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画家凡高的励志故事【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狂人画家凡高的励志故事【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狂人画家凡高的励志故事【第一篇】

伟大的人物都有伟大的爱心。尽管他们的生活很贫穷、很卑微,但他们用心、用情来看这个世界,同时也把自己带向了更为崇高、宽广的精神领域。 1886年12月的一个黄昏,贫穷的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因为付不起房租,被迫冒着刺骨的'风雪来到一家廉价的小画铺的门前,几乎是央求着老板开了门,希望能收购下他的一幅刚刚完成的画。

是的,这个年轻的、尚未成名的画家太贫穷了。

他一个人流落在异乡,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

虽然他每天都要从事14—16小时的绘画工作,但他的画却一张也卖不出去。

他因此而受尽了人世的歧视与冷遇。

实际上,他连生活最基本的需求都满足不了。他在一封信上诉说道:

“这几天我过得很不愉快。星期四我的钱已花光了,4天里我靠23杯咖啡加一点点面包为生,面包钱还是欠了人家的。今晚只剩一块面包皮了……然而创作却深深吸引着我,我像苦力一样画着我的油画……”

生活是这样的不公平,青年画家又是如此的贫困无助!

他知道,这个冬天,如果再卖不出去一张画,那么只有被房东赶出而露宿风雪街头了…… 还算幸运,小画铺的老板勉强购下了他的一幅画,给了他5个法郎。对于凡·高来说,这算是最大的恩宠了。他紧紧地攥着这5个法郎,赶忙离开了小画铺。

可是,就在这风雪交加的归途中,他忽然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刚从圣拉萨教堂里走出来。

小女孩很美丽,但从她那一双可怜的孤苦无助的眼睛里,青年画家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她也正处在饥寒交迫之中。

“可怜的孩子!”凡·高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这个正在哀求的女孩,喃喃地说道,“没有错,当风雪降临到世界的时候,所有的穷人都是困苦的,可是那些富人是不会懂得这些事的。”

这样想着的时候,青年画家完全忘记了房东此时正守在他的住处,等着他回去交房租呢。

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刚刚拿到手的5个法郎,全部送给了这个素不相识的、楚楚可怜的小女孩。

他甚至还觉得自己所给予这个小女孩的帮助太少、太无济于事,于是便满脸惭愧地、逃也似地离开了小女孩,消失在凛冽的风雪之中…… 4年之后,文森特·凡·高——这位尝尽了世间的饥饿炎凉和人生的孤独贫困的艺术家,在苦难中凄惨地辞别了人世。

这个可怜的画家,他仅仅活了37岁!

凡·高生前的绘画成就始终没有得到世人的承认,但他死后,所留下的作品却成了我们整个世界仰之弥高、光彩夺目的珍品。

更没有人会想到,1886年冬天他那幅仅仅卖了5法郎的画,若干年后,在巴黎的一家拍卖行的第九号画廊里,有人出价数千法郎购下了它! 安东尼·罗宾说:“成功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你想美梦成真,那就得把成功看成是一个人生的过程,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心灵的嗜好,一种生存的策略。”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一双勤奋的双手,再加上机会的青睐,就一定能登上成功的巅峰。

狂人画家凡高的励志故事【第二篇】

作为19世纪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凡·高无疑是不朽的。凡·高生前穷困潦倒,行为癫狂竞至割下自己的左耳,并在他37岁那年,完成著名的《向日葵》后开枪自杀了。凡·高生前仅卖出一幅《红葡萄园》,但他死后,其作品却成了亿万富翁们炫耀的资本,上世纪末,凡·高的作品竞拍卖出七八千万美金的天价。毕加索曾评价凡·高:“这人如不是一个疯子,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

其实,在凡·高前三百多年的中国明代,便有一位“凡·高”式的人物,与凡-高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此人就是开拓明清乃至近代大写意画一片新天地的徐渭:

