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农村农产品调查报告 农村区域发展社会调查报告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农村农产品调查报告 农村区域发展社会调查报告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农村农产品调查报告 农村区域发展社会调查报告篇1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体制改革
内容摘要农村公共产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供给问题是农村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来看,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最基础的问题都体现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上。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两方面分析,从供给的失衡和需求的紧迫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初探各方面的原因并做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大胆改革建议,力求可以促进中国新农村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需求、矛盾、机制改革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农村经济的弱势地位日益明显,而对于其公共产品能够进行有效和合理的供给又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在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且需求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原先的旧的供给体制是否会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一直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与供给结构与农村需求不一致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总体水平不足。目前农村发展急需的生产性公共物品严重不足,基础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公共物品短缺,农村公共物品存在着质量差、层次低的问题。本文在带着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试着提出推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革的合理思路。
一、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建国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历了几个时期的变迁,但总的来说,仍保持着农民自给自足的状态。目前,我国对农村地区是否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都是十分重要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以满足农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为核心,要贯彻科学、节约、高效的原则。我们来看一下现实:
(一)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供给不足
目前从财政支出的范围看,公共财政投入已涉及了农村所有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但投人总量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尤其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公共 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处于领先的省份,在农村的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逐年增长,但贵州农村仍然存在着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贵州省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则更加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农村部分学校教育设施陈旧,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学、生活用房设施不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脆弱无力,城乡差距显著,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等问题仍较突出。再看农村基础交通设施供给与需求也存在严重脱节,而从贵州省整体来看乡村道路硬化在贵州中西部部分地区的农村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贵州东北部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好,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的恶化,平原地带水资源污染触目惊心,农村水网全部为劣质水。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差距明显
1、重视准公共产品的供给,轻视纯公共产品供给。根据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而且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农村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准公共产品的生产比较重视,而对涉及到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常因为各种原因推迟搪塞,若上级政府不予支持也就漠不关心。基层政府按部就班地侧重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无可厚非,但一味地重“准”轻“纯”,为了“政绩”拒绝执行“政策”则违背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对一些准公共产品县乡级政府积极性比较大,而对农民生产生活所
必需的纯公共产品的提供却重视不够。原因在于准公共产品通过市场化手段向外融资,通过行政化手段向农民集资。而纯公共产品是没有根据和借口向社会和农民伸手的,所以农民必需的纯公共产品出现短缺,如基础教育、养老保障设施;治安环境;污水垃圾处理;农田灌溉;农业发展战略等却供给不足。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一些农民生产生活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对那些不需要较大的投资而且在较短的时间里又能见到收益的项目感兴趣,迷恋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的生产和 2 供给,对上级明文要求考核的农村电网改造、交通道路建设、防洪防涝设施建设等公共设施项目,常会快速组织资金进行实施,而对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农村基本设施维护等关系农村、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工程不感兴趣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等“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提不起兴趣。农民信息不足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农业相关信息等供给不足。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村常因缺乏市场供求信息而盲目生产,所以才会经常出现产量增长而收入反而下降的现象。政府提供全国性的市场供求信息在近年来已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三是农村社会保障等的不完善如农村医疗保障普遍缺乏,使农民成为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逐年增多,加之政府对农村卫生防疫投入不足以及现行的医疗卫生防疫能力的限制,影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大部分农村的教育供给不足,学校的数量和教师的质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村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如土壤肥力减弱、水资源污染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等,环境污染严重等。农村精神文化产品薄弱,农民自发组织的团体,如老年协会、文化演出协会、体育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太少,不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贵州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地区差距明显(要搞清楚立足点,是立足湖州还是立足贵州,然后再进行修改)
