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精编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第一篇】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21日是九九重阳节,也是全国法定“老人节”。“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感悟和传承这一优良传统,xx中学二年级二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次“迎重阳,诵经典,弘国粹”为主题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

首先27位与会同学集体诵读了弟子规孝篇,接下来的14个节目中,围绕“孝”与“感恩”这一主题,同学们先后声情并茂的诵读了自已喜欢的国学作品,感人至深的文章加上孩子发自肺腑的心声,深深感染了每位同学和家长。如祁xx同学朗读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张xx同学朗读的《学会感恩》、李xx同学朗读的《小乌鸦爱妈妈》、杨xx同学朗读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张xx同学朗读的《爱老敬老》故事、高xx同学的二十四孝《百里负米》等等,都受到了同学和家长们的好评。特别是活动中行叩拜礼的环节,让到场的所有家长们热泪盈眶,孩子们起立深深的给自己的父母长辈三鞠躬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表达自己对父母真挚祝福,高xx同学给奶奶行了叩拜大礼,老人也感谢孙子为自己过了重阳节,这感人的场景震憾了在场的所有人,家长们的眼圈湿润了,活动一直处在感动、感恩的氛围中。最后,祁xx、李xx妈妈代表家长们谈了自己的感受。

活动后赵xx、嘉xx、王xx、李xx、杨xx、李xx、翟xx、祁xx、苏xx的妈妈们在群里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并通告了自己孩子通过这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对父母及长辈的关爱度,孩子们用自己实际行动来诠释了这次活动的意义:孝行天下,一个人只有知道并奉行“孝”道,他的家庭才会“合”、他的事业才会“兴”、他的人生才会“顺”。家长们表示这样的活动既锻炼和增加了孩子们上台朗读的勇气和自信,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感恩”、“关爱”、“敬老”、“爱老”的优良美德,既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帮助孩子们树立起了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希望活动的开展能进一步帮助孩子们把这些好的品质深深植入思想中。

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第二篇】

重阳节也称作老人节,理应把为老人祈福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们这里却很少有见到如此的,也许是缘自忌讳。人到暮年,脑子已大不如壮年时灵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时。愈想愈怕,于是愈发受不得一点刺激。别说是祝福长寿了,光是翻翻日历都会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寿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们这一带以九的倍数为人寿的灾祸之年,视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岁,八九七十二岁等等。时不时就听见外婆叹气,八九七十二,要不要还呐。逢年过节给我们压岁钱时总以“现在不给就来不及了……”开头。我望向夕阳,西沉的日头给眼睛带来一丝刺痛。很多老人就是这样的心态,固执得像一头牛,什么重阳不重阳对他们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渐渐发现,现在的节日更像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忘却古老,忘却过去。在我们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锣鼓喧嚣深化节日这个仪式时,节日真正的精神与内涵却在渐行渐远。若有一日一觉醒来,重阳节凭空消失,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不知我们是否会感到讶异,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许一个节日的结局是这样的:最后一个记得这个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摇椅上,目光随着落日下降,渐渐闭上。这就如同一个文明的覆亡。别妄想与天地同寿,那只不过是一个水中的梦。当社会已不再需要,当再也没有的理由让它存在时,有一个完满的终点,比它如何开始更为重要。

当然也有可能是由这个节日衍生开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比之彻底消亡的说法,我也更为认同这种说法,毕竟走极端的只是少数,完全维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几近于零,还是融合来得更为妥当,弱化了具体的概念,而能将精神内核提炼出来。

于是就想到一个关于民族大同的问题。早些时候我对他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后来砖头与我提起,一个民族的走向,无非是两种,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对当今这个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世界来说,出现统领全局的文化只是迟早的事,当然现如今这个问题便转化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争斗,简言之就是中华文明与欧式文明的一场战争。中华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争第一也不落最后,于是团队作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欧式文明更讲究竞争,也催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这场战争也许会旷日持久,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而闪电结束,总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许要靠来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砖头更倾向于中华大同思想的最终获胜,但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结束,就要留给历史来印证了。

一个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铭记与深化;而希望这一次,不会仅仅流于形式。

自古以来,中国便把“九”这个数字视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聚,便把这天定为“重阳节”,又因为“重阳节”是老年人过的节日,所以,又把这天称为“老人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家人相聚,一起登高望远,插茱萸叶子,饮菊花酒,在欢笑声中度过这一天,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的《九月九忆日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都给我们描述了的先辈过重阳节的温暖幸福的情形。但是是,今日的重阳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尽管日历上鲜红的九月九日下面清晰地标注着“重阳节”,但是是绝大多数人家中却没有一点过节的气氛的影儿。不少老人依旧呆在屋中,洗衣做饭,替儿女子孙分忧。巍峨挺拔的大山上寂静无声,只有偶尔传出的几声风吹树叶的声音记录着昔日重阳的欢声笑语。学生父母们口中吟诵着“遍插茱萸少一人”,最后却连“茱萸”到底为何方神圣都不知道;孩子们像宝贝一样捧在手里的东西不是献给老人们的一杯清茶,而是一本厚厚的语文书……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告诉华夏子孙正在淡忘这个中华的传统节日。

如今,已经迈入信息化社会的我们,是否真的不再需要传统社会的习俗了呢?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这些为我们身边最亲近、给予了我们最多关爱的人所设立的节日,真的不需要了吗?恰恰相反,这些节日中所包含的亲情伦理道德,这是我们这些人最需要学习的。孝敬长辈,为其分忧,是我们在重阳节这天最应该做的,也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因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重阳节,希望在不久之后的九月初九,会重新飘起菊花酒的气息,响起老人们的欢笑,拾起儿女的孝心,更拾起的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和悠悠的灿烂的历史文化。