徐渭,字文长,晚年号“青藤道人”,明代山阴县(今绍兴)人。他出生百日,父亲就谢世了。14岁时,母亲又作古,靠伯父徐淮抚养。徐渭自幼聪慧颖悟,才思敏捷,《明史-徐渭传》说他十余岁就能仿汉代扬雄的《解嘲》赋作《释毁》,颇得当地名儒推许。21岁做秀才时,名气已经很大了,但徐渭天性叛逆,尤其讨厌类似当时应试教育的“八股”文,八次参加科举应试,屡试屡败,直至41岁未中。嘉靖三十六年入浙直总督胡宗宪幕府,辅佐胡宗宪抗御倭寇,立下殊功。当年的总督府威势森严,一般官吏在胡宗宪面前“膝语蛇行,不敢拳头”,唯恐获罪。徐渭却始终戴敞乌巾,侃侃而谈,旁若无人。

胡宗宪获罪后,徐渭结束了5年的幕客生涯。政治迫害的恐怖,官场争斗的黑暗,使他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直至精神完全失常。凡·高割除自己的左耳,徐渭则用大锥刺自己的耳部,刺进好几寸深,幸好没有致命,凡·高在麦田中开抢自杀,徐渭则在癫狂中误杀自己续娶的妻子,身陷囹固达8年。

由幕客至狱囚,生活上骤荣骤辱之起落,使徐渭对人生体悟尤深。出狱后,他致力创作以发泄愤世嫉俗之情,精神虽已复常态,但“愤益深,佯狂益甚”,悲愤填膺,难以自遣,因而落拓不羁,纵酒狂歌。至晚年,徐渭生活相当窘迫,靠作诗文书画以糊口,落到“帱莞破弊,不能再易,至藉藁寝”之境地。

徐渭把自己坎坷不平的经历体现在作品中,无论诗文、杂剧、书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一股奇恣纵肆的激情,“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成为明代后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与艺术家。他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真正开宗立派影响后世,成就最为杰出的却是绘画。凡·高是19世纪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徐渭却早于凡·高300年独创水量写意画新风,形成影响深远的“青藤画派”,二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徐渭之画借物抒情或缘物寄情,不求形似而求生韵,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擅长,尤以花鸟画见长凡·高生前唯一卖出的是《红葡萄园》,有意思的是徐渭的著名代表作竟是《墨葡萄图》,人世间的很;事就是如此凑巧,这幅《墨葡萄图》藤条错落历乱,枝叶离披纷杂,果实晶莹欲滴,不质不华,犹如泼翻一砚梨花雨。上题诗一首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闭掷野藤中!”

书生老矣,壮志未酬,只落得一个“独立书斋啸晚风”的凄凉结局,那画中的颗颗“笔底明珠”,抑或正是自号“青藤道人”的徐渭那冥冥哭泣中和着血的滴滴泪珠!

徐渭的另一名作《杂花图》,全卷作四季花果十三种,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自左至右依次为滋润的牡丹、厚实的石榴、皎洁的白莲、高耸的梧桐、孤傲的菊花、丰硕的秋瓜、饱满的豆荚、瘦隽的紫薇、历乱的葡萄、淋漓的芭蕉、挺俏的梅花、清淡的水仙和萧疏的竹条,将四季花果杂陈于一局,倾泻作者“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激情,展示出愤激奔宕的画风。

凡·高死后七八年,世人才对其硕礼膜拜;徐渭则在谢世20年后,方受到推崇,“公安派”领军人物袁宏道还写有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之后,喜欢徐渭画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八大山人、郑板桥等,郑板桥专门刻了一方“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的印章,表示对徐渭由衷的崇敬。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凡-高与徐渭都是在极度的失落之中,在精神几近癫狂之中,开创出一片绘画新天地!也许正是有所剥夺,才有所馈赠;有所失,才有所拥有!

