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天地诗歌集精编5篇
【导言】此例“儿童天地诗歌集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儿童天地诗歌集1
关键词三美论;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28-2
一、许渊冲“三美论”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以及“形美”。但是“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换句话说,押韵的“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需条件,而“意美”却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许渊冲)
二、“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1.意美
诗歌讲究意境美。在儿童诗歌中,童稚而优美的意境和饱满的儿童情感是儿童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翻译中应该首先要表现出诗歌意境的美。以笔者译作,黄庆云《摇篮》为例: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
The blue sky is a cradle,
Rocking baby stars,
White clouds float gently,
Stars soundly sleep.
The ocean is a cradle,
Rocking baby fish,
The sea foam rolls lightly,
Fish fall asleep.
The garden is a cradle,
Rocking the flowers,
Wind flows gently,
Flowers soundly sleep.
Mother's hand is a cradle,
Rocking the baby,
The baby falls asleep,
By mother's lullaby.
诗中“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以静态的形象出现,由远及近,显得宁静而美丽。在译文中,笔者将这些意象“the blue sky”、“stars”、“ocean”、“fish”、“garden”、“flower”、“mother's hand”对应着译出来,再加上“soundly sleep”“一词,能够体现出意境的宁静。“云儿”、“浪花”、“风儿”“歌儿”虽已动态形象出现,但后面“轻轻”一词,使动作起到了烘托宁静气氛的作用,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创造出一个和平、温馨、静谧的意境。对于“white clouds”、“sea foam”、“wind”、这些意象的处理中,采用“lightly”、“gently”体现原文宁静的意境,“lullaby”本身具有轻柔甜美的意思,已经凸显出了宁静这一点。原诗中作者把母爱从摇篮边静静的守候,轻柔的摇篮曲中渗透出来,表达出对母爱的赞美,同时通过努力创造宁静的意境表达出诗人热爱宁静、美好生活的情感。
2.音美
“一切语言都有音乐性,凡属文学都讲究声律,尤其是诗。然而,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声律。诗人按其本族语言的声律,务使语音的清浊轻重、语调的抑扬与节奏的快慢都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以求达成最佳艺术效果。”(翁显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使原诗的内容与声律相适应,使韵律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押韵的格律诗绝不应该译成不押韵的自由诗。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许渊冲)
押韵是诗歌节奏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诗歌多采用尾韵。此外,还通常借助平仄来组织音调,通常使用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拟声词以达到音调的和谐美。基于这些,许渊冲提出在诗歌翻译中可以借助英美诗人喜欢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对仗等方法来表达音美。以笔者的译作潘振生《爸爸好》为例:
爸爸好 爸爸好 爸爸好
Good daddy good daddy good daddy
爸爸的力气真不小
Daddy has great strength
做得多说得少
Does more talks less
脏活累活他全包了
Doing all the hard and dirty work
爸爸好 爸爸好 爸爸好
Good daddy good daddy good daddy,
爸爸的肚量真不小
Daddy has a hardy appetite
挣得多花得少
Earns much spends less
剩菜剩饭他全包了
Eating all the leftovers