时光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又一年的重阳节到了,九九重阳,代表着天长地久,也代表着尊老、敬老、爱老。

秋天天气转冷,奶奶总是问我:“穿那么少,冷不冷”这时我便会不耐烦地转过头去,烦躁的说上一句:“不冷不冷。还不能抱怨老太太罗里!知道了,知道了!我觉得整天听一句话,耳朵就会出茧。

毕竟,理解老人,尊重老人。想想哪个老人不想受到后辈的重视和尊敬。我们不能给所有老年人带来温暖舒适的家,但我们可以从周围的老人开始,用自己的爱感动他们。

重阳节也称作老人节,理应把为老人祈福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们这里却很少有见到如此的,也许是缘自忌讳。人到暮年,脑子已大不如壮年时灵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时。愈想愈怕,于是愈发受不得一点刺激。别说是祝福长寿了,光是翻翻日历都会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寿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们这一带以九的倍数为人寿的灾祸之年,视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岁,八九七十二岁等等。时不时就听见外婆叹气,八九七十二,要不要还呐。逢年过节给我们压岁钱时总以“现在不给就来不及了……”开头。我望向夕阳,西沉的日头给眼睛带来一丝刺痛。很多老人就是这样的心态,固执得像一头牛,什么重阳不重阳对他们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渐渐发现,现在的节日更像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忘却古老,忘却过去。在我们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锣鼓喧嚣深化节日这个仪式时,节日真正的精神与内涵却在渐行渐远。若有一日一觉醒来,重阳节凭空消失,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不知我们是否会感到讶异,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许一个节日的结局是这样的:最后一个记得这个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摇椅上,目光随着落日下降,渐渐闭上。这就如同一个文明的覆亡。别妄想与天地同寿,那只不过是一个水中的梦。当社会已不再需要,当再也没有的理由让它存在时,有一个完满的终点,比它如何开始更为重要。

当然也有可能是由这个节日衍生开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比之彻底消亡的说法,我也更为认同这种说法,毕竟走极端的只是少数,完全维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几近于零,还是融合来得更为妥当,弱化了具体的概念,而能将精神内核提炼出来。

于是就想到一个关于民族大同的问题。早些时候我对他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后来砖头与我提起,一个民族的走向,无非是两种,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对当今这个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世界来说,出现统领全局的文化只是迟早的事,当然现如今这个问题便转化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争斗,简言之就是中华文明与欧式文明的一场战争。中华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争第一也不落最后,于是团队作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欧式文明更讲究竞争,也催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这场战争也许会旷日持久,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而闪电结束,总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许要靠来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砖头更倾向于中华大同思想的最终获胜,但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结束,就要留给历史来印证了。

一个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铭记与深化;而希望这一次,不会仅仅流于形式。

金黄色的叶子离开树梢,在空中飞舞如蝴蝶,最后以柔和的弧度悄悄地落在地上。一片金黄,为冷淡的街道做了最美的装饰,渐渐,秋天的味道变浓了。秋天又来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枫叶正红时,又到了重阳节。我踏上了家乡的道路。过去泥泞的小路。现在还很亲切,路边的景色还在。我只是觉得更加烦恼了。因为看东西想人。

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阳节,难免让人回想起过往的人,过往的事,过往的一切。更难免让人触景伤人,不经意间,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亲爱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欢声笑语,又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对他的思念在秋风中更加强烈。

几年前的一个重阳节。那时外公还在我们身边。他是一个很活泼很可爱的“老小孩”,因为他有一颗常青的心,又有宽广的胸怀。他的笑。是那么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着身边的人。

可生老病死—这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终究让外公从此成为过去,只给我们留下似枫叶般的回忆,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那爽朗的笑容从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长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明白何谓亲情,明白在世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如今重阳节,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习习秋风,夹杂着思念,吹乱了我的思绪,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悲秋。又值重阳,我终于明白这“悲”从何而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时此刻,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诗的韵味,尝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我于这迷离的秋色中,试图寻找昨日一幕幕珍贵的画面,不知不觉,太阳已滑到了山间,像一只泛黄的大石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心里默念着,踏向了归途……。

转眼间,又到了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的好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到了。

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老人节”、“晒秋节”等,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有吃重阳糕、插茱萸、饮菊花酒这些习俗,现在成为了敬老节。

今天,我六点零九分就起床了,早早地出门去买了重阳糕及爷爷奶奶爱吃的各种糕点食品,“四宜糕点店”都快被我们买空了。

回老家时,我在车上细心照看着糕点,生怕它们这些“小朋友”被车子颠坏了,心情十分紧张。

到了家,爷爷奶奶看见我活蹦乱跳的样子,赶忙向我挥手。我笑着对他们说:“今天你们好好的休息吧,饭妈妈来做,我还带了些糕点呢。”爷爷刚想开口,就被我用能说会道的小嘴巴堵住了:“哎呀,今天重阳节呢,答应我一次好不好呀!”说罢,我就拉着爷爷奶奶进了客厅。把豆沙糕、重阳糕一个个拿到桌子上,还时不时塞一个进他们嘴里。

午饭好了,香喷喷的饭和糕点的甜香相得益彰,色相味儿俱全!吃得我嘴角流油,吃得爷爷奶奶乐开了怀。

下午,我拿出洗脚盆,放了些热水,去给爷爷奶奶洗脚,他们非常感动,一丝幸福挂在脸上,还有说有笑,差点把盆打翻了。洗完了,我在两位老人的脸上亲了一口,便端着盆子走了。回头一看,他们激动的眼泪都快下来了。我在院子里来回走动,不敢相信刚刚自己做的一切,心想:不管哪一天,重阳节也好,其他日子也罢,我们都应敬老、爱老,让老人们幸福地安度晚年。

