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思想品德教学论文(汇总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思想品德教学论文(汇总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第一篇】

目标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反馈--矫正为关键,并以此将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确定为道德认知领域,道德情感领域和道德行为领域。各领域的分类如下:

(一)道德认知领域

学生对思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识记、领会、辨析三个层级。

1.识记。“识记”是学习的最低层级的目标。它是指能回忆再现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写出本课基本道德观点。

2.领会。“领会”是认知领域中教学目标的第二层级,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学道德知识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确地解释或举例说明本课的观点和概念的内涵。领会是最低层次理解,着重于要学生对道德观点或观念了解透彻后,能利用该道德观点和观念与人交换意见。

3.辨析。“辨析”是指将所学道德知识用于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情景的能力。

换一句话说,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判断、分析、评价自己从来接触过的材料中某种道德现象的是与非。辨析是较高层次的理解,着重于把抽象的道德知识运用于适当的情景中,正确地作出结论,解决问题。

道德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编制,我们认为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当列出其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并用学生的具体行为加以说明。如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识记:能说出常用的礼貌用语。

领会:1.知道“你好、再见、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日常用语的用法。

2.知道对人说话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3.知道使用礼貌用语对个人、社会有什么好处。

辨析:能辨别礼貌用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二)道德情感领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并逐步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或个性化。道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态度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接受”是内化过程的第一层级,是指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有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从教育的角度看,要达到这一层级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从评价角度看,需要判断学生是否愿意注意这课学习目标。

2.反应。“反应”是内化过程的第二层级,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现象产生的满意、愉快、喜悦或愤怒、厌恶、悲痛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道德感。

3.态度。“态度”是内化过程的第三层级,是指学生将道德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道德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过程的表象情绪反映,编制道德情感领域的目标时,尽可能地用贴近表象情绪的外显性行为语言来表述,目标才具有可测性。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情感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接受:喜欢使用礼貌用语。

反应:体验到使用礼貌用语的好处及喜悦感。

态度:愿意效仿课文中使用礼貌用语的同学的言行,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三)道德行为领域

1.领悟。指学生能以课文中的道德知识为依据,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指学生能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道德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地行动,并达到正确。

道德行为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可测性强。因此在编制造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时,语言表达要准确、具体。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达的:领悟: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模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

习惯: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

二、编制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编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着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

(一)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编制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逻辑思路来进行,使教学目标体系由学科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课时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联系紧密的目标系统整体。

以纵向上看,要使教学目标结构化。编制的教学目标相互之间的结构联系要反映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单元,各册教材及整个学段的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

从横向上看,要使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一体化。编制的教学目标必须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统一在一个目标大系统中,发挥目标的整体功能。

(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过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其发展,防止过高与不及的'两种倾向。

(四)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要用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紧密结合教材,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落实。

(五)可测性。所谓可测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或几组检测试题,在阶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测验或其他检测手段加以检查,清晰地表示出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及达标程度。

三、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程度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以品德培养过程的特殊矛盾和品德形成规律为依据。

根据这一规律和教改实验的基本经验,我们设计了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五步教学程序,为规范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第一步: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这一步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决定着学生对老师发出信息的情绪,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接收的直接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揭示课题之前,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题的揭示在自然和谐的乐趣中引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明确目标,阅读感知。

这一步是指把学习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使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形成初步的品德观点、观念,为实现目标作好铺垫。

第三步:实施目标,激情明理。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一环,激情明理是实施目标的重要手段。创设有利于原有的品德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活动之中,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弄清事理,使原有的品质存矛盾斗争的推动下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这是促使情感内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步:检测目标,明辨是非。

目标检测,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反馈,为调节教学,弥补教学遗漏和错误进行的一次信息诊断。明辨是非是情感内化,由原有品德向规定目标品德转化的较高的层次。通过目标测试,反馈矫正,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形成正确完善的品德认识及情感体验。此环节主要采取口述回答和书面测试来掌握目标实现的程度。

第三步:评价目标,指导行为。

评价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对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都要不断地进行评价、反愧矫正,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品德教学的角度讲,评价是对道德观点、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的有效判断,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指导着人的道德行为。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行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教学目标编制的准确性。

2.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化。

3.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导教导学。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第二篇】

本文笔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一,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道德情感,完成教育。

第二,在生活与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运用说服的方法使生明白道理,多次反复地说服,形成良好品德。

第四,学校家庭互相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师德沐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

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真诚热爱,与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以为人师表的力量树立威信,影响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

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

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

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

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

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

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的来说,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小学生自己的不懈努力、教师的督促引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

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必须持之以恒,把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小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第三篇】

