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论文汇总8篇
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融合了情感与思想,通过音韵和意象传达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人性的复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诗词的论文汇总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诗词的论文【第一篇】
在中国数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璀璨瑰丽的一颗明珠。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入,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睥睨的。它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可资借鉴学习的知识,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陆游告诫自己儿子的肺腑之言。无论作诗、写文章,若要笔底生花、文采斐然,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行不通的。他还明确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生动总结。想写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议什么问题,缺乏实践的态度,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研究过程,纸上谈兵,常常只会打擦边球。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宋朝陈与义的这两句诗,形象反映了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捕捉灵感?著名作家莫言说,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随时把想到的、见到的可写的东西记下来。是呀,常常积累,时时做有准备的头脑,何须等到“安排句法”时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的积累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是创作活动的土壤。要随时积累,做一个勤于观察、善于准备的人!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题旨,还须有好的语言来表达。炼字的功夫,一向为中国文人注重,更有甚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如此煞费苦心,怎不令人感动!那么炼字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诞的才叫好?元好问说得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表达写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
但生活语言与写作语言毕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体,如实辑录生活语言,那只是一种记录而非艺术,对生活语言加以适当的再创作才是艺术。因此写作须讲求炼字,但也须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要善于炼字,做一个对语言精益求精的人!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清代的龚自珍不愧是文章大家,他善于从宏观上总结作文之道,明确要求写文章要结构明晰,主线分明,如秋天的乔树,枝是枝叶是叶;文章的主旨要鲜明有个性,充分表现自己的主张,不可穿新鞋走旧路、取新瓶装陈酒,人云亦云。他的文章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创作主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因此,要讲究谋篇布局表达个性,做一个独立思考、有大写人格的人!
艺术都有其相通之处,古诗中的这些道理,虽多就诗而言,但对于我们的作文同样有启示作用。把每1篇文章都当做诗一样作,那么每1篇文章便都会有一颗诗的灵魂!
诗词的论文【第二篇】
摘 要: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古代诗词,含蓄凝练,意境深远,尤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依赖常规教条往往效果不彰,用散句生解诗词,又会丧失诗词神韵。如果选择诗词的相关作品,进行诗词互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取得教学高效。
关键词:诗词互解;激发兴趣;教学高效
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古代诗词,含蓄凝练,意境深远,尤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理解,因而学习诗词的兴趣不高,给教师的诗词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教师依赖常规教条注定效果不彰,用散句生解诗词,又会丧失诗词神韵。如果选用诗词的相关联作品,进行诗词互解,学生就比较容易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又避免了诗词教学“空转虚耗”。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唤起学生主动亲近诗词艺术,而且能在诗词艺术的熏陶中快乐成长。事半功倍,教学高效。
一、同类互解,解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境界
看同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和曹操的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刚健遒劲,大气包举,神采飞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囊括时空大地,涵盖人类斗争的`大问题,凝结他关乎中国前途的深沉思考,表达了毛泽东“改造旧中国”的自信和气度。而曹操作为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在《短歌行》中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爱惜人才,共创王业,天下归心。但是从历史高度来讲,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大众谋幸福。而曹操则为封建帝王,脱离不了家天下私念,思想境界就有局限。同是宋词豪放派代表的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开创了豪放词,辛弃疾把它推向高峰。他们都打破了绮丽婉约的传统模式,提高了词品和词的抒情功能。但由于处在不同时代和性格的差异,他们的词也有着不同的审美风格。比如,遇到赤壁,苏轼顶多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豪放中尽显旷达;辛弃疾则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位予窄”倾尽悲壮。