转型时期贵州省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格局。由于不同的地理区位与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形成工业大县与农业大县、财政富裕县与财政贫困县共存局面。所以,为公共产品提供主要资金来源的财政收入也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因其自身增长机制而不断地扩大,就造就成现在某些地方之间农村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矛盾突出及其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民主意识的觉醒,农民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越来越个性化。而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乡政府和村委会,往往无视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真正需求,往往通过行政命令,实施强制性供给,从而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供给不平衡,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在这里简单的剖析一下:
(一)我国传统“二元化”发展模式和思路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传统“以农补工”“重城轻农”,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形成的城乡不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和制度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目前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从而使得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差异大。目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情况严重滞后于城市,在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均是如此。例如,从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来看,目前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居民的卫生费用占全国总费用的比例不足1/4。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但由于政府资源和能力有限,以及对农村公共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垄断,使得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严重的效率损失。同时,向城市倾斜的财政体系和体制使得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城市建设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偏重,而用于农村的偏轻,甚至过少,并常常出现“挤农补城、保城”的现象。并且,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欠缺、不规范,从而使落后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更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单一的供给体制势单力薄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性供给机制,尤其是作为农村基层管理组织的乡镇政府。但乡镇政府的财政权和事权不对称,财权小而事权大。如农村的基础教育、计划生育、水电设施、道路交通等公共产品供给,主要由乡镇政府以及村来承担,由于乡镇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够足额提供这些公共产品,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收支状况更加失衡,尤其是削弱了县乡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能力。而且,在农村税费改革后,针对农村公益事业采取的“一事一议”制并未能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结果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匮乏,以及公共服务的缺位。
(三)财政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财政监督也不断强化,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预算执行中,预算监督机构、部门、单位对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督,很多工程“只见数字不见项目”,也很少对公共支出进行绩效考评,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极其低下,寻租行为也较普遍⑼。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表现为:首先部分公共资源用于维持公共产品生产机构的运转,用于人头费开支。第二,部分公共资源用于与农民无关的事项,而这些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而被忽视。
三、供给体制改革出路——统一、规范、公平的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如前所述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矛盾是由于制度和自然原因各方面综合造成的,反映出公共决策不合理而导致的社会资源分配的扭曲,因此,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必须解决决策权的配置问题,当然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畅通,将导致农村公共产品整体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负担,激化了农村的社会矛盾,不利于当前政府正着手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积极探索,进行改革创新,构建统一、规范、公平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一)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和需求决策机制是有差异的,对公共产品的需要表现为个体决策,而决定供给多少公共产品以及如何供给却是集体决策。显然,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不能代替公共产品的需求决策。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决策的表述机制应是“自下而上”的,要真正反映农民的意愿。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则要有所区分,中央、省、地县对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的决策机制应该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是从汇总最基层农民的需求做起,逐级汇总,层层上报,由农民的需求决定农村的供给决策。然后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任务,提供公共产品。但在村级公共产品的决策规则上,则必须强调集体决策的民主性,要有广大村民的参与,自下而上的完成⒀。
