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汇编14篇】
国有企业由国家控股,注重社会责任与稳定,民营企业灵活高效,追求利润最大化,二者发展目标与管理模式有何不同?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1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日渐清晰,宏观层面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中观层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行业互补分工和产业链供应链协作不断深化,微观层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要素交叉融合以及利益共同体打造持续强化。然而,目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还存在着多层次认知障碍、制度体系仍待优化、协同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协同发展方式亟需创新、协同发展效果尚未充分显现等问题。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稳步推进、协作共进的原则,建立健全协同发展的内容体系,完善协同发展的支持性政策,构建推动协同发展的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机制,创新协同发展方式,加强协同发展的对接和典型经验传播。
关键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协同发展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选择研究”(20&ZD0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世界一流的国有经济‘五力’评价与提升研究”(20AGL003);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企业管理优势学科建设项目。
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有利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技术联系,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成长壮大。这既是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又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及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不断开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新发展阶段对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未来需要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向纵深方向迈进。
一、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进展和成效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微观呈现形式,[1]而且也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经济技术联系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顶层设计和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
1.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日渐清晰
做好顶层设计是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到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和政府部门行动方案的推出,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日渐清晰。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提供基本遵循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坚持、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是典型的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是典型的非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为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2)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供给
为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国家加快了相关的制度供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置于突出的位置。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对促进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支持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民营企业主动加强与优秀国有企业交流合作、建立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等。
在指导性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具体方案和举措。如,20xx年5月,为有效发挥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的作用,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切实构建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同月,为推进形成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工信部等11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xx~2025年)的通知》,对国有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以及参与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等提供具体要求。
2.宏观层面: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其宏观效应是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实现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1)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总体上均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保持稳步增长,经济规模均不断扩大,盈利水平总体上都有所提升。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从总资产来看,20xx年底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资产总计超过51万亿元,较2012年底增长%;私营工业企业的资产总计超过40万亿元,是2012年底的倍。从营业收入来看,20xx年1~12月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值超过30万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私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值超过50万亿元,是2012年同期的倍。(1)从利润总额来看,20xx年1~12月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值超过20万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值接近30万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
(2)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经过持续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逐步形成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2]这一格局在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在总资产方面,20xx年底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的资产总计分别占工业企业的%、29%和%,2012年底它们分别为%、%和%。在营业收入方面,20xx年1~12月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累计值分别占工业企业的%、%和%,2012年同期它们分别为%、%和%。①在利润总额方面,20xx年1~12月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累计值分别占工业企业的%、%和%,2012年同期它们分别为%、%和%。
① 2012年为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值。
3.中观层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行业互补分工和产业链供应链协作不断深化
国有企业往往规模大、实力强,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力,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能够在产业配套上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通过互补性分工,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在多个行业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赢的局面。
(1)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着眼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国有企业围绕固链、补链、强链、塑链四条路径,协同民营企业共同打造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如,在信息通信芯片产业链打造的过程中,中国移动不仅发起和成立信息通信芯片产业链创新中心,而且积极整合和拉动整个产业链创新资源,联合一系列民营企业,共同打造核心信息通信芯片产业链。再如,中国电子围绕“PKS”体系,按照“芯、端、网、云、数、智”全链条要求,协同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方共同支撑重点领域国产化应用。
(2)国有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带动民营企业发展
在许多行业,作为产业链链主的国有企业,既能够通过需求牵引带动民营企业发展,又可以通过供给关键资源带动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央企业深入实施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国有企业充分发挥链长作用,以更大力度带动民营企业发展。如,在需求牵引民营企业发展方面,通用技术集团建立24大类关键采购物资清单,梳理形成机床产业链上游1218家供应商名单,通过相关物资采购,有效带动机床产业链上游供应商发展。在供给关键资源带动民营企业发展方面,为保证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稳定运行,中国电子充分发挥链主作用,在对产业链堵点、卡点、痛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创新通过产业基金注资、提前下订单等市场化方式扶助民营企业发展。
(3)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在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同时培育和发展壮大“科技型”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协同民营企业联合进行科研攻关,是突破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方式,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体现形式。如,围绕提升移动信息产业基础能力,中国移动协同上游芯片、器件、基础软件等厂家,通过深度联合研发、对外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有效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再如,在“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研制过程中,中国中车集团积极组织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多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资源,开展联合攻关,成功培育轨道交通的“杀手锏”。随着卡脖子技术或产品的不断攻克,我国科技型民营企业也不断成长壮大。如,在中国商飞的188家国内供应商中,一半以上的企业为中小民营企业,在应对卡脖子技术或产品的过程中也推动了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
4.微观层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要素交叉融合和打造利益共同体持续强化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不同企业个体之间的深度合作。[3]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断实现生产要素交叉融合,持续打造利益共同体。