“落帽醉山月,空醉怀友生。”望着路边悄悄绽放的菊花,我不由得感叹又是一年重阳节,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位孤寂的身影。

去年重阳节那天,秋高气爽。我们一家人照例去登山。爬到半山腰,我已经气喘吁吁了,只好坐在路旁的石头上,愤愤地说:“我们在家干什么不好,来登山有什么意思?”“是谁夸下海口说登山是小菜一碟?”爸爸说,“再说了,自古以来就有在重阳节这一天,一家人登山、喝菊花酒的习俗,来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一直延续至今。你说今天我们登山有没有意义呢?”我嘟了嘟嘴,站了起来。正当我准备继续向山顶走去的时候,我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在一行人的簇拥下,缓缓地向山顶前行。“老爷爷年纪这么大了还来登山!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坚持走到山顶?”我真替他担心。此时我似乎忘记了疲劳,一个劲地向山顶走去。很快,我们就超过了老爷爷一行人。

过了好一会儿,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此时,我兴奋地拉着爸爸妈妈来照相。正当我们在凉亭中休息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那位老爷爷也慢慢地登上了山顶。老爷爷真的是太厉害了啊!我忍不住向老爷爷投去敬佩的目光。

就在这时候,老爷爷突然挣脱别人的搀扶,颤颤巍巍地站在山顶上,久久地注视着远方,清凉的秋风凌乱了老人的斑白的头发,此时,山河无声。

我好奇地问与老爷爷同行的人,原来老爷爷有一个弟弟,年轻时阔别家乡,三十年音信全无。“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老爷爷凭着一份执着,登高远眺,仿佛那深邃的目光要穿越千山万水,寻觅着亲人的踪影,无尽的思念都揉碎在老人微微颤动的背影中,也许他的弟弟也会像王维一样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登高感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这人头攒动的山顶,老爷爷寂寥的身影深深地刻进了我的心里。是呀,广袤的山川也阻融不了亲人之间的思念。

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第三篇】

又是一年重阳,老人们或赏菊,或登高锻炼身体,到处一片极乐融融的样子。我喜欢这样的氛围,沉醉其中。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宁静的傍晚,我独自一人站在林荫道旁的一棵树下,阳光斜斜地织下来,细碎地穿过零落的树叶,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驳驳的闪亮。而我却丝毫不能从那光芒中获得温暖,反觉得有一种从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黄的树叶光华不再,即便在这尚暖的风中也要冻的瑟瑟发抖,坚持不住就要飘落下来,像蝴蝶绝美的舞蹈,而后归于寂寞。裹衣离开,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些被抛弃和遗忘的败叶,远隔亲人好友,在这遥远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气,咀嚼思念的苦果。

窗外,一阵秋风吹来,我再一次抬头看那些纷飞在空中的枯叶,忽然觉得它们很像自然的信笺,而关爱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邮票,枯叶用尽最后的生命燃烧成一缕缕阳光纯净的灿烂,给无数异地的亲朋好友传递温情与祝福,让世界不再孤单。原来只要心心相印,距离永不会阻隔真情;其实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过咫尺比邻。

重阳节,今朝有酒今朝醉,多么美的夜。

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第四篇】

军校门口解放军叔叔整齐地列队欢迎我们,好像欢迎远方的客人。放完行李,我们穿上了盼望已久的迷彩服,嘿!只见同学们个个像军人似的,可精神了。随后,我们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教官对我们说:“在这里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每天早晨,教官领着我们迎着朝阳出操、练习正步、齐步、队列等一些基本动作,给我们讲述这些动作的要领,讲解这些动作在作战中的作用。

别看教官上课时那么严肃认真,休息时间却像快乐的孙猴子,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唱歌、讲故事,把我们想家的念头打发到天外。就这样,我们成天跟着教官叔叔在操场上跑步、立正、稍息,向左、向右、向后转,蹲下、起立。紧张的训练,使我们学到了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知道了互相谦让、自强自立。紧张的军事训练,团结友爱的集体生活,使我们吃饭特别香,睡觉特别甜。

时间一天天飞快地过去了,我们终于盼到了星期五,今天是打枪训练,大家满怀新奇,叽叽喳喳讨论着如何打,在教官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打枪。我们按步骤:瞄准、射击,“砰、砰、砰———”我们把子弹射向前方的敌人。真是太高兴、太好玩了!

难忘的军训生活转眼间就结束了,回想我和同学们行进在火红的八一军旗下,感到无比自豪;回想我和同学们穿上威武的军装,立正敬礼时,感到无比光荣;回想我和同学们挎上钢枪,整齐地走向操场时,感觉特别带劲!这一切是多么令人回想和思念啊!

