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第一篇】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1)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4)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5)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7)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9)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10)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11)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12)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13)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4)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5)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6)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第二篇】

现代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青少年学生得增强阅读、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而且高考也在大幅度增加主观鉴赏表达的分量,考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活动逐步趋向最高级。针对此,从对古代诗歌的初步鉴赏方面,我谈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整体把握,捉出“诗眼”

我认为,对古诗的鉴赏应先重在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整体的感知包括品味诗题、了解作者、览读全诗、琢磨后面的注释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奔向作者诗意的“共鸣点”!

如果鉴赏的是律诗和绝句,那整体感知、重点切入将是极为重要的。绝句的四句诗与律诗的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存在着“起、承、转、合”的节奏与诗韵,而其中的“合”处往往是诗人寓意的亮点,即一诗之“眼”。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该诗先是抓住祠堂的典型环境进行渲染,如以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此为“起”和“承”,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怀念;接着承此一“转”,对诸葛亮一生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写,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尾联点情,便是“合”----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的怀念之情,推及表达作者自己对诸葛亮的赞颂和希望革新朝政的思想。

由此可见,抓住了“诗眼”,亦即捉准了诗人心目中的“意”。“意犹帅也”,其他的语句往往可牵涉并通解了。

二、重视读诵,咀嚼关键。

学习古典诗歌,应重视让学生多朗读、勤背诵,做到“心中有古诗例子”,使他们可以旁征博引,由此及彼,让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导他们对诗句中的`关键性词句进行咀嚼体味。

诗歌是精粹的语言艺术,“咀嚼关键”就是着重体会其中的“炼字”、“炼句”。怎样的句子才算好?清代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提出:“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艺概・词曲概》)。因此,要让学生多咀嚼那些关键而新巧的词句,品出其中的诗韵。“淡语”,亦即指平淡自然。它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充满哲理,看似平淡,但耐人吟哦,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平淡如水,但含意深刻;二是情真意切,看似平淡,但动人心弦,如“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撩人情怀,隽永有味;三是句子形象、生动,虽用词平淡,但诗意盎然,如“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可谓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充满立体感。

“壮语”即豪言壮语,是极度昂扬的句子。针对有“韵”的“壮语”,我们要联系作者的构思、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等去琢磨其中的诗美。如唐代边塞诗人卢纶的《塞下曲》:“醉和金甲舞,雷鼓动由川”形象生动、气势磅礴;而宋代大词家辛弃疾的《贺新郎》:“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这应是一幅多么悲壮的送别图,可谓情景交融,人物形象饱满,令人一诵三叹。

还有“秀语”,是指绮丽的语言。“秀丽要有骨”,我们要从中鉴赏出其中健康、严肃的思想内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颇能说明问题,他由“风流皇帝”作了阶下囚,尝到了辛酸苦辣,所写的词才“秀语有骨”。例如他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其中用了“凤阁”、“龙楼”、“玉树”、“琼枝”、“沈腰”、“潘鬓”等“秀语”,但作者却凝寄着自己由一国君主变为亡国俘虏后的惨痛心情,以及他对家山故国、宫庭生活的无限依恋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一词理解了,全句也就领悟了;一句抓住了,全篇也往往就彻解了”,引导学生把简练语言里面的无穷之意体会出来,还要让学生通过形象审美得到情意的熏陶。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篇内容来领会其中的“淡语”、“壮语”和“秀语”,把这些关键词句放到全篇中进行辨析,就可以拓展并加深对诗词内蕴的进一步理解。

三、明辨手法,披文入情。

古代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针对这些,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烘托、用典、虚实,乃至有无采用“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的特点,方便学生触类旁通,切实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想象搭桥,情通意顺。

诗人是凭个人感觉、灵性和情感写诗的,不少地方思维跳跃幅度大,看似不通,实为妙处。鉴赏者得往往凭想象搭桥,在理解词语、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全诗中诗人感情发展的流程,进而总体品味出全诗蕴含的感情和提示的道理。

比如王昌龄的《听流入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这诗写在作者谪于汶州之时,愁思难解,故听鸣筝落泪。按理说“雨痕”自多于“泪痕”,但王昌龄只以自己的感觉所得而书之,故不计事实上雨痕深于泪痕了。