(1)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相互融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并不断取得突破,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微观形态。自2016年实施首批9家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分四批推出210个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项目。自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实施混改4000多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万亿元,地方国有企业引入社会资本超过7000亿元。[4]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分别超过70%和54%。除了民营资本入股国有企业外,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不断增多,国有资本入股民营企业的“逆向混改”现象越来越普遍。根据孙亮和刘春(20xx)的研究,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引入国有股东推进自身股权多元化的数量逐年增多,通过引入国有股东实现民营企业“混改”的上市公司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5]
(2)国有企业主动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国有企业技术实力整体较高、人才优势明显、资本实力较强,能够充分发挥对民营企业的战略支撑作用。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打造专业性服务民营企业平台,在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如,在国际化过程中,很多国有企业借助自身技术、人才、资金实力,在东道国建立产业合作园区,通过吸纳民营企业入园,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高效协同的“走出去”产能合作网络,有效地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再如,依托自身技术、人才优势,一些国有企业创新搭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共享平台、人才共享平台,推动国有企业优质资源与民营企业共享,成为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实力和生产运营水平的重要支撑。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物流集团整合上下游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将近6万家,服务卡车司机超过77万人。此外,国有企业积极通过产业基金、投资合作等方式积极支持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以国投管理的基金为例,“十三五”以来,国投管理的基金投资项目超过700多项,其中85%以上投向了民营企业。
(3)特殊时期国有企业协同民营企业共渡难关
国有企业是民营企业投入原材料、工商业用房、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来源,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效的要素供需对接是二者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疫情时期协同民营企业共渡难关,国有企业积极探索有效降低民营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保市场主体的方式方法,以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协同发展。如,在推进租赁国有房产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减免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国有企业积极扶助疫情时期面临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xx年,中央企业普遍采取对承租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减免3个月租金的措施,对于被列入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再补充减免3个月的租金。
(4)国有企业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权益的保护不断加强
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国有企业更具市场势力和议价能力,在招投标、支付款项、合同履约等方面均具有强势地位,保护中小型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是二者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招投标方面,国有企业采购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的权益予以保障。20xx年,仅中央企业的采购额就超过13万亿元,直接辐射、带动和支持各类企业超过200万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在支付款项方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解决和防范国有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账款的机制。在国务院国资委的积极推动下,围绕实现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无分歧欠款的“动态清零”目标,持续建立健全中央企业防范拖欠长效机制,有效纾解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家对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囿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叠加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障碍,既有深层次固有问题的延续,也有新形势下呈现出的新问题,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潜力的挖掘。
1.深度推进协同发展的认知障碍尚存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推进,社会各界已经普遍认识到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但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对于深度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认知不足和障碍。
(1)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开展深度合作仍然各存疑虑
国有企业方面,很多国有企业风险意识较强甚至过度,普遍担心与民营企业合作中可能出现各种风险,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疑虑,不能够从合作共赢的视角科学看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如,在招投标过程中,国有企业加强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合作,很多国有企业担心民营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达标,招致一些可能的误解和误会。民营企业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在与国有企业合作中,普遍存在完成任务的心态,没有将与国有企业的合作作为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水平的契机。不仅如此,在与国有企业合作过程中,民营企业也担心账款拖欠等问题。
(2)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合作中各自地位和作用的认知尚存偏颇
国有企业一般规模大、实力强,是产业链链主企业或龙头企业。与之相比,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是国有企业打造产业链的参与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规模、市场势力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容易导致它们在互动合作、协同发展过程中对各自地位和作用的认知定位不准确。如,国有企业综合优势较为明显,往往看不到民营企业的“专精特新”特征,不注重加强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优秀民营企业在打造稳定产业链以及解决卡脖子方面的合作。民营企业往往只看到国有企业的“国有属性”背景,在合作中更关注于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的优势,而对于国有企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等更为重要的合作要素关注不够,致使双方合作的深度不够。
(3)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协同发展内容边界和范围的理解缺乏深度
深度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需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它们之间协同发展的内容和方式做出深刻理解。但在现实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对二者协同发展内容边界和范围尚没有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协同发展过程中各自角色定位以及具体工作内容的理解依然缺乏深度。尤其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于互动合作、协同发展的短期内容与长期方向之间关系处理往往存在难度,容易出现过度关注短期合作内容而忽视长期的深度协同发展方向。
2.支持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仍有待优化
虽然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政策,但与深度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制度需求相比,现有的制度供给和政策体系仍显不足,需要依据系统、深度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要求进行优化与完善。
(1)缺乏覆盖广泛的、系统性的协同发展指导政策
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度高、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相应的制度供给和政策体系也应当是系统性的、专门性的,而不是停留于针对具体事项的零散性政策举措。20xx年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关于推动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工作方案》,是国家部门层面首次出台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专门性指导文件,其他政策文件均只是将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除此之外,由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等监督和管理的中央企业依然缺乏推进协同发展的专门性指导政策。在地方层面,尽管部分省份出台了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专门性指导文件,如20xx年山东省国资委印发了《关于推动省属企业、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但总体上绝大多数省份尚没有制定出台专门性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不能有效发挥对量大面广的地方国有企业推进协同发展的指导作用。
(2)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获取市场资源的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一方面并不排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是要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公平竞争的过程中达成更高水平的合作;另一方面,需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公平地获取市场资源,尤其是获取相互协作、深度合作所需的市场资源。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来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取市场资源,但民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市场资源方面受到的不公待遇现象仍然存在。如,民营企业获取资金要素的成本往往高于国有企业,贷款利率水平普遍高于国有企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xx年我国企业贷款利率为%,而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xx年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为%,显著高于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水平。
(3)对推动协同发展的直接支持性政策仍显不足
