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例【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例【精彩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一、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1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2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逐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探求精神教育,环保意识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启发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给我们留下了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特别是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不断提高的原动力在于思想政治”,那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注重情感体验”。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学科中蕴藏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是,我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鲁迅的思想情感。文中“成群结队的”,“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宛如小姑娘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些反语形象描绘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充满讽刺意味,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在作者与学生看日本战胜俄国片子,枪毙中国人时,受毒害的日本青年高呼“万岁”,麻木的中国人却酒醉似的喝彩,表现作者对同胞不觉悟的痛苦心情。作者决定弃医从文来拯救人们麻木的灵魂,表现了鲁迅的爱国情怀。学生被作者在那黑暗社会里寻求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感动而产生敬佩之情时,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反复诵读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后,让学生想象“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的每个画面,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怀能够给与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仇恨,写下了《我爱这土地》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炽烈的爱国情感感染着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又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小弗朗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那么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启发教育学生爱国并不空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就是爱国的行动。二、渗透探求精神教育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来源于人们不断的探求。在讲授《两小儿辩日》时,通过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启发学生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学习《应有格物致之精神》一文时,学生恍然大悟,怎么样获取知识,如何提高自身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老祖先很早就告诉我们:“格物致知”,“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正因为有了这种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科学家们才揭开了《落日的幻觉》的秘密。落日色彩绚丽,变化多端,这种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探索其产生幻觉的原因,无不让学生受到启发。只有不断探求,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办法不止一个。而对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而言,不愿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来思考问题,讲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让学生懂得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的精神,这样他们就不会放弃探索,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三、渗透环保意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现在我们生存的地球正遭受破坏,环境保护现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要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然而学校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责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观看今夕罗布泊的影像图片,圈画出文中描写今夕罗布泊景色的词句,然后启发学生:昔日如此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仙湖,现在为什么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究其原因原来是我们人类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中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且,同样的悲剧还在不断上演。青海湖湖水水位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有干涸之势。这些都是人类自食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几年来西北地区频发的沙尘暴以及各地区地震、泥石流等频发的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启发学生:为了让人类今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及地震等灾害之苦,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呼声。那么,我们生存的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好。四、渗透挫折教育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挫折与坎坷。挫折是一所学校,它能教会人们学会生活。特别是当代的中学生都是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因此,他们更容易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对于他们来说,遇到挫折时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郁闷”,“无聊”“我要疯了”等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知道挫折,了解挫折。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是怎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呢?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3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社会性非常强的学科,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作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德育的渗透,充分发挥德育元素感染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家园变得丰富多彩,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做好小学语文的德育呢?

一、课文精讲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很多文章都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好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能离开语文学科,更不能离开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文字、语言、句子等来理解文章感情,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文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感染学生,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愫,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坚持不懈的`人生哲理。

二、设置情境法

小学语文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因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社会知识了解不多,对于一些思想感情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在具体的氛围中感知真实深刻的感情,德育也就慢慢达到了效果。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课堂情境,在讲台上放置两盆万年青,再配上庄严肃穆的《葬礼进行曲》,这时再来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也就实现了统一,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设置榜样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和课外素材为学生设置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榜样的启发,渐渐树立起心目中的榜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将是影响的深远。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的教育,在《爬天都峰》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教育,让学生以文章中的人物为榜样,朝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发展。

此外,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还可以用比较分析法,可以通过正向比较和反向比较两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某些品格的重要性等。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品德教育,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陈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0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4