(二)建立起有效的农村公共资源使用监督机制,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
实行乡、村两级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定期将收支状况公之于众并对支农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监督。通过增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开性与透明度,改变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唯上不唯下”的弊端,促进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建立一个专门的考评体系和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对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对于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从项目的立项审查、项目的跟踪督办直至项目验收考核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达到考评体系的 5 人员要追究行政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从而达到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的效果。
(三)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范围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一种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政府的多级供给体制。其中,县乡政府作为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直接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产品。而农村公共产品构成上的层次性,决定了作为供给主体的各级政府间的责任划分:属于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依据这一原则,诸如环境保护、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支出应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县级政府负责管理,县乡政府承担具体事务;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的支出应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县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主要承担本
辖区范围的行政管理、社会治安和本区域内小型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责任。这种政府间职责的划分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以杜绝上级政府下放事权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增加县乡财政的负担。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处于失衡状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滞后及匮乏给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制约了农村消费需要的提高,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建设,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矛盾,对于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拓坪,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11 年第7 期;
[2]刘丽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与创新,《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2期;
[3]祝建兵,陈娟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体化与多元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4]胡拓坪,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7 期;
[5]汪前元,从公共产品藉求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走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农村农产品调查报告 农村区域发展社会调查报告篇2
镇农村公共产品现状调查
一、现状
**镇在最近五年里对水利设施、农田灌溉等方面的投入很少。现在全镇共建有电排=座,其中国家投资=座,自筹资金建设=座,现装机容量为==台,====千瓦。外排渍水全靠以上=座外排机埠。原来大多以劳动力代替资本,由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动员并组织劳动力承担的建设。对我们**镇来讲,劳动对资本的替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有好多村都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但绝大部分是举债办事,自筹资金部分的大部分至今未还。尽管如此,在此方面本镇还是不够。按集雨面积计算,全镇=====亩,每千瓦负担面积为==.=亩,按耕地面积计算每千瓦负担面积为==亩,负担较重。灌溉以电排直灌的只有==个村民小组,占==.=%直灌面积====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公路建设方面,受近几年经济状况的影响也是差强人意。我镇范围内有省道s===线、乡级公路三五线及其它====公里的村级公路。s===线路基宽=米,有效路面=米,从==年镇政府自筹资金===余万元硬化了=.==/公里。还有=公里为砂石路面,====年=月上级准备硬化,由于资金短缺,只搞了基础路面,没有硬化,现以破烂不堪,基础损失严重。三五线全长=.=公里,有效路面=米,实际路基=米,是==年镇政府自借资金===多万元铺的山渣为渣石路面。由于经济状况不好,加上原来的有近===万的债务,所以养护不到位,现已大坑小沟,通行已相当困难。村级公路也是前些年有过投入,或是只搞一小部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也是急待投入养护。
农电网改造方面由于是近年来的国投,情况好一点。====起由国家投资===多万对全镇所有行政村、居委会都进行的电网改造,现在只有刹尾工程了,大约还需资金==万元。
二、问题
从上面调查的情况来看,通过分析,会发现有以下几个较为深刻的问题:
一是前些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我们说,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应当是上级政府,也就应是国家,而不应当是县、乡地方财政。
二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供给严重不足。在上面几个得到改善的方面,供给的主体是我们政府,镇政府财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农村公共产品总的供给水平仍然很低,如不进行改善则还不断降低。
三是原来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的超前发展给现在留下了很大的麻烦。原来所有的供给大多是举债,现在**因超前建设而引起的债务近千万。这个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现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缺口
我们镇现在最主要的也是以上几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更新改造。由于年失修,绝大部分设施老化损坏严重,进行农田灌溉,安全渡汛都有相当大的问题。要想把电排、修防会的所有问题解决,包括债务、设施更新等,对于我们**镇来讲至少要====万元。二是公路建设步子要加快。省道s===线已动工,但现在因停工而带来的损失已相当大,仅这项投入资金要===万元。其它乡村公路可以分步来做,每年至少要投入===万。三是农电网改造工程。现在只有刹尾工程,约需资金==万元。
四、建议