原诗中,“爸爸好 爸爸好 爸爸好”采用重复的方式,增强表达效果和感染力,表达对爸爸的喜爱之情。在两节诗里面,每一节的四句话分别以“好”“小”“少”“了”结尾,采用押尾韵的方法,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译文中,笔者应注意体现文章的韵律性和美感,因此遵循了英语中擅用头韵的习惯,译为“Daddy has great strength Does more talks less Doing all the hard and dirty work”里面,每一句的首字母均采用“D”开头,在“Earns much spends less Eating all the leftovers”两句话中每一句都采用了字母“E”开头,
3.形美
诗歌的形式不容忽视。在把中文诗翻译成英文时,译者应该把诗的形式考虑在内,最大限度地和原文保持同样的形式。在金波《云》的翻译中,原诗共十行,为了形式对等,笔者译本也采用十行。另外,在原诗中“蓝天蓝,像大海,白云白,像帆船。”采用短句的形式,句式比较整齐,节奏比较欢快。初译为“The sky is blue, as a clouds are white,as sailing boats.”也能够传达原诗的意思,但为了照顾原语句式和节奏的特点,尽量做到形式的整齐和对等,笔者最后译为“The sky is blue, blue as a clouds are white,white as sailing boats.”“天对云”“白对蓝”“大海对帆船”属于简单的对仗手法,在翻译时,“sky”对“cloud”,“white”对“blue”,“sea”对“boat”也照顾到了形式上的对应。
三。总结
诗歌创作讲求形音义三美,同样,诗歌翻译也绝不能只满足于“达意”,也必须力求“传神”。首先是必须保留原诗的意义(meaning)和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其次,在此前提下,还应该字斟句酌地使译诗具有一定的诗的形式和一定的韵式(rhyme scheme)、节奏(刘重德)。该观点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如出一辙。在儿童诗翻译实践中,笔者将“三美论”作为翻译标准,也以此标准对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对其实践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但是,作为儿童诗歌翻译,也有其本身的翻译特点,理论界对其研究还十分有限,笔者期待翻译界重视中国儿童诗歌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得出更加适合儿童诗歌翻译特点的理论指导和推进中国儿童诗歌翻译实践,把更多的优秀中国儿童诗歌推出国门,推向世界,让更多西方国家的孩子们了解中国儿童诗歌,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重德。论译诗――《中国古诗汉英比译五十三首》[C].海岸,编。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儿童天地诗歌集,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儿童天地诗歌集的相关认知。
儿童天地诗歌集2
摘 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及许多其他奖励和荣誉,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大部分取材于大自然,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农场生活;所以大部分人对其作品的研究集中在诗人作品所体现的田园、自然的象征意象上,而其诗中对儿童成长和家庭责任问题的关注很少,本文试图从儿童成长方向分析弗罗斯特的几首诗歌,深入挖掘诗人在家庭方面的思想与关注。
关键词:弗罗斯特,成长,嬉戏,顿悟,家庭伦理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2
一.前言:
在《影响的焦虑》中,哈罗德。布鲁姆将弗罗斯特与惠特曼、狄金森、史蒂文森、哈特。克兰并称为美国的伟大诗人;在《哥伦比亚美国诗歌史》的评价里。弗罗斯特不仅被视为20世纪的伟大诗人,而且也被视为整个美国文学史中的伟大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和其他现代派诗歌一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在商业化、工业化背景下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现实和人的自我危机问题,并都尝试探寻对这些现实和问题的解决之途。弗罗斯特的一些诗歌从家庭视角出发,探讨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与人的自我危机的一个方面,剖析伦理的自我问题。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不少诗歌直接向读者呈现家庭形象及相关问题,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家庭伦理关系,如儿童形象,儿童成长与教育,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尤其是儿童与父母的伦理关系。
二.成长中的嬉戏与顿悟:
弗罗斯特在诗集《波士顿之北》以及《山间低地》和戏剧诗“科阿斯的女巫”及叙事诗“枫叶”这几首诗中描绘的冷漠与残缺的家庭中子女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儿童成长问题、对家庭责任问题的关注。在其他一些诗歌中,我们更能看到诗人对这一问题多方位的思考,这些诗歌大部分都被诗人选入1959年出版的专为青少年读者选编的诗集《你也来吧》。这一诗集的选编和出版本身就说明儿童主题对诗人的重要性。在诗人看来,嬉戏与困惑是与成长相随相伴的;在儿童教育与成长上,父母与家庭显然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诗人更是通过强调父母性别差异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来说明父母双方在子女成长问题的共同责任,通过强调成长中的实践与嬉戏来突出家庭的教育职责。
1.“未到上学年龄”("Not of School age")
“未到上学年龄”("Not of School age")里读者看到一个期盼与其他儿童嬉戏,对学校充满期望却又感到困惑的学龄前儿童。诗中,远足的“我”在荒凉的新英格兰乡村“转过一个又一个路口,风吹袭的树林没有尽头。(460)在这里,“我”只遇到一座房子,只碰到一个同样孤独的不到四岁的孩童。这种孤独感对于儿童来说,显然“更加强烈,因为他对他的世界的局限无计可施”。孩童在这个孤独的世界没有嬉戏的玩伴;他之所以是“旗帜的崇拜者”,是因为旗帜升起的地方是一个学校,是个“大人”的公共场所,是个可以与玩伴嬉戏与共同成长的地方:
那孩子的口音不太清楚。
但我慢慢也听出了眉目。
他说某个我能去的地方―
他不能但我能去的去处。(460)
口齿不清的他想让“我”这个大人“去趟学校”,去证实那面大旗今天是否挂出。孩童显然对他不能去学校感到困惑,进而更加深了对大旗和学校的向往。
2.“枫树”("The Maple")
与这位学龄前儿童相反,诗歌“枫树”的女主角梅普尔的困惑则开始于学校,并伴随着她成长的整个过程。在这首典型的成长主题的诗歌中,母亲临终前给她取的名字迫使她去探寻名字的意义―进而也是自我身份的追寻,因为“正是她名字之与众不同使人人都/对它注意―而且对她加以注意”(236)。学校的老师否认她这一名字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亦即对她的自我的否定)―“但老师对全校说/没有这个名字”(235),而其他人“要么注意它,要么拼错它”(237)。父亲也无法解答梅普尔的疑惑:
我不知她替你取这名有何含义,
但这名似乎是她的遗言,想要你
做个好姑娘―像棵美丽的枫树;
父亲的含糊其辞在小姑娘心中播下了谜一般的种子:
以后我慢慢告诉你我知道的一切
关于不同的树,还有关于你的母亲
的一件事,那也许会对你有用。(236)
然而,父亲从未告诉她这个谜是什么,而是任由她自己去探寻;她想知道母亲给她取这名字,想知道母亲希望她“应该怎样穿着,应该有何举止……”(237)。可以看出,他所探寻的不仅仅是名字的意义问题,而是她的自我身份问题。在诗的后半部分,已经完全独立,有了自己完美家庭的她仍然在为这个谜,为名字的意义追寻,然而丈夫的话多少让她有些豁然开朗:
因为这很难说,说不定那只是
你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什么事情,
对我们毫无意义……。(239)
显然,丈夫的点拨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观点:子女的名字或许对父母亲来说有着某种意义,代表着父母的寄托;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和期待自然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成长便意味着自立和找到属于自己的自我,即如诗中所言―“花与父母播下的的种子迥然有异”(236)。因此,卡伦。基尔卡普对此诗的分析―诗人“既想融合又想压制强有力的女性声音”,值得商榷。诗人在这首诗的最后嬉戏般地写道:“所以我得说人名没有意义更好,因为留给天性和机遇的东西会更多。随便给孩子取个名,看他们会怎样”(242);即父母不应该“过度地控制孩子的生活”。
3.“白桦树”(“Birches”)
成长中的困惑,是任何一个人都要经历的,而弗罗斯特在诗歌中更强调了在嬉戏的顿悟中,在生活体验中逐渐成长。这与他对教育的看法相一致;他认为“没有什么方法或学科可以取代保持敏锐的感悟力的重要性”。名诗“白桦树”("Birches")以成人“我”的视角,回忆童年时的摇荡的白桦树那嬉戏的快乐,并从这种嬉戏中顿悟人生的真谛:
……人世是适合爱的地方,
因为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去处。(164)
对那个“离城太远没法学棒球的孩子”来说,“他唯一的游戏就是他自己的发明”,“他把父亲的白桦树当马骑”(163)。男孩在游戏中逐渐地领悟到“能保持住身体的平衡”的重要性,而在“一遍又一遍地挨个儿制服”父亲的白桦树的过程中,他又象征性地获得了某种自立―成长的标志。
4.“野葡萄”(”Wild Grapes”)
对成人的’“我”来说,孩童时的嬉戏令人回味和向往,令“我做梦都回到少年时代”(164)。而该书的姐妹篇“野葡萄”(”Wild Grapes”)中的女主角则叙述了小时候她与哥哥在嬉戏中成长的故事。最早刊登弗罗斯特诗歌的编辑及诗人的朋友苏珊。沃德(Susan Ward)曾想让诗人以她儿时的经历为素材,写一首女孩摇荡白桦树的诗,与“白桦树”相呼应,诗人欣然允诺,创作了这首诗,于1920年发表在Harper’s Magazine,后收入《新罕布什尔》。诗歌的开头,身为老太太的“我”便以幽默嬉戏的口吻为诗歌定下了基调,制造了一个深深的悬念,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从什么树上不可以摘到无花果?