一、把握学生心理,做到贴切自然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两不两要”。“两不”是指渗透一不是取代,不是喧宾夺主,要摆正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二不是点缀,不是装饰品,要实实在在,水到渠成。“两要”是指渗透一要贴切,二要自然。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根据学生的情绪,有的放矢。教师若在学生精力最集中、兴趣最高的时候,抓住某个问题进行教育,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否则,学生就会因不感兴趣而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二、巧妙运用暗示,渗透不着痕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教师还需要学会暗示,以此来激活、唤醒、弘扬学生潜能中积极、美好、善良的因素。   比如,笔者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人物的精神时,通过让学生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解读文本中的人物,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这样,就于无形中给学生指出了正确的道德方向。三、掌握正确导向,及时纠正偏颇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在幼学阶段,我们语文教育的重点不是要教给儿童多少高深的知识和超群的技能,关键是要给儿童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让他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一颗追寻思想的心,一颗阳光生活的心。因此,教师心中要有一把衡量道德水准的尺子,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偏颇,让学生的道德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曾读过一位美国教师教学《灰姑娘》时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和王子,不喜欢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师: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让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呢?你们一定要诚实啊!(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的。师:为什么?   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师:对啊!所以后妈并不是坏人,只是她还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 多么智慧、多么富有人情味的老师!这样的一番对话,这样的一种导向,春风化雨般告诉学生要通   达 ​理,明辨是   。 ​老师们,让我们用自己润物无声的智慧托起道德教育的航船,让它在教学中远航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5

摘 要:随着商业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各种文化参差不齐在社会生活中凸显致使文化市场混乱,极有可能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基于小学语文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小学生的言行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最终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德育渗透;举措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学科,担负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化功能,而且有利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学生心中规范和约束小学生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对小学生形成一种行为标准以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良社会现象予以剔除确保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目前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份额不足

由于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内推行和发展还比较缓慢,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历史诟病还未完全清除也必将对各级教学活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产生不良影响。虽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已经意识到德育教育从小学生抓起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过于追求分数为主的教学理念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致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教学的功能被弱化乃至边缘化。可以从以下原因来进行解读:一是在目前小学教育体系中,应试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还占有主流地位,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德育教化功能缺失;二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未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只缘于小学语文课本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而忽视了课文背后所隐藏着的德化内涵,致使小学语文的德育教学目标未能够被完全体现出来。

(二)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要辅助手段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植入了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和保护环境等教育因素,并主张这些教育因素要贯彻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以求逐步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就表明这一教育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逐渐地得以培育。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学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担负着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德育教化因素根植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意在进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连带地把德育教化功能持续性发展下去,最终使整个小学教育按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进行。

二、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举措   (一)强化德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来看,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且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紧密相结合,重要的是课文内容包含着丰厚的德育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挖掘出内在的德育意蕴,有利于引导和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下册《北京奥运会》教学活动时,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举国欢庆的场景以及我国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以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小学生,当课文进行到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的消息传到国内之时,教师要特别指出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这样就潜在地引导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祖国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感以及对中国越来越强大的自信心。

(二)强化德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

语文课外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可以让小学生直观地接触到社会实践活动,并身临处境地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品味,从而使德育教化深入人心。例如:当在进行小学二年级下册《春天来了》的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活动搬到大自然中,以小学生寻找春天来的踪迹课外活动为主线完成《春天来了》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从树、田地、小河、山、果园里进行农业活动的农民、建筑工地上工人的活动等方面引导学生去观察春天的脚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春天来的欣欣向荣场景中感悟到辛勤劳动的美好,社会建设有了劳动的奉献变得更加美丽和谐,也体会到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重要性,从这一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小学生潜在地就树立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另外,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还可以通过举办诗歌朗诵、阅读竞赛、品味传统经典、语文趣味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中华传统美德,最终使小学生无形中汲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以重塑自己的德育范畴,更使它们成为规范自己言行的航标。

结语

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契合,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但有利于德育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而且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彰显德育的教化功能,最终使小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规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罗会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3 (2): 257-257

[2]王海燕.怎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2013 (32): 149-14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6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廉耻观。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德育渗透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园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1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

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读”的环节。PPT上打出四组词语:

第一组:洋溢   允许  训斥  拆除   凝视   火辣辣

第二组: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草翠花开

第三组:砌起围墙  禁止入内  大发脾气   大声叱责

第四组: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冰雪覆盖   瑟瑟发抖

课堂上同学们反复朗读(有点名读,有分组读,有男女生对读,有老师引读),由读正确、读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甚至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表情。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四组词语描写的是没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三组词语是反映巨人以前的态度。总之这些词语紧扣故事情节,学生在朗读中不仅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词汇量,还加深了对童话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为领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埋下了伏笔。