鉴于目前的现状,认为在投入上可以从构建新的供给体制入手,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是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充分体现农民意愿,实行慎重投入。
二是要积极引进私人投资,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断提高效率。有些公共产品的投入就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集资生产。我们认为对于我们镇的水利排灌设施就可以按此办法来实施。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于可以使绝大部分的群众受益的公共产品,争取立项,实行国投。
在管理上可以实行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
_年四月二十日
农村农产品调查报告 农村区域发展社会调查报告篇3
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调查报告
-以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为例
一、前言
农民公共产品的范围广泛,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来满足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不同需求。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就是在民主与集体利益的框架下,赋予农民合法的话语权,使农民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表达对承担公共产品成本及获取公共产品利益的意见,最后政府尽最大可能使一定范围内大多数的需求得以实现的制度规范。本调查报告是考察中部地区的一个普通乡村——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后总结出来的。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存在重大缺陷,不能充分反映农民对与公共产品的需求。最后导致农民公共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县、乡政府的偏好,由他们决定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没有建立公共产品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能有效反映大多数农民的需求意愿。受政治目标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下, 乡镇政府对能增加政绩的和增加政府自身福利的一些公共物品,如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有较高的供给热情。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软”的公共产品,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的提供与服务及相应的制度、政策安排等,不愿意提供或提供很少,而这些“软”公共产品同样是农民所迫切需要的。
农村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工程、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行政机构管理费和事业单位事业费、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维护六大类。它主要是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正是为了使政府的政策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所说:世界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主,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穷人的经济学。反映农民的需求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江滨村的发展背景
江滨村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的胥坝乡,胥坝乡位于县城北偏东17公里处。由原安平、胥坝两乡整建制撤并而成,四面环江,由章家州(古称小湖州)、子沙洲、文沙洲组成,是全省最大的江心洲,有“中国第四大岛”的美誉。南、东南隔小夹江与五松镇、西联乡相对,北与无为县土桥镇隔江相望,它是长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沿江有近60公里大堤环绕全境。胥坝乡境域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126亩,其中水田3018亩,旱地36108亩。地属洲区,沙质土壤,宜棉宜油,是县棉花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全乡共有10944户,34955人,其中农业人口33040人,非农业人口1915人。2007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亿元。
全乡共有两所中学:胥坝中学、安平慈济中学,连年向铜陵市一中、三中、县一中输送人才。小学有胥坝中心小学、安平中心小学、天合希望小学、民生小学等十余所,在校学生共计两千余人。此外,建有排灌站6座,排灌机械32台,总功率2155千瓦。乡村公路总长达公里,其中,石子路公里,柏油公里,水泥路6公里;集镇面积已发展至平方公里,集镇主街道、金融大道、政府大道水泥路全面建成;自来水厂7座,全乡居民均能饮用自来水。
江滨村坐落在胥坝乡的东南部,距离乡镇政府大约6公里。该村隔小夹江与西联乡相望,七八十年代由于本乡无中学,学生上学,农民出入仅靠江边私人小船。1989年发生翻船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私人小船被取消,人员出入要到离家四五公里的汀州轮渡。江滨村下辖22个村民组,党员44人,3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5人,后备干部3人,总人口1771人,504户。现有耕地面积2399亩,水面839亩。村庄经济以棉花、油菜为主,兼种一些水稻。
由于农业是江滨村主体产业,一直以来县、乡政府,村里都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把搞好农村水利道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由于农民的一些切实问题得不到沟通与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农民颇有抱怨。
三、江滨村公共产品发展现状(一)、农村道路与桥梁建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作为一个地处江心洲的农业村落,道桥建设事关江滨村的兴衰。自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江滨村已累计修筑三条水泥路,特别是今年刚建好的农田中间的水泥路使得农产品的运输、销售更加方便。但是,由于通往城里的桥至今没有建设,村民们只能依靠离村四五公里外的渡轮出行,出入极不方便。与对岸的西联乡前湾村相比,本村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极少运出销售,这严重阻碍了本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附图2)
另外,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人民公社时期还能单向行驶拖拉机的田间小路,现在只能允许一个人单向通过。特别是到了夏秋之际,由于农作物茂盛。村民们早晨去田里做活,都会被枝叶沾湿;而且,要想挑一担子东西出来是极其不容易的。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大病无钱医,小病就忍忍”,这是村民们最真实的写照。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江滨村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在村内建起了农村医疗诊所(附图3),且全村参保率高达
。虽然农村医疗保险给居民带来了切实的实惠,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报销数额低,报销程序麻烦。
(三)、农村学校建设
江滨村孩子上学主要在三个地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在离村四五里的中洲村幼儿园上;一年级~三年级在河滨小学(此小学是江滨村与长杨村合办,附图4)读;四年级~初中三年级主要在安平慈济中学。虽说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幼儿园孩子上学贵是村民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另外,合并学校虽使得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孩子们上学放学回家比较困难,孩子们安全问题也是村民们所担心的。(四)、农田水利建设