难道从白桦树上就摘不到葡萄?
你对葡萄或白桦树的了解就这些。
作为某年秋天曾把身体挂在葡萄
之间并从白桦树上被摘下的姑娘,
我应该知道葡萄是什么树的果实。”(255)
5岁的我在向导兼“父亲”的哥哥的带领下来到他所熟悉的林间空地,在哪儿无数串葡萄缠在一颗孤零零的白桦树上。哥哥“为了让我能完全自食其力”,“把树压弯到地面,/让我用手抓住树枝自己摘葡萄”(257),结果却是“我”像一串葡萄一样被树枝高高挂起,本该马上松手的“我”却因为求生的本能而死死抓住树枝不放,最后在哥哥的帮助下回到了地面。
诗歌的第一节中提到的“我一年过两次生日”,不仅仅指她的这次“劫后余生”,更指她在这次嬉戏中所经历的“重生”似的成长。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词是“抓紧”与“松手”,使读者不得不深入思考它们的辩证关系与象征意义。哥哥把树枝压倒地面时,让“我”抓住树梢,可“我”却树抓住吊起,于是哥哥喊道,“松手,/傻丫头,难道你不知道什么是松手!”。可当时“我”还没有学会如何松手:为了活命我却忍痛把树枝抓得更紧,显示婴儿抓住什么就不放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从这种树上传下来的,因为远古时代那些未开化的母亲。(257)
显然在这首诗中,树延续了其传统的象征意义―母亲、生命等等,而“我”显示的婴儿似的本能―抓住树枝不放,暗示着对母亲、对父亲保护的依赖。最后在哥哥的帮助和指引下,“我”终于学会了松手,安全回到地面,也领悟到便意味着“孩子必须学会如何挣脱父母的保护”。
5.“一个姑娘的菜园”("A Girl"s Garden")
收入《山间低地》的“一个姑娘的菜园”可以说是这部诗集,乃至所有弗罗斯特诗歌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首。究其原因,或许是这部诗歌表面上的简单,或许是诗歌中缺乏弗罗斯特叙事诗中常有的幽默与浓重的地方色彩,又或者是这首诗歌不像其他诗那样充满含混和不确定性,给读者多层解读的空间。实际上,这首诗与“泥泞时节的两个流浪工”(“Two Tramps in Mud Time”)等诗歌一样,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嬉戏与劳作、工作与休闲等动态二元关系的思考,也同样可以用来阐述诗人在“美国文化背景中对诗歌的定义”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一位邻居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邻居女孩为了体验自立的感觉,“要求她父亲给她一块小菜园/让她自己耕种自己收获。与“枫树”、“野葡萄”等诗不同的是,这首诗里女孩的父亲走到了前台,并对女孩的要求欣然应允―“父亲说‘为什么不呢’”(177);父亲认为这块单人农场会给女孩一个机会,“锻炼你瘦弱的肩膀”(178)。在女孩的务农活动中,劳作与嬉戏是无法分开的,她的“自立”实际上就是在嬉戏中体验成长,在成长中玩味嬉戏。
三.结语:
深受爱默生影响的弗罗斯特对自立的理解在其上述的几首诗歌中深刻明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对父母与子女的伦理关系,对父母在子女成长中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等问题的看法。通过上述几首诗的分析,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更深刻地了解了这位诗人的思想及他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Nancy Lewis Tuten and John Robert Frost ,West-point: Greenwood Press,2001.
