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心理论文【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焦虑心理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焦虑心理论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阅读能力是英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为此,克服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认识阅读过程的本质,并运用现代阅读理论有效地指导阅读教学已尤显必要。本文在介绍阅读的本质与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阅读的本质与过程

随着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阅读不仅是指自下而上的心理过程,而且还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心理过程。在这种多元和复合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读者并不是逐字逐句地理解,而是要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包括句法知识、语义知识、背景知识以及篇章知识等,对阅读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推论,然后层层推进,并对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预测、假设加以证实和修正。阅读不仅需要语言知识的运用,而且还需要综合运用其对阅读内容所涉及到的客观事实和背景材料的理解、阅读过程中得到的推论、预测、甚至印象等。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阅读不仅要理解文字符号的表层结构,掌握词和句等语言结构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语义的深层结构转化,要能对材料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联想和预测。因此,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也是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处理过程。

二、传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仍以注入式教学为主

教师一言堂,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积累语言知识;教材在不少学生眼里只是词汇语法的载体,学生从中获取的知识仅限于孤立静态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缺乏充分互动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

(二)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语言点、句法结构等语法知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教师在讲解所谓的阅读课时却更像是语法分析课或是词汇讲解课,他们往往习惯把1篇完整的语篇分割为一个个句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词义、句法讲解,以至于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变成了语言知识的传授。这种教法只注重讲解语言知识,注重语句的理解,而忽视文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段落的过渡、衔接、文章结构、写作风格等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长次以往,阅读将不再是阅读,而只是词汇等知识点的单纯堆砌。在错误导向下,学生在阅读中过分注重语法分析、语言细节,对阅读内容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理解、归纳,阅读水平只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

(三)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

教师片面强调教学,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因素。这种填鸭式的讲授方式,将师生的关系定格为被动与盲从上,教师机械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没有交流,没有互动,,最后导致课堂教学中乏情感交流的缺乏,学生上课参与意识不强,对英语缺乏兴趣等现象。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进的对策

(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同时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学习平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教师应该“授之以渔”,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拐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教师的必要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二)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0世纪以前的阅读理论将阅读理解看作是语言解码和从字、词、句中构造意义的过程。随着认知研究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非语言因素即已有知识对阅读理解的作用。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它既是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又是学生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过程。读者已有的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许多困难。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学习者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在阅读训练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预测,预测文章内容发展的方向,并根据实际读到的内容验证和调整自己的预测,增强阅读能力。这样,就可以弥补词汇语法层次上的不足,突破逐字逐句所造成的读速问题。

(三)重视学生阅读心理机制,消除不利心理因素

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机智灵活的教学方法,热情投入的敬业精神,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毕竟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非人与物的交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英语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能的正常发挥。作为教师应:①了解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条件。包括刺激与反应的接近,以及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刺激进行行为的引导。其次,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对学习的影响。再次,了解如何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以及充分了解个性的心理发展。②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促进心理平衡。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焦虑是由于学生的自我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产生的困惑感。目前学生由于种种外在信息强化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念,使得自我压力不断增大。教师应当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进步时予以肯定。同时让学生了解认知规律,懂得学习中某些停滞和挫折是语言学习中的必然现象,以消除学生的焦虑感,使其保持心理平衡状态。

焦虑心理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员排球特质焦虑

1、前言

、选题依据

中国女排是各类体育竞赛团体中成绩优异的团体之一,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队伍。比如,2016年的奥运会中国女排对战巴西队的比赛,虽然在2008-2016年间,中国女排对战巴西女排一度18连败,却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1/4决赛时,中国女排顶住压力,最终战胜了拥有主场优势的卫冕冠军巴西队,并进入决赛,夺得里约女子排球的奥运冠军,再一次带领中国排球站上体坛之巅。在这场激烈的排球竞赛角逐中,当技术战术水平在一定层次不相上下的时刻,这个时候已经不仅是排球运动员技术、战术的比拼,更加重要的是参赛运动员心理上的相互较量。在此影响下,大学生排球梯队建设更加积极,大学生不同级别的排球比赛每年都会举办,比如,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超级杯”,CUVA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等。大学生排球比赛对运动员自身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并要求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高。研究表明运动竞技水平发挥与认知特质焦虑之间关系密切。不同类别的运动员在各自的竞赛场上比拼得越发激烈,但运动员的心理状况会受其他各种因素的牵制,而使排球运动员的心理和体能潜能受到较多的影响的消极因素,会进而降低运动员的自身竞技水平。因此,对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认识和研究越来越得到各级教练员的认可与重视,在大学生排球运动与排球教学中,认知特质焦虑是大学生运动员、教练员及运动心理学家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所以,本文针对研究对象的认知特质焦虑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排球项目的特点进行研究。

