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论文范例【优推4篇】
【导言】此例“中学生科技论文范例【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学生科技论文【第一篇】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还到上网查询,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 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千克,呼出二氧化碳千克。 ② 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一天天增加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 ③ 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中学生科技论文【第二篇】
目录
第一章 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1)
第一节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1)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能力培养?(9)
第二章 科学研灾的方法?(15)
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15)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 ?????????????(26)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方法 ???????????????(38)
第三章信息检索与利用?(44)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检索 ??????????????(44)
第二节 信息检索工具及其利用?(48)
第四章学术论文概论?(64)
第一节学术论文的概念?(64)
第二节学术论文的性质?(68)
第三节 论文的特点 ????????????????(75)
第五章学术论文的选题?(81)
第一节课题类型和选题原则?(81)
第二节 选题的途径、步骤?(100)
第三节 选题的方法?(105)
第六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 ?????????????(109)
第一节 拟定提纲?(109)
第二节 写作初稿?(112)
第三节 实施论证?(114)
第四节 修改论文?(118)
第五节 论文定稿?(122)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一节社会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二节 自然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33)
第八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151)
第一节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概念及常用标准的使用?(151)
第二节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相关要求?(152)
第九章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价?(167)
第一节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答辩?(167)
第二节 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评价?(175) 3/27/2013Page 1 of 5
第十章 部分专业论文示例?(183)
范文1:少数民族研究论文?(183)
范文2:教育学类论文?(191)
范文3:文学类论文.???????????????(197)
范文4:英语类论文?(204)
范文5:数学类论文?(2l0)
范文6:物理学类论文?(2l6)
范文7:化学类论文?(224)
范文8:生物学类论文?(230)
附录一学术论文的编排规范?(240)
主要参考文献?(250)
后记?(250)
第一章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
本章从介绍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特征开始,对科学的概念、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建立基础等等问题做了探讨。并强调了要以更快的速度促进科研创新,必须对科研能力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
第一节 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a”,意为“知识”、“学问”。16世纪传人中国,当时将英语“science”译成“格致”,系“格物致知”的简称,以表述实践出真知的含义。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学家福泽吉把“science”译成“科学”并在日本广泛应用。1893年.康有 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替代了“格致”,并沿用至今。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使用和讨论“科学”这一范畴时把它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原因的知识。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时,进一步把知识与科学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我们所要明白的是.科学是知识,但是却不能说“知识是科学”,即有的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有的则不能。那么,哪些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呢?罗素曾经把“科学”规定为诉诸人类理性的“确切的知识”,指关于有限领域、有实证根据、有明确适用范同的知识。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指出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科学学的创始人之一J.D.贝尔纳说,“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这一定义首先规定了科学的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规律。这个确定研究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规定性和发展规律。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的前提。我国的《辞海扒1979年版)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应该按照内在迟辑关系把已知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综合化,使之成为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知识体系仍旧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认识。
1.科学是知识体系
这是从理论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所谓知识体系,是说科学不是零星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系统化的知识总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从来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受到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它又是促进整个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
科学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发展着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科学的萌芽还没有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并且与原始乙术、原始宗教结合在一起;古代科学除少数学科取得理论形态外,绝大部分是实用科学,条理化了的经验知识;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是15世纪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从19世纪末叶算起.其历史
才100多年。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特殊的认识方法——观察、实验、模拟、科学抽象、假说和理论等一般科学方法,各门学科还形成了各自的特有的方法;而科学方法一旦形成,反过来就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因素。科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同时又是认识过程本身,是特殊的“精神生产”。
20世纪初,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六大基础科学以及电力、机械、建筑、钢铁、医药、农学等工程科学都已比较成熟,科学不再只是事物或规律组成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许多知识单元组成学科,由学科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由很多门类交织组成的知识体系。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并不就是一些定律的汇集,也不是许多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用其头脑对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2.科学是社会活动
这是从社会分工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其结构只能是各种知识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其结构则必然是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科学认识的主体是集体,是一定的社会集团,而不是个人;科学只能是社会集团的活动,是社会事业,不是个人活动。科学活动的工具包括思想工具和物质工具.由世界观、信念、理论、方法和仪器等组成,科学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
科学家共同体、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科学活动的对象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即所谓的科学的“三体运动”构成一定的科学活动方式,使科学成为整体性的统一事业。不同的科学活动方式,决定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形态,正如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各种社会形态一样。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并不在于它拥省多少可靠的知识,而在于内这种特定的“三体运动”所构成的自觉的、能动的、有目的的研究活动e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思的科学观是:科学是科学家集团即共同体的活动。认为科学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现成知识的堆砌,而是人类探索知识的活动。
3.科学是实践力量
