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论文 我们为何能走出不同于西方的道路论文精编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论文 我们为何能走出不同于西方的道路论文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论文 我们为何能走出不同于西方的道路论文篇1
鼓励走出人生低谷的诗句 推荐度: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推荐度:
十个方法让你走出抑郁 推荐度:
中西方文化差异 推荐度:
西方颁奖典礼祝酒词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音乐人类学是在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它关注并尊重不同音乐文化间的差异性,为跨文化交流和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音乐教育 音乐人类学 跨文化交流
音乐教育是一门古老而特殊的教育学科,它在世界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今天,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仍然是以欧洲音乐文化作为学习的基础,大多数当代中国人学习音乐是从学习西方音乐开始的,西方的古典时期或浪漫时期的音乐也被作为“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代表受到“特别的”关注。甚至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体系也作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和重点,并被视为一种普遍的音乐理论基础,学生学习音乐的最高评判标准是在“国际的音乐比赛”中获奖。当然这包含着西方音乐技术标准的一种成就,但是,如果音乐教育以此为标准的话,我们自己的音乐将失去其在生活世界中的文化意义。音乐人类学家布莱金曾说过:“音乐是人造的,不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欧洲音乐家,还是非洲部落的土著人,都是人类的一员,都是音乐的制造者。不管是巴赫的弥撒,还是南非文达人的民歌,都是‘以人的方法组织的音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之间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在坚持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体系时,起点应该是平等的、一致的。”我们在尊重西方严肃音乐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应该看到它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特殊性,如纯以西方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文化艺术领域将丧失独立性,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这是危险的,当然,拒绝学习和借鉴也是错误的。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应该走出西方,在21世纪一个开放性的全球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以及重构自身,这是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挑战。
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是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它既研究音乐的“声音、概念、行为”,也研究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音乐人类学关注“非西方”音乐文化的研究,这对“西方文化中心论”观念的破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西方文化中心论”是在欧洲殖民主义兴起后滋长起来的一种带有殖民色彩的理论,它认为欧洲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巅峰,而其他文化都只相当于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发展阶段。在此观点影响下,一些音乐学家用西方的价值观和方法去了解、认识非西方国家、民族所具有的使他们感到万般新奇的特殊音乐文化,并极力想把这些相异于欧洲音乐传统的、且为欧洲人鲜见的音乐文化模式公之于众。这种对待“他”文化的猎奇心理和殖民心理与文化单线进化论理论有关。文化进化论注重用文化的同一性和普遍性来替代文化的多样性,文化进化论的结果是导致了把欧洲文化的特殊性作为全人类普遍标准的结果。这种建立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文化观点遭到了音乐人类学界的反思和批判。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受音乐人类学影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性已经被当代音乐家们所关注,许多音乐学家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发掘、搜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乐,将其制成录音、电影、录像,并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在不少国家“世界民族音乐”已被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
受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的艺术音乐形式并不是人类唯一完美的音乐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的价值正在为人们所认识。音乐人类学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音乐人类学在对“非西方”音乐文化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音响资料及理论成果,这也直接影响到国际音乐教育界对“非西方”音乐体系及其文化价值的肯定,如今,“musics”已经成为常用词汇。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界已经看到将教育的重点放在西方音乐上是不妥的行为,尊重音乐文化风格的多样性已成为音乐教育界的共识。受此观点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已经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看待音乐教育的官方态度。1993年,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参与了“isme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小组并负责起草了《isme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该政策被确立为isme对待世界各种文化的重要指南,为当代世界音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当人们用全球的视角来审视音乐教育时发现,西方音乐只是人类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开始转向西方之外的音乐文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和语言一样,各民族音乐都有自己的文化编码系统和自己的意义阐释。