作为一个以种植棉花、油菜、水稻为主的村落,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保证。2011年,村里对河渠进行清淤(附图5),使得村里几百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过去看天吃饭现在变成了自食其力、旱涝保收;另外,位于长杨村的排涝站对本村的农田抗旱涝灾害也起了重大的作用。
(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有钱有关系的有低保,无钱无关系的无低保”,这是村里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气愤说的。农村低保本是为了帮助残困村民解决生存困难的有益政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发生了扭曲。
四、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及其影响
因素
自撤销基层政权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以来,江滨村和全国其它乡村一样,农村村民当家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民生产分散,经济收入有限;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缺乏正当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管道,农村公共产品并没有得到最优化供给。
(一)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1、实行“一事一议”制度
“一事一议”是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和村“提留”后,农村一项新的民主办事制度。它是指在农村兴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时,所需要的资金和劳务要通过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研究, 实行专事专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的制度,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江滨村现行的“一事一议”民主制度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民主决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制度能够反映村民的公共产品需求。
2、由村委会代为反映
村委会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它是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重要渠道。由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对自身公共产品需求缺乏认识,更何况受自主经营的限制,农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集体主义精神收到削弱,农民对公共产品很少表达出来。村委会帮助农民提出公共产品需求,有利于和谐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人大代表联系村民,帮助农民向政府提出公共产品需求
江滨村在反映农民需求中把人大代表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介,人大代表与农民同耕田共生活,对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比较了解,并且能够切实反映农民的需求。在农民心里,有事找人大代表成为了习惯。人大代表作为村民需求的发言人,在人大代表会议上,提交提案向政府反映本村村民的需求
4、通过信访渠道反映需求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是对现行上访经验的写照。由于信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为的是反映农民的真实需求。当然,有了国家的制度保障,农民将这作为一条重要的表达渠道,备受重视。
5、村民自行集体解决,形成互帮机制
江滨村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由于位于长江内的一个江心洲,农业生产受长江水位影响非常大。每遇旱涝灾害,村民们总会互相帮助,共度难关,这也是江滨村民勤劳、朴实的真实写照。
6、(二)影响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因素。
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经济的分散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弊端。在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在坚决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的同时,应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加强村民之间的合作,筹集资金使的农村公共产品得到最快的发展。另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分裂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2、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意识
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低。据调查,在江滨村劳动力中,具有高素质的农村大学生以及相关学历者大多搬到城里居住,留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属于小学学历及其以下者。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叫狭隘,接受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较低。并且,受传统思想束缚,他们只顾自己当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因而,他们对农村公共产品往往缺乏理性需求和表达意识。
3、农民缺乏正确、高效的表达渠道
受农村经济分散性的限制,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这使得农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的畅通成为政府提供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长期以来,在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表达机制存在缺陷。首先农民与乡村干部联系较少,或者根本不联系;当村民遇到问题找政府反映时,政府只顾自己的业绩,相互推诿,致使农民所反映的问题的不到解决;人大代表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代表农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但是,大多数农民都不知道本村的乡镇人大代表是谁;当村民们知道这些途径都不管用后,只能选择自己解决或者不解决,这使得江滨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五、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完善
通过对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现状及表达机制的调查,发现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表达机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或者说如何去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其一、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另外,要将村民自治的理念深入到农民群众的思想当中,树立农民的主人公意识,强化他们的责任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在表达自身需要的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他们提出公共产品需要的合理性。