梵高的故事【第三篇】

在欧洲绘画史上,梵高的故事比梵高的艺术更吸引人。梵高生前,他的画不为社会所重视,终其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他一生靠弟弟提奥供给生活费用。他死后,后人却给了他各种荣誉,他的画的卖价也步步攀升。也正因为如此,梵高是一位用尽生命创作的画家,疯狂追求真爱及真实的感受,没有世俗的做作!

梵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画家。梵高是荷兰人,1853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父亲是一个乡间牧师,两个伯父都是美术品商人,梵高在艺术上的起步首先来源于伯父的商店。小梵高长着一头美丽的红发,模样却很难看,脾气十分古怪,不爱与人交往,可又易动感情;性情粗鲁、任性,而又腼腆羞涩。他的一个伯父在巴黎和伦敦有支店,作的是大宗的艺术品交易,打算日后让梵高来继承他的买卖。梵高也因为商业上的事情,后来也到伦敦和巴黎的店里去。这时他是个勤勉的青年,前途远大,但后来由于个人事件的挫折而失去希望,对工作再也没有了兴趣。

梵高曾经作过店员、教师与传教士,对穷人十分同情。27岁开始作画,立志要做一个农民画家,其人物画也多描绘劳动人民。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为代表的一些画,就是描绘农民的贫困生活的。后来他离开农村到煤矿去工作,所以便画起工人来了。往后他到了巴黎,接触了印象派,便又画起风景画与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不论画农民、工人或城市贫民,梵高同勃吕盖尔与米莱两位农民画家一样,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的。他的父亲与几个叔父都是传教士,他自己也笃信宗教,只是后来在矿山担任工人代表被革职后,才对上帝的存在产生怀疑。梵高从耶稣的泛爱出发同情穷人,但他也只能以自己可怜的一点食物去接济穷人,与他们共享一片黑面包。此外,便是用画来描绘穷人的贫困生活和艰苦劳动。他画这些画,与其说是搞意识形态的宣传,不如说是为了表达他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已。因为他自己还没有搞革命宣传的愿望。而且他的画,一生只卖掉一幅。能见到他的画的人,在当时为数寥寥。

梵高的画不为当时人理解,这注定了他一生要过漂泊凄苦的生活。梵高漂泊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出门旅行通常可以为他带来新的灵感。1869年至1876年,梵高担任美术复制商品店员时,屡屡因坚持非好画不卖而与许多欠缺美术修养的顾客争论。在伯雷那琪矿区任临时牧师时,目睹矿工穷苦生活的梵高,即使自己衣着褴褛,仍帮助工人家眷捡煤。矿区工人尊敬他如上帝使者,但上级却认为这样的作风有辱布道者的尊严,而将他逐出教会。梵高天使般的仁慈与天真、嫉恶如仇的个性,使他无法适应充满邪恶的社会生活。

住在荷兰的时候,梵高画了很多矿工的生活,厚厚地涂出阴郁的色彩。1886年,他搬到弟弟所住的巴黎,并开始上班。这段时间,他写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信给弟弟,谈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认识了毕沙罗、希涅克、高更、贝纳等人后,他的创作逐渐有了一些改变。

在感情上,梵高一生亦倍受爱情的打击。即使拥有善良的心,他近乎丑陋的外表及倔强的性格,以及感情冲动时极为鲁莽的行为,使得他所追求的女性望而生畏。1883年,终于有位39岁的玛葛娣爱上了梵高,却因女方的父母坚决反对,导致玛葛娣自尽,虽然自杀未遂,但梵高却遭受社会摒弃,只得伤心地离开。

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自画像,为的就是揭露漂泊过程中内心不安的情绪,用色大胆自由,恰能彰显个性。而这些作品的特征是,背景都以黄、绿、蓝、淡紫的笔调,缀出一股股跃动感,此外,也尝试以石墨、铅笔、木炭、水彩描绘出激荡压迫的张力。

梵高在生活及感情的道路上走得相当坎坷,只好在绘画上宣泄内心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特点多为热情洋溢,笔触大胆强烈。