二、意象互解,解出诗词意境的时空经纬
意象是中国诗词独有的艺术美,历经千百年的文化锤炼而形成的艺术符号,而意境是诗词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由于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含蓄性,加之中学生年龄尚小,阅历欠缺,难以驾驭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过程,掌控联想和想象的力度不均,诗词从意象到意境的内化,自然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适当地引用同一意象的诗词名句,形成意象的思维迁延,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意象内涵,理解诗词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是写别情相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意象,都是动词和名词勾画出来的。为破解这些意象,可引用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些诗句,好似动漫镜头,闪亮出现,意象互连,借景会意,由是清秋愁起。用“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引申理解“清秋”。“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得以领悟。
三、时段互解,解出创作风格的变化脉络
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创作风格前后迥异,这与他的身世紧密关联。李煜的前期极尽帝王豪奢生活,藉声色和艳词消遣绮丽奢华之事。因此,在《浣溪沙》中的“红日已高三丈透”就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宫中通宵达旦的歌舞宴饮,纵情的享乐,欢快的情绪。宋兵南下,李煜沦为阶下囚。亡国之痛,孤寂凄苦,词风尽是哀怨之音,故国之思。绝命词《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之恒流,喻愁痛之无尽,个中滋味,只有品味了。李煜将国仇家恨借助于词句大加渲染,多吟诵几遍,令人扼腕慨叹。其悲惨结局也就不言而喻,《浣溪沙》中的欢快之情更令人心生惋惜。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诗词互解作为方法,对解读诗词有正能量,能帮助学生挖掘诗词的象外之象,能帮助学生发现文字的意韵刺激。但必须建立在有一定诗词诵读量的基础上,能正确把握诗词的前提下。并且所用诗词与所解诗词有关联,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能故弄玄虚。
总之,如果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对诗词的写作背景、文字内涵有了深层的了解和认识,学生才能发自心底地爱上诗词。如果能熟练游走于作品之间,而且做到“举一反三”乃至“融会贯通”,则诗词互解,就能激趣而高效。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诗词的论文【第三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诗词之美本在于此,可随着时间的流淌,科技的发展,“快餐式”阅读渐渐成了主流,而传统诗词却发了酵,蒸了馏,饮了使人醉眼迷离,乱了方寸。
“快餐式”阅读的今天,人们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一字一句品读诗词上,他们刚喜欢通俗的笑话。当今的学生对诗词亦是如此,完成任务者居多,而由衷热爱者廖廖。诗词在网络上被网友肢解,改的面目全非,并带有戏谑的意味,成了彼此逗趣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含义,与古人的初衷背道相驰。
如果继续这么发展,百年之后,怕后人们只能在字典中见到“诗”“词”这类的字眼了吧。缥缈如鸿影,闻其名却不能见其人。
诗词从来不是消遣的工具,而是一种真实感情的传达。
我的语文老师曾讲过她的一个经历:她的朋友酷爱在秋天摄影,而她对秋天的印象一直是秋风秋景秋煞人。机缘巧合,在一个秋天她的那位朋友邀请她共同登山赏景。路途上她没有多大的兴致,对沿途的光景满脸不屑。当她到达山顶时,便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群所折服。山下的枫树像是拍打海滩一层一层的海浪,一层黄,一层红,颜色由浅而深的递进。她说她当时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了一个词“层林尽染”。自此,她便对秋景有了别样的感受。
曾有一个闷热的下午,我百无聊赖的走在上学的路上,像是一个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缓慢的移动着。一阵清风徐来,使我感到了一丝舒爽,而那时我突然想起一首诗“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是多么沉寂。”而那一阵清风打破了沉寂,让我看到了新的生命绿洲。此时,我也终于明白了老师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教诲。诗词的魅力正是如此,他不在于你生硬的记住了多少,他更是让你在不断历经世事之后产生心与心的共鸣。以至于看到某情某景能脱口而出。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从小就要他们背根本不懂的诗词?初衷本是当他们长大后,面对三千世界无数美景时,脑中出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面对忧愁难耐时,所想的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面对时间流逝时,所想的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面对人生逆境时,所想的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词妙不可言的不仅仅是在于诗人的遣词造句,而更在于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恰好有那么一刻,看到眼前的景色,眼前的人,突然想起当初背过的诗句,原来千百年前曾有人如此贴切的表达出了自己一样的感受,而诗词之美也正是这心与心的共鸣。诗词可谓中国文化之基本,人不可忘本,诗词值得每个人传承!
