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计算机技术培训课程1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师培训;素质教育

新课标下课程改革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而小学计算机教学水平却长期滞后于课改发展,从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是良莠不齐。为促进素质教育改革,提升小学计算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有效提升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水平,需要加强对小学计算机教师的培训,以不断更新教师的业务知识,适应计算机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一、实际教学需求分析

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环境下,学校将课程设置为主副科制。如,计算机、美术、音乐这类的副科,无论是教学设置还是教学资源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内容或教学水平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的现象,或是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所学的知识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中固然有现实教育体制的影响,但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是制约教学发展的主因。而计算机又是一门发展迅猛的学科,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之快,需要教师不断地充电学习。因此,小学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要经常开展、长期开展,以保障教师获取充分的继续学习机会,更新知识储备。

二、受训教师计算机能力分析

受训教师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1)城乡区域差异最为明显,我区大部分教师是农村教师,受办公条件的限制,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十分有限,获取行业技术信息的机会甚少;(2)受训教师年龄层次差别较大,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速度较慢,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更是远远落后于年轻教师;(3)在学习态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一些教师只是为了应付工作,对于计算机知识缺乏基本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固步自封,认为自己的知识足以应付小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因此,主观能动性不强,不可能积极挖掘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更谈不上知识更新。

三、培训目标的设定

基于以上情况,从实践教学需求和教师培训效果出发,笔者对小学计算机教师的培训目标进行了重新设定。

1.根据受训教师基础素质不同,因材施教

在制订培训教学大纲之前,先对受训教师进行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方面的调查分析,根据受训教师的个体差异和知识基础,采取不同的授课大纲,因材施教。计算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受训教师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可分组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演练。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教师,适当增加实训练习的难度,使其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相对较差的教师,制订的实训目标以巩固知识点为主,夯实操作基础,并适当增加学习课时。

2.搭载教学任务,理论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教师培训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独立教学的能力,在培训过程中以练带学,以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或采取与受训教师所在学校合作共建教学项目,以项目的最终目标作为培训目标。在培训中将受训教师分成若干项目组,通过完成项目,来提升受训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最终的培训教学目标。

3.有针对性地巩固培训成果

改变以往培训的“形而上学”模式,着重考查受训教师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并通过测试来反馈培训效果,及时修正培训大纲和目标。对于培训大纲所设置的知识点,要逐一分析,寻找培训过程中的盲点,根据测试中普遍存在的知识薄弱点统一进行针对性训练,巩固受训教师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于个别问题、个别授课或加课辅导,务必使受训教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4.克服学习惰性,提升受训教师的自学能力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地充电学习,使

计算机教师压力倍增。受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结构老化。面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教师要获取前沿技术和新知识,凭借一己之力有些困难。而培训机构的设置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充电环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培训中,为受训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使其在培训结束后亦能随时掌握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动态,提升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小学计算机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

总之,小学计算机教师的培训目标应本着科学教育的方法,

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开阔教学视野为宗旨,着力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知识丰富、善于在实践教学中锐意进取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为小学计算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计算机入门培训教程2

不重视、无系统的培训计划

(1)院校方面:近年来各院校都开展了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但培训内容多数都以基本操作为主,没有更深入的系统的培训计划。有的院校受经济条件的影响,计算机教育软硬件投入不足,教师上机实践得不到保证,培训后的效果差,极大地打击了学校和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实现。有的院校购置了一定的计算机教育设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利用,没有把计算机教育技术这门课程保质保量地上好。

(2)教师方面:多数教师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应用潜力与优势,没有积极参加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更谈不上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

师资匮乏,培训质量不高

受培训时间、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院校的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都采用以学校为培训基础的“校本培训”形式,由此加重了计算机教师的教学任务,使得本来就很紧张的计算机师资更加匮乏,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

时间冲突、培训效率低

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对象为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培训时间难免会与教师的授课时间冲突,大部份教师难以完成整个培训计划。有些培训对象是学校的部门领导或学科代表,他们对学习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兴趣非常大,因为工作忙,教学任务重,有时无法参加培训班的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大大降低了培训效率,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难以推陈出新

计算机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之外,还应不断跟踪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及时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穿插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目前各院校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影响了培训进度,使得培训内容无法及时地推陈出新。

2提高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几点思考

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重视培训

要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计算机教育环境的改善只靠学校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广泛吸收和综合社会上的资源。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快、实践性强的应用型课程,要充分利用现在的软硬件资源加大培训力度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开拓性的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具有探索和创新的专业素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开展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要有一支积极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计算机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应该尽量为计算机教师创造培训、进修、交流、观摩教学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多种培训方式并用

