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读后感(优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寒夜读后感(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寒夜读后感【第一篇】
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人凑足了一台戏,抗日战争时期的婆媳剧,佐之以小宣、陈主任等简单、平面的配角。聚焦于“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可故事所呈现的东西远不止于此。
故事的三位主角都是抗战时期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其中汪文宣更是一等一的“老好人”。但在混乱黑暗、人人难以自保的时代背景下,良知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小说中三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过顾影自怜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心理在所难免,也让我作为读者感到可惜和忿忿不平,但更多的时候,可能只会徒让这种委屈的情感缠绕自己。
汪文宣将周围许多事情的不幸揽到自己头上,婆媳间的争吵过后,总能听见汪文宣说“都是我不好”,这近乎成了汪文宣这个人的基本旋律,成为了他逐渐软弱的借口。汪文宣是个有脾气的人,无论是面对婆媳纷争还是面对上司的刁难,他都会产生过近乎咆哮的内心活动,可当话说出口时却依旧温顺得可怕。“你是个忠厚老好人,你只会哭!”这是曾树生对汪文宣作出的评价,在她走后依然萦绕在汪文宣的耳畔。而这类似的评价每当我回忆起汪文宣这个人物时都会浮现出来,就像当我看到《black star》的专封时耳畔就开始回响“in the villa of ormen”这句歌词一样。
汪文宣与曾树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最初的岁月里,都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心怀抱负的年轻人。即使病入膏肓,汪文宣依然挂念着自己最初的志向要兴办教育。可与此同时,曾树生在这个家中极大程度地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不同于曾母,她是思想上较为西化的女性,更加倾向寻求自己的生活乐趣,谋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这个人物有趣的点在于她始终恪于情感和良知,这与她对幸福的追求相矛盾,这两点拉扯着曾树生的想法,让她在想象与执行之间摇摆不定。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自然不好一刀切判别人物行为动机的好坏。(至于汪母,我只能说对儿子很好,但对于曾树生未免过分刻薄,我还是想不大通为什么要用姘头这个说法来羞辱她,不然哪来那么多破事)
抗日战争的进展是小说前半段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前线战争虚虚实实的消息扰动着后方百姓的生活与心态。让我想起了《子夜》中那伙投机者对于前线战局也是同样关注。对于前线的具体情况,仅通过小说文本的阅读难以推测,只能看着后方百姓因为人云亦云的谣言乱了阵脚,不管有没有办法,都先逃了再说。而汪家却因为汪文宣的身体已经无暇顾及这种事情,在一片混乱中反倒求得了坐以待毙的镇定。
可这样的日子是难捱的。一次次,汪文宣用等到战争胜利就好了来搪塞曾树生,以期她平息怒火,这既让我觉得改善家庭关系无望,也在推远曾树生与他的距离。而这疲于应付的空头支票在结尾处被回收。日本投降,战争胜利,外面的街上充满了喜庆的气氛,甚至开始了游行,但“胜利日,欢笑日,也没有给这个房间带来什么变化”,这又同前文相仿,外界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对于汪家不值一提了。而汪文宣似乎内心始终有着执念,吊着一口气为了见证战争胜利,活到自己的承诺实现的那一刻。“他用颤抖的手捏着笔,吃力地在纸上写着:‘我可以瞑目死去。’”不过似乎在他的生命末期更执著于所谓的公平。他虚弱痛苦极了,除了受尽病痛的折磨,他无法再去做其他事情。内心漂浮起一颗逐渐变大的气泡,装满了对自己生命的费解不甘惋惜,直到最后一刻被死亡戳破了。
“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像还在向谁要求‘公平’。”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对于许多人而言,同样不足为一件喜讯。曾树生从以前的楼房走出来时,听到路人说:“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的胜利。”对于底层百姓而言,他们的命运似乎只是与自己的一方土地捆绑在一起,他们的生活止步于此。一些更大的事情,关及更美好更复杂的生活,只能交由上面的人操心。
先前我以为寒夜不过是其间一个难捱的冬季,回过神才晓得是旧时代垂死未绝的鼻息。
寒夜读后感【第二篇】
夜的寒气却渐渐地透过他那件单薄的夹袍,他的身子忽然微微抖了一下。
这是一个男人的寒夜,在寒夜的时代。寒气无孔不入,侵蚀着他的身体、让他的身影显得更加消瘦,让他的夹袄更加单薄。他是成年男人一家之主,却受着夹板气;他是怀着教育梦想的知识分子,却做着无意义的工作受人白眼。他改着文字不通的稿子,温驯承受着生活的鞭笞,但命运却嫌不够,又给了他重重一击。且不是立时毙命,而是钝痛,淤血,看他挣扎。
