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天天 分享 时间: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以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破,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双强,加快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兴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到20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再到21世纪新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促使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们正处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要在科技突破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的领域和新的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各种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机器能够模拟人类进行复杂的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生物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基因编辑和生物制造等领域的革新,开拓了生物医药、农业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新材料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发展,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轻量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新的科技革命正在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生产关系、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模式。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塑造了新的生产关系。传统的生产模式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组合相对固定,其资源配置的方式也比较简单。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有组合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劳动者不再是简单的劳动者,而是需要具备更高技能的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劳动资料也变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从传统的机械设备向智能机器和自动化系统转变。劳动对象的范围也从传统的物质转移到了更广泛的领域,涵盖了信息、知识和服务等多个方面。这就需要改革并加快转变原有的体制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双强的重要成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方式更加智能、高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同时,产业的不断创新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突破,使得更多先进技术得以实际应用于生产过程中。这种双向促进的关系使得科技和产业在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源,而产业创新则是科技成果的重要应用场所。通过科技创新,各种新技术得以快速推广应用,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例如,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制造领域的传统生产线正在向智能化、柔性化方向转变。与此同时,产业创新也会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产业发展对于科技的研发和投入提出了需求方向,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科技创新的进步。例如,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大了对电池技术、电动驱动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创新。

当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更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与协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科创资源最聚集的区域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具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完善的法治环境和国际化的人才优势,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高端要素支持。澳门以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具有特色的旅游休闲产业,为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制造业生态,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大湾区的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程度,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技人才和高端要素资源,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的热土,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大湾区要发挥自身优势,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要加快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上实现突破。倚靠大湾区多所世界百强大学和完善的产业链创新链,依托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快量子计算、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在高能物理实验、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要坚守制造业当家,加强产业创新,主动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擦亮大湾区产业集群品牌,巩固提升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制造、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注塑、模具、家具、五金、小家电等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建设区域性智能制造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分类组织实施机器人应用专项计划,通过定制化生产和个性化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以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通过采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应用节能设备、开发环保材料和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环保化转型。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大湾区规则衔接和要素流动,加快形成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既要发挥香港和澳门的国际化优势,也要发挥大湾区内地城市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广阔、产业链齐全的优势,推动粤港澳科研要素跨境流动,加快三地科技市场一体化。以建设前海、横琴、南沙、河套等平台为契机,打造大湾区高水平开放高地,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鼓励大湾区内地企业、研发机构与港澳及全球的研究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由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构建粤港澳科创联盟,开展跨境科研合作项目。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包容、灵活的科研环境。深度对接香港及国际科研管理制度,围绕科研项目评审、经费支出、成果转化、激励制度等开展全过程创新。改革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完善基础研究经费拨付和管理办法。以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打造“政产学研”复合体,集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探索多样化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效率。

营造更好的吸引高端人才的环境,打造世界人才中心高地,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建立“创新成果越多、经济贡献越大、奖励补贴越多”的创新人才持久激励机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主体设置特聘岗位,自主评聘高精尖缺人才。完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为高端人才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障高端人才在大湾区安居乐业。

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为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产业性质的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构建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构建规范便捷、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构建循环畅通、合作共赢的开放环境。在跨境通关、跨境执业、便利生活、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领域实施“湾区通”工程,促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

总之,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谱写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48 2917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