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书笔记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孔子》读书笔记”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孔子》读书笔记【第一篇】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高人,他不但是外形上的高人,从历史意义上来说,他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人,他以一个穷苦孩子出身,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以一己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成为了后人心中的“圣人”。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到了亦歌著的《孔子》,对这位“圣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虽然生活清贫,却始终未动摇过对知识的渴求,“学而不厌”是孔子一贯学习的'作风,在学习上,孔子必定将所学学通、学透,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孔子怎样用指法音调去弹一首曲子,孔子认真听讲并反复练习,一连几天老是练同一首曲子,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老师,曲子的调子学会了,但奏曲的技巧还未学好”,又过了一阵子,师襄子就他学新曲,可孔子却说还未领会曲子的神韵和志趣,又过了一阵子,他认为自己还未体会曲子的作者和为人风貌,一直不停地练,直至体会出曲子的作者必为周文王为止,使师襄子大为佩服,并认定发挥和光大音乐的希望在孔子身上。而联想上自己学音乐,不肯吃苦,能偷懒就偷懒,小提琴或笛子,爸爸妈妈让我多练一会儿,我练那么一两遍就说自己已经会了,或是累死了,死活不肯多练,学别的东西也是如此,只求一知半解,只要会一点儿,就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不肯再学。
读完《孔子》,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他学习的精神,知道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每一样东西都一心一意地好好去学,一定能学好。
《孔子》读书笔记【第二篇】
一个甘愿把赶马车当作自己专长的人,以自己的洒脱与智慧,脱出凡人的概念,成为两千年来“不朽”的圣人。
我是喜欢朗诵古文的。三年级的时候,无意之间看到了学校正厅的揭示板上的一句孔子的格言,回家后便摇头晃脑,不厌其烦地反复吟诵。我很喜欢古文的韵律与简洁。起初父母对我示以百分之三百的赞成。可是时间一长,连父母都厌倦了,因为我只会一句,每天用各种腔调去读。父母不愿打击我,便买了一本《论语》。就这样,我和孔子有了第一次接触,虽然我还不是太懂里面奇怪的文字组合。
随着对“仁”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对孔子也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仰。他的“信”也是我所奉行的,即使不是能百分百做到。孔子洒脱,他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可是现在的'家长却要求自己的孩子个个成器。成器的目标无疑就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这样固然好,可孔子为什么不呢?当有人笑他博学而无所专时,他就自嘲说,要把赶马车作为专长。这,就是人与圣人的差别吧。
孔子洒脱。他说要以德报怨,以德报德。现今能做到这点的人有几个?即使一个人的无意之言不小心中伤他人,可能也会遭到意想不到的报复。以德报怨已经成了许多人口中的空话。
孔子洒脱。当别人都在海阔天空地大谈理想时,他却语出惊人:“我希望在暮暮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树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可见孔子未染的气息,性情与灵魂。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与之相比,是否太过俗气?
一份洒脱,一份宽容;一份洒脱。一份轻松;一份洒脱,一份自在。抛开所有顾虑,给人性一份洒脱,岂不妙哉?
《孔子》读书笔记【第三篇】
从一本语文阅读资料里,看到了周国平的文章《孔子的洒脱》,眼前忽地一亮,仿佛进入了景色新鲜而奇异的世界,又恰似一缕清风吹过,让人心旷神怡。
这写文章的人肯定也有着不一般的思维吧?我这样想着。一行不淡也不浓的文字轻盈地映入眼帘:“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孔子,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一个以封建礼仪贯穿整个社会和中国历史的人,竟然是个洒脱之人?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又是一个亮点,它把我带进了无限的好奇之中。
“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首先是对“君子不器”进行解释。“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这话说得太绝妙了。综观古今,真正的君子都正直、无私,淡泊名利。可是,这样的人被社会所重用的能有几人?反而是善于投机钻营的小人,因为无所顾忌而不择手段,有了许多的升迁机会。“君子不器”,果真是这样!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竟然能把社会看得这么透彻,真的是难能可贵啊。可是,这样的解释,似乎还有些含义没有说尽,有些肤浅了。
我正这样思忖,却见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读罢,感叹。原来,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君子不屑于成什么象征功名利禄的器。怪不得孔子的言论能流传千古,因为他的言语里蕴涵着人世间的大智慧。
思绪还沉浸在孔子的“事功”的观点里,眼神却急切地追寻到了关于“人伦”的论述。
作者以同样的笔韵把读者引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境界。“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孔子却曰:“君子不仁”。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又是怎样地看待“仁”呢?作者首先肯定了孔子是一个“重人伦”的聪明人,是一个能够看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的聪明人。所以,顺理成章地也就引出了孔子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的话来。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作者的话本来就让人好奇了,可是,他又在文章中扔下了一枚不大不小的炸弹。“‘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这是孔子吗?读罢,除了沉思,更多的是吃惊,然后在醍醐灌顶之余,不由得掩卷感慨:“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
《孔子》读书笔记【第四篇】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描述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其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初,含辛茹苦,不只未得到诸侯的委任,还简直丧身,但孔子并不听天由命,依然达观向上,坚持自己的抱负,乃至是明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关于各种常识都表现出稠密的爱好,因而他文武双全,常识广博,在其时是出了名的,简直被当成一窍不通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以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常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派,又建议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阔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好心的`提示,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缺点,便是看问题太深入,说话太尖利,伤害了一些有位置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风险。