音乐之所以在学校中,首先应该是由于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的缘故,这是音乐在学校中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艺术和学术价值的文化体系而存在的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承人类的文化,非艺术的文理学科的传承是重要的,没有这个传承,人类的知识就会断线,音乐艺术的传承也是同样重要的,没有这个传承,人类的音乐、艺术的历史知识和精神就会消失。但是在我国普通高校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常作为选修课程出现,这显然没有正确地看待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主张全面认识和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提倡音乐教育应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美国的学校教育受制于纳税者的税款资助,因此,在教育资金来源下降时,非核心学科面临被裁减的命运。同时,核心学科是受到法律直接保护的课程,它们在教学时间、条件装备投入、师资保证等地位上都优于其他非核心学科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美国政府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已经把艺术确定为学校的核心课程,并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和美国一样,现在许多国家都把音乐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我们应该看到音乐代表着人类的基本思维和行动方式,而且是人类在创造和共享活动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完整和充分的学习,才能领悟其丰富的`内涵。
以“纯粹美学”为基础的审美的音乐教育,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影响很大。在“审美”的音乐教育观影响下,音乐很可能被划分为“美”与“不美”或“好”与“不好”的简单的价值判断。而“审美”仅仅是音乐“生活体验”或“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它与生活体验和生活世界不是截然分离的。音乐的起源和存在不是由于“审美”的缘故,而是以人的起源和存在为依托,人首先是存在于文化中,音乐也是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存在。因此,“审美”只是由于人和文化的存在而存在,它只是伴随人与文化存在的一部分,从人类文化整体的意义上讲,“审美”不能作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审美”的音乐教育观是有局限性的,它体现的是受“西方文化中心论”影响的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系,如果我们把“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这种音乐概念体系的西化将导致我们文化灵魂的西化,这将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我们的音乐教育将没有现在甚至失去未来。当代哲学与文化理论已对这种审美的音乐教育观念进行了解构,解构不是完全彻底的否定,而是一种反思和批判,是一种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注。音乐是因文化不同、社会属性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异的,音乐可以是一种表达、一种精神,也可以是一种工具。“音乐是什么”不应该有一个普遍有效的标准答案。
面对“文化中的音乐”这一观念,音乐人类学家们提出了一种认识音乐世界的文化模式,即从音乐的观念、社会组织、曲库、物质文化四个层面或围度来认识理解音乐和进行音乐教育。首先,我们要了解不同文化中关于“音乐”的概念。关于音乐的概念理解,是探索一种音乐体系的基础,这些音乐概念预示着所有人的音乐行为,没有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不会有对这些音乐真正的理解。正如印度音乐家香卡曾说:“要理解印度的音乐就必须学习和了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印度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人若不研习我们的传统和文化,那么他所演奏的印度音乐也是不真诚或虚伪的。”其次,我们应该看到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今天,受“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文化多样性面临着消亡的威胁。世界万物、人类都存在个体差异,文化也具有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往往是独有的价值特征,正是由于这种个体差异才使世界万物、人、文化显得丰富多彩。音乐人类学关注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认为世界上存在许多不同却平等的音乐体系,所有音乐都存在于它的文化背景中,不同音乐文化具有同样的表现和交流的作用,具有同等的价值。音乐文化多样性不仅能丰富人类的文化生活,而且每种文化都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结果,每消失一种文化,人类就消失一种观察、思考、感觉的方式,同时消失的是一种适应于地球某一区域的生活方式。尊重音乐文化多样性,也是保证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频繁,对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和交流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而音乐作为增进沟通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加强大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培养具备世界观点和世界胸怀的中国人的一条途径。同时,作为跨文化对话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往往是由于对“他者”文化的误读而产生的。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是文化理解。人类学家哈维兰曾说过:“当代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所有的人都互相依赖;所以,生活于世界某一地区的人们的所作所为往往对生活于其他地区的人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人类相互之间都有这种依赖性,而且在技术上都有能力给别人造成许多伤害,因此,了解‘别人’成为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人类学对当代生活所做的贡献是理解其他民族并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其他民族,而这正是我们生活于当今世界所必需的基本态度。音乐人类学所强调的文化差异性、多样性、文化平等为音乐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其次是文化对话。对话也是理解的过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通过对话又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真正的对话必须走出自己的思维框架,进入“他者”文化的思维框架,从“他者”的逻辑观点出发来进行交流。这点对跨文化交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在我们肯定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价值的前提下,跨文化音乐对话才可能发生,音乐体系及音乐体制的差异性、音乐文化理解或阐释的独立性便可凸现出来。如果不承认差异,我们的音乐教育就会与西方的音乐教育成为同者,同者既无对话的必要,也缺少对话的可能。然而,我们作为对话的主体,如果屈从西方音乐普遍性的主张,真正的中西方音乐对话就不可能发生。
在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大多仍然以欧洲音乐体系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西方之外的音乐文化的价值,音乐教育应当引导学生理解世界范围内和不同语境下的音乐,这将帮助学生理解各种音乐,同时理解世界其他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在未来的学科理论和学术研究将是建立在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基础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全球多元文化视野中面对人类的未来。
s("content_relate");走出西方重建基础论文相关文章:
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研究及其启示论文01-27
走出减负的误区论文06-12
教学叙事重建教师思维论文04-02
儒学重建分析论文1200字04-28
西方哲学研究论文03-21
走出互动教学的误区论文06-20
走出心理亚健康论文06-16
走出烦恼议论文03-03
创业基础论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