其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以及加强其工作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受农民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提供影响,农民正确的表达自身公共产品需要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中国大家长制思想的禁锢下,农民很少将自己的需求上诉至政府。一方面,农民不敢将自己的表达至政府;另一方面,农民在经过几次表达无效后(主要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使农民丧失信心),便不再自找麻烦,与其找政府解决不如自己想办法。
其三、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应该提供各种渠道使得农民表达自己需求渠道多元化。政府开辟一些便利的渠道使得农民能够反映自己的公共产品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社会在这一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可以规范信访部门工作,加大监察力度,规范人大代表选举过程及人文大代表的工作;社会各方面可以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农民集体合作,为农村筹集、捐献资金,将农民需求上达至政府。
社会工作 1101班谢飞
农村农产品调查报告 农村区域发展社会调查报告篇4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改善和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没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就谈不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农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具有与城里人均等的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新并且其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现依赖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方式,它通过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和运营,使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有效保障,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目前x县设有1个省标准文化馆和1个国家三级图书馆,有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宫、有县剧团、影剧院、电影公司各1个,(营运不景气);全县12个乡镇1个管委会有综合文化站15个,全县已揭牌的村级文化活动室57个,总体来看,全县农民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已具雏形。全县近一半以上的村都陆续在修建公共文化中心,已初步建成了基层党建远程教学c级站微机房,形成了书报刊、文化娱乐、音像、电影、文艺演出、印刷、艺术培训、宗教庙会等文化市场;同时县政府强化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充分保证了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2、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宣传文化部门每年都通过“三下乡”、艺术节、旅游节、文艺汇演、艺术展览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近几年来举办的消夏旅游节、龙门洞祈福大会、八渡春季山花旅游节、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亮点展示会,县直机关七一建党歌咏大赛、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型社火游演大赛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80多场,年举办书法,绘画、摄影、民间工艺制作收藏各类展览13多场次,参与群众近30万人次;镇村每年开展群众文体活动50多场,举办文化科技培训班30多次;东西城社区以广场歌舞健身文化和村镇文化为重点,组织了秧歌队、体操队、太极表演队、夕阳红艺术团,开展农村文艺调演、计生普法宣传巡演、党风廉政专场演出等多场文艺活动。2013年正月元宵节隆重举办了首届中国民间社火艺术节。此外,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组织跑旱船、陇州小调等民俗特色文艺展示演出等民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其中陇州社火已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农民的文化需求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基层农民的文化需求,近期,我与单位几名同志分别到天成镇范家营村、铁源村,东南镇家庵村、东兴村镇村干部、县文化馆等地进行了一项关于基层农民文化需求及消费状况的调查。该调查走访了部分镇村干部、农民、文化专干。调查显示,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相应发生变化,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
1、“爱看电视,不怎么看电影”。“你最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多项选择问卷显示,在“看电视”“打牌”“读书看报”“看戏”“看电影”等选项中,选择“看电视”的达95%,选择“读者看报”的8%,只有5%的农民选择了“看电影”。电视是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一些农民认为,电视有两个突出优点:一是方便,在外干活回来随时可以打开看;二是内容丰富,时政新闻、访谈节目、娱乐节目等应有尽有,可以各取所需。
一位农民说。此外,电影放映内容及放映时间的信息不灵通也是阻碍农村观众进影院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农民表示,虽然现在有政府出钱的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到各村居,但由于影片种类比较单一,缺少最新的国内外大片,大多数农民也不愿站在露天受热受冻,宁愿在家看电视。
2、最需要农业科技致富类文化。调查显示,89%的农民最喜欢和最需要的文化内容是“农业科技文化”,65%的人在看电视时经常选择“农业科技频道”,73%的人表示愿意看“科教影片和光碟”。在“你最愿意做出的文化投入”选项,49%的人选择了订购一些科技致富书刊。到访地又很多农民从事着烟草果业种植、畜牧养殖,他们希望能看一些有关种植、养殖的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因此,他们常常会从中央 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的一些栏目中获取农经知识,或者阅读自己征订的农村信息类报刊。对于村文化俱乐部图书阅览室的中外文学名著,不少农民则表示,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年龄偏大,家务活、地里活络多,“少有光顾”。“我们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这样的书和文章,也没兴趣、没精力去看这些。”在走访中,一位农民说。
3、通俗文化受欢迎。从需求层次看,大部分人喜欢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可惜农村人基本看不到,48%的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其中46%的农民喜欢看戏看社火,舞龙、舞狮、打腰鼓、民间艺人耍杂技等民间活动最受欢迎。从需求供给渠道看,问卷显示,57%的农民认为自己文化消费的主要来源是村里婚丧嫁娶时的小型演出活动和节庆活动,他们钟情于这种贴近自己生产生活的表演方式和内容。与之相比,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形式还不能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比如歌剧、话剧及音乐会等。在调查中一些农民认为,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这些高雅艺术有很大差距。