二、在语言表达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学承载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同时也承载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说”的环节,PPT上打出:荒凉的花园没有了(         ),没有了(          ),也没有了(           ),巨人感到(            )。其实这个口头说话练习贯彻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初步的熏陶。

是啊,荒凉的花园没有了美丽的鲜花,没有了鸟儿的歌唱,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巨人感到非常孤独。巨人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三、在品词析句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词句,指导学生思考、揣摩、品味、交流,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德育渗透的最佳契机。巨人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如何理解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自主阅读、交流感受的环节时我继续追问:为什么巨人的花园有那么大的变化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标反复强调要“以生为本”,语文学科要重视学生“钻研文本”,“珍视儿童独特感受与体验”。我抓住契机我继续追问:如果巨人这样对你呵斥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思维被激活,学生与文本的 “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让课堂熠熠生辉……

四、在读写结合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句的表达方式、文本的写作特点,也要关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巨人拆除围墙后,花园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此时,我设计了一个“我会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巨人与孩子玩耍的情景,写一段话。

孩子们的想象力果真丰富:孩子们有的坐在巨人的大腿上,有的爬到巨人的肩膀上,有的在与巨人捉迷藏,还有的与巨人爷爷撒娇……“巨人爷爷,你以前好自私、好凶哦”  “我的宝贝,从今以后,我好好待你们,你要天天陪我玩哟……”

五、在总结升华中进行德育渗透

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结尾写道:许多年过去了,巨人变得年迈体弱。他已无力再与孩子们嬉戏,只能坐在一把巨大的摇椅上,一边观看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他常说:“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童话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孩子们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深刻寓意也不言自明: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很多契机进行德育渗透,朗读感悟、品词析句、读写结合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美德就能如涓涓细流沁入孩子们的心田。古人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吧。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7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将德育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有效地把握时机,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并逐步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的渗透展开论述, 并希望笔者的建议能为广大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进而为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小学教学中,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及全面的发展, 为学生未来的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路既漫长而修远, 更需要我们上下而求索。

一、明确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是保证小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以后, 才能有效摆脱以前盲目学习的状态,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方向,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刚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学习, 可能会对小学校园中的一切感到比较陌生, 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但是, 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并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有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写到, “爸爸妈妈每天都早出晚归,平时将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我, 我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深深的爱, 等我长大了以后, 我一定会好好地回报爸爸妈妈, 挣大钱, 让爸爸妈妈安度晚年”。这时候,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渗透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 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努力学习, 父母才会宽心欣慰, 这也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样, 我们不但能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会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 而且“家、国、天下”等教育也顺理成章了。

二、在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过去, 传统的小学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 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觉得培养德育是没有用的, 甚至觉得德育品质的培养不切合实际, 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强调素质教育, 教师应当注重德育的渗透, 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 自觉培养良好的品质, 进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现在比以前更特殊的是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比较自私。因此, 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经常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 在校园中, 很多学生没有环保意识, 经常会出现乱扔纸屑的行为, 进而影响了整个校园环境。针对这样的现象,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卫生监督, 让学生相互监督, 对于乱扔纸屑、垃圾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此便可在有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 还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也可以为学校贡献一份力量, 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 进而促进学生形成“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等良好品质。

三、开展自我认识活动, 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对于小学生而言, 自我认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 现实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因此, 我们教师在让学生参与自我认识的活动过程中, 也应当从这两方面入手。现实中的自我, 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 是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理想中的自我, 是学生想象中的自我, 以及学生对于自己的期望。以上两方面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学生很难理解。因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 利用丰富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 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建立关于自我认识的相关概念。

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 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 尊重学生个性,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 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以“日日行, 不怕千万里;常常做, 不怕千万事”的积极心态去解决问题, 进而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不应当局限于课堂, 而应转变教学观念, 解放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的德育品质与理论知识同时增长,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而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如此方可“胸怀祖国, 放眼天下”!

参考文献

[1]任学明。关注道德养成。塑造人格品质:小学生德育研究[J].中华少年, (18) .

[2]韩志健。浅谈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 , (09) .

48 2300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