“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 自1987年下半年以来,我校着力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深切地感到,当今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环境也变得较为复杂。如何提高思品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校德育主阵地的教育作用?实践证明:改进思品课的教学方法,将“辨、评、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所谓“辨、评、导”,即依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认识实际中的热点、疑点或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明辨是非,评说理由,教师及时导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这是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实施“辨、评、导”的基矗根据思品课的具体教学要求及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收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将这材料进行归纳、综合、加工,形成带有普遍意义的“可辨”样例。

从获取素材的途径看,教师可通过有意观察、问卷调查、家访、交谈等方式获取,也可是学生在家里或社会上的表现。

例如:教学《胜不骄,败不馁》前,可将本课内容引伸到学习中来,召开部分学业差生座谈会,让他们畅谈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的心情及想法,根据他们的心理,教师总结出学业差生在学习遇挫时的一般心态,形成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供“辨、评、导”的样例。这样来自学生、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行为实际的样例,更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形成良好的“辨、评、导”的氛围。又如:教学《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英雄战士徐洪刚》时,教者可收集丹阳市皇塘镇高新大的故事等。

评说样例,是“辨、评、导”的中心环节。在思品教学中,教者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特写的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理解或体会,明辨是非,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1)演一演,玩中悟理。小品、哑剧、童话剧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让一名学生扮演“小树”,伸出双臂当“树枝”,让几位同学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还使劲摇动。“小树”痛苦地呻吟:“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在学生亲身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使学生从中悟出“要爱护花草树木”这一道理。

(2)辩一辩,议中悟真。“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各抒已见。如教学《爱护班级荣誉》一课时,我出示事先收集到的样例:“学校卫生员检查我班卫生情况,小明发现座位下有一张废纸,他立即用脚踩住,没让卫生员发现。结果,卫生员表扬了我班卫生工作做得好,还给我班加了卫生分”。我引发学生讨论:“这是爱护班级荣誉吗?”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展开舌战,各摆理由。教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到:爱护班级荣誉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只有敢于承认问题,才有改正的决心。样例中的小明有爱班心,但行为是不对的。这样,通过辩论和教者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为什么要这样走?有没有走得不对的?为什么?由于录像贴近生活,学生较易辨别,并懂得遵守交通秩序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道理,印象较深刻。这样,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好。

此外,还可以通过“听一听”、“访一访”、“问一问”等途径,让学生明白事理。

(1)导行要从实际出发。一是因内容而异。思品课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有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引导学生培养精神品质锻炼意志的。不同的内容,在导行时,要提出不同的具体而明确的操作点或训练点。二是因人而异。每位学生的行为能力是有差异的。

导行时,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教《劳动最光荣》一课,在导行时,我了解到有的学生已会烧饭、做菜、洗衣服,而有的学生连扫地、洗红领巾这些简单的活都不会干。于是,我便分层要求,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导行要注重落实。落实不仅表现在明确具体的要求上,还表现在督促检查上。特别是对学生的行为过程要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达到导行目标。如教《争做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后,每一个月,我们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定的奋斗目标对照检查,有时教师还进行必要的考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阐明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于一些容量较小的导行,教师可进行现场指导。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第四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小学生德育水平,对有效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对于小学生形成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已经成为小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感恩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小学教育开展感恩教育对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扩展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方法,通过小学生的自身感受体会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小学生感知来自挫折、失败和痛苦等,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小学阶段的感恩教育通是指在小学时期,学校创造某种合适条件、环境与活动,让小学生与父母、同伴、集体、社会以及大自然等充分接触,启发学生体验、感悟父母、同学、集体、社会、自然环境等对自己的恩情,并自发的将内在感觉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促进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的心态,让感恩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活动。然而,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低位非常高,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从小得到太多的宠爱,助长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对他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关心别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因此帮助小学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和社会的关爱之情,增强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教育阶段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落实,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政府、社会、家庭的极大关注,它将影响小学生今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孩子成长的必须,要积极挖掘利用各种感恩教育资源,力求使感恩教育目标突显生活化,并切合各年龄层次小学生学生的特点,便于实际操作。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促进学校建立感恩教育机制

感恩教育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如果只求一阶段的热度,会大大影响感恩教育的实效。小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塑造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和反复的过程。感恩意识、感恩心灵、感恩习惯的形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系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需要给予学生长期的熏陶、影响,允许学生反复磨合,慢慢积累,最终内化为小学生的一种道德品质。自然而然地外显于小学生的行为之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系统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从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学科渗透经验的积累、校园文化的打造等方面,结合低中高年段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不同的年龄特点。多管齐下,分层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感恩教育体系,真正做到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感恩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行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感恩素质发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扎实、良好的感恩教育能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感恩习惯,知恩、识恩是基础,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留意、去发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服务:如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爷爷奶奶、保姆阿姨的接送,老师每天的谆谆教导等等。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境界和品位有着重要意义。学校经常性开展生动、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