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第五篇】

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网友给分享的“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精编8篇】”,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王维,曾作过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名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绘了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作者对亲人的加倍思念。

今年重阳节,我和爸爸妈妈为了感悟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我们来到了北京最有名的一坐山——香山,我们沿着山麓攀爬,看到了山上美不胜收的景色。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人都在沿着山麓攀爬,我们登上山顶,看见了许多老人在香山顶峰上庆祝自己的节日——老人节。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在他们中间坐着一个老爷爷和几个老奶奶,老爷爷坐在凳子上用手风琴拉着《欢乐颂》,曲调欢快、优美,令人陶醉;旁边的老奶奶则用小镲和小鼓等乐器为老爷爷伴奏,乐曲在这个小乐队的演奏下显得非常动听。周围许多老人围者这个小乐队尽情地跳呀、唱呀,使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

游览完香山,我和爸爸妈妈就出发去了奶奶家和姥姥家,把我们深深的祝福送给了老人。按照每年的习俗,今年重阳节村委会又给爷爷奶奶发放了慰问品,这体现出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敬老、爱老之风传遍了神州大地。

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

宁静的傍晚,我独自一人站在林荫道旁的一棵树下,阳光斜斜地织下来,细碎地穿过零落的`树叶,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驳驳的闪亮。而我却丝毫不能从那光芒中获得温暖,反觉得有一种从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黄的树叶光华不再,即便在这尚暖的风中也要冻的瑟瑟发抖,坚持不住就要飘落下来,像蝴蝶绝美的舞蹈,而后归于寂寞。裹衣离开,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些被抛弃和遗忘的败叶,远隔亲人好友,在这遥远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气,咀嚼思念的苦果。

回到宿舍,发现手机里已经有多条短信了。“当秋风吹来时,我的祝福不惜化作秋雨来滋润你;当菊花盛开时,我的祝福不惜化作花瓣飞向你;当重阳节到来时,我不惜巨款发条短信祝福你——重阳快乐,工作别太累了。”是m一贯的搞笑风格。“有人牵挂的路程不漂泊;有人思念的日子不寂寞;有人关心的岁月不失落;别让幸福擦肩而过,别让美梦变成泡沫。愿你的快乐比所有人都多。”z总是很贴心。……虽然这些短信大多并不是出自他们本人之手,但我知道祝福的心是真的,情是浓的。握着手机的手渐渐暖热起来,然后传遍全身,我恍如被一份份千里,万里之外的关爱所包围,而这种关爱将充溢在体内的凄冷驱散了。

窗外,一阵秋风吹来,我再一次抬头看那些纷飞在空中的枯叶,忽然觉得它们很像自然的信笺,而关爱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邮票,枯叶用尽最后的生命燃烧成一缕缕阳光纯净的灿烂,给无数异地的亲朋好友传递温情与祝福,让世界不再孤单。原来只要心心相印,距离永不会阻隔真情;其实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过咫尺比邻。

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第六篇】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今天爸爸带我去泽雅老家——屿山村探访家乡重阳节民俗,我还当了一回小记者,采访当地的老人有关重阳节的民俗,收集了很多重阳节民俗的照片和资料,家乡的重阳节活动可真是丰富多彩呢!

我们先去了屿山村星光老年之家,有老人在这里下棋、看电视。在这里我了解到全村有一千多人口,村里60岁以上老人有223人。星光老年之家里面有老年电视大学、文化娱乐室、健身活动室、老年卫生室、老年理发室等等,村里的老人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下棋、看电视、健身等娱乐活动,老年人可以在这里过幸福的晚年生活呢!

然后我们去了爷爷家里,我陪爷爷聊天,问了爷爷很多关于村里老人节的民俗活动。爷爷告诉我,每年的老人节都很热闹,村里有能力有孝心的人自发组织了一个叫“屿山联谊会”的爱心组织,巳经有会员一百多人,专门为村里的老人服务、献爱心。每年重阳节,组织联谊会会员开展“孝暖重阳、爱在重阳”活动,由会员个人出钱,大摆“孝敬酒”,给老人发红包,还邀请瓯海三医的医生免费为老人体检送药。村里有很多爷爷辈的理发师傅,村里人称他们为“剃头老司”,在每年的老人节免费为老人理发。爷爷说今年的老人节摆了28桌酒,可热闹了,还给每位老人发了红包,老人们可开心了,都夸这个联谊会办得好,夸联谊会的叔叔阿姨有孝心,让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想我以后也要向联谊会的叔叔阿姨学习,学习他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人。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是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9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是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金黄的树叶离开了树梢,在空中如蝴蝶样飞舞,最后以柔美的弧度悄无声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黄,为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点缀,渐渐的,秋天的韵味浓了起来。秋天又来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枫叶正红时,又是重阳节到了。我踏上了家乡的路。往日泥泞的小路。如今还十分亲切,路旁的景物依旧。只是觉得更添了一份愁绪。因为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阳节,难免让人回想起过往的人,过往的事,过往的一切。更难免让人触景伤人,不经意间,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亲爱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欢声笑语,又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对他的思念在秋风中更加强烈。

几年前的一个重阳节。那时外公还在我们身边。他是一个很活泼很可爱的“老小孩”,因为他有一颗常青的心,又有宽广的胸怀。他的笑。是那么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着身边的人。

可生老病死—这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终究让外公从此成为过去,只给我们留下似枫叶般的回忆,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那爽朗的笑容从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长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明白何谓亲情,明白在世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如今重阳节,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习习秋风,夹杂着思念,吹乱了我的思绪,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悲秋。又值重阳,我终于明白这“悲”从何而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时此刻,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诗的韵味,尝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我于这迷离的秋色中,试图寻找昨日一幕幕珍贵的画面,不知不觉,太阳已滑到了山间,像一只泛黄的大石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心里默念着,踏向了归途……。

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王维,曾作过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名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绘了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作者对亲人的加倍思念。