婆媳关系是家庭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当两个女人把同一个男人划为自己的所有物,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此展开。战场是同在一个屋檐下,武器是尖酸刻薄的言语,争夺的地盘是她的儿子她的丈夫。汪文宣在家庭中处在一个夹板气的位置。妻子和母亲不和,他不能偏帮谁,最终落得两头不讨好。这是多少男人在家庭地位的真实写照。妻子的海誓山盟,母亲的生养之恩,都是他不能抛弃的,中庸之道用得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两边不讨好。汪文宣其人的温吞性子更加剧了战火弥漫。
妻子离家出走后,汪文宣的表现是很耐人寻味的。作者在这里对他进行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动作、语言还是心理,将细节放大,生动形象展现了汪文宣的挣扎痛苦。同时作者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如灯光变化等等。“在叙事中的超量修饰成分成为作者意念的主要传导方式。”而曾树生的形象也很引人深思。她是受过教育的新时代的女性,她有梦想,有才华,有能力,讨同事喜欢,很有魅力。抛去在婆媳关系中的固执不论,她对于丈夫几乎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作者直到最后也没有给出她的决定,为她保留了道德感。
从文中可以推断出汪文宣是个有一些梦想有几分才华的人,但胆识不足,唯唯诺诺,在职场也是大家欺负取笑的对象。心里对主任的刻薄愤愤不平,但却“连鼻息也极力忍住,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周主任会注意到他心里的不平”,连早退都不敢,每天努力工作,赚着微薄的工资。让人看着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后来汪文宣患病了。这场病让他不得不停止工作,不得不接受妻子的钱。这病把他和身边人分隔开来,他一边看着自己生命的流逝,一边看着身边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救他。活下去变成了替他人完成的愿望而不是自己的意志,我们不禁要思考,意义何在?对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来说死亡是解脱,而全无尊严的插着导管苟延残喘维持生命,更多的是完成亲人的心愿。对于安乐死的争议一直很大。有人质疑这不合人道,担心患者会被亲人以此方式“谋杀”,然而,生存的意义绝不是呼吸、心跳、保持各项机能,人之为人,清醒的意志是至关重要的。行尸走肉般活着,虽然全了子女的孝道,但更多的是对身边人的拖累,对自己的折磨。久病床前无孝子。在我看来,疾病最残忍之处,就在于人不能为自己做决定。不能决定病痛或健康,不能支配自己的身体,甚至不能选择生死。
对汪文宣来说,死亡就是一种解脱,生命给了这个男人太多不得已,太多不如意。“他一直痛到最后一刻”,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怜悯。
寒夜读后感【第三篇】
《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小说仅仅通过数人及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便向我们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人们的画面。初读《寒夜》,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便弥漫了我的整个身心。此后,这种心情便愈加浓烈,随着故事的结束,沉重的心情也达到了极点。每每阅读一段时间,便需长嘘一口气,否则好像整个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说《寒夜》是巴金写于抗战末期的作品,小说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职员。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说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来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轻时期便守了寡,仅有的爱全都给了她儿子,她不允许别人分享他,甚至是儿媳。她的爱无微不至却显得自私霸道。她的爱虽让文宣感受到了无比温暖,却也给文宣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总以旧社会的思想和礼教来束缚新派的媳妇,总觉得媳妇不懂规矩,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做比较,虽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但未免做法太过偏激。
