——至今

行业:交通/运输/物流

部门:研发部

工作内容:

1、参与公司重点项目的开发;

2、重点负责开发车辆行业监管平台、危险品运输监管平台等大型监管系统的开发;

3、负责设计开发了平台的WEB客户端以及平台相关的缓存服务和为系统各个功能。

教育经历

学校:厦门大学 2008/9——2012/6

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 本科

证书

大学英语四级 2009/12

语言能力

英语: 良好

听说: 良好

读写: 良好

自我介绍

对工作努力有责任心,多年项目管理经验,能主导百万级以上大型信息化项目的开展;沟通能力强;技术能力全面,项目经验丰富。为人友善、作风严谨、工作专注、生活乐观。自学和持续学习能力强。具备较强的行业信息搜集能力、产业研究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工程师职称论文【第三篇】

机械工程师助理一般需求有1篇省级相关的;机械工程师中级职称一般需求有普刊类的论文1-2篇即可,机械工程师高级职称则需求2-3篇论文,其中有1篇为中心类论文。当然了详细的还需求看当地职称评定文件要求等事项。

机械工程师篇数了解之后,就要了解可发表的刊物。在此我们就总结了相关的机械工程类刊物,仅供大家参阅。

省级期刊:现代机械、配备机械、机械研究与使用、茶叶机械、机械设计与制作工程、工程机械文摘、机械办理开发等等期刊。

部级期刊:机械、我国机械、重型机械、机械技能史、国外石油机械、纺织机械、机械制作文摘、农业机械、起重运送机械、石油矿场机械、石油机械、修建机械化、建造机械技能与办理、工程机械与维修、通用机械等等期刊。

工程师职称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职称;导向;学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20-04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才知识结构变化和技术革新,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照《专业标准》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职称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对广大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的科学客观合理评价。公正的职称评审, 是调动教师教学和学术研究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今,正高级职称已逐渐纳入中职教师的职称评价范围,充分发挥职称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提高教育科研水平,这是我国教育系统以人为本,遵循职业教师的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稳定、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一、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本次职称改革,增加了“需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这是职称评审条件中对教师资历、学历的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是履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资格证,是正规教师的“身份证”,也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许可证。教师资格作为一种国家法定的职业资格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严格的教师资格条件和法律规定的认定程序,限制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保障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此外,教师职业专业性强,职业道德要求高,因此要求教师要针对具有不同素质、不同特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他们的特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满足社会不同需要的有用的人才。教师的这种职业性质决定了并不是有学历的人就能当教师,只有通过专门培养、训练和严格选拔的人,才能担任教师工作。只有提高了教师素质,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水平。

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现在的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培养对象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的职称评价指标已不适应现代中职学校特点,缺乏对“双师”型教师评审的要求。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次职称改革中,在专业技术经历中规定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课教师要具有在“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经历”,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职业教育在师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特定教育类型,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中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没有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活动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决定了中职教师要能配合和推动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和保障。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技术进步情况,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教师要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要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合作还可增强自身校企合作能力。

三、突出中职学校职业性和实践性教学特点

本次职称改革,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特点。中职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与实践性,既要注重传统专业理论教学,又要注重技能实践。从职称评价入手,引导教师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中,强调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等;在“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领域,要求教师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可见,无论是教育教学、学生就业,还是教师自身的成长,都不能脱离专业发展,主动贴近专业发展是当好职教老师的关键,教师要将职业性和实践性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之中。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重视职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要运用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育人万万不可脱离实践,只有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教学才能真正拥有灵魂。

四、做好班主任工作,加强学生政治思想管理

本次职称改革中,在专业技术专业能力中,增加了“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的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或兼任辅导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工作”,引导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参与学生管理。

班主任是连接学生和学校的桥梁,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领导反映。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有其特殊性,它既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学业和品德教育,又切合实际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各种训练,而中专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文化理论课较差,管理学生工作繁琐,难度较大,班主任每天都很忙。班主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综合素质,针对每个学年的心理需求特点进行引导,稳定情绪,对学生心理进行关注、疏导、指导、帮助学生就业,适应社会生活,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班级管理真正起到核心作用。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环境。发挥班级的整体作用。学校要重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激发工作热情,落实到实处。让每一个辅导员身兼重任,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对国家、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放手班主任创新工作,做好人心工作,并与学校一致保障学校稳定,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五、具有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的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该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及早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引导青年教师反思研究教育教学工作,资深的高级教师要发展教学理论,创新教学工作模式,形成高水平的教学成果。专业建设的学科带头人要利用科研课题来引领自己的团队,就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寻找突破口。学校努力培养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创新意识强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名师,扶植支持一批学术成就突出的中青年教师达到高级教师岗位条件,培育一批专业技能与科研骨干达到正高级教师的条件。学校花大力气建设创新团队,以重点专业、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团队锻炼,涌现出学术水平高、学风好和有领军能力的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