(3)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言行举止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激发孩子们内心的仁爱之心,让他们由原先的“自我”变得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小学感恩教育活动除了能给学生一双知恩识恩的智慧眼睛,更能给予小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拥有一颗感动的心,引导学生学会为他人着想,如在春天的季节观察冒芽的绿叶,让小学生感受大自然给予人间的美丽与爱;观察清洁工人打扫走廊、厕所,体会劳动的艰辛等等,让小学生自己思考,激发学生自省、进行自我教育。小学生们只有当他学会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才能有精神力量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内容的感恩教育活动,如为父母洗脚活动等,这些活动的确增强了学生、家长、教师这方面的意识。然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三分热血就立竿见形的,根植一种思想、情感、形成一种品格于孩子的心灵深处,远比传授知识来得困难。要在丰富、多变的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来培育小学生思想情感,感知感恩过程。

(1)处理教材,用活教材

小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倡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既善于利用课本,又要跳出课本。课堂既应包括课本内容,又应充满现实生活中的感恩内容,这样才会给学生亲近的感觉,才能将感恩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对农村小学生而言,难度过大,蕴含的思想内涵较深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适当删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对城市小学生来说,展现独生子女自私、狭隘、孤僻、脆弱等性格弱点以及纠正方法教学内容可适当增加等等。

(2)在生活中感知感恩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经历,用心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世界,变得敏感、细腻。现在的小学生受到长辈太多的呵护,把长辈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疼爱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往往觉察不到长辈的辛苦和劳累。在感恩教学中,为使小学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组织了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让小学生代替父母安排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间,然后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彼此之间的感受,体验腰酸腿疼的真切感觉,从而让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关爱深深地烙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关爱。通过心灵交流,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多么伟大,回报家人的真情也就油然而生。

(3)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把时间交给学生,以学生以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搭建学生感恩教学交流平台,转变以前的单纯灌输说教式教学。在感恩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具体感恩活动之中来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开放式的感恩教学过程,比如将感恩情景剧、感恩小品表演、感恩辩论会等活动形式应用于课堂,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中,调查社会中现象,观察和学会体验现实生活的感恩现象,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不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第五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时期,新要求,对于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纯粹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真正的促进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现状;环境;方法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初中阶段的教学应该把思想品德学科放在教学的首位,而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该正视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加大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调动激情,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有阵深刻的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正视目前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方能加以重视改变

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制约着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很多教师不予重视,在此,作为一名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了两点原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社会的因素。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不良风气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有两个强势的组织类型,一个是官僚机构,一个是商业机构,这两种机构对待道德的态度是一致的,即摆脱道德的束缚,消除道德压力,使自身置身道德之外。在学校我们会向学生传播有关职业道德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正面的,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但是一旦学生进入职业领域,他们就不得不为组织规则所束缚。思想品德教学毕竟不是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它必须要面对社会,面对社会带来的挑战,这是目前学校思想品德课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新媒介建构的虚拟现实与现实社会的运作逻辑不一致,使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难以提高。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还是比较容易受网络话语的影响。因此,如何消除网络所带来的消极效应是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抵消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正面效果这一点是目前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家长自身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观的多元化在无形中影响其子女的道德观。思想者品德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学,它的教学主体不仅有教师还有家长。在课堂上,教师按照传统的道德准则来教育学生,而有的家长可能按照他的道德观来教育孩子。教师教育学生上车要给老人让座,家长却带着孩子跟老人抢座位。家长的这种做法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如上两个方面只是本人的总结,还不是很全面,存在很多的漏洞,但是是本人精心的总结,希望广大工作者能够认真研读,加以指点,共同认识目前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从而提高大家的重视度,加大对于思想品德的投入,提高教学能力。

二、重视和谐民主教学环境的构建,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因素就只剩下环境因素了。心理学家也曾做过研究,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两到三倍的记忆力。因此,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我们必须重视和谐平等教学环境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创设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切实做到寓教于乐,真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成年人,现在认真地回忆一下,当时学得最好的课程,其实就是那些对学生真正地关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具有强烈的亲和力的教师所教授的课程,而表情冷漠、严肃刻板、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的教师,无论板书多么工整有条理、理论知识多么渊博、普通话讲得多么标准流利,学生从心理上仍然将其拒于心门之外。

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培养自身的亲和力,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当成课堂教学的一份子,才能放松心态的去迎接知识,才能真正的做到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重视教学方法的作用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在此不得不提。而对于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就变得极其重要。其实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沉闷。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方法的作用,合理的使用,提高教学效果。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格局。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教育技术手段,把那些过于理性的理论变为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就会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活起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的机械记忆为自觉主动的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及时更新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学习中倡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让学生敢于对教材、对老师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去探索、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其科学的态度。同时重视课堂与社会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体现。同时创新就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方法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很大,我们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自身能力,加大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我们教师要引起极大的重视。正视目前的现状,不气馁,相反要更加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加之优秀教学方法的使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能力。

48 3139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