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精选8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斗鸡节【第一篇】

斗鸡节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

据说,养鸡使得白族祖先兴旺发达起来,所以,白族人民经常说“靠小鸡起家立业”这句话。节日这天,各村寨的人们都要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自己精心喂养的大公鸡,精神抖擞地参加比赛。临行前,主人都要先把公鸡梳理一番,然后在其脖子上缠一根红色丝线,抱着它去叩拜祖先。在堂屋里,主人用双手将鸡高举过头顶,面对祖宗牌位磕头祈祷,希望自家的鸡获胜。

“斗鸡”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重要的是白族人民对祖先勤劳精神的一种崇拜,要像鸡那样不辞辛苦地奔波觅食,像鸡那样勇敢顽强。

白族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第二篇】

日常生活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白族的风俗习惯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婚丧与生育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外人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保护。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母子平安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粥米客或称稀饭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食俗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喜食砂锅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为主。

白族日常饮食以一日三餐为主,农忙或节庆用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养麦。主食一般蒸作干饭,下地携带。此外也喜爱粑粑、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等。

白族三餐都配新鲜蔬菜,也善于调制咸菜、院菜、豆瓣酱、豆豉与面注。用洱海特产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荣炒火腿、海菜豆腐场令人齿颊留芳。肉食以猪为主,兼有牛、羊、鸡、鸭和鱼鲜,善于胶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猪肝飦、螺蛳酱、油鸡棕、吹肝和饭肠等食品,脑年猪和乳用(羊乳点酸水制成)是当地“一绝”。烹调方法多样,口味偏好酸辣,创造出大理砂锅鱼、牛奶煮弓鱼、乳扇凉鸡、松木丽粉蒸鱼、盐炖罐子肉、鱼茸乳扇卷、镶雪梨、生皮、大理饵丝、喜洲破酥精粑等一批名食。民间宴会,职业厨师制作的"八大碗"、"四盘五碗"宴席,菜式更为丰富。除火腿、腊肉等外,还善于腌制弓鱼、猪肝、螺蛳酱等!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中国农历新年)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中国传统祭祀、扫墓节日)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中国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中国农历八月十五)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中国农历九月初九)吃肥羊;冬至节(中国传统节气)吃炒养粒和羊肉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节奏。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洲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丰盛又不奢侈。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用糯米酿制的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饮茶,一般用本地特产的小砂罐烤过后才饮。小砂罐只有墨水瓶大小,待茶烤到一定“火候”,便用溪水或泉水煨茶。烤茶每天须饮三次,每次三道。一道茶是苦茶,第二道加上红糖、米花、乳扇,别具一番风味,第三道是回味茶,入口苦涩而后回味甘甜。白族人常以三道茶待客,一苦二甜三回味,其味清香扑鼻,嘴里有苦甜混合的舒适感。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进餐时长辈上坐,下辈依次围坐两旁,并添饭加茶,侍候长辈。

白族三月节【第三篇】

白族传统节日。每年三月由寨老择吉日举行。

三月正值耕种季节,人们盼望当年庄稼从种到收一切顺利,故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祭庄稼神。

栽秧会

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在栽插水稻最忙的芒种到夏至之间的五月举行。

农历五月,是白族地区栽种水稻最繁忙的时节。栽秧会既是一种与劳动结合的娱乐活动,又是一种互相帮工、早日栽完各家秧苗的互助组织形式。一般以村为单位组成,并推举一位德高望重、有组织能力的长者为“秧官”,组织、指导栽插。栽秧第一天要举行庄重又愉快的“开秧门”仪式。清晨,人们扛着装饰有“升斗”的犬牙形“秧旗”,吹着唤呐、敲着锣鼓,来到田间。插好秧旗、摆上分食果酒,唱着祈祷丰收的白族调子,之后在秧官的分工、指挥下开始插秧。秧旗下有一支四五人组成的小乐队,乐器以唤呐为主,配以芒锣。吹奏的乐曲有《栽秧调》、《蜜蜂过江》、《大摆队伍》、《龙上天》等唤呐曲调,期间还穿插能说会道的人讲民间故事和唱白族调。秧官敲着铜锣,穿行于栽秧队伍中频频催栽,检查质量。在欢声笑语中,人们忘记了疲劳,干劲倍增。栽秧结束,举行“关秧门”仪式,也称“谢水”,即祭祀感谢水神,祈求水神保佑丰收。最后举行“田家乐”活动。人们扛着秧旗,簇拥着打扮得滑稽可笑的秧官,骑马在村中游行,后边跟着化装成渔、樵、耕、读等角色和打霸王鞭的队伍,在村里表演节目,整个村寨喜气洋洋。将劳动和娱乐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白族人对劳动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白族青苗会【第四篇】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一带民间白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举行。

当地白族村寨建有不少五谷庙,有的一村一庙,有的数村一庙,这一天,人们以村为单位在五谷庙中集体祭祀“青苗太子”。届时,集体杀一口猪。早饭后各家代表到指定的山上种松籽,然后由庙会分给各家用纸做的五色青苗蟠一支,插到自己的田边,以祈青苗茁壮,当年获得丰收。

白族端午节【第五篇】

端午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源,白族中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为纪念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投江而死,也有说是来自《白蛇传》。节日一到,家家户户吃粽子,还要购买雄黄药,有的人家给孩子耳孔中放一点,有的放人烧酒中喝几杯。主要是为了避免因长年在水田中劳作而带来的各种寒疾。洱海凤羽一带的白族,以蒲草为箭插在门上,小孩帽上缝一彩布做的小虎,意在驱邪解恶。家长要给孩子手腕上缠五色线,据说这叫续命缕,能使孩子祛病延岁。人们还要采集艾叶扎成艾人以避邪气。白族民间传说,从前有两个出门人很穷苦,傍晚投宿人家,恰逢这家老婆婆患病,儿子药王也无奈,便求救于两个出门人。他俩不懂医术,便想出怪法,将身上的汗泥搓成小丸让老婆婆服用,天亮后两个出门人怕出事便慌忙逃走,谁知老婆婆的病竟好了,药王正要酬谢却不见二人,便采来艾叶扎成艾人供于堂上以示敬奉。因这天正值五月初五,故后人沿袭了药王的作法,每年这天都要供奉艾叶人,以祈全家安康。

48 102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