总体看,农民文化需求远未满足。从需求趋势看,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内在的渴求,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农民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问卷显示,63%的农民表示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或“较强烈”,42%的农民希望以村组或乡镇为单位组织自己的业余团队,如业余秦腔剧团、腰鼓队、舞龙队、乐队等,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但就是组织不起来。如今,农民 的文化需求不再满足于“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他们渴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79%的农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基层领导干部重经济轻文化,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看不到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辨证关系,更看不到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互为内生动力的良好效果。在具体部署安排工作时往往夸大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性作用,而忽视或轻视文化的思想政治基础性作用,有意无意地把文化发展工作排在末尾甚至忽略不提;认为这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年终考核时不是显政绩,所以没有像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教育等工作成效鲜亮。
2、过分顾及投资周期效益,文化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有的乡镇虽然千方百计建起了文化站、图书室等、远程教育站等文化阵地,象东南东兴村、杜阳下凉泉村等将近三分之一的村都建起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但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添臵必要的文体用具和最新书刊;给予民间艺术团体、个体放映队的经费杯水车薪,甚至没有;而且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在客观上使县镇财政困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资预算很少,且经常被挤占。
3、镇村文化艺术专业人队伍建设工作明显滞后。一方面, 农村文化专业干部素质偏低,如陇县各镇综合文化站共有职工43人,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仅有5人,而具有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却占到75%;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专干既不专业,更不专职,近60%被抽调从事镇村其他工作;此外,农村文化发展条件不好,待遇太低,难以吸引到优秀的年轻文化专业人才下来工作。
4、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服务职能作用难以发挥。文化管理与服务单位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缺乏活力。如镇综合文化站都是由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只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多头管理,不少镇综合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转播站、学校等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阵,造成文化资源重复配臵浪费。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必须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首先,应当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多方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再建”。继续在乡村一些人群相对集中且缺乏配备设施的的地方,新建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基层文化场馆,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二是“充分用足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搭车合建”。在规划招商引资项目时,注意把文化服务中心与建设农村基层阵地办公场所建设相结合,适当扩建部分文化活动场所,或者开发办公场所的综合功能,在部分场所设 臵文化功能区。三是“以加强农村文化资源整合改造提升为目标进行改建”。对闲臵废弃的旧校舍进行改造,加强资源整合利用,使之“脱胎换骨”变为功能较为完备、方便群众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其次、加快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基本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更新陈旧老化的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设备,改进节目制作设备,加快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二是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农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设备配臵,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三是加强农村电影放映设施建设。根据《陕西省农村电影16mm拷贝补贴暂行办法》,向省财政争取更多的补贴用于购臵新的农村电影拷贝和放映设备,并更新改造农村电影院,增加电影固定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扎实推进电影“2131工程”。
第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进一步加强镇村综合文化站等文化阵地的管理,不能挪用、拍卖、租赁,不能以任何形式改变其用途。对各级财政投入的各种设施,要认真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并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要本着建好、管好、使用好、服务好的原则,制定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管理办法。
2、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建设
第一、不断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一是要送戏下乡。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继续针对贫困山区乡村,采取“农民看戏,政府买单”的形式,认真组织专业(业余)文艺团队和电影放映队下乡送戏,确保山区农民每月至少看一场电影,每年看一至两场大戏。二是送书下乡。市、县(区)文化部门要配臵图书流动车,并在市、县(区)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在各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通过分中心向村流通点配送图书,每个流通点的图书每季度更换流通一次,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三是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以建设学习型村镇和建设学习型家庭为主题,开设“乡村文化特色讲坛”,逐步在县(区)、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等文化活动场所分别设立“美丽乡村文化讲坛”一级点、二级点和三级点,适时组织邀请全国乡村文化名人分赴各点巡回作专题讲座。
第二、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精心组织主题文化活动。以新农村建设、迎七