2、曲笔映衬,言此意彼。

无论是写景、叙事、写人,古诗人都喜用烘托之笔。或者以人烘托人,或者以物烘托物,或者以物烘托人,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比如杨巨源的《折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水中吹。”诗人取杨柳为景,原因是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柳”之谐音为“留”,故折柳更有“极尽挽留、舍不得”之意。柳永词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此中情味。《析杨柳》一诗巧用曲笔,因景生情,最后两句之意是:只有您对我如春风殷勤吹拂折腰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

又如金昌绪所写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本写一个妇女思念她出征辽西的丈夫,但不从正面写她如何思念,而是从“打起黄莺儿”着笔,勾划出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的情景,她深切地思念丈夫,所以希望把梦一直做下去,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走那树上的黄莺,思妇的内心活动提示得十分深刻,同时也暗示了连年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了许多的不幸。

由上可见,鉴赏者分析不能仅停在诗句的表面上,得多想想此景此事此画面为何而设,诗人的真意在哪里。

3、对比述怀,借古讽今。

古诗常常喜欢写两种境界,一古一今,且爱用对比述怀,述古多为讽今,从而借古抒怀。因此,对于一些览古、怀古之类的作品,鉴赏者得“知人论世”,也即结合作者的时代以及个人遭遇去品味诗作的真意。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是诗人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象昔日的王寻、谢安及其家庭一样衰败沦亡,全诗今昔对比鲜明,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4、怀才见弃,借虚写实。

从屈原起,到李白、杜甫,直至清代的龚自珍,千古诗人的个人命运普遍处于“不尽人意”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渴盼绵绵难绝。针对这一点,读者鉴赏时,可以自然联系诗人身世遭遇进行分析,并且考虑诗作主题有无“怀才见弃,壮志难酬”这一点。

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都只能寄托于虚幻景象的描述之中,从而抒发那种怀才不遇的愤慨。即使是青年时期的李清照,也写了一首著名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传千帆舞。仿佛魂梦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身为婉约派代表的李清照写出的却是一首典型而杰出的豪放词作,作者托“梦”抒“怀”:写梦境中又回到天帝住的宫殿,天帝热情地问她要到什么地方去,接着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感慨自己无法施展抱负,徒然有使人称奇的诗句,流露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觅,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来抒发胸中的愤懑。

由上可见,掌握诗人普遍具有的“这一点”,更利于鉴赏者释疑去虑,披文入情。

四、调动积累,突破难点。

诗歌中不乏词句难点,一首诗的词句难点往往是理解之关键因素。

如杜甫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容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中的“迟日”就很难理解。但如果鉴赏者善于调动知识积累,善于凭己知去印证未知,则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了。因为,《诗经》中有“春日迟迟”之语,意谓“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所以“迟日”即“春日”之意。

又如秦观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只要能知道“鹊桥”的传说(传说每年七夕鹊聚成桥,牛郎织女由鹊桥渡银河相聚),那自然就会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蕴了。

五、区别风格,把握特色。

这风格、这特色是从思想及语言运用方面上来说的,什么是浪漫主义(屈原、李白、苏轼等),什么是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什么是山水田园派(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等),什么是婉约词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鉴赏者得有个系统的了解,即使对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语言特色也会不同,如李清照有个别词作写得很豪放,辛弃疾有个别词作却写得纤细婉转,因此我们要做到把握全体,区分特色。

王国维的《人间词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炼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良好传统之一,这是诗人才华的闪光。但境界毕竟是整个句子、整首诗词所创造的,“闹”、“弄”仅起了“点睛”的作用。点睛而龙活,但如果画龙不成而类草绳,点睛就毫无意义可言。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说:“……词句究竟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也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见《红楼梦》第48回)。李白的《静夜思》就没有一个“诗眼”但却脍炙人口千百年。还有,方言俗语,平易近人,写进诗句中,诗味也特浓。宋代女词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顺畅、易懂,如叙“家常”,娓娓动听,倍觉亲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语,更能增强地方色彩。如柳宗元的《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这“唉乃”是唐代湖南地区的喻音(喻摇橹声)方言,柳宗元用之于诗中,声色兼备,饶有风味。