[2]Mordecai Marcus,The Poems of Robert Frost: an Explication,1991.
[3] Karen Frost and Feminine Literary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
[4] Robert and Uncertainty in the Poetry of Robert and London: Middleburry college Press,2003.
儿童天地诗歌集3
一、 每日诵读,播下诗的种子
“厚积薄发”,这是一个大家赞同的道理。要想让儿童创作诗歌,大量的诗歌积累是必需的前提。当我决定开展“儿童诗歌创作”教学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各类优秀经典的诗歌,带着学生读。在一年级下学期,我选择了《日有所诵》这本书,这是由徐冬梅老师主编的一本非常优秀的诵读书,可以说是一个品种丰富的“诗歌套餐”――童谣+韵文+古诗+自由诗……每天不重样,同学们每天早晨,诵读这些趣味盎然的经典诗歌,是一种非常愉快的精神体验。
小猫拉车
小猫拉车/老鼠不坐/黄鼠狼拉车/小鸡不坐/灰狼拉车/山羊不坐/老虎拉车/谁也不坐。
小小蝴蝶小小花
小小蝴蝶小小花/快快乐乐来玩耍/一个开在春风里/一个飞在阳光下/两个朋友在一起/两个名字不分家/一名叫花蝴蝶/一个名叫蝴蝶花。
蘑菇
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
这样经典的儿童诗歌,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它们洋溢着盎然的童趣,不仅能使儿童从中获得愉悦,更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理解和喜爱。将这样经典的童诗引入语文课堂,可以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充满诗情画意。诵读这些经典的儿童诗,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对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都将产生良好的熏陶和影响。想象一下,伴着清晨的阳光,学生在明亮的教室里,用天籁般的童声,诵读这些经典诗歌,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二、 尝试仿写,模仿诗的形式
“教育是一种等待”,播种后需要经过长长的等待,方能收获。带领本班学生诵读《日有所诵》一书整整两年后,我才开始在班级尝试让学生仿写诗歌。从心理学角度说,人要学会一种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需要不断地模仿,创写儿童诗也不例外。仿写,降低了写诗的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它是连接读与写最好的纽带。学了一首诗后,让学生模仿这首诗的句式、结构,换上其他的意象进行诗歌写作,这种仿写形式,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积累经典的诗歌结构和句式。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给学生创造仿写机会,学生觉得“既简单,又好玩”,非常乐意写。
如:我带着学生赏读《妈妈的爱》这首诗歌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了仿写――
原文
妈妈的爱是草原/我是小羊/怎么跑都跑不到边/妈妈的爱是蓝天/我是小鸟/怎么飞/都飞在里边。
学生仿写
学生1:妈妈的爱是大海/我是小鱼/怎么游都在水里边。
学生2:妈妈的爱是空气/我是淘气的宝宝/怎么躲/都被抱在怀里边。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著名语言专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儿童在仿写中,不仅习得了书面语言的基本句式,更可喜的是,他们的生活经验被唤醒了,写话的兴趣被诱发了。教师指导学生仿写诗歌,在语言实践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样,举一反三地仿写,既降低了儿童诗写作的难度,又保护了学生写诗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感到很快乐,乐于动笔。
三、 自由创作,写下诗意童年
小学习作教学提倡“我手写我心”,学生诗歌创作更是如此,如果不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抒发,学生的诗歌创作将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我在班级准备了一本“自由诗歌集”,这个“自由”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学生自由选择写或者不写;二是学生自由选择写的时间和内容。这是一本大家共用的“集子”,放在教室讲台上,想写的同学随时拿去写,想读的同学随时拿去读,想评的同学随时拿去写评语。没有硬性的规定,学生就不会“无病”,就会在真的有表达需求的时候,再来“真情表达”。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效果甚好,对这本“诗集”的使用,班级学生呈现出三种态势:一部分学生是观者,只是欣赏或是欣赏后写评语;一部分学生愿意模仿,模仿当天或近日读到的好诗;一部分学生乐于创作,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
童年
我曾经陪伴过你/你忘了我/忘了我/但是你的心里/还有一份回忆……
四季童趣
春天的童趣/是一只风筝/风筝托着童趣/飞上蓝天//夏天的童趣/是一条河湾/河湾载着童趣/流得很远很远//秋天的童趣/是一根长竹竿/竹竿系着童趣/把一个个苹果打了下来//冬天的童趣/是一块雪巧板/雪巧板拉着童趣/消逝在白茫茫的一片……//啊/四季童趣/童趣四季!