行善积德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中心的品德学
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仁慈的人,赋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正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原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终身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读书笔记【第五篇】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总是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史记》作为司马迁呕心沥血之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录了无数历史的兴衰荣辱,也影响着无数后人以史为鉴。
《史记》我着重读的是孔子世家,孔子世家讲述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实现自己的救世志向,但在教育事业上却震惊全国。孔子拥有极高的政治热情,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追求恢复周礼,以此想回到那个平静的大同社会。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不辞辛劳地在各国奔波游走,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在历经十四年困苦的磨难与挫折中仍保持着一颗原始初心。这也教导了我们不要在困难中倒下,即使前途茫茫,看不见方向,但是世界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路就在脚下,阳光就在前方。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打破官学教育,在平民中培养有才学、有品德的学生,让他们被诸侯所任用,这些学生继承老师之志,为挽救衰世而不停奋斗,从而达到孔子自身的政治主张。这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将孔子的思想学说运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仍发挥着启迪作用,其中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仍是礼仪的重要基础。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所忧虑的这四个社会现象,不但古代有,现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出国旅游的人开始多起来,但是经济增长而道德骤降的惨剧比比皆是。在网络上有三则报导:第一则是在巴黎的圣母殿的门口用中文写着一行字——请勿大声喧哗。第二则是在美国珍珠港,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写了一行字——请把垃圾丢在此。
第三则是在泰国皇宫的厕所里面,还是用中文写着一行字——便后请冲厕。为什么会单独将这些用中文写出来,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中国人品德素质有问题。那些能出国旅游的都是些农民吗?不是,这些都是留学生、在中国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有学识的人。但是看看这些人并没有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礼仪与道德展现给外国人看,而是在外国洋相百出,却仍为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这就是中国人不修德的悲惨后果,这也给中国教育界敲响了警钟。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历朝历代所运用,至今仍作为我们的启蒙读物之首。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也被记录在《史记》中,回看他。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总是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史记》作为司马迁呕心沥血之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录了无数历史的兴衰荣辱,也影响着无数后人以史为鉴。
《史记》我着重读的是孔子世家,孔子世家讲述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实现自己的救世志向,但在教育事业上却震惊全国。孔子拥有极高的政治热情,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追求恢复周礼,以此想回到那个平静的大同社会。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不辞辛劳地在各国奔波游走,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在历经十四年困苦的磨难与挫折中仍保持着一颗原始初心。这也教导了我们不要在困难中倒下,即使前途茫茫,看不见方向,但是世界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路就在脚下,阳光就在前方。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打破官学教育,在平民中培养有才学、有品德的学生,让他们被诸侯所任用,这些学生继承老师之志,为挽救衰世而不停奋斗,从而达到孔子自身的政治主张。这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将孔子的思想学说运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仍发挥着启迪作用,其中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仍是礼仪的重要基础。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所忧虑的这四个社会现象,不但古代有,现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出国旅游的人开始多起来,但是经济增长而道德骤降的.惨剧比比皆是。在网络上有三则报导:第一则是在巴黎的圣母殿的门口用中文写着一行字——请勿大声喧哗。第二则是在美国珍珠港,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写了一行字——请把垃圾丢在此。
第三则是在泰国皇宫的厕所里面,还是用中文写着一行字——便后请冲厕。为什么会单独将这些用中文写出来,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中国人品德素质有问题。那些能出国旅游的都是些农民吗?不是,这些都是留学生、在中国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有学识的人。但是看看这些人并没有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礼仪与道德展现给外国人看,而是在外国洋相百出,却仍为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这就是中国人不修德的悲惨后果,这也给中国教育界敲响了警钟。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历朝历代所运用,至今仍作为我们的启蒙读物之首。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也被记录在《史记》中,回看他的一生都在为救世奋斗,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形象,他也教导了我们做人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坚守是一种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极其重要。
孔子的一生都在为救世奋斗,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形象,他也教导了我们做人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坚守是一种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极其重要。
上一篇:论语读书笔记『推选』(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