诗词的论文【第四篇】
1.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二册。
11.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4.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迢迢牵牛星(《古。
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7.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第三册。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2.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3.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4.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5.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6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7.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8.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9.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0.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四册。
31.采薇(《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2.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3.送别(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扬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34.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5.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36.长歌行(《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8.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9.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0.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第五册。
41.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2.泊秦淮(杜牡)。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3.无题(李商隐)。
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4.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西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45.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7.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8.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9.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诗词的论文【第五篇】
一室俱静,看书,听音乐。
第一次听《霜雪千年》,“梨花香,缠着衣角掠过熙攘,复悄入红帘深帐,听枝头黄鹂逗趣儿,细风绕指淌”只觉得有些艳俗,像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却抹上了浓艳的妆嫁。
歌者再唱,“在这老街回眸,无言中牵引我是谁”,不觉梦回唐宋元明清。
杏花春雨,西风塞北,诗词古风中,歌咏四季的序幕轻缓拉开。
爱春花,苏轼漫步江畔,勾勒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优美画境;爱绿水,白居易思绪万千,赞美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旖旎江南;爱烟雨,翁卷轻扣柴门,沉醉于“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乡村四月;爱秋月,月光下刘禹锡发现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秋夜静美;爱冬雪,雪色晶莹闪耀着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独立人格。
所以自古唐宋多情。一轮皎皎明月,却遥寄千古多少人的无尽思念;一株青青柳枝,却承载唐宋多少人的深远嘱托;一壶盈盈浊酒,却满怀历史多少文人墨客的思绪万千与豪言壮语。
所以自古唐宋多离别。那不尽的言语,隐没在李白眺望远舟中,深藏在王维痛饮清酒中,消逝在高适千叮万嘱中,殆尽在王昌龄兴叹楚山中。明明知道柳枝用不了多久就会干枯得不成样子,可古人却偏偏爱用它表达千言万语说不尽的深情厚谊。送别的人偏有心情搞这套庄重的仪式,别离的人偏有心肠把它拿在手里。那个年代的人偏有这番情怀如诗。
只是那个或壮丽或凄美或豪放的年代已经过了,早已隐没在岁月的落落风尘中。诗词,走过千百年季节轮回,而那一份美却永不褪散,那散落一地的,是薄荷一般清凉的记忆。
诗词的论文【第六篇】
1、爱情不能被占有,只能被接受。
2、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3、不再孤独,只有曾经真正孤独过的人才知道这是种多么微妙的感觉。
4、隔了百年的光阴,万里的迢梯,浮世肮脏,人心险诈,割裂了生和死。到哪里,再去寻找。纯白如羽的'华衣,还有那张莲花般的素颜。
5、工于心计的人,往往也会很幼稚,狡猾和成熟根本就是两回事。
6、孤单的你,孤单的我,孤单的灵魂,流离失所。
7、即使是隔得最近的两颗星辰,他们之间也隔着毕生也无法到达的距离。
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大多数人都在受着命运的摆布,只有很少人能反抗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只恨自己为什么不是这种人。
9、美若没有几分遗憾,如何能有那千般的滋味?——刘墉《昙花》。
10、那是不同高度上的两片云---你在底下看上去它们重合了,事实上却永远不会相遇。
诗词的论文【第七篇】