目前对于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支持性政策,主要都是依托现有对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缺乏更为明确的专门性直接支持政策,尤其是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深度合作的专门性财政支持政策,更是较为缺乏。如,对于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创新,除了依靠现有渠道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创新予以支持外,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方式进行协同发展,还需要专门性财政资金予以支持。但当前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对于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创新的专门性财政支持政策显得不足。与此同时,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创新资源普遍偏少。当前在推进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开放创新资源等方面依然缺乏相应政策支持,不利于推动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开放创新资源。
(4)国有企业缺乏有效参与协同发展的内部激励约束政策
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最为根本的还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形成参与互动协作、协同发展的动力与意愿,尤其是要增强国有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的积极性,这需要国有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然而,在当前缺乏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专门性系统性政策情况下,国有企业缺乏外部约束和压力做出内部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风险厌恶倾向,如果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价值缺乏认识,就很难谈及自我主动建立参与协同发展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从现实来看,国有企业内部对于鼓励、支持参与协同发展的激励约束政策普遍缺乏,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深度协作、协同发展的积极性。
3.不同层面、不同行业和领域以及不同区域的国有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国有企业对于参与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意识、方式和效果不尽相同,致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水平在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表现出明显差别。
(1)不同层级和监管主体的国有企业参与协同发展进展不一
从不同层级来看,在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推动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工作方案》指导下,加之国务院国资委的强力推动,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力度较大。比较而言,地方国有企业对于推进与民营企业的协同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同中央企业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从不同监管主体来看,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对于推进与民营企业的协同发展更为积极,参与程度更高,开展协同的深度更深,而由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等监督和管理的国有企业,对于推进与民营企业的协同发展则相对滞后。
(2)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的程度差异明显
不同行业的产业关联度不同,对于处于产业关联度高的行业的国有企业,其与民营企业天然具有较多的经济技术联系,因此对于推进与民营企业的互动协作、协同发展开展的工作较多。相反,对于产业关联度较低的行业的国有企业,则与民营企业开展协同发展的工作较少。在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等多种方式,与民营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协同发展的方式更为多元,程度更深。而在非竞争领域,国有企业受到的限制更多,对于与民营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更为审慎,对于推动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进展相对有限。
(3)不同区域国有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的水平差别较大
不同地区受到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差异、发展路径依赖、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差异明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市场分工更细,产业连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更高,国有企业改革更加深入,国有企业对于开展与民营企业的协作协同具有更强烈的需求,因此开展了推动协同发展的大量工作,协同发展程度与水平总体上较高。与之相比,在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小城市,国有企业对于开展与民营企业的协作协同需求相对更弱,围绕协同发展所开展的工作相对较少,协作发展程度与水平也较低。
4.协同发展方式亟需进一步拓展
多元化的方式是深度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存在方式单一、简单、短期化的突出问题,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协同发展的深度和效果。
(1)存在较多简单合作甚至“假协同”现象
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的协同发展项目来看,许多项目仅停留于简单的、交易性的合作,这些合作尽管发挥了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对于国有企业的补充和完善价值,但在合作稳定性、合作长期性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些协同发展项目仅仅解决了一时之需,属于短期行为,并没有解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长远发展问题。有的协同发展项目并没有实际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属于典型意义的“假协同”。
(2)深度协同发展的实现方式较少
无论是囿于认识障碍还是因为实际操作困难,目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互动合作、协同发展更多地采取业务合作、项目合作、直接纾困等浅层次方式,且多采用招投标方式予以实施,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然较少,限制了二者协同发展的深度。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深度协同的实现方式,如组建产业生态、建设培育基地、开展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民营企业、推进数据联通等,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非常大的拓展空间。
(3)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仍需探索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协同发展内容丰富,因此形成典型模式并加以推广,是在更大范围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尽管通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一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开展了协同发展的多方面实践探索,但由于方式单一、简单、短期化,深度协同的实现方式还不成熟,因此目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也较为单一,有深度的、综合性的典型模式较为缺乏,尚不能充分发挥典型模式对于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引领作用。
5.协同发展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由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依然不足,因此无论是协同发展的具体行动效果还是整体的协同发展成效,都存在很大提升和挖潜空间。
(1)协同发展项目覆盖面受限且效果未及预期
与量大面广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相比,目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协作协同的项目数量依然不多,特别是主动推进协同发展的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还较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项目在行业、领域、区域的覆盖面上相对还比较局限,有深度的协同发展项目更是较少。由于许多协同发展项目方式简单、深度不够,因此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离协同发展、融通发展的要求有明显差距。如,对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很多国有企业完全聚焦于与民营企业的资本混合,而忽视“混资本”之后更层次的“转机制”,使许多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协同发展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效果需进一步深化
巩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整体质量是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着眼点。尽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通过行业互补分工和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的方式,特别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的模式,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二者在协作协同中存在深度不够、短期导向问题,结果出现了许多产业协作项目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败。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层次上的协同发展,发挥协同发展对巩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的作用空间仍然很大。
(3)协同发展对提升民营企业发展质量的潜力尚待挖掘
提升民营企业发展质量、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在与国有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民营企业创新实力、技术水平、盈利能力、安全性等均有所改善。但也应该看到,相较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目标而言,当前的协同发展对提升民营企业发展质量的效果仍然不足,下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过程中,需持续挖掘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潜力。
三、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中尚存的突出问题,未来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稳步推进、协作共进的原则,强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理念,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基本共识,从建立内容体系、完善制度、培育模式、引入激励、传播引领五个层面,继续推动和深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
1.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内容体系
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需要在以往主要围绕及时足额支付账款、加快减免房租、实施降费扶助、支持资金融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强化引领带动等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科学全面的协同发展内容体系。
(1)更加重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协同
