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感想样例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赤壁之战的感想样例通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一篇】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知识点。

一、 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住,通“驻”,驻扎)。

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

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

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

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

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

二、古今异义。

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

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

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

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

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

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

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

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

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

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

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

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

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

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

三、一词多义。

资:多载资粮(物资)。

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

能:表恶其能(才能)。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

盖:英才盖世(超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

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

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

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

安能抗此难乎(灾难)。

次:引次江北(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卒: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死)。

五万兵难卒合(仓猝)。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

当横行天下(应当)。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会)。

方:助画方略(方法,计谋)。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要)。

操军方连船舰(正)。

挟天子以征四方(地区)。

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

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

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北面而事之(侍奉)。

事急矣(事情)。

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

精兵足用(充足)。

走:预备走舸(轻快的)。

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

可烧而走也(使••••逃跑)。

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乃罢会(于是就)。

骑乃得过(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

四、词类活用。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

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

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

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

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

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

五、特殊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

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

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

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

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

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

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

12、逼兵事耳(被动句)。

13、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句)。

1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

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句)。

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置句)。

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

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句)。

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句)。

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句)。

21、裹以帷幕(状语后置句)。

22、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

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句)。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二篇】

所加。

“赤壁之战”为我国古代战史上典型的以弱性强的战例之一,此战以孙刘联。

军获胜、曹操一方失败而告终,自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意为:以历。

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课文简析。

本文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记述,提示了只要正确分析形势,指挥正确,劣势可。

以转化为优势,弱方可以战胜强方的战争规律。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助画方略”):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的决策。

第二部分(“进,与曹军遇于赤壁”一结束):写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

战争的实况。这两个部分,前者详写,后者略写。作者之所以这样剪裁材料,是。

为了突出战争中思想策略的重要,而战争实况只是用了证明战前孙刘方面决策的。

正确。“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写战争的作品没有把主要的镜头。

推向战场,这是本文成功之处,显得不落俗套。

特点提示。

用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是本文的鲜明特点。本文中对话部分。

约占了一半的篇幅,对孙、刘、曹三方的情况及战事的发展,很多都是通过人物。

的对话叙述出来的。特别是曹操的活动,几乎全由诸葛亮、鲁肃、周瑜的谈话告。

诉读者,这就在叙述上节省了很多笔墨,同时,这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也。

就跃然纸上了。

问题思考。

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齐、曹三个方面,

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

解题思路。

赤壁之战由孙、刘、曹三方参加,刘备军事力量小,不是抗曹的主力,而曹。

以重兵威胁,孙权在劣势下,虚心听取各意见,作出正确决策,最后以弱胜强,

因而作者详写了孙权方面,以孙权一方为主,兼及其他两方,这就突出了重点。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

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5.设计情境对话。

课件出示。

这里有一个小剧本,可台词不完整。我拣个便宜,我就来扮演周瑜,谁来扮演黄盖呀?指名学生上台,说:“你来扮演黄盖,必须把黄盖的话补充完整,能做到吗?”对其他学生说:“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希望大家认真地看,给我们提提意见。”

师生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评价。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了火攻是通过黄盖写信假降、准备装着炸药的船只、趁着东南风出发、火烧曹营、周瑜带兵追击这么几个步骤来完成的?火攻的结果怎样呢?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复述一下战争的结果。学生集体复述。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原因的语句来。

学生自读。教师调整好课件,巡回检查。

2.能说明东吴胜利,曹操失败原因的句子,你找到了哪一句?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黄盖是周瑜手下一名聪明的老将,你认为他的聪明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军的弱点是什么?曹军呢?教师板书:知己知彼。

黄盖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态度是怎样的?你能用胸有成竹的语气来读一下这段话吗?指名读,集体读。

3.你还找到了哪句?

学生说“不错……硫磺。”一句。

周瑜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东南风很急的日子来袭击曹操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天时地利。

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用“不是……也不是……而是……”来写句子吗?

学生写,交流。

4.曹军80万,却负于东吴区区3万兵马,你觉得曹操有没有责任?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先出示第一句。

(1)这句话说明曹操有没有怀疑黄盖是假投降?他为什么不怀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骄傲自大。

(2)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显示第二句。

根据回答板书:大意。

让我们用骄傲自大、得意洋洋的语气一起来把曹操的这句话来朗读一遍。集体朗读。

(3)课件出示第三句。

你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而意思不发生改变吗?指名学生发言。

五.教师总结:因为周瑜和黄盖能知己知彼,巧用天时地利,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打击敌人。所以,东吴赢得了胜利。而曹操却因为骄傲自大而失败了。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学习周瑜和黄盖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在各方面都能取得进步。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这是……。

我要把这幅作品送给我们班级,希望大家多学习我们祖国优美的古代文化。

资料提供者: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四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2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板书:17、赤壁之战)

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1、谈话:东吴对“火攻”之计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计策如何实施,周瑜和黄盖又是如何进行周密安排的,请你找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扮演周瑜,一个扮演黄盖,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吧。

2、学生扮演角色练演。

3、指名上台表演。

1、通过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条妙计,谁来说说火攻分几步进行?

