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西方经济学的论文【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有关西方经济学的论文【汇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第一篇】

摘要:对于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它的核心是经济学价值观,而且还包含经济学理论逻辑空间方法和基础假设理论,当然,西方经济学会有范式运动,进而对其内部进行调整。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通过发展和演变,形成了新范式。因此,本文针对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展开了研究,希望为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演变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掀起了对经济学范式研究的热潮,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范式结构也发生了演变和转换,范式结构作为科学的共同体,具有其独特的理论模型,西方经济学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观念范式,它是稳定不变的界定、思维等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也发生了转变。因此,必须对其结构和演变进行分析,从而探索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规律。

一、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

西方经济学既是广泛的概念又是经济内容,包含着大量的经济问题和资料,本文所研究的西方经济学只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中的一部分。随着资本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出现了范式理论。从系统角度来讲,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系统,主要包含方法规则、观念范式和基础假设三个方面。西方经济学范式主要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它指的是科学共同体在按照范式进行专业活动,范式是一个科学的专业,依赖于学科理论的模型[1]。西方经济学范式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人们对范式结构和范围进行判断。在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中,观念范式是最核心的内容,而方法规则和基础假设则属于外围。当然,范式结构也具有不同的层次。比如,理性经济人观念和制度文化观念则在非主流学派和主流学派有一定的区别。同时,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还包含总收入和需求等内容,所以通过范式结构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论证。

二、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的形式

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存在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经济学理论的变化,会出现西方经济学范式革命,继而出现新的范式结构。西方经济学范式存在几种运动形式。首先,对已有范式的继承,继承的内容包含经济人的核心硬核和调整保护带等。同时,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达到最佳配置,也就是帕累托最优;其次,张伯伦和罗宾逊在经济人硬核的基础上,对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假设进行修改,开创了产权经济学新领域。在厂商理论中,对企业物质要素生产和技术的关系予以假设,但在现代契约理论的作用下,将成本交易为前提,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不断完善现实方面内容。1947年西蒙提出,对于经济学理论,应该将焦点放在人的社会行为理论方面和非理论的界限,而且把完全理性修改为有限理性;最后,范式运动指的是在经济学不同学派理论下,对新经济学框架体系予以统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若干个研究范式理论体系,它们之间需要相互调和。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都包含市场经济原理,通过对收入再分配的改革,并提出边际效用论和节欲论、供求论等理论,从而对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加以完善,然后将效用价值偏重需求分析和客观价值论篇重供给分析作为生产成本的核心理论,使得西方经济学理论得到有效创新[2]。

三、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演变

1.前期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

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在运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对于前期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而言,范式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所以在这时期,思想家们通过直觉和生活经验对经济问题予以分析和判断,但欠缺系统的分析范式。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能够为经济学范式所支配,成为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主要系统。到亚当斯密时期,古典经济学范式已经发展到巩固时期,然后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到了发展时期。古典经济学范式核心是客观价值论,通过范式逻辑,出现了实物经济与货币现象,而且形成货币数量论和两分法,构成系统性的古典经济学体系[3]。1870年,边际革命的核心是用主观心理分析的价值理论,并在经济分析中引入数学方法,通过价值论和分配论,从而实现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从古典分析范式向现代分析范式的转换。

2.凯恩斯经济时代

随着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演变,凯恩斯革命是时代的产物。在大萧条的经济环境下,工人运动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了威胁,西方经济学的复兴,必须对原有的基本前提假设予以修正,从而实现西方经济学范式革命。凯恩斯革命修正的只是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相抵触的部分基本前提假设,对西方经济学的硬核并未造成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但之后呈现衰落;70年代,出现了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凯恩斯对此感受到不知所措,正在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存在双重困境下,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批评国家干预主义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负作用,提出单一规律货币供给政策,完善市场机制,从而平衡市场经济[4]。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时代

自2007年以来,全球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西方经济学范式也存在危机,明斯基在凯恩斯经济学基础上,融合了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观点,证明西方经济学范式已经进入了宏观经济学的黑暗时代。在现实交易过程中,人们很难对每一个措施产生的结果予以正确地了解和预测,而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决策通过坚持完美市场和经济人基本假设,进而消除经济危机。因此,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必须发生改变,进而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对政治和制度的不断调整,优化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使得经济体制具有稳定性,从而确保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经济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其具有一定的范式结构。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将发生演变。因此,必须对范式结构及其演变进行分析,使得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而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从而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欧瑞秋。基于网络范式的市场结构与企业竞争研究[D].中山大学,2012.

[2]田海华。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水电建筑产业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

[3]王泽。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降低及其原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

[4]王劲松。经济学三大范式的思想溯源与逻辑建构[D].上海财经大学,2010.