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积极合作,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机构共同打造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创新,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合作生态。引导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开放研发能力、科研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创新资源,加大对民营企业创新支持。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联合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完善工作,做好专利等知识产权领域合作。
(2)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推动国有企业深入做好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的梳理工作,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精准补链。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的带动作用,帮助民营企业改进工艺流程、质量管理,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交叉持股、资源共享、渠道共用等方式,推进民营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加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展供应链合作,借助市场化手段,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平台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的作用,逐步建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供需对接平台。推动建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供应链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供应链合作预警机制。
(3)创新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数字化合作
推动国有企业依托所在行业场景,打造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数字化平台,构建典型应用场景,提升民营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国有企业要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深化服务民营企业功能,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生产要素深度连接。
(4)更加深入开展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
进一步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范围,优化“混资本”的方式,引入更多的民营资本战略投资者,让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融合进入更多的市场领域。特别是,更加强调由“混资本”为重点转向“转机制”为重点,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微观主体上的更高水平融合。与此同时,加大逆向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引导国有资本对民营企业进行适度合理的投资,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促使民营企业更加规范健康发展。
(5)加大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和人才支持力度
结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联合打造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产业投资基金强化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强对民营企业依托供应链应付账款、订单等的融资产品供给。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商务合作,推动国有企业严格合规管理应付账款,不得设置针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付款条件、时限等。加强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人才支撑,推动国有企业联合民营企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培育,共建人才学院、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技术型专家人才对民营企业兼职、指导。
(6)持续打造国有企业服务民营企业平台
积极培育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和基地,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支持,持续打造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各类平台。建设民营企业技术共享平台,持续推动国有企业以平台等形式向民营企业共享技术、装备、人才等稀缺资源,构建协同合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
2.完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支持性政策
进一步加强对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制度供给,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建立健全不同层级的政策体系
国家层面,加快出台《关于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意见》,对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做出全面性、系统性、专门性的顶层设计,明确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思路、重点任务、举措等。在顶层设计之下,各部门应当结合所监管的企业,制定公布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相应的重点任务,明确推动协同发展的路线图和支持性政策。地方层面,需结合各地实际,在国家指导意见和各部门实施方案基础上,制定出台本地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切实将推动协同发展落实落细。
(2)加大对推动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持续完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举措,为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创造条件。重点是立足公平竞争原则,持续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之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深化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坚决打破生产要素市场对于民营企业的歧视。持续加大对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支持力度,增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协同发展的积极性。根据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需要,优先借助现有渠道加大对协同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要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
3.建立健全推动协同发展的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机制
着眼于增强国有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和规范性,从制度层面对国有企业参与协同发展形成约束,未来需要推动国有企业在内部建立健全参与协同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让国有企业有动力、有能力、有行动地推动协同发展。
(1)建立常态化评估体系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所监管的国有企业要建立常态化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评估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定期评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进展与成效,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国有企业集团公司要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作为对下属国有企业的重要评估内容,与公司其他评估相结合,形成常态化的评估评价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开展参与协同发展的自我评估,对比对标国家相关要求,明确改进方向,推动自身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2)纳入国有企业绩效考核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评估情况作为国有企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协同发展工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甚至可以考虑与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和增长相联系。国有企业集团公司要将相关评估结果作为对下属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协同发展工作与企业领导人的年度考核甚至晋升相联系,并将其作为下属国有企业绩效分配的重要考量因素。推动国有企业将参与协同发展的表现作为部门、岗位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部门、岗位的绩效工资挂钩,形成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加强对协同发展的规范监管
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既要鼓励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国有企业创新和深化与民营企业的协作协同方式,但也要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推进过程中的行为加强规范和监管,确保守住底线和红线。要严厉打击假协同发展之名、行国有资产流失之实的违法行为,加大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4)建立推动协同发展的尽职免责机制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涉及方式方法创新和探索,有可能出现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风险。为了保护国有企业领导和员工敢于担当、积极履责,营造积极推进协同发展工作的良好氛围,国有企业要积极探索简便易行尽职免责机制,明确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基本流程,着力破解“不敢协同”“不想协同”问题。特别是,要针对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与失误,明确容错免责机制的适用情形,建立容错免责的工作程序,确保容纠并举、有错必纠。
4.创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方式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方式单一、深度不够等问题,未来需要以深化和创新为重点,将培育典型协同发展模式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方式。
(1)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以大带小”的作用,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以小托大”的价值,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紧扣关键原材料、元器件等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加大投入力度,助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形成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格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合力打造形成协同发展生态系统,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共同提升。
(2)培育协同发展基地
支持各地培育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创新平台和基地,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依托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业务对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国有企业建设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相互配套的高质量现代产业链园区,在做强产业链、产业生态的同时,推动民营企业工艺流程水平提升、质量管理优化以及产品质量提高。