一、迎接十八大、改革开放三十四周年以及县境内各种文化艺术节等为主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专场演出、舞蹈才艺、书画摄影、盆景花卉展等各种文化活动。二是精心组织社区村镇群众广场文化活动。逐步将广场文化活动从城市广场辐射到农村,充分整合各县(区)、乡镇的广场文化资源,建议可以统一命名为“幸福陇州”文化广场文艺演出系列活动。三是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特色,重点开发陇州社火品 牌,赋予旱船等民俗文化节目新的内涵和精神,挖掘陇州办理红白喜事中健康优秀的民俗文化内涵元素,并通过举办二月二庙会及物资交流会、文化美食节、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作平台进行系列演绎展示。
第三、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自办文化。一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动员引导农民或企业家,采取捐赠赞助、联合共建、自筹资金等形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吸引和方便农民就近参与文化大院内的唱歌跳舞、拉弦唱戏、棋牌娱乐、体育健身、读书看报等文化活动。二是积极发展个体放映队。走“政策扶持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把个体放映队作为农村电影市场的主力军,鼓励个体放映户从放映发展到拷贝发行与租赁,鼓励有条件的可成立16毫米拷贝周转、租赁中心或发行公司,从一村一乡一县(区)扩大到周边地区,努力开创农村电影新局面。三是扶持发展民办剧团。扶持一批民办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四是鼓励创作民间文学作品。围绕西巷子老槐树、县挈社火戏楼、陇州八景街、大震关、华严寺、香山寺、磬口寺、娘娘庙,龙门洞、秦城遗址、固关民族老街,朱阎等二阁老等民间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和艺人进行深度挖掘,创作出一批具有本土气息的文学作品。
3、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第一、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是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引导与扶持。进一步引导文化经营业主到农村 设立文化经营点,加强对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新闻出版物的经营与管理,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二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推出陇州反映陇州早期农耕文明、游牧生活场景的书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和纪念品,奇石盆景根雕等旅游产品;以生态、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民俗风情展示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将八渡高庐村建设成消夏纳凉胜地、温水团结村建成温泉渡假水上乐园、天成范家营村建设成宗教文化展示区、关山草原建设成生态及游牧文化体验避暑山庄,加大龙门洞道教改扩建项目工程建设力度,提升道教龙门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建成以陇州宗教寺庙为点面的宗教旅游环线,并加强对庙会文化主流思想内涵关注和引导。
第二、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市场的监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文明、健康的经营理念,使文化经营业主在公开、平等、文明的经营环境中,自觉遵守有关规定,自觉抵制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二是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坚持“打扶并举”,继续完善属地管理原则,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的作用,严把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审核等环节,不断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三是加大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在各行业经营业户自愿的基础上,在农村文化经营场所摆放带有举报电话的监督举报牌,向社会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投诉电话号码;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 极性;聘请一批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的离退休干部和老党员等组成文化市场管理监督员,加大对文化市场管理的力度。
4、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建设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县委、政府需要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实行重点倾斜,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宣传、财政、文化等各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二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此项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镇(街道)村和创建文明乡村、文化名镇名村等相关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争创“文化先进镇、村”活动,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作为开展此活动的重要阵地,切实巩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第二、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相关部门要全力扶持镇村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根据《陕西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重要文化活动等的投入。二是逐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省市县财政应确定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具体比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入机制,并按照国家规 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逐年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三是鼓励吸收社会资金。制定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向农村文化的投资,通过国家、集体、合资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四是不断加强监督管理。财政、审计和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各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予以追究责任。
第三、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一是巩固和完善文化与艺术专业专职干部队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择优选配农村文化专干,实行定岗定责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保障工资及福利待遇,竭力调动工作积极性;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二是寻找和发挥农村“乡土民俗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三是凝聚和培育文化业余爱好者队伍。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中的文娱活动爱好者以及进城务工的青年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不断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