、文献综述

体育运动心理学中,将焦虑定义为个体在担心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各种障碍而体验到身体,心理的平衡状态早到威胁时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国外的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马斯顿等人通过调查分析,可将焦虑分为躯体焦虑,认知焦虑,而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则是竞赛焦虑的主要部分;其次,一些学者分析出对消极社会评价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不明情况恐惧、对受伤恐惧、对打破常规的恐惧是竞赛焦虑发生的主要因素。马晓欣探讨大学生运动员比赛心理焦虑的差异及因素中针对大学生运动会的运动员进行检测,分析显示大学生运动员在比赛焦虑强度上,存在着人格特质的差异、运动员之间性别的差异、心理健康程度的差异、比赛焦虑强度等因素的差异,进而研究出竞赛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包括期望程度和运动水平知觉,且是预测运动水平的有效因素。马士龙在对高校学排球专项替补队员的心理特征研究中,探讨出焦虑的增高,会导致特殊认知表象、激发唤醒动机表象、激发控制动机表象能力的降低,会直接影响比赛状态的发挥。综上所述,经过对大量文献的参阅,发现大量针对于排球运动员焦虑的研究,会更倾向于研究特质或状态中单一方面,研究对象大多为专业运动员或高校运动员,他们为提高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做出了表率。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对湖南省高校男排运动员的特质焦虑的总体水平以及焦虑影响因素加以探讨,其意为湖南省大学生男排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参加2019年湖南省大学生排球比赛(大学组)的男运动员。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论文通过在中国知网,以及湖南师大的图书室里翻阅了针对运动焦虑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在电脑检索了以往有关排球运动员竞赛焦虑的论文,浏览了相关的书籍,包括运动心理学、排球技术,体育心理学等,并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采用叶平博士修订的中国标准化《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I-J),以及焦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①量表的信效度检验《运动员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ompetitiveCognitiveAnxi-etyInventory,以下简称CCTAI-I)是成都体育学院的叶平教授经过不同项目、水平运动员的测试和修订编制而出,通过证明具有良好的测试信度和效度,该量表主要包括六个不同维度,且已修订出了关于中国运动员的常模,已成为常受用于中国运动员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评价的量表。采用重测法检验焦虑影响因素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则是采用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用专家认同的指标构成问卷,再一次让专家对其问卷指标进一步评定,专家全都认同问卷可实施,方可采纳此问卷(见附录C)。②量表的发放与回收于2020年1月5日向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排球比赛的参赛运动员共发放100份量表,经过测谎题检验,总共回收的量表数量是81份,量表的回收率为81%。(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将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在计算机SPSS22和MicrosoftEXCEL进行处理,通过对比分析,为了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湖南省大学生排球比赛男排队员的基本信息统计

本篇论文的调研对象为湖南师范大学代表队、中南大学代表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代表队,南华大学代表队,湖南工业大学代表队,湖南省这五个大学中参加2019年湖南省大学生排球比赛(大学组)的男运动员(以下简称男排队员),针对他们的认知特质焦虑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分别对测试男排队员进行了分类,旨在深入探讨男排队员不同训练年限、运动等级、不同位置,主力与替补运动员焦虑水平的差异。数据统计的男排队员年龄区间在18-23岁之间,训练年限分为5-7年、8-10年、10年以上,10年以上的男排队员数量不多,合并至8-10年里,因此划分为7年以下、8年以上;数据统计中的男排队员运动等级最高为健将级,其次是一等级和二等级,但健将等级数量很少,一级的运动员偏多,故将运动等级划分为一级以上和二等级以下;而排球运动场上位置分为主攻、副攻、接应、二传、自由人位置,本研究统计的数据中由于二传、自由人数量偏少,因此,本文划分为攻手、非攻手位置;同时,在排球比赛中有主力和替补的角色划分,故在不同类别的研究中按是否主力划分。表12019年湖南省大学生排球比赛男排队员基本情况(N=81)训练年限是否主力场上位置运动等级7年以下%是主力%攻手%一级以上%8年以下%非主力%非攻手%二级以下%。