(3)持续赋能民营企业
围绕创新合作,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资源丰富优势,积极牵头成立创新联盟,联合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带动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针对产业合作,国有企业尤其是龙头国有企业要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打造,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带动民营企业发展。对于资本合作,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投资基金,要积极整合和导入各类资本市场资源,赋能优质民营企业发展。
(4)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数据联通
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在深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打通产业链、产业生态系统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数据资源,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数据资源联通,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水平共享,提高协同发展效率。
5.加强协同发展的对接和典型经验传播
针对不同层面、区域、行业、领域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进展差异较大、效果潜力有待挖掘问题,未来可以开展协同发展对接活动,充分发掘和传播协同发展的优秀案例,切实引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
(1)举办系列协同发展对接活动
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举办系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对接活动。鼓励各地举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洽谈会,推动B2B电子商务平台做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线上交易对接,依托各种对接活动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
(2)总结推广协同发展优秀案例
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国有企业集团牵头,建立国有企业层面或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优秀案例评选机制,定期评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优秀案例。在评选优秀协同发展案例的基础上,建立协同发展优秀案例的交流机制和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广泛传播优秀案例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功能和引领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时代内涵与“十四五”政策措施[J].经济管理,2020,(06):5-24.
[2]余菁.新中国70年企业制度的演变历程与发展取向[J].经济体制改革,2019,(06):5-11.
[3]肖红军.面向“十四五”的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20,(05):22-29.
[4]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xx)[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5]孙亮,刘春.民营企业因何引入国有股东?——来自向下调整盈余的证据[J].财经研究,20xx,(08):109-122.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2
国有企业发挥着产业协作的功能,在民营经济不愿意投资的行业大量投资,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方向,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非仅仅存在对立关系,还具有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统一关系。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辩证关系是解释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的核心制度安排。只有准确把握两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才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才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平稳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3
在中国的企业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两个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首先,定义上的不同。国有企业是由国家直接投资或者控股的企业,具有法人独立资格,享有自主经营权;民营企业则是非政府所有权的企业,由自然人或者其他非国有法人投资设立,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其次,资金来源不同。国有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而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私人或者企业自我筹集。
再者,对利润的处理也有所不同。国有企业的利润归国家所有,用于国家的各项公共事业;而民营企业的利润则归投资者所有,由投资者自行决定如何分配和使用。
最后,两者的运营模式不同。国有企业一般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为主,经营活动受到政府的较大干预;而民营企业则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经营活动较少受到政府干预。
种类不同的企业对应种类不同的法律问题,所以在面对法律问题时,我们需要充分理解企业性质,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希望这个科普能帮助你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
“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的一年,国资国企改革如何进一步向纵深推进?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有哪些进一步举措?今年重点工作应该怎样发力?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明确了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目标。”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认为,核心竞争力涵盖了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也很好契合了“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张玉卓表示,要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根据形势变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胡迟认为,一方面,要更好厘清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边界,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另一方面,要完善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在各层级企业普遍化、常态化运行,尤其是要提高中长期激励的覆盖面、灵活性和匹配度,激发企业内在活力。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当前,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已经基本完成,实现了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发展。坚持分类改革方向,有利于因企施策推进改革,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平衡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胡迟表示。
要推动国资监管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胡迟表示,要推动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同时,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抓手,不断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胡迟认为,下一步,国有企业要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突破关键技术;要争当现代产业链“链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要进一步向重要基础行业和优势领域集中,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
打破隐性壁垒、加大纾困帮扶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民营经济人士作为我们自己人,始终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认为,“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最宝贵经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是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的最大动力。
民营经济在活跃市场、改善民生、创造财富、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表示,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马彬表示,许多民营企业在项目投标时,还是希望与国有企业结成联合体,甚至希望国有企业入股,从而获得更多的中标机会。赵辰昕认为,要进一步规范政府在市场准入环节的管理权限和方式,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对各类所有制企业“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认为,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
加大纾困帮扶力度。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又是小微企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和国际形势影响,20xx年前11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总体处于下降态势,说明中小企业恢复基础仍不牢固。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表示,20xx年,财政部门将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精准施策,助力企业减负增能。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赵辰昕认为,要细化落实工业、服务业减税降费等纾困政策,切实减轻相关行业领域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负担。
强化产权保护。我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高铁杭绍台铁路取得天台段不动产权证书,一系列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政策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家安心经营。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认为,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乐江表示,将继续完善工商联法律服务体系,改进对中小微企业的法律服务,用好立法协商、法律维权、法治宣传、商会调解等工作机制和载体。赵辰昕表示,要加快推进涉政府产权纠纷专项行动,梳理重点案件推送地方挂牌督办。发挥好产权保护协调机制作用,围绕重点案件指导地方抓好落实。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以政府‘权力瘦身、服务健身、监管转身’为主线,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吴跃农认为,要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人才、技术、劳动力、融资、税费、用地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各地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良性互动,围绕项目服务、资源供给和营商环境等为民营企业办实事。
拥有1800多家民营企业的江苏常州经开区遥观镇,今年将聚焦总投资169亿元的20个重点产业项目主动送服务,推进项目落地。
“在亲清政商关系方面,‘清’有明显好转,‘亲’尚需更多努力。”马彬建议,一些地方探索“企业服务员”和“领导服务日”等做法,应形成常态化机制,防止形式主义。