今年重阳节,我和爸爸妈妈为了感悟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我们来到了北京最有名的一坐山———香山,我们沿着山麓攀爬,看到了山上美不胜收的景色。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人都在沿着山麓攀爬,我们登上山顶,看见了许多老人在香山顶峰上庆祝自我的节日———老人节。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不一样的方式进行庆祝。在他们中间坐着一个老爷爷和几个老奶奶,老爷爷坐在凳子上用手风琴拉着《欢乐颂》,曲调欢快、优美,令人陶醉;旁边的老奶奶则用小镲和小鼓等乐器为老爷爷伴奏,乐曲在这个小乐队的演奏下显得十分动听。周围许多老人围者这个小乐队尽情地跳呀、唱呀,使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

游览完香山,我和爸爸妈妈就出发去了奶奶家和姥姥家,把我们深深的祝福送给了老人。按照每年的习俗,今年重阳节村委会又给爷爷奶奶发放了慰问品,这体现出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敬老、爱老之风传遍了神州大地。

早上,我从储蓄罐里拿出一点钱,去小卖部里买了一些水果、饼干等,就跟老师一起去敬老院。

到了敬老院,几十位老爷爷老奶奶出来欢迎我们。走在前面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爷爷,后面还有几位老奶奶,他们一见我们到来都乐坏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一边向我们招招手一边说:“欢迎你们的到来!”

我们走进了敬老院,把袋子里的礼物拿出来,分给每一位老人。当老人们从同学手中接过水果,饼干等慰问品时,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然后,我们又为老人们表演了一些精彩的节目:有小品《我爱我家》;有美妙动听的独唱;有姿态优美的舞蹈;有逗人发笑的相声;旋律优美的器乐合奏……老人们一边美滋滋地品尝着我们带来的水果糕点,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我们表演的节目。瞧!他们的样子,都乐得脸上像开了花。

表演完节目,接下来我们帮老人们打扫卫生了。

我们拿出自己带的抹布等工具开始行动了。大家扫的扫,擦的擦,不一会,屋子里就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一路上我总是在想:今年的重阳节过得真有意义!“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了曾为我们的今天付出很多的老人们。让我们把爱的阳光,撒进老人的心底,让老人心中的鲜花不凋谢,让老人心中永远溢满爱的源泉。

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年节”。可是,你可知道它的来历?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做重阳,也叫重九。据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始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并沿袭至今。历来过重阳,都是以登高望远笑傲人生为主题,民间多开展一些登高、爬山、郊游、品酒、赏菊、书法、作赋等活动。自从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使农历“九月九”成为我国法定的老年节后,每逢重阳,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通过组织的形式组织老人过节,形式虽然不一,内容却基本相同,大体都是组织老年人座谈会,对老年人进行慰问活动,自此很少看到有开展传统的重阳文化活动的了。

重阳节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个节日都有很重的文化份量,都有她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定的文化渊源,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元素。重阳节的文化背景和渊源深刻而悠长,登高望远,品酒赏菊,吃重阳糕,这些都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仅以一个敬老显然不是重阳节的本质和内涵!

如果继端午节被端之后,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这些文化名片再被人家拿去申请为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那我们中华文化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要被人一锅端掉,真要那样,我们怎么去对我们的子孙进行五千年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拿什么让我们的子孙信服我们有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诚然,敬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相比整个中华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比敬老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重阳节不等于敬老节,敬老只是重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外来文化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争夺较量不止,并且外来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取胜于我,在向我们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好处。我们传统文化这最后的堡垒如果也被攻破,那时,我们就失去了支撑民族意志的精髓和脊梁,就失去了民族的沧桑与尊严。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非要有她的一种精神,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内涵深刻、底蕴深厚的精神,是能够扛得起千年文化和亿万人民的精神。

因此,重阳节,我们不再应该仅仅把她当做敬老节,而要将她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现代人丰富的文化生活中,过出她的现代意义,过出她的本质内涵,让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扛起千年文化和现代文明。

重阳节,一个孝敬老人、孝敬父母的节日,也是我喜欢的节日。

今天是重阳节,我一大早就起了床,一缕温暖的阳光从窗外射了进来,多么美丽啊!爸爸妈妈已经去上班了,我叠好了被子,看了看闹钟,还有些时间。觉得地板太脏,我决定拖地板。我先把拖把浸湿,然后打算拧干,可是,拖把实在太重了,我怎么拧也拧不干,想到妈妈经常拖地板一定很辛苦,我就使出全身的力气,终于拧干了。哎呀!7点了,我抓起书包,急匆匆地上学去。

中午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邻居石爷爷提着菜篮,篮子里装满了新鲜的蔬菜,天气炎热,石爷爷特别累。我赶紧跑过去对石爷爷说:“石爷爷,我帮您吧!”石爷爷微笑着说:“谢谢你,好孩子!”我帮石爷爷把菜送到了他家里说:“爷爷再见!”就回家了。

妈妈还没回来,我拿起话筒刚想给妈妈打电话,转念一想:我不应该打扰妈妈的工作,今天是重阳节我要给妈妈一个惊喜。我开始行动,先煮饭,再炒菜,我炒了妈妈最爱吃的西红柿炒蛋,噢,味道不错。妈妈回来了,我做了一个优美的手势“请坐。”给妈妈倒了一杯茶说,“您辛苦了,先用茶,再用餐。”笑容在妈妈的脸上绽开了:“我的女儿真的长大了!”