诗是最能陶冶儿童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儿童诗纯真质朴、以爱为核心的思想感情,将会为儿童的生命染上丰富的底色。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作美的过程。经历诗教的学生,他们的感情更细腻、心灵更柔软,生命将更有质地!著名儿童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后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人。”
有同事问我,进行儿童诗歌创作的教学尝试,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说,很简单,就是当我教过的学生路过一面写有美丽小诗的墙时,他能为之驻足,这就够了!
儿童天地诗歌集范文4
儿童诗——一部浑然天成的童心写真集 绍兴县柯桥小学 张幼琴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写作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针对这一建议,笔者认为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可以尝试儿歌,儿童诗的写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首先是他们极富想象,令人忍俊不禁的无忌童言,让他们常常不经意地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性来;再次,他们持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形象思维异常活跃,那好奇的眼睛,纯真的心灵常常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捕捉、发现和探索,然后不经意地去表达能打动他们心灵的东西。第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如今三五岁的孩子,在家长、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会背很多古诗、儿歌和儿童诗,初步养成了读诗的兴趣,初步领略了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进入小学后,识字量渐加,在大量诵读琅琅上口的诗歌后,让他们尝试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儿歌、儿童诗的写作,不会是件困难的事。 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适当开展儿童诗、儿歌的写作活动,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音乐感、节奏感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符合课标的理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让“无忌的童言”自然地流淌,无暇的童心淋漓尽致地写真。 一、几行小诗,便是呼之欲出的童心 孩子们虽然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坎坷,但他们的心里却装着多彩的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大树是年长的爷爷,月亮是美丽的姐姐,他们会同情整天呆在天上的太阳,会担心小鱼夜里睡在哪里,这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教师要是“用心呵护”,耐心指导,几行小诗,便是呼之欲出的童心。 如一位孩子刚上一年级总缠着老师有问不完的问题,“为什么月亮晚上才出来白天不出来工作呢?”这充满稚气的问题只有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才能提出,虽然稚嫩但充满了孩子般的疑惑,你怎忍心拒绝呢?笔者没有生硬地讲科学道理,而顺着孩子们的思维出乎意料地问:“那为什么太阳公公到了晚上也不出来微笑呢?”孩子听后会心地笑了,笔者便灵机一动,让孩子把刚才的问答写下来,于是就有了下面这首生动浅显的问答歌。 《老师,我问您》老师,我问您,/大白天,月亮姐姐会不会露脸儿?/小朋友,我问你,/黑夜里,太阳公公会不会开口笑?/瞧,一颗好奇可爱的童心就在几行小诗中弥漫开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大师的名言对孩子们来说也许并不恰当。我们的孩子不仅用好奇的大眼睛看世界,更是用纯真的心体验生活的可爱。