、湖南省大学生排球比赛男排队员特质焦虑状况分析

排球运动是具有隔网,集体对抗性特征的运动项目,它需要运动员要具有必备的敢拼意识与身体控制力。在队伍中的运动员受制于性别、年龄、运动年限、运动等级、场上位置等诸多因素,因为特质焦虑是一种一般性的人格特点或特质,故不同运动员的焦虑情况各不同,所以就需要教练员针对每一个运动员结合因材施教进行心理建设与暗示,这样才能及时避免负性发展。(1)男排队员特质焦虑状况与中国常模的对比分析。叶平博士查明了中国运动员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的因素结构,通过测量中国各地体育专业学生和专业运动员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并对CCTAI的各个条目进行数据分析,最终确定为6个因素维度,因素分析结果表示有6个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因素,包括社会评价、比赛准备、失败、对方实力、竞技水平发挥和受伤,使CCTAI在中国标准化,这为我们了解中国运动员的焦虑状况提供了有利的依据。本文将湖南省男排队员各方面的焦虑状况与中国常模对比,意在统计分析出男排队员的特质焦虑水平是否高于中国运动员认知特质焦虑的平均水平。在了解湖南省男排队员的特质焦虑水平时,调查检测了男排队员的特质焦虑水平,并结合中国常模将研究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显示:男排队员的焦虑均值分别在社会评价焦虑,竞技水平发挥焦虑,受伤焦虑维度上的高于常模,且有非常显著差异(P<),湖南省男排队员的特质焦虑水平处于偏高状况。(2)不同训练年限间特质焦虑状况的统计与分析。为研究湖南省高校男排队员不同训练年限间的特质焦虑水平,对7年以下组、8年以上两组的男排队员特质焦虑的6个维度的均值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见表3。通过对两组训练年限组的湖南省男排队员的特质焦虑水平进行统计分析,不同训练年限男排队员在社会评价焦虑和竞技水平发挥焦虑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因为训练年限7年以下的男排队员,相对经验不足,因竞赛角逐次数较少,其技术水平处于提高进步阶段,在比赛时会注重自我效能感,过度关注外界的评价来获取自信,故在社会评价焦虑维度呈现出偏高的焦虑均值状况。同时,男排队员8年以上训练年限长的,会随着竞赛经验的积累,考虑的东西较为全面,心智逐步成熟,能够正确的对待自身与外界处于的成长阶段,当竞赛时出现对手的实力高于自身时也会理性思考,不过度焦虑。男排队员在不同训练年限的比较中,其余的几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故在赛前的准备会上对训练年限较短的男排队员进行有必要的本身实力和对手实力的剖析,使男排队员更关注自身实力的发挥,以轻松的心态进行比赛,在比赛时达到自己的最佳技术水平。

4、湖南省大学生男排队员焦虑状况影响因素

本文为研究影响男排队员的焦虑因素体系,借鉴已有的有关运动焦虑影响因素研讨,在此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所有关于运动焦虑的影响的主、客观因素,构设了焦虑因素问卷,问卷经检测筛选后共包括13个题目,能反映出关于焦虑影响因素较为全面的内容。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量表构成的要素进行因子分析,保证分析出运动焦虑影响因素的体系的量表结构效度更准确。本文对男排队员的焦虑水平进行采样得出KMO值为(>),接近1,说明采样合理。Bartlett球形测验得出的卡方统计值是(P<),且不是单位阵。以上的检验表明本测验能够采取因子分析。

为了考察湖南省男排运动员焦虑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对焦虑影响因素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1)练习因子包含的影响因素有训练年限、教学训练环境、运动队伍层次、场上位置、身体素质等影响因素。运动员的技术与战术水平不仅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后天的刻苦努力训练,进而形成稳固的基本功。同时,经过长期的竞赛经验的积累,运动员不单是能培养出自己的自信心,也能形成更加平稳的心理状态,使运动员在遇到训练或竞赛中遇到突发状况时,通过自身的沉着冷静,理智的思考出处理应对方式。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特质;(2)自身因子主要包含文化水平、运动经历与自身竞技水平、比赛中的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评估能力以及自尊和自信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个在竞赛场上登峰造极的运动员或运动团队,它一定是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而这一切都基于运动员自身的文化水平。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进而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对外界、教练、队友的意图能敏锐的察觉与正确的解读。而运动员的自身控制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基于对自己清楚的感知,方才不受焦虑情绪的影响,更易缓解心理状况的波动;(3)教导因子主要包含父母和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与水平等影响因素。教练员的文化水平、训练的方式方法和修养素质是影响运动员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的言语及行为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的成长,随同运动员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培养运动员性格特征与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父母也需要不停提高自身的素养与教育水平,并且尽量保持三方教育理念一致,这样才能促成运动员心理品质顺利健全的发展和运动水平的进步,协助运动员们获得优秀的竞技成果。