妈妈告诉我,晚上要到外婆家吃饭,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放晚学后我来到了外婆家,表弟正在睡觉,舅父、舅母正在做饭,外婆还没有回来,父母在上班,表妹在写作业。我给表妹做辅导,然后帮舅父、舅母摆碗筷,快摆完时,表弟突然醒了,可舅父、舅母忙得实在脱不开身,我赶紧跑过去哄表弟说:“不准哭啊!再哭以后就不带你出去玩,不给你糖吃了啊!”表弟不哭了,我给了他一颗糖,让他自己玩着,我摆完碗筷后,爸爸、妈妈、外婆都回来了,饭菜也做好了。大家一起吃饭,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我举起杯子对大家说:“庆祝重阳节,干杯!”“干杯!……”“不对。”表妹说,“应该是庆祝全天下老人们重阳节快乐啊!”大家一块说:“对!干杯!”

就这样,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而难忘的节日。重阳节,一个让长辈绽开笑脸的节日,一个让我们孝敬父母的节日。我希望所有的老人、父母都能够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到底是后秋了,天气是一天凉比一天,在运尚且如此,北边就更不用说了。我想。这阵子一直在阳历的日子中度着,就忘了传统的节气,也不知老黄历该翻到哪1篇了。直到感觉真的凉了的时候,不经意间就发觉已近重阳了,就忽然想起了那几年嘴上老挂着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就忽然想起了原来奶奶的生日到了。

记得前几年,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每到这个日子,一家人就是不大过这个生日,也是很喜气的。人常说,家里的老人健健康康硬硬朗朗的,是儿女的福,比啥都强。我相信的。所以总是在重阳的当天一直喜气洋洋的,跟过年一样,奶奶也是一脸的笑意。尤其是我放了学后,她那一双小脚就掂来掂去,忙个不停了。

回想起来,初中三年一直是陪着奶奶度过的。现在想来,那是她最开心的日子了。每日为我做饭,等我放学归来。直到去广复读那一年,和后来的读书生涯,才让她一直处在盼望和思念之中。我不忍,却没有办法。等到放寒暑假的时候,回去看望她的时候,每次见到她,她都是眼望着我回老屋的那条巷子,那条我走来的路。到真的望见我了,便笑盈盈的,在旁的大婶大娘们的羡慕下,带我向老屋走去,然后拿出别人送她而不舍得吃的好东西,坐了炕上问这问那。以后每次回想起那光景,我便不觉潸然,我知道那是她等了无数的日子才盼回她的孙子的,尽管只是几天的日子,但她依然喜欢,续续叨叨的说着一年来对我的思念,说着每次必说的"老3篇",说着一些我早已熟在心间的故事。

现在奶奶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了,这几年每次回老家,路过老巷去二叔家的时候,却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青山依旧,故乡依旧,我依旧,却再无奶奶的笑脸了。去年带妻回老家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喜气洋洋的,就突然想起了她老人家,若大的岁数,却终于没有看到她的孙媳妇,我的心几近悲伤,尽管也知道人去不能复生,尽管知道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也尽管知道她若地下有知,也会为孙子高兴的,但每每想起一家人团圆的时候就单单缺她,每每想到正当我们要孝顺她的时候人已不在,每每看到街边的老人就眼含热泪想起她的时候,心里就一直不好受。这几年每次回去,我都偷偷到奶奶的坟头痛痛快快地哭上一回,尽管乡里有不在其他节日上坟的风俗。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真切的感到了什么叫"子欲孝而亲不在"的肝肠痛断。现在我工作已经两年有余了,奶奶去世也已近四年了,但我对她的思念却一直随着岁月的渐增而更深了!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通常出游赏景、登高远眺。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节布置让我们回家帮老人做一件事情。做什么呢?我打量打量坐在沙发上的姥姥,姥姥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还是一直为我们操碎了心。无情的岁月在姥姥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细细的皱纹,那稀疏的头发虽然被染成了黑色,却始终遮不住那白得发亮的原色,最终我的目光落在了姥姥的手上。姥姥岁数大了,眼神不好了,平时剪指甲都要戴上老花镜,很费劲,不如,我帮姥姥剪指甲吧。

我仔仔细细地把姥姥的指甲剪得整整齐齐的,又给姥姥涂上护手霜,滋润皮肤。“长大了!”姥姥欣慰地笑了。是啊,以前也许是我太小,不懂得孝敬老人,可现在,应该懂得去回报他们所为我做的一切。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能力给老人们买太多东西,但即使给他们一个小小的拥抱、洗一次脚、梳一次头,他们都会感到非常幸福的,也希望每一个老人都能拥有一个快乐的节日。

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第七篇】

我看了《艺术人生》的特别节目-佳节又重阳,上面讲了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实现梦想。所以我们要锻炼身体。

感想一:打电话问候。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节日。虽然现在我们不能在一起,但是我们打电话问候这是能做到的,在电话中,我们可以说一些祝福的话,比如爷爷你身体好吗?你最近过的怎么样啊?这些都是祝福的话。

感想二:王铁成是艺术家,他提出:如果有什么困难,都要用快乐的心情去解决,就像我们学习一样,要快快乐乐地学习。

感想三: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都是关于孝的名言,要孝敬老人。重阳当日,解放日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知道重阳节,但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但从未来想到在重阳节为母亲送去一份祝福。