西方经济学论文【第二篇】

一、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分配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品的分配定义更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按劳分配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方式之一,它更加重视社会效率,然后兼顾公平,也是一种必然会使用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了许多方面,像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下面就分别说明要素之间的分配。

首先,以劳动力要素的分配来说。劳动力素质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类别之间的差距,一种是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另一种是社会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乡之间经济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对人力成本投入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差别。

而人力的投资主要体现在教育水平上。就我国目前来说,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机构与办学素质就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在教育的普及率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劳动力市场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对素质低的劳动力分配的结果表现在工资的不断降低上,而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薪资却不断提高,最终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个人之间由于人力资本累积投入的不同,导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由此,引发社会的矛盾。从效率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经济分配的必然结果,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社会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以土地要素分配来说。在西方很多国家,推行的是私有制,土地是属于个人所有的。而这与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国,土地的一切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农民只拥有经营权。所以,农民并没有权利出售土地,因此无法从出售土地中赚取一定的收益,而且,农民在被征用的土地中也没有办法获得较为合理的补偿。据资料显示,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农民至少被剥夺了5000亿元,而在被征用的土地所带来的收益中,农民占有5%-10%的利益,企业却高达40%-50%。

土地是农民的根,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保障,沦为三无阶层。而在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上,由依据土地而衍生出的土地生产物,在市场需求弹性的变化下,并不能够使农民摆脱贫穷的状态,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以说,只是单纯的按照土地要素进行分配,结果只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二、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消费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将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形象的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在古典的政治经济学中,将生产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来引发进一步的消费。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则体现出另一种观点,即生产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消费是一种手段。一些学者在研究消费不足理论的时候,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依赖于投资部门的水平是由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所决定。更进一步的说,消费需求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水平。

由此,有的学者就建议通过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与对外贸易,利用新产品对消费者的刺激心理,来扩大消费,从而扩大国家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鼓励过度的节俭,而是应该通过适合的收入分配政策与产业组织来提高消费需求;还有的学者认为要扩大消费需求,应该合理的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从而促进投资的发展。在凯恩斯理论中,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归根于消费需求不足,并且进一步提出通过扩大投资与消费需求来促使经济复苏。在现代的西方国家中,也将扩大消费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内消费需求的提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和谐理念下,站在人类总体的福利上,却不能够只是一味考虑消费,而应该考虑消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技术,而生产就要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资源,这势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减少与环境的污染。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生产越多,消费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更大,这样可能会引起人类整体福利的水平下降。

一旦经济活动违背来自然环境的规律与底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正如由于工业时代下,一方面,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从而带来一系列灾难。这就像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种悖论。所以说,在和谐理念下,考虑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中,生产的目的可以是消费,但是相反的,消费的最终目的却不能够是生产。

三、和谐理念下的西方经济体系框架及其内涵

(一)基本框架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涉及到商品的两个主要属性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内容更加牢固,不仅包含着商品的价值属性等内容,还增添了许多和谐理念要素。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考虑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与互利。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内涵

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更加成熟,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一是,西方经济学体系发展运行更加的稳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变化,尽量地避免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物质生产的总量更加适中,不再是盲目扩大生产,而是保持生产的理性,并增加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确保商品价格围绕价值线进行合理的波动,保证价格的合理性。三是,西方经济学在融入和谐理念后,更有利于帮助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轨迹,尤其是在处理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和谐理念下探究西方经济学体系,能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框架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和谐理念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第三篇】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西方就业理论演进剖析

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隐性合同导致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决定了均衡合同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因而通常会解除工人。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会主动付给员工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能力及高技术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者,于是,便可能出现非自愿性失业。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反古典”学派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借鉴日本的经济模式及行政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由用人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同时建立稳定就业,劳动力流动平缓、劳资合同和工资差距较小的劳动力模式。

三、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一)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和就业歧视问题,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表现得很突出,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就业歧视随处可见。就业招聘中存在严重的歧视性条款,如户籍歧视、地域与方言歧视、学历歧视、性别和年龄歧视乃至身高、相貌等身体歧视、婚姻状况歧视、犯罪经历歧视、姓氏歧视等等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招聘中的一个正常现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展,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而必须加强透明化、公平化、法制化和市场化。

其次,为了规范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运用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同时要严格落实劳动用工合同制度,同时要鼓励企业履行现在流行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的相关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凯恩斯就业理论强调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和实行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就业,是一种总量就业理论。它只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总就业量的变化、就业水平的高低,而不分析就业的结构。由于它只强调从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忽视对劳动力供给方面的管理与改善;只强调投资总量的增加而忽视投资的就业效率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国在通过政府扩大投资规模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投资的就业效率,要尽可能投向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和领域。另外,政府应注意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制定有利于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把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因而当前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以就业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优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政府应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第一,采取全方位人力资源开发措施,对劳动力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种形式的继续培训,使劳动者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第二,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负责信息咨询、指导服务、就业介绍等方面工作,使企业和求职者实现信息对称;第三,减少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限制,增加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帮助解决劳动力和企业进行地区迁移。

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建立完善就业教育制度,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对于农村学龄儿童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对劳动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及在岗培训指导等,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配置,消除结构性失业。鼓励引导劳动力在地区、行业间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则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加强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特殊群体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相关信息的发布,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论启示及借鉴