树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期女性,她爱家爱先生爱孩子,却忍受不了母亲对她的约束与轻蔑,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舍。她的离去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过她表现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读过《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而结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怀着满腔“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走向社会,想创办“乡村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热情付之东流“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毁掉了”。成为软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协成为汪文宣的.主导方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处世哲学。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对自己的意见,总之他整天工作在担惊受怕环境里,严重地摧残了他身心的健康。对妻子也是如此。他带着强烈的念头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别的男人有说有笑,只觉得心里发冷,却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最终“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争吵中,他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为了生活,他不顾身体健康,拼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从不告诉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写《寒夜》是为“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揭露了这个寒冷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人们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愿望。
小说始终将这个家庭的悲剧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展开。战争的威胁,时局的混乱,官僚的腐败与自私,贫富的悬殊,失业与逃难的恐惧,成为这个家庭所无法承担的压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适当地将笔墨延伸到这个家庭之外,写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剧。如:汪文宣的同学唐柏青、同事老钟。这些悲剧进一步证明,汪家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它不过是整个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寒夜读后感【第四篇】
汪文宣与其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汪文宣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巴老赋予他的却是懦弱和体弱多病。对于抗战胜利的遥远,以及肺病的折磨,汪文宣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抗战胜利再给家人过好的生活。但,他意想不到的却是,当别人在庆祝抗战胜利时他却因肺病折磨而英年早逝。更意想不到的应是,抗战胜利之后的生活与之前丝毫未变。生命到达尽头,梦也支离破碎。巴老笔下平淡的生活却使人心中荡起一阵阵的涟漪。最难忘记的应是汪文宣病逝前不能说出话来的情节,但仔细一想,即使汪文宣能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那个时代也不允许。普通的一个情节却震撼人心,让人心酸。
思绪飞扬,阅读时的感受已不在,惟在脑海中拾起那点点滴滴……。
寒夜读后感【第五篇】
小说一开始就布置了一个压抑、恐慌,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外部环境,日军的侵略导致社会环境的压迫式本文一个线索。然后由环境的烘托、汪文宣的肺病再加上婆媳之间的矛盾,更加压迫了汪文宣的精神和肉体。最后从汪文宣的角度扩展到整个当时社会的残酷,全文都是压抑的基调。
主人公汪文宣与曾树生曾经充满理想,追求个性解放与个人幸福,并通过自由恋爱组成了家庭。但是在艰难的现实与生活的重压之下,往日的和睦与平安都渐渐消失。曾树生陷入与婆婆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对生活失望的她最终抛家弃子,而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汪文宣也在贫病之中离开了人世。
小说的内容比较短,没有像电视剧从头至尾叙述。切入点就已经是小宣(两者的孩子)13岁,而汪文宣也已经体力不支,肺病愈来愈严重。