这就是我的感想。

2重阳登高有感。

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因为从来没有看到奶奶满脸的笑容,这么的开心,我今天终于看到了。以后我有时间,就多陪爷爷奶奶去锻炼,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第八篇】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9月9日为节日“九"在《周易》中,数字是阳数99"两个阳的数目相等,因此称为“阳”重阳节它也被称为““双九”。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七年级传统重阳节【精编8篇】”,理应把为老人祈福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们这里却很少有见到如此的,也许是缘自忌讳。人到暮年,脑子已大不如壮年时灵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时。愈想愈怕,于是愈发受不得一点刺激。别说是祝福长寿了,光是翻翻日历都会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寿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们这一带以九的倍数为人寿的灾祸之年,视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岁,八九七十二岁等等。时不时就听见外婆叹气,八九七十二,要不要还呐。逢年过节给我们压岁钱时总以“现在不给就来不及了……”开头。我望向夕阳,西沉的日头给眼睛带来一丝刺痛。很多老人就是这样的心态,固执得像一头牛,什么重阳不重阳对他们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渐渐发现,现在的节日更像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忘却古老,忘却过去。在我们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锣鼓喧嚣深化节日这个仪式时,节日真正的精神与内涵却在渐行渐远。若有一日一觉醒来,重阳节凭空消失,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不知我们是否会感到讶异,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许一个节日的结局是这样的:最后一个记得这个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摇椅上,目光随着落日下降,渐渐闭上。这就如同一个文明的覆亡。别妄想与天地同寿,那只不过是一个水中的梦。当社会已不再需要,当再也没有的理由让它存在时,有一个完满的终点,比它如何开始更为重要。

当然也有可能是由这个节日衍生开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比之彻底消亡的说法,我也更为认同这种说法,毕竟走极端的只是少数,完全维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几近于零,还是融合来得更为妥当,弱化了具体的概念,而能将精神内核提炼出来。

于是就想到一个关于民族大同的问题。早些时候我对他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后来砖头与我提起,一个民族的走向,无非是两种,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对当今这个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世界来说,出现统领全局的文化只是迟早的事,当然现如今这个问题便转化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争斗,简言之就是中华文明与欧式文明的一场战争。中华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争第一也不落最后,于是团队作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欧式文明更讲究竞争,也催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这场战争也许会旷日持久,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而闪电结束,总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许要靠来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砖头更倾向于中华大同思想的最终获胜,但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结束,就要留给历史来印证了。

一个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铭记与深化;而希望这一次,不会仅仅流于形式。

“落帽醉山月,空醉怀友生。”望着路边悄悄绽放的菊花,我不由得感叹又是一年重阳节,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位孤寂的身影。

去年重阳节那天,秋高气爽。我们一家人照例去登山。爬到半山腰,我已经气喘吁吁了,只好坐在路旁的石头上,愤愤地说:“我们在家干什么不好,来登山有什么意思?”“是谁夸下海口说登山是小菜一碟?”爸爸说,“再说了,自古以来就有在重阳节这一天,一家人登山、喝菊花酒的习俗,来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一直延续至今。你说今天我们登山有没有意义呢?”我嘟了嘟嘴,站了起来。正当我准备继续向山顶走去的时候,我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在一行人的簇拥下,缓缓地向山顶前行。“老爷爷年纪这么大了还来登山!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坚持走到山顶?”我真替他担心。此时我似乎忘记了疲劳,一个劲地向山顶走去。很快,我们就超过了老爷爷一行人。

过了好一会儿,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此时,我兴奋地拉着爸爸妈妈来照相。正当我们在凉亭中休息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那位老爷爷也慢慢地登上了山顶。老爷爷真的是太厉害了啊!我忍不住向老爷爷投去敬佩的目光。

就在这时候,老爷爷突然挣脱别人的搀扶,颤颤巍巍地站在山顶上,久久地注视着远方,清凉的秋风凌乱了老人的斑白的头发,此时,山河无声。

我好奇地问与老爷爷同行的人,原来老爷爷有一个弟弟,年轻时阔别家乡,三十年音信全无。“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老爷爷凭着一份执着,登高远眺,仿佛那深邃的目光要穿越千山万水,寻觅着亲人的踪影,无尽的思念都揉碎在老人微微颤动的背影中,也许他的弟弟也会像王维一样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登高感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这人头攒动的山顶,老爷爷寂寥的身影深深地刻进了我的心里。是呀,广袤的山川也阻融不了亲人之间的思念。

金黄色的叶子离开树梢,在空中飞舞如蝴蝶,最后以柔和的弧度悄悄地落在地上。一片金黄,为冷淡的街道做了最美的装饰,渐渐,秋天的味道变浓了。秋天又来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枫叶正红时,又到了重阳节。我踏上了家乡的道路。过去泥泞的小路。现在还很亲切,路边的景色还在。我只是觉得更加烦恼了。因为看东西想人。

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阳节,难免让人回想起过往的人,过往的事,过往的一切。更难免让人触景伤人,不经意间,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亲爱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欢声笑语,又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对他的思念在秋风中更加强烈。

几年前的一个重阳节。那时外公还在我们身边。他是一个很活泼很可爱的“老小孩”,因为他有一颗常青的心,又有宽广的胸怀。他的笑。是那么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着身边的人。

可生老病死—这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终究让外公从此成为过去,只给我们留下似枫叶般的回忆,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那爽朗的笑容从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长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明白何谓亲情,明白在世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如今重阳节,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习习秋风,夹杂着思念,吹乱了我的思绪,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悲秋。又值重阳,我终于明白这“悲”从何而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时此刻,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诗的韵味,尝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我于这迷离的秋色中,试图寻找昨日一幕幕珍贵的画面,不知不觉,太阳已滑到了山间,像一只泛黄的大石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心里默念着,踏向了归途……。

时光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又一年的重阳节到了,九九重阳,代表着天长地久,也代表着尊老、敬老、爱老。

秋天天气转冷,奶奶总是问我:“穿那么少,冷不冷”这时我便会不耐烦地转过头去,烦躁的说上一句:“不冷不冷。还不能抱怨老太太罗里!知道了,知道了!我觉得整天听一句话,耳朵就会出茧。