作为鉴赏者,善于感悟并区分诗人不同的语言特色,这就更有利于进入品味诗的真正意境上。

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第三篇】

近日,我校开设了一堂精彩纷呈的散文鉴赏实训课程。通过参与其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散文的美妙之处,更从中汲取了宝贵的体验和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分享我在实训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散文鉴赏实训让我深刻领悟了散文的艺术魅力。散文以曲折的句式、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打动着读者的心。比如,在《醉美黄河》这篇散文中,作者用细腻而恢弘的笔触,将富饶而壮美的黄河景色展现在读者眼前,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壮丽和宏大的气势。散文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绚丽的言辞,更在于其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情感和思考。经过实训,我对散文的艺术形式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散文的魅力充满了敬爱和喜爱。

其次,实训中我深入学习了散文的写作技巧。散文写作是一门独特而复杂的艺术,需要写者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在实训中,老师详细讲解了散文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技巧。例如,通过对不同作者的散文进行比较分析,我发现每个散文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有的散文注重描写细致入微的细节,有的则更加强调情感的直观传达。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散文写作是一个灵活而多样的过程,需要根据主题和写作目的选择适当的手法和风格。通过实训,我的写作技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第三,实训让我理解了散文的丰富内涵。散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表达人生哲理和感悟的方式。在《流动的天空》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而有限的思考和感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思考。散文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既能映照人们的内心世界,又能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通过实训,我对散文作品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第四,实训让我感受到了散文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力。散文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同感受。在实训中,我们进行了一次散文朗诵活动,每个人都选择了1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进行朗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互相倾听和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散文作品带给我们的力量和共鸣。人们面对散文作品,会激发起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共振,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态度。这种魅力和影响力使我对散文更加热爱和追求。

最后,实训让我认识到了散文鉴赏的重要性。散文鉴赏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更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通过对优秀散文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能够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启发自己的思维和创作灵感。在实训中,我不仅学到了散文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更培养了自己的文学情操和审美眼光。散文鉴赏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它不仅能够提升个人修养,也能够带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总之,通过散文鉴赏实训,我深刻领略到了散文的艺术魅力,学习到了写作的技巧,理解了散文的内涵,感受到了散文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力,认识到了散文鉴赏的重要性。这门实训课程不仅为我学会了更好的散文鉴赏方法,更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和思想境界。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热爱散文,用心去感受散文的美学与艺术。

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第四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散文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独特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学宝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散文的独特魅力和思想深度。下面我将从形式、主题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来谈谈我对古代散文的鉴赏心得体会。

首先,古代散文的形式非常灵活多变,让我在阅读中体验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古代散文既有短小精悍的笔记散文,也有篇幅宏大的骈文杂剧等。例如,《抱朴子内篇》中的短小笔记,以简单明了的笔触抒发作者情感;而《纪昀诗话》则以宏大的篇幅展现了作者对诗词的深刻思考。阅读这些形式各异的古代散文,让我感受到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情趣,也加深了我对文学形式的理解与欣赏。

其次,古代散文的主题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古代散文以表达主题为核心,通过对生活、人情、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考与感慨。例如,《谈肄篇》中作者以对品茶的推崇表达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林则徐辞职表》则表现了作者的忠诚和无私。每1篇古代散文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涵,让我感受到了古人智慧的独特闪光点,也触动了我心中的某些共鸣。

另外,古代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让我陶醉其中。古代散文以其独特的骈散结合、辞章华美等手法,给读者带来了艺术的享受。例如,《文心雕龙》中的卧薪尝胆、才子佳人等艺术手法,以其深奥的内涵和华美的辞章,赋予了古代散文以独特的艺术价值。阅读这些作品,我常常会为作者的巧思和艺术心得赞叹不已,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

最后,古代散文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还承载着一份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古代散文常常以写实的手法,批判时弊、吐露心声。例如,《齐东野语》中贾谊所表达的对当时社会的责备,以及《垓下歌》中对士兵英勇战斗的歌颂,都展现了古代散文承载社会责任的一面。通过阅读古代散文,我不仅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感受到了古代作家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总的来说,古代散文无论是形式、主题还是艺术手法,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体验与思考。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也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与感悟。通过对古代散文的鉴赏,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文学的魅力和作家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阅读、思考和创作的决心。我相信,古代散文将继续在我的阅读之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为我提供更多的启迪与启示。