5、结论与建议

、结论

湖南省高校男排队员在社会评价焦虑,受伤焦虑,竞技水平发挥焦虑维度上相较于常模均值偏高,焦虑状态处于较高水平;湖南省大学生男排队员运动层次越高,在社会评价焦虑维度与失败焦虑维度上均值偏高;训练年限短的男排队员,在竞技水平发挥焦虑维度与社会评价焦虑维度上的均值偏高;非攻手位置的男排队员在焦虑维度的总体情况均高于攻手位置的男排队员;男排主力队员在比赛准备焦虑维度,失败焦虑维度与竞技水平发挥焦虑上均值偏高;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焦虑的影响因素有练习因子,自身因子,外部因子。

、建议

经过综合湖南省大学生男排队员的特质焦虑数据统计分析,在社会评价焦虑,受伤焦虑,竞技水平发挥焦虑维度上应引起重视,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且在无特殊情况外,可优先考虑男排队员的焦虑来自以上三个维度。(1)正确评估自身状况。男排队员学会辩证对待适宜的焦虑状况,其实焦虑状况对于运动员来说出现在比赛中,对技术和战术水平的发挥的影响不都是负性方面,正确看待运动水平发挥更利于竞赛胜利。其次,正确评估比赛实力,确定合适的比赛期望值,缓和运动焦虑状况对于提升运动成绩是重要因素,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对于自身实力的正确评估直接影响他们对于比赛的期望值,且对于自身的实力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和认识前提是要积累较多的比赛经验,在比赛过程中剖析自身的运动发挥水平,分析对手的优缺点,正确认识自身实力状况,学会确定一个适宜的竞赛期望值,基于自身平时的成绩情况,不宜过高,过高会使运动员失去信心,男排队员的心理负担被加重,也不宜过低,期望值过低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之处于散漫的状态。(2)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男排队员要学会建立广泛社会支持系统,让自己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可以取得到别人给予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协助和援助,目的就是能够让其处在和谐的心理状态和优良的生活中。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父母、亲人、朋友、教练、队友等,当然还应该有陌生人,父母、亲人和朋友对于自身的督促和支持是男排队员建立自信心的必要基础,亲人的督促和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主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支持和精神上的支持,这样的个体可以产生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有精力投入到运动中去。教练员和队友的支持是相互鼓励、尊重和理解的,教练员对男排队员的理解和队友对自身的鼓励,能够使其产生共鸣,从而能够减轻运动的焦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到最好的竞技状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晓欣大学生运动员比赛心理焦虑的差异及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2014,35(3).

[2]马士龙。对北京体育大学排球专项替补队员比赛心理特征的研究[J].运动,2015(109).

焦虑心理论文【第三篇】

论文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作为尿毒症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血液透析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给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血液透析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及患者的康复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护理,通过建立医患共同参与模式,使护患双方相互信任,协调配合,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笔者对我院2008年1月至12月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12月,透析7028人次,年龄26~78岁,其中女性患者2803人次,男性患者4225人次。

二、常见心理问题

抑郁、焦虑和恐惧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少数患者有敌对、不合作行为、悲观、疑虑、孤独、寂寞等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患者的角色改变

由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而产生一系列情绪反应。患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性格差异、社会上医疗知识的宣传、疾病知识的缺乏、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和预后而产生焦虑,甚至恐惧,终日郁郁寡欢。

不良的心理情绪

因为生病而懊恼,同时为日后的经济开支及病后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等问题而担忧,产生不良心理情绪。患病后家庭、工作发生的巨大的改变,给患者自己和家庭会带来重大的损失。血液透析的不间断性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产生抑郁、悲观失望的情绪。这些压力会造成患者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焦虑,甚至萌生厌世的自杀倾向。

尿毒症原因

尿毒症本身引起的胃肠道、心血管、肌肉、骨骼、皮肤及神经系统的不适,导致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

另外,尿毒症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中分子毒素的蓄积,这些都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记忆力减退、抑郁。

患者对血液透析不适应

由于血液透析而引起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如必须控制饮食和进水量,对血液透析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透析失衡综合征等不耐受,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引起的穿刺处的血肿和渗血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

对透析治疗的疑虑

生活拮据、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对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治疗维持生命将信将疑,常常不听从医护人员的正确劝告和治疗方案,而迷信于一些草药、偏方、“名医”等。