河北保定白沟新城发展箱包产业,通过线上销售,提高了销量和设计开发效率。前阵子,一些箱包企业遇到难题:临近节假日,线上订单量较大,然而受疫情影响,网销箱包无法按时送达。白沟新城管委会白沟箱包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迅速组建电商服务团队,走进企业帮忙解决问题。
“目前,外贸企业压力大,为企业找到销售渠道是关键。”白沟新城改革发展科技局副局长王菲表示,管委会搭建海外营销推广服务平台,与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合作,链接海外采购资源,与此同时,组织对接东南亚采购商,带领相关企业赴海外市场拿订单。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5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主要是国企在办企业的同时,还承担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私企或民企则只是简单的在办企业。
一般情况下,当国有出资比例大于50%时,该企业就是国有企业;当非国有出资比例大于50%时,该企业就是民营企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十四条
国有独资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适用本节规定;本节没有规定的,适用本章第一节、第二节的规定。
本法所称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6
7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韩志峰指出,国家发改委一直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行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韩志峰介绍,具体而言,国家发改委鼓励民营企业用好基础设施REITs等创新工具,盘活自身现有的存量资产。鼓励民营企业优化发展模式,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在不增加负债率的基础上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投向新能源等发展空间较大的行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并将基础设施REITs作为投资退出渠道之一,努力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双赢局面。
基础设施REITs是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有效连接了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既是基础设施领域也是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向证监会推荐35个基础设施REITs项目,其中包括4个扩募项目。已上市项目共32个(含扩募),涉及28个REITs产品,发售基金975亿元。其中,京东仓储物流和东久新经济产业园是民间投资项目,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但是,总体而言,民营企业REITs的项目数量还比较少、资产类型还较为单一,需要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
韩志峰表示,国家发改委一直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行基础设施REITs。20xx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项目申报工作要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去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参与基础设施REITs试点,提升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REITs试点的积极性。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7
国企、外企、民企与私企,是我们职场人是四种不同的企业类型。大家耳闻目睹,司空见惯。但是,如果真说起彼此不同的职场特点,很多人就只能含糊其辞了。这里,做一些简单的概念普及。
先对四种类型的企业做一个简单的定义,否则很难界定其职场特征。
1.国企。
这种企业的定义是从投资和股份的角度来定义的。所谓国有企业是指国务院及地方征服代表国家进行投资和控股的企业。在这类企业里,国家占有全部股权或者控股。其经营及管理体制自然也是由国家相关机构主导的。
2.外企。
是指国外资本完全投资或者控股的企业。这里强调一点,那些跑到国外注册公司,然后投资到国内的投机公司不在真正的外资公司之列,这里不予考虑。外资企业是国外资本控制,其经营或者管理遵循国外的运行体制与机制。
3.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在国内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普遍认为,国内非国有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但不止是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因为投资的非国有化,更多的是采用更为灵活的管理和运营机制。
4.私营企业。
就如上面所说。私营企业是包含在民营企业之中的,但法律对于私营企业有相对清晰的界定,以自然人完全投资或者自然人控股的企业叫私营企业。这样的介绍,网上很多。大家可以搜一下,就清楚了。
因为民营与私营企业的重合性,并且都是采用完全化的市场管理和运营手段,其职场环境类似。所以下面按照国企、外企和民企三种类型进行职场区分。私企不再单独讨论。
一个企业的职场特点是因为企业的职场环境而产生的,就是说,不同的职场环境造就不同的职场特点。不管什么样的企业,影响职场特征的职场环境包括哪些方面呢?客观的说,一共包括四大方面。分别是行业环境、管理环境、文化环境和成长环境。
职场四种环境的简单阐释。
1.行业环境。
行业环境是影响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宏观因素,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环境,不同的企业环境影响职场的环境。但是无论国企、外企还是私企,都处于不同的行业。所以很难以行业环境来进行不同性质企业的职场判断。这里不做讨论。
2.管理环境。
准确来讲是经营管理环境。就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遵循的经营与管理体制,以及在经营管理体制下衍生的分支体系。他们是职场人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没有经管环境的塑造,职场人无法开展工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经管环境也可以称之为制度环境。
3.文化环境。
虽然不少企业的性质相似,比如都是外企,或者都是民企、国企。但是不同企业因为行业、实力、目标、价值追求等原因的影响的,产生不同的公司行为和员工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职场人工作的软环境,决定着职场人工作的舒适度与积极性。
4.成长环境。
所谓成长环境,是在企业管理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的收入、福利、职位、平台等决定员工利益与前途的环境。这种环境通过公司的职级管理、薪资管理、运营管理等形式体现出来。对职场人的未来具有关键作用。
分析了职场的四种环境,我们抛开行业环境来看一下,不同性质的企业管理、文化和成长三种职场环境下体现的职场特征各自是什么。
管理环境。
1.国企:
国企,因为政府资本控制,规模相对较大,员工数量相对较多,经营管理体制相对传统和僵化。其管理模式、经营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在不断演进,但相对于外企和民企来说,是相对落后的。
国企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分工相对明确,职能化很强、有明显的层级区分,沿袭了“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特征。
在这种经营管理环境下,职场特征主要体现为:
A.制度约束性较强,不以效率为先,严格办事章程。循规蹈矩。
B.员工个性让位于企业权力,年轻人的创造性与优势不一定得到较好的发挥。
C.排资论辈,在管理上虽然有章程的制约,但“资格”这个相对含糊的非市场化术语却能够大行其道。
2.外企:
外企,因为资本控制方是国外资本,其经营和管理的法则与体制也沿袭国外的标准和习惯。相对于国企与民企来讲,大部分外资企业因为投资方所在国相对较为发达、管理相对规范的原因,规范化更强。讲究现代化管理、流程化管理、注重标准与绩效。当然,不是所有外企都是这样,有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资企业在管理上也并不规范。这里以欧美发达国家投资的外资企业作为讨论对象。
在外企的环境下,外资企业的职场特征表现为:
A.制度流程化较强,凡事讲究标准与规则。但这标准与规则和国企的不同,是领先于国有企业的,相对国企的体系化更强,战略有机性更高。职场人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能够较快熟悉和掌握规范化的工作程序与准则。
B.与国企一样,不强调个性化。因为制度化较强,不管是谁,不管背景如何,都要让位于制度与标准。所不同的是外企的制度标准相对国企来讲,弹性更大,制度环境相对舒适。
C.外资企业的职场人相对国企与民企来讲,管理素养较高。对管理的认知、执行与协同配合能够比较到位。
3.民企:
民企,因为其资本控制的非国有化特点,管理及运营体制比较灵活。
在中国,不同的民营企业差异也非常大,管理及运营的规范性和水平差异也非常大。职场人在这样的企业环境下,大致具有以下职场特征:
A.目的性较强,不拘泥于成法,只求能够达成结果。而且有的时候为了达到结果不择手段。
B.与企业之间的差异一样,不同的职场人素养与水平差异很大,但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的判断与选择。所以对职场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能力提出较高要求。选对了幸福,选错了倒霉。
C.给员工的创造性提供了空间。不拘定式、不循常规,有的时候甚至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对于有想法、有能力的员工来说,就可以放开了大干一场。当然,大鱼吃小鱼,竞争也是一样残酷激烈。
文化环境。
国企是有明确的价值追求的,因为国有控股的原因,国企基本都与政府的价值追求一致。但是政府是非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尽管在不断进步,但是非市场化的价值目标必然产生非市场化的企业文化。
A.行政化很强。无论企业的做事风格还是企业员工的做事风格有着很强的行政化烙印。
B.存在很强的功利化特征。工作的目的不一定是企业健康发展或者赚取更多利润,有时候纯粹为了讨好领导,或者为了自己的锦绣前途,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努力;有时候纯粹是为了相应号召或者走形式。
C.强烈的企业内耗。存在严重的裙带关系与企业政治。领导的嫡系基本都是自己的心腹,或者自己的亲属;彼此之间勾心斗角。
3.外企:
与外企的管理与制度环境一样,外企的文化建设也是规范的,有明确的宗旨和原则,对公司行为、部门行为以及员工个人行为;对于企业的形象及品牌与口碑都有着相对系统的体系与执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职场的特征表现为:
A.尊重制度,制度与流程是员工之间沟通与配合的桥梁。这样比较规范,但也有些冷血。所谓的人性和亲情相对比较淡。
B.员工工具化。因为有着明确的绩效与目标,明晰的流程,员工的工作方法、工作步骤与工作时间基本都是事先设定的,强大的计划管理使得员工成为企业的绩效工具,员工不再是自己,而是一组组数字的化身。
C.与中国文化有冲突。因为外资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不一定嫁接中国的本土文化(当然,有些企业是有的),在一些人情世故的处理上就没有那么多讲究。比如中国的礼仪与西方的就有差异,这些也在企业里体现出来;再比如,中国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在外资企业里有时也会有冲突。
中国的民企身上既有国企的烙印,又有外企的特点,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民营企业里,一般的职场特征如下:
A.有规矩,但不循规矩。在制度建设的外衣下,依然是人治的本性。所以讲究人际关系和沟通效率。
B.职场竞争讲究丛林法则。虽然公司对员工的行为等也有规范的要求,但又时候不一定有用。反而丛林法则更有用,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赢了,你就偷着乐;输了,也别埋怨别人。
C.容纳性较强,适合各种不同风格、不同习惯、不同追求、不同目的和不同品位的人。只要你想来,总有你的位置。
成长环境。
1.国企
国有企业也有自己的一套晋升法则,有自己明确的待遇与福利规定。
A.国企的升迁,基本上靠熬日子,多年的媳妇敖婆婆。要沉下心来,耐心等待。除了一些特殊单位和特殊人才外,基本跑不出这个特点;
B.国企的待遇福利差异也比较大。尤其是权力资源的影响比较厉害,有权和没权一定程度上决定你的收入。十几年前,某品牌酒业公司靠广告大火,进货的车排成长龙。当时的库管员就大发一笔。因为他手里有章,不给他点好处,他不给你盖章。但是不得不说,很多国企在员工的待遇及福利上还是比较规范的,不管数额的多少。
C. 国企员工的专业技能成长基本机会还是不少的,一方面多年职位不变,使得他们不断重复某一操作,深耕细作,变成专家;另一方面,因为操作的面比较窄,很难拓宽自己的专业技能领域。
外企的成长环境还是离不开规范二字。
A.员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通道明确清晰。不管你在公司居于何职,不管你的能力水平如何,公司通过职位族、胜任力、职业通道等建设,帮助每个员工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渠道。但是职业不一定都是上升的,当你的胜任力或者绩效值不符合要求时,一样被降级或者淘汰。
B.有相对完善的培训机制。从岗前培训到在职培训,从内部培训到社会培训,从课堂培训到企业考察培训,外企的培训体系比较强大,舍得在员工的身上投资。在人力资本预算里,员工的培训开发占据很大的比例。
C.薪资福利待遇相对优越。因为外资企业有比较领先的人力资本和人力投资理念,在职场员工的身上有规范的投资计划和投资行为,一般给出的薪资在自己行业里或者市场上都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3.民企.