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第五篇】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鉴赏。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第六篇】

“林希整个人都变了。”大家都惊叹道。平时活泼好动,时常冷不丁的冒出一句话能让大家乐半天的她,似乎早已离开了这儿。留下的躯壳:目光呆滞。时时愁去满面,总是突然冒出一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简直像个神精病。

芯子在寝室里简直是个疯子。她高声的扯着嗓子说话,李郁就在一旁附和着。一会儿和这位打打,一会和那位闹闹,林希嫉妒她们脸上的笑容,而这种笑容却不是给予她的,她简直是只丑小鸭,没人爱,也没人理。

林希总爱在那棵桃树下呆着,奇迹的,原本枯枝一般的桃树,竟零零落落的开了几朵小花,红红的、粉粉的,很柔很美,像一曲春天的“启迪乐”,林希心里舒服多了。

林希似乎不敢相信,她简直以为这是天使给予她的,她走近篮子,一张卡片亮了出来:

亲爱的小希:

我们为你采来的校园里的春天,愿它可以驱走你心里的寒冬,春天里虽不会再有梅花,但灿烂到处都是。

愿你重新快乐起来,就像那过去的寒冬一样,一切不如意和痛苦那样一样离开吧。

永远,你的朋友们。

林希回过头,室友们都在她身后,她一时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可早已有一株桃花,在她心中扎根发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第七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对于文学作品的接触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然而,真正能够真实地把握和欣赏文学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参加了散文鉴赏实训。通过这次的学习实践,我深深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和哲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实训,我对散文的定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过去的认知中,散文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散文体的文章,与小说和诗歌等有所区别。然而,在实训中,我了解到散文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感悟和表达。散文不拘泥于形式,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实的文字,真实地描绘生活中的片段和细节。这使得散文具有独特的抒情作用,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共鸣。

其次,散文的鉴赏让我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散文的基本元素与技巧,如情感的抒发、形象的描写、结构的设置等。通过分析和学习优秀的散文作品,我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微妙的情感,需要细心去品味和体味。这不仅需要在语言和文字的层面上进行观察和思考,更需要从作品的氛围和主题中深入挖掘内涵。通过这种思辨过程,我培养了对文学作品深入思考的能力,也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1篇散文作品。

另外,参与散文鉴赏实训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每当我读到1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时,总能被其中生动的场景和真实的感情所打动。通过散文,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懂得了欣赏生活中的点滴。散文作品中的情感和思考也和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让我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感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通过实训,我还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在散文鉴赏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组队进行作品分析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见解,并且努力寻找共同点,形成合力。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散文作品,也提升了我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散文鉴赏实训让我对散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我的思辨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力。通过这次实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和哲理,它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散文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渴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去传递真实的情感和思考。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散文的倾听与鉴赏将成为我内心灵感的源泉,也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南。

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第八篇】

春雨潇潇,连续几天,踅居家中未曾出门。下午路过体育场,前几天还光秃秃的树枝,现在却有了一点点新绿,一片片绿意。心中惊呀于春天的全临。

路旁,高大的梧桐树,已是嫩叶翩翩。笔直的黑黢黢的水杉,也换上了凤尾样的墨绿新叶。运动场南头几排高耸的杨树,在微风中,浮金泛绿。最令人欣喜的.是,院墙边,一棵泡桐树枝头,已挂满喇叭一样的紫粉色花朵,花团锦簇,华丽高贵,在灰暗的云空,分外耀眼。冬青树开着满头的细小白花。既是常绿的樟树,也褪下老叶,嫩叶簇新。

极目远眺,“客舍青青柳色新。”凡是植有树木,或留有空隙的草地,都已开花发芽了,将房舍点缀和映衬得富有生气。“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一草一木,就象赶赴春天的盛会,此刻,算是到齐了。虽然,雨天里还有一丝丝寒意,但春天已是不可遏止,铺天盖地的位莅了。接下来该是“杂花生机,莺飞草长”的暮春时节,草木们生机勃勃地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生命征程。

此时,既惊喜于满春的到来,更担忧着春天的易逝。因为,对于赏春的人们来说,总觉得春天来去匆匆,时光短浅。就如渴了多时,喝时没喝解渴一样,带有一种缺憾,只能期盼着下一春天的来临。

48 2040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