环境的影响

由于患者脱离了原有的工作,不能正常参加社交活动,害怕受到冷落、鄙视,容易产生孤独感。医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及患者家属的支持情况对患者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对尿毒症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缺乏,易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健康宣教尤为重要。对于初次透析的患者,要使其明白,血液透析是全部或部分代替肾脏功能的必要途径,不必对血液透析产生抗拒感,要告知血液透析的过程、方法和作用,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使其从焦虑、恐惧中解脱出来。对于长期透析患者,要告知其生活起居、饮食、服药方面的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内瘘的保护,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低血压、失衡综合症、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使患者对血液透析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至于惊慌失措。对长期血液透析后出现的自身形象改变,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不要沮丧、自卑。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病人易产生自卑感和强大的经济压力,认为自己只会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使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鼓励患者回归社会,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经济收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同时充实自己,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提供人性化护理

要努力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透析环境,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的氛围,理解、重视患者的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给患者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要以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取得病人的信赖,减轻病人的痛苦。公务员之家

心理治疗

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应鼓励患者到心理门诊治疗。

五、小结

尿毒症病人对治疗的态度是影响其生存质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本组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透析治疗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克服消极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延长了患者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0-41.

[2]王健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2):311-312.

[3]董丽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B):2279.

[4]茹海凤,黄荣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4):79-80.

焦虑心理论文【第四篇】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该课程教学的体会和见解,为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新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重大变革时代,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坚实的知识技能,而且需要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顺应时展的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时代为年轻的一代提供了无数自我展现的舞台,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新的压力和挑战。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无疑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虽然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许多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严重者甚至表现出偏激或异常行为。同时,在自身心理、生理发展过程中,内在体验的剧烈变化又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据笔者所在高校2006年和2007年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7%的大学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情绪困扰和行为偏差。诸多的例子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将成为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也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干预和矫治工作由于多数是以个别咨询或小组咨询的方式进行,常常耗时较多,且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紧缺,这种方式的开展范围明显受限。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是面向大多数或全部的学生的,如果开展得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而且可以减少严重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发生率,使咨询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指导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学校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随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校逐步有计划、多样化地开展起来,一些有师资条件的师范院校率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学生的热门课程,学生对此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为恰当还缺乏相关研究,课程的开设在很多学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学校授课教师非专业人员,照本宣科,没有联系实际,无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固守“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扮演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领路人的角色,忽视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定位出现两个误区,要么把心理健康课定位在心理学课的轨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另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虽有诸多版本,但高水平高质量的较少,很难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如果单一选择某一教材并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教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局面尴尬,迫切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摸索出相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1.教学理念的转换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潜能,只要人际环境健康,他就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成长。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人员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有信心指导来访者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并最终解决自己的困扰。咨询师对来访者是指引者的角色而不是领路人甚至是上帝。“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高宗旨,即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心理困扰的目的在于使求助者触类旁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应用咨询中所学到的新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来合理应对新的问题,从而达到自助的目标。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以指引为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营造平等轻松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学生多数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教师在关键环节上加以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健全人格的塑造”一课中,先通过“气质量表”的测量让学生对人格有一个感性的接触,并引入对人格类型的思考。之后,教师简单地介绍有关人格的组成、类型和表现。再分组讨论,就每个学生测量所得的气质类型与自己日常表现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家对不同的人格类型有较为形象具体的理解。最后,通过“理想自我自画像”的活动,启发大家对理想中的自我的思考和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如何纠正缺陷、优化个性的方法和途径。下课前,教师再进行总结。对于个别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注,可以参加到该组的活动中,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接纳和关怀,逐渐放下防御心理,真实地表达内心的体验,对那些个性内向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艰难而重要的一步。因此,课堂集体教学应结合个别关注,才能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实处。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理性的思维和合适的行为模式;是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的做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应用性材料为主。如“异常心理现象”一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异常心理现象的表现。假如通过讲授各种症状的表现或者定义来完成教学,学生势必感到非常抽象。如果通过个案分析,对正常与异常的症状进行鉴别,或者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对其中人物的各种表现进行点评和分析,结合声觉和视觉的共同作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纳的效果必然大相径庭。

由于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活动必然也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每次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那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性比任何其它课程都要明显,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学生思想变化的步伐,因此,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动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接触到的永远是最新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知识和信息。这样,才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发挥发展性指引的作用。

3.教师素质的要求

心理健康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非专业理论的传授,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临床实践的经验,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身边的事和人,对学生熟悉的或相似的经历进行剖析,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能融会贯通,把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到以后的生活中。

另外,教师的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一生的榜样。因此,担任本学科的老师要求人格是健全的。教师不仅要不断充实知识,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结语

笔者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深切体会到现代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观念,教学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应与时俱进,不断思考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新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靳媛,孙丽岩,杨晓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新范式——群体教学[J].教育科学,2001,(6):60-62.

48 911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