毕竟,理解老人,尊重老人。想想哪个老人不想受到后辈的重视和尊敬。我们不能给所有老年人带来温暖舒适的家,但我们可以从周围的老人开始,用自己的爱感动他们。

转眼间,又到了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的好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到了。

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老人节”、“晒秋节”等,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有吃重阳糕、插茱萸、饮菊花酒这些习俗,现在成为了敬老节。

今天,我六点零九分就起床了,早早地出门去买了重阳糕及爷爷奶奶爱吃的各种糕点食品,“四宜糕点店”都快被我们买空了。

回老家时,我在车上细心照看着糕点,生怕它们这些“小朋友”被车子颠坏了,心情十分紧张。

到了家,爷爷奶奶看见我活蹦乱跳的样子,赶忙向我挥手。我笑着对他们说:“今天你们好好的休息吧,饭妈妈来做,我还带了些糕点呢。”爷爷刚想开口,就被我用能说会道的小嘴巴堵住了:“哎呀,今天重阳节呢,答应我一次好不好呀!”说罢,我就拉着爷爷奶奶进了客厅。把豆沙糕、重阳糕一个个拿到桌子上,还时不时塞一个进他们嘴里。

午饭好了,香喷喷的饭和糕点的甜香相得益彰,色相味儿俱全!吃得我嘴角流油,吃得爷爷奶奶乐开了怀。

下午,我拿出洗脚盆,放了些热水,去给爷爷奶奶洗脚,他们非常感动,一丝幸福挂在脸上,还有说有笑,差点把盆打翻了。洗完了,我在两位老人的脸上亲了一口,便端着盆子走了。回头一看,他们激动的眼泪都快下来了。我在院子里来回走动,不敢相信刚刚自己做的一切,心想:不管哪一天,重阳节也好,其他日子也罢,我们都应敬老、爱老,让老人们幸福地安度晚年。

重阳节也称作老人节,理应把为老人祈福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们这里却很少有见到如此的,也许是缘自忌讳。人到暮年,脑子已大不如壮年时灵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时。愈想愈怕,于是愈发受不得一点刺激。别说是祝福长寿了,光是翻翻日历都会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寿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们这一带以九的倍数为人寿的灾祸之年,视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岁,八九七十二岁等等。时不时就听见外婆叹气,八九七十二,要不要还呐。逢年过节给我们压岁钱时总以“现在不给就来不及了……”开头。我望向夕阳,西沉的日头给眼睛带来一丝刺痛。很多老人就是这样的心态,固执得像一头牛,什么重阳不重阳对他们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渐渐发现,现在的节日更像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忘却古老,忘却过去。在我们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锣鼓喧嚣深化节日这个仪式时,节日真正的精神与内涵却在渐行渐远。若有一日一觉醒来,重阳节凭空消失,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不知我们是否会感到讶异,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许一个节日的结局是这样的:最后一个记得这个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摇椅上,目光随着落日下降,渐渐闭上。这就如同一个文明的覆亡。别妄想与天地同寿,那只不过是一个水中的梦。当社会已不再需要,当再也没有的理由让它存在时,有一个完满的终点,比它如何开始更为重要。

当然也有可能是由这个节日衍生开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比之彻底消亡的说法,我也更为认同这种说法,毕竟走极端的只是少数,完全维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几近于零,还是融合来得更为妥当,弱化了具体的概念,而能将精神内核提炼出来。

于是就想到一个关于民族大同的问题。早些时候我对他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后来砖头与我提起,一个民族的走向,无非是两种,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对当今这个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世界来说,出现统领全局的文化只是迟早的事,当然现如今这个问题便转化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争斗,简言之就是中华文明与欧式文明的一场战争。中华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争第一也不落最后,于是团队作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欧式文明更讲究竞争,也催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这场战争也许会旷日持久,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而闪电结束,总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许要靠来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砖头更倾向于中华大同思想的最终获胜,但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结束,就要留给历史来印证了。

一个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铭记与深化;而希望这一次,不会仅仅流于形式。

自古以来,中国便把“九”这个数字视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聚,便把这天定为“重阳节”,又因为“重阳节”是老年人过的节日,所以,又把这天称为“老人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家人相聚,一起登高望远,插茱萸叶子,饮菊花酒,在欢笑声中度过这一天,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的《九月九忆日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都给我们描述了的先辈过重阳节的温暖幸福的情形。但是是,今日的重阳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尽管日历上鲜红的九月九日下面清晰地标注着“重阳节”,但是是绝大多数人家中却没有一点过节的气氛的影儿。不少老人依旧呆在屋中,洗衣做饭,替儿女子孙分忧。巍峨挺拔的大山上寂静无声,只有偶尔传出的几声风吹树叶的声音记录着昔日重阳的欢声笑语。学生父母们口中吟诵着“遍插茱萸少一人”,最后却连“茱萸”到底为何方神圣都不知道;孩子们像宝贝一样捧在手里的东西不是献给老人们的一杯清茶,而是一本厚厚的语文书……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告诉华夏子孙正在淡忘这个中华的传统节日。

如今,已经迈入信息化社会的我们,是否真的不再需要传统社会的习俗了呢?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这些为我们身边最亲近、给予了我们最多关爱的人所设立的节日,真的不需要了吗?恰恰相反,这些节日中所包含的亲情伦理道德,这是我们这些人最需要学习的。孝敬长辈,为其分忧,是我们在重阳节这天最应该做的,也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因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重阳节,希望在不久之后的九月初九,会重新飘起菊花酒的气息,响起老人们的欢笑,拾起儿女的孝心,更拾起的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和悠悠的灿烂的历史文化。

48 1712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