终其一生,梵高都没有朋友。能够理解爱护他的,只有他的弟弟提奥。不过梵高从心底里还是渴望纯洁美好的友情的,他一个人曾孤寂地到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埃登游历,继续怀着激情学习画画。那时他竟像野狗一样,过着令人心酸的流浪生活。33岁时到了巴黎,他和提奥一起租了房子。

此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因为贫困和过度劳累,梵高身体非常衰弱,听从弟弟的劝告,到法国南方的阿尔租了一所房子。在那里,梵高创作了许多烈日之下辉耀的麦田,燃烧似的扁柏。不久,他认识了高更,很是投机,为了一同画画,把高更叫到阿尔,一起过了两个多月。但好景不长,一天梵高精神病发作,两人发生了口角,高更谈到要回巴黎,梵高非常伤心,当天就用刮脸刀袭击了高更。高更虽然没有受伤,但不免大吃一惊,夺路而逃。第二天偷偷回去一看,满地是血,梵高自己割掉了一只耳朵,晕倒在地。他用纸把耳朵包起来了,说要把它拿到熟人那里去。两人的交情就这样结束了。

以后梵高的精神病经常周期性发作,人们把梵高送到该城的监狱里关了一段时间,病势缓转以后,根据他的希望,进了圣雷米疯人院,把那里的一个房间作为画室,自由出入,去画附近的山野。在疯人院住了近一年,他与真正的疯人格格不入,显然这里对他的头脑造成了新的冲击。提奥对这种情况很担心,请求巴黎郊外的奥威尔医生收留梵高,于是梵高一面进行私人诊疗,一面继续大量作画。

病魔时时困绕着他,他画下了许许多多令人窒息的东西。有时,他竟然喝下了大桶的颜料,并疯狂地在镇上狂奔。不过,这也是他生命中相对快乐的时光了,他的画开始得到了艺评界的赞扬,有人也要买他的作品;他进行他的最后一次冲刺,画一望无际的田野,画小镇和田畴。

梵高的故事【第四篇】

在古典主义画派大师们的眼中,印象派画家群体里的马奈、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德加、塞尚等人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懂艺术,一群胡闹且浪费颜料的年轻人,对他们的作品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为了能完整充分地向公众展示基于对生存空间、物理光线和自然色彩独特理解的艺术作品,以此展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鲜明个性,他们犹如一群战场上的斗士,和古典主义画派进行了载入艺术史册的激烈碰撞与搏杀,终于得到后人的认可与推崇。印象派一路走向视觉革命的成功,一部分因素来自于他们不满绘画艺术停滞不前的现实;另一部分则要归结为他们从前辈们那里继承而来的艺术遗产。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印象派就没有后来的梵高。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派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明亮而丰富了。他发现,自己深爱的应该是鲜亮明媚、未经调和的纯真色彩。事实上,他的色彩特征也与印象派绘者们所倡导的用色特征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了印象主义者的绘画技法,但他对于人和自然所特有的敏感性,极为主观的观察能力,造就了他日后非凡的个性人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是色彩,就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他在人世间的嫉妒、痛苦但又热爱的这样一种非常真切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后来成了区别于其他画派的独立存在。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风和画法,即为了表现个人主观的强烈的情感,可以不对现实做出如实反映——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态度被称作为“表现主义”,并且被后世证明是现代绘画艺术中一种历久不衰的艺术方向: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自我再塑造。可以肯定,梵高是一个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是表现主义画派的先驱人物。

在法国培训期间,我有幸去阿尔镇追寻大师梵高,沿着100多年前他曾经走过的小路去了解他在阿尔的传奇人生和精彩故事,去感悟他短暂却辉煌的艺术人生。那是法国南部一座古老的小镇,一个舒缓压力的好地方,土地上生长着橄榄树和葡萄园,薰衣草随着季风飘出淡淡清香,牛羊群则悠闲地躺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碧绿山坡上,享受着明媚而温暖的阳光,古朴尖顶的农庄隐匿在树丛之中,罗纳河终流不息地穿过阿尔小镇,古典建筑与小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交相辉映,不时地在你眼前呈现出一幅幅如诗的风景画卷。

