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解方程的教学设计意图【汇集5篇】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意图【第一篇】
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此外,组成方程组的各个方程也不必同时含有两个未知数.
二.会检验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满足每一个方程,只有这组数满足方程组中的所有方程时,该组数才是原方程组的解,否则不是。
三.会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基本思想;。
代入法消元:
1.代入消元法是解方程组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代入消元法就是把方程组其中一个方程的某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然后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2)将变形后的这个关系式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4)将求得的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关系式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加减法消元:
1.加减消元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之一,加减消元法是通过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种解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其中一个未知数的值;。
4.能够根据题目特点熟练选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能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用代数方法去反应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意图【第二篇】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一、复习。
例解方程:
(1)2x+xx+3=1;(2)15x=2×15x+12;。
(3)2(1x+1x+3)+x-2x+3=1。
解(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x+3=1,
即2x+x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2x+6+x2=x2+3x,
亦即2x-3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x+12。
方法2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2x=12。
解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2(1x+1x3)+x2-xx+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2x+xx+3=1。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135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填空: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列方程解应用题。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1)mnm+n;(2)ma-b-ma;(3)maa+b。
2。(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意图【第三篇】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即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发现新知。
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巩固新知。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1)(2)(3)(4)。
3、师生互动再探新知。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你能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一个定义吗?(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若未知数设为,记做,若未知数设为,记做。
4、检验新知。
(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5、自我挑战三探新知。
有3张写有相同数字的蓝卡和2张写有相同数字的黄卡,这五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10。设蓝卡上的数字为x,黄卡上的数字为y,根据题意列方程。
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五、总结。
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
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都为1次方,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有无穷个解,若加条件限定有有限个解。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意图【第四篇】
《认识方程》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方程与学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课前谈话开始,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轻松导入课题,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在探究方程概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以天平图,月饼图、水壶图整节课的主线,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去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方程产生的需求,方程在运用中的优越性并成功建立数学模型,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得出概念后,进入练一练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判断是不是方程的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合理判断认识到方程的两个特征缺一不可,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方程外部特征的印象,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二是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借助媒体呈现一些线段图,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些题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里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查一查的练习是是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最后拓展题,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问题,列出方程,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算术方法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思想的魅力。经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验方程思想,引领学生走进方程世界。
不足之处,还是有点紧张,比如学生把等式说成等号老师没有及时纠正,但是学生心理明白的,只是表达时的口误。总之,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很强,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意图【第五篇】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消元”思想。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二元一次议程组的解法,教学一开始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我们没有学习过怎样解,那么我们学过解什么类型的方程?答:一元一次方程。
提问:那可怎么办呢?这时,学生通过交流,教师只要略加指导,方法自然得出,这其中也体现了化归思想,教学的最后给出了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同样也没有学过它的解法,那学过什么类型的方程组,这时又怎么办呢?与教学开始时方法一样,但这时不需点拔、指导,学生按“消元”“化归”的思想,化“三元”为“二元”,化“二元”为“一元”,这对学生今后独立解决总是无疑是种好的方法。
有个别同学在选择方法上:是用代入法还是加减法,很犹豫,解答起来速度较慢,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即快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