在中国文学史上,汪曾祺被视为一个跨时代的作家。汪曾祺按照自己的文学理想进行写作,表现他所熟悉的市井民情,情感深厚。80年代以后,回忆童年所生活过的环境,包含很多民俗风情的描写,这是汪曾祺小说的一大特点,也是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艺术储备的。汪曾祺19出生在江苏高邮的一个士大夫家庭。祖父经商,父亲参加科考,应当说是一个儒商家庭。因此,汪曾祺在小时候受家庭熏陶下对经史子集非常熟悉。在他的生命哲学意识中,受到过孟子人性本善观念的影响,庄子哲学中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思想对汪曾祺的思想形成也产生过一定作用。究根追底,儒家思想中原始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汪曾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儒家的仁学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上的一种富有浓郁人情味的亲子之爱,在普遍的社会人生中建立一种仁爱礼让、亲和统一的人伦秩序。汪曾祺的生命哲学思想融儒释道为一体,这为他创作具有民俗风情的作品提供了思想基础。在1939年,汪曾祺来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文学,当时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授,对汪曾祺后来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汪曾祺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就有沈从文,沈从文的作品具有唯美的抒情化特征,善于描写家乡湘西纯朴民风。在校学习期间,汪曾祺积累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写作方式。此外,汪曾祺从小生活在市民社会中,接触了各种行业的社会底层普通劳动者,他们的身上都体现着一种传统纯朴的社会民风。汪曾祺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是青山绿水、风景秀丽的小镇,具有典型的中国南方小镇的风俗特征,这样的生活环境和质朴的乡民为汪曾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天然的材料和背景。思想的形成、老师的指导、天然环境的影响,决定了汪曾祺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
一、平淡的叙事,诗意的氛围。
汪曾祺的小说文本在篇幅上呈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短篇为主,几乎不涉及中长篇,从未试验写作过全景式或史诗性巨作,社会文化论文《汪曾祺小说中民俗风情初探毕业论文》。汪曾祺认为:“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汪曾祺专心致志于短篇小说的写作,他赋予小说一种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他用平淡的叙述营造散文化小说的诗意氛围,充满了地方景致和民俗风情。小说的语言、结构以及独特的审美品格都显示了一种成熟的小说文体的典范。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一文中对散文化小说的特征做过这样的描述:“在散文化小说作者的眼里,题材无所谓大小,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的一个角落、一个片段。即使有重大题材,他们也会把它大事化小。散文化小说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的、严峻的思想。这一类小说的作者大都是性情温和的人。他们不想对这个世界做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拷问和卡夫卡式的阴冷和怀疑。许多严酷的现实,经过散文化的处理,就会失去原有的硬度。”在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中,体现了他对人的生存境遇、生命状态的关注,以及对人情、人性的思考。从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文坛崭露头角,到80年代《受戒》的发表,汪曾祺让人们耳目一新,他的作品摆脱了政治话语的干扰,表现出他以真诚的悲悯之心写出了人本真状态的真实情感,展现了汪曾祺对每一个普通民众的深沉的关爱。
二、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民俗风情。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家乡的乡村和市旧生活,他说“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比如《受戒》、《大淖记事》;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但是总起说来,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高、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小说结构情节单一,缺少故事性,更多的是对乡间风景、民俗风情的描写,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在《受戒》中,作者并不急于写小和尚受戒的过程,而是先用大量的文字描写当地和尚的风俗,明海出家的过程,和尚们的生活方式和小英子一家的生活状态,最后才向读者展现明海受戒的场面。文章洋洋洒洒、舒缓明朗地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风俗画。汪曾祺是一位具有自觉审美价值追求的作家,对自己小说文体的散文化有着充分的自觉性,他在《〈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里声称“: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有些只是人物素描。我不善于讲故事,我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我的小说的另一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我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汪曾祺通过乡风民俗的描写来营造氛围,展现人物性格,风俗民情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缩影,表现了某一地域的生活特色,便于作者传达作品深沉、含蓄、悠远的创作内涵。汪曾祺认为“‘人情’和‘风土’原是紧密关联的”,风俗“可以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契机”,由于他认为“不能为写风俗而写风俗。作为小说,写风俗是为了写人。
有些风俗,与人的关系不大,尽管它很美,也不宜多写”,而是应力图使风俗成为制约人的行为心理的有效因素。汪曾祺在创作过程中努力实现使所营造的风俗氛围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大淖记事》中,首先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大淖这个地方四时的景物和风土人情,在这里人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尤其是婚姻嫁娶,这里的婚嫁极少是明媒正娶,“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作者在介绍了这样一种风俗后,接下来巧云妈的私奔和巧云与十一子的相爱就是合乎理法,富有乡间气息的。
汪曾祺通过描写乡间民俗风情,展现纯朴人情。
这其中包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浓重的乡土风俗的氛围和在这种氛围下生活的乡民,相互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这与受他的老师沈从文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汪曾祺用气氛来营造出人物性格特征,构成一种情调,这种情调的形成是作家在一定的审美理想下产生的情感思绪,只有作家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淀,他才能在叙事过程中很好地创造出一个自然恬淡的境界。