生活中的一切小事物都揪着孩子们的心。如一位孩子问笔者:“天黑了,我要睡觉了,那我的玩具睡哪儿?哪儿是他们的家?”于是笔者就带着善良的孩子们开始为它们找家。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他们发现了宽敞的书包是书本的家,像帐篷的蓝天是白云的家,清凉的小溪是鱼虾的家,胖乎乎的彩色汽球是空气的家,妈妈的肚子是他们小小时候的家……这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想象呀!难道这不正是最美的诗吗?这一行行小诗中不正传递着那天真、善良与美好的心灵吗?不正躲藏着一双双晶莹透亮、充满好奇的眼睛吗?不正闪耀着那天真纯洁、自由烂漫的童年吗? 二、几行小诗,便是轻盈灵动的意境。 几只美丽的蝴蝶/是花儿的春天。/一个尖尖的笋芽儿/是竹园的春天。/一朵朵顽皮的浪花/是大海的春天。/望着天上的风筝,/我高兴地说:“那是我们的春天。”/ 这是一年级孩子写的《春天》,那个“尖尖的笋芽”让笔者瞬间体会到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盎然春意,这不就是诗歌的最高境界——意境吗?一位孩子看见窗外下起了雨,他写下了这么有意思的话,“树叶上是玩滑梯的雨点,地面上是游泳的雨点,天空中是比赛跳水的雨点……” 别为我们的孩子担心,不是有人说热恋中的情人会成为诗人,其实我们的孩子才是天生的诗人。多少美妙的情景在孩子们童年的梦境中徐徐展开,只要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插上想象的翅膀,轻盈灵动的意境便跃然\\纸上。 三、几行小诗,便是深厚隽永的睿思。 孩子们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思想认识不可能全面、深刻,不像成人那样履历丰富、见多识广,但他们对周围的事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或稚嫩的说法,用他们有意思的语言表达出来。有这样一个孩子写了这样一首儿歌《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语文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我过生日那天最短。/奇怪,为什么我的心情也有长有短?/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这孩子“不务正业”,但笔者却为他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情感而惊叹,多么有意思的语言呀!他用视角感受“长”和“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佳句:“微风过处,送过缕缕清香,仿佛是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孩子们的写作本身就是“我笔写我语,我语表我心”的最朴素、最真切的童心体现,而几行小诗便把他们对生活简单的思索,用有意思的语言快乐地表达出来,朴素明朗、不乏童趣和诗意。这样“有意思的话”还有许多,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偷偷告诉笔者,明天是她的生日,她快兴奋地睡不着了,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诗: 翻过来, 唉—— 睡不着, 妈妈会不会 送我香甜的大蛋糕呢? 翻过去, 唉—— 睡不着, 爸爸会不会 带我去游乐场坐飞机呢? 那份急切与快乐、期盼与压抑不住的兴奋,在几行小诗中如此真切地流露出来,怎能不惊叹孩子的智慧,怎能不惊叹小诗的魅力呢? 美妙的诗就在孩子们不经意中流淌出来,一个孩子能向我们生动地诉说《书的童话》“笑话书,/像是幽默的爸爸,/它的肚子里有说不完的笑话。/童话书,/像是慈爱的妈妈,/那生动的故事,/带我进入甜甜的梦乡。/字典,/是知识丰富的老师/我一有疑问/它总能耐心地为我解答。/”一个孩子迎着风儿,浮想联翩:“老师,是谁把风筝送给天空妈妈?/这呀,是春风。/老师,是谁让知了哥哥一起歌唱?/这呀,是夏风。/老师,是谁给大树爷爷理发?/这呀,是秋风。/老师,是谁叫雪花妹妹跳舞?/这呀,是冬风。/” 像这两个小诗人一样,所有的孩子脑子里都有许多许多奇特想法,只要引导得当,布置得体。让儿歌、儿童诗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解开写作对孩子们的束缚,让孩子们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让儿童诗记录下孩子们的童言稚语,让儿童诗成为一部浑然天成的童心写真集,让我们古老诗国的花朵们咀嚼诗的甘甜,让我们的语文就这样开掘繁衍吧!