在人物刻画中,汪文宣:懦弱无能、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处世哲学。在家庭婆媳争吵中,他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他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另一方面,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义感,内心也有对黑暗现实的不平与愤恨,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住好的品质。他老实、正派、不阿谀殷勤。
曾树生——个人主义者。健康、漂亮的她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从小说文本看,巴金强调的是她选择了敢于改变的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没有恪守中国传统道德所要求妇女那样陪同这个毫无希望的家庭去牺牲。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出场镜头不少的婆婆,是一位很典型的封建女子的形象,读过书,但是旧观念已经无法改变。首先她认为没有用“轿子”娶回来的女子就是“姘头”,其次她看不惯树生整天打扮去聚会跳舞。婆媳之间的矛盾日渐增强。
小说中没有什么好人坏人的观点,就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矛盾。对于树生的离去我们无法批评,没有法律规定她必须留下来照顾家里,也没有法律规定媳妇必须受婆婆的气,对于她的离去我很理解并且认同。每月的汇款以及结尾的归来,都证明树生心里都放不下小宣和汪文宣。而面对有肺病软弱无能的丈夫、毫无活力的儿子以及恶语相向的婆婆,换做是我也会备受压抑。而汪文宣的人生和结果,在我看来,他自己必须承担百分之六十的责任,懦弱、自己受气、又坚决不去医院的性格就算是一个健康的正常人也会死去。
不得不说一个从古至今难以解决的矛盾,婆媳矛盾一直存在。婆婆觉得自己儿子最大,要求媳妇百依百顺,却从来没有想过女人嫁的是丈夫不是儿子,况且女人也是有爹娘生,花了大精力培养出来的,有什么理由为夫家做牛做马呢。三观正,通情达理的家庭就有一个和谐的氛围。
每个社会都有时代的印记,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只要大思路上步调一致,那么小细节双方商讨之后总能减少矛盾的范围。还有一个环节是我能理解但是不认同的观念,为什么女方一定要比男的赚钱少或者社会地位低呢?这难道不能说明女子能力强能共同抵抗家庭风险吗?本质来说这个社会还是属于男权下的社会!若是能解决家庭小孩的问题,解放女子在家庭中的束缚,那这个社会就会少很多这类不正的观念。
总体来说,不要局限于这个家庭的痛苦,从这个例子结合散乱的环境描写,尤其是尾声的内容,更加可以看书抗战时的残酷生活以及忍受残酷生活后,更为残酷的生活。
寒夜读后感【第六篇】
生活就像是玫瑰花一般,当它尚未绽开之前,你会满心期待,当它娇花盛艳之时,你会稍不留神,似乎幸福总是短暂的,到了花朵枯萎的时候,你的心情犹如石沉大海一般跌落谷底。
开头的故事总是填充着一股浪漫又良好的憧憬,当主人公汪文宣与曾树生两人皆从大学教育系毕业系出来时,两人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美丽编织的梦想。我们如今行走在大学校园里,又何尝不是格外让人觉得身浴书林花自香呢?当我们充满希望来到大学,似乎自己在追求自己的梦想进程中又前进了一步,似淡而浅,我们也承载着梦想在蓝天下成长。
当恋爱走进了婚姻,似乎过往的甜蜜会暗淡,许多的美好想象瞬间成为泡沫。每天围绕着子女与婆媳之间的关系展开的一连串烦恼。正如书中的曾树生与汪母,两人之间的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此起彼伏,看到书中的情节就犹如是看到现代电视剧的婆媳矛盾。其实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着说让彼此能够更加融洽的念头与想法,唯有共同享其愉悦,方可让家庭更加温馨有爱。无论是曾树生还是汪文宣的母亲,他们的心中都是充满爱意的,绝无半点的娇作,只是她们传达出来的方式存在不合,因此矛盾丛生。你也可以发现,如今许多的家庭中仍然会有许多争吵,就连母亲与儿子都可以产生矛盾,她们原本是为了彼此的好,可是当母亲的爱过分限制的时候,儿子的承受力难以控制好,这样两者就会产生矛盾与争吵。曾树生与汪母虽然没有母子之间的感情那么震撼,可是每天的家庭琐事足以成为他们之间的婆媳关系的导火线。
当你的生活整日沉醉在纷扰之中,那么你的痛苦也就无可避免了。每个家庭的吵吵小嘴,这些都是围绕着那些房子的贷款,小孩的抚养,父母的赡养等问题,单这些问题的存在似乎是必然的发生。我们唯能做的就是让自己能够享受生活的坦淡,让自己的放宽心态,平常面对,积极地态度永远不会过时的。就好像最近热播的《因为爱情有幸福》里的女主一样,她最终还是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解决好了婆媳关系,让自己成为一大赢家。她的坦淡让她最终获得了生活的美好。我们应该学习她,而不是像曾树生一样沉醉在彼此的纷扰之中,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自己的五彩的伞,随时绽放自己的色彩。
其实,生活的烦恼本身就必然存在,那么我们又何必过分纠缠,让彼此难受呢?把风看轻,把云看淡,其实蓝天依然那么美,你的回忆还是富有玫瑰花般的美感的。
寒夜读后感【第七篇】
巴金的小说电影在中国文坛、影坛都很有成就及影响力。我接触到巴金的作品就是通过看《家》这部电影了解的。黑白银幕非常适合表现那个时期的大家族的压抑黑暗,几个鲜活的女性都在家族的阴霾下萎靡消失,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真是一个旧社会啊!太压抑了!