分时段培训

由于参训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时候不能按时参加培训,我们可以在多数教师无教学任务的时候进行集中培训,对不能及时参加培训的教师再进行分散培训,以尽量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完成系统的培训。

分阶段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教师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也显现出较大的层次差别,我们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基础差的教师通过初级培训后可以据其情况和要求进入高一阶段的培训。经过分阶段的培训,不同程度的教师经过各阶段的培训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由于参训教师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学习,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是不同的,加上计算机发展较快,我们还可以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和计算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培训计划。

校内外结合

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可以 “校本培训”形式,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精神,有利于校内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校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培训的成本,提高培训的实效。鉴于培训时间的冲突、教师计算机水平不一、计算机教师自身教学任务繁重等多方面原因,可以视学校及教师本身的情况选择校外培训。教师到各地教育中心的研修机构、研究机关以及开放大学学习,不但可以自主选择计算机培训时间及内容,加大了交流面,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培训效果显著。

大力推行网络化教学、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教育将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当前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与网络密不可分,利用丰富的立体化的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使教师由被动学习转变为在网络平台上随时进行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自主学习目标。

“以人为本”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教学内容“以人为本”

计算机教育技术内容具有覆盖面广、难度不一的特点,而参训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在安排培训计划时可以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开设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以供教师选择。通过“以人为本”的方式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专用机房随时供教师使用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操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教师专用机房并实施开放管理,为教师提供自由上机的学习环境,使教师有时间和机会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提高教师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与学双向发展

激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与途径。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在良好的氛围中去创造、创新和发展,学校才能培养出基础更扎实、知识更面宽、创新力更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经过系统全面、高质量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往往能够较好地将计算机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生动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并注意适当适时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以激发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与学双向良性发展的目的。

4灵活适度的考核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培训结束前对培训对象进行公正透明、灵活适度的考核,让教师对自己的培训成果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自我认知,其目的在于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即对教师的计算机教育技术应用做出恰当的评价,并根据其水平提出相关培训建议。

参考文献

计算机入门培训教程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2-0075-03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培养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改变原有教学模式、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并构建与行业应用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生就业发展,至关重要。[1]而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及提高学生技能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落实。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在当年的全国比赛中,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竞赛内容被列入了大赛竞赛项目,并在以后历年的比赛中都有保留和加强。这充分体现了拥有高技能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以来,围绕着“建网、管网、用网”这一核心思想,不断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10年至2012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竞赛项目中共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的优秀成绩,受到了省教育厅、学院的一致嘉奖。回顾这三

年参加比赛的经历,在高兴、兴奋的同时笔者也时常在思考,在技能大赛这一“风向标”的指引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如何与时俱进。本文尝试对技能大赛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改革中的价值、作用以及在技能大赛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 技能大赛在完善计算机网络专业

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在2010年参加技能大赛之前,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开设基本上处于摸索模仿阶段,别的学校开设什么课程我们就开设什么课程。专业课程的开设也显得缺乏系统性,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操作系统、构建中小企业网络等,毫无自己的特色和体系而言。一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往往和另一门课程有很多简单重复的地方。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和它们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作用也体现不出来。其结果往往是老师一门一门课地教,学生一门一门课地学,彼此孤立,形不成课程体系。老师不清楚为什么要教这门课,学生不明白学这门课的作用。而在参加技能大赛之后,结合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规则,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后,我们厘清了专业建设思路,深入社会和行业进行调查研

究,分析社会和计算机网络行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调整并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在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础上,关注绿色、安全、智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应用方向,最终确定“网络组建”、“网络安全配置与防护”、“服务器应用与安全管理”这三大核心能力,所有的课程围绕这三大核心能力进行整合定位,建立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引领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网络工程项目,建立以项目为载体、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建设了教学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同时在日常网络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强调网络工程标准化的重要性、GB50311-2007国家标准作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引入GB50312-2007国家标准作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引入GB50174-2008国家标准作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引入GB/T22239-2008国家标准作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引入GB21671-2008国家标准作为以太网技术的局域网系统验收测评规范,等等。