中国民企在员工的成长环境塑造上,一样是 千姿百态。有的企业比较重视员工团队打造,有的企业不重视员工队伍建设。总体上说,有以下几个特征:
A.在薪资待遇及福利上,没有国企和外企的规范。尽管不少企业也有规范的制度与规则,但是很多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甚至有些企业算计员工。在一点蝇头小利上和员工计较。所以,员工的收入保障,也是要看自己能够选择哪个具体的企业,好一些的企业比较理想,不好的企业可能闹的很不愉快。
B.在员工成长上,不拘一格。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可以改成不拘一格用人才,这一点,中国民营企业做的淋漓尽致。但不一定恰到好处。
C.员工的专业能力成长,一方面要看不同的企业提供的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员工自己的勤奋努力。天不助人人自助,人不自助天难助。
其实,职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场所,很难用几个特征轻易表述出来。我们现在所认知的不同性质企业的职场特征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企业也必然越来越规范,经营管理也越来越科学。等到那时候,职场会有另一番天地的。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8
国有企业,是指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其他部门所监管的企业本级及其逐级投资形成的企业。
国有企业,由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
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划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企业(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对于个别中央企业在国家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时,也可以归为特别重要的国有资产。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民营企业的概念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另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运作,保护国有企业和厂长的合法权益,协调国有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总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它们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着作用。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对各类企业的监管和引导,以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9
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形式,投资主体,企业规模、责任对象等方面。国有企业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的非公司制的企业法人或经济组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均被统称为民营企业。
资料拓展
形式不同
民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就是具有独立法人,资产归个人或出资的全体股东占有。国有企业,在国际惯例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在我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
投资主体不同
国企是代表国家行使投资权的,投资主体为政府。民营企业只代表企业自身投资,投资主体一般为企业本身。
企业规模不同
国企大都是大型企业,通常以集团形式存在,经营规模庞大。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占比非常小,经营规模比较小。责任对象不同,国有企业对国有资本所有者,即全民所有人负有责任。民营企业对股东大会负责,即谁是出资人,谁是受益人。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10
1、主体不同: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2、经营模式不同:民营企业经营战术灵活多变,能随行就市;国有企业战略观相对抓得比较准,相对拥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3、文化不同:民营企业更多是从产品品牌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国有企业则是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和经营区域方向来设定。
国有企业是由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商业类和公益类的特点,其商业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划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对于个别中央企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较为特殊,归属于国务院直属管理,这些中央企业属于正部级。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11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区别。在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由一国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地方政府投资和控股的企业。其盈利能力体现在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追求上。其公益性体现在,设立国有企业通常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调节的目标,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着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具有营利性法人和公益性法人的特征
国有企业顾名思义,是指国家拥有、经营、控制的生产经营单位。最流行的解释是国家单位。私营企业是指资产属于私营企业,职工人数在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国有企业是工作稳定的“铁饭碗”,不会随便辞退职工。民营企业关注的是员工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这就是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能给公司带来效益,他们将面临“被炒鱿鱼”和工作性质不稳定的问题
没有任务压力,没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即使工作偷懒,薪水也不会有大的影响,整体工作相对轻松。在民营企业,工作压力大,加班加点。虽然他们做的工作比较多,但长期的高压工作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国企关系复杂,资历严重,官场政治明显,在民营企业,除了老板,人人平等。国有企业的福利制度非常完善。有专门部门保障职工福利,五险一金,春节期间提供生活用品,保障职工精神生活。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没有福利,五险一金只适用于部分民营企业
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员工信誉好,努力争取升职,即具有行政级别的国家干部。民营企业的晋升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其全部价值在于能为老板创造多少利益,国有企业的工作能获得荣誉,甚至终身荣誉。在民营企业,是个人荣誉还是红包福利
就企业文化而言,我们应该在国有企业学做人,在民营企业学做事。一般来说,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最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在就业、福利待遇、循序渐进、艰苦奋斗等方面注意哪些方面(1)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多人组织(3)依法成立,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它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确定的。定义中指出,其资本全部或主要由国家投资,其全部资本或主要股份为国家所有。这与其他完全或主要由民间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的企业不同,我们说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除上述定义外,其特殊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企业虽然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也有非营利目的,或者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国有企业应当执行国家计划经济政策,承担国民经济管理(调节社会经济)的职能。对于一些重要的行业和产品,明知在一定时期内不能盈利,也需要,甚至需要国家投资兴办企业。当他们未来能够盈利或拥有高利润率时,民间社会愿意投资。此时,国家往往可以减少投资,甚至退出这些领域
虽然国有企业是一个组织,但它只有或主要是一个国家投资者。这既不同于合伙企业、合作企业和一般公司,也不同于独资企业。国家作为企业的投资者,不直接由最高国家机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中央政府)进行具体的投资管理和经营活动,而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级有关国家机关或者其授权的部门代表国家所有人负责具体的投资、管理和经营活动。私营企业是自然人投资或者控制的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投资者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国务院6月25日发布,1988)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一人投资经营的企业。”
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
企业只有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实现财务活动的协调与平衡,才能生存和发展金融环境因素。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来源与财务监控模式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层次的民营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不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也不同,小规模、低水平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表现为: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管理水平低、技术含量高。员工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有限。这类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小型非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决策模式主要是实证决策。民营企业具有经营决策效率高的优势,但决策过程相对粗糙。在决策所需的信息中,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不定期市场信息采集方法仍在相当程度上被采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没有标准化的规则。财务人员参与信息收集和分析的人数很少,决策信息的准确性较差,决策的可靠性较低。企业财务管理不受重视,财务管理在业主以外的管理中影响不大,地位不高。大多数小企业都设有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人员,财务人员被视为“簿记员”,主要负责提供财税报表
