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感想【范例5篇】
赤壁之战展现了智慧与勇气的结合,少数力量逆袭强敌,历史的转折在于决策与团结,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与政治格局。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赤壁之战的感想【范例5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一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集中讨论人物对话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史家笔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板书及讲课内容):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相关内容:
1、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节次,找出生字词并解决。
2、以省略部分为分界线,全文分为两部分。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概括各节大意,给第一部分分层。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3、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二篇】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说的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故事。书中通过大大小小不同的战事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变幻的历史风云,也刻画了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各路枭雄的鲜明形象。
《三国演义》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赤壁之战的故事。曹操在长坂坡击败刘备后,率领大军顺长江东下,攻打刘备,并且写信给东吴的孙权,威胁孙权投降。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最终说服孙权,使东吴决定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对峙开战。
曹操的军队主要是北方人,不习惯行船。为此,曹操下令将战船全部连在一起,使军队可在船上平稳行走、操练。曹操还派手下的谋士蒋干前往东吴探听情况,并伺机策反孙权的主将周瑜。结果蒋干却被周瑜以群英会戏弄,还中了反间计,致使曹操自毁长城,杀了手下两名精通水战的将领。
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带领下,确定使用火攻的策略。周瑜和东吴老将黄盖上演了一场苦肉计,再由黄盖诈降骗过了曹操;而诸葛亮不但用草船借箭,还非常神奇地请到了东风。最终孙刘联军借助风势,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则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为什么胜利的却是孙刘联军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曹军不善于打水战,但却到江东地区,与善于水战的东吴军队开战,这本身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暴露自己的弱点。其次,曹操在长坂坡打败刘备之后,自信心爆棚,对孙刘联军过于轻敌,正是骄兵必败。
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量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注意戒骄戒躁,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才能迈向成功。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三篇】
刘备败走汉津口,只得投奔江夏。曹操欲请孙权会猎于江夏,共擒刘备,分荆州之地,永结盟好。
孙权问曹操大军至襄阳,刘琮已降,又星夜渠道江陵,乃集众谋士商议御守之策。鲁肃欲结盟刘备共破曹操。孙权喜从其言,遣鲁肃赍礼往江夏吊丧。刘备使人迎接鲁肃,鲁肃请诸葛亮到东吴共议大事。
孙权手下谋士欲降曹操,诸葛亮舌战群儒,令孙权下决心与刘备共破曹操。初战曹军水土不服,被周瑜大军杀败。曹操派蒋干去说服周瑜来降,不料反中周瑜的反间计。周瑜欲除诸葛亮,叫他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了十万枝箭。诸葛亮神机妙算,早已知道周瑜嫉妒欲至他于死地。
黄盖、阚泽诈降,庞统巧授曹操"连环计",诸葛亮借东风,孙刘火烧曹军,把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军烧得焦头烂额,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放了曹操。
我认为曹操败在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孙刘胜在冷静分析,结盟抗战、巧用火攻,最后这场战争以弱胜强,从此,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四篇】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第44至48回,这几回用详细的笔墨生动地描述了三国时最精彩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
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准备进攻东吴,加快他一统天下的进度。而处于弱势的孙刘两方却联合起来共同抗曹。蒋干奉命劝降周瑜,反被周瑜设计,利用曹操多疑的特点,除掉了曹方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使曹军中再也没有懂得水战的将领。老将黄盖舍生取义献上苦肉计,诈降曹操,曹操将降书翻来覆去看了十多次,终于还是相信了黄盖。庞统巧施连环计,利用曹操忧虑曹军晕船、不适应水战的心理,建议曹军将战船用铁环连锁,首尾相连,再铺上木板,即如履平地,免去江中颠簸之不适。在黄盖与曹操约定投降之夜,诸葛亮神机妙算借东风,黄盖带着二十只火船逼近曹军,曹操仍未察觉有诈,还在中军帐中遥望隔江,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读到这里,我不仅为这位一代枭雄感到叹息。距曹军仅二里水面时,终于被大将程昱看出破绽——船又轻又浮,不像是装有粮草的样子!仓促应战,哪还来得及!二十只火船借着风势撞入了曹军的水寨,而曹军的战船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曹军大败,八十万大军仅余几百人。
这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战之后,孙刘两方逐步强大起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我一口气读完这几章,遥想一千多年前的古战场上,多少英雄豪杰斗志斗勇,计中计,谍中谍,真是相当的过瘾!
我认为,孙刘联盟能够获胜,一是因为他们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明白自己的处境,团结起来,以自己的强项,击曹操的弱项。二是孙刘双方拥有诸葛亮、黄盖、赵云、阚泽等人才,有勇有谋,而且他们信任自己的部下,大战在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是他们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一步步将曹操引入圈套中,正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最终一统天下的却是曹操,蜀、吴两国为什么败落?司马氏又为何篡权成功?等我看完这本书再告诉你吧!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五篇】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知识点。
一、 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住,通“驻”,驻扎)。
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
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
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
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
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
二、古今异义。
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
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
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
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
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
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
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
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
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
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
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
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
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
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
三、一词多义。
资:多载资粮(物资)。
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
能:表恶其能(才能)。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
盖:英才盖世(超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
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
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
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
安能抗此难乎(灾难)。
次:引次江北(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卒: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死)。
五万兵难卒合(仓猝)。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
当横行天下(应当)。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会)。
方:助画方略(方法,计谋)。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要)。
操军方连船舰(正)。
挟天子以征四方(地区)。
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
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
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北面而事之(侍奉)。
事急矣(事情)。
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
精兵足用(充足)。
走:预备走舸(轻快的)。
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
可烧而走也(使••••逃跑)。
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乃罢会(于是就)。
骑乃得过(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
四、词类活用。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
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
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
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
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
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
五、特殊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
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
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
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
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
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
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
12、逼兵事耳(被动句)。
13、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句)。
1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
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句)。
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置句)。
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
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句)。
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句)。
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句)。
21、裹以帷幕(状语后置句)。
22、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
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句)。
上一篇:关于借款不还起诉状范文精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