漫步在阿尔街道,我寻找到了梵高所绘《室外咖啡屋》的写生地,那家已经营业了一百多年的咖啡屋依然保存完好,摆放着一张《室外咖啡屋》的复制品。站在梵高曾经写生的角度,我用绘画者的心态,仔细地揣摩他是怎样用后印象主义的色彩表达自己对物象的感受,仿佛看到了梵高写生时的激情和内心的澎湃。令人遗憾的是,梵高徒步几公里去郊外写生的吊桥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复制品不在罗纳河上,而是在它支流的一条运河上。阿尔的向日葵最为有名,因为他和梵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四四方方的庭院里,大约有一亩地的面积,但比我想象的要小,虽然是冬天,却依然怒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在楼下有一处摆放着梵高那幅经典名画作的复制品,从梵高画的庭院到如今我看到的庭院,恍如隔世,时光荏苒,岁月沧桑的庭院里,小树落尽了最后一片叶子,但阳光依旧那么灿烂如辉。

梵高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法国巴黎,结识了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由早期的沉闷、昏暗,变得简洁明亮、色彩强烈。此时,梵高已摆脱了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并很快爱上了那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在阿尔两个月的时间创作了60余幅作品,“疯狂”使他的创作进入了高峰。虽然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不满足只是理性地“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立的风格”。所以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梵高在小镇广场租下了“黄房子”想建立“画家团社”。后来高更因约前来,不幸的是,梵高梅毒进入三期,引发精神失常,并与高更日夜争吵,后来更是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被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离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梵高在阿尔期间虽然创作出大批作品,但仍然无法依靠卖作品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馆——室外》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阿尔居住的时光是梵高创作的巅峰时期,由于他在印象派画风的基础上更加倾注了自己对物象的再塑造,用心灵感受对象,用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倾注于笔端并和画作完美地融为一体,从而奠定了他表现主义画派的`先锋地位。在阿尔有人说,理性只能出画家而出不了大师,大师只有具备火焰一样的激情,内心强大、性格独特,不同于常人,也就是所谓“拐点”偏执——从这个方面看,梵高这样一位艺术大师符合以上特点。

梵高对阿尔的重要性,在于他一生最辉煌的创作盛期是在这里度过的,他留给阿尔、法国和世界的是300多幅不朽杰作!遗憾的是,梵高的精神世界也是在这里崩溃的——在阿尔的梵高纪念馆,不仅有文字图片、画册、影像、高仿复制品,而且还标注了梵高在阿尔所有写生的行程线路、各种旅游文化纪念品以及世界各国艺术名家慕名前来寻找梵高的人生色彩,现在的阿尔离不开梵高,给阿尔带来的不仅仅是旅游经济,更是阿尔的文化形象的建立和对艺术界的影响力,这是阿尔小镇的基本文化标志。

阿尔是一个仅有5万人口的小城,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原因,就在于它有众多的罗马的建筑遗迹:最古老的陵园、古剧院、竞技场、古地下拱廊和大浴室等。城市的灵魂是文化,而要体现出文化的灿烂丰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有文化名人。文化名人在思想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对于当下社会以及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法国文化底蕴深厚,历来重视历史和文化,酷爱“名人”,常常举办各种全国性、地域性的纪念活动,法国国民议会副行政官员帕斯卡尔·雷庞茨女士说:“文化是政治的硬盘,文化将国家凝聚起来,今天的世界处于道德危机中,艺术能够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虽然梵高原籍荷兰,但他的艺术成就却全部留在了法国阿尔,从而得以更广大地传播和发展,也体现了法国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尊重、对文化旅游的重视以及全力打造欧洲文化艺术中心的这一雄心。

梵高是法国众多文化名人中的一个,是永恒的世界级大师,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给法国、给阿尔带来了无限荣耀和自豪。

48 238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