作品中乡风民俗的描写是汪曾祺艺术创作精心设计的产物,在其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绪,是作者审美价值的一种外化体现,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浓郁的抒情气质。
汪曾祺喜欢阅读中国古代文人的笔记体文学,最喜欢和推崇的就是宋人笔记。因此,他的文学作品也继承了古代文人的传统,写出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语言至真至美,以长短句出现,这样就使句子富有了灵性,简洁明了。如“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在这种近于口语的叙述中,文字显得流畅自然,生动传神,长句短句的出现使作品富有诗的意蕴,读起来韵味十足。汪曾祺的这种语言风格使得乡间的民俗风情能够自然流露出来,清新质朴。
诗词的论文【第八篇】
细雨微蒙的夜晚,独坐窗前,冲一杯清茶,捧一本古诗词集,灯光明亮,诗韵隽永,其乐融融。
读着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名句,我逐渐感受到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的离别之情;领略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野风光的恬适;体味到曹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雄心大志。品味古诗词,就像饮一杯杯年代久远的老酒,芳香醇厚,令人陶醉。
阳光灿烂的春日,吟诵“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你会立刻被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百鸟争鸣的热闹、生动的景象所感染;月朗风清的`夏夜,看惊鹊别枝,听蝉鸣蛙唱,嗅稻花芳香,是诗人辛弃疾把我们带到如诗如画的田园;秋风萧瑟的日暮,望断小桥流水,穿越古道西风,一匹老马,一抹夕阳,羁旅归途的游子,该是怎样的思乡情切,柔肠寸断,是马致远把我们带到秋天的悲凉之中;银装素裹的严冬,朗读一首《白雪歌》,你会惊讶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想象。品味古诗词,就像浏览四季的美景,令你心驰神往,流连往返。
品味古诗词,你会领略到古仁人的兼济苍生、忠心效国的情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张养浩对黎民百姓痛苦命运的辈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誓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情怀。品味古诗词,就像瞻仰烈士陵园,让你懂得风骨、品格和人生的价值。
品味古诗词,就像跟自己的密友交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你懂得,时光易逝,青春难再,只有珍惜寸阴,才能皓首无悔,不负生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你懂得,虽然看似眼前困难重重,但是翻越崇山复水,你就会迎来美好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你懂得,坚持的可贵,理想的价值。
人生乐事,莫若读书,读书之乐,莫若读诗。今生有诗相伴,其乐无穷!美有诸多形式,但我不爱眼花缭乱,热烈喧嚣,唯有古诗词叫我由衷痴迷。
文人墨客多钟情诗词,常常为之倾注毕生心血,也就结下大量精美绝伦的华彩篇章。走进古诗词,1篇篇杰作把人引入或惆怅或深沉或婉转或壮丽的丰富意境,品之被陶醉,被感染,心中起涟漪,胸臆有抒发,甚至出口惊四座,落笔露才华。
少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山河处处充满热爱。继而读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懂得了品味探究获得哲理的启迪。一首首诗词让我眼界开了,境界宽了,追求高了,素质提了,不再鼠目寸光患得患失,乐观豁达只求做好事业,告别私心回归本性之善。高的境界有美的结晶,不再于平庸中默默无闻了,不知不觉中培养的灵秀之气有了刮目相看。直接的表现是诗人创造的诗情画意不但让心田总是阳光灿烂,更使生活有了落英缤纷,落笔生花,潜移默化中竟被影响成了文化人。生活有了色彩,却也有纷繁复杂的矛盾令人伤神,仍是古诗词给了我一片新天地。倍感孤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顿有眼前一亮,高度发达的今天举手沟通无限何必自寻烦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再只是宽慰;诸多不公吗说明心系社稷便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留取丹心照汗青”,“出淤泥而不染”方是人生的至高至纯。常以诗词解脱分分秒秒就多了惬意,工作热情倍增成绩有人人称赞,闲暇便读诗书兴致所致再结下一行行心旷神怡的优美文字,随时有的是报刊送来的意外惊喜。现代社会压力重重,就需要及时释放以能轻松拼搏,如果没有好的排解之法去古诗词中倘佯吧会对放松心境大有裨益。读一本好书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朋友,古诗词是好书中的精品,读之不但豁然开朗,犹能实现丰富提高超越。疾患时我们渴望灵丹妙药,平安里古诗词是当之无愧的良师益友。
热爱古诗词,将不再抑郁,能走向高远,对它有的是诚挚地感谢。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揭开了《诗经》的封面,只见一片北方的水色河光,照入眉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翻开《楚辞》的篇页,你会看到南方的湖波江浪,浸透了屈原带泪的诗行。先秦时代的水流,流过汉魏六朝,流过唐代诗人的篇章,在宋词中也波光潋滟,浪花飞扬。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尹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素手,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描写了织女的机杼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流如雨,最令人感叹的是:诗中不写河汉的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视。
水是相思。
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这首词,宛如一活泼的轻音乐,没有离别的伤感,而只有俏皮的描绘与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是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权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纵观所有诗句佳词,均从不同角度,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使之流芳千古。
由此观之,水之意,像千古流芳,见证了历史的古往今来,见证了古今人类相通的情感,在它的身上,凝结了永恒与短暂,亘古与瞬间,水不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诗词的绚丽之花,并吐露出永恒的芬芳!