也许是作家的立意的缘故,那时的大家族想必不都是这样的,没有阳光。像鲁迅家的鼎盛时期,就很令人艳羡的。还有许多贵族之家都是很有氛围的成长起来的,受到的传统教育都是立身处世的经典指教。因此,可以想见,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主要的写作方向的。不能说巴金的文学就是为了革命而文学的,不是这样,每一个人对事态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学也需要异样的见地。后来我又是先看了电影《寒夜》之后,才看的小说,我都同样被打动。被爱情、被凄苦、被短暂的片刻欢愉、被深藏在树生内心的爱怜、难以割舍的情所感动。贫贱夫妻是从浪漫中走来的,那些在校期间的热恋方式与当代人没有多大区别,同样是新潮的,为他们的爱而欢愉;结婚后,总要现实的生活,书生意气、叱咤方遒渐渐淡出,本份与循规蹈矩还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路,这也意味着男主人公生存能力的缺失,然而适合职场的树生,却能在近似交际场合的应酬中获得很大的青睐,身边不乏关注的目光,来自老板的亲切关怀。看到这里,我为男人的无奈感到悲凉,似乎女人的清丽气息即时能救助这个家,但也埋下了与迂腐之气暮气很重的家庭格格不入的距离感。这才是《寒夜》当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悲凉之感。这部书的压抑油然而生,读者在为之叹息中期待,在期待中还是悲叹。
巴金写足了处在那个尴尬位置的中年人的凄凉,谁是让树生离家的人?婆婆?宣?树生自己?都可能。寒夜留下的思考很多。也因此打动了读过它的不同时代的人。总的来说,《寒夜》尽管凄凉还是一部令人心动的爱情小说,是混乱年代的人性牵挂,是人间永久常新的道不尽的情愫。这部小说无论在何种时代,就如同一缕阳光,他们的那点可怜的爱像是一盏暖灯,让读者为之叹息和同情,原来,我们的巴金先生在平静的外表下除了控诉大家族以外,还能通过普通的小家庭轶事写出这样撼人的作品,《寒夜》的成功足以比其他作品更能传世。
寒夜读后感【第八篇】
作者:秦言。巴金先生转型之后的作品,没有了“爱情”、“激流”的呼喊,通篇的破碎、痛、苦难。
汪先生是整个的破碎,破碎的爱情、家庭、身体、工作,观摩妻子和母亲的争吵,读者都是深深的无力,何况夹在中间的汪先生。
母亲和妻子的不和,间接导致了汪文宣的死,但究其深层还是其本身的软弱性,通篇的汪先生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一句硬话,他一直在退让忍耐。在选择上汪先生和妻子形成对比,一个是完全为他人活,一个是衡量之后的个人本位。
如何担当人性的最大可能,首先是一定程度的自由,曾树生选择自由,选择离开,她身上是女性知识分子在特殊背景下依旧残存的浪漫与个性。而汪文宣则是完全的压抑,如果在工作上的忍耐是一个中年男人面对养家糊口的不得不,那么在家庭中的屈就又该怎么解释?母亲的形象,令人想到曹七巧,但他并非不爱儿子,他完全被封建观念束缚。面对儿媳的狠戾,完全像是早年丧夫压抑下的变态人格。
母亲的强势,妻子的不满,工作的压榨,一直强撑的汪先生终于支撑不住,他的思想和身体一起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