2、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3、在你看来,“火攻”之计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

4、学生各抒己见,并说明理由,涉及提到“东南风”时,教师要求找一找、画一画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写东南风的句子,出示明写、暗写东南风句子,全班齐读。

5、小结有关内容,分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计安排的巧妙,考虑的缜密以及火猛、风大,战斗的激烈。

6、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段。

2、学生自愿结组,热烈讨论。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1、上节课就有同学问:“曹操为什么相信了黄盖?”文中写的比较简略,而原著描述了庞统献连环计、周瑜黄盖上演苦肉计、蒋干中计等。请你们到《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去读一读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从华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将关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五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六篇】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 :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

(一)解题引趣,导入  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1、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4、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附: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本节课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区举行的创造教育汇报会中的一节语文创造教育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懂得在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动手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七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非……不可……”造句。 。

4、流利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 。

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

教学时间:3课时。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

1、理清课文的条理。 。

2、了解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

教学教程: 。

一、揭示课题。 。

二、检查预习。 。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

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

三、给课文分段。 。

1、默读课文,想一想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分段。 。

2、讨论分段。 。

(1)(2—4)(5—11) 。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 。

(大江两岸,两军相对) 。

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 。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

3、说说段意。 。

(打仗之前的准备工作。) 。

六、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

七、布置作业 : 。

预习课文第三段。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 。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

教学过程 : 。

一、复习导入  。 。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后评议。 。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 。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防备? 。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

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

4、火攻这一战的结局怎样? 。

(1)“锣鼓震天”? 。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

三、总结段意。 。

(1)朗读课文第三段。 。

(2)这段话讲了什么? 。

四、朗读课文。 。

五、布置作业 : 。

熟读课文。 。

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 。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

教学过程 : 。

一、复习导入  。 。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

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四、学习生字。 。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

2、抄写词语。 。

五、练习造句。 。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

2、口头造句。 。

六、作业 : 。

预习《田忌赛马》。 。

赤壁之战的感想【第八篇】

先说自然因素,曹操的军队来自北方,不善水战。来到南方作战水土不服,不习惯南方湿润的气候。再加上不习惯乘船,经不起风浪颠簸,谋士就向曹操献计:把船用铁环连起来,这样士兵站在船上就不晕船了。曹操采用了建议,却没想到他自己下令连接战船,成为了自己水军葬身火海的主要原因。而在赤壁之战中,曹军又感染上了瘟疫,死伤了无数人。“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史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三国志》)可以看出,瘟疫也是曹操兵败的因素之一,导致曹军战斗力下降,军心散涣。

其次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又分为两点。第一点是从曹操自身角度来说。当时时机并不成熟,此战不应该打,贾诩曾进言,希望曹操休养生息,可做到“不战而令江东称臣”,可曹操自负轻敌,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八十万大军足以攻打下荆州,不听从贾诩的话,一意孤行,从而导致上当中计,兵败赤壁,所谓“骄兵必败”,再加上曹军多是降军,军心不稳。第二点是从孙、刘角度来说。孙、刘虽然兵力不足,但身边却有许多的谋士,献上了许多好计谋,采用了正确的战术。在采用的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苦肉计。曹操性格多疑,东吴人正是抓住了曹操这个弱点,又派能言善辩的阚泽去送信,故曹操相信了黄盖的投降,没有仔细考察黄盖投降的真伪。却不料黄盖是诈降,使得黄盖火烧战船。

第三是运气因素。在运气方面,曹操可能背了点,一是谁料大冬天的居然刮起了东南风,为孙、刘火烧赤壁提供了有力条件,正好烧了处于江北的曹军兵船。二是雾,《英雄记》云:“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这虽然不是直接的败因,但也对曹军造成了不利。

但凡一个事件中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上三点因素都必不可少,单论其最主要的,我认为是第二点:人为因素。因为第二点中曹操过分自信,骄傲轻敌是导致曹操兵败赤壁的直接原因。

48 3266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