本次职称改革在业绩成果条件中,增加了“直接指导的学生参加市以上政府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等比赛中获得市一等或省二等奖以上,且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主要是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近几年在中职学生范围开展了多项专业技能大赛,大赛中的很多内容体现了当前行业中此项技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趋势,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和实用为基本原则,更需要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展示为课堂教学、技能操作展示结合。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个尺度很难把握,但这一具体要求在技能大赛的试题中有非常明确的体现。实践操作中那些必须熟练掌握的表现的一清二楚。参与培训的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阶段性的进入企业见习,也可通过企业引进设备和技术人员来校直接指导,改变过去单一的师生教学模式,给学生新鲜的感觉,从而提高学习技能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通过每年技能大赛的契机,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达到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参赛,从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技能方面都收获颇丰,可以作为中职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中职学生技能竞赛一直紧跟着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体现了社会企业发展对本专业的最新职业岗位需求。确立技能竞赛的课题项目,课题研究的研发成果在教学中推广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延伸过程。学校可聘请具备实际生产经验的企业技术人才、具有教学能力的工程师和技师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学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学科与市场结合,推动专业发展。

教师的职称评定是常做常新的工作,教育科研作为其中的重要评定条件,必然出现变化和适应的过程。中职学校的教育科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必将展现出独特的职业教育教学魅力。

七、提高教科研水平

本次职称改革,加大了中职学校对科研的要求,引导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现行的中职学校职称评价体系,对教科研的要求偏低,不少学校没有科研机构,教师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的课题研究,也多是为完成职称的硬性指标要求而为之,从而造成中等职业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相对落后。中职学校教科研落后的原因在于对教育科研工作不重视,认为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日常教学,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不支持,挫伤了一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而发表的论文,片面地追求论文的数量,忽视了论文的质量,从而也造成了教科研成果水平低下。

修订后的职称评审条件,在业绩成果方面对教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不能只埋头做教学,只满足于备课、授课,要两条腿走路,教学、科研都过硬,引导广大中职教师进一步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专业教学更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生产一线,有效结合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实现真正的实用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效果。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是职称评定的硬条件,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的误区。而仅凭几篇论文搞科研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对实际技能的研究和指导。鼓励教师主动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生产实践中作好研究。要深刻认识到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理论指导和创造性思维,引导教师主动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生产一线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提炼,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和创新。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教师工作不应局限于教学,还应主动参与课程开发、教育科研。只教书,不搞科研和开发的,不是优秀的中职老师。只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的,才能跟上时展要求。学校应大力表彰在科研活动和课程开发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鼓励教师根据社会需求,自设定位,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主动进行科研活动和课程开发,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教师参与应用性教材编制、修订等工作,强调教材与职业需求、岗位实际的有效衔接,突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训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课程开发的成果充分体现职业性、直观性、针对性、及时性、实用性。

教师主动参与技术攻关,解决生产具体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找课题,形成应用性强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成果。

工程师论文范文【第五篇】

1.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由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两部分组成。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知识传授型”固有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沿袭闭门式的办学模式,没有树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理念。其次是没有设立固定的毕业实习基地,实践环节受到校企实践基地条件的限制,使得“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高校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的人才,而忽视了培养应用型的及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运行中技术难题的工程人才。

2.本科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主动。

工科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专业选择、课程选修、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大赛科研团队及实习基地选择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我校办学常规:学校是主体,给出安排,学生是客体,按部就班的做。特别是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没有留给学生考虑自身发展、对专业学习提升及就业方向的自主选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兴趣。

3.教师的主动性发挥存在相对短视的行为。

毕业设计应参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科研项目。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是教师拟定的与专业相关的最新科研、设计项目的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管高校教师都已认识到“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学的重要性,目前也有一部分教师已在实践,但要突破固有的执教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一些教师或因条件有限不易尝试;或担心失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不了科技服务项目而要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其结果使得教师很少主动地将“产学研”的合作理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去。这些人为因素扩大了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的难度,也很难迅速地将“产学研”项目、校企合作等先进的理论与创新思维纳入到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当中。

4.学校参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内在牵动力不足。

一方面双方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运行成本大、费用高、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要进行深入、大力度的体制改革,需要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学校认为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人才所需的经费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自我发展少、风险意识较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动和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度不够。而学校在教学任务饱满、科研任务重的情况下,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谋求自身发展的主动性不强烈。

5.工程实践教育场所缺少。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应用型工程师,要求在本专业方向有一定的实习经验,这就显现了教学型工科大学存在实践场地有限、资金匮乏等问题,大学生很难在校内拥有稳定的实习实践场所。

二、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1.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去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针对本专业的特征,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意识与综合能力,为企业培养在工业一线生产工作、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具有特长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2.教学改革的思路。

以本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为准绳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将七个学期的学分分配为:第一学期22学分、第二学期学分、第三学期30学分、第四学期学分、第五学期14学分、第六学期14学分、第七学期13学分、第八学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第七学期课程比较少,我们尝试在第七学期后半段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工作,同时加快专业课程进度。在课程结束与毕业设计开始之前,进行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让学生带着设计专题体验企业生产运行过程。通过参与多项工程类课题,让学生对企业目前工程环节的难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确立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在第3~6学期也就是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可以参加教师工程类科研课题,承担基础科研任务,熟悉企业的管理、工艺环节,作为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完成部分毕业设计的重点章节。大四阶段,对毕业设计做最后设计方案的修改,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日程安排,既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着重强调学生毕业设计以工程实际应用为导向或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让学生毕业设计能够尽量的贴近实际,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与质量监控。

3.教学改革的途径。

48 2460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