儿童天地诗歌集范文5
儿童诗因其童心的发现和童言的表达、充满儿童化的想象和情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引起了儿童的共鸣和反响,使他们从中获得情感的滋养,并引导他们追求和向往美好的事物。而多媒体的集成功能恰好为小学生学习儿童诗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儿童在形象生动的视听环境中喜欢阅读与创作儿童诗,为儿童诗教学锦上添花。
1 巧用多媒体,引导儿童天性自然流露
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是新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的具体表现。儿童诗以儿童的眼光把个体对生命、对世界的真切体验,自由灵性地表达出来。引导儿童天性自然流露,是儿童诗的核心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诗歌内容,设计精美有趣的课件,会紧紧抓住儿童的视线,给他们带去独特的体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天生的诗人。如执教《会飞的……》一课时,教师先给小朋友播放了一首儿童歌曲《小星星》,童稚可爱的歌声配着漫天星斗的夜空图,一下子就把孩子带入了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夜晚。小朋友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轻轻摇晃身体,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童诗《会飞的小星星》时,教师又选择了动态的萤火虫图片,孩子们惊奇地跟着夜晚的萤火虫“一忽儿高,一忽儿低;一忽儿东,一忽儿西”,仿佛自己就是那灵活小巧的“小星星”。而练习创作儿童诗的环节中,接连出示的五彩气球图令孩子想到了会飞的棒棒糖,阳光下的肥皂泡是会飞的许愿珠……
儿童诗语言精练简短,往往有大量的留白,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这些贴近孩子生活的图片,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和孩子的童心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孩子在童诗的世界里慢慢飞了起来,课虽尽而意无穷。
2 巧用多媒体,激活儿童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儿童是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用好奇的眼睛、纯真的心灵在大自然中、生活中感受、捕捉、发现和探索。这种想象构架了儿童诗的内核。多媒体能有效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儿童诗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激活了儿童丰富奇特的想象,为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
在花卉儿童诗创作教学中,多媒体不仅把孩子们带到了绚丽斑斓的花的海洋中,更为孩子的儿童诗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月季被孩子想象成“精致的酒杯”,白玉兰是“安静的白鸽”,迎春花是“叫醒夏天的小喇叭”,风铃草是“风儿手里的小铃铛”。
执教《兔子花》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了几幅“仙客来”的花朵图片,美丽的花朵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目光。接着介绍“仙客来”又叫“兔子花”,可以让孩子猜想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玩的名字。孩子一边猜想,多媒体一边出示小兔子和“兔子花”的对比图,于是孩子猜到:是因为长得像兔耳朵,想要听清春天的脚步?是离家出走的小兔为了躲过妈妈寻找的眼睛?或者是被施了魔法的小兔子,变成了一朵花?还是月宫里嫦娥姐姐手里的那只玉兔下凡,变成了美丽的“兔子花”?孩子每一个奇妙的猜想都变成了一首有趣的童诗:住在暖房里的/兔子花/最大的愿望/就是长成一只/真正的小兔子/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
而执教儿童诗创作课《路》时,教师在强大的网络图片库中搜集了许多巧妙的和“路”有关的图片,一边出示,一边以诗意的语言激活儿童丰富奇特的想象:小瓢虫在路上/和走来的阳光聊天,铁路琴弦上/火车弹奏着远行的歌,山间的路/最牢的长绳/把大山系在一起,高架桥/一个漂亮的蝴蝶结/打在城市的衣服
上……孩子在大量的神奇美丽的图片和教师适当的语言提示下,创作出了大量充满想象的儿童诗。
儿童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表象,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出生动形象的童诗。
3 巧用多媒体,唤醒儿童纯真美好的情感
教育在呼唤诗歌。儿童诗教育是施加于儿童心灵的教育,是儿童的心灵与大千世界的对话。优美的诗歌,能使孩子们愉快、热烈的情绪持久不衰。著名儿童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儿童诗教学应区别于语文教学的咬文嚼字和片段分析,更强调美好情感的呼唤和优美意境的感悟。运用多媒体光声的有感模象,能积极调动儿童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以便准确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奇妙纯真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