二、 技能大赛在完善教师教学模式和

学生评价模式中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需要大量使用网络设备,而这在大部分院校是不太现实的问题。因此,很多内容的教学上需要用到模拟软件。通过技能大赛的引导,我们认识到,模拟软件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比如,在路由交换技术的教学上广泛使用的思科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这种模拟软件具有同时模拟大量网络设备的功能,学生可以在模拟软件上完成规定需求网络的拓扑规划、IP地址规划、IP路由规划、语音和无线设备的配置、VPN及安全配置、连通性验证和故障排除等工作。摆脱了现实教学环境对教师的约束。同时思科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能够实现自动评分功能,利用它能够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对较大规模网络运维的全局认知和把握能力。应该说,模拟软件的广泛使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改进了某些课程的评价模式。所以,能用模拟软件考核的都尽量使用模拟软件上机考核。

与此同时,我们应注意模拟软件和真实环境存在不一样的地方。不能出现在模拟软件中会做但是到真实环境中却不知道怎么做的尴尬。技能大赛中往往是模拟软件结合真实设备的考核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学生技能的评价标准时,一方面要有对基本理论的考核,没有基本理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没有重要的支撑;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进行实际操作的技能的考核;既有一般技能点的考核, 更有人为设置技术故障的情况判断和处理能力的考核;既注重结果的考核,且注重过程的考核;既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进行考核。比如将企业中广泛使用的“5S”标准[2], 即整理(Seiri)、 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等引入考核标准。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在技能教学方法、手段上的进一步改革。

三、技能大赛在改善教学条件中的作用

我院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建立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校内实训基地。在现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完成了一批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综合实训室等。购入了一批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使实验实训条件大大改善。其中,计算机网络综合实训室拥有全套先进的锐捷路由器、交换机、安全、无线等网络设备,拥有思科路由器、交换机、IP电话设备,企想综合布线模拟墙和无线传感网设备,唯康综合布线实训台、模拟墙等多套综合布线配套设备和两台浪潮服务器,可用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课程实训及综合实训教学,从而可以完整地模拟企业级网络架构的真实环境。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为计算机网络工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

教学条件的改善不仅仅表现在硬件条件上,更表现在软件条件上。我们以技能大赛为助推器,加强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赛前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各种实践能力培训。网络工程方面,先后有教师参加了华三网络工程师、思科网络工程师、微软工程师、Red Hat Linux工程师等培训,分别取得了网络规划设计师证书、H3C高级网络工程师证书、唯康综合布线工程师证书、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证书和网络系统高级工程师证书等。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过程,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综合实训以及全国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集训中邀请了思科工程师和企想综合布线工程师参与教学培训,通过与我校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完成了对参赛项目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四、技能大赛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

学生自信中的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都作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并处于附属地位,未得到很好的重视。而在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因为种种因素被认为是高考中的失败者,处于被歧视的地位,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都受到很大的伤害。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一直强调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而技能大赛无疑在这方面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第一,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具有前导性的作用。技能大赛中的计算机网络项目全部为团队项目,且由企业主导实施。在企业中所需要的表达能力、团队能力等在比赛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团队的成员间只有彼此默契配合、个人专业技能娴熟,才能做好工作,完成任务;第二,技能大赛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舞台。职业技能大赛由于其高规格、高水平性成为很多学生梦想的一个舞台。各省以及全国为激励学生参赛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有诱惑力”的措施。如获得全国二等奖以上的学生可以直升本科院校学习等。这些措施在激励学生学习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参加比赛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在集训中能够利用良好的学习方法,整合各种社会学习资源,查找、筛选最新技能技术并快速掌握。而前一批获奖同学的带动作用又使后一批同学有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我们在集训中往往采用“老带新”的方法,即一个团队由一个三年级学生加两个二年级学生组成,另外再带若干名一年级学生的方法。使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力传承下来;第三,技能大赛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很大作用。好成绩是靠扎实的训练、极高的心理素质来保证的。在集训中不但培养了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还形成了学生顽强的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在自信心和眼界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现在都是用人企业重金聘请的一线高技能专业人才,就业质量相当高。

当然,在职业技能大赛举办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学生的参与面较窄,能够参与技能大赛的学生往往只是极少数的学生——一个专业一百多学生,而能够进入集训的只有三、四人,参与面不到10%;其次,重比赛结果、轻比赛过程。部分省份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给院校以及教师很大的压力。往往是举全校全系的力量准备比赛,而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再次,受设备厂商限制多。技能大赛的比赛设备往往由某一两家企业提供。院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必然要购买相应的比赛设备,一旦换了一家企业,则又必须要重新购买,这不但给学校造成了资金浪费,也造成了购入的设备厂家型号不统一、无法发挥教学价值等问题。

参考文献:

48 1876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