这是从作用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从科学结论的实际应用与社会作用方面的考察,提示了科学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人类信赖科学才得以建立起今天的物质文明,而到了现代.科学已成为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因素。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力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科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最终将把我们引领何方?乐土抑或深渊?要把科学放置于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去思考,因为科学只有和其他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呈现出正面的价值。因此我们说,科学的发展,更增加了人类自身的责任,保护他人,发展自己,保护地球,发展未来。
最早把科学作为一种力量来认识的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他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纯思辨,而是一种力量,是认识自然和驾驭自然的力量、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滋养信仰的力量、社会改革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成为科学最概括、最切要的箴言。
总之,科学的概念应当是认识过程、认识结果和认识力量的统一体,即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是事实,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结果;科学作为社会活动是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繁衍;科学作为实践力量是作用,是人类文化的动力组成。因此,科学有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定义: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与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
(二)科学与技术
1.技术的概念
“技术(technology)”一同来源于希腊语,是希腊语“techne”(技艺、手艺)、“logos”(文字、语词)的组合,本意是一种实用的技艺,包括艺术、技能、本领等。与科学一样,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技术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当人类创造第一个生产工具时就产生了最初的生产技术。作为改造世界的手段,技术就是人类自然肢体的延长。古
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技术看做是制作的智慧;17世纪培根提出技术是操作性学问;到了18世纪,法国科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人类借以改变或改造其环境的方法或活动,“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20世纪以来,技术的含义更加宽广,除了技巧、技能以外,还包括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可分为技术中最基本的生产技术与军事技术、科学实验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卫生技术、日常生活技术等各类非生产技术;根据不同的性质,技术可分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物质手段的硬技术与运用各种物质手段的软技术,如决策技术、预测技术、评价技术以及各种专业技巧手法,以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软技术。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技术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中心技术和相应的辅助技术。能量转化是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从人力、畜力到蒸汽力、电力、核力的能量转换方式的变革,每一次都引起了重大的技术革命。原始社会以石器技术为中心,以后是青铜技术、铁器技术,现代则以机器和自动化技术为中心。中心技术往往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过去的技术主要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则几乎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是把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于生产过程,以达到利用和改造世界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要素是能源、材料、信息和工艺,是一种既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等硬件,又包括工艺、方法、制度等软件的技术系统,是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对于科学而言,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二者足辩证统一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
中学生科技论文【第三篇】
一、问题的提出
以前只要一提到眼镜,不少人会想到科学家、博士、教师。可近几年来,我们发现有小学生也戴上了眼镜,还有一些已经近视的同学,不及时配戴眼镜,视力严重下降,从而影响学习。从数据显示,全国小学生近视率达百分之二十二点七八,如果保护得好,一般到18岁时,视力才会停止下降;如果保护的不好,视力会一直下降。下面我们就围绕小学生近视这个话题展开研究。
二、引起近视的原因
1、现在科技发达,研究出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品,小学生们也想试一试,辐*对眼睛伤害很大,但因为好玩,玩的时间过长,而学生们对这些科技产品的兴趣又抵挡不住。2、有些同学喜欢看课外书籍,看书是好的,可有些同学总是喜欢躺在床上看,由于光线过暗,从而影响视力。3、学生们现在做作业,总是喜欢趴着写。这样一来,近视的同学一多再多。
三、怎样防止小学生近视
现在,许多家长总说,我给孩子讲,他不听,一到放假,就拿着手机、电脑不放。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样防止呢?1、每天一起床,就看看窗外的蓝天绿树10分钟。2、看电视、玩手机时不要靠得太近,看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就用热水把毛巾打湿,敷在眼睛上,休息5到10分钟,再继续看。
中学生科技论文【第四篇】
1研究计划的完整性
研究性学习其实相当于大学里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制,只是研究课题的大小不同而已。但凡研究都要通过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和成果总结等几个步骤。这就对中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中学生则几乎没有接触过科学研究,所以在初期确定课题时就迫切需要指导。课题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如何确定课题在此不赘述。单论初期确定课题时研究计划的完整性。
如“青岛楼山”课题,学生事先没有到楼山实地考察过,只知道楼山是重工业污染区,想到山上取些标本,考察楼山受污染的情况。对于在山上能取到什么生物标本,取了标本如何处理、观察,能不能查阅到楼山前些年的环保资料都非常模糊,也没有要取得什么形式的成果的打算,对如何进行整个调查研究心中没底。不搞清这些问题而急于下手去搞研究,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难预料研究的结果。所以首先要给学生上一堂研究方法课,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步骤,和学生一起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学生自己回去再进一步地讨论,确定了整个计划的关键步骤:比如先到楼山实地考察1次,并且可以到当地环卫局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整个过程要注意留取资料,如出门一定要带照相机拍照等。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大家做到了对整个研究计划心中有数,对完成研究性课题充满了信心。后来学生在第2学期做“进化论”等课题时,事先就能制定出大致的研究过程以及成果的表现形式等,表现了长足的进步。
2研究过程的监控
由于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如果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不注意日常监控,则很容易造成组员忙闲不一的局面,甚至最后使研究课题流于形式。
比如在“卫生”课题中,由于日常监控不够严谨,5个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其实基本上是2个学生在忙,有违于研究性学习“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原则,也不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按照初期确定课题时组员的分工认真做好每周鉴定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注重过程评价也可以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待研究性学习。
3成果的形成和展示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包括论文、模型和标本等各种类型,展示成果的形式也有许多种,其中课件是有效而且常用的一种,但是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由于课件的可视性和良好效果而被当作学习的成果来下功夫,这样就会本末倒置,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如到学期末总结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时,由于时间紧迫,不少学生不自觉地把课件当成了最后的主要成果。不少课题都是先做课件进行展示,然后再慢慢写论文。有些小组甚至把课件上的文字直接取下来当作论文,导致论文存在口语化、用第1人称、不严肃等问题。应该要求学生先整理出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再制作课件来介绍研究成果,这样既保证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也符合科学研究的程序。
4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个研究性课题结束后,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一点对于师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是顺利开展下一个研究性课题的基础。学生往往刚结束上一个课题就急于着手下一个课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总结。
比如在“卫生”课题中由于没有注意研究过程中资料的积累,研究过程的照片一张也没有,导致最后在制作课件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且整个小组分工不清,没能很好地进行合作研究;“青岛楼山”课题中因为样品的破坏,导致研究过程和结果脱节,造成巨大的漏洞,不可弥补。但在“青岛楼山”课题中由于一开始就注意了研究过程的记录,所以整个研究过程:上山、采样和访问专家等有具体记录。通过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学生对做好下一个课题更是充满信心。
5论文写作
上一篇:社会论文范例【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