新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工资粘性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自身运行不可避免的现象,仅靠劳动力市场调节是不可能解决的。政府可就全社会工资水平定期进行全国性的调查,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本生活水平为基础,制定出基准工资水平以供各地区的企业参考,使得企业工资在合理区间浮动。另外,政府应控制非工资性人工成本的过快上升,以增强工资弹性,例如,股份制企业股利的发放等要按照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采取适当的股利发放政策,以及企业在年终发给职工的年终奖金等都要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因为股利和奖金都是企业非工资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放过多,有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都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就业。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可以说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对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关于就业保证企业具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人力资源部的建设,保证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招聘到合适的、合格的劳动力,同时求职者也能够自由灵活地选择适应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岗位,从而充分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政府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定人口政策,一方面调整教育结构等来控制和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国家给与市场活动进行宏观引导,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来建立新型的劳动就业体制服务。

四、结语

总之,西方的就业理论对我国寻求解决就业矛盾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国还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仅依赖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还要有市场调控体制改善的制度保证,两者面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参考文献:

[1]肖静。西方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就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6,(11).

[2]刘加强。缓解西部地区城乡就业矛盾对策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罗恩立,孙定东。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剖析与借鉴[J].经济学与经济管理,2003,(2).

[4]谭运进。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商业时代,2005,(12).

[5]韩志萍。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0,(11).

[6]伍希。借鉴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4).

[7]杨宜勇。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第四篇】

前言:

在当下,西方的经济学教学已经逐渐的成为我国经济专业学科的基本教学课程以及关键课程。与此同时,西方的经济学逐渐的被政府各部分所关注,并被高等院校中经济学科的教育者们多重视,设置为基本的教育课程。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其自身的特征以及性质问题,导致其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对其认识产生的一定误区以及问题,以下将对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的现状以及以及认识上展现出的误区

首先,马克思思想的经济学地位将被西方的经济学所取代[1]。现阶段,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经济,在高校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探究中,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影响逐渐加深,导致一些教育者对此产生一定的误区,并认为西方的经济学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属于纯粹的科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将会取代马克思思想的经济,变成我国的经济学主流。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被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所取代。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在高校中教学的模式也被不断的创新。其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其控制的灵活性以及信息的多元性,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青睐。多媒体技术虽然拥有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教育效果,但是却不能完全的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体现在西方的经济学课堂上。该学科的教育不但拥有较为抽象的知识,也存在数学相关的推理,单凭多媒体的使用并不能使同学们真正的了解。

最后,将经济学进行数学化的处理[2]。西经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实践和理论的相融合,对其进行分析的形式不但包含量性的,也包含定性的。定量的分析是利用数学得到完成的,然而还需要对西方的经济学相关的思想以及成果进行发掘。数学作为使用的工具,可以对研究的工作起到正确的辅助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会起到错误的辅助作用,导致错误的加深。因此,理论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其表达的形式无关,而和其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对西方的经济学的教学进行改革的相关思路

(一)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融合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西方的经济学知识构建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框架,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相应的添加有关的图形或者资料,使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得到有效的增强。但是,同时也应该对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局限以及缺点有何深刻的认识[3]。例如,当老师对数学相关公式进行推导的时候,应用多媒体就难以进行呈现,则必须应用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形式进行一步一步的推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融合。例如,老师也可以将教学的资料在校园的网络中进行共享,为同学们提供资料获取的平台。与此同时,当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是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

西方的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实践和理论的相融合,因此,应用理论与抽象理论使其得到存在的基本。所以,在西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其理论进行深刻的理解以及分析,还要同学们能够根据国内以及国外的经济特点,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解决。但就我国现阶段西经的教育中,依然存在两级分化的状况,不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一味灌输,就是注重难懂的数学知识的推导。因此,就会导致同学们对西经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可能会望而却步。想要使其得到避免,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尽可能的应用与生活实际相贴合的案例,使同学们感受到西方经济学的亲切感。

(三)创新性教学与结构性教学的相互融合

在高校的教育中,西方的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实践和理论的相融合,并且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同学们只有对该知识的理论构架有所掌握,才能够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对经济的分析中。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任然处在相对较少的情况中,导致同学们对该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只能算是浅显的阶段。由此可见,此种教育的模式致使教育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使同学们对本学习课的创造性以及自主性受到强烈的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教育者应该根据该学科的特征以及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让同学们可以充分的了解该学科的知识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使同学们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增强,转变应试教育的单一考核方式,将强复合型的考评模式。

结论: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革新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摸索以及创新的长期的过程。在这种革新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够使西經这门学科的教学重量得到提升,完全取决于学校和社会之间共同的协作,同时也取决于教育者以及同学们的探究与沟通。最终,使同学们可以对问题进行更好的思考以及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晓乐。教育新常态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黑板经济学”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0):171-172+179.

[2]邹淼。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问题初探——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9):152-154.

[3]王红伟。《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兼谈国外教学经验[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2):205-207.

48 1997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