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他们自然不信任群体之外的人。在敏感的财政部门,“忠诚”已成为就业的重要标志。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农村关系的理财人才群体,很难与家族权力相平衡。因此,在规模小、层次低的民营企业,很难留住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大多数财务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财务管理能力,难以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表现出个人垄断和家族控制的特点。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企业家身上。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万能的。企业的资金筹措和使用由老板说了算。家庭集中管理使财务管理高度集中。许多小型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局限于财务控制,即财务部门通过控制财务收支、分析检查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监督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协助业主实施财务监督
(2)大型高科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特点
财务管理目标明确,重视财务管理,而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民营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
在相当一部分大型民营企业中,金融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12
一、国有私营企业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如果以宏观的介绍,国有私营企业是作为国企性质,所有权属于国家;如果对其分包的项目属于私营性质,部分经营权属于个人。国有私营的通常是指国有企业的部分内容的经营权是由私人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的情况,与一般的国有企业或者私营企业有一定的差别,在单位性质上也有些区别。
二、私企与国企的区别
私企与国企存在一定区别,二者主要的区别是企业领导阶层或监督阶层主人翁精神的区别,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影响。私企领导或监督阶层的主人翁精神比较强,私企规模越大,股份的分散程度就越大,管理阶层就越复杂,私企领导或监督阶层的平均主人翁精神就越小。
国企与私企的重要差异还有;
在同等条件下,国企开阔国际市场比私企受到的阻力大一些,原因是,几乎没有国家欢迎外国政府控制的企业进入自己国家的各个领域,各国对外国的私企一般是表示欢迎的。国企与私企在财富感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国企几乎不能增加国民的财富感觉,而私企却可以明显增加国民自我感觉的财富拥有量,进而影响国民自我感觉的幸福水平,以及影响国民的消费能力或消费动力。
三、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不同
1、种类不同:
民营企业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2、概念不同:
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民营企业是从经营机制上说的,而私营企业是从产权说的,后者受到相关法律保护,前者以前只是存在于学术理论上的说法,尽管实际运行中人们常说这个,但在工商部门是没有民营的统计口径的,只是在科技部门有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
综上所述,无论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都有一定的差别。国有 私营企业的性质也比较特殊,它是将国有企业的一部分经营权让私营企业或者个人承包,但是从总体来看,国有私营企业的性质是属于国有企业的。
以上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优劣势分析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13
国有企业,或称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租赁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私有民营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一、国企入股私企的利弊
1、国企私有化能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或效益。私有企业相对国有企业在运行效率或效益方面要高一些,这是因为,二者受到的监督程度不一样。私有企业拥有主人翁,国有企业没有主人翁,私有企业受到的监督较多,不仅政府机构可以监督,而且企业拥有者还可以监督,并且后者的监督更有效。2、国企私有化能减少腐败现象,国有企业主要受到政府机构的监督,这要比私有企业的监督者少,这为腐败滋生提供了条件。国有企业领城是滋生着较多的腐行为,让这些企业私有化,可以减少企业的腐败行为。3、国企私有化能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如果中国想搞正常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对于中国来说显得格外重要,显得格外必要。这来源于人们的需求原理。由于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在,这导致中国国民人均的可支配财富比较少,实际上也就是导致需求(内需)不足,市场疲软。
二、集体企业性质的集体企业是什么意思
集体企业既非国有企业也非私营企业,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共同劳动并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组织。私营企业是指资产归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指资产由不同所有制成分构成的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指生产资料和产品由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占有的企业。国有企业,是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企业。以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制企业包括城镇和乡村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企业。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 篇14
企业属于什么性质,主要还是根据出资的股东来划分,企业股东的不同的,企业的性质也就不同,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的理解,我想区分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第一,央企。全称为中央所属企业,或是中央直属企业。分为广义的央企和狭义的央企两个类型。
广义的中央企业包括三类:一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从经济作用上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如军工、电信;提供自然垄断产品的,如石油;提供竞争性产品的,如一般工业、建筑、贸易;二是由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管理的中央企业,属于金融行业,如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三是由国务院其他部门或群众团体管理的中央企业,比如烟草、黄金、铁路客货运、港口、机场、广播、电视、文化、出版等行业等。狭义的中央企业,通常指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
第二,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包含了央企和地方国企两个大类。
在国有企业中的中央企业,上面已经详细解释过了,中央企业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国有企业。除了中央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以外,此外还有地方投资的国有企业,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分为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区县所属企业等。按照国际惯例,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50%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有的国有企业还是由原来的政府部门转变而来的,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原来是邮电部,后来改组成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企业。国有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资产的投入主体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就是国有企业。公司法实施以后,很多国有企业已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是股份有限公司,但也还有很多国有独资的公司,不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而称为控股集团公司等。比如原来我所在的重庆化医集团,全称就叫着“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实际上就是一个投资类的平台,下属企业就属于化医控股投资的企业。
第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就是民营资本投资和经营管理的企业。
我国的民营企业,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民营企业也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民营企业是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应的,只要是民营资本控股的企业,都是属于民营企业,有的民营企业可能包含了国有资本,但国有资本的比例相对比较小;狭义上民营企业就是指个体私营企业,只要是民间资本投资或是经营管理的企业都属于民营企业。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的经济总量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总量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解决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就业,成了我国就业渠道的主体。
综上所述,央企也属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包含了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地方国企中包含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区县属企业等,投资主体的不同,国有企业的属性也就不同,民营企业是与国有企业相对应的概念,民营企业是由民营资本投资和经营的企业,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企业。
上一篇:春节联欢晚会策划方案1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